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2919U -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2919U
CN215332919U CN202121853090.0U CN202121853090U CN215332919U CN 215332919 U CN215332919 U CN 215332919U CN 202121853090 U CN202121853090 U CN 202121853090U CN 215332919 U CN215332919 U CN 215332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ing
telescopic piece
sec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530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希望
于代文
李云峰
马忠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Xinfeng Min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Xinfeng Min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Xinfeng Min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Xinfeng Min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5309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2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2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2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涉及矿用设备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回撤扇形区的支撑装置,提升回撤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以及行走伸缩件;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伸缩件,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伸缩件;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安装部;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

Description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背景技术
在井下作业中,采煤机硐室内需要安装多个支架对顶板进行支撑保护,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煤时的安全性。
当采煤作业完成后,需要对硐室内的支架逐一的进行撤出,而在撤出过程中,需要在撤出位置设置支护结构,且支护结构需要跟随支架的撤出对撤出位置的顶板进行支护。
现有的支护方式大多采用单体柱式结构进行支撑,而为保证支撑效果,需要多个单体柱结构配合对顶板进行支撑,但多个单体柱结构不仅支撑效果有限,而且无法快速地针对支架的撤出做出移动。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回撤扇形区的支撑装置,提升回撤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以及行走伸缩件;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
其中,至少存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且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一伸缩件互相垂直设置,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二伸缩件互相垂直设置;所述行走伸缩件包括第一行走伸缩件和第二行走伸缩件,所述第一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一侧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第二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侧相连接,第二行走伸缩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所述第一伸缩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的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第二伸缩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伸缩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伸缩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梁、第一限位梁以及第一顶梁,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梁、第二限位梁以及第二顶梁;所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二限位梁以及所述第二顶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梁和所述第二限位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顶梁和所述第二顶梁组成支撑平面;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对应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梁位于第一顶梁与第一连接梁之间,且所述第一限位梁的两端均能够与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梁相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梁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梁之间,且所述第二限位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梁相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梁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相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梁与所述第二限位梁间隔设置。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还包括侧护板组件,所述侧护板组件包括侧护板和第一支撑件;所述侧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梁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侧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能够伸缩,以带动所述侧护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梁撑起或回落。
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梁的两端均形成有连接部,所述侧护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还包括后挡板组件,所述后挡板包括后挡板和第二支撑件,所述后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梁或所述第二限位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或所述第二连接梁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竖直平面上伸缩,以推动所述后挡板支起或回落。
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二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以及行走伸缩件;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伸缩件,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伸缩件;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安装部;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
由此分析可知,通过第一伸缩件的一端形成的第一安装部能够使第一伸缩件支撑于地面,由于第一伸缩件沿竖直方向伸缩,且远离第一安装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相连接,从而使第一支撑组件能够与第一支撑件互相垂直设置,进而通过第一伸缩件沿竖直方向上的伸展,使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对硐室的顶板进行支撑。
由于本申请中包括有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且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与第一支撑机构相同,因此,通过第二支撑机构同样能够对顶板进行支撑。并且,由于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之间设有行走伸缩件,且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因此,当行走伸缩件伸展时,能够推动第二支撑机构前移,当行走伸缩件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支撑机构前移,从而实现扇形区支护装置的整体移动。
作业时,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均为伸展状态,使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支撑于地面,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贴合支撑于硐室的顶板上,从而实现对硐室顶板的稳定支撑。
当前端的支架撤出时,第二伸缩件收缩,使第二支撑组件与顶板相分离,行走伸缩件伸展,将第二支撑机构整体向前推出,推动至对应位置后,第二伸缩件伸展使第二支撑组件与顶板相接触,并对顶板进行支撑。
当第二支撑机构对顶板支撑稳定后,第一伸缩件收缩使第一支撑组件与顶板相分离,行走伸缩件收缩,从而能够拉动第一支撑机构向接近第二支撑机构的方向前移,进而实现扇形区支护装置的整体移动。待第一支撑机构移动至对应位置后,第一伸缩件伸展,使第一支撑组件再次与顶板相接触,并对顶板进行支撑。
通过上述方式,当撤出一个支架后,扇形区支护装置便前移一个支架的距离,实现对硐室在回撤过程中的稳定支撑。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包括上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以及回撤支护装置及回撤平台;所述回撤支护装置与所述扇形区支护装置并排设置,所述回撤平台位于所述回撤支护装置行进方向上的前端,所述回撤支护装置设有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能够推动所述回撤平台向行进方向前移。
本申请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和回撤支护装置,通过扇形区支护装置能够对硐室内支架撤出后的位置进行支撑,通过回撤支护装置一方面能够对回撤位置的顶板进行支撑,另一方面能够对回撤平台进行推移。因此,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能够在回撤作业时对硐室内的顶板进行稳定地支撑,并能够降低人工参与,自动作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第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第二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中回撤支护装置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撑组件;101-第一顶梁;102-第一限位梁;103-第一连接梁;2-第二支撑组件;201-第二顶梁;202-第二限位梁;2021-连接部;203-第二连接梁;3-第一伸缩件;301-第一安装部;4-第二伸缩件;401-第二安装部;5-行走伸缩件;6-侧护板;7-第一支撑件;8-第一底座;9-第二底座;10-第一连杆组件;11-第二连杆组件;12-回撤支护装置;1201-推杆组件;1202-支撑架;1203-伸缩缸;1204-连杆机构;1205-推进件;
S1-第一方向;S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第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第二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以及行走伸缩件5;行走伸缩件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机构包括互相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一伸缩件3,第二支撑机构包括互相垂直设置的第二支撑组件2和第二伸缩件4;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均沿竖直方向伸缩,且第一伸缩件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301,第二伸缩件4的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安装部401,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401均能够与地面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通过第一伸缩件3的一端形成的第一安装部301能够使第一伸缩件3支撑于地面,由于第一伸缩件3沿竖直方向伸缩,且远离第一安装部301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相连接,从而使第一支撑组件1能够与第一支撑件7互相垂直设置,进而通过第一伸缩件3沿竖直方向上的伸展,使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对硐室的顶板进行支撑。
由于本申请中包括有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且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与第一支撑机构相同,因此,通过第二支撑机构同样能够对顶板进行支撑。并且,由于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之间设有行走伸缩件5,且行走伸缩件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因此,当行走伸缩件5伸展时,能够推动第二支撑机构前移,当行走伸缩件5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支撑机构前移,从而实现扇形区支护装置的整体移动。
作业时,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均为伸展状态,使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401均支撑于地面,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均贴合支撑于硐室的顶板上,从而实现对硐室顶板的稳定支撑。
当前端的支架撤出时,第二伸缩件4收缩,使第二支撑组件2与顶板相分离,行走伸缩件5伸展,将第二支撑机构整体向前推出,推动至对应位置后,第二伸缩件4伸展使第二支撑组件2与顶板相接触,并对顶板进行支撑。
当第二支撑机构对顶板支撑稳定后,第一伸缩件3收缩使第一支撑组件1与顶板相分离,行走伸缩件5收缩,从而能够拉动第一支撑机构向接近第二支撑机构的方向前移,进而实现扇形区支护装置的整体移动。待第一支撑机构移动至对应位置后,第一伸缩件3伸展,使第一支撑组件1再次与顶板相接触,并对顶板进行支撑。
通过上述方式,当撤出一个支架后,扇形区支护装置便前移一个支架的距离,实现对硐室在回撤过程中的稳定支撑。并且,为保证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能够稳定地对顶板进行支撑,优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一伸缩件3互相垂直设置,第二支撑组件2和第二伸缩件4互相垂直设置。但本申请中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也可与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呈角度设置,且当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与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呈角度设置时,需要在第一伸缩件3与第一支撑组件1的连接端以及第二伸缩件4与第二支撑组件2的连接端设置连接板,从而能够通过连接板将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倾斜的力转化为竖直方向的推力。因此,进一步优选地,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的另一端同样设有连接板,从而能够实现稳定地支撑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伸缩件3、第二伸缩件4以及行走伸缩件5均为伸缩油缸,伸缩油缸的伸缩端与对应的第一支撑组件1或第二支撑组件2固定连接。伸缩油缸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安装部301或第二安装部401进行固定安装,且优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401呈矩形体,也可以为圆柱体或多面体结构。通过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401能够稳定地与地面相接触,从而使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能够稳定地对硐室的顶板进行支撑。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杆机构的数量均可为一个,且包含的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的数量均可为一个,从而使第一支撑组件1与第二支撑组件2的数量也为一个,因此,优选地,本申请中第一支撑组件1的覆盖面积与第二支撑组件2的覆盖面积能够覆盖原支架支撑的顶板面积。
并且,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的前移顺序与行走伸缩件5的设置方式相关,若行走伸缩件5的伸缩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机构相连接,则按照上述方式前移。
若行走伸缩件5的伸缩端朝向前进方向与第一支撑组件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时,行走伸缩件5的伸展首先推动第一支撑机构前移,再通过行走伸缩件5的回缩拉动第二支撑机构前移。
实施例2
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申请中至少存在两个第二支撑机构,且第一支撑机构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机构之间;行走伸缩件5包括第一行走伸缩件5和第二行走伸缩件5,第一行走伸缩件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的一侧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一侧的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第二行走伸缩件5的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的另一侧相连接,第二行走伸缩件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1另一侧的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
优选地,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二支撑机构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支撑机构的数量为一个,两个第二支撑机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机构的两侧,因此,本申请中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行走的行走伸缩件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行走伸缩件5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1的两侧,并能够同时伸展和回缩。
通过设置两个第二支撑机构以及一个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较为稳定地支撑效果。当需要前移时,行走伸缩件5的伸缩件的伸缩端同时伸展,从而使两侧的第二支撑机构前移,待两侧的第二支撑机构移动至对应位置后,行走伸缩件5回缩,使第一支撑机构前移,实现整体装置的移动。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由于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的回缩仅能够带动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与顶板相分离,因此,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在前移时,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401仍处于与地面相接触的状态。
并且,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可以为矩形体结构或板状结构,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的伸缩端直接与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相连接。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伸缩件3,位于第一支撑机构一侧的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伸缩件4,至少两个第一伸缩件3沿第一方向S1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伸缩件4沿第一方向S1间隔设置。
优选地,一个第一支撑机构对应设置两个第一伸缩件3,一个第二支撑机构对应设置两个第二伸缩件4。因此,在实施例2中,本申请的第二伸缩件4的数量为四个,第一伸缩件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伸缩件3能够同时动作,四个第二伸缩件4能够同时动作。
而通过上述方式设置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能够使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更加稳定,从而保证对顶板的支撑效果。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图1示出的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的数量仅为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对顶板的稳定支撑,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护装置成本和整体重量。
实施例3
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申请中第一支撑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梁103、第一限位梁102以及第一顶梁101,第二支撑组件2包括第二连接梁203、第二限位梁202以及第二顶梁201;第一连接梁103、第一顶梁101、第二限位梁202以及第二顶梁201均沿第一方向S1延伸,第一限位梁102和第二限位梁202均沿第二方向S2延伸,第一顶梁101和第二顶梁201组成支撑平面;第一伸缩件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梁103对应连接,第二伸缩件4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梁203对应连接;第一限位梁102位于第一顶梁101与第一连接梁103之间,且第一限位梁102的两端均能够与两侧的第二连接梁203相接触,第二限位梁202位于第二限位梁202与第二连接梁203之间,且第二限位梁20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连接梁203相连接,第二限位梁202能够与第一连接梁103相接触,第一限位梁102与第二限位梁202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组件1和第二支撑组件2的结构可以结合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结构进行作业。通过第一顶梁101和第二顶梁201能够组成支撑平面,从而对顶板进行支撑。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限位梁102沿第二方向S2架设在第一连接梁103以及两侧的第二连接梁203上方,且中间位置与第一连接梁103相连接,第二限位梁202沿第二方向S2架设在第一连接梁103上方,且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连接梁203相连接。并且,本申请中的第二限位梁202位于第一限位梁102的前端,因此,当第二伸缩件4回缩时,第二限位梁202能够向接近第一连接梁103的方向移动,并能够与第一连接梁103相抵接。因此,当第二限位梁202与第一连接梁103相抵接后,第二伸缩件4的继续回缩能够带动第二安装部401上移,从而能够使第二支撑机构的两端均处于悬空状态,进而通过行走伸缩件5的伸展能够快速地推动第二支撑机构前移。
当第二支撑机构移动至对应位置并伸展后,第一伸缩件3回缩,使第一限位梁102向接近第二连接梁203的方向移动,并与第二连接梁203相抵接,且当第一限位梁102与第二连接梁203相抵接后,第一伸缩件3的继续回缩能够带动第一安装部301上移,从而能够使第一支撑机构的两端均处于悬空状态,进而通过行走伸缩件5的回缩能够快速地拉动第一支撑机构前移。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顶梁101和第二顶梁201可根据对应的支撑面积进行设置,且在此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顶梁101的在第二方向S2上的宽度为两侧的第二支撑机构的设置间距。
并且,本申请上述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前移顺序仅为按照图1中示出的布置方式的动作过程。若第一限位梁102位于第二限位梁202的前端,则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机构首先进行前移,第二支撑机构之后前移。
而本申请图1中示出的第一限位梁102和第二限位梁202的数量仅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按照第一限位梁102和第二限位梁202交替设置的方式,且能够保证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具有前进空间均可。
其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3中,本申请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还包括侧护板6组件,侧护板6组件包括侧护板6和第一支撑件7;侧护板6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梁202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沿第二方向S2延伸,且与第一支撑件7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7远离侧护板6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梁203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7能够伸缩,以带动侧护板6相对第二连接梁203撑起或回落。
通过设置的侧护板6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硐室的侧壁面进行支撑和防护,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硐室侧壁掉落物体损坏整体装置的问题。
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撑件7为伸缩油缸,通过伸缩油缸能够实现侧护板6相对第二连接梁203的转动。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由于在实际作业中,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并排设置以达到覆盖全部所需支撑的顶板面积,因此,本申请中的侧护板6组件与扇形区支护装置为可拆卸连接,从而能够在需要时,将侧护板6组件安装在靠近硐室侧壁的扇形区支护装置的一侧。
因此,优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二限位梁202的两端均形成有连接部2021,侧护板6的一端与连接部2021转动连接。
具体地,在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还包括后挡板组件,后挡板包括后挡板和第二支撑件,后挡板的一端与第一限位梁102或第二限位梁20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梁103或第二连接梁203相连接;第二支撑件能够沿第一方向S1所在的竖直平面上伸缩,以推动后挡板支起或回落。
通过设置后挡板组件能够对扇形区支护装置的尾部进行防护,且优选地,本申请中的后挡板组件与扇形区支护装置为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4
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申请中第一安装部301背离第一伸缩件3的一侧设有第一底座8,第二安装部401背离第二伸缩件4的一侧设有第二底座9,第一底座8和第二底座9均沿第一方向S1延伸。
如图1所示,由于本申请中优选地,第一伸缩件3的数量为两个,第二伸缩件4的数量为四个,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底座8能够将对应的两个第一伸缩件3相结合,并能够与第一支撑组件1形成矩形框体结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一支撑机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底座9能够将对应的两个第二伸缩件4相结合,并能够与第二支撑组件2形成矩形框体结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支撑机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支护装置的稳定性。
由于本申请中第一伸缩件3和第二伸缩件4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401,因此,在实际安装时,第一底座8直接与第一安装部301对应连接,第二底座9直接与第二安装部401对应连接,从而能够快速地实现整体结构的组装。
当本申请中设置第一底座8和第二底座9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形区支护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组件10和第二连杆组件11;第一连杆组件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梁103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底座8相连接,第二连杆组件1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梁203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底座9相连接。
本申请中第一底座8形成有第一延展部,第二底座9形成有第二延展部,第一连杆组件10与第一延展部对应安装,第二连杆组件11与第二延展部对应安装,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连杆组件10和第二连杆组件11提升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在行走时的稳定性。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中回撤支护装置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此外,如图3结合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包括上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以及回撤支护装置12及回撤平台;回撤支护装置12与扇形区支护装置并排设置,回撤平台位于回撤支护装置12行进方向上的前端,回撤支护装置12设有推杆组件1201,推杆组件1201能够推动回撤平台向行进方向前移。
本申请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和回撤支护装置12,通过扇形区支护装置能够对硐室内支架撤出后的位置进行支撑,通过回撤支护装置12一方面能够对回撤位置的顶板进行支撑,另一方面能够对回撤平台进行推移。因此,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能够在回撤作业时对硐室内的顶板进行稳定地支撑,并能够降低人工参与,自动作业。
本申请中的回撤支护装置12的结构与扇形区支护装置的结构相似,包括推杆组件1201、支撑架1202、伸缩缸1203、连杆机构1204以及推进件1205,伸缩缸1203的一端与支撑架1202相连接,且支撑架1202与伸缩缸1203互相垂直设置,通过伸缩缸1203的伸展,能够使支撑架1202对回撤区的顶板进行支撑。而回撤支护装置12中同样具有两组支撑架1202,并通过推进件1205进行驱动行走动作,行走动作的方式与扇形区支护装置的动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推杆组件1201为两个液压油缸,前端可形成能够与回撤平台稳定接触的推动部,通过液压油缸的伸展,实现对回撤平台的推动。
本申请提供的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作业时,先通过回撤平台将对应位置的硐室支架撤出,扇形区支护装置前移至支架撤出位置,对该处顶板进行支撑防护,再通过回撤支护装置12的推杆组件1201将回撤平台推动至下移支架位置,之后回撤支护装置12前移,回撤平台将支架撤出,扇形区支护装置再次前移支撑,重复上述动作,实现采煤机硐室内全部支架的撤出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以及行走伸缩件;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伸缩件;
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安装部;
所述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存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且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一伸缩件互相垂直设置,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二伸缩件互相垂直设置;
所述行走伸缩件包括第一行走伸缩件和第二行走伸缩件,所述第一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一侧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
第二行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侧相连接,第二行走伸缩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所述第一伸缩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的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第二伸缩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伸缩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伸缩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梁、第一限位梁以及第一顶梁,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梁、第二限位梁以及第二顶梁;
所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二限位梁以及所述第二顶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梁和所述第二限位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顶梁和所述第二顶梁组成支撑平面;
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对应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梁位于第一顶梁与第一连接梁之间,且所述第一限位梁的两端均能够与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梁相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梁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梁之间,且所述第二限位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梁相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梁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相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梁与所述第二限位梁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护板组件,所述侧护板组件包括侧护板和第一支撑件;
所述侧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梁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侧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能够伸缩,以带动所述侧护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梁撑起或回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梁的两端均形成有连接部,所述侧护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挡板组件,所述后挡板包括后挡板和第二支撑件,所述后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梁或所述第二限位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或所述第二连接梁相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竖直平面上伸缩,以推动所述后挡板支起或回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二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
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连接。
10.一种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扇形区支护装置以及回撤支护装置及回撤平台;
所述回撤支护装置与所述扇形区支护装置并排设置,所述回撤平台位于所述回撤支护装置行进方向上的前端,所述回撤支护装置设有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能够推动所述回撤平台向行进方向前移。
CN202121853090.0U 2021-08-09 2021-08-09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Active CN215332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53090.0U CN215332919U (zh) 2021-08-09 2021-08-09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53090.0U CN215332919U (zh) 2021-08-09 2021-08-09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2919U true CN215332919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6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53090.0U Active CN215332919U (zh) 2021-08-09 2021-08-09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29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6658A (zh) * 2022-01-28 2022-08-05 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支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6658A (zh) * 2022-01-28 2022-08-05 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支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32919U (zh) 扇形区支护装置及自移式回撤支护系统
US10774642B1 (en) Hydraulic support unit and hydraulic support for anti-rock burst roadway
CN111396105A (zh) 一种采煤工作面运输巷道自移式超前支护装置
CN208380616U (zh) 自平衡超前支护液压支架
CN203402072U (zh) 爬梯及履带式工程机械
CN218598231U (zh) 一种用于采煤工作面顺槽的新型液压支架
CN110118097A (zh) 一种背负式综掘巷道临时支护设备及其应用
CN116014409A (zh) 一种四面阵天线的折展机构
CN113622976B (zh) 支护机构、临时支护装置及其临时支护方法
CN110424996B (zh) 一种无反复支撑自移式超前支护装置
CN213450212U (zh) 曲臂侧梯以及消防车
CN211287492U (zh) 车辆
CN114017082A (zh) 水平支撑结构后拆法的施工工艺
CN220551753U (zh) 安装支架、显示单元及拼接屏系统
CN219529053U (zh) 一种隧道支撑棚
CN218862637U (zh) 一种支护结构和工程机械
CN212774357U (zh) 一种急倾斜支架挡矸装置
CN217481320U (zh) 一种无反复支撑效果的递推滑道式超前液压支架
CN221118772U (zh) 一种竖直扩展方舱
CN219172546U (zh) 矿用列车
CN114659405B (zh) 一种中支滑轨式起竖装置和车载起竖设备
CN216617512U (zh) 掘锚一体机
CN114961809B (zh) 一种基于隧道洞口施工用的支撑装置
CN216553952U (zh) 侧墙防水及钢筋作业用台车
CN213627612U (zh) 一种行车隧道叠落车站内盾构平移通过中板的移动加固台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