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2808U - 地面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面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2808U
CN215372808U CN202121838884.XU CN202121838884U CN215372808U CN 215372808 U CN215372808 U CN 215372808U CN 202121838884 U CN202121838884 U CN 202121838884U CN 215372808 U CN215372808 U CN 215372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distributor
ground
distribu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88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继峰
汤振宇
刘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Lv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Lv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Lv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Lv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388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2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2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2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面新风系统,包括一新风分配器和多个送风管路,多个送风管路导通连接于新风分配器上。新风分配器内部设有一腔体,及新风分配器的四周侧面设有连通于腔体的多个通风口,其中一通风口用于进风,其余通风口被选择地用于排风,多个送风管路通过通风口相互导通连接,且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还设有多个地脚支撑件。本专利中,新风分配器可将气体均匀地输送至室内的各个区域,有效改善室内气体的质量。在地面铺设完成后,新风系统整体在地脚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下稳固性变强,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有效地延长了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地面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地面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及办公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风空调能够有效改善室内气体的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随着疫情的爆发,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洁净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新风系统正得到人们的不断重视。
管路系统用于空调中气体的输送,但是,不完善的管路系统,不仅无法匹配室内的布局,而且还会给建筑及装修施工带来较大的负担。现有技术中,最普遍的风管安装方式可包括风管顶面安装方式和风管地面安装方式两种。顶面风管的做法是将新风分配器和风管、风口全部置于吊顶内,如此则会导致吊顶内铺设有大量的管路,通常采用过梁器或梁上开洞两种做法使管路通过顶梁。过梁器采用变截面的形式,保护顶梁不受到破坏。但是,会导致风阻增加,影响风量,而开洞则正好相反。地面风管的做法不具备吊顶可做造型的优势,因此,在布局的过程中,必然要将地面整体抬高,但抬高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室内标高体系,同时降低室内净高,对业主装修影响较大。且现有的地面风管系统在铺设完成后,会因覆盖面积大而导致整体松软,实用性较差。
因此,基于上述存在的缺陷,能否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新风系统过度占用室内空间,与装修结合的美观度低,且整体松软,导致用户体验差等缺陷,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面新风系统,新风系统中的各部件的整体厚度均较薄,其贴合于地面后,使得装修后的地面高度明显降低,美观度高,且通过在新风分配器上安装多个地脚支撑件,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稳固性,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面新风系统,包括一新风分配器和多个送风管路,多个所述送风管路导通连接于所述新风分配器上,所述新风分配器内部设有一腔体,及所述新风分配器的四周侧面设有连通于所述腔体的多个通风口,其中一所述通风口用于进风,其余所述通风口被选择地用于排风,多个所述送风管路通过所述通风口相互导通连接,且所述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还设有多个地脚支撑件。
本技术方案中,新风分配器用于对新风进行分配,通过将其中一个通风口用于进风使用,其余通风口被选择地用于排风使用,也即是其余通风口可全部用于排风,也可选用部分通风口用于排风,未被选用的部分通风口可通过堵头作密封处理。用于进风的通风口可作为主风口来将新风均匀分配至其余通风口,如此可将腔体内储存的气体均匀地输送至室内的各个区域,以达到均流风量的作用,有效改善室内气体的质量。通过在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设置多个地脚支撑件,在地面铺设完成后,新风系统整体在地脚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下稳固性变强,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有效地延长了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新风分配器由多个新风分配单元组装而成;其中,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均具有一第一承插部和一第二承插部;每两相邻的所述新风分配单元通过第一承插部和第二承插部相承插对接以组装成所述新风分配器。
进一步优选地,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内部均中空设置;当多个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组装成所述新风分配器时,所述第一承插部和所述第二承插部用于将多个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导通;其中,所述第一承插部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一堵头;及所述第二承插部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二堵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呈方型块状结构;所述第一承插部和所述第二承插部设于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承插部为一外凸的限位块;所述第二承插部为一内凹的,且和所述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
进一步优选地,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均设有两个通风口;两所述通风口设于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相对两侧,且异于所述第一承插部和所述第二承插部所在的侧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一预留盲孔,用于安装所述地脚支撑件;其中,所述第一预留盲孔朝向所述新风分配器内部的腔体方向凹陷延伸设置,且和所述腔体隔绝。
进一步优选地,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底面均设有一所述第一预留盲孔,及所述第一预留盲孔设于邻近两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相对接的位置。
进一步优选地,每一所述通风口均设有一承插接头,用于和所述送风管路的端部承插对接;所述通风口呈扁平状开口结构;及所述送风管路和所述承插接头呈相适配的扁平管状结构;和/或每一所述通风口均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三堵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送风管路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地脚支撑件的第二预留盲孔,所述第二预留盲孔朝向所述送风管路内部方向凹陷延伸设置,且和所述送风管路内部隔绝;每两相邻的所述第二预留盲孔之间的距离为250毫米,及所述第二预留盲孔的孔径为40毫米;其中,所述送风管路包括至少一风管;当所述风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每两相邻的所述风管之间通过一转接管承插对接;所述转接管包括扁平状的直管或弯管,及所述第二预留盲孔开设于所述风管和/或所述转接管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长度为大于或等于45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550毫米,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宽度为250毫米,及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高度为5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专利中,新风分配器用于对新风进行分配,通过将其中一个通风口用于进风使用,其余通风口被选择地用于排风使用,也即是其余通风口可全部用于排风,也可选用部分通风口用于排风,未被选用的部分通风口作密封处理。如此,可将腔体内储存的气体均匀地输送至室内的各个区域,以达到均流风量的作用,有效改善室内气体的质量。通过在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设置多个地脚支撑件,在地面铺设完成后,新风系统整体在地脚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下稳固性变强,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有效地延长了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本专利中,通过将新风分配单元设为方型块状结构,且将其尺寸设为长度大于或等于45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550毫米,宽度为250毫米和高度为50毫米,及将送风管路设为设为扁平管状结构,如此可基本适用于所有户型的设计。且施工完成后,由多个新风分配单元组装而成的新风分配器所占用的高度仅为100毫米,其结合地板所占用的高度仅仅比只铺设地板高了20毫米左右,比普通的管路系统结合地板低了60毫米左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室内的空间。
3、本专利中,多个新风分配单元之间可通过承插的方式组合成新风分配器,施工方便,且模块化程度高,能够适用于多种场景。
4、本专利中,通过在通风口处设置承插接头,可使得风管和新风分配器的连接处稳固性变强,防止该连接处轻易变形或漏风,且该承插接头还能顺应气流,降低风阻。
5、本专利中,转接管可用于改变风管的送风路径,使得室内的新风能够均匀分布。
6、本专利中,通过在通风口处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三堵头,可用于增加或减少通风口的使用数量,其还可用于防水防尘。
7、本专利中,送风管路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地脚支撑件的第二预留盲孔,如此,在地面铺设完成后,进一步地使得地面新风系统的稳固性变强,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有效地延长了该送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分配器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新风分配器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新风分配单元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的新风分配单元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堵头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第三堵头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换接头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换接头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新风分配器;100、新风分配单元;110、通风口;120、第一承插部;130、第二承插部;140、第一预留盲孔;150、承插接头;160、第三堵头;200、送风管路;210、第二预留盲孔;220、风管;230、转接管;240、转换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地面新风系统,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5,包括一新风分配器10和多个送风管路200。多个送风管路200导通连接于新风分配器10上。新风分配器10的内部设有一腔体,新风分配器10的四周侧面设有连通于腔体的多个通风口110。其中一通风口110用于进风,其余通风口110被选择地用于排风,多个送风管路200通过通风口110相互导通连接。且新风分配器10的底面还设有多个地脚支撑件。
本专利中,新风分配器10用于对新风进行分配,通过将其中一个通风口110用于进风使用,其余通风口110被选择地用于排风使用,也即是其余通风口110可全部用于排风,也可选用部分通风口110用于排风,未被选用的部分通风口110作密封处理。如此,可将腔体内储存的气体均匀地输送至室内的各个区域,以达到均流风量的作用,有效改善室内气体的质量。通过在新风分配器10的底面设置多个地脚支撑件,如此,在地面铺设完成后,新风系统整体在地脚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下稳固性变强,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有效地延长了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新风分配器10可呈一整体式构造,其内部中空,形成一腔体,用于储存气体,其侧面的多个通风口110间隔设置。其中,多个通风口110均可用于进风或排风,也即是通风口110中的任意一个均可用于进风,其余通风口110均可用于排风,并不作位置的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安装场景作具体设计,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况下,仅设置一个通风口110用于进风即可满足实际需求。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例如室内空间较大,也可设置两个甚至多个通风口110用于进风,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更值得一提的是,用于排风的通风口110的选用数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并不局限于除用于进风外的全部通风口110均用于排风。
当然,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新风分配器10还可呈一拼接式构造,其可由多个新风分配单元100拼接组装而成。具体地,参见图3和图4,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的内部均中空设置,及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均具有一第一承插部120和一第二承插部130。每两相邻的新风分配单元100通过第一承插部120和第二承插部130相承插对接以组装成新风分配器10。
其中,为了使得至少两个新风分配单元100组装于一体后,其内部均相互导通,以形成该腔体,参见图1至图4,可通过将第一承插部120和第二承插部130均设为开口状,也即是两个承插部内部均处于导通的状态,气体从一个新风分配单元100的通风口110进入其内部,然后通过该新风分配单元100的两个承插部流入并填充于其余多个新风分配单元100内部,使形成的整个新风分配器10内部均处于导通的状态。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的第一承插部120均可拆卸地组装有一和第一承插部120开口轮廓相适配的第一堵头;相对应地,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的第二承插部130均可拆卸地组装有一和第二承插部130开口轮廓相适配的第二堵头,本实施例通过灵活地拆卸或组装堵头,可实现灵活地布置送风管路200。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堵头用于在该新风分配单元100处于未使用状态时,封堵第一承插部120,防止灰尘或水汽等污垢经第一承插部120进入新风分配单元100内部,以造成污染。第二堵头的作用和第一堵头相同,在此不再过多赘述。优选地,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均可为橡胶材质制作,但并不限于此。
当然,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当多个新风分配单元100拼接成一新风分配器10时,位于新风分配器10一端的新风分配单元100有一个第一承插部120或第二承插部130是不用于承插对接的,因此,需要将该承插部通过堵头封堵,使得其内部处于密闭的状态。相对应地,位于新风分配器10另一端的新风分配单元100也采用上述封堵操作,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又或者,可将位于新风分配器10两端的两新风分配单元100均只设有一第一承插部120或第二承插部130,用于和相邻的新风分配单元100进行对接,也能达到和上述同等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新风分配单元100呈一中空的方型块状结构。作为进一步优化,可将新风分配单元100的尺寸设为长度大于或等于45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550毫米,优选为450毫米或550毫米,并将新风分配单元100的宽度设为250毫米,及高度均设为50毫米,但不做具体限制。上述设置可基本适用于所有户型的设计,且施工完成后,整个地面新风系统所占用的高度仅为100毫米,其结合地板所占用的高度仅仅比只铺设地板高了20毫米左右,比普通的管路系统结合地板低了60毫米左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室内的空间,提升用户的居住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新风分配单元100的尺寸可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参数可根据室内的实际场景及所需具体的送风量值进行设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第一承插部120和第二承插部130设于新风分配单元10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承插部120为一外凸的限位块;第二承插部130为一内凹的,且和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的插嵌配合,可有效提高相邻两新风分配单元100之间组装的稳固性,当然,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新风分配器10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一预留盲孔140,用于安装地板等装修所需使用的地脚支撑件。其中,第一预留盲孔140朝向新风分配器10内部的腔体方向凹陷延伸设置,且和腔体隔绝,如此可确保腔体始终处于密封的状态。其中,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参见图1和图3,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均设有一第一预留盲孔140,如此,在地面铺设完成后,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均受到地脚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使得新风分配器10整体的稳固性更强,从而确保整个新风分配器10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进而有效地延长了整个地面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作为本实施例更进一步的优化,第一预留盲孔140设于邻近两新风分配单元100相对接的位置。也即是第一预留盲孔140可设于一新风分配单元100朝向另一相邻新风分配单元100的一侧,且位于该侧边的中间位置,如此,当多个新风分配单元100拼接于一体时,多个新风分配单元100的连接处在地脚支撑件的作用下,稳固性更强。
本实施例中,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均设有两个通风口110。优选地,两通风口110可设于新风分配单元100的相对两侧,且异于第一承插部120和第二承插部130所在的侧面。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新风分配单元100的两通风口110可均用于排风,或者一个用于进风,另一个用于排风。需要提出的是,进风和排风是基于整个新风分配器10而言的,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新风分配单元100。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每一通风口110均被可选择地组装有送风管路200。具体地,参见图7和图8,每一通风口110均设有一承插接头150,当该通风口110需要对接送风管路200时,可将承插接头150来和送风管路200的端部承插对接。当然,每一通风口110还均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三堵头160。优选地,第三堵头160组装于承插接头150内。一方面,新风分配单元100在未使用前,第三堵头160封堵通风口110,用于防水防尘,由于地面经常会潮湿和积累较多灰尘,为了有效防止外界水汽杂质进入新风分配单元100内部以造成新风污染,因此,通过增设第三堵头160可用于确保其内部和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提高新风的清洁度;另一方面,第三堵头160可用于在现场实际走线的过程中,增加或减少送风管路200的使用数量,例如,在地面不需要铺设送风管路200的区域,可通过设置第三堵头160将该位置的通风口110封堵,以满足实际的安装需求。其中,第三堵头160的轮廓应和通风口110相适配,且优选为橡胶材质制作,但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通风口110呈扁平状开口结构;及送风管路200和承插接头150也呈相适配的扁平管状结构。同样地,参见图7和图8,第三堵头160也呈扁平状的塞体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承插接头150和送风管路200的高度应不大于新风分配单元100的高度,且承插接头150和送风管路200的上下两端应不超过新风分配单元100的上下两端,如此,可确保新风分配单元100能够稳固地贴合于地面,不会因局部翘起而影响使用体验。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送风管路200沿其长度方向也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地脚支撑件的第二预留盲孔210。第二预留盲孔210和第一预留盲孔140的作用相同,在新风分配单元100上安装地脚支撑件的基础上,还在送风管路200上间隔安装若干地脚支撑件,如此,在地面铺设完成后,送风管路200在地脚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下稳固性变强,从而使得整个地面新风系统不会因松软而被踩踏变形,甚至损坏,进而有效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送风管路200可包括至少一风管220。基于实际安装场景的不同,且基于实际风管220的轮廓及尺寸的不同,因此风管220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作适量增减。当风管2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每两相邻的风管220之间通过一转接管230承插对接。参见图6,转接管230可包括扁平状的直管或弯管,当转接管230为直管时,可用于延长风管220的延伸长度,当转接管230为弯管时,可用于改变风管220的走线路径。需要阐明的是,本申请的弯管可呈水平方向弯曲,以改变风管220沿地面的走线路径。当风管220位于墙角处或者立柱位置处时,本申请的弯管可呈竖向方向弯曲,以使得风管220能够竖向延伸至墙上或者立柱上。进一步地,第二预留盲孔210可开设于风管220和/或转接管230上,如此,可使得送风管路200整体的稳固性更强。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每两相邻的第二预留盲孔210之间的距离为250毫米,及第二预留盲孔210的孔径为40毫米,但并不限于此。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统一安装及降低安装的繁琐程度,可将第一预留盲孔140的轮廓及尺寸设为和第二预留盲孔210相一致,如此,仅需使用一种型号的地脚支撑件,即可满足安装需求。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和图10,送风管路200背对新风分配单元100的一端还组装有转换接头240,该转换接头240用于连接出风设备,出风设备和室内相连通,用于将新风分配单元100内输送的气体排放至室内。且基于出风设备的连接口型号的不同,因此,转换接头240的具体构造也不作限制,仅需确保能够对接送风管路200和出风设备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地面新风系统,包括一新风分配器和多个送风管路,多个所述送风管路导通连接于所述新风分配器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分配器内部设有一腔体,及所述新风分配器的四周侧面设有连通于所述腔体的多个通风口,其中一所述通风口用于进风,其余所述通风口被选择地用于排风,多个所述送风管路通过所述通风口相互导通连接,且所述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还设有多个地脚支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分配器由多个新风分配单元组装而成;其中,
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均具有一第一承插部和一第二承插部;每两相邻的所述新风分配单元通过第一承插部和第二承插部相承插对接以组装成所述新风分配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内部均中空设置;当多个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组装成所述新风分配器时,所述第一承插部和所述第二承插部用于将多个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导通;其中,所述第一承插部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一堵头;及所述第二承插部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二堵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呈方型块状结构;所述第一承插部和所述第二承插部设于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承插部为一外凸的限位块;所述第二承插部为一内凹的,且和所述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均设有两个通风口;两所述通风口设于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相对两侧,且异于所述第一承插部和所述第二承插部所在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分配器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一预留盲孔,用于安装所述地脚支撑件;其中,所述第一预留盲孔朝向所述新风分配器内部的腔体方向凹陷延伸设置,且和所述腔体隔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底面均设有一所述第一预留盲孔,及所述第一预留盲孔设于邻近两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相对接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通风口均设有一承插接头,用于和所述送风管路的端部承插对接;所述通风口呈扁平状开口结构;及所述送风管路和所述承插接头呈相适配的扁平管状结构;
和/或每一所述通风口均可拆卸地组装有一第三堵头。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管路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地脚支撑件的第二预留盲孔,所述第二预留盲孔朝向所述送风管路内部方向凹陷延伸设置,且和所述送风管路内部隔绝;每两相邻的所述第二预留盲孔之间的距离为250毫米,及所述第二预留盲孔的孔径为40毫米;其中,
所述送风管路包括至少一风管;
当所述风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每两相邻的所述风管之间通过一转接管承插对接;所述转接管包括扁平状的直管或弯管,及所述第二预留盲孔开设于所述风管和/或所述转接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地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长度为大于或等于45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550毫米,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宽度为250毫米,及所述新风分配单元的高度为50毫米。
CN202121838884.XU 2021-08-06 2021-08-06 地面新风系统 Active CN215372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8884.XU CN215372808U (zh) 2021-08-06 2021-08-06 地面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8884.XU CN215372808U (zh) 2021-08-06 2021-08-06 地面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2808U true CN215372808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6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38884.XU Active CN215372808U (zh) 2021-08-06 2021-08-06 地面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28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82793C (en) Air partition member and air passageway system
CN215372808U (zh) 地面新风系统
CN106091310B (zh) 一种模块化可自由组合的地面送风分配器
CN110671734B (zh) 模块化水暖地板的施工工艺
CN112302286A (zh) 一种架空地板支架及安装方式
CN211822994U (zh) 无损承重的多点分布式新风系统
CN211903231U (zh) 风管过梁器及梁底通风管安装结构
KR20110107927A (ko) 에어컨 설비의 매립 배관용 아울렛
CN219833704U (zh) 一种可拆装建筑的电气管线结构及可拆装建筑
CN110670785A (zh) 一种集成式新型装饰吊顶
KR100870924B1 (ko) 환기시스템용 분배장치
CN210316368U (zh) 高架地板结构
CN219732472U (zh) 一种室内吊顶组件和卫生间吊顶装置
JP3231922U (ja) ジョイント部品
CN112982677B (zh) 一种集成房屋装配系统
CN201836544U (zh) 一种扁形风管及其配套组件
CN217998790U (zh) 一种新型送风踢脚线
CN216196193U (zh) 冷热辐射集成板的室内安装结构
CN213143128U (zh) 通廊式车库管线系统
KR100433587B1 (ko) 건축물의 급배기설비
JP2815745B2 (ja) 配線一体型床仕上げ材及びその敷設方法
CN207835022U (zh) 一种电缆沟混凝土盖板
JP3607099B2 (ja) 瓦棟構造及び棟排気システム
CN206919216U (zh) 一种空调预埋安装盒
JP3726637B2 (ja) 配管カバー用接続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