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00175U -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00175U
CN215300175U CN202022855541.6U CN202022855541U CN215300175U CN 215300175 U CN215300175 U CN 215300175U CN 202022855541 U CN202022855541 U CN 202022855541U CN 215300175 U CN215300175 U CN 215300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r
charging
charging seat
face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555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蹇国平
陈奕伟
王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555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00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00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00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其中,充电座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低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用于充电器滑入与所述充电座适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座设置有用于充电器与充电座相对滑动的第二面,充电器与充电座可相对滑动进行充电连接,使充电器受到的约束更少,自由度更大,方便微调,充电器可以从侧面沿第二面滑入,以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同时避免了插拔对充电座和充电器造成的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在手机及智能穿戴行业中,充电设备一般采用机械固定的方式进行充电(例如插拔式的连接方式),这种机械连接固定方式会对其造成损害,使其使用寿命变短,多次插拔后容易损坏,并且机械连接固定方式在插拔时不方便,受到的干涉过多。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受到损坏的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座,包括:第一面;第二面,低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用于充电器滑入与所述充电座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间通过第三面连接,所述第三面用于止挡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座的相对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充电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或所述第三面,用于与所述充电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充电座本体内部;所述第一磁体朝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形成有S极和N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包括:第四面,用于充电座滑入与所述充电器适配;第五面,低于所述第四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面与所述第五面间通过第六面连接,所述第六面用于止挡所述充电座与所述充电器的相对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充电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四面或所述第五面或所述第六面,用于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充电器本体内部;所述第二磁体朝向所述第五面的一侧形成有S极和N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充电座;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所述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所述充电装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充电座设置有用于充电器相对滑动的第二面,充电器设置有用于充电座相对滑动的第四面,且充电座和充电器靠近边缘的一边没有挡墙,充电座和充电器分别从侧面沿第二面和第四面相对滑动,以实现第一充电连接部与第二充电连接部的连接,自由度更大,控制性更强,避免了插拔对充电座和充电器造成损坏,同时,实现了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充电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充电座和充电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第一面;12:第二面;13:第三面;14:外壳;15:底板;16:充电弹片;20:第一充电连接部;30:第一磁体;41:第四面;42:第五面;43:第六面;44:壳体;45:盖板;46:充电导线;47:充电器PCB板;48:支架;50:第二充电连接部;60:第二磁体;71:定位台;72:pogo pin;73:环形限位槽;74:充电针;75:环形插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名词“pogo pin”,其是一种应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的精密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设备中,起连接作用。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多个充电插孔开设在定位台71上,多个pogo pin72分别内置于充电插孔中,环形限位槽73环设于定位台71的周侧。定位台71上的充电插孔与适配的充电器上的充电插针电连接时,定位台71与环形限位槽73限制了充电座与充电器两者的连接方式,只能采用插拔的形式实现电连接,并且实现电连接的装配过程中受到的限位过多,容易出现过定位,不能自由调整,无法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降低了用户体验。
因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座,如图2所示,充电座主要包括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其中,第二面12低于第一面11,第二面12用于充电器滑入与充电座适配,这样设置,可以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的同时避免了插拔对充电座及充电器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面12低于第一面11,且延伸至侧面,在便于充电器滑入的同时,还可“托住”充电器。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优选水平或近似水平设置。充电器可以从充电座的侧面沿第二面12滑入至适当位置,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电连接,在此过程中,两者的自由度更大,方便微调,可操作性强,更容易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侧面”是以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为参考面限定的,是指与第二面12相交的邻面,具体而言,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位于充电座的顶面(或底面)时,“侧面”为充电座的侧壁面;当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位于充电座的侧壁面时,“侧面”为充电座的顶面和底面;当为异形时,与第二面12相交的邻面为“侧面”。
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面12低于第一面11,第二面12沿一个方向延伸至侧面(图上未标出),充电器可以从侧面沿A方向滑入第二面12,以使充电器与充电座适配连接。
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与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面12沿多个方向延伸至侧面,充电器可以从侧面沿A方向、B方向或C方向滑入第二面12,使充电器与充电座适配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间通过第三面13连接,第三面13形成挡墙结构,用于止挡充电器与充电座的相对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1、第二面12和第三面13均为平面。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1、第二面12和第三面13均为曲面。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1、第二面12和第三面13中至少一个面为平面。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面11为曲面,第二面12为水平面,第三面13为曲面,与第二面12倾斜设置;如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面11为曲面,第二面12为水平面,第三面13为平面;如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面11为曲面,第二面12为水平面,第三面13竖直平面。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座还包括第一充电连接部20,该第一充电连接部20设置在第一面11或第二面12或第三面13,用于与充电器电连接。充电器到达被第三面13止挡位置时,即刚好被第三面13止挡,充电器可以与充电器实现电连接。
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充电连接部20设置在第三面13上,充电器从侧面滑入并沿第二面12与充电座相对滑动,直至被第三面13止挡时,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充电器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充电座内设置有多颗磁铁,多颗磁铁占用的空间较大。因此,如图6-7所示,充电座还包括第一磁体30,该第一磁体30设置于充电座本体内部;第一磁体30朝向第一面11的一侧形成有S极和N极。
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体30为磁铁,第一磁体30为块状,且设置有顶面和底面,第一磁体30的顶面朝向第一面11,第一磁体30的顶面形成有S极和N极,第一磁体30的底面与第一磁体30的顶面形成有S极和N极的对应位置分别形成有N极和S极,即第一磁体30的正面同时充S极和N极,背面同时充N极和S极,且正面的S极与背面的N极对应,正面的N极与背面的S极对应,这样设置的第一磁体30比普通磁铁单面充一极的磁吸力大,所以,充电座只需要设置一颗小磁铁。单颗磁铁明显减小了其占用充电座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减小了充电座的占用空间。
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充电座包括外壳14和底板15,底板15与外壳14的侧壁(充电座的侧壁)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底板15为PCB板。充电座顶部设置有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第二面12低于第一面11,第一面11通过第三面13与第二面12连接,形成沉台结构。第一面11、第二面12和第三面13均为平面,且第三面13分别垂直于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第二面1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充电连接部20,该第一充电连接部20可以是柱状的充电PIN,每个第一充电连接部20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两个第一连接端伸入至充电座本体内部,两个第二连接端露出充电座本体外表面。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露出,并非特指凸出充电座本体外表面,而是指露出充电器连接部的第二连接端用于与充电器连接充电,可根据需要,设置为略微凸出充电座本体外表面、与充电座本体外表面平齐、略低于充电座本体外表面。
底板15朝向充电座内部的一面焊接有充电弹片16,充电弹片16与两个第一连接端连接,使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底板15导通。当充电器充电时,充电座通过第一磁体30与充电器上设置的第二磁体60配合,使充电器与充电座不会轻易地分开或错位,充电座与充电器的连接更稳点,保持了充电座与充电器的连接状态,以保证持续充电。
第一磁体30固定在外壳14内,外壳14内可以设置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可以设置在第一充电连接部20附近,第一磁体30可以通过在第一凹槽涂胶或点胶的方式将第一磁体30固定在第一凹槽内。
如图8所示,现有技术中,充电插头包括与充电针74和环形插接部75,环形插接部75环绕充电针74设置,只能采用插拔的形式实现电连接,同样的,在实现电连接的装配过程中受到的干涉过多,不能自由调整,无法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降低了用户体验。
因此,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提供一种充电器,主要包括第四面41和第五面42,其中,第五面42低于第四面41,第四面41用于充电座滑入与充电器适配。充电器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中充电座的形状相适配,充电连接过程中充电器和充电座相对滑动,充电座可以从充电器的侧面滑入至适当位置,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电连接,在此过程中,两者的自由度更大,可操作性强,更容易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
本实用新型中,第五面42低于第四面41的目的是避让充电座中相对较高的第一面11,便于充电器沿充电座的侧面滑入与充电座适配,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电连接,在此过程中,两者的自由度更大,可操作性强,更容易实现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第四面41与第五面42优选水平或近似水平设置。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侧面”的定义与上述充电座相关事实例中的定义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实施例中,第四面41沿一个方向延伸至侧面,充电座从一个方向从侧面沿第四面41滑入,第五面42低于第四面41,避让充电座中相对高的第一面11,以使充电器与充电座适配连接。
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避让充电座相对高的第一面11,第四面41沿多个方向延伸至侧面,充电座可以从多个方向从侧面沿第四面41滑入,使充电器与充电座适配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面41与第五面42间通过第六面43连接,第六面43用于止挡充电座与充电器的相对滑动。需要充电时,充电器与充电座相对滑动,当到达预设的位置,即充电器与充电座形成可靠的电连接,此时第六面43与第三面13配合,共同形成对充电器与充电座相对滑动的止挡。
第五面42和第六面43相交设置,以形成挡墙结构,用于止挡充电座与充电器的相对滑动。充电座到达被第六面43止挡位置时,即刚好被第六面43止挡的位置时,充电器可以与充电器电连接,实现电量传输。
需要强调的是,充电器的形状与充电座相匹配,具体可以参照充电座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座还包括第二充电连接部50,该第二充电连接部50设置在第四面41或第五面42或第六面43,用于与充电座电连接。充电座到达被第六面43止挡位置时,即刚好被第六面43止挡,充电器可以与充电器实现电连接。
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充电连接部50设置在第六面43上,充电座滑入至第六面43时,通过第二充电连接部50与充电器电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充电器还包括第二磁体60,该第二磁体60设置于充电器本体内部;第二磁体60朝向第五面42的一侧形成有S极和N极。
第二磁体60与第一磁体30的结构相同,磁性成异性相吸,故不再赘述。
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充电器包括壳体44、盖板45和充电导线46。壳体44上设置有导线通孔,壳体44内部设置有充电器PCB板47;充电导线46的一端设置有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可以为USB接口,充电导线46的另一端通过导线通孔伸入壳体44内部,并与充电器PCB板47连接;盖板45设置在导线通孔的相对侧,盖板45与壳体44卡接。
盖板45背离壳体44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面41和第五面42,第四面41低于第五面42,第五面42向边缘延伸至侧面,以形成凸台结构,第五面4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充电连接部50,该第二充电连接部50通过与充电器的第一充电连接部20连接,实现充电器和充电座的电量传输。
第二充电连接部50可以为充电PIN,每个第二充电连接部50包括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两个第三连接端伸入至充电器本体内部,并与充电器PCB板47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第三连接端与充电器PCB板47的连接。两个第四连接端露出充电器本体外表面。需要强调的是,第四连接端此处露出状态相同,故不再赘述。但第四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此处露出状态相匹配,例如,当第二连接端略微凸出充电座本体外表面时,第四连接端略微凹陷于充电器本体;当第二连接端略微凹陷于充电座本体时,第四连接端略微凸出充电器本体外表面,实现第四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匹配连接,最终实现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第二充电连接部50的电连接。
壳体44内部设置有支架48,该支架48设置在盖板45与充电器的PCB板之间,支架48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二充电连接部50穿过第三通孔。支架48、充电器的PCB板和充电导线46一起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固定在壳体44上。支架48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图上未标出),第二磁体60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凹槽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磁体60和第一磁体30的设置时极性是相对的,即第二磁体60和第一磁体30的磁极是相互吸引的,以使充电器与充电座能够稳定连接。
与第一磁体30相同,第二磁体60的正面同时充S极和N极,背面同时充N极和S极,且正面的S极与背面的N极对应,正面的N极与背面的S极对应。在充电时,第二磁体60的正面与第一磁体30的正面靠近且相互吸引。第二磁体60的正面的S极与第一磁体30的正面的N极对应,第二磁体60的正面的N极与第一磁体30的正面的S极对应,利用磁体双面进行双向充磁,提高了第二磁体60与第一磁体30的磁吸力,不仅保证了充电座与充电器充电时的稳定连接,还可以减少磁性件的数量,减小了其占用充电器的空间结构,可以将充电器做的更加小巧实用。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主要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充电座和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充电器。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座的第一面11与充电器的第五面42形状与尺寸相适配,充电座的第二面12与充电器的第四面41形状与尺寸相适配,充电座的第三面13与充电器的第六面43形状与尺寸相适配,通过充电座与充电器相对滑动使充电座的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充电器的第二充电连接部5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面12与第四面41的结构相同且相适配,均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至侧面,且第一充电连接部20和第二充电连接部50对应设置,例如,第一充电连接部20和第二充电连接部50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二面12和第四面41上,以便充电座与充电器可以分别从侧面滑入并沿第二面12和第四面41相对滑动,最终实现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第二充电连接部50的连接,在此过程中,并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因为约束过多,过定位造成的干涉现象;并且,通过对第一磁体30和第二磁体60双面进行双向充磁,提高了磁吸力,在保证了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充电连接稳定的前提下,减少了磁铁占用充电装置的空间,提高了用户体验。
充电座与充电器相对移动到适当位置,使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第二充电连接部50的连接,以实现电量传输,此时,充电座的第一面11可以紧贴充电器的第五面42,充电座的第二面12可以紧贴充电器的第四面41,充电座的第三面13可以紧贴充电器的第六面43,并且第一磁体30与第二磁体60位于对应位置,使第一磁体30的S极和N极分别与第二磁体60的N极和S极对应,第一磁体30与第二磁体60之间形成较强的磁吸力,使充电座与充电器磁性连接,并且紧密相连。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通信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充电座设置有用于充电器相对滑动的第二面12,充电器设置有用于充电座相对滑动的第四面41,且充电座和充电器靠近边缘的一边没有挡墙,充电座和充电器分别从侧面沿第二面12和第四面41相对滑动,以实现第一充电连接部20与第二充电连接部50的连接,自由度更大,控制性更强,避免了插拔对充电座和充电器造成损坏,同时,实现了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快速适配。同时,通过对第一磁体30和第二磁体60双面进行双向充磁,提高了磁吸力,在保证了充电器与充电座的充电连接稳定的前提下,减少了磁铁占用充电装置的空间,
以上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换和修改,这些替换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面(11);
第二面(12),低于所述第一面(11),所述第二面(12)用于充电器滑入与所述充电座适配;
第一磁体(30);
所述第一磁体(30)设置于所述充电座本体内部;
所述第一磁体(30)朝向所述第一面(11)的一侧形成有S极和N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11)与所述第二面(12)间通过第三面(13)连接,所述第三面(13)用于止挡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座的相对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充电连接部(20),设置在所述第一面(11)或所述第二面(12)或所述第三面(13),用于与所述充电器电连接。
4.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四面(41),用于充电座滑入与所述充电器适配;
第五面(42),低于所述第四面(41);所述第四面(41)与所述第五面(42)间通过第六面(43)连接,所述第六面(43)用于止挡所述充电座与所述充电器的相对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充电连接部(50),设置在所述第四面(41)或所述第五面(42)或所述第六面(43),用于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磁体(60);
所述第二磁体(60)设置于所述充电器本体内部;
所述第二磁体(60)朝向所述第五面(42)的一侧形成有S极和N极。
7.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
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
8.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
CN202022855541.6U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5300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5541.6U CN215300175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5541.6U CN215300175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00175U true CN215300175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13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55541.6U Active CN215300175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00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2913B2 (en) Magnetically connected universal computer power adapter
KR101720148B1 (ko) 일체의 하우징을 갖는 자석 커넥터
KR101398763B1 (ko) 휴대용 전자 디바이스용 거치대
US2011022752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ki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5991801B (zh) 一种可扩展功能的智能终端配件系统
CN105207322A (zh) 一种背夹式移动电源车载充电装置
CN106025690A (zh) 磁力吸合模块、磁吸组板及磁吸充电座
WO2018094861A1 (zh) 自动释放磁吸式充电设备及方法
WO2022041805A1 (zh) 供电结构及脱毛美容仪
WO2019000844A1 (zh) 一种转接器、转接装置及充电设备
CN107834305B (zh) 充电设备及电子装置
CN215300175U (zh) 一种充电座、充电器、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N220066956U (zh) 充电器及电子设备
JP2012234627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式コネクター
KR200474737Y1 (ko) 모바일 단말기용 충전 거치대
CN219678198U (zh) 一种三合一无线充电器
CN220456698U (zh) 充电器
CN214900259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0806200U (zh) 磁吸插头插板组件
CN217215407U (zh) 一种数据线及供电设备
CN215990334U (zh) 充电设备
CN219145780U (zh) 电子设备
CN204905569U (zh) 磁性吸附式传输接口
CN220774866U (zh) 一种数码设备的外置附件连接结构
CN219717316U (zh) 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