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806U -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3806U
CN215553806U CN202121001265.5U CN202121001265U CN215553806U CN 215553806 U CN215553806 U CN 215553806U CN 202121001265 U CN202121001265 U CN 202121001265U CN 215553806 U CN215553806 U CN 215553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haft
vehicle body
bearing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12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12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3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和扭簧,所述通轴为一体式通管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通轴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连接。其优点在于: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增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扭簧连接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同时,扭簧使用户在踩踏转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时具有更好的脚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背景技术
目前,平衡车中的一款扭扭车,其主要通过中间的转动机构进行转动,因此,转动机构为整个平衡车的应力集中点,当平衡车的承重超过一定重量时,转动机构及与车体的连接位置容易形变,平衡车会发生内八字现象,严重影响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同时,一些扭扭车通过转动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实现平衡车的控制,而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转动一定角度后无法自动复位,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结构强度高,车体可通过扭簧自动复位,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和扭簧,所述通轴为一体式通管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通轴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扭簧为单扭簧,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上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卡接或焊接或粘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卡接或焊接或粘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槽为方形槽,所述扭簧的第一端弯折成方形且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槽为方形槽,所述扭簧的第二端弯折成方形且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通轴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连接;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车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所述第一轴承半槽和所述第二轴承半槽形成所述轴承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所述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槽,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槽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柱,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槽之间;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通轴,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所述限位槽为圆弧型,所述限位槽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柱的尺寸使所述限位柱在所述限位槽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
优选地,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车体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片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片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车体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二限位片的两端对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车体内设置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增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扭簧连接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相对转动时,扭簧发生形变,具有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复位的趋势,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同时,扭簧使用户在踩踏转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时具有更好的脚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限位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车体;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13、第一固定槽;20、第二车体;21、第二上壳;22、第二下壳;23、第二固定槽;24、安装座;241、底座;242、盖体;243、第一轴承半槽;244、第二轴承半槽;30、通轴;31、轴承;40、扭簧;50、第二限位片;51、第二限位槽;52、限位槽柱;53、限位槽;54、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还包括通轴30和扭簧40,通轴30为一体式通管结构,通轴30的第一端伸入第一车体10,第二端伸入第二车体20,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转动连接,扭簧40套设在通轴30上,两端分别与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彼此独立,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将与通轴30固定连接的车体定义为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转动连接的车体定义为第二车体20,此时,第一车体10可以为平衡车的左车体,对应的,第二车体20为平衡车的右车体;第一车体10也可以为平衡车的右车体,对应的,第二车体20为平衡车的左车体。通轴30横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增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更具体地说,通轴3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一车体1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一车体10,也可以端面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车轮的第一车轴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车轴间隔设置;通轴30的第二端位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二车体2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二车体20,也可以端面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连接,也可以与第二车轴间隔设置。
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中设置通轴30,用于增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通轴30作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之间的骨架,通轴30提高了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连接强度,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更不易折断,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扭簧40套设在通轴30的中部,部分位于第一车体10内,部分位于第二车体20内,此时,扭簧40不与通轴30固定连接,而是两端分别与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当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在相对转动时,带动扭簧40的两端朝向不同方向扭动,扭簧40形变蓄力,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当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上的力消失后,扭簧40恢复原形,带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复位。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相对转动角度可以通过扭簧40的可形变角度来限制,也可以额外设置限位结构。
如附图2所示,扭簧40为单扭簧40,第一端与第一车体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二车体固定连接。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第一车体10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上壳11固定连接,扭簧40的第二端与第二上壳21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1上设有第一固定槽13,第二上壳21上设有第二固定槽23,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槽13固定连接,扭簧40的第二端与第二固定槽23固定连接。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槽13卡接或焊接或粘接;扭簧40的第二端与第二固定槽23卡接或焊接或粘接。
优选地,第一固定槽13为方形槽,扭簧40的第一端弯折成方形且与第一固定槽1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槽23为方形槽,扭簧40的第二端弯折成方形且与第二固定槽23固定连接,使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槽13的接触面积更大,第二端与第二固定槽23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槽13牢固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固定槽23牢固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扭簧40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上壳11固定连接,同时,第二端与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或者,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同时,第二端与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或者,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下壳12固定连接,同时,第二端与第二上壳2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槽13可以设置在第一上壳11或第一下壳12,第二固定槽23可以设置在第二上壳21或第二下壳22。
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车体20内设有安装座24,通轴30通过安装座24与第二车体20转动连接;通轴30上套设有轴承31,安装座24内设有轴承31槽,通轴30通过轴承31和轴承31槽与安装座24转动连接,从而使第二车体20平稳地相对通轴30转动。
为了方便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的安装,安装座24包括底座241和盖体242,底座241与盖体242为分体式结构,底座241与第二车体20为一体式结构,方便加工,减少装配零件,同时,盖体242与底座241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采用标准件,无需自己加工,直接采买即可,减少加工工序。同时,为了与通轴30上的轴承31对应,盖体242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243,底座241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244,第一轴承半槽243和第二轴承半槽244形成轴承31槽,在安装时,先将轴承31安装在通轴30上,而后与第二轴承半槽244对应放置,再盖上盖体242,第一轴承半槽243与轴承31对应嵌合,最后用螺丝将盖体242与底座241锁紧固定,避免轴承31与第二车体20分离。
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此时,扭簧40的第一端与第一上壳11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二上壳21固定连接,扭簧40套设在通轴30上,通轴30更靠近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优选地,底座241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通轴30与第二上壳21转动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241还可以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通轴30与第二下壳22转动连接。
优选地,为了提高安装座24与通轴30转动的稳定性,通轴30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31,安装槽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31槽,轴承31与轴承31槽一一对应,每个轴承31的尺寸都相同,设置多个轴承31有利于减轻每个轴承31受到的压力,提高转动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若扭簧40的可形变角度较大,则可额外设置限位结构,如附图1和附图5所示,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53和限位柱54,优选地,限位槽53设置在安装座24上,位于两个轴承31槽之间,节省车体内的空间。限位柱54设置在通轴30,位于两个轴承31之间;限位槽53为圆弧型,限位槽53的横向尺寸大于限位柱54的尺寸使限位柱54在限位槽53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限位柱54在第一限位槽53中可以沿车体转动方向摆动一定角度,防止第二车体20相对通轴30转动过大的角度,导致平衡车失控。优选地,限位柱54为螺丝钉,螺丝钉的头部大于限位槽53的宽度,中段置于限位槽53中,末端与通轴30固定连接,上述结构可以避免限位柱54与限位槽53分离,保证通轴30转动时,限位柱54在限位槽53中转动,直至与限位槽53的两端侧壁碰触停止转动,安装座24与第二车体20同时停止转动。
如附图6所示,通轴30与第二车体20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片50和第二限位槽51,第二限位片50与通轴30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焊接或螺丝固定。两个第二限位槽51设置在第二车体20内,且分别与第二限位片50的两端对应。第二限位槽51设置在第二上壳21的内表面,第二上壳21的内表面设有限位槽柱52,第二限位槽51设置在限位槽柱52的端面,且内陷一定深度,当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合拢时,第二限位片50的两端位于第二限位槽51中,且与第二限位槽51槽底具有间隔,在第二车体20相对通轴30转动时,转动方向同一侧的第二限位槽51靠近第二限位片50的端部,直至与第二限位片50的端部相抵,第二车体20停止向该侧方向继续转动,从而起到限位(限制转动角度)的作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轴和扭簧,所述通轴为一体式通管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通轴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上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卡接或焊接或粘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卡接或焊接或粘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槽为方形槽,所述扭簧的第一端弯折成方形且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槽为方形槽,所述扭簧的第二端弯折成方形且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通轴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连接;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轴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槽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车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所述第一轴承半槽和所述第二轴承半槽形成所述轴承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所述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轴承槽,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槽一一对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柱,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槽之间;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通轴,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所述限位槽为圆弧型,所述限位槽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柱的尺寸使所述限位柱在所述限位槽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车体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片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片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车体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二限位片的两端对应。
CN202121001265.5U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Active CN215553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265.5U CN215553806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265.5U CN215553806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3806U true CN215553806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60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1265.5U Active CN215553806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38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4793B2 (en) Active roll stabilizer
CN215553806U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N112429073B (zh) 一种转向管柱组件
CN105109301B (zh) 一种稳定杆结构和汽车
KR102536588B1 (ko) 액티브 롤 스태빌라이저
CN203544102U (zh) 一种转向器安装结构
US8079576B2 (en) Insulator for bushing
CN215553818U (zh) 一种两轮平衡车车体转动装配结构
CN216468136U (zh) 车辆的底盘及包括其的车辆
KR101491181B1 (ko) 차량용 부시장착구조
CN215553808U (zh) 一种带控制板安装结构的平衡车
CN113734271B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机构和车辆
CN210821715U (zh) 一种悬架系统
CN215553823U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
CN114940228A (zh) 一种平衡车及其支撑骨架
CN202294955U (zh) 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
CN213199887U (zh) 一种螺纹型轴承支架圆盘
CN215553820U (zh) 一种带电池组件安装结构的平衡车
CN215553813U (zh) 一种带弹性复位结构的平衡车
CN109094525A (zh) 雨刮轴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8112422U (zh) 座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JP4382623B2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におけ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及びバーハンドル車両
CN212828652U (zh) 一种减震型转向灵敏方向器总成
CN216374872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平衡驱动系统电动机悬挂装置
JP3574854B2 (ja) フォークリフトの舵角センサ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