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6520U -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6520U
CN215336520U CN202120679469.8U CN202120679469U CN215336520U CN 215336520 U CN215336520 U CN 215336520U CN 202120679469 U CN202120679469 U CN 202120679469U CN 215336520 U CN215336520 U CN 215336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quare
energy
gathering
pot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794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陈六明
俞阳
张开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794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6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6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6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该方形聚能锅架,包括方形聚能盘,方形聚能盘包括方形底盘和连接在底盘周围的四个侧壁,侧壁从与底盘的连接处倾斜向上向外延伸,相邻侧壁相互连接,底盘上设置用于燃烧器火盖穿过的通孔。该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安装在燃烧器下方的接水盘和上述方形聚能锅架;燃烧器的火盖穿过方形聚能盘的通孔,火盖上的火孔高于底盘;方形聚能锅架的支脚支撑在接水盘上。当将该方形聚能锅架安装到燃气灶上,由于侧壁的向上向外设置,侧壁倾斜的角度与火孔轴线倾斜的角度相近,这样既能保证足够量二次空气沿侧壁的上方向火孔补充,又能够通过侧壁的围拢作用减少热量散失,提升方形锅架的聚能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燃气灶聚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上使用的聚能锅架一般为圆形锅架,由于圆形锅架具有高性能的聚热效果且节省材料。但是,方形锅架能够更好地适配燃气灶的方形接水盘,且随着厨房装潢的逐渐改变,方形聚能锅架的外观也较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方形锅架对角尺寸通常大于锅外径,导致燃烧热量易外溢损失;同时方形锅架的用料较多,热传导损失热量也较大。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热量损失的方形聚能锅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形聚能锅架,以解决方形锅架热量损失大、聚能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方形聚能锅架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包括方形聚能盘,所述方形聚能盘包括方形底盘和连接在所述底盘周围的侧壁,所述侧壁从与所述底盘的连接处倾斜向上向外延伸,相邻所述侧壁相互连接,所述底盘上设置用于燃烧器火盖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侧壁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 ~40°。
进一步,所述通孔的边沿设置向上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的上沿低于所述火盖的火孔。
进一步,所述方形聚能锅架上方放置锅具的直径大于所述方形聚能锅架的最大对角间距。
进一步,所述侧壁与底盘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加强筋。
进一步,相邻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设置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方形聚能锅架的支脚设置在相邻侧壁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方形聚能锅架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当本实用新型方形聚能锅架安装到燃气灶上,由于侧壁的向上向外设置,燃烧器穿过底盘上的通孔,使燃烧器火盖上的火孔处于底盘的上方,由于燃烧器的火孔也是沿径向向上向外设置,因此,侧壁倾斜的角度与火孔轴线倾斜的角度相近,这样既能保证足够量二次空气沿侧壁的上方向火孔补充,又能够通过侧壁的围拢作用减少热量散失,提升方形锅架的聚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灶,以解决安装方形锅架的燃气灶聚能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灶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安装在所述燃烧器下方的接水盘和上述方形聚能锅架;所述燃烧器的火盖穿过所述方形聚能盘的所述通孔,所述火盖上的火孔高于所述底盘;所述方形聚能锅架的支脚支撑在所述接水盘上。
进一步,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支脚配合设置便于固定所述支脚的结构。
进一步,所述火孔沿所述火盖径向向外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火孔的轴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 ~40°。
本实用新型燃气灶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将本实用新型的方形聚能锅架安装到燃气灶上,由于该方形聚能锅架提供的聚能效果,能够使燃气灶的燃烧热能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仅以烤箱作为代表进行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方形聚能锅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方形聚能锅架另一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方形聚能锅架仰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燃气灶的结构组成剖面示意图。
图标:1—方形聚能锅架;2—接水盘;3—锅具;4—火盖;5—火孔;
10—方形聚能盘;11—底盘;12—侧壁;13—翻边;20—支脚;30—第一加强筋;40—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加清晰的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包括方形聚能盘10,方形聚能盘10包括方形底盘11和连接在底盘11周围的四个侧壁12,侧壁12从与底盘11的连接处倾斜向上向外延伸,相邻侧壁12相互连接,底盘11上设置用于燃烧器火盖穿过的通孔。
当本实施例的方形聚能锅架安装到燃气灶上,由于侧壁12的向上向外设置,燃烧器穿过底盘11上的通孔,使燃烧器火盖上的火孔处于底盘11的上方,由于燃烧器的火孔也是沿径向向上向外设置,因此,侧壁12倾斜的角度与火孔轴线倾斜的角度相近,这样既能保证足够量二次空气沿侧壁12的上方向火孔补充,又能够通过侧壁12的围拢作用减少热量散失,提升方形锅架的聚能效果。
参考火盖上火孔与水平面的夹角,本实施例中,设置侧壁12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 ~40°,以便该方形聚能锅架能够更好地补充二次空气和防止燃烧热量的散失。
参见图1、2、4,通孔的边沿设置向上延伸的翻边13,翻边13的上沿低于火盖的火孔。
翻边13的设置能够较好地隔绝方形聚能盘10上方的热空气下方的热空气,减少方形聚能盘10上方热量的散失;有利于冷空气沿翻边13的周向边缘流入到火孔处,增加了火孔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使燃烧更加充分,提升燃烧器的燃烧性能;此外,能够避免流溅到方形聚能锅架上的汤汁流入燃气灶的炉头中。
在本实施例中,方形聚能锅架上方放置锅具的直径大于方形聚能锅架的最大对角间距,以便减少单位体积内的热量散失。
本实施例中的方形聚能锅架的对角尺寸是根据锅具的标准尺寸进行设计的。其设计原则可以是,若选用的锅具为32,34能效锅,就按32锅具的尺寸设计;若选用的锅具为30,32能效锅,就按30锅具的尺寸设计;若选用的锅具为28,30能效锅,就按28锅具的尺寸设计。
参见图2-3,侧壁12与底盘11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加强筋30。
参见图2-4,相邻侧壁12的连接处设置第二加强筋40。
通过第一加强筋30和第二加强筋40的设置,可以采用轻薄的材料制作本实施例中的方形聚能锅架,可以解决高温导致锅架易变形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方形聚能锅架的支脚20设置在相邻侧壁12连接处。
实施例二
参见图5,本实施例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安装在燃烧器下方的接水盘2和实施例一中的方形聚能锅架1;燃烧器的火盖4穿过方形聚能盘10的通孔,火盖4上的火孔5高于底盘11;方形聚能锅架1的支脚20支撑在接水盘2上。
将实施例1中的方形聚能锅架1安装到燃气灶上,由于该方形聚能锅架1提供的聚能效果,能够使燃气灶的燃烧热能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盘2与支脚20配合设置便于固定支脚20的结构。参见图5,将支脚20加工成如图所示的沟槽,同时,在接水盘2上设置凹槽,通过一个图中所示结构的连接件实现接水盘2与支脚20的稳固连接,具体地,可以是将图中所示连接件两端分别嵌装到支脚20的沟槽和接水盘2的凹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对支脚20进行加工,仅在接水盘2设置凹槽,将支脚20直接插接到接水盘2的凹槽中;或者,在支脚20的下方设置凹槽,在接水盘2上设置凸起,将支脚20上设置的凹槽插接到接水盘2的凸起上,从而实现支脚20与接水盘的固定,防止使用过程中方形聚能锅架1的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火孔5沿火盖4径向向外向上倾斜设置,火孔5的轴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 ~40°。并且,方形聚能锅架1的侧壁12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 ~40°,侧壁12倾斜的角度与火孔5轴线倾斜的角度相近,以便该方形聚能锅架能够更好地补充二次空气和防止燃烧热量的散失。
需要强调的是,方形聚能锅架翻边13的设置,有利于冷空气沿翻边13的周向边缘流入到火孔5处,参见图5中箭头的方向,增加了火孔5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使燃烧更加充分,提升燃烧器的燃烧性能;此外,能够避免流溅到方形聚能锅架上的汤汁流入燃气灶的炉头中。方形聚能锅架1上方放置锅具3的直径大于方形聚能锅架1最大对角间距,以便减少单位体积内的热量散失,一般情况下,仅需方形聚能锅架1对角长度略小于其上方锅具的直径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聚能盘(10),所述方形聚能盘(10)包括方形底盘(11)和连接在所述底盘(11)周围的侧壁(12),所述侧壁(12)从与所述底盘(11)的连接处倾斜向上向外延伸,相邻所述侧壁(12)相互连接,所述底盘(11)上设置用于燃烧器火盖穿过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2)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边沿设置向上延伸的翻边(13),所述翻边(13)的上沿低于所述火盖的火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聚能锅架上方放置锅具的直径大于所述方形聚能锅架的最大对角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2)与底盘(11)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加强筋(3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侧壁(12)的连接处设置第二加强筋(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聚能锅架的支脚(20)设置在相邻侧壁(12)连接处。
8.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安装在所述燃烧器下方的接水盘(2)和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形聚能锅架(1);所述燃烧器的火盖(4)穿过所述方形聚能盘(10)的所述通孔,所述火盖(4)上的火孔(5)高于所述底盘(11);所述方形聚能锅架(1)的支脚(20)支撑在所述接水盘(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2)与所述支脚(20)配合设置便于固定所述支脚(20)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5)沿所述火盖(4)径向向外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火孔(5)的轴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为30°~40°。
CN202120679469.8U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Active CN215336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9469.8U CN215336520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9469.8U CN215336520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6520U true CN215336520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92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79469.8U Active CN215336520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65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1026B (zh) 一种嵌入式一体化燃气灶具
CN106594819B (zh) 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CN215336520U (zh)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CN202032633U (zh) 一种双散热通道嵌入式电磁炉
CN216281579U (zh) 一种灶具高效聚能组件及灶具
CN207674514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2005862U (zh) 户外节能罩以及户外灶具
CN110553298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10861197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3066191U (zh) 一种燃气灶及其聚能环
CN210118795U (zh) 一种聚能炉架
CN219995393U (zh) 聚能锅架
CN217875983U (zh)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CN215570738U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06705150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锅支架
CN110836395A (zh) 一体式灶用隔热罩
CN217235689U (zh) 锅支架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112393310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4791374U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
CN214501351U (zh) 一种聚能圈及燃气灶
CN218178983U (zh)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CN215675337U (zh) 一种双层聚能环及具有其的灶具
CN217843998U (zh) 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及燃气灶
CN213901173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炉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