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43441U -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43441U
CN215643441U CN202121303384.6U CN202121303384U CN215643441U CN 215643441 U CN215643441 U CN 215643441U CN 202121303384 U CN202121303384 U CN 202121303384U CN 215643441 U CN215643441 U CN 215643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module
adhesive layer
display
graph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033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永凯
熊正平
刘祺
齐超
晁晋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033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43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43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43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支撑膜,支撑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其中底面为背离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该支撑膜可以包括第一粘胶层和设置在第一粘胶层上的第一石墨烯层,第一粘胶层和第一石墨烯层形成的堆叠结构的阻抗小于103Ω。该结构通过设置低阻抗的第一粘胶层,并基于设置的低阻抗第一粘胶层和第一石墨烯层形成了静电耗散梯度,有效提高了静电耗散能力。同时,该结构还能有效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屏因其具有低功耗、高分辨率和可弯折等特性成为显示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在现有柔性显示屏的制备过程中通常采用柔性基底,并在柔性基底上制备有薄膜晶体管,在柔性基底的显示面侧还设置有偏光片和玻璃盖板,在柔性基底的背离显示面侧还可以设置有支撑膜、散热膜以及主板等。
然而,现有使用过程中,用户手指摩擦玻璃盖板表面,容易产生静电,静电随摩擦玻璃盖板的时间而积累,如手机中框或者外壳等材料耗散静电或接地功能较差,则容易影响显示屏的薄膜晶体管特性,导致漏电增加或者电性漂移,使显示屏产生发亮或者发绿等显示不均的问题,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还容易出现导热不良的现象,进而可能由高温引起显示屏卡顿,加速材料老化降低显示屏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显示模组对静电的传输能力较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支撑膜,所述支撑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面,所述底面为背离所述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所述支撑膜包括:
第一粘胶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胶层上的第一石墨烯层,所述第一粘胶层和所述第一石墨烯层形成的堆叠结构的阻抗小于103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胶层的厚度为10~15μm,所述第一石墨烯层的厚度小于1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膜还包括:呈透明的有机物层,所述有机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胶层远离所述第一石墨烯层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有机物层的阻抗为105Ω~1010Ω且所述有机物层的阻抗大于所述第一粘胶层的阻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机物层的厚度为30~4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散热膜,所述散热膜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层远离所述第一粘胶层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散热膜至少包括第一导电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二石墨烯层和/或金属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二石墨烯层,所述散热膜还包括:
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烯层上,所述缓冲层的阻抗为103Ω~105Ω;
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还包括:第二粘胶层,所述第二粘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粘胶层的阻抗为103Ω~104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的厚度小于等于80μm。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支撑膜,支撑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其中底面为背离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该支撑膜可以包括第一粘胶层和设置在第一粘胶层上的第一石墨烯层,其中第一粘胶层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第一粘胶层和第一石墨烯层形成的堆叠结构的阻抗小于103Ω。该结构通过设置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的第一粘胶层形成了低阻抗的粘胶层,并基于设置的低阻抗粘胶层和第一石墨烯层形成了静电耗散梯度,有效提高了静电耗散能力。同时,该结构还能有效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范围。其中所包括的附图是: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第一导电层的显示模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遮光层的显示模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低阻抗缓冲层的显示模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第二粘胶层的显示模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借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柔性显示屏因其具有低功耗、高分辨率和可弯折等特性成为显示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在现有柔性显示屏的制备过程中通常采用柔性基底,并在柔性基底上制备有薄膜晶体管,在柔性基底的显示面侧还设置有偏光片和玻璃盖板,在柔性基底的背离显示面侧还可以设置有支撑膜、散热膜以及主板等。
然而,现有使用过程中,用户手指摩擦玻璃盖板表面,容易产生静电,静电随摩擦玻璃盖板的时间而积累,如手机中框或者外壳等材料耗散静电或接地功能较差,则容易影响显示屏的薄膜晶体管特性,导致漏电增加或者电性漂移,使显示屏产生发亮或者发绿等显示不均的问题,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还容易出现导热不良的现象,进而可能由高温引起显示屏卡顿,加速材料老化降低显示屏使用寿命。
参见图1所示,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面板10和支撑膜11,另外,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散热膜12。其中,支撑膜11设置在显示面板10上背离显示面的一侧,支撑膜11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压敏胶层111(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12(PET),其中PET材料本身具有驻极化效果,容易产生缺陷、捕获电子,导致电荷积累,不利于静电耗散。另外,散热膜12一般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网纹胶-压敏胶层121(EMBO-PSA)、网纹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22(EMBO-PET)、泡棉123(FOAM)、压敏胶层124(PSA)、聚酰亚胺层125(PI)和铜层126。而因现显示模组中,支撑膜11和散热膜12的整体厚度较厚,铜层126和显示面板10之间的距离较远也不利于静电耗散,进而显示面板10上的静电电荷不易耗散,容易影响显示屏上薄膜晶体管的特性,导致漏电增加或者电性漂移,使显示屏产生发亮或者发绿等显示不均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支撑膜,支撑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其中底面为背离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该支撑膜可以包括第一粘胶层和设置在第一粘胶层上的第一石墨烯层,其中第一粘胶层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第一粘胶层和第一石墨烯层形成的堆叠结构的阻抗小于103Ω。该结构通过设置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的第一粘胶层形成了低阻抗的粘胶层,并基于设置的低阻抗粘胶层和第一石墨烯层形成了静电耗散梯度,取代了现有技术显示模组结构中的PET层,有效提高了静电耗散能力。同时,该结构还能有效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能力。
参见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显示模组可以包括显示面板20以及支撑膜,该支撑膜设置在显示面板20的底面,其中底面为背离显示面板20显示面的一侧,其可以包括:
第一粘胶层21,第一粘胶层21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
设置在第一粘胶层21上的第一石墨烯层22,第一粘胶层21和第一石墨烯层22形成的堆叠结构的阻抗小于103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胶层21可以包括压敏胶层,其中压敏胶层可以采用丙烯酸酯或聚氨酯等材料制备,其中,第一粘胶层21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可以有效降低阻抗,作为示例,第一粘胶层2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0~15μ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胶层21可以与显示面板的底面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石墨烯层22具有较好导电能力,能够快速将电荷耗散而不会产生电荷积累,有效改善静电积累导致的薄膜晶体管电性漂移。此外,第一石墨烯层22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对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第一石墨烯层22还具有较好的透过率和导热能力,在提高显示模组散热能力的同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光学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石墨烯层22的厚度可以小于1μm,通过设置第一石墨烯层22可以有效减小显示模组整体的厚度,第一石墨烯层22和具有低阻抗的第一粘胶层21形成导电梯度,进而提高了电荷耗散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为了避免电荷向显示面板20扩散,支撑膜还可以包括有机物层23,有机物层23可以设置在第一粘胶层21远离第一石墨烯层22的一侧表面上,即有机物层23可以设置在第一粘胶层21和显示面板20之间,有机物层23可以通过胶层粘附在显示面板2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物层23的阻抗包括105Ω~1010Ω且有机物层23的阻抗大于第一粘胶层21的阻抗。作为一示例,有机物层23可以为无卤素聚酰亚胺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无卤素聚酰亚胺层的厚度可以设置为30~40μm。通过在第一石墨烯层22下方设置有机物层23,可以增加第一石墨烯层22与显示面板20底面之间的距离,在通过第一石墨烯层22、第一粘胶层21和低阻抗的有机物层23形成导电梯度的同时,保证了起主要作用的电荷耗散层即第一石墨烯层22远离显示面板20,防止静电耗散过程对显示面板中薄膜晶体管形成扰动等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显示模组的性能。
其中,第一粘胶层21和第一石墨烯层22可以作为支撑膜,或者,有机物层23、第一粘胶层21和石墨烯层22可以作为支撑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膜的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支撑膜11厚度明显降低,例如,现有技术中支撑膜11的厚度可达80μm,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膜厚度约40μm,在提高了静电耗散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减小散热膜和发热区域的距离,参见图3所示,发热区域用矩形虚线框示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散热膜24,散热膜24设置在第一石墨烯层22远离第一粘胶层21的一侧表面上,散热膜24至少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层241。通过在显示模组中设置第一石墨烯层22和第一导电层241,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整体的电荷耗散能力以及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41可以包括第二石墨烯层和/或金属层。作为示例,第一导电层241可以为金属层或第二石墨烯层,散热膜24还可以包括粘胶层和缓冲层,粘胶层、缓冲层和金属层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形成散热膜24。其中,金属层可以包括铝箔、铜箔、银箔或金箔等,缓冲层可以包括泡棉,粘胶层可以包括PI层或PET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41可以为第二石墨烯层,第二石墨烯层导热系数最高具有较好的导热能力,同时机械强度高,能够更好的保护显示面板同时减少模印等不良现象。此外,第二石墨烯层韧性好,可以弯曲,在改善散热和机械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散热膜24弯折贴附造成的断裂。因第二石墨烯层也可以具有较好的粘附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膜24可以仅设置有第二石墨烯层,第二石墨烯层直接与第一石墨烯层22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石墨烯层的厚度可以小于1μm,通过设置第二石墨烯层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显示模组整体的厚度,更加有利于电荷以及热量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第一导电层241可以为第二石墨烯层,散热膜24还可以包括遮光层242和第二导电层243,遮光层242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41即第二石墨烯层上,第二导电层243设置在遮光层242上。作为示例,遮光层242可以为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或聚酰亚胺(PI)制成的黑色材料层。其中,第二导电层243可以包括铝箔、铜箔、银箔或金箔等,第二导电层243的厚度可以为20~30μm。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还可以用缓冲层244取代遮光层242,缓冲层244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41即第二石墨烯层上,第二导电层243设置在缓冲层244上,缓冲层244掺杂有石墨。作为示例,缓冲层244可以为泡棉,缓冲层244的厚度可以为10~30μm。通过在散热膜24中设置泡棉,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显示面板20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掺杂石墨可以降低缓冲层244的阻抗且实现遮光作用,防止碎亮点灯不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缓冲层244的阻抗可以包括103Ω~105Ω,缓冲层244取代了现有散热膜12中的PI层实现了遮光作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缓冲层244可以和第二导电层243形成静电耗散梯度并与第一石墨烯层22导通,进一步提高了显示模组整体的静电耗散能力,能够有效改善显示模组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为了使第一导电层241和第一石墨烯层22之间具有良好的粘结性,散热膜24还可以包括第二粘胶层245,第二粘胶层245设置在第一石墨烯层22和第一导电层241之间,第二粘胶层245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第二粘胶层245通过掺杂有氟离子和/或磷离子可以实现降低阻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粘胶层245的阻抗可以为103Ω~104Ω,通过形成低阻抗的第二粘胶层245进一步提高了散热膜24的静电耗散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粘胶层245的厚度可以为15~20μm,其中第二粘胶层245可以包括压敏胶层(PSA)。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膜24的厚度可以小于等于80μm,相对于现有技术第二导电层243距离显示面板20发热区的距离大大减小,例如,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导电层243距离显示面板20的距离可以为130μm,而现有技术中第二导电层243距离显示面板20的距离为280μm,第二导电层243距离显示面板20发热区域距离的减小,有利于提高散热和静电耗散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缓冲层244的设置可以取代现有散热膜12中的PI层,采用石墨烯层作为导电层极大的减小了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使各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减小。另外,散热膜24中第二导电层243和第二石墨烯层之间设置了低阻抗的缓冲层244,且第二石墨烯层通过低阻抗的第二粘胶层245和第一石墨烯层22粘附,支撑膜中采用第一石墨烯层22取代现有支撑膜11中的PET层并通过低阻抗的第一粘胶层21和显示面板20粘附,使散热膜24中的第二导电层243、第一导电层241和第一石墨烯层22之间形成导电通路,散热膜24整体厚度的减小以及散热膜24和支撑膜之间导电通路的形成极大的提升了显示模组的整体静电耗散能力,有效改善了显示模组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膜中的第一粘胶层21、第一石墨烯层22、有机物层23和散热膜24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膜24可以和支撑膜中各层的尺寸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散热膜24的尺寸小于支撑膜的尺寸,散热膜24只覆盖部分支撑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可以包括以上示出的显示模组。
参见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还可以包括在显示面板20显示面的一侧依次设置的偏光层26(POL)、光学胶层26(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和玻璃盖板27(CG)。其中,偏光层25(POL)、光学胶层26(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和玻璃盖板27(CG)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作为一具体示例,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设置有该显示模组的手机中显示面板和主板的静电耗散能力以及散热能力均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支撑膜,所述支撑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面,所述底面为背离所述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所述支撑膜包括:
第一粘胶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胶层上的第一石墨烯层,所述第一粘胶层和所述第一石墨烯层形成的堆叠结构的阻抗小于103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胶层的厚度为10~15μm,所述第一石墨烯层的厚度小于1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膜还包括:呈透明的有机物层,所述有机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胶层远离所述第一石墨烯层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有机物层的阻抗为105Ω~1010Ω且所述有机物层的阻抗大于所述第一粘胶层的阻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物层的厚度为30~4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散热膜,所述散热膜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层远离所述第一粘胶层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散热膜至少包括第一导电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二石墨烯层和/或金属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二石墨烯层,所述散热膜还包括:
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烯层上,所述缓冲层的阻抗为103Ω~105Ω;
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膜还包括:第二粘胶层,所述第二粘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粘胶层的阻抗为103Ω~104Ω。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膜的厚度小于等于80μm。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21303384.6U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643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3384.6U CN215643441U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3384.6U CN215643441U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43441U true CN215643441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2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03384.6U Active CN215643441U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434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3831A (zh) * 2022-04-24 2022-08-0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3831A (zh) * 2022-04-24 2022-08-0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7138A (zh)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2991959B (zh) 可折叠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可折叠显示装置
EP2685797B1 (en) Composite material and electron device
CN206162462U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1631160B1 (ko) 이방성 전기 도전성을 갖는 투명 도전 필름
CN1053197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8196272A1 (zh)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EP3043243B1 (en) Sensor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input device
US20180031929A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ti-static function
CN106991918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201314295A (zh) 顯示裝置模組
JP595146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3394355B (zh)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5643441U (zh)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WO2019037494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6363047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17313A (zh)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TWI812145B (zh) 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KR20070071798A (ko) 액정 표시장치와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220206654A1 (en) Touch screen, display panel, and vehicle diagnosis equipment
CN215067621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530772B (zh) 電子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2113755U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7361025U (zh) 显示模组和终端
CN215266307U (zh) 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