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3361U - 座椅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13361U
CN215513361U CN202121974707.4U CN202121974707U CN215513361U CN 215513361 U CN215513361 U CN 215513361U CN 202121974707 U CN202121974707 U CN 202121974707U CN 215513361 U CN215513361 U CN 215513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seat
side wing
adaptive
fill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747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良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747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13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13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13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公开了一种座椅结构及车辆,座椅结构包括靠背(1)、侧翼(2)和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靠背(1)能够相对于侧翼(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第一位置,靠背(1)的支撑面和侧翼(2)的支撑面平滑接合,在第二位置,靠背(1)的支撑面和侧翼(2)的支撑面彼此错开,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在靠背(1)的支撑面和侧翼(2)的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可以在彼此错开的靠背和侧翼之间提供支撑面,以形成完整的平滑支撑面,消除了靠背和侧翼之间的台阶差和间隙,可以避免物品掉入间隔中,既提升了座椅的舒适性,也保证了美观效果。

Description

座椅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座椅结构,并且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一些车型中,座椅的侧翼是固定的,但座椅靠背是可调的,当座椅靠背角度调至最大时,固定侧翼和靠背之间形成大的落差(参考图1和图2的对比),给乘坐舒适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产生的落差或者缝隙容易使小物品掉入缝隙拾取不方便;座椅表面的落差也极大地影响了座椅的外观效果,降低了车型的档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结构,以解决在后排座椅的侧翼固定而靠背可前后调节的情况下靠背和侧翼之间存在台阶差的问题,从而提升座椅的舒适性和外观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结构,其中,所述座椅结构包括靠背、侧翼和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所述靠背能够相对于所述侧翼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靠背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的支撑面平滑接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靠背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的支撑面彼此错开,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在所述靠背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的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
可选择的,所述侧翼上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的凹腔。
可选择的,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具有柔韧性。
可选择的,所述靠背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的支撑面彼此接合的边缘分别连接于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
可选择的,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能够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移动到所述靠背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的支撑面之间的驱动组件。
可选择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传动丝杠。
可选择的,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能够驱动所述靠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靠背驱动件和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与所述靠背驱动件和所述电机通信连接,所述座椅结构能够设置为:所述控制元件向所述靠背驱动件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靠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然后向所述电机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从所述侧翼的凹腔中移动出来,从而在所述靠背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的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所述控制元件向所述电机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移动返回所述侧翼的凹腔中,然后向所述靠背驱动件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靠背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可选择的,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侧翼,所述传动丝杠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和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
可选择的,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背面的支撑板,所述传动丝杠传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可选择的,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翼上的固定板,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方案所述的座椅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可以在彼此错开的靠背和侧翼之间提供支撑面,以形成完整的平滑支撑面,消除了靠背和侧翼之间的台阶差和间隙,可以避免物品掉入间隔中,既提升了座椅的舒适性,也保证了美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座椅结构的立体图,其中靠背位于最前位置;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座椅结构的立体图,其中靠背位于最后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座椅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座椅结构的爆炸图,其中靠背未显示。
附图标记说明
1 靠背 2 侧翼
3 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 4 固定板
5 电机 6 传动丝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通常是指以座椅为参考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结构,其中,所述座椅结构包括靠背1、侧翼2和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所述靠背1能够相对于所述侧翼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平滑接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彼此错开,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在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
座椅结构包括靠背1,靠背1可以支撑乘坐者的背部,靠背1可以沿前后方向移动,以适应不同体型的乘坐者和不同坐姿。
侧翼2为设置在靠背1的横向两侧(可以仅设置在其中一侧)的结构,其相对于靠背1的支撑面向前突出,如图3所示,可以在横向方向上为乘坐者提供支撑,并限制乘坐者在横向方向上过度移动。
当靠背1处于第一位置(该位置可以是靠背1向前移动的极限位置)时,靠背1的支撑面(以下称为第一支撑面)和侧翼2的支撑面(以下称为第二支撑面)平滑地连接在一起,基本不存在错位、台阶;当靠背1向后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错开,形成台阶,在此情况下,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的支撑面(以下称为第三支撑面)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在二者之间提供平滑过渡,形成一个完整的平滑的支撑面。
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可以为片状,当然也可以为块状或其他形状,只要可以形成在靠背1和侧翼2之间实现平滑过渡的支撑面即可。
在本方案中,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可以在彼此错开的靠背和侧翼之间提供支撑面,以形成完整的平滑支撑面,消除了靠背和侧翼之间的台阶差和间隙,可以避免物品掉入间隔中,既提升了座椅的舒适性,也保证了美观效果。
其中,所述侧翼2上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的凹腔。靠背1朝向侧翼2的一侧形成第一侧面,相应的,侧翼2朝向靠背1的一侧形成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可以彼此贴合,第二侧面可以引导靠背1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并且在第二位置,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彼此错开。其中,第二侧面上可以形成所述凹腔,以容纳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可以存在较小的间隔,以容纳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
其中,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具有柔韧性。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可以为布或皮革等柔韧材料制成,其可以折叠,以夹持在侧翼2和靠背1之间。
可选择的,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彼此接合的边缘分别连接于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靠背1的第一支撑面的边缘和侧翼2的第二支撑面的边缘根据靠背1处于第一位置时来限定,两个边缘是指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界限,在加工制作时,也可以特别地加工出靠背1的支撑面边缘和侧翼2的支撑面边缘,并在组装时使得两个边缘能够在第一位置接合,以连接形成平滑的支撑面。在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为柔韧材料制成的实施方式中,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连接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边缘,从而可以在两个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
另外,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能够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到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之间的驱动组件。左右方向为座椅结构的横向方向。在靠背1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驱动组件可以驱动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以移动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使得第三支撑面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一起接合形成平滑的支撑面。例如,当靠背1处于第一位置时,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位于凹腔中,当靠背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组件驱动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当然,这种移动可以仅仅是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的一部分,例如,其连接于第一支撑面的边缘和第二支撑面的边缘时,也可以是整体移动,例如,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为刚性支撑结构的情况下。
具体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5和传动丝杠6。电机5可以输出扭矩,传动丝杠6可以将扭矩转化为沿直线的作用力。电机5可以安装于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上或侧翼2上。如图4所示,座椅结构可以设置两套驱动组件,即通过传动丝杠6在两个点处作用于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可以稳定地支撑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
另外,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能够驱动所述靠背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靠背驱动件和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与所述靠背驱动件和所述电机5通信连接,所述座椅结构能够设置为:所述控制元件向所述靠背驱动件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靠背1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然后向所述电机5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从所述侧翼2的凹腔中移动出来,从而在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所述控制元件向所述电机5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返回所述侧翼2的凹腔中,然后向所述靠背驱动件发出指令,以驱动所述靠背1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控制元件可以为座椅结构中单独设置的控制元件,也可以为车辆的BCM(车身控制模块)。在需要将靠背1向后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控制元件控制靠背1先向后移动,再控制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到靠背1和侧翼2之间;而需要将靠背1向前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控制元件控制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先移动返回到侧翼2的凹腔中,再控制靠背1返回到第一位置。
可选择的,所述电机5安装于所述侧翼2,所述传动丝杠6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5和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电机5可以安装在侧翼2的内部,或者安装在以上所述凹腔中,传动丝杠6包括丝杆和丝母,丝杆可以传动连接于电机5,丝母连接于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从而电机5可以驱动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一方面可以移动到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平滑连接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从该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例如侧翼2上的凹腔。
另外,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背面的支撑板(附图中未显示),所述传动丝杠6传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支撑板为刚性部件,可以为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提供支撑,使得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可以展开,特别是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为柔韧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另外,支撑板可以作为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与传动丝杠6连接的媒介,在设置有两套驱动组件时,两个传动丝杠6均连接于支撑板,支撑板可以使得两个传动丝杠6同步运动。
另外,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翼2上的固定板4,所述电机5设置在所述固定板4上。固定板4为电机5提供安装基础,其中,当设置有两个电机5时,固定板4可以使得两个电机5以特定的相对位置安装,以保证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在两个传动丝杠6的作用下稳定地移动。
其中,靠背1的前后移动可以是平移,也可以是围绕下部的转轴的转动;电机5可以通过车辆的控制元件来控制,并且靠背1处可以设置与控制元件连接的接触开关或距离传感器,当靠背1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接触开关被触发,或者距离传感器检测到靠背1移动到第二位置,控制元件可以据此控制电机5,使得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以在靠背1和侧翼2之间形成平滑的支撑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方案所述的座椅结构。所述座椅结构可以为车辆的后排座椅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结构包括靠背(1)、侧翼(2)和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所述靠背(1)能够相对于所述侧翼(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平滑接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彼此错开,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在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之间形成平滑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2)上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的凹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具有柔韧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彼此接合的边缘分别连接于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能够驱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移动到所述靠背(1)的支撑面和所述侧翼(2)的支撑面之间的驱动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5)和传动丝杠(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5)安装于所述侧翼(2),所述传动丝杠(6)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5)和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式座椅侧翼填充结构(3)背面的支撑板,所述传动丝杠(6)传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翼(2)上的固定板(4),所述电机(5)设置在所述固定板(4)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结构。
CN202121974707.4U 2021-08-20 2021-08-20 座椅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5513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74707.4U CN215513361U (zh) 2021-08-20 2021-08-20 座椅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74707.4U CN215513361U (zh) 2021-08-20 2021-08-20 座椅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13361U true CN215513361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792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74707.4U Active CN215513361U (zh) 2021-08-20 2021-08-20 座椅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13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65727B (zh) 拟人化的可枢转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
JP6539776B2 (ja) シート・コンポーネント調節アクチュエータ、車両シート、および、シート・コンポーネントを調節する方法
CN109878385B (zh) 用于车辆的休闲座椅
EP0423669B1 (en) A motor car with three front seats side by side
KR101034310B1 (ko)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EP1939033A1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vehicle seat
CN106965720B (zh) 快速分离头枕
WO2009066729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080646B (zh) 倾斜座椅组件
WO2005060591A8 (en) Vehicle passenger seat with adjustable headrest
CN113734015A (zh) 座椅结构及车辆
CN215513361U (zh) 座椅结构及车辆
KR200476827Y1 (ko)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JP549661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GB2372438A (en) Vehicle seat mechanism, seat cushion folds up vertically as seat back moves horizontally backwards and vertically downwards during stowage
US20130284874A1 (en) Seat underframe for motor vehicle seats
KR101081192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백의 사이드 볼스터장치
KR101499998B1 (ko)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WO2010001253A1 (en) Seat structure - cushion pan with a flexible hinge paddle
EP4011694A1 (en) Seat frame
CN209063936U (zh) 儿童约束系统
KR101956985B1 (ko) 차량용 프런트시트의 틸팅장치
KR102001378B1 (ko) 시트백과 리클라이너의 연동이 가능한 차량 시트
EP0463502B1 (en) Seat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5552674U (zh) 一种汽车座椅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