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00364U - 电动泵 - Google Patents

电动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00364U
CN215300364U CN202120607199.XU CN202120607199U CN215300364U CN 215300364 U CN215300364 U CN 215300364U CN 202120607199 U CN202120607199 U CN 202120607199U CN 215300364 U CN215300364 U CN 215300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substrate
holding member
housing
electric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71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本仁
桥本幸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owertrai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00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003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泵,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泵的设置部位的空间。电动泵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马达部,被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以中心轴为中心而旋转的轴;泵部,与所述轴连接;基板,被收容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且搭载有电子零件;以及引线,与所述基板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在中心轴的周向上延伸的侧面、以及从所述侧面伸出的引线引出部,所述基板被收容在由所述侧面规定的空间,所述引线引出部将所述引线导出至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部,且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面线性地连续。

Description

电动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泵,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泵的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纵长的圆筒形状的马达罩体的马达装置。马达罩体的底部为圆形,在马达罩体的底部的中央安装有传感器罩体。在传感器罩体中设置有传感器基板。从传感器基板延伸的信号线从传感器罩体的引出用开口部被引出至马达罩体的圆形底部的径向外侧。在信号线的终端,设置有连接器,连接器与外部控制设备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8361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信号线在从传感器罩体的圆形底部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上被引出,因此在传感器罩体的外侧附近,在所述方向上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信号线必须绕过所述障碍物。在绕过信号线来配置的情况下,有时无法有效利用马达装置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鉴于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泵(致动器)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动泵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马达部,被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以中心轴为中心而旋转的轴;泵部,与所述轴连接;基板,被收容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且搭载有电子零件;引线,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在中心轴的周向上延伸的侧面、以及从所述侧面伸出的引线引出部,所述基板被收容在由所述侧面规定的空间,所述引线引出部将所述引线导出至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部,且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面线性地连续。
第二壳体部具有在轴中心轴的周向上延伸的侧面,还具有从所述侧面延长的引线引出部。引线沿着引线引出部而被导出(引出)至第二壳体部的外部。因此,在第二壳体部的外侧附近,即使在从轴中心轴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上存在障碍物,引线也可不绕过所述障碍物。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泵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另外,由于引线引出部从收容基板的侧面线性地延伸出(伸出),因此可确保从基板至引线引出部的空间大。其结果,无需在第二壳体部(由侧面规定的空间或引线引出部)内另外形成用于使引线通过的空间。因此,可将第二壳体部整体的尺寸抑制得小。换言之,可在确保第二壳体部的内部的空间大的同时抑制第二壳体部的外形尺寸。
所述基板可呈从所述中心轴方向观察时具有至少一个边的形状。所述引线从所述基板的一个边向所述引线引出部延伸,所述基板的所述一个边可为所述基板的部位中最靠近所述引线引出部的部位。
根据所述结构,引线从基板的部位中最靠近引线引出部的边向引线引出部延伸出,因此在第二壳体部内(由侧面规定的空间内)无需拉绕引线的容积。因此,能够实现第二壳体整体的小型化。
所述引线引出部可具有引线出口。所述引线可通过所述引线出口而被导出至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部,在所述引线出口可设置有保持引线的保持构件。在所述引线出口可形成有固定所述保持构件的固定面。
根据所述结构,在引线引出部的引线出口处,引线保持构件通过固定构件而被固定。由于引线由引线保持构件保持,因此引线的姿势在引出方向上维持在规定的姿势。
所述保持构件可具有与所述引线出口的内壁嵌合的密封构件、以及覆盖所述密封构件的盖构件。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密封构件嵌合在引线引出部的引线出口的内壁上,因此无需新确保用于配置密封构件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第二壳体(引线引出部)的小型化。
所述固定面也可为平面状。若固定面为平面状,则可将与固定面相接的保持构件的形状形成为简单的形状。例如,若与固定面相接的部分是保持构件的盖构件,则可将盖构件的形状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其结果,可将保持构件的外形设为最低限度的大小。另外,固定保持构件的作业也变得容易。即,可使保持构件小型化,提高保持构件的固定作业的作业性。另外,可采用廉价的保持构件(盖构件)。密封构件也可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可采用廉价的密封构件。若引线出口的内壁的形状是矩形等简单的形状,则密封构件在俯视下也并非复杂的形状,因此密封性也容易稳定。
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侧面也可为环状。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可在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根据所述结构,引线引出部的一部分在大致环状的第二壳体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因此引线也在第二壳体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在第二壳体的外侧附近,即使在从轴中心轴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上存在障碍物,引线也可不绕过所述障碍物。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泵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泵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被安装在变速器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电动油泵以及引线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2的状态卸下泵安装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X轴方向观察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5是从可看到引线出口的方向观察到的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图4的状态卸下盖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从图6的状态卸下第二壳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从基板延伸的引线、以及将引线相对于基板而固定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图7的状态下的基板、引线以及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图6的状态卸下第二引线保持构件后从X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11是表示引线的结构的图。
图12是从图8的状态卸下引线后从下方仅观察基板以及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2的状态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后从下方观察基板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X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X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图。
图17是从Za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重合后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图18的XIX部的放大图。
图2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8的状态下的基板以及引线的立体图。
图21是从Z轴方向观察引线出口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从图21的状态下的引线出口卸下盖构件后的状态的图。
图23是以图22的XXIII-XXIII线切断后的立体剖面图。
图24是密封构件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1a、1b:引线
2:芯线(导体)
4:基板
25:电子零件
51:中心轴
52:轴
53:马达部
54:泵部
56:第一壳体
57:第二壳体
60:第二壳体的侧面
66:引线引出部
100:电动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结构的比例尺及个数等与实际的结构的比例尺及个数等不同。在本说明书中,“平行”这一用语不仅包括完全平行也包括稍微倾斜的情况。电动油泵为电动致动器的一例。
在附图中,适当表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在图1及图2中,电动油泵100横向设置。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电动油泵的高度方向(纵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此两者正交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动油泵的高度方向(X轴方向)设为泵上下方向。有时相对于某个对象而将X轴方向的正侧(+X侧)称为“上侧”,有时相对于某个对象而将X轴方向的负侧(-X侧)称为“下侧”(例如基板的上侧以及下侧)。另外,前后方向、前侧、后侧、右侧、左侧等的表述是为了简单说明而使用的表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
另外,只要无特别说明,则将平行于中心轴J的方向(X轴方向)简单地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单地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即中心轴J的绕轴(θ方向)简单地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00安装在变速器200的下部的状态的概略图。电动油泵100设置在Z轴方向上长的油盘300中。油盘300中积存有油400。符号400a是油400的油面。多根引线1从电动油泵100沿着变速器200在Z轴方向上延伸。多根引线1在引线引导管500中延伸。引线1的上端位于油面400a之上。在引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器600。连接器600与控制变速器200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在图1中,Z轴方向是引线1延伸的方向。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00以及引线1的外观的立体图。电动油泵10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电动油泵100的中心轴(中心轴线)51的方向为电动油泵10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在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电动油泵100在中央具有第一壳体56,在第一壳体56的左侧具有第二壳体57。另外,电动油泵100在第一壳体56的右侧具有泵壳体58。在第一壳体56中设置有马达(未图示)。第一壳体56是收容马达的壳体,因此也可称为马达壳体。由于第二壳体57是收容基板4(图6)的壳体,因此也可称为基板壳体。
电动油泵100在泵壳体58的旁边具有泵安装部59。电动油泵100经由泵安装部59而安装在变速器200上。
另外,泵壳体58与第一壳体56可通过树脂成形以一体型零件的形式来制造。在所述情况下,也可将泵壳体58以及第一壳体56统称为第一壳体部。或者,泵壳体58以及第一壳体56可分别制造,并在制造后连接。
另外,泵壳体58与第一壳体56一体化而获得的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57也可通过树脂成形以一体型零件的形式来制造。在所述情况下,也可将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57统称为壳体。另外,第二壳体57也可称为第二壳体部。
图3表示从图2的状态卸下泵安装部59后的状态。如图3所示,泵壳体58的与泵中心轴51(X轴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大致正方形。在泵壳体58中设置有与轴52一起旋转的转子54a、以及包围转子54a的定子54b。通过转子54a相对于定子54b偏心旋转,可压送油。轴52通过第一壳体56内的马达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子54a、定子54b以及泵壳体58统称为泵部54。另外,将作为马达壳体的第一壳体56、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56内的马达统称为马达部53。泵部53连接于轴。
图4是在-X轴方向观察电动油泵100的立体图。第二壳体57具有倒P字形的盖部81、以及上部被盖部81闭合的第二壳体本体82。第二壳体57具有引线出口70。引线1从引线出口70向Z轴方向延伸出。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大致圆环状的圆环状部分63、以及从圆环状部分63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引线引出部66。
图5是从可看到引线出口70的方向观察到的电动油泵100的立体图。引线1从引线出口70向电动油泵100的外部延伸(被导出)。引线1包括直径小的引线1a、以及直径大的引线1b。
图6表示从图4的状态卸下第二壳体57的盖部81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第二壳体57中(即,在第二壳体本体82中)设置有(收容有)基板4。基板4通过两个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本体82上。
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在X轴的周向上延伸的大致圆环状的侧面60、以及从侧面60在切线方向上(在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线性地延长的延长侧面64。由大致圆环状的侧面60形成第二壳体本体82的圆环状部分63(图4)。基板4配置在第二壳体本体82的圆环状部分63中。即,基板被收容在由侧面60规定的空间。引线1a从基板4朝向引线出口70延伸。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引线引出部66,所述引线引出部66使引线1沿着延长侧面64从基板4向第二壳体57的外部导出。延长侧面64是引线引出部66的一部分。也可表述为引线引出部66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与侧面60线性地连续。
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与第二壳体盖部81大致相同形状的底部61。第二壳体本体82通过底部61以及侧面60在X轴方向上具有既定的高度(深度),从而收容基板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底部61以及侧面60来形成基板收容部62。引线引出部66从基板收容部62在Z轴方向上延伸。
引线1a沿着延长侧面64而被引出至第二壳体57的外部。即,引线1并非从电动油泵100的轴中心轴51向径向外侧(与Z轴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是从径向偏移并在与径向平行的方向(在图6中向右偏移)上延伸。因此,在第二壳体57的外侧附近,即使在从轴中心轴51朝向径向外侧(与Z轴平行的方向)的方向上存在障碍物,引线1a也可不绕过所述障碍物。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油泵100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图7示出从图6的状态卸下第二壳体57后的状态。即,图7表示第一壳体56(马达壳体)、位于第一壳体56的上方的基板4、引线保持构件3、从基板4延伸的引线1a、通过基板4的侧边的引线1b、以及在引线出口70处保持引线1(1a、1b)的引线出口保持部74。引线出口保持部74包括密封构件76以及盖构件78。引线1通过引线保持构件3而安装在基板4上。第一壳体56的上表面55是与X轴方向垂直的面。
图8示出基板4、从基板4延伸的引线1a、将引线1a相对于基板4固定的引线保持构件3。图9是从下方观察图7的状态下的基板4以及引线1的立体图。引线保持构件3具有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及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图10是从图6的状态卸下引线保持构件3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保持原样)后从X轴方向观察的图。根据图10可知,基板4以及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通过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57上。通过松动螺栓33,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可从第二壳体57卸下。基板4在靠近延长侧面64的一侧具有边4c。基板4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由靠近边4c的螺栓33共同紧固。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边4c垂直的方向称为Za方向。
边4c是基板4的部位中最靠近引线引出部66的部位。引线1a从基板4的部位中最靠近引线引出部66的边向引线引出部66延伸出,因此在基板收容部62中无需拉绕引线1a的容积。因此,能够实现第二壳体57整体的小型化。
图11是表示引线1a的结构的图。如图11所示,引线1a包括芯线2以及被覆芯线2的被覆部10。引线1a具有直径D2。引线1a的芯线2是引线1a的导体。图12是从图8的状态卸下引线1a后从下方仅观察基板4以及引线保持构件3的立体图。图13是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立体图。图14是从图12的状态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后从下方观察基板4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立体图。
在图8中,将引线1a的芯线2从引线保持构件3向基板4侧延伸的方向称为-Za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Za方向。如图8所示,引线1a的芯线2从引线保持构件3向-Za方向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延伸。即,引线保持构件3覆盖引线1a的一部分,以引线1a的芯线(导体)2表露出的方式保持引线1a。引线保持构件3沿着基板4的边4c(在图8中,边4c被引线保持构件3覆盖)而设置。将沿着边4c的方向称为引线保持构件3的长边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保持构件3包括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的端部28在X轴方向上竖立,在端部28上形成有长方形孔22。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从上方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并固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上。更详细而言,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从上方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时,通过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两端部16a的爪部24嵌合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方形孔22,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被固定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以覆盖基板4的一边4c的方式设置。可以说长方形孔22以及爪部24分别是嵌合部。长方形孔22与爪部24的嵌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卡扣配合(Snap-fit)。由于长方形孔22与爪部24的嵌合是卡扣配合,因此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能够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
如图12所示,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从下方覆盖基板4的边4c的方式设置。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沿着基板4的下表面4a在-Za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固定部5,通过固定部5而固定在基板4上。在基板4的下表面4a上搭载有多个电子零件25(例如霍尔传感器25a、电阻器25b等)。
如图13所示,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并与基板4的下表面4a接触的基部21。另外,在基部21的两端形成有在与基部2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面部26。水平面部26位于长方形孔22的附近。在水平面部26的-Za方向端部形成有具有孔5a的固定部5。在水平面部26的外侧边形成有从此处竖立的端部28。端部28是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垂直面部。固定部5的孔5a是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固定在基板4上的紧固构件(螺栓33)通过的孔。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从基部21朝向+Za方向的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23。倾斜部23上形成有两个开口部23a。由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开口部23a,因此与无开口部23a的情况相比,则具备弹性。在倾斜部23的上端设置有平面部19。
如图14所示,基板4的下表面4a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下表面20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覆盖基板4的一部分的伸出部6。基板4的边4c及其附近被伸出部6覆盖。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从下表面20向上方(X轴方向)凹陷的凹陷部18。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时,凹陷部18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平面部19接触。由于基板4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伸出部6覆盖,因此存在引线保持构件3与基板4重合的部分。因此,通过引线保持构件3与基板4夹持引线1a,能够牢固地保持引线1a。通过维持保持引线1a的状态,使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4上的作业变得容易。
图15是从-X轴方向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立体图。图16是从与图15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图,但并不是立体图而是在X轴方向上观察的图。将图16所示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面称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下表面。图17是从+Za方向向-Za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图。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沿着基板4的边4c延伸的直线状的本体部41、以及形成在本体部41的两端的端部42。由本体部41以及端部42形成伸出部6。在端部42的外侧面42a形成有爪部24。爪部24从外侧面42a向外侧突出。在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上形成有在与本体部4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引线通路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5个引线通路部8。各引线通路部8具有第一通路部11以及第二通路部12。第一通路部11具有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平行的部分9。由于第一通路部11与基板4的上表面(表面)4b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在引线保持构件3内,引线1a与基板4平行地延伸。因此,可减小引线保持结构3的高度(X轴方向的尺寸),可使引线保持结构3小型化。
如图17所示,第一通路部11具有直径D1。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D1设为比引线1a的直径D2稍小。即,引线1a可通过第一通路部11,但在第一通路部11内成为过盈配合状态。第二通路部12的直径与引线1a的芯线2的直径大致相等。引线1a的被覆部10无法通过第二通路部12。引线1a的芯线2通过第二通路部12,而如图8所示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表露出。有时将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露出有芯线2的区域称为基板焊盘4d。在图16中,第一通路部11的长度用L1表示,第二通路部12的长度用符号L2表示。
在引线1a通过引线保持构件3的情况下,引线1a的被覆部(皮膜部)10无法通过第二通路部12。仅引线1a的导体2通过第二通路部12,而到达基板4。因此,能够在引线保持构件3内进行引线1a的定位。引线1a的被膜部10不会在基板4上表露出(露出),因此不会使引线1a的被膜部10在焊接时错误地熔化。
如图15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在下表面20更上方,具有与基板4的上表面4b相向(接触)的相向面7。引线1a夹持于基板4的上表面4b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相向面7之间。在相向面7的上侧,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作为引线1a表露出的面的引线出口面13。引线出口面13的下半部分成为在Za方向上凹陷的凹部14。凹部14在图15中被描绘为倾斜面。在进行焊接时,焊料可流入引线出口面13的凹部14,因此焊料不会流向其他地方,而可适当地进行焊接。
图18示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与图17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结合后的状态。在图18的状态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面19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面17(图14)接触。其结果,第一通路部11的直径D2的一部分因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面19而缩小,第一通路部11的开口尺寸为D3(D3<D2)。即,通过第一通路部11的引线1a成为被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夹持的状态。因此,可牢固地保持引线1a。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是线径细的引线也可进行保持。另外,能够使引线保持结构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图19是图18的XIX部的放大图。如图19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水平面部26对应的水平面部30、以及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垂直面部28对应的垂直面部32。水平面部30位于爪部24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水平面部26与垂直面部28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7、和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水平面部30与垂直面部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1的干扰,第二连接部31具有切口部40。切口部40是用于使得第一连接部27与第二连接部31互不干扰的非干扰部。切口部40例如是倒角部。另外,非干扰部也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7上。或者,非干扰部也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7以及第二连接部31此两者上。第一连接部27以及第二连接部31也可称为角隅部。
由于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角隅部27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角隅部31的其中一者形成有切口部40,因此两个角隅部27以及31不会发生干扰。由于两个角隅部27以及31不发生干扰,因此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能够使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嵌合紧密。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可减少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的晃动,因此引线1a的保持性进一步提高,在焊接时引线1a不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偏移,而作业性(例如,在利用引线保持构件3保持引线1a的状态下进行焊接作业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由于晃动少,因此焊接作业时的耐振动性优异,焊接的品质的可靠性高。
图2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8的状态的立体图。参照图20,对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1的上表面4b上的作业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引线1a的芯线(导体)2以在基板4的上表面4b表露出的方式由引线保持构件3保持。在所述状态下,引线1a相对于基板4而被固定,因此在将引线1a的芯线2焊接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时,焊接作业者无需用自己的手保持引线1a。即,只要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3,则可将引线1a相对于基板4而预先固定在既定的位置上。因此,焊接作业者可手持烙铁以及焊料来进行引线1a的焊接作业。焊料被附加在图20的符号S的区域。此时,熔融状态下的焊料流入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凹部14。凹部14是焊料退避的部分。在进行焊接作业的期间,焊料会滞留在凹部14中,因此可抑制焊料流向区域S以外的场所。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4由斜面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21~图24,详细说明引线出口70附近的结构。
图21是从+Z轴方向向-Z轴方向观察引线出口70的立体图。在第二壳体57的引线出口70设置有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如图7所示,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具有密封构件76以及盖构件78。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通过螺栓(小螺钉)75而固定在第二壳体57上。
图22示出从图21的状态卸下盖构件78后的状态。第二壳体57在引线出口70具有用于安装盖构件78的安装面(固定面)73。安装面73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面。在安装面73上形成有螺合螺栓75的内螺纹孔75a。另外,在安装面73上形成有插入密封构件76的开口部73a。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76是具备弹性的树脂构件,被压入开口部73a。
图23是以图22的XXIII-XXIII线切断第二壳体57后的立体图。开口部73a在Z轴方向上具有既定的深度,决定开口部73a的深度的凸部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密封构件76通过与所述凸部接触,而在Z轴方向上被定位。在从与Z轴方向垂直的面观察时,开口部73a的剖面比密封构件76的剖面稍小。因此,当将密封构件76插入开口部73a时,密封构件76成为被压入开口部73a的状态。
图24是密封构件76的立体图。密封构件76具有长方体形状。密封构件76具有用于使引线1通过的孔77。更详细而言,密封构件76具有用于使引线1a通过的孔77a、以及用于使引线1b通过的孔77b。孔77a的直径比孔77b的直径小。密封构件76在侧面76a上具有突部79。突部79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突部79在密封构件76的周向上呈环状延伸。当密封构件76被压入开口部73a时,突部79进行弹性变形,与开口部73a的壁密接,因此密封构件76可防止异物等从引线出口70进入第二壳体57中。
如上所述,在引线引出部66的引线出口70处,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通过螺栓(固定构件)75被固定。由于引线1a通过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被保持,因此引线1a的姿势在引出方向上维持在既定的姿势。
另外,由于密封构件76嵌合在引线出口70的开口部73a的内壁上,因此无需新确保用于配置密封构件76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第二壳体57(引线引出部66)的小型化。
由于固定面73为平面状,因此可将与固定面73相接的盖构件78的形状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其结果,可将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的外形设为最低限度的大小。另外,固定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的作业也变得容易。即,可使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小型化,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的固定作业的作业性提高。另外,可采用廉价的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盖构件78)。
密封构件76也可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可采用廉价的密封构件76。由于引线出口70的内壁是简单的矩形形状,因此密封构件76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也并非复杂的形状,因此密封性也容易稳定。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部57具有在轴中心轴51的周向上延伸的侧面60,还具有从所述侧面60延长的引线引出部66。引线1a沿着引线引出部66而被导出(引出)至第二壳体部57的外部。因此,在第二壳体部57的外侧附近,即使在从轴中心轴51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上存在障碍物,引线1a也可不绕过所述障碍物。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油泵100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另外,由于引线引出部66从收容基板4的侧面60线性地延伸出(伸出),因此可确保从基板4至引线引出部60的空间大。其结果,无需在第二壳体部57(由侧面60规定的空间或引线引出部66)内另外形成用于使引线1a通过的空间。因此,可将第二壳体部57整体的尺寸抑制得小。换言之,可在确保第二壳体部57的内部的空间大的同时抑制第二壳体部57的外形尺寸。
在所述电动油泵100中,经由引线1向基板4供给信号。其后,基板4向马达供给信号。根据所述信号驱动(旋转)马达,当马达旋转时转子旋转。当转子旋转时,油被供给至变速器200。在电动油泵100搭载在汽车上的情况下,例如在刚怠速停止后不久,油被从电动油泵100供给至变速器200。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压送油的电动油泵100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压送油以外的介质的电动泵也可适用本实施方式。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引线引出部66在Z轴方向上延伸,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引线引出部66可从Z轴方向朝向+X轴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延伸(可弯曲)。或者,引线引出部66也可在+X轴方向上延伸。在任何情况下,引线引出部66的一部分均与第二壳体部57的侧面60线性地连续。
以上所说明的各结构,可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9)

1.一种电动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
马达部,被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部,所述马达部具有以中心轴为中心而旋转的轴;
泵部,与所述轴连接;
基板,被收容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且所述基板搭载有电子零件;以及
引线,与所述基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在中心轴的周向上延伸的侧面、以及从所述侧面伸出的引线引出部,
所述基板被收容在由所述侧面规定的空间,
所述引线引出部将所述引线导出至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部,
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面线性地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呈从所述中心轴的方向观察时具有至少一个边的形状,
所述引线从所述基板的一个边向所述引线引出部延伸,
所述基板的所述一个边是所述基板的部位中最靠近所述引线引出部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引出部具有引线出口,
所述引线通过所述引线出口而被导出至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部,
在所述引线出口设置有保持引线的保持构件,
在所述引线出口形成有固定所述保持构件的固定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与所述引线出口的内壁嵌合的密封构件、以及覆盖所述密封构件的盖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面为平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侧面为环状,
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壳体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侧面为环状,
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壳体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侧面为环状,
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壳体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侧面为环状,
所述引线引出部的外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壳体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CN202120607199.XU 2020-03-31 2021-03-25 电动泵 Active CN2153003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3766 2020-03-31
JP2020063766A JP2021161935A (ja) 2020-03-31 2020-03-31 電動ポン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00364U true CN215300364U (zh) 2021-12-24

Family

ID=78002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7199.XU Active CN215300364U (zh) 2020-03-31 2021-03-25 电动泵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61935A (zh)
CN (1) CN21530036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6158B2 (ja) * 2011-03-31 2014-02-12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発電電動機および作業機械
JP2013024217A (ja) * 2011-07-25 2013-02-04 Nidec Sankyo Corp ポンプ装置
JP6668313B2 (ja) * 2017-12-13 2020-03-18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排水ポンプ用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モータを有する排水ポン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1935A (ja) 202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0006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JP7135388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KR101486610B1 (ko) 방수형 커넥터, 방수형 커넥터의 실장구조 및 방수형 커넥터의 실장방법
US7314040B2 (en) Fuel supply apparatus
JP6590869B2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通気部防水構造
CN209908756U (zh) 电动油泵
CN112350098A (zh) 连接器
JP6897778B2 (ja) 回路基板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113853837A (zh) 电子控制装置
CN215300364U (zh) 电动泵
CN214899273U (zh) 引线保持结构及电动致动器
JP5035746B2 (ja) 回転検出装置
CN113451790B (zh) 引线保持构件及电动致动器
JP2011223752A (ja) 電気接続箱
KR20230140562A (ko) 전동밸브
JP6597870B2 (ja) モータ
CN217558539U (zh) 电动泵
CN219247644U (zh) 旋转电机和泵
CN209841277U (zh) 电动泵用的压力传感器装置以及电动泵
CN219068017U (zh) 旋转电机以及泵
JP2020187927A (ja) 電動機、電動ポンプ、及びコネクタ製造方法
CN216625412U (zh) 马达和泵装置
CN215682074U (zh) 电动泵
CN116420289A (zh) 连接器
CN215672693U (zh) 电动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