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0039U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0039U
CN215490039U CN202121733484.2U CN202121733484U CN215490039U CN 215490039 U CN215490039 U CN 215490039U CN 202121733484 U CN202121733484 U CN 202121733484U CN 215490039 U CN215490039 U CN 215490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module
fan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334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林强
李云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334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0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0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0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空调器,采用一种对传统空调器柜机的颠覆式布局,区别于传统柜式空调机的吹风式,本方案采用吸风式,将风机模块设置在空调器的底部位置,降低室内空调器的重心,增加室内空调器的运行稳定性,减小运行噪声,将室内进风口设置在空调器的顶部,避免在室内换热循环时,地面的灰尘由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器的内部,此外,还在空调器的底部设置有净化模块,净化模块的净化风道和室内循环风道共用一个风机,减小了空调器的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调解室内温度的家用电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空调通过内部的换热器对室内温度进行换热,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在家用空调中,外形精美且占地空间小、换热效率高的柜式空调器(又叫空调器柜机)目前也逐渐占据用户选购的主流,但是市面上的柜式空调器都是采用吹风式结构,即气流由风机吹向换热器方向进行气流换热,因此运行过程中的噪声问题较为严重。
此外,空调器柜机一般都包括室内净化模块,用于室内空气循环的过滤,但是在现有的室内空调器的柜机中,现有的室内空调器的净化模块一般设计为独立的一个部分,需要在机壳内部单独分隔出一套空间,净化模块的净化风道和室内循环换热的风道也都是独立的两条并完全独立,净化风道还需要有独立的风扇供给动力,在柜机机壳内有限空间内无法满足换热和净化模块的安装,因此则需要增加室内空调器柜机机壳的体积,以用于容纳净化模块的安装,这也就造成了空调器柜机的体积变大,有悖于柜式空调器小型化的设计初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是一种对传统空调器柜机的颠覆式布局,区别于传统柜式空调机的吹风式,本方案采用吸风式,同时将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连通,并在两风道连通位置设置有风机模块,用一个风机模块即可以用于制冷制热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体积,解决了现有空调器柜机需要单独安装净化模块而造成的体积过大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室内空调器的气流循环过程进行了改进,采用吸风式结构向室内送风,气流在室内空调器的气流流向为:进风口-蒸发器-风机模块-出风口,即,气流先经过换热模块换热后经过风机模块的驱动由出风口送出,风机模块的送风不经过换热器,因此出风风力不损耗。
风机模块出风方向的风力不损耗,而在进风方向,由于第一进风口位置设置有换热模块,经过换热模块的遮挡,风机模块进风的过程受阻而风速减缓,这也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换热模块的换热效率,进风风速慢,换热模块的换热效率高,而出风不受阻,出风风力不受影响,因此,本方案的室内空调器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充足的出风风量,更小的能耗以及更小的使用噪声。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室内空调器的进风口位置进行了改进,传统方案进风口位于下半部,地面上的灰尘容易通过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器的内部,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而本申请将用于参与气流循环的第一进风口设置于室内空调器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为空气过滤效果更强的净化模块,避免了灰尘的进入室内空调器的壳体内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室内空调器的净化模块设置进行了改进,现有的室内空调器的净化模块都是在机壳内部单独分隔出一套空间,净化风道和制冷制热风道完全独立,因此净化风道需要有独立的风扇供给动力,而本方案用一个风机模块即可以用于制冷制热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体积。
在空调器工作的过程中,制冷制热的工作形式为吸风式,气流在第一风道内流动,方向为:第一进风口-换热模块-风机模块-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位于后板的上半部分,隔板将风道分割,形成风道,在离心风扇的作用下,进出气流循环,风机模块安装于前板上,相对于安装于后板上,风道更优,风阻更小,第一进风口位于上部,有利于气流经过蒸发器上的气流均匀分布,当进行净化模式时,净化模块启动,气流在第二风道内流动,方向为:第二进风口-净化模块-风机模块-出风口,净化和制冷制热共用一个风机模块,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出风位置有气流交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室内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部的换热模块和风机模块,机壳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且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与出风口连通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机壳内部设置有隔板,将机壳内部空间划分为进风区和出风区,且进风区与出风区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进风区与出风区连通位置交汇,换热模块设置于进风区内部且与第一进风口位置对应,风机模块设置在出风区与进风区之间连通位置,用于驱动机壳内部的空气进行流动以进行换热循环,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净化模块,净化模块设置在进风区内部且与第二进风口位置对应。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包括形成机壳侧壁起到支撑作用的前面板、后面板、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侧面板以及分别限定室内空调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顶板的底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机壳两侧的侧面板的内侧壁上,隔板、后面板和两侧的部分侧面板、部分顶板和部分底座形成进风区,隔板、前面板和两侧的部分侧面板、部分顶板和部分底座形成出风区。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开设于后面板上,出风口开设于前面板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相对上下布置,且第一进风口设置于第二进风口的上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模块包括风机蜗壳和离心风机,风机蜗壳用于形成风机模块的外部结构,风机蜗壳上开设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风机进风口与进风区相对应设置,风机出风口与出风区空间相对应设置,离心风机设置于风机蜗壳内部,用于驱动进风区内的气流由风机进风口引入到风机模块内,并由风机出风口引出至出风区。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包括净化壳体和净化装置,净化壳体上开设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净化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并连通,净化出风口与进风区对应且连通,净化装置用于对由第二进风口引入净化模块内部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位置还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密闭装置和第二密闭装置,第一密闭装置和第二密闭装置分别用于控制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关状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过滤网。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气流在第一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为:第一进风口-换热模块-风机模块-出风口。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气流在第二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为:第二进风口-净化模块-风机模块-出风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气流先经过换热模块换热后经过风机模块的驱动由出风口送出,风机模块的送风不经过换热器,因此出风风力不损耗,本方案的室内空调器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充足的出风风量,更小的能耗以及更小的使用噪声;
2.进风口位于机器的上半部分,而传统方案进风口位于下半部,减少了灰尘的进入,而在底部设置有过滤效果更好的净化模块,进行室内空气的循环过滤净化;
3.采用一个风机模块即可以用于制冷制热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内部结构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内部结构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空调器制冷模式的气流流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空调器净化模式的气流流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空调器混风模式的气流流路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空调器爆炸图。
附图标记:
包括:100、室内空调器;101、前面板;102、后面板;103、侧板;104、顶板;105、底座;106、隔板;107、第一进风口;108、第二进风口;109、出风口;110、进风区;120、出风区;200、换热模块;300、风机模块;310、风机蜗壳;311、风机进风口;312、风机出风口;320、离心风机;400、净化模块;410、净化壳体;411、净化进风口;412、净化出风口;420、净化装置;510,第一密闭装置;520、第二密闭装置;60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常规的室内空调器中,包括换热模块和风机模块。
换热模块即为室内热交换器,可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用。
风机模块用作气流的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室内的空气空气进行空气循环,室内空调器用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换风。
在实际应用中,空调器系统整体包括室内空调器和室外空调器,室外空调器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室内空调器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内空调器,空室内空调器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外空调器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空调器系统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室内空间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以制冷过程为例,该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采用吹风式送气。
在实际应用中,现有技术方案的吹风式结构中,风机模块吹出的气流经过风道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另一方面,风机模块驱动吹出的气流还要穿过换热器吹向室内,因此,在换热器的阻碍下风力进一步损耗,因此在额定的出风风速下,需要风机模块更高的工作功率才能达到出风风力要求,使柜机耗电量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主要针对柜式室内空调器进行改进,因此,为方便描述,文中所指的空调器、室内空调器、空调器室内机都是指柜式空调器。
此外,为方便描述则以室内空调器的较为常用的制冷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在空调器系统制冷状态下,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
如图1、图2和图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室内空调器100,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部的换热模块200和风机模块300。
机壳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7、第二进风口108和出风口109,且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分别与出风口109连通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机壳内部设置有隔板106,将机壳内部空间划分为进风区110和出风区120,且进风区110与出风区120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进风区110与出风区120连通位置交汇。
换热模块200设置于进风区110内部且与第一进风口107位置对应,风机模块300设置在出风区120与进风区110之间连通位置,用于驱动机壳内部的空气进行流动以进行换热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区别于传统柜式空调器的吹风式送风方式,本方案采用吸风式,利用离心风扇送风的柜机平台,一方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柜式空调器的重心高,使用噪声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现有吸风式空调器中风机模块300吹出的气流损耗大,增加耗电量的问题。
气流在室内空调器100机壳内的流向为:进风口-换热模块200-风机模块300-出风口109,即,气流先经过换热模块200换热后经过风机模块300的驱动由出风口109送出,风机模块300的送风不经过换热器,因此出风风力不损耗。
风机模块300出风方向的风力不损耗,而在进风方向,由于第一进风口107位置设置有换热模块200,经过换热模块200的遮挡,风机模块300进风的过程受阻而风速减缓,这也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换热模块200的换热效率,进风风速慢,换热模块200的换热效率高,而出风不受阻,出风风力不受影响,因此,本方案的室内空调器100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充足的出风风量,更小的能耗以及更小的使用噪声。
如图1和2所示,图1的换热模块200倾斜设置,相较于图2竖直放置的布置方式,图1的换热模块200与气流接触更充分,换热效率更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室内空调器100还包括净化模块400,净化模块400设置在进风区110内部且与第二进风口108位置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室内空调器100的净化模块400都是在机壳内部单独分隔出一套空间,净化风道和制冷制热风道完全独立,因此净化风道需要有独立的风扇供给动力,而本方案用一个风机模块300即可以用于制冷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减小了室内空调器100的体积。
第一风道用于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操作,第二风道用于空调器的净化空气操作,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风机模块300位置交汇,即,净化过程和制冷都在进风区110内完成,而分别经过制冷和净化的气流在风机模块300的驱动下汇集进入到出风区120混合,并一同有出风口109排入室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机壳包括形成机壳侧壁起到支撑作用的前面板101、后面板102、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侧面板以及分别限定室内空调器10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顶板104的底座105。
隔板106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机壳两侧的侧面板的内侧壁上,隔板106、后面板102和两侧的部分侧面板、部分顶板104和部分底座105形成进风区110,隔板106、前面板101和两侧的部分侧面板、部分顶板104和部分底座105形成出风区120。
基于上述机壳的设置,机壳内部的换热模块200、风机模块300和净化模块400的安装结构为:
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9开设于后面板102上,出风口109开设于前面板101上,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相对上下布置,且第一进风口107设置于第二进风口108的上方。
净化模块400设置于第二风道内,且相对于于底部的第二进风口108设置,换热模块200设置于第一风道内,且相对于顶部的第一进风口107设置,风机模块300设置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交汇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一个风机模块300即可以用于制冷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并且具有更高过滤等级的净化模块400设置于室内空调器100的底部;
相较于传统方案的第一进风口107位于下半部,地面上的灰尘容易通过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器的内部,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而本申请将用于参与气流循环的第一进风口107设置于室内空调器100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第二进风口108对应设置为空气过滤效果更强的净化模块400,避免了灰尘的进入室内空调器100的壳体内部。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比现有的室内空调器100的净化模块400都是在机壳内部单独分隔出一套空间,净化风道和制冷制热风道完全独立,因此净化风道需要有独立的风扇供给动力,而本方案用一个风机模块300即可以用于制冷制热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减小了室内空调器100的体积。
换热模块200设置于进风区110,换热模块200和风机模块300在机壳内上下布置,且换热模块200位置设置于风机模块300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先经过换热模块200换热后经过风机模块300的驱动由出风口109送出,风机模块300的送风不经过换热器,因此出风风力不损耗,本方案的室内空调器100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充足的出风风量,更小的能耗以及更小的使用噪声。
还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口107位于机器的上半部分,而传统方案进风口107位于下半部,减少了灰尘的进入,且风机模块300与换热模块200上下布置,不在同一水平平面上,减小了空调器柜机的厚度与体积,同时,设置于机壳顶部的进风口107和出风口109与换热模块200处于同一平面,室内空调器100底部的风道可以根据外观随意变换形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风机模块300包括风机蜗壳310和离心风机320。
风机蜗壳用于形成风机模块300的外部结构,风机蜗壳310上开设有风机进风口311和风机出风口312,风机进风口311与进风区110相对应设置,风机出风口312与出风区120空间相对应设置。
离心风机320设置于风机蜗壳310内部,用于驱动进风区110内的气流由风机进风口311引入到风机模块300内,并由风机出风口312引出至出风区120。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净化模块400包括净化壳体410和净化装置420。
净化壳体410上开设有净化进风口411和净化出风口412,净化进风口411与第二进风口108相对设置并连通,净化出风口412与进风区110对应且连通,净化装置420用于对由第二进风口108引入净化模块400内部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
为了增加进入到机壳内部空气的清洁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过滤网600,过滤网600用于过滤进入到进入到机壳内部的空气气流,保证机壳内部清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机壳内部的气流流动方向,其中,空心箭头代表制冷模式(第一风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实心箭头代表净化模式(第二风道)的气流流动方向。
气流在第一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为:第一进风口107-换热模块200-风机模块300-出风口109。
气流在第二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为:第二进风口108-净化模块400-风机模块300-出风口109。
基于上述的两种工作模式,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位置还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密闭装置510和第二密闭装置520,第一密闭装置510和第二密闭装置520分别用于控制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的开关状态。
本申请的一中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密闭装置510和第二密闭装置520具体设置为滑动板,且滑动板的一端设置有滑块,并在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位置对应设置有滑槽,滑块在滑槽内和自由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为实现第一密闭装置510和第二密闭装置520可开关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的形式,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密闭装置510和第二密闭装置52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工作形势实现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的开关,任何基于本申请的基本构思,无论采用何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实现第一进风口107和第二进风口108的装置,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的室内空调器100的工作方式为:
在空调器工作的过程中,当进行制冷模式时,如图3:
制冷的工作形式为吸风式,第一密闭装置510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密闭装置520处于关闭状态;
气流在第一风道内流动,方向为:第一进风口107-换热模块200-风机模块300-出风口109,第一进风口107位于后板的上半部分,隔板106将风道分割,形成风道,在离心风扇的作用下,进出气流循环,风机模块300安装于前板上,相对于安装于后板上,风道更优,风阻更小,第一进风口107位于上部,有利于气流经过蒸发器上的气流均匀分布。
当进行净化模式时,如图4:
净化模块400启动,第一密闭装置510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密闭装置520处于打开状态;
气流在第二风道内流动,方向为:第二进风口108-净化模块400-风机模块300-出风口109。
当需要混风功能时,如图5:
通过配置第一密闭装置510和第二密闭装置520打开程度,调整冷风和净化室内风的比例,获得凉而不冷的风;
气流的流动方向综合上述的净化模式和制冷模式,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在风机模块300位置进行交汇并在出风区120进行混合,净化和制冷制热共用一个风机模块300。
本申请的第一构思,对室内空调器的气流循环过程进行了改进,采用吸风式结构向室内送风,气流在室内空调器的气流流向为:进风口-蒸发器-风机模块-出风口,即,气流先经过换热模块换热后经过风机模块的驱动由出风口送出,风机模块的送风不经过换热器,因此出风风力不损耗。
本申请的第二构思,对室内空调器的进风口位置进行了改进,传统方案进风口位于下半部,地面上的灰尘容易通过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器的内部,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而本申请将用于参与气流循环的第一进风口设置于室内空调器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为空气过滤效果更强的净化模块,减少了灰尘的进入室内空调器的壳体内部。
本申请的第三构思,对室内空调器的净化模块设置进行了改进,现有的室内空调器的净化模块都是在机壳内部单独分隔出一套空间,净化风道和制冷制热风道完全独立,因此净化风道需要有独立的风扇供给动力,而本方案用一个风机模块即可以用于制冷制热时的送风,也可以作为净化功能时的送风,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体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室内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所述机壳内部的换热模块和风机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且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所述机壳内部设置有隔板,将机壳内部空间划分为进风区和出风区,且所述进风区与所述出风区连通;
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所述进风区与所述出风区连通位置交汇;
所述换热模块设置于所述进风区内部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位置对应;
所述风机模块设置在所述出风区与所述进风区之间连通位置,用于驱动所述机壳内部的空气进行流动以进行换热循环;
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进风区内部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位置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形成所述机壳侧壁起到支撑作用的前面板、后面板、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侧面板以及分别限定所述室内空调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顶板的底座;
所述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机壳两侧的侧面板的内侧壁上;
所述隔板、后面板和两侧的部分侧面板、部分顶板和部分底座形成进风区;
所述隔板、前面板和两侧的部分侧面板、部分顶板和部分底座形成出风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面板上;
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面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上下布置,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模块包括:
风机蜗壳,所述风机蜗壳用于形成风机模块的外部结构,所述风机蜗壳上开设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
所述风机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区相对应设置,所述风机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空间相对应设置;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风机蜗壳内部,用于驱动所述进风区内的气流由所述风机进风口引入到所述风机模块内,并由所述风机出风口引出至所述出风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包括:
净化壳体,所述净化壳体上开设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
所述净化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并连通,所述净化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区对应且连通;
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用于对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所述净化模块内部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置还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密闭装置和第二密闭装置,所述第一密闭装置和第二密闭装置分别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关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过滤网。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气流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为:
第一进风口-换热模块-风机模块-出风口;
气流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为:
第二进风口-净化模块-风机模块-出风口。
CN202121733484.2U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Active CN215490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3484.2U CN215490039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3484.2U CN215490039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0039U true CN215490039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52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33484.2U Active CN215490039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0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72364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490039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3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4738856A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28699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59744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669374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57084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813337B (zh) 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
CN21557083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57084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3395570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15453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36268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620380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6187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44180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494943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6270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2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