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65131U -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65131U
CN215665131U CN202120951115.4U CN202120951115U CN215665131U CN 215665131 U CN215665131 U CN 215665131U CN 202120951115 U CN202120951115 U CN 202120951115U CN 215665131 U CN215665131 U CN 215665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top side
plates
reinforc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511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浩
刘先一
代海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511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65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65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65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所述集装箱适用于翻转设备,所述集装箱包括侧板和与所述侧板连接的顶侧梁,所述侧板的外侧设置有间隔分布的承载板,所述顶侧梁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加强筋,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所述承载板延伸超出所述侧板的最外侧表面,且所述承载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加强筋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在使用翻转设备翻转集装箱进行卸货时,翻转设备的靠板能够直接抵接至承载板,翻转设备的压爪能够作用于设置有加强筋部分的顶侧梁,且承载板能够分担一部分压爪作用于顶侧梁上的作用力,进而有效避免侧板和顶侧梁产生变形而损坏,有利于延长集装箱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背景技术
参考图1和图2,在利用翻转设备对顶部开口的集装箱进行卸料时,集装箱的底部栓固在翻转设备的底座21上,集装箱的侧壁10抵接至翻转设备的靠板22,集装箱的顶侧梁由翻转设备的压爪23夹持压紧固定。
而现有的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侧壁和顶侧梁由于结构的原因,其强度和刚度相对较低,在配合翻转设备作为栓固或承载部件使用进行翻箱卸货时,容易被挤压变形造成损坏,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所述集装箱适用于翻转设备,所述集装箱包括侧板和与所述侧板连接的顶侧梁,所述侧板的外侧设置有间隔分布的承载板,所述顶侧梁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加强筋,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所述承载板延伸超出所述侧板的最外侧表面,且所述承载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加强筋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在侧板的外侧设置间隔分布的承载板,并使承载板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延伸超出侧板的最外侧表面,在使用翻转设备翻转集装箱进行卸货时,翻转设备的靠板能够直接抵接至承载板,以有效避免侧板产生变形而损坏,有利于延长集装箱的使用寿命;在顶侧梁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加强筋,使得翻转设备的压爪能够作用于设置有加强筋部分的顶侧梁,以有效避免顶侧梁产生变形而损坏,有利于进一步延长集装箱的使用寿命;承载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加强筋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使得承载板能够作为承载部件分担一部分翻转设备的压爪作用于顶侧梁上的作用力,以进一步地减小顶侧梁和侧板的变形。
可选地,所述集装箱还包括与所述侧板连接的底侧梁,所述承载板沿所述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至所述顶侧梁和所述底侧梁。
可选地,所述侧板包括平板部分和加强板部分,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所述承载板延伸超出所述加强板部分。
可选地,所述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封闭结构或非封闭结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顶侧梁的外侧和/或内侧。
可选地,在所述顶侧梁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所述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封闭结构或非封闭结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顶侧梁的内侧,且包括腹板,所述腹板沿所述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顶侧梁的侧面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加强筋还包括翼板,所述翼板设置在所述腹板的至少一端,并抵接至所述顶侧梁的顶面或底面。
可选地,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所述顶侧梁包括多个交替分布的第一顶侧梁和第二顶侧梁,所述第一顶侧梁和所述第二顶侧梁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顶侧梁和所述第二顶侧梁的强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不同于所述第二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顶侧梁的壁厚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顶侧梁的壁厚度。
可选地,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所述承载板设置在所述侧板的远离中间位置的两侧区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集装箱与翻转设备配合使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集装箱与翻转设备配合使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侧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侧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侧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顶侧梁与加强筋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顶侧梁与加强筋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的顶侧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侧壁
21:底座
22:靠板
23:压爪
110:侧板
111:平板部分
112:加强板部分
120:承载板
140/141/142/143:顶侧梁
144:第一顶侧梁
145:第二顶侧梁
150:加强筋
151:腹板
152:翼板
160:底侧梁
170:角柱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能够适用于翻转设备,与翻转设备相配合从顶部进行卸货。
参考图3,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包括侧板110、顶侧梁140、底侧梁160和角柱170。顶侧梁140和底侧梁160分别设置在侧板110的顶部和底部,角柱170设置在侧板110的两侧。
侧板110可以根据需要构造为波纹板(如图4所示)、平板(如图5所示)或者其它结构形式。在侧板110的外侧,也就是侧板110的朝向集装箱的外部的一侧,设置有间隔分布的承载板120,以有效增强侧板110的结构强度。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承载板120延伸超出侧板110的最外侧表面,以在使用翻转设备翻转集装箱进行卸货时,翻转设备的靠板22能够直接抵接至承载板120,而不与侧板110直接接触,进而有效避免侧板110产生变形而损坏,有利于延长集装箱的使用寿命。
侧板110的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如将侧板110构造为波纹板,具体地参考图4。侧板110构造为波纹板时,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承载板120延伸超出波纹板的波峰,以使得翻转设备的靠板22能够直接抵接至承载板120。
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侧板110构造为包括平板部分111和加强板部分112的形式,具体地参考图5。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承载板延伸超出加强板部分112,以使得翻转设备的靠板22能够直接抵接至承载板120。
承载板120的长度方向优选地与集装箱的高度方向一致,且承载板120优选地沿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至顶侧梁140和底侧梁160,具体地参考图3。如此,当翻转设备的压爪23之类的结构作用于集装箱的顶部,如作用于顶侧梁140时,承载板120能够作为承载部件分担一部分作用力,进而有效减小顶侧梁140和侧板110的变形。
当集装箱装载散货物时,侧板110一般会在散货物的作用下产生向外的变形。一般侧板110中间位置的变形幅度较大。在使用翻转设备进行卸货时,为了避免翻转设备的靠板22对侧板110的中间位置施加作用力而导致侧板110受挤压损坏,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承载板120优选地设置在侧板110的远离中间位置的两侧区域。
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承载板120优选地不凸出于角柱170,以便于集装箱的转运。进一步优选地,承载板120的外表面与角柱170的外表面平齐。
在使用翻转设备翻转集装箱进行卸货的过程中,翻转设备的压爪23夹持并向下压紧集装箱的顶侧梁140。为了提高顶侧梁140的结构强度,避免顶侧梁140发生变形损坏,优选地在顶侧梁140上设置间隔分布的加强筋150。加强筋150设置在顶侧梁140的翻转设备的压爪23作用的位置范围内。
优选地,承载板12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加强筋15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具体地参考图3,如此,承载板120能够作为承载部件,分担一部分压爪23作用在加强筋150上的作用力,进而有效减小顶侧梁140和侧板110的变形。
顶侧梁140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垂直于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形状可以根据需要构造为封闭结构或非封闭结构,加强筋150相应的可以设置在顶侧梁140的内侧和/或外侧。
具体地,参考图6至图9,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顶侧梁141的结构形式。顶侧梁141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垂直于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形状构造为封闭的结构。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顶侧梁141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封闭的矩形结构,也就是顶侧梁141构造为矩形方管。
加强筋150设置在顶侧梁141的外侧,且在顶侧梁141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加强筋150。
具体地,由于翻转设备的压爪23从顶侧梁141的顶部向下压紧顶侧梁141,因此加强筋150优选地设置在顶侧梁141的顶部外表面,如图6所示,以对顶侧梁141的顶部形成一定的加强与保护作用。
为了对顶侧梁141的侧面也形成一定的加强与保护作用,加强筋150优选地从顶侧梁141的顶部外表面弯折延伸至顶侧梁141的侧部外表面,如图7所示,也就是将加强筋150构造为L型。
进一步地,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加强筋150构造为C型,具体地参考图8,C型的加强筋150包裹在顶侧梁141的顶部、侧部和底部的外表面,以进一步地提高对顶侧梁141的加强与保护作用。
再进一步地,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加强筋150构造为矩形,具体地参考图9,矩形的加强筋150包裹在顶侧梁141的四周,也就是在顶侧梁141的顶部、两个侧部和底部的外表面均设置加强筋150,以进一步地提高对顶侧梁141的加强与保护作用。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筋150也可以设置在矩形结构的顶侧梁141的内侧,如在矩形结构的顶侧梁141的顶部、侧部和底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设置加强筋150。也可以将加强筋150构造为沿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至顶侧梁141的顶面和底面,并与顶侧梁141的侧面间隔开的形式。
参考图10至图13,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顶侧梁142的结构形式。顶侧梁142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垂直于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形状构造为非封闭的结构。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顶侧梁142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C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顶侧梁142构造为诸如Ω型等的非封闭结构。
加强筋150设置在顶侧梁142的内侧,且在顶侧梁140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加强筋150。
同样的,优选在顶侧梁142的顶部内表面设置加强筋150,具体地参考图10,以对翻转设备的压爪23直接作用的顶侧梁142的顶部形成一定的加强与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在顶侧梁142的底部内表面也可以设置加强筋150,具体地参考图11,以提高对顶侧梁142的加强与保护作用。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筋150也可以设置在C型的顶侧梁142的外侧,如在C型的顶侧梁142的顶部和/或底部的外表面设置加强筋150。
参考图12,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加强筋与顶侧梁142连接的形式。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加强筋设置在顶侧梁142的内侧。加强筋包括腹板151,腹板151沿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至顶侧梁142的顶面和底面,并与顶侧梁142的侧面间隔开,以有效提升顶侧梁142受力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顶侧梁142的顶部和/或底部的强度,加强筋优选地还包括翼板152,翼板152设置在腹板151的至少一端,并抵接至顶侧梁142的顶面或底面。
具体地参考图13,在腹板151的两端均设置有翼板152,也就是加强筋构造为C型,两翼板152分别抵接至顶侧梁142的顶部内表面和底部内表面。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C型的加强筋也可以设置在C型的顶侧梁142的外侧,也就是将C型的加强筋的腹板151与顶侧梁142的侧面间隔开,C型的加强筋的两翼板152分别抵接至顶侧梁142的顶部外表面和底部外表面。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腹板151的一端设置翼板152。如在腹板151的顶端设置翼板152,且翼板152抵接至顶侧梁142的顶部内表面;或者在腹板151的底端设置翼板152,且翼板152抵接至顶侧梁142的底部内表面。
参考图14,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顶侧梁143的结构形式。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顶侧梁143包括多个交替分布的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相互连接,如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垂直于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形状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例如第一顶侧梁144可以构造为矩形方管或者槽钢。第二顶侧梁145可以构造为矩形方管或者槽钢。
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的强度不同。相应的翻转设备的压爪23可以作用于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中强度比较大的一个。可以进一步的避免翻转设备的压爪23压弯顶侧梁143。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例如第一顶侧梁144和第二顶侧梁145的横截面形状都是矩形方管。第一顶侧梁144的壁厚度大于第二顶侧梁145的壁厚度。这样,第一顶侧梁144的强度大于第二顶侧梁145的强度。相应的翻转设备的压爪23作用于第一顶侧梁144。
本文的壁厚度为材料的厚度。例如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矩形方管,壁厚为矩形方管的管壁厚度。横截面形状为C的槽钢,壁厚度包括槽钢的腰厚度和腿厚度。此时,第一顶侧梁的腰厚度大于和第二顶侧梁的腰厚度。第一顶侧梁的腿厚度大于和第二顶侧梁的腿厚度。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若翻转设备的压爪23作用于第二顶侧梁145,则可以将第二顶侧梁145的强度设置为大于第一顶侧梁144的强度。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适用于翻转设备,所述集装箱包括侧板和与所述侧板连接的顶侧梁,所述侧板的外侧设置有间隔分布的承载板,所述顶侧梁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加强筋,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所述承载板延伸超出所述侧板的最外侧表面,且所述承载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加强筋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与所述侧板连接的底侧梁,所述承载板沿所述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至所述顶侧梁和所述底侧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平板部分和加强板部分,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所述承载板延伸超出所述加强板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封闭结构或非封闭结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顶侧梁的外侧和/或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侧梁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所述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封闭结构或非封闭结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顶侧梁的内侧,且包括腹板,所述腹板沿所述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顶侧梁的侧面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还包括翼板,所述翼板设置在所述腹板的至少一端,并抵接至所述顶侧梁的顶面或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所述顶侧梁包括多个交替分布的第一顶侧梁和第二顶侧梁,所述第一顶侧梁和所述第二顶侧梁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顶侧梁和所述第二顶侧梁的强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不同于所述第二顶侧梁的横截面形状;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顶侧梁的壁厚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顶侧梁的壁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所述承载板设置在所述侧板的远离中间位置的两侧区域。
CN202120951115.4U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Active CN215665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1115.4U CN215665131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1115.4U CN215665131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65131U true CN215665131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71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51115.4U Active CN215665131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651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04017A (en) Trailer construction
US5433501A (en) Post construction and sidewall for cargo container
US5170605A (en) Refrigerator trailer floor construction
US4840127A (en) Top chord for open top hopper cars
US7527325B2 (en) Cargo container with peripheral wall structure reinforced by side post assemblies
US20030164623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20050087097A1 (en) Gondola railcar construction
CN215665131U (zh) 一种具有顶部开口的集装箱
US11643153B2 (en) Spline joints and container having same
US2812973A (en) Commercial vehicle body wall construction
CN210653201U (zh) 一种笼车
US6178895B1 (en) Flat-surfaced floor structure for boxcars
US10676011B2 (en) Logistic rail assembly for a composite panel
CN201165406Y (zh) 集装箱
CN216994324U (zh) 一种车体及铁路平车
CN220997771U (zh) 一种集装箱底架及集装箱
CN218344301U (zh) 集装箱的门槛及集装箱
CN215973149U (zh) 集装箱
US20230406612A1 (en) Refuse container having modular side walls
CN214523514U (zh) 自卸车及其自卸车厢
US20220153514A1 (en) Profile for a container,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 profile, base structure for a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CN215398365U (zh) 一种传送橡胶带防漏料装置
CN217806547U (zh) 集装箱
CN215324663U (zh) 一种集装箱骨架
CN219029417U (zh) 一种敞车及其底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