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1443U - 一种led直管灯 - Google Patents

一种led直管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11443U
CN215411443U CN202120475970.2U CN202120475970U CN215411443U CN 215411443 U CN215411443 U CN 215411443U CN 202120475970 U CN202120475970 U CN 202120475970U CN 215411443 U CN215411443 U CN 215411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tube
led straight
lamp according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759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广东
王名斌
陆健
熊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11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114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20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 F21K9/27Retrofit light sources for lighting devices with two fittings for each light source, e.g. for substitution of fluorescent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灯管;两组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若干光源;以及两个灯头,其分别设于所述灯管两端,所述灯头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所述灯头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第一旋转构件,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第二旋转构件,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匹配;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定位单元配合而使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

Description

一种LED直管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LED照明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LED直管灯。
背景技术
LED照明因为具有节能、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其中的LED日光灯,俗称直管灯,一般包括灯管、设于灯管内且带有光源的灯板,以及设于灯管两端的灯头,灯头内设有电源,光源与电源之间通过灯板电气连接。其中,光源为多个排布于灯板上的LED直管灯,多个LED直管灯依次沿灯管长度方向排布。
现有技术中的LED直管灯通常包括灯管、灯头、灯板、空心导电针和电源,其中,灯头与灯管固定,电源设于灯头内且与灯板电性电性连接,空心导电针固定在灯头的端面上并用于与外部的灯座连接,灯板粘结固定在灯管的内周面。现有技术中的LED直管灯具有以下缺点:
1、灯板粘接固定在灯管内,且灯头与灯管固定,此时,灯板与空心导电针的位置便相对固定,灯头固定到灯座时,则直管灯的出光方向也是固定的。如果灯座、灯头和灯板任一一个的位置具有偏差,则会影响到直管灯的出光方向。
2、灯板粘接于灯管内后,直管灯只能做到单向出光。因此,将上述直管灯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时(如广告箱等两侧均需要出光的场合),则必须要设置两组直管灯,来分别对应如广告箱的两侧,来实现双面出光,而设置两组直管灯这种做法,一方面会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则会占用更多的横向的空间。
综上所述,鉴于现有技术的LED直管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如何设计LED直管灯,来解决直管灯的出光问题,是亟待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此摘要描述关于本实用新型的许多实施例。然而所述词汇本实用新型仅仅用来描述在此说明书中揭露的某些实施例(不管是否已在权利要求项中),而不是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完整描述。以上被描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或方面的某些实施例可以不同方式合并以形成LED直管灯或其中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LED直管灯,以及各个方面的特征,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
灯管;
两组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若干光源;以及
两个灯头,其分别设于所述灯管两端,所述灯头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
所述灯头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第一旋转构件,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第二旋转构件,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匹配;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定位单元配合而使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若干连续或不连续的定位位置,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匹配于所述定位位置时,限制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干所述定位位置沿所述第二构件周向均匀分布,相邻的所述定位位置之间形成的角度为5~15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若干齿部,相邻的齿部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的转动范围为 200度以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的转动范围为 180度以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的转动范围为 90度以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匹配,并对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形成限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设置为两组,且这两组所述止挡部在所述第二构件的周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单元的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包括第一侧壁及端壁,其中,所述空心导电针设置于所述端壁上,所述第二构件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环形凸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为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环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电源,所述灯管在其轴向上具有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所述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不透光区域内,而所述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源长度方向上的至少50%、60%、70%、80%或85%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管的所述透光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透光区域在所述灯管轴向长度上对应所述电源位置的部分,而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透光区域在所述灯管轴向长度上不对应所述电源位置的部分,所述灯板至少延伸至所述第一区域,且所述灯板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部分设置所述光源,两组所述灯板于所述灯管中相对设置,以将两组所述灯板的光源相对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4、0.5、0.6、0.7、0.8或0.9,而小于1.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5,而小于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6,而小于0.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7,而小于0.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光源的设置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光源的设置密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光源产生的总的光通量的至少30%、40%、50%、 60%或70%从所述灯管的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而射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光学构件,所述光学构件配置为管状,所述电源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光学构件内,所述光学构件表面配置反射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源在所示灯管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的部分全部设置于所述光学构件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通量的至少25%直接从所述第一区域处射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光源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出光区域对应所述光学构件的投影区域处具有直接的出光,其中,所述出光区域为所述第一区域处未被所述灯板遮挡的部分,而所述投影区域为所述光学构件横向投影至所述出光区域后所占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从所述第一区域射出的总光通量的至少30%、40%或50%从所述投影区域射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灯管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光学构件的外侧表面至少35%、40%、 50%或60%以上区域接受所述光源直射的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管的外径为24~32mm,而所述光学构件的直径为14mm~18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光源所在平面至所述光学构件表面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光学构件的外径的比值大于0.2、0.25、0.3或0.4,且小于0.6或0.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
灯管;
两组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若干光源;
两个灯头,其分别设于所述灯管两端,所述灯头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以及
支撑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灯管内部,所述支撑单元具有支撑部,并通过所述支撑部而支撑于所述灯管的内表面,两组所述灯板安装于所述支撑单元上;
所述灯头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定位单元配合而使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管的耐热性或刚度优于所述支撑单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部具有两组,且所述支撑部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弧形以形成支撑面,两组所述支撑面的圆心角之和大于100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两组所述支撑面的圆心角之和小于135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两组所述灯板于所述灯管中平行设置,且两组所述灯板的所述光源设于两组所述灯板的相背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单元上配置用于安装灯板的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上设置卡槽,所述灯板的两侧边缘卡入所述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单元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灯板的导热系数,而所述支撑单元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灯板的表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电源,所述支撑单元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容置空间的宽度尺寸与所述灯管的内表面的直径尺寸的比值至少大于0.3、0.32或0.35,且小于0.5、0.45或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光源处对应设置透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塞入所述灯管内并与所述灯管连接,所述第二构件的端面设置所述空心导电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灯管的轴向上的至少80%、85%、90%或95%的长度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灯管轴向上全部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灯管端部相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位于所述灯管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所述第一构件的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3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位于所述灯管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所述第一构件的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管两端的单位长度设置的所述光源的数量或密度大于所述灯管其他部分的单位长度设置的所述光源的数量或密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通过一结合结构连接,所述结合结构包括环形凹槽及导向凸部,所述导向凸部和所述环形凹槽的其中之一设于所述第一构件上,而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构件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结合结构与所述第一构件用于连接所述灯管的部分在所述灯管的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构件的外部,所述导向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的外表面,而所述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若干连续或不连续的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匹配于所述定位位置时,限制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若干所述定位位置沿所述第一构件周向均匀分布,相邻的所述定位位置之间形成的角度为5~15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若干齿部,相邻的齿部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二构件相对所述第一构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二构件相对所述第一构件的转动范围为 240度以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止挡部设置为两组,第二定位单元被限制在两组所述止挡部之间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主体部,所述齿部及所述止挡部均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构件内表面的第一部分及不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表面连接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构件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占比小于第二部分的占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管外设置塑料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塑料膜延伸至所述灯头,并至少覆盖部分灯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任一效果或其任意组合:
(1)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可转动的连接,因此,可以调节第一构件和灯管(灯板)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第一构件上的空心导电针安装于灯座(灯座为固定的)时,通过转动第二构件,可调节灯管(灯板)的方向,以此调节光源的出光方向。从另一角度讲,灯管固定后(出光方向确定),如果空心导电针与灯座未对准,则可通过转动第一构件,以使空心导电针与灯座对准,以便于完成安装。
(2)通过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配合,可实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相对固定,可防止因外力作用,而改变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相对位置,从而影响出光的方向。
(3)第二定位单元包括若干齿部,相邻的齿部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凸部,定位凸部可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从而完成定位。上述的定位方式,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定位可靠性高。
(4)止挡部配置为用于限制第一构件相对第二构件的过度转动,以防止拉断内部的导线。
(5)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设置于不透光区域内,而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部分设置于透光区域内,相比将电源完全设置于灯头内,上述的设置可减小灯头设置电源所需的长度,在LED直管灯整体尺寸一致的情况下,可增加透光区域的长度,透光区域长度占LED 直管灯长度的比值提高。
(6)灯板至少延伸至第一区域,灯板位于第一区域内的部分设置光源,以使第一区域具有光线射出,该部分光线中的至少一部分为第一区域内的光源所提供,以此可防止第一区域处形成暗区。
(7)灯管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4、0.5、 0.6、0.7、0.8或0.9,而小于1.5,可控制LED直管灯的出光均匀性。
(8)第一区域内的光源的设置密度大于第二区域内的光源的设置密度,在第一区域光损大于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光线被电源灯部件吸收一部分)的情况下,可控制LED直管灯的出光均匀性。
(9)通过光学构件的设置,一方面可用于放置电源,并可对电源起到一定程度的固定作用,另一方面,可减小电源对光线的吸收,从而增加出光率,以减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照度的差值。通过光学构件的设置,可提高第一区域内的光源的出光,当第一区域内的光源的出光率(从第一区域射出的光通量与光源产生的光通量的比值)达到一定值时(例如30%、 40%、50%、60%、70%或80%),LED直管灯点亮时,视觉上将减弱光学构件存在感,也就是说,从外部观测时,将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光学构件的存在。
(10)光源产生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直接从第一区域处射出(不经过光学构件的反射),从而减少经过光学构件反射时而造成的光损。
(11)在灯管的宽度方向上,光学构件的表面至少35%、40%、50%或60%以上区域接受光源直射的光,以使光学构件表面更多的区域被照亮,以减小光学构件表面的暗区。
(12)灯管的耐热性或刚度优于支撑单元,可限制支撑单元的变形。
(13)两组支撑面的圆心角之和大于100度,且小于135度,在提供足够支撑的前提下,可控制支撑面对光线的遮挡,以保证灯管的发光角度。
(14)容置空间的宽度尺寸与灯管的内表面的直径尺寸的比值至少大于0.3、0.32或0.35,小于0.5、0.45或0.4,以满足光源安装及出光所需空间。
(15)将电源的全部或大部分设置于支撑单元的容置空间中,可降低端部所需的尺寸,在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LED直管灯可发光的长度,提升照明效果。
(16)通过设置透镜,可对光源射出的光起到扩散作用,以使的光源在较小的空间内(由于容置空间的设置,光源的设置空间在垂直于灯板的方向上的尺寸仅占灯管的内表面直径的 20%至35%)具有较大的出光角度。
(17)第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塞入灯管内,并且第一构件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与灯管的端部相配,以限制第一构件插入到灯管a1的深度。第一构件位于灯管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第一构件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30%。以此可减小灯头外露的尺寸,减小LED直管灯长度方向上的不发光的区域的长度。灯管的外表面未覆盖遮挡物(灯头采用内塞的形式,不会遮挡灯管外表面),因此,灯管在其轴向方向上,其外表面均有光线射出,因此LED直管灯两端的暗区的长度减小。
(18)结合构件与第一构件用于连接灯管的部分在灯管的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以此使得在灯管的轴向上,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排布更加合理,端部完成与灯管的连接,及完成可转动的机构所需的长度尺寸降低,以此控制整个端部的长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
图3是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第一构件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5是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凹槽和环形凸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第一构件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7是第一构件与电源电路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灯板与支撑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支撑单元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0是支撑单元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1是支撑单元与灯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12是灯板与灯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第二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实施例的电源电路板与灯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5是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电路板与灯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6是灯板设置透镜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剖视示意图;
图18是其他实施例中透镜与灯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0是透镜的排布示意图一;
图21是透镜的排布示意图二;
图22是另一实施例的透镜与灯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23是模具与灯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24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4灯管上的光分布示意图。
图26是一些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的剖视图。
图27是一优选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
图28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
图29是其他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示意图。
图30是图27的LED直管灯的光分布图。
图31是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的局部示意图。
图32是一实施例中的灯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3是一实施例中的灯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4是一实施例中的灯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的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6是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7是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是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9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0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一,显示LED直管灯长度方向的剖面。
图41是图40中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2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二,显示LED直管灯宽度方向的剖面图。
图43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图三,显示LED直管灯宽度方向的剖面图。
图44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44中的D处的放大图。
图46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显示LED直管灯纵向的剖面。
图47是图46中E处的放大图。
图48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实现LED直管灯横向的剖面。
图49是图47中的F处的放大图。
图50是端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1是端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2是端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3是第二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4是第一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下文中关于方向如“轴向方向”、“上方”、“下方”等均是为了更清楚的表明结构位置关系,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垂直”、“水平”、“平行”定义为:包括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10%的情形。例如,垂直通常指相对基准线夹角为90度,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垂直指的是包括80度至100以内的情形。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LED直管灯,该LED直管灯包括:灯管1、设于灯管1内的灯板2,以及分别设于灯管1两端的两个灯头3,灯头3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4。灯管1可以采用塑料灯管或玻璃灯管,所述两个灯头3的尺寸大小 (灯头3的轴向的长度尺寸)为相同或不相同。本实施例中的灯板2上设有若干光源21。灯头3内设有电源5(电源5至少一部分在LED直管灯的径向的投影与灯头3重叠),电源5 和光源21通过灯板2电性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电源5在灯管1长度延伸方向的长度不大于灯头3的长度,以将电源5完全容纳于灯头3内。电源5可以是一个整体的单一单元 (例如,电源模组皆集中在一个部件中,并设于其中一个灯头3内)。或者电源5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称为双个体(即所有电源模组分别设置在两个部件中),并将两部分分别设于灯管1 两端的灯头3中。本实施例中,电源5包括载有电源模组的电源电路板51,电源5和空心导电针4通过导线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灯头3包括第一构件31、第二构件32和结合结构33,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通过结合结构33彼此连接。第二构件32与灯管1连接。第一构件31包括第一侧壁311和端壁312,其中,空心导电针4设于端壁312上,第二构件32包括第二侧壁321,第一侧壁311和第二侧壁321同轴设置,且第一侧壁311和第二侧壁 321套接并通过结合结构33实现可转动式连接。结合结构33包括导向凸部331和导向凹槽 332,导向凸部331和导线凹槽332其中之一设于第一构件31上,而另一者设于第二构件32 上,导向凸部331和导向凹槽332均沿灯头3的周向延伸设置,且导向凸部331和导向凹槽 332相互配合后,导向凸部331可沿导向凹槽332而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构件32套于第一构件31的外部,导向凸部331设置于第二侧壁321的内周面,导向凹槽332设置于第一侧壁的外周面,本实施例中,第二构件32套于第一构件31上时,将导向凸部331扣入导向凹槽332,此时第二构件和第一构件31通过结合结构33而实现沿一固定周向方向的转动。本实施例中,也可将导向凸部331设置于第一侧壁311的外周面,而将导向凹槽332设于第二侧壁321的内周面(图未示),以实现上述的功能(图未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可转动的连接,因此,可以调节第一构件31和灯管1(灯板2)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第一构件31上的空心导电针4安装于灯座(灯座为固定的)时,通过转动第二构件32,可调节灯管1(灯板2)的方向,以此调节光源21的出光方向。从另一角度讲,灯管1固定后(出光方向确定),如果空心导电针4与灯座未对准,则可通过转动第一构件31,以使空心导电针4与灯座对准,以便于完成安装。
请同时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第一构件31插入第二构件32中,在第一构件31的第一侧壁311轴向的一端(靠近第二构件32的一端)开设若干槽3111,若干槽3111沿第一侧壁311的周向分布,以此使得第一侧壁311的一端具有更多可形变的空间,且破坏了第一侧壁311的一端的结构强度,更利于第一侧壁311插入第二构件32,以使得导向凸部331与导向凹槽332配合。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构件31套于第二构件32外部(图未示),此时,可将导向凸部331或导向凹槽321其中之一设置于第二侧壁321的外周面,而将导向凸部331或导向凹槽321的另一者设于第一侧壁311的内周面上,以此实现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转动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导向凹槽332呈环状环绕在第一构件31的外周面,也就是说,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导向凸部331和导向凹槽332配合后,可以无限制的转动,即转动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可自由的调节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的导向凸部 331可以是一体的环状,也可以是分体式的,也就是由多个部分(同一圆周上的多个部分) 组成。其他实施例中,导向凹槽332在沿周向延伸时,其对应的圆心角小于360度,就是说,导向凸部331扣入导向凹槽332后,其相对转动的角度受到导向凹槽332的限制,以防止转动角度过大时,拉扯断空心导电针4与电源5之间的导线,或者电源5与灯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如导线)。其他实施例中,导向凹槽332在圆周上可设置有多个(如2个、3个或4个),且导向凸部331相应设置多个来匹配导向凹槽332。具体可根据需要限制的转动角度来选择,如图5所示,即为导向凸部331设置有2个时的配合示意图。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源5,包括电源电路板51,电源电路板51与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两者中相对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一者配合。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31的内周面设置有卡槽301,电源电路板51卡入卡槽301而进行固定。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构件32位于相对更内侧时,则第二构件32的内周面设置卡槽301(图未示),来固定电源电路板51。
本实施例中,卡槽301包括第一肋条302,第一肋条302在灯头3的轴向方向上可以是连续的一体式的,也可以是多段式的。第一肋条302与第一侧壁311的内周面形成卡槽301,电源电路板51的插入卡槽301而进行固定。具体来讲,电源电路板51具有彼此相对且平行的第一面511和第二面512,第一面511和第二面512大致平行于灯头3的轴向。在电源电路板51插入卡槽301固定时,电源电路板51的第一面511对应于第一肋条302一侧的表面,而电源电路板51的第二面512对应于第一侧壁311的内周面。作为优选的,电源电路板51 的第一面511抵在第一肋条302上,而电源电路板51的第二面512的边缘可抵在第一侧壁 311的内周面上(或者保持一定的间距,以降低电源电路51插入卡槽301的难度),以使电源电路板51固定。在实际使用时,第一肋条33是成对使用的,也就是说,在灯头3两侧分别形成卡槽301,来固定电源电路板51的两侧。作为优选的,第一侧壁311的内周面开设有凹槽303,凹槽303沿灯头3的轴向延伸设置,且凹槽303具有一限位面3031,该限位面3031 与第一肋条302之间形成所述的卡槽301,以使卡槽301与电源电路板51的固定更加稳固。其他实施例中,如果第二构件32设于第一构件31的内侧,则卡槽301可设于第二构件32的内周面。
如图1、图32至图38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灯头3,可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中。本实施例中,所示灯头3的基本结构同前述实施例中的灯头,如所述灯头3 包括第一构件31、第二构件32,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可转动的连接连接,如灯头3的第二构件32的内周面设置卡槽301等。第二构件32与灯管1连接。第一构件31包括第一侧壁311和端壁312,其中,空心导电针4设于端壁312上,第二构件32包括第二侧壁321,第一侧壁311和第二侧壁321同轴设置,且第一侧壁311和第二侧壁321套接并实现可转动式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可转动的连接,因此,可以调节第一构件31和灯管1(灯板2)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第一构件31上的空心导电针4安装于灯座(灯座为固定的)时,通过转动第二构件32,可调节灯管1(灯板2)的方向,以此调节光源21的出光方向。从另一角度讲,灯管1固定后(出光方向确定),如果空心导电针4与灯座未对准,则可通过转动第一构件31,以使空心导电针4与灯座对准,以便于完成安装。
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31的第一侧壁311上设置第一旋转构件3112,第二构件32的第二侧壁321上设置第二旋转构件3212,所述第一旋转构件3112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3212匹配,一方面,可使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在一固定圆周上相对旋转,另一方面,可防止第一构件31及第二构件32在轴向方向上松脱。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转构件3212为一环形凹槽,环形凹槽沿第二侧壁321的周向延伸设置,并设置于第二侧壁321的外周面上;第一旋转构件3112为一环形凸部,环形凸部沿第一侧壁311的周向延伸设置,并设置于第一侧壁 311的内周面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构件3212可为一环形凸部,而第二旋转构件3212 可为一与环形凸部匹配的环形凹槽(图未示)。另外,第一旋转构件3112可设置于第一侧壁311的外周面,而第二旋转构件3212可设置于第二侧壁321的内周面(图未示)。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构件3112为环形凸部时,第一旋转构件3112一侧设置导向部31121,以利于第一旋转构件3112卡入第二旋转构件3212。
本实施例中的灯头3,还包括一定位单元34,第一构件31及第二构件32相对转动时的位置或角度,通过所述定位单元34定位。定位单元34包括一第一定位单元341和一第二定位单元342,第一定位单元341和第二定位单元342配合而实现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 的定位,其中第一定位单元341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31上,而第二定位单元342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32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单元341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32上,而第二定位单元342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31上。通过第一定位单元341和第二定位单元342配合,可实现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的相对固定,可防止因外力作用,而改变第一构件31及第二构件32的相对位置,从而影响出光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单元342包括若干连续或不连续的定位位置,第一定位单元341 匹配于所述定位位置时,限制第一构件31与第二构件32的相对转动。若干定位位置沿第二构件32周向均匀分布,相邻的定位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为5~15度。也就是说,当第一定位单元341与一定位位置配合的位置,转动至与另一相邻的定位位置配合的位置时,第一构件 31相对第二构件32转动角度为5~15度。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的定位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10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单元342包括若干齿部3421,相邻的齿部3421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相邻的齿部3421之间形成槽部3422),第一定位单元341包括定位凸部3411,定位凸部3411可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槽部3422),从而完成定位。上述的定位方式,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定位可靠性高。
本实施例中,第二构件32上设置有止挡部35,止挡部35配置为用于限制第一构件31 相对第二构件32的过度转动(仅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以防止拉断内部的导线。止挡部 35与第一定位单元341匹配,并对第一定位单元341形成限位。本实施例中,止挡部35可设置为两组,且这两组止挡部35在第二构件32的周向上分别位于第二定位单元342的相对的两侧,定位位置在这两组止挡部35之间排布。本实施例中,止挡部35配置为限制第一构件31相对第二构件32的转动范围为200度以内。一实施例中,止挡部35配置为限制第一构件31相对第二构件32的转动范围为180度以内。一实施例中,止挡部35配置为限制第一构件31相对第二构件32的转动范围为90度以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31上设置第一标识313,第二构件32上相应设置第二标识323,当第一构件31的第一侧壁311与第二构件32的第二侧壁312插接时,通过将第一标识313 与第二标识323对准,可确保将第一定位单元341落于两组止挡部35之间的具有第二定位单元342位置。
如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单元6,其用于将灯板2固定于灯管1中。支撑单元6包括本体61和支撑臂62,支撑臂62固定在本体61上,且支撑臂62抵接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以使得支撑单元6支撑于灯管1的内部。本体61具有第一固定部611,灯板2固定在第一固定部611上,通过第一固定部611来固定灯板2,其结构简单,工艺更加简单,支撑单元6与灯管1无固定,支撑单元6可相对灯管1移动或转动,因此,更易对灯板2的出光角度进行调节,以完成灯头3和灯板2相对位置的确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611的具体结构包括固定面6111,灯板2固定于固定面6111上(例如:通过胶黏接)。本实施例中,为限制支撑单元6与灯板2在灯管1轴向上的相对位置,第一固定部 611上设有定位柱6112,而灯板2上设置有与定位柱6112相应的定位孔22。灯板2与支撑单元6固定时,定位柱6112插入定位孔22,以使在灯板2的长度方向上,灯板2与支撑单元6 的位置相对固定。通过定位柱6112和定位孔22的设置,可增加支撑单元6与灯板2接合时的接触面积,以使连接稳定性更高。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臂62为弹性材质制成,如现有技术中的塑料材质。在支撑单元6安装于灯管1内时,支撑臂62施力于灯管1的内周面,以起到更好的支撑和固定作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支撑单元6塞入灯管1的内部,支撑臂62包括支撑部621和弯曲部622,支撑部621通过弯曲部622而与本体61连接,其中,弯曲部622与灯管1的内周面保持间距,从而方便从位于弯曲部622的一侧插入到灯管1内。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611具有定位槽612,定位槽612的底部形成所述的固定面6111。定位槽612两侧具有侧壁613,灯板2卡入定位槽612而固定,灯板2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应定位槽612两侧的侧壁613,以此限制支撑单元6与灯板2的相对转动。
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6还具有第二固定部614,第二固定部614的基本结构同第一固定部611,也就是说,第二固定部614也包括固定面6111和定位槽612。第二固定部614和第一固定部611分别设于支撑单元6的本体61的相对的两侧,以用于固定两组灯板2。这两组灯板2的设置方向相反,因此,光线分别从灯管1的两侧射出,以达到双面发光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两组灯板2分别设于第一固定部611和第二固定部612时,两组灯板2之间保持间距,以使得光源21的一部分热量可通过灯板2而辐射至两组灯板2之间保持间距中的空气中,以提升散热的效果。
如图3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611和第二固定部612对称设置于灯管1 内,第一固定部611的固定面6111和第二固定部612的固定面之间的间距a(也就是两组灯板2之间的间距)与灯管1内径r的比值为1:2~5,优选的,第一固定部611的固定面6111 和第二固定部612的固定面之间的间距a为灯管1内径r的比值为1:2.5~4.5,更优选的,第一固定部611的固定面6111和第二固定部612的固定面之间的间距a(也就是两组灯板2之间的间距)为灯管1内径r的比值为1:3~4。以此,使得灯板2的正面(有光源21的一面) 和反面同时对应足够的空间,以将光源21产生的热辐射到上述空间中的空气中。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灯管1的径向宽度方向上,灯管1的截面被两组灯板2分隔为第一截面S1(灯管1内其中一灯板2一侧的面积,其中一灯板2的光源21位于该侧)、第二截面S2(两灯板2之间的面积)和第三截面S3(灯管1内另一灯板2一侧的面积,其中一灯板2的光源21位于该侧),灯板2具有光源21的一侧需要更多的空气进行传导对流散热(光源21工作产生的热一部分直接辐射至空气,另一部分热传导至灯板2,并通过灯板2辐射至空气,也就是说,灯板2有光源21的一侧具有更多的热量需要散去),因此,第一截面S1 和第三截面S3的截面积均大于第二截面S2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截面S1和第三截面S3的截面积相等或大致相等,而第一截面S1/第三截面S3的截面积与第二截面S2的截面积的比值为1.5~2.5:1。第二截面S2的截面积越小,则灯板2距灯管1的断面轴心的距离越短,光源21出光后穿透灯管1的发光角度越大,而灯板2反面(即未放置光源21的表面)的散热能力则相应较差,反之当第二截面S2的截面积越大,则灯板2距灯管1的断面轴心的距离越短,光源21出光后穿透灯管1的发光角度越小,而灯板2反面的散热能力则相应较佳,而通过将第一截面S1的截面积与第二截面S2的截面积的比值设置为1.5~2.5:1,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使光源21具有较大的出光角度,另一方面可保证光源21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灯板2采用硬灯板,如铝基板或FR4板。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单元6在灯板 2的长度方向上可设置多个,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性。比如,灯板2的长度方向上,每隔200mm 至250mm之间的距离,设置一支撑单元6。考虑到灯板2的硬度,如果支撑单元6之间间隔太长,则这两组支撑单元6之间的灯板2可能会小幅弯曲,从而影响出光效果。本实施例中,灯板2的长度为500mm~550mm之间,支撑单元6设置的数量为3组。
如图3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灯板2通过支撑单元6固定于灯管1内,相比单方向出光的灯管结构将灯板2直接粘接在灯管1内壁,本实施例中的灯板2在灯管1内的位置并没有被固定,因此,第二构件32在靠近灯板2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面322,以在灯管1 的长度方向上,限制灯板2的位置。另外,止挡面322上设置有插槽323,灯板2的端部插入插槽323而固定,借此可限制灯板2在灯管1内的相对转动。止挡面322处开设孔洞3221,以供导线(图未示)穿过,以使得导线可分别连接灯板2和电源电路板51,使两者完成电性连接。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源电路板51和灯板2在灯管1的径向反向上的投影不重叠,也就是说,电源电路板51和灯板1在灯管1的轴向方向上保持间距,因此,电源电路板51和灯板2通过导线7连接时,需要的导线7长度较短,将灯头3和灯管1配合时,电源电路板51的入管距离较小(电源电路板51插入灯管1的距离),不需要将导线7大幅弯折,因此不易拉扯到导线7,而导致导线7与电源电路板51或灯板2的连接断开。作为对比,图15 为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电路板510和灯板20配合示意图,其中电源电路板510与灯板20在灯管10的径向上的投影有重叠,也就是说,电源电路板510和灯板20在灯管10的轴向方向上是交错的,因此,安装时,电源电路板51入管距离较大(电源电路板510进入灯管10的距离),导致需要较长的导线70,且入管时,导线70需要大幅弯折,导线70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电子元件,并且入管时,容易拉扯导线70,以至于导线与电源电路板510或灯板20的连接断开。
如图3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灯管1与第二构件32连接时,第二构件32上设置抵接臂324,抵接臂324朝远离灯板2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其端部设置一抵接部3241。灯管 1端部的内周面设置限位凸部11,抵接臂324的抵接部3241在灯管1的轴向上与限位凸部 11对应匹配。第二构件32与灯管1插接后,抵接部3241与限位凸部11匹配,以防止第二构件32与灯管1在轴向上脱离。本实施例中的抵接臂324为弹性材质制成(如塑料),因此便于抵接臂324插入灯管1内。
本实施例中,常态下(第二构件32未完成与灯管1的插接时),抵接部3241至第二构件 32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灯管1的内径,以使得第二构件32与灯管1插接后,抵接部3241具有对灯管1的内周面的施力,以此可保持第二构件32与灯管1的径向的位置关系。
本实施例中,光源21包括若干LED灯珠211(以下简称灯珠),为调整LED直管灯的出光角度,还可以在灯珠211上设置光学单元,光学单元的设计包括与灯珠接触或不接触的不同形态,光学单元包括透镜、遮光片、反光片,或以上任意组合。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透镜23,该透镜23包括底部231、出光部232及入射部233,其中底部231设置于灯板2上,以接触或不接触的形式面向灯板2表面。所述入射部233,凹设于底部231,且对应灯珠211,也就是说,入射部233面向所述灯珠211,入射部233凹设于底部231时,形成一凹腔234,灯珠211对应于凹腔234。进一步来说,灯珠211在灯板2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凹腔234不重叠,以获得较佳的出光效果。其他实施例中,灯珠211至少部分容纳与凹腔234中,也就是说,灯珠211在灯板2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凹腔234具有重叠部分,以控制整体的高度,即灯板2设置透镜23后的整体的高度。
如图16本实施例中,一个光学单元包括一个透镜23,也就是说,一个光学单元与一个灯珠211一一对应。其他实施例中,一光学单元包括多个透镜23(图未示),也就是说,一个光学单元对应多个灯珠211,一个光学单元安装时,在多个灯珠211上设置透镜23,以此可简化光学单元的安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出光部232具有顶部出射面2321及侧部出射面2322,侧部出射面2322围绕于顶部出射面2321。顶部出射面2321及侧部出射面2322可以具有不同的曲率。
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出光部232整体来讲,为一回转体结构,即出光部232沿灯板2宽度方向的截面为圆形,如此一来,灯珠211发光时,出光部232四周具有较为均匀的出光效果。
如图18和图19所示,其他实施例中,顶部出射面2321具有一个长度方向及一个宽度方向,侧部出射面2322包括第一侧部出射面2323及第二侧部出射面2324,第一侧部出射面2323 设于顶部出射面2321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面,第二侧部出射面2324设于顶部出射面2321的宽度方向的侧面。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8所示,顶部出射面2321的长度方向可以沿灯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以提高LED直管灯沿其长度方向的出光角度。如图20所示,顶部出射面2321 的宽度方向还可以沿灯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以提高LED直管灯沿其宽度方向的出光角度。另外,如图21所示,也可以将前述两种设置方式采用交错式设置,以同时增加LED直管灯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出光角度。具体来讲,一透镜23的顶部出射面2321的长度方向可以沿灯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与之相邻的另一透镜23的顶部出射面2321的宽度方向可以沿灯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
如图22所示,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透镜23,该透镜23的基本结构同上一实施例的透镜2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透镜23包括底部231、出光部232及入射部233,其中底部231设置于灯板2上,以接触的形式面向灯板2表面,具体的底部231直接粘接在灯板2表面。本实施例中,底部231可以通过胶而粘接在灯板2表面,也可以通过其自身的粘性而固定到灯板2表面。所述入射部233,凹设于底部231,且对应灯珠211,也就是说,入射部233 面向所述灯珠211,入射部233凹设于底部231时,形成一凹腔234,灯珠211对应于凹腔 234。进一步来说,灯珠211至少部分容纳与凹腔234中,也就是说,灯珠211在灯板2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凹腔234具有重叠部分,以控制整体的高度,即灯板2设置透镜23后的整体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凹腔234与灯珠211表面结合,就是说,凹腔234与灯珠211表面无缝隙。
本实施例中,透镜23为硅胶材质,且直接形成于灯板2上。具体的,如图23所示,通过模具7来实现注胶成型,如图23所示,模具7具有一模腔71,模腔71的形状即为透镜23 的形状,模具7上设置注胶孔72,将模具7贴设于灯板2上,并将模腔71与灯珠211对应,将硅胶通过注胶孔72注入模腔71内,待硅胶固化成型后,取下模具7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其基本结构可同图1中的LED直管灯,且均是为了达成双面/双侧出光的效果,且同样具有灯管1和两组灯板2,与前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两组灯板2之间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且本实施例中的灯板2无需与灯头有相应的固定连接,但是,可以适用前述实施例中的灯头的转动结构(即灯头3包括第一构件31、第二构件32和结合结构33)。
具体的,如图24所示,两组灯板2于灯管1中相对设置,以将两组灯板2的光源21相对配置。本实施例中,两组灯板2分别通过胶(图未示)直接固定在灯管1内周面上,以使光源21、灯板2、灯管1之间形成热传导路径。具体的,LED直管灯工作时,光源21产生的热量,以热传导方式传导至灯板2,再从灯板2以热传导方式传导至灯管1上,再由表面积相对较大的灯管1做进一步散热,以获得较佳的散热效果。
为方便进行说明,图25至图29中,光源(第一光源2101、第二光源2102)上示意两条线,表示为光源(第一光源2101、第二光源2102)在灯管1宽度方向上的发光角度(通常 LED的发光角度为120°左右)。
如图25所示,从LED直管灯发光角度来讲,两组光源21相对设置时,即第一光源2101 和第二光源2102相对设置,在灯管1的宽度方向上(灯管1沿径向的截面),第一光源2101 和第二光源2102发光时,分别在灯管1上(灯板2宽度方向)形成第一发光区域2103和第二发光区域2104(不考虑灯板2的遮挡因素),第一发光区域2103所对应的灯管1截面上的圆心角为a,第二发光区域2104所对应的灯管1截面上的圆心角b,为了满足灯管1的宽度方向上的360度发光(忽略灯板2的遮挡),第一发光区域2103所对应的灯管1截面上的圆心角a和第二发光区域2104所对应的灯管1截面上的圆心角b之和为大于或等于360度。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第一发光区域2103和第二发光区域2104指的是LED直管灯工作时,灯管1 上有光线射出的区域(光线为光源直接射出的光,不包括由反射面、扩散膜等光学单元反射或折射后射出的光)。
如图2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区域2103和第二发光区域2104具有重叠区域 2105(如附图26中的打剖面线部分),重叠区域2105所对应的灯管1截面上的圆心角为c,为满足灯管1的宽度方向上的360度发光(忽略灯板2的遮挡),圆心角a、圆心角b和圆心角c需要满足以下关系:a+b-c≥360°。如图2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重叠区域2105在灯管1的截面上不连续的分布,则需计算所有重叠区域2105所对应的灯管1截面上的圆心角之和。
如图27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两组灯板2平行设置或大致平行设置(即两组灯板2 之间没有夹角),以使得第一光源2101和第二光源2102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区域2103和第二发光区域2104大致呈对称分布(在采用相同的光源的情况下)。如此一来,灯管1(宽度方向上)可获得较为均匀的出光。图30为两组灯板2如图27配置时所测量的光线分布图,如图30所示,从光分布来看,图27中的灯板2的配置方式,可获得较大的出光角度。
如图2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两组灯板2之间形成一夹角d(两组灯板2的平面延伸线之间形成一夹角d),该夹角d呈一锐角。具体的,夹角d的角度小于圆心角c的角度的二分之一。举例来讲,当LED的发光角度为120度左右时,夹角d的角度小于40度,优选的,夹角d的角度小于30度,更优选的,夹角d的角度小于10度。本实施例中,通过两组灯板 2之间形成夹角d,以使得灯管1两侧获得不同的出光角度,以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使用方式。
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灯板2对相对面光源出光的遮挡,将灯板2所对应灯管1宽度方向的圆心角e的角度设置为小于40度,优选的,圆心角e小于35度。也就是说,灯管1宽度方向上,拥有的发光区域所占灯管1宽度方向上的圆心角大于280度。并且,由于光源21 并非设置于灯管1圆心位置,因此,实际上,灯管1具有相比280度更大的发光角度。以两组灯板2的光源21设置面相互平行设置为例,灯管1单侧的发光角度超过150度。
另外,为了减小灯板2对于相对面光源出光的遮挡,可进一步降低灯板2与灯管1之间的间距,换句话讲,灯板2至灯管1的圆心的距离L进一步拉长。具体来讲,如图28所示,灯板2至灯管1的圆心的距离L与灯管1的内径的比值大于0.85,优选的,灯板2至灯管1 的圆心的距离L与灯管1的内径的比值大于0.9,更优选的,灯板2至灯管1的圆心的距离L 与灯管1的内径的比值大于0.93。如此一来,即可有效降低相对面光源出光的遮挡影响。
如图31所示,一实施例中,两组灯板2相对设置时,两组灯板2上的光源21(例如灯珠)在LED直管灯的轴向上为交错设置的。以此,在灯管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较为均匀的出光效果。
如图29所示,其他实施例中,为增加灯管1的发光角度,可将两组灯板2设置于灯管1 宽度方向的同一侧,也就是说,灯管1的宽度方向的内部由相等的两部分组成,如第一部分 101和第二部分102,两组灯板2同时位于第一部分101或第二部分102中。另外,两组灯板2在灯管1的宽度方向上不重叠。上述的设置方式,一方面增加了灯管1的发光角度,另一方面,可提高灯管1局部的发光强度。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两组灯板2之间的夹角大于90 度。
一些实施例中,灯板2可采用柔性基板(FPC板)或硬基板(如铝基板,FR4板)。
如图39、图40和图41,一实施例中,灯管1在其轴向上具有透光区域101和不透光区域102。其中,灯管1有光线向外射出的部分定义为透光区域101,而灯管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置遮光部件的部分定义为不透光区域102(灯管1处光线无法向外射出的部分)。本实施例中,灯管1的端部设置灯头3,灯管1设置灯头3的部分为不透光区域102。灯头3可套设于灯管1外表面或塞于灯管1的内部,并与灯管1实现连接。电源(图未示)的长度方向上 (沿灯管1轴向的长度)的一部分设置于不透光区域102内,而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部分设置于透光区域101内,相比将电源完全设置于灯头(不透光区域102)内,上述的设置可减小灯头3设置电源所需的长度,在LED直管灯整体尺寸一致的情况下,可增加透光区域 101的长度(透光区域101长度占LED直管灯长度的比值提高)。进一步的,电源长度方向上(沿灯管1轴向的长度)的至少50%、60%、70%、80%或85%位于透光区域101内,以进一步降低灯头3所需长度。
本实施例中,灯板2大体可采用前述的配置,即两组灯板2于灯管1中相对设置,以将两组灯板2的光源21相对配置。本实施例中,灯板2沿灯管1轴向延伸设置,并至少到达透光区域101端部与电源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灯管1透光区域101对应电源位置处设置光源21,以增加灯管1端部的出光。从另一角度讲,灯管1的透光区域101包括第一区域1011 及第二区域1012,其中第一区域1011为透光区域101在灯管1轴向长度上对应电源位置的部分(电源沿灯管1径向投影所占灯管1部分),而第二区域1012为透光区域101在灯管1 轴向长度上不对应电源位置的部分。灯板2至少延伸至第一区域1011,灯板2位于第一区域 1011内的部分设置光源21,以使第一区域1011具有光线射出,该部分光线中的至少一部分为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所提供,以此可防止第一区域1011处形成暗区。如图41,虚线X的左侧部分的灯管1区域为第一区域1011,而虚线右侧部分的灯管1区域为第二区域 1012,而虚线沿电源或光学构件8的端部而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011可设置有两组,即分别位于灯管1的两端,具体是电源或光学构件8的配置情况而定。
本实施例中,为控制LED直管灯的出光均匀性,LED直管灯点亮时,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4、0.5、0.6、0.7、0.8或0.9,而小于1.5。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点亮时,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5,而小于1。一实施例中,LED 直管灯点亮时,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6,而小于0.9。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点亮时,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7,而小于0.9。本实施例中,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定义为第一区域1011射出的总的光通量与第一区域1011表面积的比值,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定义为第二区域1012射出的总的光通量与第二区域1012表面积的比值。
为控制LED直管灯的出光均匀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的设置密度大于第二区域1012内的光源21的设置密度。即,单位长度内,第一区域1011相比第二区域1012设置更多的光源21。以此,在第一区域1011内设置电源,而电源一定程度影响出光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第一区域1011的光源21设置密度,从而降低第一区域1011和第二区域 1012的照度的差值,并以此提高出光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产生的总的光通量的至少30%、40%、50%、60%或70%从灯管1的第一区域1011的表面而射出,从而可降低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的差值。配合第一区域1011内更密集的光源21数量的设置,可进一步降低灯管1第一区域1011表面的平均照度与灯管1第二区域1012表面的平均照度的差值。
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光学构件8。光学构件8配置为管状,且电源至少一部分位于光学构件8内。另一角度讲,电源在灯管1长度方向上位于透光区域101内的部分全部设置于光学构件8内部。或者电源在灯管1长度方向上位于透光区域101内的部分的至少90%以上设置于光学构件8内部。光学构件8表面配置为具有反射功能。一实施例中,光学构件8表面设置反射涂层,以使其表面具有反射功能。一实施例中,光学构件8以其本身的材料属性而使其表面具有反射功能,如光学构件8采用PC材质。通过光学构件8的设置,一方面可用于放置电源,并可对电源起到一定程度的固定作用,另一方面,可减小电源对光线的吸收,从而增加出光率,以减小第一区域1011与第二区域1012照度的差值。
本实施例中,通过光学构件8的设置,可提高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的出光,当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的出光率(从第一区域1011射出的光通量与光源21产生的光通量的比值)达到一定值时(例如30%、40%、50%、60%、70%或80%),LED直管灯点亮时,视觉上将减弱光学构件8存在感,也就是说,从外部观测时,将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光学构件8的存在。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的出光率,光学构件8设置为圆管状,且光学构件8与灯管1同轴或大致同轴设置。另外,第一区域1011内的光源21产生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直接从第一区域1011处射出(不经过光学构件8的反射),以减少经过光学构件8反射时而造成的光损。一实施例中,光源21产生的光通量的至少25%直接从第一区域1011处射出(不经过光学构件8的反射),以减少经过光学构件8反射时而造成的光损。
如图39至图42所示,本实施例中,为减弱LED直管灯点亮时光学构件8视觉上的存在感,光源21在第一区域1011的出光区域10111对应光学构件8的投影区域10112具有直接的出光。如图42所示(图42中仅在单侧示出投影区域10112,实际两侧均有投影区域10112;同样的,图42中仅示出上方的光源21的出光示意),投影区域10112为光学构件8横向投影至出光区域10111后,所占出光区域10111的位置区域。本处出光区域10111指的是第一区域1011处没有被灯板2遮挡的部分。进一步的,光源21直接中从第一区域1011射出的光通量(未经光学构件8反射)的至少80%从投影区域10112直接射出(不考虑第一区域1011处的光扩散或反射),以使投影区域10112处具有足够的光通量,来在视线上遮挡光学构件8。一实施例中,从第一区域1011射出的光的总光通量的至少30%、40%或50%从投影区域10112射出,以在视线上遮挡光学构件8,减弱光学构件8视觉上的存在感。如图42所示,在灯管 1宽度方向上,光源21的发光角度为A,而光源21的发光角度A中不被光学构件8遮挡的角度为B,角度B与角度A的比值大于0.2。在考虑光学构件8中设置电源的需求时,上述角度B与发光角度A的比值小于0.5。在一实施例中,光源21的发光角度A为120度,而角度B的值大于20度。在计算上述角度时,假定光源21为点光源,光线从光源21的出光表面的中心射出。本实施例中,角度B等于角度C和角度D之和,角度C为光源21一侧一连接光源21中心并与光学构件8表面相切的直线与发光角度A的边界线之间的夹角,角度D 为光源21另一侧一连接光源21中心并与光学构件8表面相切的直线与发光角度A的边界线之间的夹角。角度C和角度D的相等大小大致相等。
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8在面向出光区域10111的方向上的两侧被光源21照射的面积越大,则越不容易在光学构件8上形成暗区,以此也可减小LED直管灯点亮时,光学构件8的视觉存在感。具体的,如图42所示,总体来讲,在灯管1的宽度方向上,光学构件8的外侧表面至少35%、40%、50%或60%以上区域接受光源21直射的光,以使光学构件8表面更多的区域被照亮,以减小光学构件8表面的暗区。
本实施例中,灯管1的外径为24mm~32mm之间。而光学构件8的直径为14mm~18mm之间。
如图43所示(其结构同图42),本实施例中,光源21所在平面至光学构件8表面的最短距离为E,而光学构件8的外径为R,E与R的比值大于0.2、0.25、0.3或0.4。在灯管1 外径确定的情况下,E与R的比值需小于0.6或0.5,以保证光学构件8足够的外部尺寸,以用于在其内部设计空腔,来放置电源。
如图44至图47所示,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包括灯管a1、端部a2、光源a3及电源a4。其中,灯管a1为一整体式管状结构,其可以为玻璃灯管或塑料灯管。端部a2设置于灯管a1的两端的端部,以封堵其两端,端部a2上设置有用于接电的电连接部a201,灯管a1的两端的端部a2的结构及尺寸可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光源a3设于灯管a1内部,而电源a4的大部分(如电源a4的长度方向的80%以上位于灯管a1内)或全部位于灯管a1内部。
如图47和图4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灯管a1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单元a5,支撑单元a5具有支撑部a51,支撑单元a5通过支撑部a51而支撑于灯管a1的内表面。支撑单元a5采用塑料材质,并提供一用于安装光源a3的安装单元a52。光源a3点亮时产生热量,可能致使塑料材质的支撑单元a5变形,因此,灯管a1优先选用耐热性或刚度更加的材质,即灯管a1的耐热性或刚度优于支撑单元a5,以限制支撑单元a5的变形,如灯管a1采用玻璃灯管。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a51设置为圆弧形并具有两组,且支撑部a51提供支撑面a511,每组支撑面 a511对应于灯管a1内表面后,在灯管a1的横截面上,每组支撑面a511的圆心角大于50度,即占灯管a1的内表面的圆心角大于50度。而两组支撑面a511的圆心角之和大于100度。在提供足够支撑的前提下,需考虑支撑面a511对光线的遮挡,为保证灯管a1的发光角度,同时保证支撑单元a5提供足够的支撑,将两组支撑面a511的圆心角之和设置为大于100度且小于135度。
如图47和图4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源a3包括电路板a31及若干发光体a32,发光体 a32固定于电路板a31上并与电路板a31形成电性连接。发光体a32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LED 灯珠。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a31设置有两组,支撑单元a5上的安装单元a52配置为两组,两组电路板a31分别安装于两组安装单元a52上。若干发光体a32分别设置于两组电路板a31上。位于两组电路板a31上的发光体a32分别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射出光线。也就是说,两组电路板a31于灯管a1中平行设置,且发光体a32设于两组电路板a31上的相背的两面。两组电路板a31可通过导线实现电连接,因此,电源a4可直接驱动两组光源a3同时点亮。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单元a52上设置卡槽a521,电路板a31的两侧边缘卡入卡槽a521中,以完成光源a3的固定。卡槽a521沿灯管a1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其可以是一整段式的,也可以是多段式的。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a31选用硬板(如铝基板或FR4板),从而可将电路板a31沿灯管a1长度方向直接插入卡槽a521中。考虑到散热需求,本实例中的电路板a31 采用铝基板,发光体a32产生的热可快速传导至电路板a31进行散热,电路板a31可将一部分热通过热辐射的方式散去,而将一部分热传导至支撑单元a5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a5的导热系数小于电路板a31的导热系数(整体的导热性能),但支撑单元a5具有更大的散热表面积,也就是说,支撑单元a5的表面积大于电路板a31的表面积。
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a5设置有容置空间a53,容置空间a53内包括低导热系数的介质 (如空气),两组电路板a31之间通过所述介质隔开,以防止两组电路板a31上的热量相互影响。为确保两组电路板a31之间的间距,容置空间a53的宽度尺寸(垂直于电路板a31的方向上)与灯管a1的内表面的直径尺寸的比值至少大于0.3、0.32或0.35。但是,考虑到光源a31安装及出光所需的空间,上述的比值应小于0.5、0.45或0.4,以保证光源a31所需的安装及出光所需空间。本实施例中的电源a4可配置于容置空间a53中。例如将电源a4全部设于支撑单元a5的容置空间a53内,或者电源a4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80%、85%、90%或95%设于容置空间a53内,其余则位于端部a2中。以此,由于将电源a4的全部或大部分设置于支撑单元a5的容置空间a53中,可降低端部a2所需的尺寸,在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LED直管灯可发光的长度,提升照明效果。
为提升光学效果,还可设置光学构件a6。光学构件a6可配置具有反射、折射、透光、光扩散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以提升出光效果。
如图47和图48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a6包括透镜a61,透镜a61设置有若干组(与发光体a32相同数量),且透镜a61设置于发光体a32上并一一对应配置。通过设置透镜a61,可对发光体a32射出的光起到扩散作用,以使的发光体a32在较小的空间内(由于容置空间a53的设置,发光体a32的设置空间在垂直于电路板a31的方向上的尺寸仅占灯管a1的内表面直径的20%至35%)具有较大的出光角度。
如图47至图5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端部a2包括第一构件a21及第二构件a22,第一构件a21配置为与灯管a1连接,第二构件a22的端面设置所述电连接部a201。第二构件a22(不考虑电连接部a201时)在灯管a1的轴向上的至少80%、85%、90%或95%的长度位于第一构件a21内部。一实施例中,第二构件a22(不考虑电连接部a201时)在灯管a1的轴向上全部位于第一构件a21内部。因此,第二构件a21(不考虑电连接部a201时)不会占用LED直管灯额外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a21与灯管a1连接。具体的,第一构件a21与灯管a1通过套接的方式连接。一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的至少一部分塞入灯管a1内,并通过胶将两者粘接。一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至少一部分套于灯管a1的外部,并通过胶将两者粘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a21的至少一部分塞入灯管a1内,并且第一构件a21上设置有限位部a211,限位部a211与灯管a1的端部相配,以限制第一构件a21插入到灯管a1的深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不包括电连接部a201)位于灯管a1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第一构件a21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30%。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不包括电连接部a201)位于灯管a1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第一构件a21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20%。以此可减小端部a2外露的尺寸,减小LED直管灯长度方向上的不发光的区域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灯管a1的外表面未覆盖遮挡物(端部a2采用内塞的形式,不会遮挡灯管 a1外表面),因此,灯管a1在其轴向方向上,其外表面均有光线射出,因此LED直管灯两端的暗区的长度减小。
本实施例中,灯管a1两端的发光体a32射出的光线一部分会被端部a2吸收,从而导致灯管a1两端的外表面的照度相对较低,因此,灯管a1两端的单位长度设置的发光体a32的数量或密度大于灯管a1其他部分的单位长度设置的发光体a32的数量或密度。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a21与第二构件a22相对可转动的连接。因此,可以调节第一构件a21和灯管a1(灯光源a3)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第二构件a22上的电连接部a201 安装于灯座(灯座为固定的)时,通过转动第一构件a21,可调节灯管a1(光源a3)的方向,以此调节光源a3的出光方向。从另一角度讲,灯管a1固定后(出光方向确定),如果电连接部a201与灯座未对准,则可通过转动第一构件a21,以使电连接部a201与灯座对准,以便于完成安装。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a21与第二构件a22通过一结合结构a23实现转动连接。结合结构a23包括环形凹槽a231及导向凸部a232,导向凸部a232和环形凹槽a231的其中之一设于第一构件a21上,而另一者设于第二构件a22上,导向凸部a232和环形凹槽a231均沿端部 a2的周向延伸设置,且导向凸部a232和环形凹槽a231相互配合后,导向凸部a232可沿环形凹槽a231而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结合结构a23与第一构件a21用于连接灯管a1的部分在灯管a1的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以此使得在灯管a1的轴向上,第一构件a21和第二构件a22 的排布更加合理,端部a2完成与灯管a1的连接,及完成可转动的机构所需的长度尺寸降低,以此控制整个端部a2的长度尺寸。而现有技术中,第一构件套于灯管外部的部分无法设计结合结构,因此,第一构件套于灯管外部的部分与结合结构在灯管的轴向上是分离的,因此需要更大的长度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套设于第二构件a22的外部,导向凸部a232设置于第二构件 a22的外表面,而环形凹槽a231设置于第一构件a21的内表面。本实施例中,导向凸部a232 可通过扣合的方式设置于环形凹槽a231内,以往成第一构件a21与第二构件a22在轴向上的定位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端部a2还包括一定位单元a24,第一构件a21及第二构件a22相对转动时的位置或角度,通过所述定位单元a24定位。定位单元a24包括第一定位单元a241和第二定位单元a242,第一定位单元a241和第二定位单元a242配合而实现定位。其中第一定位单元 a241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a21上,而第二定位单元a242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a22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单元a241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a22上,而第二定位单元a242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a21上。通过第一定位单元a241和第二定位单元a242配合,可实现第一构件a21和第二构件a22的相对固定,可防止因外力作用,而改变第一构件a21及第二构件a22的相对位置,从而影响出光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单元a241包括若干连续或不连续的定位位置,第二定位单元a242 匹配于所述定位位置时,限制第一构件a21与第二构件a22的相对转动。若干定位位置沿第二构件a22周向均匀分布,相邻的定位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为5~15度。也就是说,当第二定位单元a242与一定位位置配合的位置,转动至与另一相邻的定位位置配合的位置时,第一构件a21相对第二构件a22转动角度为5~15度。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的定位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为10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单元a241包括若干齿部a2411,相邻的齿部a2411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相邻的齿部a2421之间形成槽部a2412),第二定位单元a242包括定位凸部 a2421,定位凸部a2421可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槽部a2412),从而完成定位。上述的定位方式,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定位可靠性高。
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与第二构件a22相对的转动角度限制在240度以内。也就是说,第一构件a21与第二构件a22仅限于在上述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调节,以防止过度转动后,拉断LED直管灯内部的电连接结构(如导线),特别是连接端部a2与电源a4或端部a2与光源a3之间的电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21上设置有两组止挡部a25,两组止挡部a25之间限定上述的转动角度,也就是说,第二定位单元a242被限制在两组止挡部a25之间转动。第一构件a21上位于两组止挡部a25之间的位置配置所述齿部a2411。本实施例中,止挡部a25配置为限制第一构件a21相对第二构件a22的转动范围为180度以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一定位单元a241包括一主体部a2413,所述齿部a2411及止挡部a25 均设置于主体部a2413上。主体部a2413包括连接于第一构件a21内表面的第一部分a24131 及不与第一构件a21的内表面连接的第二部分a24132。在第一构件a21的周向方向上,第一部分a24131的占比小于第二部分a24132的占比。在第二部分a24132处,由于其不与第一构件a21的内表面连接,因此,其在第一构件a2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更大的可弹性形变空间,利于转动调节时第二定位单元a242与槽部a2412的配合。本实施例中,主体部a2413还起到限位作用,以限定第二构件a22插入到第一构件a21的深度。
如图44至47所示,为提升灯管a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LED直管灯的灯管a1外还可设置塑料膜a7,塑料膜a7至少包覆灯管a1的外表面。为提升美观度,塑料膜a7至少延伸至端部a2处,并至少覆盖部分端部a2。另外,由于塑料膜a7延伸至端部a2,塑料膜a7 覆盖了端部a2与灯管a1的接缝,可防止灰尘积攒在接缝处,甚至透过接缝而进入到灯管a1 内部,影响出光。
本实施例中,覆上塑料膜a7的LED直管灯射出的光通量至少达到未覆盖塑料膜a7的 LED直管灯射出的光通量的85%。为此,可将塑料膜a7的光透过率设置为大于85%。一实施例中,塑料膜a7的光透过率大于90%。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塑料膜a7中设置扩散粒子或光转换粒子,以达到不同的光学需求。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熟悉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解读为限制。应注意的是,举凡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或将上述特征作任意的合理排列组合,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支持的范畴内。

Claims (57)

1.一种LED直管灯,包括:
灯管;
两组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若干光源;以及
两个灯头,其分别设于所述灯管两端,所述灯头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
所述灯头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第一旋转构件,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第二旋转构件,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匹配;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定位单元配合而使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若干连续或不连续的定位位置,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匹配于所述定位位置时,限制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定位位置沿所述第二构件周向均匀分布,相邻的所述定位位置之间形成的角度为5~1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若干齿部,相邻的齿部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的转动范围为200度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的转动范围为180度以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构件的转动范围为90度以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匹配,并对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形成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设置为两组,且这两组所述止挡部在所述第二构件的周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单元的相对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包括第一侧壁及端壁,其中,所述空心导电针设置于所述端壁上,所述第二构件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环形凸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为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环形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所述灯管在其轴向上具有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所述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不透光区域内,而所述电源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透光区域内,两组所述灯板于所述灯管中相对设置,以将两组所述灯板的光源相对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长度方向上的至少50%、60%、70%、80%或85%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的所述透光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透光区域在所述灯管的轴向长度上对应所述电源位置的部分,而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透光区域在所述灯管的轴向长度上不对应所述电源位置的部分,所述灯板至少延伸至所述第一区域,且所述灯板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部分设置所述光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4、0.5、0.6、0.7、0.8或0.9,而小于1.5。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5,而小于1。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6,而小于0.9。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直管灯点亮时,所述灯管的第一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与所述灯管的第二区域表面的平均照度的比值大于0.7,而小于0.9。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任一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光源的设置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光源的设置密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光源产生的总的光通量的至少30%、40%、50%、60%或70%从所述灯管的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而射出。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构件,所述光学构件配置为管状,所述电源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光学构件内,所述光学构件表面配置反射功能。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在所示灯管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的部分全部设置于所述光学构件内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通量的至少25%直接从所述第一区域处射出。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出光区域对应所述光学构件的投影区域处具有直接的出光,其中,所述出光区域为所述第一区域处未被所述灯板遮挡的部分,而所述投影区域为所述光学构件横向投影至所述出光区域后所占的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区域射出的总光通量的至少30%、40%或50%从所述投影区域射出。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管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光学构件的外侧表面至少35%、40%、50%或60%以上区域接受所述光源直射的光。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的外径为24~32mm,而所述光学构件的直径为14mm~18mm。
28.根据权利要求21或27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所在平面至所述光学构件表面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光学构件的外径的比值大于0.2、0.25、0.3或0.4,且小于0.6或0.5。
29.一种LED直管灯,包括:
灯管;
两组灯板,设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灯板上设有若干光源;
两个灯头,其分别设于所述灯管两端,所述灯头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空心导电针;以及
支撑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灯管内部,所述支撑单元具有支撑部,并通过所述支撑部而支撑于所述灯管的内表面,两组所述灯板安装于所述支撑单元上;
所述灯头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定位单元配合而使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的耐热性或刚度优于所述支撑单元。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两组,且所述支撑部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弧形以形成支撑面,两组所述支撑面的圆心角之和大于100度。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支撑面的圆心角之和小于135度。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灯板于所述灯管中平行设置,且两组所述灯板的所述光源设于两组所述灯板的相背的表面。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上配置用于安装灯板的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上设置卡槽,所述灯板的两侧边缘卡入所述卡槽中。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灯板的导热系数,而所述支撑单元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灯板的表面积。
3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所述支撑单元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宽度尺寸与所述灯管的内表面的直径尺寸的比值至少大于0.3、0.32或0.35,且小于0.5、0.45或0.4。
38.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处对应设置透镜。
39.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塞入所述灯管内并与所述灯管连接,所述第二构件的端面设置所述空心导电针。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灯管的轴向上的至少80%、85%、90%或95%的长度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内部。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灯管的轴向上全部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内部。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灯管的端部相配。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位于所述灯管的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所述第一构件的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30%。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位于所述灯管的轴向的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占所述第一构件的总长度的比例不超过20%。
45.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两端的单位长度设置的所述光源的数量或密度大于所述灯管其他部分的单位长度设置的所述光源的数量或密度。
4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通过一结合结构连接,所述结合结构包括环形凹槽及导向凸部,所述导向凸部和所述环形凹槽的其中之一设于所述第一构件上,而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构件上。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与所述第一构件用于连接所述灯管的部分在所述灯管的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构件的外部,所述导向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的外表面,而所述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49.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若干连续或不连续的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匹配于所述定位位置时,限制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相对转动。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定位位置沿所述第一构件周向均匀分布,相邻的所述定位位置之间形成的角度为5~15度。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若干齿部,相邻的齿部之间形成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卡设于所述定位位置。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二构件相对所述第一构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配置为限制所述第二构件相对所述第一构件的转动范围为240度以内。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设置为两组,第二定位单元被限制在两组所述止挡部之间转动。
5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主体部,所述齿部及所述止挡部均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构件内表面的第一部分及不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表面连接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构件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占比小于第二部分的占比。
5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外设置塑料膜。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膜延伸至所述灯头,并至少覆盖部分灯头。
CN202120475970.2U 2020-04-28 2021-03-05 一种led直管灯 Active CN2154114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47786 2020-04-28
CN202010347786X 2020-04-28
CN202011298019 2020-11-19
CN2020112980190 2020-11-19
CN2020115009358 2020-12-18
CN202011500935 2020-1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11443U true CN215411443U (zh) 2022-01-04

Family

ID=78331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75970.2U Active CN215411443U (zh) 2020-04-28 2021-03-05 一种led直管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11443U (zh)
WO (1) WO20212183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697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嘉兴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led直管灯灯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4428B (zh) * 2022-03-30 2024-06-25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插件射频信号的快速盲插互连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3055B (zh) * 2011-11-18 2016-08-03 深圳市明连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角度可调led灯管
WO2014132505A1 (ja) * 2013-02-26 2014-09-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
CN103277752B (zh) * 2013-05-08 2015-07-15 深圳市九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旋转式led灯管
DE202015101667U1 (de) * 2015-04-02 2015-04-20 LEDeXCHANGE GmbH Leuchtmittel
CN108180405B (zh) * 2017-11-30 2020-05-29 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 自适应安装高度的led灯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697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嘉兴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led直管灯灯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8382A1 (zh) 202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56711U (zh) 一种led直管灯
CN215411443U (zh) 一种led直管灯
US20020145871A1 (en) Cabin lamp
CN212929596U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CN217082415U (zh) 灯具
CN111998243A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CN111998239A (zh) 照明灯具的光源系统及照明灯具
CN110967891A (zh) 一种主动反射型显示模组
CN210462534U (zh) 灯具及其防眩光灯罩
CN211146126U (zh) 灯具及其防眩光组件
CN111998240A (zh) 照明灯具的光源系统及照明灯具
CN221171989U (zh) 发光结构及灯具
CN210398768U (zh) 灯具及其防眩光灯罩
CN211902601U (zh) 光学模组及吊灯
CN220208064U (zh) 一种直播补光灯
CN213777569U (zh) 信号灯
CN212252133U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CN220228870U (zh) 光学模组及灯具
CN221743865U (zh) 透镜及灯具
EP3951259B1 (en) Illumination lamp
CN220749954U (zh) 一种窄边吊顶面板灯
CN221146293U (zh) 一种飞碟灯
CN213177960U (zh) 一种分体式漫反射筒灯
CN213394748U (zh) 一种便于组合式灯具组件
CN213089607U (zh) 吸顶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