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581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5818U
CN210345818U CN201921286101.4U CN201921286101U CN210345818U CN 210345818 U CN210345818 U CN 210345818U CN 201921286101 U CN201921286101 U CN 201921286101U CN 210345818 U CN210345818 U CN 210345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mponent
dispersing component
win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861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健
翟富兴
刘奇伟
谢鹏
易正清
姬安生
郭绍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861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5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5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5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口;第一散风组件;第二散风组件,与第一散风组件拼合限定出腔体,腔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出风口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分别设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利用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拼合成腔体,一方面,利用散风结构,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实现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利用侧开口,可以形成腔体侧向排风,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同时也降低了腔体的整体出风阻力,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空调器为顶部进风,底部出风,利用挡板封闭空调的出风口使风从挡板上的通孔排出实现无风感,这样的结构可能会导致冷量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口;第一散风组件;第二散风组件,与第一散风组件拼合限定出腔体,腔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出风口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分别设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出风口、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利用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拼合成腔体,使腔体位于出风口的出风侧并使之对出风口形成遮挡,其中,腔体与出风口连通,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上分别形成有散风结构,且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一方面,利用散风结构,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风经由散风结构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利用侧开口,可以形成腔体侧向排风,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同时也降低了腔体的整体出风阻力,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且侧开口和散风结构的出风搭配设计,保证无风感出风效果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使得腔体上的出风更加立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本方案中腔体由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拼合形成,这样,对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调控可以灵活地实现无风感模式切换,控制更加方便。此外,本方案中,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拼合成腔体时,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上的散风结构均能够形成无风感出风效果,进一步地增加了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散风组件转动设置,且第一散风组件配置为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风组件转动设置,空调器常规制冷或制热时,第一散风组件相对于出风口转动以打开出风口,风由出风口直接吹出,没有遮挡,提高了出风量;空调器无风感出风时,第一散风组件相对于出风口转动以打开出风口并与第二散风组件拼合成腔体;关闭空调器时,第一散风组件相对于出风口转动以关闭出风口,且第一散风组件与空调器形成一体式外观,使得空调器整体更加整洁。
进一步地,第一散风组件设置于出风口的边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散风组件滑动设置,其中,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任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运动,使得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之间拼合限定出腔体或解除拼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散风组件滑动设置,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一散风组件相对于出风口转动以打开出风口,第二散风组件滑出出风口以使第二散风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伸出于出风口并与第一散风组件拼合成腔体,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可运动以使得两者间可进行拼合或者解除拼合的状态切换,对产品的控制更加方便,且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在解除拼合后可以不受造型影响地单独用于导风目的,便于产品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散风组件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通风口,第一散风组件的散风结构包括旋叶,且旋叶与通风口相对设置,旋叶为可开合的结构,且旋叶打开以对穿过的气流切割使得气流扩散流动,旋叶闭合以封闭通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上设置有通风口,散风结构包括旋叶,旋叶与通风口对应设置,其中,旋叶打开时可对穿过其的气流进行切割,以使气流扩散流动,进而形成无风感出风;旋叶闭合时能够封闭通风口,以通过第一散风组件进行导风,进而通过调节第一散风组件的开启角度来调节气流流动的方向,加快制冷或制热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散风组件、第二散风组件分别滑动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均能够滑动设置,当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滑出并拼合成腔体。滑动设置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均向出风口下方倾斜设置,以滑动并伸出出风口相拼合成腔体。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沿壳体的前下方滑动设置,第二散风组件沿壳体的后下方滑动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滑动设置,且其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其中,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一者与导风板设于出风口的一侧,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另一者设置于出风口的另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绕其圆弧中心滑动设置,一方面能够开启出风口用于导风,另一方面还能够关闭出风口使空调器呈一体化外观。其中,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一个与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的同一侧,从而节约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一个与导风板所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同时,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出风口的另一侧,使得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伸出出风口拼合成腔体时,能够将出风口包围在腔体内,从而使得由出风口吹出的风大部分都经由腔体后流出,保证了无风感出风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板的滑动轨迹呈弧状。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板的滑动轨迹呈弧状,导风板可绕其圆弧中心滑动,滑动设置结构牢靠,提高了导风板的连接强度,且通过弧形滑动轨迹实现了导风板开启或关闭出风口的动作,同时,弧形滑动能够增加导风板的运动范围,使其能够在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拼合成腔体时,避开出风口以保证无风感出风的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具有壳体,出风口形成在壳体上,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第一收容部适于容纳第一散风组件,第一散风组件活动设置,并配置为在容置于第一收容部内的位置与伸出于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第二收容部适于容纳第二散风组件,第二散风组件活动设置,并配置为在容置于第二收容部内的位置与伸出于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具有壳体,出风口形成在壳体上,同时,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第一散风组件收容于第一收容部内,第二散风组件收容于第二收容部内,从而避免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影响空调器的外观,提高了产品的档次,第一散风组件与第一收容部滑动设置,并且能够滑出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散风组件拼合,第二散风组件与第二收容部滑动连接,第二散风组件能够滑出第二收容部以与第一散风组件拼合。
进一步地,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均为容纳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收容部设于壳体底部,第二收容部设于壳体前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收容部设置于壳体底部,第二收容部设置于壳体前侧,从而使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能够合围出的腔体的体积比较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分别设有驱动装置进行驱动,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运动,使得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之间拼合或者解除拼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可驱动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运动,以使得两者间可进行拼合或者解除拼合的状态切换,对产品的控制更加方便,且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在解除拼合后可以不受造型影响地单独用于导风目的,便于产品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散风组件与第二散风组件搭靠配合,且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第一散风组件伸出于出风口外的部分和第二散风组件伸出于出风口外的部分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通槽沿拼合线延伸,且通槽为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结构,使得通槽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搭靠配合使得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在解除拼合后可以不受造型影响地单独用于导风目的,便于产品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拼合成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通槽,这样,利用通槽两端的侧开口可以将风导向第一散风组件和第二散风组件长度方向的两侧,避免正面出风吹人,从而实现无风感,且由于侧开口的设计实现了无风感,使得侧开口的结构和尺寸限制可以适当放宽,从而使得侧开口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总体来讲,实现了无风感和冷量需求的兼顾性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器,1壳体,10出风口,12第一收容部,14第二收容部,16进风口,2第一散风组件,3第二散风组件,4导风板,5换热器,6侧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100。
如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100,包括: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
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限定出腔体,腔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出风口10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6,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分别设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100,包括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利用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使腔体位于出风口10的出风侧并使之对出风口10形成遮挡,其中,腔体与出风口10连通,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上分别形成有散风结构,且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6,一方面,利用散风结构,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风经由散风结构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利用侧开口6,可以形成腔体侧向排风,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同时也降低了腔体的整体出风阻力,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且侧开口6和散风结构的出风搭配设计,保证无风感出风效果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使得腔体上的出风更加立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本方案中腔体由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形成,这样,对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调控可以灵活地实现无风感模式切换,控制更加方便。此外,本方案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时,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上的散风结构均能够形成无风感出风效果,进一步地增加了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量。
更具体而言,如图9和图10所示,利用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出腔体,使腔体位于出风口10的出风侧并使腔体对出风口10形成遮挡,且使腔体与出风口10之间连通,这样,出风口10排出的气流进入腔体内,随后沿腔体上的散风结构排出到环境中,相比出风口10直接向环境排风的结构而言,经由散风结构对气流切割、打散使得气流扩散,可实现无风感出风,提升产品的无风感体验,且本方案中在腔体上还形成侧开口6进行侧向出风,可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且通过结合散风结构的无风感出风结构,降低了腔体的整体出风阻力,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并且使得腔体上的出风更加立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房间温度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本方案中腔体由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形成,这样,使得散风结构的无风感出风位置的调控更加灵活,且对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调控可以灵活地实现无风感模式切换,产品控制更加方便。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散风组件2转动设置,且第一散风组件2配置为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风组件2转动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100常规制冷或制热时,第一散风组件2相对于出风口10转动以打开出风口10,风由出风口10直接吹出,没有遮挡,提高了出风量;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无风感出风时,第一散风组件2相对于出风口10转动以打开出风口10并与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如图4所示,关闭空调器100时,第一散风组件2相对于出风口10转动以关闭出风口10,且第一散风组件2与空调器100形成一体式外观,使得空调器100整体更加整洁,同时,在第一散风组件2关闭出风口10时,也能够通过第一散风组件2上的散风结构进行小风量的无风感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第一散风组件2遮挡出风口10时,能够与空调器100形成一体式外观,还能够通过第一散风组件2上的散风结构进行小风量的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第一散风组件2避开出风口10时,能够实现常规制冷或制热,且通过调节第一散风组件2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出风角度,第一散风组件2还能够伸出出风口10与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进而形成大风量出风。
再者,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散风组件2开启出风口10的角度来改变腔体的造型。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的位置可以对调,也即第一散风组件2设置在壳体1前侧,第二散风组件3设置在壳体1底部。
可选地,第一散风组件2设置于出风口10的边缘。
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2具有铰接部,且第一散风组件2通过铰接部与壳体1转动连接。
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件,驱动件包括电机和齿轮、弧形齿条,电机驱动齿轮转动,进而驱动与齿轮相啮合的弧形齿条运动,第一散风组件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于驱动件的齿条,进而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一散风组件2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二散风组件3滑动设置,其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任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运动,使得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之间拼合限定出腔体或解除拼合。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散风组件3滑动设置,在空调器100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一散风组件2相对于出风口10转动以打开出风口10,第二散风组件3滑出出风口10以使第二散风组件3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伸出于出风口10并与第一散风组件2拼合成腔体,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可运动以使得两者间可进行拼合或者解除拼合的状态切换,对产品的控制更加方便,且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在解除拼合后可以不受造型影响地单独用于导风目的,便于产品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
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2与壳体1转动连接,并且第一散风组件2相对于壳体1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第二散风组件3与壳体1滑动连接,第二散风组件3滑出壳体1,并伸出出风口10与第一散风组件2拼合成腔体,以通过腔体实现大风量的无风感出风效果。
具体地,第二散风组件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件,驱动件包括电机和齿轮、直线型齿条,电机驱动齿轮转动,进而驱动与齿轮相啮合的直线型齿条运动,第二散风组件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于驱动件的直线型齿条,进而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一散风组件3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散风组件2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通风口,第一散风组件2的散风结构包括旋叶,且旋叶与通风口相对设置,旋叶为可开合的结构,且旋叶打开以对穿过的气流切割使得气流扩散流动,旋叶闭合以封闭通风口。在该实施例中,本体上设置有通风口,散风结构包括旋叶,旋叶与通风口对应设置,其中,旋叶打开时可对穿过其的气流进行切割,以使气流扩散流动,进而形成无风感出风;旋叶闭合时能够封闭通风口,以通过第一散风组件2进行导风,进而通过调节第一散风组件2的开启角度来调节气流流动的方向,加快制冷或制热速度。
具体地,旋叶为可开合结构,旋叶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同轴设置在驱动轴上。旋叶打开时,多个叶片之间具有间隙以供气流穿过,进一步地,驱动轴能够驱动叶片转动以对气流进行切割使得气流扩散流动;旋叶还包括遮挡部,遮挡部对叶片进行遮挡,阻止气流穿过相邻叶片之间的间隙,进而封闭通风口,阻止气流由通风口流出,进一步地,多个叶片之间的缝隙大小可通过叶片的转动进行调节,旋叶闭合时,多个叶片相互转动以使多个叶片拼合成遮挡部,并通过遮挡部遮挡出风口。
举例而言,在需要将第一散风组件2作为导风结构使用时,可使其旋叶闭合以封闭通风口,进而提高导风效果,在需要第一散风组件2出风时,可使其旋叶打开以对气流进行切割,进而形成无风感出风。
如图5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100,包括: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且第一散风组件2、第二散风组件3分别滑动设置。
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限定出腔体,腔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出风口10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6,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分别设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均能够滑动设置,当空调器100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滑出并拼合成腔体。滑动设置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均向出风口10下方倾斜设置,以滑动并伸出出风口10相拼合成腔体。具体地,第一散风组件2沿壳体1的前下方滑动设置,第二散风组件3沿壳体1的后下方滑动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板4,导风板4滑动设置,且其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其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一者与导风板4设于出风口10的一侧,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另一者设置于出风口10的另一侧。导风板4绕其圆弧中心滑动设置,一方面能够开启出风口10用于导风,另一方面还能够关闭出风口10使空调器100呈一体化外观。其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一个与导风板4设置在出风口10的同一侧,从而节约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一个与导风板4所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空调器100的整体体积,同时,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出风口10的另一侧,使得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伸出出风口10拼合成腔体时,能够将出风口10包围在腔体内,从而使得由出风口10吹出的风大部分都经由腔体后流出,保证了无风感出风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板4的滑动轨迹呈弧状。导风板4的滑动轨迹呈弧状,导风板4可绕其圆弧中心滑动,滑动设置结构牢靠,提高了导风板4的连接强度,且通过弧形滑动轨迹实现了导风板4开启或关闭出风口10的动作,同时,弧形滑动能够增加导风板4的运动范围,使其能够在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时,避开出风口10以保证无风感出风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100具有壳体1,出风口10形成在壳体1上,同时,壳体1内形成有第一收容部12和第二收容部14,第一散风组件2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2内,第二散风组件3收容于第二收容部14内,从而避免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影响空调器100的外观,提高了产品的档次,第一散风组件2与第一收容部12滑动设置,并且能够滑出第一收容部12与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第二散风组件3与第二收容部14滑动连接,第二散风组件3能够滑出第二收容部14以与第一散风组件2拼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收容部12设于壳体1底部,第二收容部14设于壳体1前侧。第一收容部12设置于壳体1底部,第二收容部14设置于壳体1前侧,从而使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能够合围出的腔体的体积比较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100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第一收容部12和第二收容部14均为容纳槽。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1包括面框和底盘,面框具有第一让位结构,底盘具有第二让位结构,第一让位结构和第二让位结构合围限定出位于壳体1前侧的容纳槽,用于收容第二散风组件3;壳体1底部形成容纳槽用于收容第一散风组件2。
举例而言,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第一散风组件2收容于壳体1底部的第一收容部12内且第一散风组件2与第一收容部12滑动设置,第二散风组件3收容于壳体1前侧的第二收容部14内且第二散风组件3与第二收容部14滑动设置,其中,导风板4与第一散风组件2设置在出风口10的同一侧,第二散风组件3设置在出风口10的另一侧,如图6和图7所示,空调器100开启常规制冷或制热时,导风板4绕其圆弧中心滑动以打开出风口10并进行导风;如图8所示,导风板4关闭出风口10以使空调器100形成一体式外观;如图6所示,空调器100开启无风感模式,导风板4避开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由第一收容部12滑出,第二散风组件3由第二收容部14滑出,且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通过散风组件使风扩散流动以形成无风感出风,腔体与出风口10相连通,且腔体两侧具有侧开口6,避免正面吹人且增加无风感出风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分别设有驱动装置进行驱动,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中的至少一者运动,使得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之间拼合或者解除拼合。驱动装置可驱动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运动,以使得两者间可进行拼合或者解除拼合的状态切换,对产品的控制更加方便,且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在解除拼合后可以不受造型影响地单独用于导风目的,便于产品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散风组件2与第二散风组件3搭靠配合,且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第一散风组件2伸出于出风口10外的部分和第二散风组件3伸出于出风口10外的部分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通槽沿拼合线延伸,且通槽为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结构,使得通槽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开口6。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搭靠配合使得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在解除拼合后可以不受造型影响地单独用于导风目的,便于产品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通槽,这样,利用通槽两端的侧开口6可以将风导向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长度方向的两侧,避免正面出风吹人,从而实现无风感,且由于侧开口6的设计实现了无风感,使得侧开口6的结构和尺寸限制可以适当放宽,从而使得侧开口6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总体来讲,实现了无风感和冷量需求的兼顾性保障。
如图1至图4、图9和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空调器100包括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第一散风组件2与出风口10转动设置,且第一散风组件2与出风口10的下部边缘相连接,第二散风组件3滑动设置于壳体1前部的第二收容部14内,空调器100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一散风组件2打开出风口10,第二散风组件3滑出第二收容部14与第一散风组件2拼合成腔体,其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上均设置有散风结构,风可穿过散风结构兵器散风结构能够使风扩散流动,进而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均可实现无风感出风效果,提高了无风感出风的风量,同时,腔体两侧具有侧开口6,风由侧开口6流出,避免了正面吹人,从而实现无风感出风,且降低了出风阻力,提高了出风量,也即空调器100实现了无风感和冷量需求的兼顾性保障。具体地,气流由进风口16进入空调器100,经过换热器5换热后由出风口10流向腔体,一部分经过侧开口6流出腔体,以避免正面吹人且增大了出风量,一部分由散风结构打散后流出,以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
如图5至图8、图9和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空调器100包括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第一散风组件2滑动设置于壳体1底部的第一收容部12内,第二散风组件3滑动设置于壳体1前部的第二收容部14内,导风板4与第一散风组件2设置在出风口10的同一侧,且导风板4滑动设置,空调器100开启无风感模式时,导风板4打开出风口10,第一散风组件2滑出第一收容部12、第二散风组件3滑出第二收容部14,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拼合成腔体,其中,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上均设置有散风结构,风可穿过散风结构兵器散风结构能够使风扩散流动,进而第一散风组件2和第二散风组件3均可实现无风感出风效果,提高了无风感出风的风量,同时,腔体两侧具有侧开口6,风由侧开口6流出,避免了正面吹人,从而实现无风感出风,且降低了出风阻力,提高了出风量,也即空调器100实现了无风感和冷量需求的兼顾性保障。具体地,气流由进风口16进入空调器100,经过换热器5换热后由出风口10流向腔体,一部分经过侧开口6流出腔体,以避免正面吹人且增大了出风量,一部分由散风结构打散后流出,以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口;
第一散风组件;
第二散风组件,与所述第一散风组件拼合限定出腔体,所述腔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出风口外侧,且所述腔体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分别设有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组件转动设置,且所述第一散风组件配置为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风组件滑动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中的任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之间拼合限定出所述腔体或解除拼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第一散风组件的所述散风结构包括旋叶,且所述旋叶与所述通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旋叶为可开合的结构,且所述旋叶打开以对穿过的气流切割使得气流扩散流动,所述旋叶闭合以封闭所述通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组件、所述第二散风组件分别滑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滑动设置,且其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中的一者与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出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中的另一者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的滑动轨迹呈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具有壳体,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适于容纳所述第一散风组件,所述第一散风组件活动设置,并配置为在容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的位置与伸出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第二收容部适于容纳所述第二散风组件,所述第二散风组件活动设置,并配置为在容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的位置与伸出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容部设于所述壳体底部,所述第二收容部设于所述壳体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分别设有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之间拼合或者解除拼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组件与所述第二散风组件搭靠配合,且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所述第一散风组件伸出于所述出风口外的部分和所述第二散风组件伸出于所述出风口外的部分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
所述通槽沿所述拼合线延伸,且所述通槽为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结构,使得所述通槽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所述侧开口。
CN201921286101.4U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 Active CN210345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6101.4U CN210345818U (zh)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6101.4U CN210345818U (zh)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5818U true CN210345818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4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86101.4U Active CN210345818U (zh)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58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0432A (zh) * 2019-08-09 2019-11-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256207A (zh) * 2020-01-19 2020-06-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0432A (zh) * 2019-08-09 2019-11-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440432B (zh) * 2019-08-09 2024-09-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256207A (zh) * 2020-01-19 2020-06-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0432B (zh) 空调器
CN110186114B (zh) 空调器
CN110701772A (zh) 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8192384A1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345818U (zh) 空调器
CN110701770A (zh) 导风组件、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62627A (zh) 空调器
CN111189117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345660U (zh) 空调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24869U (zh) 机壳及空调器
CN10994530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214619831U (zh) 空调器
CN2125660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01395U (zh) 出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424982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476096U (zh) 空调器
CN21134554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