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04913U - 自动炒饭机 - Google Patents

自动炒饭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04913U
CN215304913U CN202120722103.4U CN202120722103U CN215304913U CN 215304913 U CN215304913 U CN 215304913U CN 202120722103 U CN202120722103 U CN 202120722103U CN 215304913 U CN215304913 U CN 215304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thering
pan
piece
sun gear
sti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221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水生
李飞龙
黄韦庆
邓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gu Tianchef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gu Tianche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gu Tianche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gu Tianche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221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04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04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04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烹饪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自动炒饭机,包括:炒锅;锅盖;驱动器,设于所述锅盖;传动组件,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和齿轮圈;叶片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太阳轮的聚拢件和连接所述行星轮的翻搅件,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所述聚拢件和所述翻搅件置于所述炒锅内,在所述驱动器驱使所述太阳轮转动时,所述聚拢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而能够驱使所述锅壁上的食材向所述锅底方向聚拢,所述行星轮自转的同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翻搅件与所述行星轮同步转动而翻搅位于所述锅底的食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通过翻搅件和聚拢件的设置,能够迅速将食材打散,充分混合,提高炒饭的成品质量。

Description

自动炒饭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炒饭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电子通讯、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厨房革命的步伐也是越来越快,自动炒菜机、干货机、料理机、洗菜机、分饭机等专用设备也逐渐出现,并日趋成熟。不过现有专门用于炒饭的设备仍较少,且多采用滚筒式结构对米饭进行翻炒,该结构方式存在米饭分散性差、受热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动炒饭机,其旨在解决采用现有炒饭机菜饭分散性差、受热不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炒饭机,包括:
炒锅,具有居中的锅底和位于所述锅底周侧的锅壁;
锅盖,能够向下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
驱动器,设于所述锅盖;
传动组件,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和齿轮圈,所述太阳轮连接所述驱动器,齿轮圈固定于所述锅盖,所述行星轮位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齿轮圈之间并同时与所述太阳轮、所述齿轮圈啮合;
叶片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太阳轮的聚拢件和连接所述行星轮的翻搅件,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所述聚拢件和所述翻搅件置于所述炒锅内,在所述驱动器驱使所述太阳轮转动时,所述聚拢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而能够驱使所述锅壁上的食材向所述锅底方向聚拢,所述行星轮自转的同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翻搅件与所述行星轮同步转动而翻搅位于所述锅底的食材。
可选的,所述叶片组件还包括防粘件,所述防粘件连接所述太阳轮并与所述太阳轮同轴转动,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所述防粘件背离所述锅盖的表面抵贴所述锅底。
可选的,所述聚拢件包括连接所述太阳轮的第一连接杆和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聚拢部,所述聚拢部呈向所述锅底方向倾斜的弧形。
可选的,所述聚拢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并向所述太阳轮旋转方向的后方倾斜设置。
可选的,所述翻搅件包括与所述行星轮同轴连接设置的第二连接杆和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翻搅部,所述翻搅部居中开设有延伸至下表面的通孔而使所述翻搅部呈开口向下的U形。
可选的,所述防粘件包括与所述太阳轮同轴连接的第三连接杆和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防粘部,所述防粘部背离所述锅盖的表面抵贴所述锅底;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聚拢件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防粘部的重心偏离所述第三连接杆并位于背离所述聚拢件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聚拢件和所述防粘件一体设置。
可选的,所述聚拢件包括顺次连接的延伸段、防粘段和聚拢段,所述延伸段连接所述太阳轮并向下延伸,所述防粘段连接所述延伸段且其下表面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能够抵贴所述锅底,所述聚拢段呈向所述锅底方向倾斜的弧形;在所述聚拢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所述聚拢段能够驱使所述锅壁上的食材向所述锅底方向聚拢,所述防粘段能够驱使粘附在所述锅底的食材与所述锅底分离。
可选的,所述聚拢段和所述防粘段在水平投影的夹角不等于0°。
可选的,所述行星轮有两个并位于所述太阳轮的相对两侧,所述翻搅件有两个并与所述行星轮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锅盖开设有透气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通过翻搅件和聚拢件的设置,能够迅速将食材打散,充分混合,提高炒饭的成品质量。通过采用行星齿轮结构(太阳轮、行星轮和齿轮圈),翻搅件和聚拢件由一个驱动器驱动而实现同时转动,有利于简化结构。翻搅件与行星轮连接而在公转的同时自转,有效提高翻搅件的旋转覆盖范围。此外,由于翻搅件和聚拢件同时绕第一转轴转动,在聚拢件的初始位置远离翻搅件自转范围的情况下,翻搅件和聚拢件在驱动器作用下的转动不会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的示意图,其中,锅盖处于打开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的局部示意图一,为侧视图,其中,锅盖处于与炒锅盖合的状态;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仰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结构的局部剖切示意图,为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炒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聚拢件和防粘件在炒锅内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翻搅件在炒锅内的旋转轨迹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的局部示意图二,为侧视图,其中,锅盖处于与炒锅盖合的状态;
图9为图8结构的的仰视图;
图10为图8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炒锅;20、锅盖;201、透气孔;30、驱动器;40、传动组件;41、太阳轮;42、行星轮;43、齿轮圈;50、叶片组件;51、聚拢件;511、第一连接杆;512、聚拢部;513、延伸段;514、防粘段;515、聚拢段;52、翻搅件;521、第二连接杆;522、翻搅部;53、防粘件;531、第三连接杆;532、防粘部;60、机座;70、操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7,现对本申请提供的自动炒饭机进行示例性说明。自动炒饭机包括用于盛放食材的炒锅10、与炒锅10配合设置的锅盖20,设于锅盖20并对炒锅10内的食材进行翻炒的翻炒结构。本实施例中,食材包括米饭及其添加的辅助食材或调料,如鸡蛋液、食盐、香葱等。
可以理解,自动炒饭机还包括机座60、设于机座60的加热模块,用于操控的操作面板70。机座60设有供炒锅10放置的放置台。炒锅10与机座60支架优选为可拆卸连接。炒锅10置于放置台上,锅盖20与机座60转动连接而能够打开或封闭炒锅10。炒锅10具有居中的锅底和位于锅底周侧的锅壁,锅底和锅壁围合而形成容置食材的开口腔。本实施例中,炒锅10可以为平底锅也可以为圆弧锅。图5所示结构中,炒锅10为圆弧锅。图1所示结构中,炒锅10置于放置台而使开口腔开口朝上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炒锅10置于放置台时,开口腔的开口也可以为斜向上设置。锅盖20用于打开或封闭炒锅10。锅盖20向下盖合炒锅10包括锅盖20向正下方的方向盖合炒锅10和向斜向下的方向盖合炒锅10。在锅盖20与炒锅10盖合时,锅盖20封闭炒锅10的开口,加热模块对炒锅10进行加热,翻炒结构对炒锅10内的食材进行翻炒,锅盖20和炒锅10围合的空间为食材的翻炒空间。在锅盖20与炒锅10分离时,锅盖20的开口呈裸露状态而供米饭、调料等食材的置入和移出。操作面板70为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优选为触控显示屏,供操作人员对炒饭的具体功能进行选择调控,比如炒饭时间、炒饭模式、定时、预约等,以及炒饭过程的信息显示。
翻炒结构包括驱动器30、传动组件40和叶片组件50。驱动器30经传动组件40驱使叶片组件50转动,叶片组件50转动而对炒锅10内的食材进行翻搅、打散。翻炒结构整体固定于锅盖20,翻炒结构随锅盖20相对机座60转动而使叶片组件50置入或离开炒锅10的开口腔。在锅盖20盖合炒锅10时,翻炒结构对炒锅10内的食材进行翻炒。在锅盖20与炒锅10分离时,叶片组件50移出开口腔从而避让食材的添置或移出操作。
驱动器30设于锅盖20内。优选的,驱动器30为电机。
传动组件40包括太阳轮41、行星轮42和齿轮圈43,太阳轮41连接驱动器30,齿轮圈43固定于锅盖20,行星轮42位于太阳轮41和齿轮圈43之间并同时与太阳轮41、齿轮圈43啮合。太阳轮41作为输入轮,与驱动器30连接并接收驱动器30的转矩。行星轮42为输出轮,在太阳轮41和齿轮圈43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轮41的中心轴线转动(公转)。为便于描述,将太阳轮41的中心轴线命名为第一轴线,将行星轮42的旋转轴线命名为第二轴线。
叶片组件50包括连接太阳轮41的聚拢件51和连接行星轮42的翻搅件52。在锅盖20与炒锅10盖合连接时,聚拢件51和翻搅件52置于炒锅10的开口腔内。在驱动器30驱使太阳轮41转动时,聚拢件51绕太阳轮41的中心轴线转动而能够驱使锅壁上的食材向锅底方向聚拢,翻搅件52与行星轮42同步转动而翻搅位于锅底的食材。
请参照图3和图7,翻搅件52位于锅底的上方,翻搅件52绕第二轴线转动的同时绕第一轴线转动。图3所示的翻搅件52旋转所形成的轨迹如图7所示。在翻搅件52的作用下,锅底上的食材被打散,并在离心力作用下,向锅壁方向飞洒。
请参照图6,炒锅10的锅壁呈弧心在内的弧形。聚拢件51贴近炒锅10的锅壁,聚拢件51绕第一转轴转动。食材在翻搅件52的旋转驱动和重力作用下,向锅底方向聚拢。
结合炒饭的具体实践,炒饭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成块的米饭进行打散,在高温下加入油盐等调味料或鸡蛋液、葱花等辅料搅拌翻炒。由于米饭初始状态多为块状,现有炒饭机采用滚筒式结构,通过单维度的旋转对米饭进行翻滚。该方式能够将大块的米饭拆解成小块,但很难满足炒饭颗粒分离的要求。而成团的米饭的存在,也将带来受热不均的问题。而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翻搅件52自身具有两个方向的旋转维度,而能够将锅底的米饭进行打散并向锅壁方向抛离。聚拢件51则将抛向锅壁的米饭从锅壁剥落而向锅底聚拢,使得米饭被打散,各米粒在搅拌空间内充分碰撞,达到充分打散、混合的效果。米饭颗粒分离而受热均匀、与辅料、调味料充分接触而利于提高炒饭成品质量。
优选的,驱动器30正反转交替进行,驱动器30驱使太阳轮41顺时针转动一段时间后,反向旋转而驱使太阳轮41逆时针旋转。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随之正反转交替进行。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重复几次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搅拌,而能够迅速将食材打散,充分混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炒饭机,通过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的设置,能够迅速将食材打散,充分混合,提高炒饭的成品质量。通过采用行星齿轮结构(太阳轮41、行星轮42和齿轮圈43),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由一个驱动器30驱动而实现同时转动,有利于简化结构。翻搅件52与行星轮42连接而在公转的同时自转,有效提高翻搅件52的旋转覆盖范围。此外,由于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同时绕第一转轴转动,在聚拢件51的初始位置远离翻搅件52自转范围的情况下,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在驱动器30作用下的转动不会发生干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太阳轮41和行星轮42的传动比,而优化翻搅件52和聚拢件51的搅拌打散效果。
在行星轮42有多个的情况下,各行星轮42通过行星架连接,而确保各行星轮42的位置的相对固定。行星轮42与行星架之间采用轴承连接,行星架绕太阳轮41转动。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行星轮42有两个并位于太阳轮41的相对两侧,翻搅件52有两个并与行星轮42对应设置。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锅盖20开设有透气孔201。透气孔201供水气散发而提高炒饭的成品质量。
下面对叶片组件50的具体实现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6,聚拢件51包括连接太阳轮41的第一连接杆511和连接第一连接杆511的聚拢部512,聚拢部512呈向锅底方向倾斜的弧形。聚拢部512呈向下倾斜的弧形,以贴近锅壁。聚拢部512旋转而将将飞洒到锅壁区域的米粒折返回落至锅底。聚拢部512与锅壁留有间隙,以避免锅壁对聚拢部512的旋转带来阻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聚拢部512和锅壁的间隙,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连接杆511一端连接太阳轮41,另一端连接聚拢部512。采用杆件的设计,能够减轻聚拢件51的重量,并有效减少聚拢件51所占用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聚拢部512为板状或片状,其板面朝向聚拢件51的旋转方向,以提高聚拢件51旋转时对食材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聚拢作业效率。
优选的,请参照图6,第一连接杆511和聚拢部512的连接位置位于聚拢部512的上部。结合使用情况,食材在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开口腔的下部空间,第一连接杆511和聚拢部512的连接位置靠近聚拢部512的上端而偏离开口腔的下部空间,能够降低第一连接杆511对食材活动的阻碍。
优选的,请参照图3,聚拢部512连接第一连接杆511并向太阳轮41旋转方向的后方倾斜设置。聚拢部512朝向旋转方向的前侧表面为作用于食材的作用面,聚拢部512的下端部相对于上端部向旋转方向的后方倾斜,使得该作用面具有引导食材斜向下运动而向锅底聚拢的引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食材的聚拢效果。
请参照图4,翻搅件52包括与行星轮42同轴连接设置的第二连接杆521和连接第二连接杆521的翻搅部522,翻搅部522可以为板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翻搅部522的板面形状设为扇形、半边椭圆形、矩形等。翻搅部522也可以选用杆件。
优选的,翻搅部522居中开设有延伸至下表面的通孔而使翻搅部522呈开口向下的U形。
请参照图4,翻搅部522为板件,包括连接第二连接杆521并横向延伸的横板,以及连接横板两端并向下延伸的两个纵板,两个纵板间隔设置而使翻搅部522呈开口向下的U形。翻搅部522呈开口向下的U形的设置,相比于一般板面设计,在同等接触面积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翻搅部522的旋转覆盖范围而提高对食材的搅拌打散效果。翻搅部522的下端面与锅底存在间隙,以避免锅底对翻搅部522的旋转带来阻碍。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翻搅部522为杆件,翻搅部522包括连接第二连接杆521并横向延伸的横杆,以及连接横杆两端并向下延伸的两个纵杆,两个纵杆间隔设置而使翻搅部522呈开口向下的U形。
在其它实施例中,翻搅部522也可以采用多个板件或杆件设置,各板件/杆件上下延伸并沿第二轴线的周向设置。板件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等。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请参照图2和图6,叶片组件50还包括防粘件53,防粘件53连接太阳轮41并与太阳轮41同轴转动,防粘件53的下表面抵贴锅底。防粘件53的主要作用是刮锅底,防止米粒粘锅。
请参照图6,防粘件53包括与太阳轮41同轴连接的第三连接杆531和连接第三连接杆531的防粘部532。
防粘部532为板状或片状,其板面朝向防粘件53的旋转方向,以提高防粘件53旋转时对食材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防粘作业效率。
第三连接杆531沿第一轴线向下延伸,聚拢件51套设在第三连接杆531上,并与第三连接杆531固定连接。优选的,防粘件53和聚拢件51一体设置,该设置提高防粘件53和聚拢件51的连接稳固性,而避免防粘件53和聚拢件51为独立件在使用过程中连接产生松动的情况。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防粘部532的重心偏离第三连接杆531并位于背离聚拢件51的一侧。换言之,聚拢件51和防粘件53的重心位于连接轴的相对两侧,该设置能够改善连接轴转动的晃动。图示结构中,翻搅件52有两个并位于连接轴相对的两侧,聚拢件51和防粘件53位于连接轴另外的两侧,该设置空间布局合理,并有利于受力均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聚拢件51和防粘件53的结构不同。
请参照图8至图10,聚拢件51包括顺次连接的延伸段513、防粘段514和聚拢段515,延伸段513连接太阳轮41并向下延伸,防粘段514连接延伸段513且其下表面在锅盖20与炒锅10盖合连接时能够抵贴锅底,聚拢段515呈向锅底方向倾斜的弧形;在聚拢件51绕太阳轮4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聚拢段515能够驱使锅壁上的食材向锅底方向聚拢,防粘段514能够驱使粘附在锅底的食材与锅底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拢件51,集成对食材向锅底聚拢的功能和防止食材粘锅的功能,相当于将实施例一的聚拢件51和防粘件53集成为一体,以简化结构。
优选的,防粘段514和聚拢段515为板状或片状,其板面朝向聚拢件51的旋转方向,以提高聚拢件51旋转时对食材的接触面积。
优选的,防粘段514的下表面采用圆弧过渡,以降低对锅底表面的磨损。
请参照图9,在水平投影上,聚拢段515的板面偏离第一轴线,使得聚拢段515和防粘段514在水平投影的夹角不等于0°。结合炒锅10的内部空间限制,相比于聚拢段515和防粘段514在水平投影上共面的设置,本设计能够有效增加聚拢段515与食材接触的板面的面积,从而提高炒饭的效率。
图9所示结构中,聚拢段515和防粘段514在水平投影的夹角为90度。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聚拢段515和防粘段514的夹角,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炒锅,具有居中的锅底和位于所述锅底周侧的锅壁;
锅盖,能够向下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
驱动器,设于所述锅盖;
传动组件,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和齿轮圈,所述太阳轮连接所述驱动器,齿轮圈固定于所述锅盖,所述行星轮位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齿轮圈之间并同时与所述太阳轮、所述齿轮圈啮合;
叶片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太阳轮的聚拢件和连接所述行星轮的翻搅件,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所述聚拢件和所述翻搅件置于所述炒锅内,在所述驱动器驱使所述太阳轮转动时,所述聚拢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而能够驱使所述锅壁上的食材向所述锅底方向聚拢,所述行星轮自转的同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翻搅件与所述行星轮同步转动而翻搅位于所述锅底的食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件还包括防粘件,所述防粘件连接所述太阳轮并与所述太阳轮同轴转动,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所述防粘件背离所述锅盖的表面抵贴所述锅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件包括连接所述太阳轮的第一连接杆和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聚拢部,所述聚拢部呈向所述锅底方向倾斜的弧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并向所述太阳轮旋转方向的后方倾斜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搅件包括与所述行星轮同轴连接设置的第二连接杆和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翻搅部,所述翻搅部居中开设有延伸至下表面的通孔而使所述翻搅部呈开口向下的U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件包括与所述太阳轮同轴连接的第三连接杆和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防粘部,所述防粘部背离所述锅盖的表面抵贴所述锅底;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聚拢件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部的重心偏离所述第三连接杆并位于背离所述聚拢件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件包括顺次连接的延伸段、防粘段和聚拢段,所述延伸段连接所述太阳轮并向下延伸,所述防粘段连接所述延伸段且其下表面在所述锅盖与所述炒锅盖合连接时能够抵贴所述锅底,所述聚拢段呈向所述锅底方向倾斜的弧形;在所述聚拢件绕所述太阳轮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聚拢段能够驱使所述锅壁上的食材向所述锅底方向聚拢,所述防粘段能够驱使粘附在所述锅底的食材与所述锅底分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段和所述防粘段在水平投影的夹角不等于0°。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自动炒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有两个并位于所述太阳轮的相对两侧,所述翻搅件有两个并与所述行星轮对应设置。
CN202120722103.4U 2021-04-08 2021-04-08 自动炒饭机 Active CN215304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22103.4U CN215304913U (zh) 2021-04-08 2021-04-08 自动炒饭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22103.4U CN215304913U (zh) 2021-04-08 2021-04-08 自动炒饭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04913U true CN215304913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94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22103.4U Active CN215304913U (zh) 2021-04-08 2021-04-08 自动炒饭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049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16264B (zh) 一种智能烹调机及其烹调方法
US4820054A (en) Stirring mechanism
CN107951366B (zh) 一种智能烹调机及其烹调方法、盛菜方法
CN101716047B (zh) 一种炒菜机
CN112998510A (zh) 一种仿人工食堂炒菜搅拌机
JP6866233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01205224Y (zh) 一种带有网篮旋转机构的电炸锅
CN201628268U (zh) 一种多功能炒炉
CN215304913U (zh) 自动炒饭机
CN103565264B (zh) 三维自动炒食机
CN113100624A (zh) 自动炒饭机
CN203088802U (zh) 自动涂覆油脂的旋转多功能烤炉
CN201533754U (zh) 新型炒菜机
CN203088800U (zh) 同向搅拌烤炉
CN216675435U (zh) 一种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26493C (zh) 食品烹调机
CN212755321U (zh) 一种炒菜机
CN213993230U (zh) 自动搅拌锅
CN210008869U (zh) 自动炒菜机
CN217852495U (zh) 一种搅拌机构及烹饪设备
CN217852494U (zh) 一种炒菜机搅拌装置及炒菜机
CN218651352U (zh) 一种自动炒菜锅
CN220695046U (zh) 烹饪设备、搅拌配件及带有搅拌配件的设备
CN215016245U (zh) 一种炒拌装置
CN220675785U (zh) 一种自动搅拌煮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