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596U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37596U CN215637596U CN202121744851.9U CN202121744851U CN215637596U CN 215637596 U CN215637596 U CN 215637596U CN 202121744851 U CN202121744851 U CN 202121744851U CN 215637596 U CN215637596 U CN 2156375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radiation
- indoor unit
- air outlet
- infrared radi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换热器及红外辐射模块;外壳具有内腔;换热器设于内腔内,并将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红外辐射模块安装于外壳并位于进风方向上,红外辐射模块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连通外壳外部和进风风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设于外壳的内腔内,并将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则室内空气可从进风风道经换热器流向出风风道并从出风风道吹出。通过将红外辐射模块设于进风方向上,且红外辐射模块上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连通外壳的外部和进风风道,则在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可首先通过红外辐射模块预热,进而再通过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制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应用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器在制热时通常采用压缩机驱动冷媒循环,并使得冷媒在换热器处与空气换热的方式进行制热,由于压缩机驱动冷媒循环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因此制热速度慢。并且由于热空气上浮,温度分层,进而空间整体升温效果慢。另外,在低温结霜后进行化霜时室内温度波动会带来不舒适的效果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改善开机制热效率较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换热器及红外辐射模块;外壳具有内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内腔内,并将所述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位于进风方向上,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外壳的外部和所述进风风道,所述红外辐射模块用以向室内进行红外热辐射。
可选地,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具有辐射面,所述辐射面朝前下方倾斜。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前下方倾斜,所述倾斜部开设有安装口,所述红外辐射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口。
可选地,所述前面板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倾斜部的顶端,所述连接部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外壳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倾斜部的底端,所述底板开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轮,所述风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风轮均安装于所述内腔,并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第一导风条,所述第一导风条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第二导风条,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连接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红外辐射模块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包括背板、网罩及红外热辐射组件,所述背板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位于进风方向上;所述网罩罩设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外壳的外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背板围合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红外热辐射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通风孔由所述网罩背离所述进风风道的一侧贯穿至所述背板朝向所述进风风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红外热辐射组件包括发热本体和辐射板组件,所述发热本体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背板之间设有间距;所述辐射板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发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辐射板组件具有所述辐射面。
可选地,所述辐射板组件包括反射层和辐射面板,所述反射层设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发热本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发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辐射面板设于所述发热本体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发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辐射面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辐射面板背离所述发热本体的表面为所述辐射面。
可选地,所述红外辐射模块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和/或,所述发热本体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涂覆有反射涂层。
可选地,所述辐射面为平面或弧面。
可选地,所述辐射面为平面,定义所述辐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不小于15°,且不大于75°。
可选地,所述辐射面的表面积不小于0.4m2。
可选地,在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辐射面的温度与所述辐射面的表面积之比不小于15℃/m2;和/或,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辐射面的温度不小于6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设于外壳的内腔内,并将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则室内空气可进入进风风道内并流向换热器处,并经换热器换热后从出风风道吹出。进一步地,通过将红外辐射模块设于进风风道,且红外辐射模块上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连通外壳的内部和进风风道,则在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可首先通过红外辐射模块预热,进而再通过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提高之内空气的制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开机快速制热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开机快速制热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开机快速制热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开机快速制热时只打开第一出风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开机快速制热时只打开第二出风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无风感静音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节能制热时或制冷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中红外辐射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中红外辐射模块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100、换热器300及红外辐射模块200;外壳100具有内腔;换热器300设于内腔内,并将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103;红外辐射模块200安装于外壳100并设于进风方向上,红外辐射模块200开设有通风孔201,通风孔201连通外壳100外部和进风风道。
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00的内腔内还可安装有风轮400,换热器300设于外壳100的内腔内,从而将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103,可以理解的是,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103通过换热器300是连通的。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0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定义换热器300至外壳100的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风道,定义由外壳100外部经进风口并进入进风风道的气流方向为进风方向;定义换热器与外壳100的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风道103。外壳100内还设有风轮400,风轮400位于出风风道103内。室内空气在风轮400的作用下进入进风风道,进而经过换热器300进行换热后流向出风风道103,最后从出风风道103吹出换热后的空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上设置红外辐射模块200,则在制热模式下同时开启热泵系统和红外辐射模块200后,红外辐射模块200可快速向室内进行红外热辐射,实现快速制热的效果,以弥补热泵系统运行较长时间才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的弊端。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在进行化霜而切换至制冷模式时,室内会因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而会出现温度波动。通过在空调室内机上设置红外辐射模块200,则使得空调系统在化霜状态时,也可开启红外辐射模块200,以避免室内出现较大的温度波动。进一步地,通过将红外辐射模块200设于外壳100并位于进风方向上,且红外辐射模块200开设有通风孔201,该通风孔201连通外壳100的外部和进风风道,则在制热模式下,红外辐射模块200开启后,室内的空气会先经红外辐射模块200进行预热,进而再与换热器300进行换热,从而提高了空气的制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快速制热的效率。
具体地,该红外辐射模块200可与外壳100固定连接,也可与外壳100活动连接。当红外辐射模块200于外壳100固定连接时,红外辐射模块200仅保持一种安装状态。当红外辐射模块200与外壳100活动连接时,红外辐射模块200可具有不同的安装状态。例如,红外辐射模块200与外壳100转动连接时,红外辐射模块200可相对外壳100转动,进而通过转动红外辐射模块200,可实现灵活调整红外辐射模块200的倾斜角度,进而调整红外辐射模块200向室内进行热辐射时的辐射方向,且无需开启红外辐射模块200时,可将红外辐射模块200转动至减小进风遮挡的位置。当然,红外辐射模块200也可与外壳100相对滑动,当无需开启红外辐射模块200时,可将红外辐射模块200滑动至不遮挡进风口和进风风道的位置。从而保证其他运行模式下具有较大的进风量。另外,进风风道具有设于外壳100的进风口,红外辐射模块200可靠近进风口设置,具体地,进风口可以开设在外壳100的顶部,或者进风口可开设于外壳100的前部,或者进风口可开设于外壳100的底部或侧部等。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在安装时,其外壳100的一侧用以安装于安装面(例如墙面或隔断面等),以空调室内机安装时的状态为基准,空调室内机背离安装面的方向为前方,空调室内机朝向安装面的方向为后方,地面至天花板的方向为上方,天花板至地面的方向为下方,同时垂直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即用户正对空调室内机的前侧时,用户左右边为左方,用户右手边为右方。另外,通过设置红外辐射模块200,则红外辐射模块200相比于普通的热辐射模块,其红外辐射模块200发出的红外线不会被用户的眼睛所看到,进而在夜间开启该红外辐射模块200时,避免红外辐射模块200发出的光影响用户的睡眠质量。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只可在外壳100设置红外辐射模块20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外壳100设置普通的热辐射模块。普通的热辐射模块指辐射模块本身被加热后,直接向外辐射热量而不是发射红外线的辐射模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300设于外壳100的内腔内,并将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103,则室内空气可进入进风风道内并流向换热器300处,并经换热器300换热后从出风风道103吹出。进一步地,通过将红外辐射模块200设于外壳100并位于进风方向上,且红外辐射模块200上开设有通风孔201,通风孔201连通外壳100的内部和进风风道,则在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可首先通过红外辐射模块200预热,进而再通过换热器300进行换热,从而提高之内空气的制热效率。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进一步地,红外辐射模块200具有辐射面,辐射面朝前下方倾斜。
红外辐射模块200的辐射面用以辐射红外线,并通过红外线对周围环境制热,通过将辐射面朝前下方倾斜,则可使得室内较低空间的空气被红外辐射模块200加热,进而由于热空气会上浮,以使得整个室内的空气温度较为均匀,减少室内的空气温度分层的现象发生;而且提高了室内空气被制热的制热效率,尽快实现室内空气温度均匀的情况。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外壳100包括前面板110,前面板110包括倾斜部111,倾斜部111朝前下方倾斜,倾斜部111开设有安装口,红外辐射模块200设于安装口。
通过在前面板110的倾斜部111上开设安装口,红外辐射模块200设于安装口,则室内空气通过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入进风风道内。可以理解的是,当外壳100的顶部、端部或者底部设置出风口时,出风口与进风口的距离较近,从而使得出风口吹出的风有一部分可快速回流至安装口处的红外辐射模块200处,进而在制热模式下,回流至安装口的风继续在进风方向上通过红外辐射模块200进行再次预热,预热后再次通过换热器300继续换热,最后从出风风道103再次吹出,如此循环,则进一步提高了对室内空气的制热效率,保证在较快的时间内从出风风道103吹出较高温度的风。
另外,通过将倾斜部111向下倾斜,红外辐射模块200与倾斜部111平行并安装于倾斜部111,则使得红外辐射模块200也呈向下倾斜的状态,进而使得红外辐射模块200的辐射面能够实现向下倾斜的状态,进而保证对室内的位于下方的空气进行红外热辐射,室内下方的空气被加热后上升,从而减少了室内温度分层的情况。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前面板110还包括连接部112,连接部112连接于倾斜部111的顶端,连接部112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01外壳100还包括底板120,底板120连接倾斜部111的底端,底板120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均与出风风道103连通。
通过将连接部112连接于倾斜部111的顶端,进风口开设于倾斜部111,则在制热工况下进一步保证室内中接近地面的空气也尽可能被加热,避免接近地面的空气一直处于较冷的温度范围内。通过在连接倾斜部111顶端的连接部112和连接于倾斜部111底端的底板120上分别开设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均与出风风道103连通,则一方面使得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均靠近进风口设置,从而容易形成回风短路,使得出风口吹出的一部分风能够尽快回流至进风口,进而进入进风风道内再次换热,最后再次由出风口吹出温度更为合适的风;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出风量,且扩大了出风范围,能够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尽快实现均匀化。
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处均可安装有可转动的导风板(可参照下文的第一导风条500和第二导风条600),导风板用以调整出风方向和出风量。如图2或图7所示,当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均开启时,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进一步地,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口101处导风板的角度和调整第二出风口102处导风板的角度,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处的至少部分风能够回流至进风口,进而进入风道内再次换热,从而还能够实现在制冷状态下能够快速吹出冷风,或者在制热状态下快速吹出热风的效果。或者,如图1或图3所示,当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均开启时,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口101处导风板的角度和调整第二出风口102处导风板的角度,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的其中之一吹出的风回流至进风口,进而进入风道内再次换热;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的其中之另一用以向室内进行吹风。如此设置,则可同时实现出风和回流至风道内再次进行换热,从而可以实现在制冷状态下能够快速吹出冷风,或者在制热状态下快速吹出热风的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或图5所示,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中的其中之一处于开启的状态,其中之另一还可处于关闭的状态;此时处于开启状态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可向室内出风;和/或,处于开启状态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可至少部分回流至进风口,进而进入风道内再次换热,以实现在制冷状态下能够快速吹出冷风,或者在制热状态下快速吹出热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几种实施例中,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红外辐射模块200可处于关闭的状态;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红外辐射模块200可处于开启的状态(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也可处于关闭的状态(如图7所示)。另外,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的至少其中一者向室内吹风时,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均可通过调整对应的导风板的角度,进而可调整出风的方向,从而在出风时可避免在处于制冷模式时吹出的冷风或在制热模式下吹出的热风直接吹向用户,实现了制冷无风感的效果或制热无风感的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希望被冷风或热风直吹时,同样可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至少一者处导风板的角度,进而调整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中至少一者的出风方向,以使吹出的风直接吹向用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可均处于关闭的状态,此时可以通过仅开启红外辐射模块200,实现无风感静音制热的效果。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基于上述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轮400,风轮400设有两个,两个风轮400均安装于内腔,并分别靠近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
通过设置两个风轮400,且两个风轮400分别靠近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则便于这两个风轮400将经过换热器300的风分别引流至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进而实现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效果,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风量。当然,也可选择仅开启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中的任意一个,即换热后的风仅从第一出风口101吹出或者仅从第二出风口102吹出。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101处设有第一导风条500,第一导风条500转动连接于连接部112;第二出风口102处设有第二导风条600,第二导风条600转动连接于底板120。
通过在第一出风口101处设置第一导风条500,在第二出风口102设置第二导风条600,则第一导风条500可对第一出风口101吹出的风进行导向,从而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01吹出的风具有较佳的出风角度;同时第二导风条600对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风进行导向,从而使得从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风也具有较佳的出风角度。
具体地,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通过调整第一导风条500转动的角度,则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01处于开启或关闭的状态。其中当第一出风口101处于开启状态时,通过第一导风条500转动的角度的不同,还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不同。例如,第一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可直接向下并吹向用户;或者第一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可呈水平方向,从而避免第一出风口101吹出的风直接吹向用户,实现了无风感的效果;或者通过转动第一导风条500,还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01的风吹向进风风道方向,进而在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后并从第一出风口101吹出的风再次进入空调室内机中进行换热,从而加快换热到设定温度的进程,实现在制冷模式下快速出冷风或在制热模式下快速出热风的效果。
同理,通过调整第二导风条600转动的角度,则可使得第二出风口102处于开启或关闭的状态。其中当第二出风口102处于开启状态时,通过第二导风条600转动的角度的不同,还可使得第二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不同。例如,第二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可直接向下并吹向用户;或者第二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可呈水平方向,从而避免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风直接吹向用户,实现了无风感的效果;或者通过转动第二导风条600,还可使得第二出风口102的风吹向进风风道方向,进而在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后并从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再次进入空调室内机中进行换热,从而加快换热到设定温度的进程,实现在制冷模式下快速出冷风或在制热模式下快速出热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可相同,也可不同。其中,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均可回流至进风风道内,也可其中一个回流至进风风道内,或者也可均不回流至进风风道内;第一出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可均朝向用户直吹,或者可均不朝向用户直吹以同时能够实现无风感的效果,或者其中一个朝向用户直吹,另一个呈水平方向而实现无风感效果。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进一步地,外壳100还连接有接水盘700,接水盘700设于红外辐射模块200的下方。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冷模式下,红外辐射模块200处于关闭状态,且红外辐射模块200的壁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温度时,其表面会出现冷凝水。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接水盘700设于红外辐射模块200的下方,则该接水盘700可用以接收红外辐射模块200上的水,壁面红外辐射模块200上形成的冷凝水掉落至地面或掉落在用户身上。具体地,该接水盘700可与外壳100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更换接水盘700或便于将接水盘700取下而倒掉接水盘700内的水。另外,该接水盘700可设于外壳100内,也可设于外壳100的外表面。当红外辐射模块200设于上述倾斜部111时,可将接水盘700设于外壳100的外表面,以充分接收红外辐射模块200上的冷凝水。
另外,在制冷模式下,换热器300的表面也会形成有冷凝水,为了避免换热器300上的冷凝水掉落,换热器300下方也可设置有接水盘700,该接水盘700与红外辐射模块200下方的接水盘700可为一整体,也可为单独的两个部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请结合参照图1、图8及图9,红外辐射模块200包括背板210、网罩220及红外热辐射组件230;背板210安装于外壳100并位于进风方向上;网罩220罩设于背板210朝向外壳100的外部的一侧,并与背板210围合形成有安装腔;红外热辐射组件230设于安装腔内;通风孔201由网罩220背离进风风道的一侧贯穿至背板210朝向进风风道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的红外热辐射组件230用于发射红外线,以通过辐射红外线的方式进行红外发热并向外辐射热量,通过将红外热辐射组件230设于背板210与网罩220围合形成的安装腔内,从而使得网罩220和背板210对红外热辐射组件230具有保护作用。红外热辐射组件230具有辐射面,从而该辐射面可以向室内辐射热量。通风孔201由网罩220背离进风风道的一侧管穿至背板210朝向进风风道的一侧,则使得室内空气能够通过网罩220,进而进入到安装腔,进而通过背板210进入进风风道内。具体地,该安装腔包括若干用以安装红外热辐射组件230的子腔,相邻两个子腔之间形成有与通风孔201相连通的通风腔,也即子腔与通风腔相间设置,从而一方面能够使得子腔内的红外热辐射组件230能够起到较好的热辐射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供气流通过通风腔,进而进入进风风道内。
具体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8及图9,红外热辐射组件230包括发热本体231和辐射板组件232;发热本体231设于安装腔内,并与背板210之间设有间距;辐射板组件232设于安装腔内,并与发热本体231间隔设置,辐射板组件232具有辐射面。
发热本体231用于发射热量,该发热本体231可以为红外发热体231,即该红外发热体231向外发射红外线,以对周围环境进行红外热辐射,实现制热的效果。辐射板组件232与发热本体231间隔设置,则可避免辐射板组件232被发热本体231灼伤;并且辐射板组件232设于安装腔内,则可被网罩220和背板210保护,且放置用户意外碰触到发热本体231和辐射板组件232而烫伤用户。可以理解的是,发热本体231为远红外发热本体231,其材质可以为碳化硅、碳素纤维、石墨烯等,或者红外发热本体可以为红外金属管或者红外石英管等。
具体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8及图9,辐射板组件232可仅包括一个辐射面板2322,该辐射面板2322可设于发热本体231背离背板210的一侧,并与发热本体231设有间距,从而发热本体231发出的热量可通过辐射面板2322进行辐射,从而可使得发热本体231发出的热量通过辐射面板2322辐射得更加均匀,并且该辐射面板2322还可对发热本体231具有保护作用,避免发热本体231通过网罩220掉落下来。或者辐射板组件232可仅包括反射层2321,反射层2321设于背板210朝向发热本体231的一侧,从而发热本体231辐射的热量可通过发射层的反射作用向室内辐射热量。或者,辐射板组件232可同时包括辐射面板2322和反射层2321。
本实施例中,为了具有更好的辐射效果,辐射板组件232包括反射层2321和辐射面板2322;反射层2321设于背板210朝向发热本体231的一侧,并与发热本体231间隔设置;辐射面板2322设于发热本体231背离背板210的一侧,并与发热本体231间隔设置,辐射面板2322位于安装腔内,辐射面板2322背离发热本体231的表面为辐射面。
通过同时将辐射面板2322和反射层2321;反射层2321设于背板210朝向发热本体231的一侧,反射层2321用来反射发热本体231辐射的热量,从而避免背板210则发热本体231通过反射层2321可将热量大部分反射室内,提高了辐射至室内的辐射量。另外,通过在发热体231背离背板210的一侧设置辐射面板2322,则反射层2321反射的热量可通过辐射面板2322向室内均匀地辐射热量。具体地,反射层2321可涂覆于背板210的内表面,也可与背板210之间设有间距。为了设置方便且使得结构紧凑,可选反射层2321涂覆于背板210的内表面。反射层232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铝箔、银箔镀、镀金属的聚酯或者镀金属的聚酰亚胺薄膜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其他部件中涂覆具有反射作用的涂层。例如可在发热本体231朝向背板210的一侧涂覆有反射涂层234。该反射涂层234的表面形状可与发热本体231朝向背板210的一侧的形状适配。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8及图9,红外辐射模块200还包括保温层233,保温层233夹设于背板210与反射层2321之间。
通过在反射层2321与背板210之间还夹设有保温层233,则保温层233可隔绝一部分穿过反射层2321的热量,从而避免背板210和贴近背板210的外壳100因高温热量而出现损伤。具体地,该保温层233的材质可以为聚氨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酚醛树脂等材料。
进一步地,辐射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
通过将辐射面设置为平面,则使得辐射热量时的辐射指向性较好。通过将辐射面设置为弧面,则使得该辐射面的辐射角度较广。例如,当红外辐射模块200具有上述辐射面板2322时,辐射面板2322背离外壳100的表面作为辐射面,此时的辐射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弧面。辐射面板2322背离外壳100的表面为弧面时,辐射面板2322背离外壳的表面向外凸以形成该弧面,从而可以扩大辐射的范围。当红外辐射模块200不具有上述的辐射面板2322,但具有上述的反射层2321时,反射层2321朝向发热本体231的表面可作为辐射面,该反射层2321朝向发热本体231的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该反射层2321朝向发热本体231的表面为弧面时,该弧面可朝外壳100内侧凹陷,进而能够将发热本体231发射的红外线大都朝外壳的前方反射,进而保证从网罩220射出的红外线较多,提高了室内的制热效率。
基于辐射面朝向下倾斜的方案,本实施例中,辐射面为平面,辐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15°,且不大于75°。
定义辐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θ可以为15°、20°、25°、30°、35°、40°、45°、50°、55°、60°、65°、70°或者75°等。如此设置,则使得辐射面具有较好的辐射效果。若θ小于15°,则辐射面接近水平的状态,从而使得辐射面只能朝其正下方或接近其正下方的方向辐射热量,从而使得辐射的角度较小。当θ大于75°时,辐射面接近竖直的状态,从而使得辐射面近乎朝水平的方向辐射热量,由于热空气向上浮,因此辐射面辐射到的范围仅仅是室内上方的空气,而室内的接近地面的空气难以被辐射面辐射加热。
当然,辐射面为弧面时,定义该弧面沿弧度方向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也可不小于15°,且不大于7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辐射面的表面积不小于0.4m2。
如此设置,可尽可能使得辐射面的面积较大,从而提高辐射效率,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室内各处的空气温度被均匀升高。
可以理解的是,辐射效果与辐射面的温度有关,为了实现快速制热的效果,在红外辐射模块200处于开启状态时,辐射面的温度可设定为不小于60℃。当辐射面的温度小于60℃时,辐射面温度较低,从而降低了对室内空气的制热效率,无法快速实现制热的效果。进一步地,可选地,辐射面的温度可不小于80℃,且不大于250℃。例如辐射面的温度可为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190℃、195℃、200℃、205℃、210℃、215℃、220℃、225℃、230℃、235℃、240℃、245℃、250℃等。如此设置,则一方面可以保证辐射面对室内空气的较高的制热效率,另一方面还避免增大制热成本。可以理解的是,当辐射面的温度小于80℃时,辐射面温度较低,从而对室内空气的制热效率较差;当辐射面的温度大于250℃时,辐射面温度过高,从而使得制热成本的增加。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红外辐射模块200处于开启状态时,辐射面的温度与辐射面的表面积之比也需保证在较为合适的范围内,从而提高制热效率,达到快速制热的效果。本实施例中,辐射面的温度与辐射面的表面积之比可设定为不小于15℃/m2。若辐射面温度与辐射面的表面积之比小于15℃/m2,则使得单位面积内的辐射面温度较低,从而使得单位面积内的辐射面的辐射效率较低,进而影响整体的辐射面的辐射效率。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室内机可具有至少以下四种工作状态:制冷模式、开机快速制热模式、节能制热模式及无风感静音制热模式。
在开启制冷模式时,空调室内机可仅通过自身的冷媒循环系统实现制冷效果。当空调室内机开启开机快速制热模式时,空调室内机可开启自身的冷媒循环系统对流制热,并开启红外辐射模块200对室内空气进行辐射制热,那么在压缩机驱动冷媒循环的过程中,红外辐射模块200会快速完成了对室内空气进行辐射制热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开机快速制热的效果。当开启节能制热模式时,可仅开启热泵进行单循环制热,从而节省了能耗。当开启无风感静音制热模式时,可仅开启红外辐射模块200,避免从空调室内机内的风轮400转动而发生噪声,也避免从出风口吹风后,用户被风吹到后感觉不舒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外壳具有内腔;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内腔内,并将所述内腔分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及
红外辐射模块,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位于进风方向上,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外壳的外部和所述进风风道,所述红外辐射模块用以向室内进行红外热辐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具有辐射面,所述辐射面朝前下方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前下方倾斜,所述倾斜部开设有安装口,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倾斜部的顶端,所述连接部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外壳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倾斜部的底端,所述底板开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轮,所述风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风轮均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位于所述出风风道内,并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第一导风条,所述第一导风条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第二导风条,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连接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红外辐射模块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位于进风方向上;
网罩,所述网罩罩设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外壳的外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背板围合形成有安装腔;及
红外热辐射组件,所述红外热辐射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通风孔由所述网罩背离所述进风风道的一侧贯穿至所述背板朝向所述进风风道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热辐射组件包括:
发热本体,所述发热本体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背板之间设有间距;和
辐射板组件,所述辐射板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发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辐射板组件具有所述辐射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板组件包括反射层和辐射面板,所述反射层设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发热本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发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辐射面板设于所述发热本体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发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辐射面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辐射面板背离所述发热本体的表面为所述辐射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辐射模块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和/或,所述发热本体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涂覆有反射涂层。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为平面或弧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为平面,定义所述辐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不小于15°,且不大于75°。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的表面积不小于0.4m2。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辐射面的温度与所述辐射面的表面积之比不小于15℃/m2;
和/或,所述红外辐射模块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辐射面的温度不小于60℃。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44851.9U CN215637596U (zh) | 2021-07-28 | 2021-07-28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44851.9U CN215637596U (zh) | 2021-07-28 | 2021-07-28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37596U true CN215637596U (zh) | 2022-01-25 |
Family
ID=79893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744851.9U Active CN215637596U (zh) | 2021-07-28 | 2021-07-28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37596U (zh) |
-
2021
- 2021-07-28 CN CN202121744851.9U patent/CN2156375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1872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259477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152442B (zh) |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KR101980175B1 (ko) | 냉온방장치 | |
CN106225072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换热结构 | |
CN106839164A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6123268B (zh) |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0864371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63759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954506B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 |
CN208418972U (zh) |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 |
CN215372719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20200001006A (ko) | 히팅모듈 및 그 커버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히팅 시스템 | |
CN215637618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177149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220478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241759U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920184U (zh) | 取暖器 | |
CN215637543U (zh) |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215637545U (zh) | 辐射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212618798U (zh) | 空调器 | |
JP200216205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3757811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H1115978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5372686U (zh) |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