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566U -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7566U
CN215637566U CN202121583475.XU CN202121583475U CN215637566U CN 215637566 U CN215637566 U CN 215637566U CN 202121583475 U CN202121583475 U CN 202121583475U CN 215637566 U CN215637566 U CN 215637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inlet
baffle
purification ne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8347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田
毛先友
张滔
丁鹏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8347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7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7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7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风装置以及包括该新风装置的空调器,新风装置包括壳体、滑动挡板和第一驱动件,壳体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净化网和风机;净化网设置于风机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以及风机与新风进风口之间;滑动挡板和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壳体内部,第一驱动件驱动滑动挡板运动,以使滑动挡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新风进风口和净化网导通,内循环进风口和净化网阻断;当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内循环进风口和净化网导通,新风进风口和净化网阻断。如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体积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装置以及包括所述新风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由于需要进行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等多种模式的切换。而这种切换需要在新风装置内设置多个活动件来改变其内部通道。而通常通道的每个风口都需要设置单独的活动件,相应的也需要设置单独的驱动件以驱动其运动,从而打开和关闭风口,导致新风装置内部需要设置较多的活动件和与之对应。而驱动件的体积一般较大,占用较大空间。从而导致新风装置整体的体积较大。总而言之,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体积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一种新风装置以及包括该新风装置的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体积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包括壳体、滑动挡板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净化网和风机;所述净化网设置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之间,以及所述风机与所述新风进风口之间;滑动挡板和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滑动挡板运动,以使所述滑动挡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导通,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阻断;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阻断。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风机,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净化网,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新风进风口,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腔室阻断;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腔室阻断。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轨、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滑动挡板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对应沿着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运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切换挡板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切换挡板运动,以使所述切换挡板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阻断,所述出风口导通;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出风口阻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导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挡板包括第一子挡板和第二子挡板,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挡板和所述第二子挡板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子挡板阻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挡板和所述第二子挡板相互靠近,并且共同阻断所述出风口。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排风进风口,且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净化网两侧,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三驱动件和排风进风口挡板,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运动,以阻断和导通所述排风进风口。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四驱动件和防倒灌挡板,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运动,以阻断和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网和所述风机之间还设置有加热件。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净化网安装槽,所述净化网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净化网安装槽内,且所述净化网呈弧形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如上文所述的新风装置。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净化网安装槽,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上侧距所述空调器底面高度为H1,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下侧距所述空调器底面高度为H2,H1不大于空调器高度3/5,且H2不小于空调器高度的3/10。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主机和子机,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新风装置下方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子机可分离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一种新风装置以及包括该新风装置的空调器,具体的,所述新风装置内设置有滑动挡板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滑动挡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如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新风装置内部进行特别的风路设计,从而减少了驱动件的数量,进一步减小了新风装置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风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新风装置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新风装置另一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5为图1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模式的流路图;
图6为图1中新风装置处于内循环模式的流路图;
图7为图1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模式的流路图;
图8为图4中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切换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14为图11中抽出净化网时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158544880000041
Figure BDA000315854488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市面上存在一种多功能的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具有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新风装置内设置有净化网,新风模式用于从室外引入气流净化。内循环模式用于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净化。而排风模式用于排出室内污浊空气。这三种模式的切换是通过阻断或者导通新风装置内的各风口,从而得到不同的气流流路。为控制各风口的导通或者阻断,现有技术中往往在各风口设置单独的挡板和对应的驱动件。而驱动件一般电机,其具有较大的体积。过多的驱动件数量不利于新风装置内部结构紧凑,使得新风装置存在体积较大的问题。
请参阅图1、图2、图5、图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装置10,所述新风装置10包括壳体11、滑动挡板12和第一驱动件121,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11a、内循环进风口111b和出风口111d,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净化网17和风机16。所述净化网17设置于所述风机16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之间,以及所述风机16与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之间。
滑动挡板12和第一驱动件121设置于所述壳体11内部,所述第一驱动件121驱动所述滑动挡板12运动,以使所述滑动挡板1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和所述净化网17导通,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和所述净化网17阻断。当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和所述净化网17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和所述净化网17阻断。
具体而言,滑动挡板12可代替分别设置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两个挡板。从而相应减少了驱动件数量。促进新风装置10的小型化。当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一位置,即所述新风装置10处于新风模式。气流被风机16吸引,由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流入后经过净化网17和风机16,从出风口111d流出。当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二位置,所述新风装置10为内循环模式,气流由内循环进风口111b流入,流经净化网17后,从出风口111d流出。
请参阅图3、图4、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第一腔室112a、第二腔室112b。所述第一腔室112a内设置有风机16,所述第二腔室112b内设置有净化网17。所述第一腔室112a和所述第二腔室112b连通。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b。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第一通道112c、第二通道112d,所述第一通道112c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2a和所述出风口111d,所述第二通道112d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b和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当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112d和所述第二腔室112b导通,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和所述净化网17阻断。当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和所述净化网17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和所述净化网17阻断。
具体而言,所述壳体11包括蜗壳、主壳体113c和后壳113d。所述第一腔室112a设置于所述蜗壳内,即所述风机16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风机16包括风轮电机161、风轮电机固定盖162和风轮。所述蜗壳由蜗壳部件113a、蜗壳格栅113b以及出风口管道115a,出风口管道上盖115b组成。出风口管道115a以及出风口管道上盖115b设于所述蜗壳部件113a的出口处,所述出风口111d形成于所述出风口管道115a,即所述出风口管道115a用于安装切换挡板13。使得切换挡板13不会直接装设于蜗壳部件113a内,降低安装难度。所述第二腔室112b由所述蜗壳格栅113b和所述后壳113d二者形成。所述主壳体113c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湿膜的安装孔。在这一基础上,所述第一通道112c形成于所述出风口管道115a处。所述第二通道112d由所述后壳113d、所述主壳体113c的部分结构围合形成。此外,所述出风口111d、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处还分别设置有出风口格栅114a和排风进风口格栅114b。进一步的,所述主壳体一侧113c朝蜗壳格栅113b方向延伸,且该延伸部形成有排风进风口111c。此处还设置有排风通道上壳115c,用于和所述主壳体113c共同围合形成与排风进风口111c连通的腔室。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切换挡板13和第二驱动件131,所述第二驱动件131驱动所述切换挡板13运动,以使所述切换挡板13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切换挡板13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出风口111d导通,所述第一通道112c和所述第二通道112d阻断;当所述挡板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112c和所述第二通道112d导通,所述出风口111d阻断。现有技术中一般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设置单独的两个挡板和两个对应的驱动件,以单独开关的形式控制其阻断和导通。而本申请所提出的滑动挡板12采用一块挡板和一个驱动件就实现了这一功能。即所述滑动挡板12设置同样能够有效减少壳体11内部驱动件的数量,有利于新风装置10的小型化。
请参阅图7,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上还设置有排风进风口111c,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b,且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分别设置于所述净化网17的两侧,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第三驱动件141和排风进风口挡板14,所述第三驱动件141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14运动,以阻断和导通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而由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之间阻隔有净化网17。此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即使是导通状态,由于净化网17的阻隔。内循环进风口111b的导通也不会对气流的流向造成过大的干扰。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风装置10处于新风模式或者内循环模式时,为避免干扰流路,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14阻断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
请参阅图5至图7,所述新风装置10三种模式时的内部流路结构和气流流向如图所示。即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件121、第二驱动件131、第三驱动件141,来实现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以及排风模式的切换,当所述新风装置10处于新风模式时,第一驱动件121驱动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一位置,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被阻断,所述第二通道112d和所述第二腔室112b之间导通,即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b。第二驱动件131驱动所述切换挡板13处于第三位置,所述出风口111d打开,所述第一通道112c和所述第二通道112d之间被阻断。第三驱动件141驱动所述排风口挡板关闭。气流由新风管道20流入新风进风口111a,依次经过第二通道112d、第二腔室112b,并且经过所述第二腔室112b内的净化网17净化后,再流经第一腔室112a、第一通道112c后,由出风口111d流出。
请参阅图6,当所述新风装置10处于内循环模式时,第一驱动件121驱动所述滑动挡板12运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通道112d、所述第二腔室112b之间被阻断,即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和所述第二腔室112b之间被阻隔。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b。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131驱动所述切换挡板13位于第三位置。即所述出风口111d打开,所述第一通道112c和所述第二通道112d之间被阻断。第三驱动件141驱动所述排风口挡板关闭。气流由内循环进风口111b流入所述第二腔室112b,经过所述第二腔室112b内的净化网17净化后,再流经第一腔室112a、第一通道112c后,由出风口111d流出。
请参阅图7,当所述新风装置10处于排风模式时,第一驱动件121驱动所述滑动挡板12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通道112d和所述第二腔室112b之间被阻断,所述。所述第二驱动件131驱动所述切换挡板13阻断所述出风口111d。风机16运转,以使室内的污浊空气通过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进入壳体11内,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腔室112b、所述第一腔室112a、所述第一通道112c、第二通道112d后,通过所述新风管道20排出室外,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可选的,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设置于所述净化网17和所述风机16之间,如此,由排风进风口111c进入的气流不会经过所述净化网17。以增加所述净化网17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8,图9,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第一导轨122a、第二导轨122b,所述第一导轨122a、所述第二导轨122b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导轨122a设置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和所述第二腔室112b之间,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导轨122b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12b和所述第二通道112d之间,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滑动挡板12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导轨122a、所述第二导轨122b,所述第一驱动件121驱动所述滑动挡板12的两侧分别沿所述第一导轨122a、所述第二导轨122b运动。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滑动挡板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导轨122a和所述第二导轨122b之间设置有转角处,当所述第一侧边运动至所述第一导轨122a远离所述转角处的一端时,所述第二侧边运动至所述第二导轨122b靠近所述转角处的一端。此时,所述滑动挡板12位于第一位置。
同样的,当所述滑动挡板1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侧边运动至所述第一导轨122a靠近所述转角处的一端,所述第二侧边运动至所述第二导轨122b上远离所述转角处的一端。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121为电机,且主壳体113c上设有相应第一电机座121a。且电机通过第一齿轮123a、第一齿条123b连接所述滑动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座121a驱动第一齿轮123a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齿条运动,而所齿条连接所述滑动挡板12,以带动该滑动挡板12沿第一导轨122a、第二导轨122b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轨122a、所述第二导轨122b均设置于所述主壳体113c。而为了便于抽拉,净化网17呈弧形设置。为进一步节省空间,所述主壳体113c的形状也适应净化网17的形状。相应的,所述第一导轨122a、第二导轨122b呈适应所述主壳体113c弧度的夹角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122a、所述第二导轨122b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这样设置是为了防止滑动挡板12在转角处的运动出现阻碍,所述滑动挡板12不能整体的沿着导轨运动。
请参阅图10,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挡板13包括第一子挡板13a和第二子挡板13b,当所述切换挡板13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挡板13a和所述第二子挡板13b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子挡板13a阻断所述第一通道112c和所述第二通道112d。可选的,为了进一步节省空间,所述第二子挡板13b贴附所述壳体11内壁设置。当所述切换挡板13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挡板13a和所述第二子挡板13b相互靠近,并且共同阻断所述出风口111d。即所述第一子挡板13a、第二子挡板13b共同组成一个门扉式的结构。以使出风口111d被阻断。在上一可选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驱动件131驱动第二齿轮132a转动。而第二齿轮132a通过齿条结构,以驱动所述第二拨杆132b做往复运动。而所述第二拨杆132b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子挡板13a和第二子挡板13b。以实现第一子挡板13a、第二子挡板13b的相互靠近和远离。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驱动件121、所述第二驱动件131不是直接和滑动挡板12、切换挡板13连接,而是通过齿轮、齿条等传动件驱动。与直接驱动相比,这样设置使得滑动挡板12和切换挡板13运动更加灵活稳定,使得新风装置10内部结构紧凑。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第四驱动件151和防倒灌挡板15,所述第四驱动件151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14运动,以阻断和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当新风装置10处于新风模式或者排风模式时,所述第四驱动件151驱动所述防倒灌挡板15运动,以使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导通。在上一可选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气温较低时,所述第四驱动件151可驱动所述防倒灌挡板15阻断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以避免在不需要开启新风模式或者排风模式时,外界的气流由新风进风口111a倒灌进入室内。
具体的,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开设于所述后壳113d体11上,所述新风管道20的一端通过新风管道接头21连接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所述第四驱动件151以及所述防倒灌挡板15可转动的设于所述新风管道接头21内。而所述新风管道20的另一端设置有防雨罩22。这是由于新风管道20的另一端是需要连通室外,以引入室外气流的,为防止阴雨天气,雨水进入新风管道20的管路内,对其管路内部造成污染。可选的,所述第四驱动件151为电机,所述后壳113d体11上还设有对应的第四电机座151a。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加热件18,所述加热件18设置于所述净化网17和所述风机16之间。具体的,所述加热件18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12b内。即所述蜗壳格栅113b和所述净化网支架172之间。可选的,所述加热件18为带加热件托板181的PTC加热器。当气温较低时,可开启所述加热件18,以使从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或者内循环进风口111b流入的空气被加热后,再从所述出风口111d流出,以使用户体感舒适。
请参阅图1和图1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上开设有净化网安装槽,所述净化网17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净化网安装槽内,且所述净化网17呈弧形设置。首先,净化网17是可拆卸的,在新风装置10装设于空调器100上时,则用户可以从空调器100拆出所述净化网17进行拆洗或更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外壳上设置有供所述净化网安装槽露出的开口。用户通过该开口取出净化网17。可选的,所述开口呈竖向设置,且所述开口和所述净化网安装槽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净化网17通过所述开口后,装入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中。在上一可选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开口呈竖向设置,从而用户可从空调器侧面抽拉出所述净化网17。所述净化网17包括净化网支架172和净化网本体171,所述净化网本体171装设于所述净化网支架172上。所述净化网本体171的弧度适应所述净化网支架172的弧度。可选的,所述净化网17弧度和所述空调器100弧度一致。这是由于在新风装置10装设于空调器100时,净化网安装槽的开口一般设置于所述空调器100的背面,当空调器100靠墙角设置,与呈直板状设置的净化网支架172相比,弧形设置的净化网17能够比较容易的从净化网安装槽中抽出,而不会被卡住。
请参阅图1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上文所述的新风装置10。由于所述新风装置10具有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排风模式等多种功能。在所述空调器100上加装一新风装置10,能够使得所述空调器100的功能多样化,满足用户需求。而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新风装置10具有结构紧凑,体积较小的优点。因此,该新风装置10占用空调器100的安装空间较小,有利于空调器100的小型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在安装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所述新风装置100,可以预留更多的安装空间,有利于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多功能的空调器的涉及以及制造。
请参阅图11、图1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包括净化网安装槽,当所述新风装置10安装于空调器100上时,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上侧距所述空调器100底面的高度为H1,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下侧距所述空调器100底面的高度为H2,H1不大于空调器100高度的3/5,且H2不小于空调器100高度的3/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的高度在1800mm至2000mm之间。而高度H1,是通过皮尺测量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上侧最高点至空调器100底面距离得出。高度H2,是通过皮尺测量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下侧最低点至空调器底面距离得出。特别的,所述空调器100的高度在1800mm至1900mm之间。此处的高度值可用皮尺由空调器100底面量至空调器顶面得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空调器100高度为1900mm,则H1不小于570mm,H2不大于1140mm。净化网17安装于空调器100的3/10至3/5的这一高度区间,用户拆装净化网17时不用弯腰。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网安装槽的安装位置全部位于空调器100高度的3/10至3/5区间内,从而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13,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包括主机30和子机40,所述新风装置10安装于所述主机30,所述新风装置10下方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子机40可分离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具体的,所述新风装置10设置于所述空调器100的中部腰线位置,可为其下方所述容纳腔的设置留出空间。从而使得所述空调器100的结构紧凑。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新风装置10具有结构紧凑、体积较小的优点。能够为所述容纳腔的设置留出充分的空间。在上一可选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主机具有面向室内,出风的一面,以及背向室内的一面。所述净化网17、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等结构设置于所述主机30背向室内的一面。
可选的,所述空调器100呈柱状设置,在所述新风装置10安装在所述空调器100上时,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1b、所述排风进风口111c、所述出风口111d、所述净化网17在所述空调器100的某个高度位置上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的节省空间,使空调器100的结构紧凑。进一步的,所述主机30包括面框及出风框组件31,以及后箱体部件32。所述容纳腔设于所述面框及出风框组件31,所述后箱体设置有供所述新风进风口111a、净化网安装槽、内循环进风口111b、排风进风口111c、出风口111d露出的通孔,所述新风管道20通过该通孔以及新风管道接头21连接新风进风口111a。可选的,所述新风管道20为软管。所述新风装置10设置于出风框组件和所述后箱体部件32之间。在制造时,可单独对后箱体部件32进行加工,在所述后箱体部件32上加工多个供所述新风装置10的结构露出的通孔。
在上一可选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主机30具有室内换热模块。而所述主机30的具体换热模块结构可参照空调室内机,尤其是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现有技术。而所述子机40具有出风功能,以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吹风调节的效果。并且,所述子机40可分离的连接所述主机30。从而使得所述子机40对室内的空气调节即可相互连通,也可相互独立,从而使得所述子机40在连接和脱离所述主机30时均不会影响室内换热模块的换热效果。从而保证主机30,或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稳定性。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空调室外机。
具体的,所述子机40具有容纳于容纳腔和脱离容纳腔的两种状态。可选地,子机40和主机30的具体连接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磁吸、连接或者插接等。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子机4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子机40完全被收容于容纳腔内。当然,也可使所述子机40部分位于容纳腔内,部分位于容纳腔外,即部分外露于所述主机3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子机40装设于所述主机30的下部,所述子机40设置有移动组件。可选地,移动组件为万向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净化网和风机;所述净化网设置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之间,以及所述风机与所述新风进风口之间;
滑动挡板和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滑动挡板运动,以使所述滑动挡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导通,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阻断;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净化网阻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风机,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净化网,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新风进风口,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腔室阻断;当所述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腔室阻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轨、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滑动挡板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对应沿着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运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切换挡板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切换挡板运动,以使所述切换挡板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阻断,所述出风口导通;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出风口阻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导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挡板包括第一子挡板和第二子挡板,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挡板和所述第二子挡板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子挡板阻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当所述切换挡板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挡板和所述第二子挡板相互靠近,并且共同阻断所述出风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排风进风口,且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净化网两侧,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三驱动件和排风进风口挡板,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运动,以阻断和导通所述排风进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四驱动件和防倒灌挡板,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挡板运动,以阻断和导通所述新风进风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网和所述风机之间还设置有加热件。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净化网安装槽,所述净化网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净化网安装槽内,且所述净化网呈弧形设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净化网安装槽,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上侧距所述空调器底面高度为H1,所述净化网安装槽下侧距所述空调器底面高度为H2,H1不大于空调器高度3/5,且H2不小于空调器高度的3/1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主机和子机,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新风装置下方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子机可分离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CN202121583475.XU 2021-07-12 2021-07-12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637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3475.XU CN215637566U (zh) 2021-07-12 2021-07-12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3475.XU CN215637566U (zh) 2021-07-12 2021-07-12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7566U true CN215637566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889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83475.XU Active CN215637566U (zh) 2021-07-12 2021-07-12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7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96254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1041187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6203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3719897A (zh) 多功能空调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147609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637566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2594781A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CN115614819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249964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82273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050118783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20624302U (zh) 厨房冷风补风系统
CN210179850U (zh) 一种双进风口风幕机
KR100743300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CN215675485U (zh) 壁挂机
CN2123199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675717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厨房空调系统
CN214198916U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CN21371325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90489U (zh) 空调器
CN21213269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60237U (zh) 厨房空调系统
CN210267516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