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28256U - 压淬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淬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28256U
CN215328256U CN202022917514.7U CN202022917514U CN215328256U CN 215328256 U CN215328256 U CN 215328256U CN 202022917514 U CN202022917514 U CN 202022917514U CN 215328256 U CN215328256 U CN 215328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rotating shaft
electric rotating
polishing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175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JIUR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JIUR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JIUR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JIUR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175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28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28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28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淬冷却装置,包括:支撑架、上模具、下模具、打磨部和冷却池,其中,所述打磨部包括:第一电动转轴、支撑杆、第二电动转轴和打磨杆;所述打磨杆的底面设置有磨砂层,且所述打磨杆的长度为所述下模具半径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压淬冷却装置能够在压淬之前,通过打磨部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打磨,以将零件表面的毛刺及异物去除,以避免毛刺及异物导致压淬后零件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压淬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压床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淬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零件在轧制后通过淬火能够直接得到所需产品或者半成品,在冷却过程中,需要均匀、等速的对零部件进行降温,而零部件的形态各异,往往表层和心部的冷却速度和时间并不一致,形成了温差,容易导致零件体积膨胀和收缩不均而产生热应力,进而导致零件不均匀塑性变形。压淬法是在急速冷却的过程中,采用固定装置将金属固定并施以一定的压力,防止内应力释放而影响到零部件的外形,一来可以防止变形,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产品一定的平整度,使其达到满意的效果。
但是当零件的平面有毛刺或异物的时候,若不能在热处理之前及时的将毛刺或者异物处理,将直接导致零件在压淬后产生变形。为了处理零件表面的毛刺及异物,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检查及打磨,费时费力,影响压淬的效率。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够对零件进行压淬冷却的同时还能方便对零件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的压淬冷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方便对零件进行压淬冷却的压淬冷却装置。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压淬冷却装置,包括:支撑架、上模具、下模具、打磨部和冷却池。
支撑架,其包括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至少四根竖梁、以及将各个所述竖梁连接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
设置在支撑架上端横梁上并沿支撑架上下升降的上模具,所述上模具设置于支撑架的中部位置。
设置在支撑架下端横梁上且与所述上模具相对应设置的下模具。
设置在支撑架任意一上端横梁中间位置的打磨部。
设置在支撑架下方且与上模具和下模具相对应的冷却池。
其中,所述打磨部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任意一上端横梁下方的第一电动转轴,所述第一电动转轴垂直朝正下方的下端横梁伸延。
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转轴一端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垂直于所述第一电动转轴,且与所述横梁平行向外伸延。
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一端且垂直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电动转轴,当所述第一电动转轴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且支撑杆处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时,支撑杆的最远端刚好位于所述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
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动转轴一端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的打磨杆,所述打磨杆的底面设置有磨砂层,且所述打磨杆的长度为所述下模具半径的长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首先在压淬之前,可以通过打磨部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打磨,以将零件表面的毛刺及异物去除,以避免毛刺及异物导致压淬后零件变形的问题。当需要对零件进行打磨时,首先将即将进行压淬的零件放入下模具中,通过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内部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使得第二电动转轴处于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此时打磨杆处于零件的上表面,打磨杆的磨砂层与零件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再转动第二电动转轴使得打磨杆在第二电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以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打磨。
其次,当上模具沿支撑架向下降落压向下模具,以进行零件的压淬;压淬结束后再通过将上模具沿支撑架向上升起,以露出下模具和零件便于对零件的冷却处理。
最后,在支撑架下方设置冷却池,以便于及时的对压淬后的零件进行冷却处理。
优选的是,第一电动转轴所处的上端横梁对侧的上端横梁上还设置有固定孔位;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上还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当电动伸缩杆伸长时穿过所述固定孔位得以固定。
上述方案中,在对零件进行打磨之前,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内部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再将第一电动伸缩杆伸长以穿过所述固定孔,使得第一电动伸缩杆和支撑杆固定在横梁上,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杆的稳定性。
优选的是,所述打磨杆为中空结构,所述打磨杆的底面还有沿打磨杆长度方向设置的开口,打磨杆内设置有升降打磨杆,所述升降打磨杆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连接在所述打磨杆的内部,当第二电动伸缩杆伸长时,所述升降打磨杆向下伸出所述开口;当第二电动伸缩杆缩短时,所述升降打磨杆向上缩回所述打磨杆的内部,且所述升降打磨杆的底部与所述打磨杆的底面平行以封闭所述开口。
上述方案中,在将零件放入下模具对零件进行打磨之前,通过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内部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使得第二电动转轴处于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此时打磨杆处于下模具的上表面,打磨杆的磨砂层与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将第二电动伸缩杆伸长以将升降打磨杆向下伸出所述开口,使得升降打磨杆底面的磨砂层与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再转动第二电动转轴使得打磨杆和升降打磨杆在第二电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以对下模具的表面进行打磨。打磨完毕后再将第二电动伸缩杆收缩以将升降打磨杆向上缩回所述打磨杆的内部,然后将零件放入下模具中,以对零件进行打磨。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动转轴的上端连接有第三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支撑杆的下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连接。
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伸缩,以调整第二电动转轴的高度位置,进而调整打磨杆的高度,当需要对零件或下模具进行打磨时,调控第三电动伸缩杆伸长以使得打磨杆的磨砂层与零件或下模具的上表面以进行打磨;当不需要打磨或者转移零件时,调控第三电动伸缩杆缩短以使得打磨杆远离下模具,便于对零件的转移。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之间还设置有张力导柱,所述张力导柱贯穿所述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并固定在所述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之间;所述张力导柱上连接有中间滑座,所述中间滑座滑动连接在所述张力导柱上,并在所述张力导柱内部上下滑动;所述中间滑座的底面连接所述上模具。
优选的是,上模具通过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中间滑座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压紧油缸和提升油缸,所述压紧油缸的活塞杆连接在所述中间滑座的顶部,并与压紧油缸连通;所述提升油缸的活塞杆连接在所述上端横梁的顶部,并与提升油缸连通;所述压紧油缸和所述提升油缸与同一套液压泵系统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和第二冷却池;所述第一冷却池包围在所述支撑架的外部,以将支撑架容纳于冷却池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冷却池的高度大于下模具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冷却池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第二冷却池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排水口和进水口通过排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池的上部内壁上设置有盘绕所述第一冷却池内壁的喷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池通过抽水装置连通至所述喷水管,以向所述喷水管供水;所述喷水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所述喷水孔朝向所述下模具的方向喷射。
上述方案中,零件压淬完成后,通过抽水装置将第二冷却池中的冷却液抽取至喷水管内,冷却液从喷水管内壁上的多个喷水孔向零件进行喷射,不断向零件喷射的冷却液使得第一冷却池的水位得以提升,以淹没所述下模具和零件,以使得零件快速冷却。当冷却完成后,再通过排水管将第一冷却池中的冷却液排放至第二冷却池中,以露出下模具。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压淬冷却装置在压淬之前,可以通过打磨部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打磨,以将零件表面的毛刺及异物去除,以避免毛刺及异物导致压淬后零件变形的问题。
其次,当上模具沿支撑架向下降落压向下模具,以进行零件的压淬;压淬结束后再通过将上模具沿支撑架向上升起,以露出下模具和零件便于对零件的冷却处理。
还有,在支撑架下方设置冷却池,以便于及时的对压淬后的零件进行冷却处理。
再有,在对零件进行打磨之前,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内部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再将第一电动伸缩杆伸长以穿过所述固定孔,使得第一电动伸缩杆和支撑杆固定在横梁上,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杆的稳定性。
然后,在将零件放入下模具对零件进行打磨之前,通过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内部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使得第二电动转轴处于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此时打磨杆处于下模具的上表面,打磨杆的磨砂层与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将第二电动伸缩杆伸长以将升降打磨杆向下伸出所述开口,使得升降打磨杆底面的磨砂层与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再转动第二电动转轴使得打磨杆和升降打磨杆在第二电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以对下模具的表面进行打磨。打磨完毕后再将第二电动伸缩杆收缩以将升降打磨杆向上缩回所述打磨杆的内部,然后将零件放入下模具中,以对零件进行打磨。
然后,通过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伸缩,以调整第二电动转轴的高度位置,进而调整打磨杆的高度,当需要对零件或下模具进行打磨时,调控第三电动伸缩杆伸长以使得打磨杆的磨砂层与零件或下模具的上表面以进行打磨;当不需要打磨或者转移零件时,调控第三电动伸缩杆缩短以使得打磨杆远离下模具,便于对零件的转移。
最后,零件压淬完成后,通过抽水装置将第二冷却池中的冷却液抽取至喷水管内,冷却液从喷水管内壁上的多个喷水孔向零件进行喷射,不断向零件喷射的冷却液使得第一冷却池的水位得以提升,以淹没所述下模具和零件,以使得零件快速冷却。当冷却完成后,再通过排水管将第一冷却池中的冷却液排放至第二冷却池中,以露出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压淬冷却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压淬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压淬冷却装置处于打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压淬冷却装置处于打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压淬冷却装置中打磨杆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压淬冷却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形式,一种压淬冷却装置,包括:
支撑架、上模具、下模具、打磨部和冷却池。
支撑架1,其包括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至少四根竖梁、以及将各个所述竖梁连接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
设置在支撑架1上端横梁上并沿支撑架1上下升降的上模具2,所述上模具2设置于支撑架1的中部位置。
设置在支撑架1下端横梁上且与所述上模具2相对应设置的下模具3。
设置在支撑架1任意一上端横梁中间位置的打磨部4。
设置在支撑架1下方且与上模具2和下模具3相对应的冷却池5。
其中,所述打磨部4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任意一上端横梁下方的第一电动转轴41,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垂直朝正下方的下端横梁伸延。
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一端的支撑杆42,所述支撑杆42垂直于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且与横梁平行向外伸延。
连接在所述支撑杆42一端且垂直于所述支撑杆42的第二电动转轴43,当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转动至支撑杆42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且支撑杆42处于所述支撑架1的内部时,支撑杆42的最远端刚好位于所述下模具3的正中心的上部。
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动转轴43一端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的打磨杆44,所述打磨杆4的底面设置有磨砂层,且所述打磨杆44的长度为所述下模具3半径的长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首先在压淬之前,可以通过打磨部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打磨,以将零件表面的毛刺及异物去除,以避免毛刺及异物导致压淬后零件变形的问题。当需要对零件进行打磨时,首先将即将进行压淬的零件放入下模具中,通过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内部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使得第二电动转轴处于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此时打磨杆处于零件的上表面,打磨杆的磨砂层与零件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再转动第二电动转轴使得打磨杆在第二电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以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打磨。
其次,当上模具沿支撑架向下降落压向下模具,以进行零件的压淬;压淬结束后再通过将上模具沿支撑架向上升起,以露出下模具和零件便于对零件的冷却处理。
最后,在支撑架下方设置冷却池,以便于及时的对压淬后的零件进行冷却处理。
实施例2
图4~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形式,一种压淬冷却装置,包括:支撑架、上模具、下模具、打磨部和冷却池。
支撑架1,其包括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至少四根竖梁、以及将各个所述竖梁连接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
设置在支撑架1上端横梁上并沿支撑架1上下升降的上模具2,所述上模具2设置于支撑架1的中部位置。
设置在支撑架1下端横梁上且与所述上模具2相对应设置的下模具3。
设置在支撑架1任意一上端横梁中间位置的打磨部4。
设置在支撑架1下方且与上模具2和下模具3相对应的冷却池5。
其中,所述打磨部4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任意一上端横梁下方的第一电动转轴41,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垂直朝正下方的下端横梁伸延。
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一端的支撑杆42,所述支撑杆42垂直于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且与横梁平行向外伸延。
连接在所述支撑杆42一端且垂直于所述支撑杆42的第二电动转轴43,当所述第一电动转轴41转动至支撑杆42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且支撑杆42处于所述支撑架1的内部时,支撑杆42的最远端刚好位于所述下模具3的正中心的上部。
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动转轴43一端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的打磨杆44,所述打磨杆44的底面设置有磨砂层,且所述打磨杆4的长度为所述下模具3半径的长度。
进一步的,第一电动转轴41所处的上端横梁对侧的上端横梁上还设置有固定孔位45;支撑杆42的长度方向上还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46,当电动伸缩杆46伸长时穿过所述固定孔位45得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打磨杆44为中空结构,所述打磨杆44的底面还有沿打磨杆长度方向设置的开口,打磨杆44内设置有升降打磨杆441,所述升降打磨杆441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442连接在所述打磨杆44的内部,当第二电动伸缩杆442伸长时,所述升降打磨杆441向下伸出所述开口;当第二电动伸缩杆442缩短时,所述升降打磨杆441向上缩回所述打磨杆44的内部,且所述升降打磨杆441的底部与所述打磨杆44的底面平行以封闭所述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动转轴43的上端连接有第三电动伸缩杆47,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杆47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支撑杆42的下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4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1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之间还设置有张力导柱6,所述张力导柱6贯穿所述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并固定在所述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之间;所述张力导柱6上连接有中间滑座61,所述中间滑座61滑动连接在所述张力导柱6上,并在所述张力导柱6内部上下滑动;所述中间滑座61的底面连接所述上模具2。
进一步的,上模具2通过驱动装置7连接在所述中间滑座61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压紧油缸71和提升油缸72,所述压紧油缸71的活塞杆连接在所述中间滑座61的顶部,并与压紧油缸71连通;所述提升油缸72的活塞杆连接在所述上端横梁的顶部,并与提升油缸72连通;所述压紧油缸71和所述提升油缸72与同一套液压泵系统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池5包括第一冷却池51和第二冷却池52;所述第一冷却池51包围在所述支撑架1的外部,以将支撑架1容纳于冷却池51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冷却池51的高度大于下模具3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冷却池51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第二冷却池52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排水口和进水口通过排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池51的上部内壁上设置有盘绕所述第一冷却池内壁的喷水管511,所述第二冷却池通过抽水装置连通至所述喷水管511,以向所述喷水管511供水;所述喷水管51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所述喷水孔朝向所述下模具3的方向喷射。
该实施例的方案,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将零件放入下模具对零件进行打磨之前,通过转动第一电动转轴将支撑杆向支撑架的内部转动,使得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再将第一电动伸缩杆伸长以穿过所述固定孔,使得第一电动伸缩杆和支撑杆固定在横梁上,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杆的稳定性。此时,第二电动转轴处于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
然后通过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伸缩,以调整第二电动转轴的高度位置,使得打磨杆处于下模具的上表面,打磨杆的磨砂层与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将第二电动伸缩杆伸长以将升降打磨杆向下伸出所述开口,使得升降打磨杆底面的磨砂层与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再转动第二电动转轴使得打磨杆和升降打磨杆在第二电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以对下模具的表面进行打磨。打磨完毕后再将第二电动伸缩杆收缩以将升降打磨杆向上缩回所述打磨杆的内部,此时升降打磨杆与打磨杆的地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调控第三电动伸缩杆缩短以使得打磨杆远离下模具,然后将零件放入下模具中,再将第三电动伸缩杆伸长以使得打磨杆的底面与零件的上表面接触,最后再转动第二电动转轴以对零件进行打磨。打磨完毕后,调控第三电动伸缩杆缩短以使得打磨杆远离下模具,再将第一电动伸缩杆缩短,以使得第一电动伸缩杆与固定孔脱离,再转动第一电动转轴以将打磨部转移至支撑架的外部,即可进行零件的压淬处理。
零件压淬处理完成后,通过抽水装置将第二冷却池中的冷却液抽取至喷水管内,冷却液从喷水管内壁上的多个喷水孔向零件进行喷射,不断向零件喷射的冷却液使得第一冷却池的水位得以提升,以淹没所述下模具和零件,以使得零件快速冷却。当冷却完成后,再通过排水管将第一冷却池中的冷却液排放至第二冷却池中,以露出下模具。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一种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其包括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至少四根竖梁、以及将各个所述竖梁连接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
设置在支撑架上端横梁上并沿支撑架上下升降的上模具,所述上模具设置于支撑架的中部位置;
设置在支撑架下端横梁上且与所述上模具相对应设置的下模具;
设置在支撑架任意一上端横梁中间位置的打磨部;
设置在支撑架下方且与上模具和下模具相对应的冷却池;
其中,所述打磨部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任意一上端横梁下方的第一电动转轴,所述第一电动转轴垂直朝正下方的下端横梁伸延;
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转轴一端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垂直于所述第一电动转轴,且与横梁平行向外伸延;
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一端且垂直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电动转轴,当所述第一电动转轴转动至支撑杆与第一电动转轴所在的横梁垂直、且支撑杆处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时,支撑杆的最远端刚好位于所述下模具的正中心的上部;
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动转轴一端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的打磨杆,所述打磨杆的底面设置有磨砂层,且所述打磨杆的长度为所述下模具半径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动转轴所处的上端横梁对侧的上端横梁上还设置有固定孔位;
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上还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当电动伸缩杆伸长时穿过所述固定孔位得以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杆为中空结构,所述打磨杆的底面还有沿打磨杆长度方向设置的开口,打磨杆内设置有升降打磨杆,所述升降打磨杆通过电动伸缩杆连接在所述打磨杆的内部,当电动伸缩杆伸长时,所述升降打磨杆向下伸出所述开口;当电动伸缩杆缩短时,所述升降打磨杆向上缩回所述打磨杆的内部,且所述升降打磨杆的底部与所述打磨杆的底面平行以封闭所述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的上端连接有第三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支撑杆的下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动转轴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之间还设置有张力导柱,所述张力导柱贯穿所述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并固定在所述上端横梁和下端横梁之间;
所述张力导柱上连接有中间滑座,所述中间滑座滑动连接在所述张力导柱上,并在所述张力导柱内部上下滑动;所述中间滑座的底面连接所述上模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模具通过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中间滑座上;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压紧油缸和提升油缸,所述压紧油缸的活塞杆连接在所述中间滑座的顶部,并与压紧油缸连通;所述提升油缸的活塞杆连接在所述上端横梁的顶部,并与提升油缸连通;所述压紧油缸和所述提升油缸与同一套液压泵系统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淬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和第二冷却池;
所述第一冷却池包围在所述支撑架的外部,以将支撑架容纳于冷却池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冷却池的高度大于下模具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冷却池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第二冷却池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排水口和进水口通过排水管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池的上部内壁上设置有盘绕所述第一冷却池内壁的喷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池通过抽水装置连通至所述喷水管,以向所述喷水管供水;
所述喷水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所述喷水孔朝向所述下模具的方向喷射。
CN202022917514.7U 2020-12-08 2020-12-08 压淬冷却装置 Active CN215328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17514.7U CN215328256U (zh) 2020-12-08 2020-12-08 压淬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17514.7U CN215328256U (zh) 2020-12-08 2020-12-08 压淬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28256U true CN215328256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5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17514.7U Active CN215328256U (zh) 2020-12-08 2020-12-08 压淬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28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66279B (zh) 一种高频淬火装置
CN215328256U (zh) 压淬冷却装置
CN211057166U (zh) 一种轮胎模具锻件热处理用冷却装置
CN106418940B (zh) 纯度999.999‰贵金属饰品加工设备及方法
CN1962893B (zh) 淬火件悬挂方式喷液淬火、浸液淬火和空冷组合控制淬火冷却方法
CN205088290U (zh) 带内限位结构的喷冷式淬火装置
KR101745539B1 (ko) 다중 냉각방식 열간성형 금형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토션빔 제조방법
CN114891993B (zh) 一种用于热作模具钢的制作设备及工艺
CN112342346B (zh) 一种高效快捷的模具钢加工生产用退火设备
CN102152069A (zh) 一种气阀钢型材生产方法
CN214052819U (zh) 一种铝型材的氧化处理设备
CN214022604U (zh) 一种轧辊冷却机构
CN219402185U (zh) 一种具有快速冷却结构的模具钢锻造设备
KR101185349B1 (ko) 침지형 프레스 경화용 금형장치
CN108893586B (zh) 贯通轴淬火的自动喷淋装置
CN216780228U (zh) 一种汽车叶轮用蜡模整形工作台
CN112210641A (zh) 一种同步环压淬装置
CN220846209U (zh) 一种合金铸钢件加工用淬火装置
CN218963924U (zh) 一种锻造件降温装置
CN214782036U (zh) 一种齿轮加工用冷却装置
CN216688235U (zh) 一种用于提高顶铁抗疲劳性的淬火装置
CN220432892U (zh) 一种回转缸生产外壳淬火处理装置
KR101225433B1 (ko) 핫 하이드로 포밍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하이드로 포밍 제품 제조 방법
CN218576800U (zh) 一种橡胶发泡成型机的冷却装置
CN220426713U (zh) 一种方便定位的钢板锻造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