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23007U - 鞍座结构及单车 - Google Patents

鞍座结构及单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23007U
CN215323007U CN202120662985.XU CN202120662985U CN215323007U CN 215323007 U CN215323007 U CN 215323007U CN 202120662985 U CN202120662985 U CN 202120662985U CN 215323007 U CN215323007 U CN 215323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ddle
rear end
saddle structure
structure according
support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629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春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629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23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23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23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座结构及单车。鞍座结构包括:鞍座以及设置在鞍座底壁上的弓梁,鞍座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鞍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腔,且至少一个插接腔的底壁上具有安装开口;弓梁的前端和/或后端插接于对应的插接腔中,限位件盖装于对应的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并用于限制弓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上述鞍座结构可应用于单车等车辆上,限位件可对安装至插接腔中的弓梁的前端和/或后端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阻止弓梁在前、后向上移动,进而可以避免弓梁发生退弓甚至脱弓的现象,确保弓梁与鞍座间牢固连接。

Description

鞍座结构及单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鞍座结构及单车。
背景技术
目前,鞍座通常采用弓梁安装在自行车的鞍管上,供骑行者骑坐。其中,弓梁的前、后端一般插设于鞍座的底部以实现自身与鞍座的装配,然而弓梁的这种装配方式易导致弓梁退弓甚至脱弓,使得弓梁与鞍座的装配不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鞍座上弓梁易发生退弓甚至脱弓的问题,提供一种鞍座结构及单车。
一种鞍座结构,包括:鞍座以及设置在所述鞍座底部上的弓梁,所述鞍座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
所述鞍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腔,且至少一个所述插接腔的底壁上具有安装开口;
所述弓梁的前端和/或后端插接于对应的所述插接腔中,所述限位件盖装于对应的所述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并用于限制所述弓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弓梁包括并列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均沿由前至后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插接于所述插接腔中并通过所述限位件限位;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均与所述鞍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相连接的固定盖与止位凸起;
所述固定盖盖装于所述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所述止位凸起伸入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的间隙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盖装于所述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的靠近所述鞍座的壁上设置有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位凸起的靠近所述固定盖的端部上设置有增强凸起,所述增强凸起与所述固定盖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通过第一螺纹件与所述鞍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鞍座上的螺杆以及与所述螺杆相配合的螺母;
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朝向自身前端弯曲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螺杆穿设的空间;
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朝向自身前端弯曲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螺杆穿设的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插接于所述鞍座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鞍座的后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凸起,所述插接凸起上具有插接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插接于所述插接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鞍座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坐垫、上壳与下壳,所述坐垫与所述上壳间及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间均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壳还与所述弓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坐垫的底部边缘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围设于所述上壳的四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壳的边缘整体采用多个第二螺纹件与所述上壳的边缘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壳的前端边缘与后端边缘采用多个第二螺纹件与所述上壳的边缘连接,所述下壳的中部边缘采用卡扣与所述上壳的边缘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件设置在所述上壳上,所述下壳开设有与所述卡扣件相配合的卡槽;和/或,所述卡扣件设置在所述下壳上,所述上壳开设有与所述卡扣件相配合的卡槽;
其中,所述卡槽包括相通的滑动区域与扣合区域,所述卡扣件能够沿所述滑动区域滑动直至扣合于所述扣合区域中。
一种单车,包括鞍管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鞍座结构,所述鞍座结构的弓梁与所述鞍管连接。
上述鞍座结构及单车,可应用于单车等车辆上,限位件可对安装至插接腔中的弓梁的前端和/或后端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阻止弓梁在前、后向上移动,进而可以避免弓梁发生退弓甚至脱弓的现象,确保弓梁与鞍座间牢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至鞍管上的鞍座结构从第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至鞍管上的鞍座结构从第二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至鞍管上的鞍座结构从第三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至鞍管上的鞍座结构从第一角度看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的下壳、弓梁与限位件三者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的下壳处于倒置状态时与限位件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件处于倒置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的下壳与弓梁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至鞍管上的鞍座结构从第四角度看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至鞍管上的鞍座结构从第五角度看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结构从第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结构从第二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结构从第三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结构处于倒置状态下的分解图。
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0、鞍座结构;100、鞍座;100a、插接腔;100b、安装开口;110、插接凸起;110a、插接孔;120、坐垫;121、衬垫;122、硬质壳体;130、上壳;130a、螺纹沉孔;131、螺柱;132、卡扣件;140、下壳;140a、光孔;140b、卡槽; 140b1、滑动区域;140b2、扣合区域;200、弓梁;210、第一支撑杆;220、第二支撑杆;300、限位件;310、固定盖;310a、凹槽;320、止位凸起;330、增强凸起;410、第一螺纹件;411、螺杆;412、螺母;420、第二螺纹件;20、鞍管;20a、连接耳板;20b、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图9至图14,图1至图4、图9至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鞍座结构1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鞍座结构10,包括:鞍座100以及设置在鞍座100底部上的弓梁200。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鞍座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300。具体地,鞍座100 的底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腔100a,且至少一个插接腔100a的底壁上具有安装开口;弓梁200的前端和/或后端插接于对应的插接腔100a中,限位件300盖装于对应的插接腔100a的安装开口处并用于限制弓梁20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全文中所涉及的前、后方向分别是指骑行者在正常骑行时所面向及背向的方向,即图4所指的前、后方向。
作为一种示例,上述鞍座结构10用于安装在单车上,具体地,如图1至图 4所示,鞍座结构10的弓梁200的中部与单车的鞍管20连接,示例地,弓梁 200的中部安装有连接耳板20a且该连接耳板20a采用紧固件20b(例如螺栓) 与鞍管20的顶部紧固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单车包括但不限于自动车、电动车、摩托车等,还可以为其他具有可供用户乘坐的座椅的车辆。
上述鞍座结构10,可应用于单车等车辆上,限位件300可对安装至插接腔 100a中的弓梁200的前端和/或后端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阻止弓梁200在前、后向上移动,进而可以避免弓梁200发生退弓甚至脱弓的现象,确保弓梁200 与鞍座100间牢固连接。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8所示,弓梁200包括并列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第一支撑杆210与第二支撑杆220均沿由前至后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杆210的前端与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连接,第一支撑杆210的前端与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插接于插接腔100a中并通过限位件300限位;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与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均与鞍座100 连接。该种结构的弓梁200可以仅通过一个限位件300便可实现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简化了鞍座结构10的结构,也节省了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一支撑杆210的前端与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一体化成型。在基于该种连接方式的前提下,弓梁200可以通过一根金属条弯折而成,其中该金属条可以为钢条或铁条且其横截面可以为方向或圆形。
可选地,如图1、图3至图5所示,第一支撑杆210的中部与第二支撑杆 220的中部向远离鞍座100的方向凸出,便于鞍管20与弓梁200间的连接,且也可提高弓梁200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杆210的中部是指第一支撑杆210前端与后端之间的部位;第二支撑杆220的中部是指第二支撑杆220 前端与后端之间的部位。
在基于上述结构的弓梁200的前提下,如图7所示,限位件300包括:相连接的固定盖310与止位凸起320;固定盖310盖装于插接腔100a的安装开口处,止位凸起320伸入至第一支撑杆210的前端与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的间隙中。当弓梁200的前端向后运动至微小距离时,止位凸起320可以阻挡第一支撑杆210与第二支撑杆220前端间的连接处继续向后运动。
可选地,固定盖31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盖装于插接腔100a的安装开口处。如此,便于拆装固定盖310,进而加快弓梁200的拆装速率。可选地,如图7所示,固定盖310的靠近鞍座100的壁上设置有凹槽310a,该凹槽310a既可以减轻固定盖310的重量,也可以防止注塑时由于胶厚导致表面缩水而影响外观美观度。其中,凹槽310a的数目可以为2个,且这2个凹槽310a关于固定盖310 的中心轴对称分布。关于凹槽310a的形状,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分布,举例来说,凹槽310a的形状可以为图7所示出的半圆形。
可选地,止位凸起320可以为圆柱结构、四棱柱、五棱柱等规则的多棱柱结构或其他异型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止位凸起320的靠近固定盖310的端部上设置有增强凸起330,增强凸起330与固定盖310连接。增强凸起330可以提高止位凸起320与固定盖310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选地,增强凸起330可与止位凸起320、固定盖310一体化成型。可选地,增强凸起330可以为圆柱结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规则的多棱柱结构或其他异型结构。
在基于上述结构的弓梁200的前提下,如下给出两种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在鞍座100上的装配方式:
第(1)种方式,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和/或第二支撑杆220 的后端通过第一螺纹件410与鞍座100连接。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牢固地装配至鞍座100上,可进一步有效地避免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脱弓。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螺纹件410包括:设置在鞍座100上的螺杆 411以及与螺杆411相配合的螺母412;螺杆411穿过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或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与螺母412螺纹连接。螺杆411穿过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并通过与螺母412的配合,可以将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夹紧于鞍座100与螺母412之间,如此便实现了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后端的固定。
可选地,螺杆411可以采用模内注塑工艺,埋设于鞍座100的塑件中。当然了,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螺杆411也可以采用粘接等方式与鞍座100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4及图8所示,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朝向自身前端弯曲以使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形成有用于使螺杆411穿设的空间;和/或,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朝向自身前端弯曲以使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形成有用于使螺杆411穿设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经弯曲所形成的空间的宽度略大于螺杆411的直径并小于螺母412的外径。如此无需在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上开设用于使螺杆411穿设的通孔,进而也就无需增大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外径。
可选地,第一支撑杆210与第二支撑杆220后端的弯曲部相对分布或图4 及图8所示的相向分布。
第(2)种方式,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和/或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插接于鞍座100中。如此,可以提高弓梁200的拆装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鞍座100的后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凸起110,插接凸起110上具有插接孔110a,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和/或第二支撑杆220 的后端插接于插接孔110a中。该种方式下,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 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当安装弓梁200时,可以握压第一支撑杆 210、第二支撑杆220,直至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对准鞍座 100的插接腔100a以及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对准对应的插接凸起110的插接孔110a中,之后松开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前、后端便复位直至插接于鞍座100中;当拆除弓梁200时,先拆下限位件300,之后握压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将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从对应的插接凸起110的插接孔110a 中拔出以及将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从插接腔100a中拔出即可。其中,插接凸起110可以避免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前端在复位或从插接孔110a拔出时捯破鞍座100。
当然了,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0的后端和/或第二支撑杆 220的后端与可以设置插接腔100a且插接腔100a的底壁具有安装开口,如此,限位件300也可以安装在安装开口处在前、后方位上对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支撑杆220的后端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3及图14所示,鞍座100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坐垫120、上壳130与下壳140,坐垫120与上壳130间及上壳130与下壳140间均可拆卸连接,下壳140还与弓梁200连接。如此,当需要对坐垫120进行更换时,无需对整个鞍座100进行更换,节省更换成本。如图9至图10所示,坐垫12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衬垫121及硬质壳体122,衬垫121及硬质壳体122可通过粘接等方式组装成一整体。其中,衬垫121包括皮质等材质的外衬以及位于外衬与硬质壳体122之间的发泡。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120的底部边缘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围设于上壳130的四周。如此,便于坐垫120在上壳130上的拆装,提高拆装效率。当然了,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坐垫120可以通过卡扣方式与上壳13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0所示,下壳140的边缘整体采用多个第二螺纹件420与上壳130的边缘连接。如此,可以提高上壳130与下壳140间的侧面冲击强度。
可选地,第二螺纹件420可以为螺钉。可选地,如图10所示,下壳140的边缘沿自身走向设置有多个光孔140a,上壳130的边缘沿自身走向设置有多个螺纹沉孔130a,第二螺纹件420的螺杆411穿过对应的光孔140a伸入至对应的螺纹沉孔130a中进行螺纹连接。其中,如图10所示,上壳130的边缘沿自身走向可设置有多个螺柱131,螺柱131沿轴向开设有螺纹沉孔130a。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下壳140的前端边缘与后端边缘采用多个第二螺纹件420与上壳130的边缘连接,下壳140的中部边缘采用卡扣件132与上壳130的边缘连接。组装时,可先将下壳140的中部边缘与上壳130的边缘卡扣连接,如此可以对下壳140的前、后端边缘与上壳130边缘的螺纹连接起到导向作用,加快上、下壳140间通过第二螺纹件420装配的效率。
可选地,第二螺纹件420可以为螺钉。可选地,如图13所示,下壳140的前、后端边缘沿自身走向设置有多个光孔140a,上壳130的前、后端边缘沿自身走向设置有多个螺纹沉孔130a,第二螺纹件420的螺杆411穿过对应的光孔 140a伸入至对应的螺纹沉孔130a中进行螺纹连接。其中,上壳130的边缘沿自身走向设置有多个螺柱131,螺柱131沿轴向开设有螺纹沉孔130a。另外,关于螺柱131的数目,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制,示例地,上壳130的前端边缘设置1个螺柱131,上壳130的后端边缘设置4个螺柱131,且这4个螺柱131 关于鞍座100的中心轴对称分布。
可选地,卡扣件132设置在上壳130上,下壳140开设有与卡扣件132相配合的卡槽140b(参见图13及图14);和/或,卡扣件132设置在下壳140上,上壳130开设有与卡扣件140相配合的卡槽140b;其中,卡槽包括相通的滑动区域140b1与扣合区域140b2,卡扣件132能够沿滑动区域140b1滑动直至扣合于扣合区域140b2中。下面以卡扣件132设置在上壳130上及卡槽140b开设在下壳140上为例就上壳130与下壳140的扣合过程进行描述:安装时,先将上壳130上的卡扣件132插入至下壳140的卡槽140b的滑动区域140b1中,然后向扣合区域140b2滑动直至进入扣合区域140b2并扣合于扣合区域140b2中,如此可使得扣合更方便。
关于卡扣件132的数目,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制,示例地,卡扣件132 的数目为4个,且这4个卡扣件132件关于鞍座100的中心轴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车,如图1至图4、图9与图10 所示,该单车包括鞍管20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鞍座结构10,鞍座结构10的弓梁200与鞍管20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单车包括但不限于自动车、电动车、摩托车等。
上述单车,鞍座结构10的限位件300可对安装至插接腔100a中的弓梁200 的前端和/或后端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阻止弓梁200在前、后向上移动,进而可以避免弓梁200发生退弓甚至脱弓的现象,确保弓梁200与鞍座100间牢固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鞍座结构,包括:鞍座以及设置在所述鞍座底部上的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
所述鞍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腔,且至少一个所述插接腔的底壁上具有安装开口;
所述弓梁的前端和/或后端插接于对应的所述插接腔中,所述限位件盖装于对应的所述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并用于限制所述弓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弓梁包括并列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均沿由前至后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插接于所述插接腔中并通过所述限位件限位;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均与所述鞍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相连接的固定盖与止位凸起;
所述固定盖盖装于所述安装开口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所述止位凸起伸入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的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盖装于所述安装开口插接腔的安装开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的靠近所述鞍座的壁上设置有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凸起的靠近所述固定盖的端部上设置有增强凸起,所述增强凸起与所述固定盖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通过第一螺纹件与所述鞍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鞍座上的螺杆以及与所述螺杆相配合的螺母;
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朝向自身前端弯曲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螺杆穿设的空间;
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朝向自身前端弯曲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螺杆穿设的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插接于所述鞍座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的后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凸起,所述插接凸起上具有插接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插接于所述插接孔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坐垫、上壳与下壳,所述坐垫与所述上壳间及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间均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壳还与所述弓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的底部边缘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围设于所述上壳的四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的边缘整体采用多个第二螺纹件与所述上壳的边缘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的前端边缘与后端边缘采用多个第二螺纹件与所述上壳的边缘连接,所述下壳的中部边缘采用卡扣件与所述上壳的边缘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鞍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件设置在所述上壳上,所述下壳开设有与所述卡扣件相配合的卡槽;和/或,所述卡扣件设置在所述下壳上,所述上壳开设有与所述卡扣件相配合的卡槽;
其中,所述卡槽包括相通的滑动区域与扣合区域,所述卡扣件能够沿所述滑动区域滑动直至扣合于所述扣合区域中。
17.一种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鞍管与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鞍座结构,所述鞍座结构的弓梁与所述鞍管连接。
CN202120662985.XU 2021-03-31 2021-03-31 鞍座结构及单车 Active CN215323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2985.XU CN215323007U (zh) 2021-03-31 2021-03-31 鞍座结构及单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2985.XU CN215323007U (zh) 2021-03-31 2021-03-31 鞍座结构及单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23007U true CN215323007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92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62985.XU Active CN215323007U (zh) 2021-03-31 2021-03-31 鞍座结构及单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23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7691B2 (en) Steering wheel unit
KR101428276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 트레이
KR101537862B1 (ko) 자동차용 하이브리드 시트프레임
CN210706903U (zh) 用于车辆的仪表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323007U (zh) 鞍座结构及单车
US11286006B2 (en) Wheel house structure
CN216269646U (zh) 鞍座及单车
CN115056895A (zh) 一种自行车的驻车架
CN213167707U (zh) 安装支架、水泵和车辆
CN216347016U (zh) 壳体组件和空调器
CN216120608U (zh) 电动车
CN219735085U (zh) 一种灯壳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513346U (zh) 一种可拆卸式的卡扣结构
CN219007770U (zh) 汽车外壳结构及汽车
CN218703060U (zh) 车辆用卡接组件和车辆
CN218021978U (zh) 电池固定装置和代步车
CN219428243U (zh) 轮眉总成和车辆
CN215474951U (zh) 一种管线固定组件
KR102048983B1 (ko) 차량용 휠 커버체
CN220349618U (zh) 车门护板组件和车辆
CN221057724U (zh) 充电座和车辆
CN215042631U (zh) 保险杠支架、保险杠总成及车辆
CN211420648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晾杆
CN219458993U (zh) 卡接件及光伏组件连接结构
CN210852348U (zh) 用于车辆的前格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