CN115773531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3531A
CN115773531A CN202111037303.7A CN202111037303A CN115773531A CN 115773531 A CN115773531 A CN 115773531A CN 202111037303 A CN202111037303 A CN 202111037303A CN 115773531 A CN115773531 A CN 115773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air outlet
indoor unit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373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帆
何伟
宋英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373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35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3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35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多个导风组件,所述机壳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布的多个出风区域;多个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多个所述导风组件与多个所述出风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件和移动驱动装置,所述导风件可移动地设在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以改变出风方向;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机壳,所述移动驱动装置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导风组件对出风口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多种出风状态,进而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有竖直出风口的柜机,由于百叶的导风能力有限,上下左右的摆风角度受限,因此容易出现送风角度小、风直吹人的问题,导致用户舒适度降低;同时因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跨度较大,冷风不易向上,暖风不易向下,易造成制冷、制热效果差的问题。因此,上述技术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导风组件对出风口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多种出风状态,进而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多个导风组件,所述机壳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布的多个出风区域;多个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多个所述导风组件与多个所述出风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件和移动驱动装置,所述导风件可移动地设在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以改变出风方向;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机壳,所述移动驱动装置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配合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二侧导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二侧配合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一侧导风;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之间,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二侧之间均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导风组件对出风口进行调节,一方面对出风口的风量进行切分,进而增大了出风方向和出风角度,从而实现了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对出风口正对用户活动区域的风量进行阻隔和导流,进而可以调节冷风和热风的流动方向,从而提升了制冷、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区域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导风件,每个所述出风区域对应的多个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远离彼此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为两个,所述出风区域为两个,两个所述导风组件与两个所述出风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两个所述导风件,每个所述出风区域对应的两个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远离彼此以在两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正前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正前方;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出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位于最下侧的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构造为朝向所述机壳外侧凸出的弧形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外侧,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的端部配合以在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之间限定出空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导风板的内表面构造为内凸的弧形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件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状态下,所述内导风板的内表面的凸点与所述风道件的出风端之间的距离为30-6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两个移动驱动装置,两个所述移动驱动装置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导风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盒、两个齿条和滑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盒具有两个滑轨和避让槽,两个所述齿条均设于所述驱动盒内,两个所述齿条与两个所述滑轨分别对应配合,所述滑动驱动机构驱动每个所述齿条沿对应的所述滑轨运动,两个所述齿条分别通过贯穿所述避让槽的联动件与两个所述导风件分别对应联动,以使每个所述齿条通过对应的所述联动件带动对应的所述导风件沿对应的所述滑轨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驱动机构包括:两个齿轮和两个第一电机,两个所述齿轮与两个所述齿条分别对应啮合,以使每个所述齿轮驱动对应的所述齿条沿对应的所述滑轨运动,两个所述第一电机与两个所述齿轮分别对应,以使每个所述第一电机驱动对应的所述齿轮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滑轨均为弧线形滑轨且同心等半径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盒包括盒盖、盒架和盒座,所述盒盖与所述盒座分别设于所述盒架的两侧,两个所述齿条分别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其中,
所述第一齿条设于所述盒盖和所述盒架之间,所述盒盖与所述盒架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所述第一齿条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齿条对应配合的所述滑轨;
所述第二齿条设于所述盒架和所述盒座之间,所述盒架与所述盒座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所述第二齿条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齿条对应配合的所述滑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盒,位于上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座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盖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座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盖为一体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开关门部件,所述开关门部件包括两个沿竖向延伸的开关门,两个所述开关门沿横向设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两个所述开关门分别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运动,两个所述开关门可运动至所述关闭位置,以使所述开关门与所述导风件邻接,当两个所述开关门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双流出风模式;
图4是图3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三气流出风的第一模式;
图6是图5中C-C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D-D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三气流出风的第二模式;
图9是图8中E-E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F-F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组导风组件的爆炸示意一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组导风组件的爆炸示意二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风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5是14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一图;
图16是14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二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8是17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一图;
图19是17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二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一图;
图21是图20中G-G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二图;
图23是图22中H-H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24是图22中I-I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三图;
图26是图25中J-J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组导风组件的主视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组导风组件的后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组导风组件的左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组导风组件的右视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组导风组件的仰视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组导风组件的俯视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主视一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后视一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左视一图;
图3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右视一图;
图3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仰视一图;
图3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俯视一图;
图3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主视二图;
图4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后视二图;
图4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右视二图;
图4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左视二图;
图4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俯视二图;
图4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仰视二图;
图4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间驱动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0;出风口11;出风区域12;
导风组件20;
导风件30;插孔301;第一插孔3011;第二插孔3012;导风面31;内导风板32;凸点321;外导风板33;空腔34;第一连接部35;第二连接部36;第一导风件37;第二导风件38;收纳腔39;外面板391;
移动驱动装置40;驱动盒41;盒盖401;盒架402;盒座403;滑轨411;第一滑轨4111;第二滑轨4112;避让槽412;齿条42;第一齿条421;第二齿条422;滑动驱动机构43;齿轮431;第一齿轮4311;第二齿轮4312;第一电机432;驱动轴4321;联动件44;第一联动件441;第二联动件442;中间驱动机构45;滑柱46;第一滑柱461;第二滑柱462;滑槽47;过孔48;
第一出风通道50;
第二出风通道60;
风道件70;出风端71;
开关门80;第一开关门801;第二开关门8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4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0和多个导风组件20,具体地,机壳10设有出风口11,出风口1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布的多个出风区域12,进一步地,多个导风组件20设于出风口11处,多个导风组件20与多个出风区域12一一对应设置,这样通过多个导风组件20可以分别对多个出风区域12进行控制,进而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化的需求。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有竖直出风口的空调室内机,由于百叶的导风能力有限,上下左右的摆风角度受限,因此容易出现送风角度小、风直吹人的问题,导致用户舒适度降低;同时因为风口在上下方向上跨度较大,冷风不易向上,暖风不易向下,易造成制冷、制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此,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多个导风组件20对出风口11进行调节,具体地,通过多个导风组件20对出风口11的风量进行切分,进而增大了出风方向和出风角度,从而实现了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每个导风组件20可以包括:导风件30和移动驱动装置40,进一步地,导风件30可移动地设在对应的出风区域12以改变出风方向;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导风件30可以移动地设置在出风区域12处,并通过移动以改变出风区域12出风的出风方向。进一步地,移动驱动装置40设于机壳10,移动驱动装置40与导风件30相连以驱动导风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这样通过移动驱动装置40通驱动导风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使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进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第一位置,导风件30与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配合以朝向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导风;在第二位置,导风件30与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配合以朝向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导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和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可以是指出风区域1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当导风件30移动至第一位置后,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之间的配合可以是重叠、交错或止抵,但不限于上述配合方法,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一侧配合的目的在于限制气流由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之间出风。此时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之间间隔开并存在较大的间隙,大部分气流可以由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间隙导出,此时的气流量大,避免了由出风区域12处直接吹向用户,同时没有散风件等阻挡气流,气流的流量大,风量充足。
而导风件30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之间的配合可以是重叠、交错或止抵,但不限于上述配合方法,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第二侧配合的目的在于限制气流由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之间出风。此时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之间间隔开并存在较大的间隙,大部分气流可以由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间隙导出,此时的气流量大,避免了由风区域12处直接吹向用户,同时没有散风件等阻挡气流,气流的流量大,风量充足。
进一步地,导风件30还可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导风件30与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之间,导风件30与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之间均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50。使气流可以通过两侧出风,由于导风件30位于出风区域12的中部,从而避免了气流直吹用户,起到风冷风直吹的作用,同时通过两侧的第一出风通道50吹出的气流形成环抱气流的效果,可以快速并均匀地降低室内空气温度,同时还能对墙体进行快速降温,解决了炎热夏天炉热效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多个导风组件20对出风口11的风量进行切分,进而增大了出风方向和出风角度,从而实现了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区域12对应设置多个导风件30,进一步地,多个导风件30可以在组合后同步移动,气流无法由相邻的两个导风件30之间流通,多个导风件3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改变出风方向和出风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导风件30也可以异步移动,进而可以分别对多个出风区域12进行控制,从而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化的需求。
进一步地,每个出风区域12对应的多个导风件30可选择地远离彼此以在相邻的两个导风件30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60。气流可以通过相邻的两个导风件30之间以使空调室内机100能够进行正面出风,具体地,当多个导风件3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邻近出风区域12第一侧的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0,类似地,邻近出风区域12第二侧的导风件30与出风区域12的第二侧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0,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导风件3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0,这样,通过多个第二出风通道60可以对气流进行分流,第一出风通道50与用户正对,可以根据需求对风量进行调节,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第一出风通道50、第二出风通道60形成环抱室内空间的气流,以形成环抱气流,提高对室内的调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件30为第一导风件37或第二导风件38,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37位于出风区域12的左侧,第二导风件38位于出风区域12的右侧,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37也可以位于出风区域12的右侧,第二导风件38也可以位于出风区域12的左侧,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且为导风组件20的长度延伸方向,具体地,参照图5所示,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20为两个,出风区域12为两个,两个导风组件20与两个出风区域12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每个导风组件20包括两个导风件30,每个出风区域12对应的两个导风件30可选择地远离彼此以在两个导风件30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60。这样通过多个导风组件20对出风口11进行调节,对出风口11的风量进行切分,进而增大了出风方向和出风角度,从而实现了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状态,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导风组件20的多个导风件30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60;位于最下方的导风组件20的多个导风件30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对应的出风区域12的正前方。这样,通过打开位于上方的第二出风通道60,关闭位于下方的第二出风通道60,实现了冷风上行,制冷效果佳,可以避开身高较低的儿童,防止儿童直吹冷风,从而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和选择多样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模式为制冷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模式,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导风组件20的两侧与相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50;位于最下方的导风组件20的两侧与相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50。这样,通过多个第二出风通道60可以对气流进行分流,第一出风通道50与用户正对,可以根据需求对风量进行调节,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第一出风通道50、第二出风通道60形成环抱室内空间的气流,以形成环抱气流,提高对室内的调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状态,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导风组件20的多个导风件30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相应的出风区域12的正前方;位于最下方的导风组件20的多个导风件30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60。这样,通过打开位于下方的第二出风通道60,关闭位于上方的第二出风通道60,实现了暖风下行,制热效果佳,暖足更舒适,从而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和选择多样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模式为制热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模式,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导风组件20的两侧与相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50;位于最下侧的导风组件20的两侧与相应的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50。这样,通过多个第二出风通道60可以对气流进行分流,第一出风通道50与用户正对,可以根据需求对风量进行调节,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第一出风通道50、第二出风通道60形成环抱室内空间的气流,以形成环抱气流,提高对室内的调温效果。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对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进行区别调节,即通过多个导风组件20对出风口11进行调节,对出风口11正对用户活动区域的风量进行阻隔和导流,进而可以调节冷风和热风的流动方向,从而提升了制冷、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20具有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在分体状态下,两个导风件30间隔开,以使两个导风件30之间具有第二出风通道60,在合体状态下,两个导风件30拼接,以关闭第二出风通道60。可以理解的是,导风件30组件可以在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之间切换,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形式。
例如,在分体状态下,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间隔开,以使在左右方向,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之间具有第二出风通道60,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导风件37的左侧空间、第二出风通道60以及第二导风件38的右侧空间流出,空调室内机100此时处于三气流送风模式,可大大地增大送风角度,缩短扫风周期,有利于满足了多人直吹的需求,提升了直吹风的舒适性;进一步地,在合体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拼接,以关闭第二出风通道60,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导风件37的左侧空间以及第二导风件38的右侧空间流出,空调室内机100此时处于双流出风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在双流出风模式,可形成环抱室内空间的两股环抱气流的效果,室内中空气降温的同时还能对墙体进行快速降温,解决了炎热夏天炉热效应,从而有利于保持客厅持久常凉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导风件30具有导风面31,导风面31构造为朝向机壳10外侧凸出的弧形面。导风件30可以保持与出风区域12正对,导风面31用于对出风区域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导风面31构造为弧形面后可以减小导风件30在对气流进行导向过程中气流流速的损失,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效率。进一步地,每个导风面31均包括内导风面和外导风面,在合体状态下,两个导风件30的外导风面光滑连接,每个导风件30的内导风面与外导风面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另一个导风件30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地,在合体状态上,通过使得两个导风件30的外导风面光滑连接,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合体状态的导风组件20的外导风面光滑过渡,有利于提高导风件30对出风口11的关闭效果,且外观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风件30的内导风面形成为朝向外导风面的方向凹陷的凹曲面,每个导风件30的外导风面形成为远离内导风面的方向凸出的凸曲面。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导风件30的外导风面形成为远离内导风面的方向凸出的凸曲面,这样可使得导风件30的形状与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面的形状相适配,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美观性,且通过使得导风件30的内导风面形成为朝向外导风面凹陷凹曲面,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被内导风面导向远离另一个导风件30的方向,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范围,且导风件30的内导风面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光滑过渡,有利于降低出风噪音。
由于导风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需要将气流导向出风区域12的第一侧或第二侧以形成环抱风,将导风面31构造为朝向机壳10外侧凸出的弧形面,使气流在吹向导风面31时可以沿导风面31的弧形面流动,从而在改变出风方向时减少了气流与导风面31之间的摩擦,并且还减少了气流与导风件30之间摩擦所产生的噪音,进一步优化了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件30包括内导风板32和外导风板33,内导风板32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风面31,外导风板33位于内导风板32的外侧,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的端部配合以在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之间限定出空腔34,将导风件30设置有由内导风板32和外导风板33两部分构成,降低了导风件30的制造难度,在内导风板32和外导风板33之间设置空腔34以降低导风件30的重量,从而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整体的重量,节约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内导风板32和外导风板33的端部配合,这里所说的端部可以是外导风板33的外周沿与内导风板32的外周沿,在外导风板33的外周沿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部35,在内导风板32的外周延伸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连接部35配合的第二连接部36,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6之间可以通过卡接、螺接配合等方式固定,以将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固定,以构造为完整的导风件30结构。
此外,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之间通过卡扣配合,可以降低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之间的配合难度,卡扣配合牢固,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6可以分别成型在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上,成型容易,在后续的外导风板33和内导风板32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卡接配合可以省去单独的装配工序,有助于提高生产节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导风板33的外表面构造为外凸的弧形面,该弧形面可以与机壳10的外表面的圆度相同,从而使导风件30处于关闭出风区域12的状态下,与机壳10之间搭接或配合以形成具有相同弧度的外观面,从而提高了导风件30在关闭出风区域12状态下的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件30为一个时,导风件30的截面可以构造为三角形、楔形以及月弧形;当导风件30构造为多个时,多个导风件30组合后所形成结构的结构为为三角形、楔形以及月弧形,这里所说的导风件30的截面是多个导风件30组合后所构成的截面。
其中,导风件30为一个或多个时,导风件30或导风件30组合后的截面构造为三角形的方案中,导风件30可以构造为等腰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角与出风区域12正对,而三角形的长边位于远离出风区域12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风板32的内表面构造为内凸的弧形面。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内导风板32的内表面构造的弧形面可以和外导风板33的外表面构造为的弧形面的弧度相同,这样有利于提高导风件30整体的美观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导风板32的内表面构造的弧形面也可以和外导风板33的外表面构造为的弧形面的弧度不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风道件70,具体地,风道件70位于机壳10内,风道件70的出风端71与出风口11正对,进一步地,在空调室内机100关机状态下,内导风板32的内表面的凸点321与风道件70的出风端71之间的距离为30-60mm。需要说明的是,内导风板32的内表面的凸点321与风道件70的出风端71之间的距离是凸点321向出风端71作垂线的距离,通过把内导风板32的内表面的凸点321与风道件70的出风端7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0-60mm,可以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最佳的制冷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当凸点321与出风端71之间的距离小于30mm时,导风件30对出风端71的遮挡过大,进而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效果变差;当凸点321与出风端71之间的距离大于60mm时,导风件30对出风端71的遮挡不足,进而使得导风件30丧失了导风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风组件20包括两个移动驱动装置40,两个移动驱动装置40分别位于相应的导风件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这样,通过两个移动驱动装置40可以相应的导风件30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进而实现对多个出风区域12的出风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驱动装置40包括驱动盒41、两个齿条42和滑动驱动机构43,驱动盒41具有两个滑轨411和避让槽412,两个齿条42均设于驱动盒41内,两个齿条42与两个滑轨411分别对应配合,滑动驱动机构43驱动每个齿条42沿对应的滑轨411运动,两个齿条42分别通过贯穿避让槽412的联动件44与两个导风件30分别对应联动,以使每个齿条42通过对应的联动件44带动对应的导风件30沿对应的滑轨411运动。
进一步地,参照图17-19所示,两个齿条42分别为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两个滑轨411分别为第一滑轨4111和第二滑轨4112,两个联动件44分别为第一联动件441和第二联动件442,第一齿条421与第一滑轨4111配合,第二齿条422与第二滑轨4112配合,第一齿条421通过第一联动件441与第一导风件37相连,第二齿条422通过第二联动件442与第二导风件38相连,第一联动件441和第二联动件442分别贯穿驱动盒41的避让槽412。具体地,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的上端、下端均设有多个插孔301,第一联动件441、第二联动件442可以和多个插孔301进行插接配合,进而实现联动件44和导风件30的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均设置在驱动盒41内,移动驱动装置40可驱动第一齿条421沿第一滑轨4111运动,第一齿条421通过第一联动件441带动第一导风件37沿第一滑轨4111的长度方向运动,移动驱动装置40还可驱动第二齿条422沿第二滑轨4112运动,第二齿条422通过第二联动件442带动第二导风件38沿第二滑轨4112的长度方向运动,由此,有利于减少外界灰尘等杂物对齿条42沿滑轨411运动的影响,同时齿条42沿相应的滑轨411运动的可靠性高,可提高导风组件20工作的可靠性,减少安全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19所示,滑动驱动机构43包括:两个齿轮431和两个第一电机432,两个齿轮431与两个齿条42分别对应啮合,以使每个齿轮431驱动对应的齿条42沿对应的滑轨411运动,两个第一电机432与两个齿轮431分别对应,以使每个第一电机432驱动对应的齿轮431转动。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移动驱动装置40包括两个独立控制的第一电机432,第一电机432可以独立控制相应的齿轮431转动,当导风组件20安装到空调室内机100时,可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模式。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电机432均固定于驱动盒41且位于驱动盒41外,两个齿轮431分别为第一齿轮4311和第二齿轮4312,第一齿轮4311与第一齿条421啮合配合以使得第一齿条421沿第一滑轨4111运动,第二齿轮4312与第二齿条422啮合配合以使得第二齿条422沿第二滑轨4112运动,其中一个第一电机432的驱动轴4321穿过驱动盒41与第一齿轮4311相连以驱动第一齿轮4311转动,第一齿轮4311通过第一齿条421带动第一导风件37沿第一滑轨4111运动,另一个第一电机432的驱动轴4321穿过驱动盒41与第二齿轮4312相连以驱动第二齿轮4312转动,第二齿轮4312通过第二齿条422带动第二导风件38沿第二滑轨4112运动,由此,两个第一电机432可驱动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朝向靠近或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同时也可以驱动两个导风件30朝向一个方向运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两个导风件30可以同时向左运动至左极限位置,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导风件30可以同时向右运动至由极限位置,当导风组件20安装到空调室内机100时,可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模式,从而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滑动驱动机构43也可以包括:两个齿轮431和一个第一电机432,两个齿轮431与两个齿条42分别对应啮合,以使每个齿轮431驱动对应的齿条42沿对应的滑轨411运动,两个齿轮431外啮合,第一电机432驱动其中一个齿轮431转动,与第一电机432相连的齿轮431带动另一齿轮431转动,可以理解的是,两个齿轮431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使得两个齿条42的运动方向相反,进而使得两个导风件30的运动方向相反。由此,第一电机432可同时驱动两个导风件30朝向靠近或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电机的使用数量少,同时,当导风组件20安装到空调室内机100时,两个导风件30可以在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之间切换,有利于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多种出风模式,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电机432安装于驱动盒41且位于驱动盒41外,两个齿轮431分别为第一齿轮4311和第二齿轮4312,第一齿轮4311与第一齿条421啮合配合以使得第一齿条421沿第一滑轨4111运动,第二齿轮4312与第二齿条422啮合配合以使得第二齿条422沿第二滑轨4112运动,第一齿轮4311与第二齿轮4312外啮合,第一电机432的驱动轴4321穿过驱动盒41与第一齿轮4311相连以驱动第一齿轮4311转动,第一齿轮4311可带动第二齿轮4312朝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驱动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的向左右两侧或向中间滑动,由此,第一电机432可同时驱动导风件30朝向靠近或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电机的使用数量少,同时,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可以在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之间切换,当导风组件20安装到空调室内机100时,有利于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多种出风模式,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滑轨411均为弧线形滑轨411且同心等半径设置。具体地,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滑轨4111和第二滑轨4112均形成为圆弧形且同心等半径设置。由此,有利于保证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的运动轨迹同心且等半径,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的运动轨迹同心且等半径,进而有利于提高导风组件20工作的可靠性,同时,通过使得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的运动轨迹同心且等半径,便于实现两个导风件30在合体状态的拼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滑轨411均包括设于对应齿条42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滑槽4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是每个滑轨411对应齿条42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滑槽4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滑轨411对应齿条4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有滑槽47,每个齿条42的厚度方向上的对应侧设有滑柱46,滑柱46配合于对应的滑槽4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滑轨411与滑槽47的配合,有利于保证滑轨411与相应的齿条42之间配合的可靠性,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
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滑轨4111包括设于第一齿条421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滑槽47,第一齿条421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滑柱461,第一滑柱461为多个且在第一齿条421的长度方向上排布,每个第一滑柱461形成为圆柱状,第一滑柱461伸入相应的滑槽47且沿第一滑轨4111滑移,第二滑轨4112包括设于第二齿条422的厚度方向上两侧的滑槽47,第二齿条42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滑柱462,每个第二滑柱462形成为圆柱状,第二滑柱462伸入相应的滑槽47且沿第二滑轨4112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驱动盒41包括盒盖401、盒架402和盒座403,盒盖401与盒座403分别设于盒架402的两侧,两个齿条42分别为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其中,第一齿条421设于盒盖401和盒架402之间,盒盖401与盒架402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第一齿条421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齿条421对应配合的滑轨411;换言之,可以是盒盖401与盒架402中的一个面向第一齿条421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齿条421对应配合的滑轨411,或者,盒盖401与盒架402的面向第一齿条421的一侧均设有与第一齿条421对应配合的滑轨411;进一步地,第二齿条422设于盒架402和盒座403之间,盒架402与盒座403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第二齿条422的一侧设有与第二齿条422对应配合的滑轨411。换言之,盒架402与盒座403中的一个的面向第二齿条422的一侧设有与第二齿条422对应配合的滑轨411,或者,盒架402与盒座403的面向第二齿条422的一侧均设有与第二齿条422对应配合的滑轨411。可以理解的是,盒架402可以将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在空间上分隔开,有利于保证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分别带动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工作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0-图22所示,盒盖401、盒架402和盒座403在上下方向上排布,第一齿条421设于盒盖401和盒架402之间,盒盖401与盒架402的面向第一齿条421的一侧均设有与第一齿条421对应配合的第一滑轨4111,第二齿条422设于盒架402和盒座403之间,盒架402和盒座403的面向第二齿条422的一侧均设有与第二齿条422对应配合的第二滑轨4112。
进一步地,以位于上部的导风组件20为例,驱动盒41位于导风件30的长度方向上的同侧,盒架402位于盒座403的远离导风件30组件的一侧,参照图19所示,盒架402上具有过孔48,盒座403上具有避让槽412,过孔48与避让槽412相对设置,联动件44包括第一联动件441和第二联动件442,插孔301包括第一插孔3011和第二插孔3012,进一步地,两个导风件30中的一个的朝向盒座403的一侧具有第一插孔3011,第一齿条421上设有第一联动件441,第一联动件441贯穿过孔48和避让槽412且插配于第一插孔3011,两个导风件30中的另一个的朝向盒座403的一侧具有第二插孔3012,第二齿条422上设有第二联动件442,第二联动件442贯穿避让槽412且插配于第二插孔301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盒架402上具有过孔48,盒座403上具有避让槽412,过孔48与避让槽412相对设置,可使得第一齿条421和第二齿条422在驱动盒41上的安装紧凑,且有利于保证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运动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插孔3011和第一联动件441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插孔3011和多个第一联动件441一一对应配合,第二插孔3012和第二联动件442均为多个,多个第二插孔3012和多个第二联动件442一一对应配合。当然,当插孔的截面为非圆形时,齿条42和相应的导风件30之间也可以只通过一个联动件44相连。
可选地,第一齿条421和第一联动件441为一体件。由此,一体件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第一齿条421和第一联动件441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第一齿条421和第一联动件441的装配效率,保证第一齿条421和第一联动件441连接的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可选地,第二齿条422和第二联动件442为一体件。由此,一体件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第二齿条422和第二联动件442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第二齿条422和第二联动件442的装配效率,保证第二齿条422和第二联动件442连接的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移动驱动装置40设于两个导风件30的长度方向上的同侧。由此,安装方便,可使得移动驱动装置40和多个导风件30的排布紧凑,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内机100整体上的空间占用。例如,移动驱动装置40设于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上下方向上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3和图24所示,两个齿条42均为弧线形齿条42且同心等半径设置,两个齿条42沿导风件30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排列。由此,有利于使得一组导风件30同步运动,从而保证导风件30组件工作的可靠性。例如,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齿轮4311和第一齿条421与第二齿轮4312和第二齿条422的齿数、模数、分度圆直径均相等,从而有利于使得同一组的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同步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7和图28所示,导风组件2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移动驱动装置40。例如,一组导风件30的上下两侧均设有一个移动驱动装置40。从而有利于保证同一组的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的按预设轨迹运动的可靠性,从而保证导风组件20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驱动盒41,位于上方的驱动盒41的盒座403与位于下方的驱动盒41的盒盖401相连。具体地,对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移动驱动装置40可以共同组成中间驱动机构45,中间驱动机构45在左右方向上和机壳10相连,在上下方向上,中间驱动机构45分别和多个导风件30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驱动盒41的盒座403与位于下方的驱动盒41的盒盖401为一体件。由此,一体件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上方的盒座403和下方的盒盖401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上方的盒座403和下方的盒盖401的装配效率,保证上方的盒座403和下方的盒盖401连接的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驱动盒41的盒座403与位于下方的驱动盒41的盒盖401也可以为分体件,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开关门80部件,开关门80部件包括两个沿竖向延伸的开关门80,两个开关门80沿横向设于出风口11的两侧,两个开关门80分别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运动,两个开关门80可运动至关闭位置,以使开关门80与导风件30邻接,当两个开关门8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导风件30可选择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两个开关门8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导风组件20可以在合体状态和分体状态之间切换,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单流出风模式或双流出风模式或三气流送风模式,对应实现了单流出风或双流出风或三流出风的气流,既能兼容了正常单贯流柜机的正前出风也做到了风避人或防直吹风的功能以及多股气流送风之间灵活切换,且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便于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的开关门80部件可以设置在机壳10的外周,在关闭状态下开关门80与导风件30彼此邻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邻接可以是开关门80的部分边沿与导风件30的部分边沿彼此接触以拼合,在关闭状态下导风件30的部分与出风口11正对,而导风件30的两侧边沿通过与开关门80邻接以使开关门80保持与导风件30共同组成了机壳10的外观面。
在开关门80处于打开状态下,两个开关门80远离彼此,以避让导风件30的移动轨迹,特别是开关门80可以远离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外,使导风件3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移动过程中避免与开关门80发生干涉。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开关门8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与导风件30组成了完整的外观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度,降低了开关门80的动作角度,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科技感,同时增加的开关门80在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开关门80包括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位于导风组件20的左右两侧,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均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运动。在开关门80处于关闭状态下,将覆盖出风口11,以将出风口11封闭,开关门80不仅仅封闭出风口11还用于封闭位于出风口11处的导风件30。在本实施例中,开关门80在关闭状态下的覆盖范围大,可以在关闭状态有效地保护导风面31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当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在左右方向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正前方,并且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均处于打开位置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分别通过第一导风件37的左侧空间中位于左侧的第一送风通道50以及第二导风件38的右侧空间中位于右侧的第一送风通道50流出,空调室内机100此时处于双流出风模式,可实现风避人以及防直吹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在双流出风模式,可形成环抱室内空间的两股环抱气流的效果,室内中空气降温的同时还能对墙体进行快速降温,解决了炎热夏天炉热效应,从而有利于保持客厅持久常凉的效果;
进一步地,当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处于分体状态,并且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均处于打开位置且分别与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间隔开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导风件37的左侧空间、第二出风通道60以及第二导风件38的右侧空间流出,空调室内机100此时处于三气流送风模式,可大大地增大送风角度,缩短扫风周期,有利于满足了多人直吹的需求,提升了直吹风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当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处于分体状态,并且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均处于打开位置且分别与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搭接时,此时,第二出风通道60的宽度大于在上述三气流送风模式时的第二出风通道60的宽度,由此,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单流出风模式,空调室内机100集中向正前方出风,有利于快速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导风组件20位于出风口11的正前方,且两个开关门80向后滑移至打开位置时,每个开关门80与导风组件2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0,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出风通道50处可以设有挡风板,挡风板在避让第一出风通道50的避让位置和遮挡第一出风通道50的遮挡位置之间可运动。可以理解的是,当挡风板处于避让位置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直接通过第一出风通道50流出;当挡风板处于遮挡位置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经挡风板打散后从第一出风通道50流出,从而可以起到弱化气流的作用,从而可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无风感出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当导风组件20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出风口11的正前方,且两个开关门80向后滑移至打开位置时,两个开关门80与导风组件2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0,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通过两个第一出风通道50流出,当挡风板处于避让位置时,可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风量,且可达到风避人的效果,当挡风板切换至遮挡位置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经过挡风板打散后从第一出风通道50流出,在实现风避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弱化出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当导风组件20处于分体状态且位于出风口11的正前方,且两个开关门80向后滑移至打开位置时,两个开关门80与导风组件2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0,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0,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分别通过第二出风通道60和两个第一出风通道50流出,空调室内机100此时处于三气流送风模式,当挡风板处于避让位置时,可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风量,可大大地增大送风角度,缩短扫风周期,有利于满足了多人直吹的需求,提升了直吹风的舒适性,当挡风板处于遮挡位置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经挡风板打散后从第一出风通道50流出,可以弱化出风第一出风通道50的出风,同时可提升直吹风的舒适性,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模式。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开关门80构造为转动门,开关门80的后侧沿与机壳10铰接以转动门的后侧沿转动。开关门80可以构造为两个对开式开关门80,开关门80构造为长条状开关门80且与出风口11的延伸方向相同,开关门80的后侧沿在竖直方向延伸,可以与机壳10铰链连接,开关门80在转动过程中以避让导风件30的运动轨迹。
如图2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开关门80在关闭状态下,开关门80的外表面与导风件30的外表面拼接以形成一体,开关门80在由关闭状态朝向开打状态切换时,开关门80朝向机壳10内侧转动,以使开关门80与导风件30之间交错开以形成出风通道,这种开关门80的布置方式,使得开关门80的移动范围小,操作方便控制容易。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开关门80在关闭状态下,开关门80的内表面覆盖在导风件30的外侧,开关门80的外表面作为外观面,而开关门80通过对开的方式朝向机壳10外侧打开,以将导风件30露出,使导风件30可以在预设的轨迹下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开关门80构造为滑动门,滑动门围绕机壳10的外周并沿机壳10的周向滑移,将开关门80构造为滑动门,大大减小了开关门80的运动幅度,开关门80的打开和关闭状态的转换更加美观,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体验,增强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这里所说滑动门可以是在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0上设置有固定的滑动轨迹,当滑动门处于关闭位置时滑动门保持围绕在机壳10周向上的位置。滑动轨迹可以为环绕机壳10设置,以使滑动门打开时能够朝向远离彼此滑动,并沿机壳10的外周边沿的延伸方向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两个沿竖向延伸的收纳腔39,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遮挡在每个收纳腔39的外侧的外面板391,两个收纳腔39分别设于导风组件20的两侧,移动驱动装置40可驱动每个导风件30滑移进入对应侧的收纳腔3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移动驱动装置40可驱动每个导风件30滑移进入对应侧的收纳腔39,有利于避免设计两个体积较大的开关门80,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收纳腔39的开口处还可以设有转动门,转动门包括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位于导风组件20的左右两侧,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当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在左右方向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正前方,并且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均处于第二位置时,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
进一步地,当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在左右方向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正前方,并且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均处于第一位置时,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分别通过第一导风件37的左侧空间以及第二导风件38的右侧空间流出,空调室内机100此时处于双流出风模式,可实现风避人以及防直吹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在双流出风模式,可形成环抱室内空间的两股环抱气流的效果,室内中空气降温的同时还能对墙体进行快速降温,解决了炎热夏天炉热效应,从而有利于保持客厅持久常凉的效果;
进一步地,当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均处于第一位置,且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的部分均滑移至相应的收纳腔39内,自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之间的第二出风通道60流出,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单流出风模式,空调室内机100集中向正前方出风,有利于快速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转动门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一导风件37的部分伸入位于左侧的收纳腔39内,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处于合体状态,可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右极限送风,由此,可提高对空调室内机100右侧空间的送风效果,有利于实现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形式。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门处于第二位置,第二转动门处于第一位置,第一导风件37和第二导风件38处于合体状态,且第二导风件38的部分伸入位于左侧的收纳腔39室内,可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左极限送风,由此,可提高对空调室内机100左侧空间的送风效果,有利于实现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形式。
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不设置上述的第一开关门801和第二开关门802,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两个沿竖向延伸的收纳腔39,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遮挡在每个收纳腔39的外侧的面板,两个收纳腔39分别设于导风组件20的两侧,移动驱动装置40可驱动每个导风件30滑移进入对应侧的收纳腔3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移动驱动装置40可驱动每个导风件30滑移进入对应侧的收纳腔39,有利于避免设计两个体积较大的滑动开关门80,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散风板,散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机壳10且可选择地封闭出风通道(第一出风通道50和第二出风通道60),散风板上设置有与出风通道正对的散风区,气流可以在散风区处穿过散风板,散风区上设置有散风结构以用于散风,降低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风压,实现无风感出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散风结构可以构造为形成于散风板散风区上的多个微孔,来自出风风道的气流经过多个微孔后流出以用于降低出风风道的风压,实现无风感出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散风板上设置有多个散风孔,散风结构构造为设于散风孔出的叶片,叶片可以在气流经过时转动以降低来自出风风道处的风压,实现无风感出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散风板与导风件30构造为同一结构,导风件30上设置有散风区以用于实现无风感出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散风板与开关门80构造为同一结构,开关门80上设置有散风区以用于实现无风感出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导风件30可前后移动地设在出风口11处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的开启和关闭由导风件30的前后移动实现,在导风件30关闭出风口11时,导风件30处于与出风口11的外边沿配合的状态,可以使导风件30的外边沿与出风口11的外边沿止抵、交错或邻接,以将出风口11进行封闭或部分封闭。
在导风件30向前或向后移动后,导风件30的外边沿与出风口11之间形成间隙,以将出风口11打开,使空调室内机100可以进行出风。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控制导风件30的前后移动实现出风口11的打开和关闭,导风件30的移动轨迹简单,使出风口11的启闭控制更加方便,不需要设置复杂的传动结构,减少了空调室内机100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出风口11的上侧设置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用于显示空调室内机100的参数。将显示面板设置于出风口11的上侧,可以使用户更加直观地观察到空调室内机100的详细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上设置有人体检测装置,人体检测装置可用于检测出风口11前侧的活动人体,人体检测装置适于在空调室内机100开启状态下,检测到出风口11前侧有人体活动时,控制导风件30的位置以使出风口11的出风方向避让人体,避免冷风直吹,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多个导风组件20对出风口11进行调节,一方面对出风口11的风量进行切分,进而增大了出风方向和出风角度,从而实现了多种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对出风口11正对用户活动区域的风量进行阻隔和导流,进而可以调节冷风和热风的流动方向,从而提升了制冷、制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例如换热器、百叶、出风格栅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布的多个出风区域;
多个导风组件,多个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多个所述导风组件与多个所述出风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
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可移动地设在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以改变出风方向;
移动驱动装置,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机壳,所述移动驱动装置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配合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二侧导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二侧配合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一侧导风;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之间,所述导风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二侧之间均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区域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导风件,每个所述出风区域对应的多个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远离彼此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为两个,所述出风区域为两个,两个所述导风组件与两个所述出风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两个所述导风件,每个所述出风区域对应的两个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远离彼此以在两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对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正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处于合体状态且位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正前方;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出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模式,位于上方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位于最下侧的所述导风组件的两侧与相应的所述出风区域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构造为朝向所述机壳外侧凸出的弧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包括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外侧,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的端部配合以在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之间限定出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风板的内表面构造为内凸的弧形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件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状态下,所述内导风板的内表面的凸点与所述风道件的出风端之间的距离为30-60mm。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两个移动驱动装置,两个所述移动驱动装置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导风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盒、两个齿条和滑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盒具有两个滑轨和避让槽,两个所述齿条均设于所述驱动盒内,两个所述齿条与两个所述滑轨分别对应配合,所述滑动驱动机构驱动每个所述齿条沿对应的所述滑轨运动,两个所述齿条分别通过贯穿所述避让槽的联动件与两个所述导风件分别对应联动,以使每个所述齿条通过对应的所述联动件带动对应的所述导风件沿对应的所述滑轨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驱动机构包括:两个齿轮和两个第一电机,两个所述齿轮与两个所述齿条分别对应啮合,以使每个所述齿轮驱动对应的所述齿条沿对应的所述滑轨运动,两个所述第一电机与两个所述齿轮分别对应,以使每个所述第一电机驱动对应的所述齿轮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滑轨均为弧线形滑轨且同心等半径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盒包括盒盖、盒架和盒座,所述盒盖与所述盒座分别设于所述盒架的两侧,两个所述齿条分别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其中,
所述第一齿条设于所述盒盖和所述盒架之间,所述盒盖与所述盒架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所述第一齿条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齿条对应配合的所述滑轨;
所述第二齿条设于所述盒架和所述盒座之间,所述盒架与所述盒座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所述第二齿条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齿条对应配合的所述滑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对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盒,位于上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座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盖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座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驱动盒的所述盒盖为一体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门部件,所述开关门部件包括两个沿竖向延伸的开关门,两个所述开关门沿横向设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两个所述开关门分别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运动,两个所述开关门可运动至所述关闭位置,以使所述开关门与所述导风件邻接,当两个所述开关门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CN202111037303.7A 2021-09-06 2021-09-06 空调室内机 Pending CN1157735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7303.7A CN115773531A (zh) 2021-09-06 2021-09-06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7303.7A CN115773531A (zh) 2021-09-06 2021-09-06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3531A true CN115773531A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87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37303.7A Pending CN115773531A (zh) 2021-09-06 2021-09-0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35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8651B (zh) 一种空调面板部件及空调器
CN2147914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11434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944523U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093728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3742927B2 (ja) 床置き形空気調和機
CN111189117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9147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67545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5773531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140923A (zh) 空调器
CN216080287U (zh) 出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柜机
CN211345537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91845U (zh) 导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45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600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5479385A (zh) 导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076401A (zh) 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110645633A (zh) 空调器
CN115479305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2252735A1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479304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2252587A1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624353U (zh) 驱动组件及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