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5780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5780U
CN219145780U CN202122329287.0U CN202122329287U CN219145780U CN 219145780 U CN219145780 U CN 219145780U CN 202122329287 U CN202122329287 U CN 202122329287U CN 219145780 U CN219145780 U CN 219145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 current
face
conductive contacts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292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白玮
陈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Irice Electronics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Irice Electronic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Irice Electronics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Irice Electronic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292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5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5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5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有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形成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的电源接口。本实用新型通过由第一端面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构成的电源接口与其他设备连接,从而无需充电线即可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电性连接,大大简化了电子设备在充电时的连接操作。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功能越加的强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质的飞跃。例如,除了传统的通信功能,人们出行、购物、支付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智能手机。蓝牙、WIFI、数据网络、看视频、玩游戏、各种应用程序等都需要消耗电力,导致智能手机的电量消耗较快,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充电。
现有的大部分电子设备在充电时,需要通过充电线分别将储电设备和用电设备进行连接,不仅操作繁琐,而且需要随身携带充电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电子设备充电操作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有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形成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的电源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区域,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一磁体,且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磁体吸附固定连接到所述电源接口的其他电子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区域为矩形区域,所述第一端面包括四个第一导电触点和四个第一磁体,且四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四个顶点相邻,四个所述第一磁体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一条边相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设备为移动电源,且所述第一区域占据整个所述第一端部;所述壳体内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储能单元,且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出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背向设置,且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相同的尺寸;
所述第二端面的边缘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触点对应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形成直流输入接口;
在所述第二端面,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二磁体,且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第二磁体将连接到所述直流输出接口的电子设备吸附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包括多个凸台,每一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由位于一个所述凸台内并下凹于所述凸台的顶端的第一金属弹针构成,且所述第一金属弹针的顶端在自由状态下突出于所述第一端面;
所述第二端面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凸台相对应的凹坑,且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由突出于所述凹坑底部的第二金属弹针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充电座,所述壳体包括底座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底座部的顶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底座部的背面和/或底面,且所述手机充电座通过所述底座部支撑待充电的手机的底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待充电的手机的背部;
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入接口,所述电路板包括直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直流输入接口连接到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
所述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或者所述底座部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出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且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交流插座、至少一个交流插头以及至少一个转接头;所述电路板包括交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插头电性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接口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转接插口,且所述转接插口内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所述转接头包括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入接口,以及用于为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直流输出接头,且所述直流输出接头为USB Type-C公插、Lightning公插或Micro USB公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突出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按键,所述壳体内设有夹持组件以及推送构件,且所述转接头在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后由所述夹持组件夹持固定,所述推送构件在所述按键驱动下推动所述夹持组件释放所述转接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由第一端面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构成的电源接口与其他设备连接,从而无需充电线即可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电性连接,大大简化了电子设备在充电时的连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电子设备的背部和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使用图7提供的电子设备为图1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可为智能手机等充电。本实施例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0、壳体10、储能单元(图中未示出)和电路板(图中未使出),其中,储能单元可以为18650电芯、聚合物电芯、磷酸铁锂电芯等可反复充放电的电芯,电路板上集成有充放电电路、状态检测电路及安全电路等,上述储能单元和电路板分别装设于壳体10内,且储能单元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储能单元和电路板本身的结构属于本领域的习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此外,壳体10内还可具有用于为智能手机等充电的无线充电线圈等。
壳体10可由塑料、金属等材料加工而成,且该壳体10包括第一端面11。特别地,壳体10整体可呈长方体形,第一端面11则可以为壳体10中尺寸最小的表面,即第一端面11不大于壳体10的其他端面。
第一端面11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一导电触点114,该多个第一导电触点114分别与壳体10内的电路板电性连接(例如部分第一导电触点114与电路板上的充放电电路的正极电性连接,部分第一导电触点114与电路板上的充放电电路的负极电性连接),并形成电源接口,即电源接口位于移动电源的一个端面。
特别地,该电源接口可以为直流输出接口,即第一导电触点114与电路板上的充放电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性连接,在充电时,只需将第一端面11贴于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接口(该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接口与上述电源接口具有相类似的结构)即可,而无需连接充电线,极大方便了移动电源与电源适配器等的连接操作。
特别地,上述壳体10还包括第二端面12,该第二端面12与第一端面11背向设置。该第二端面12具有多个第二导电触点124,该多个第二导电触点124分别与壳体10内的电路板电性连接,且该多个第二导电触点124形成直流输入接口。
上述直流输入接口与第一端面11的直流输出接口相适配,从而移动电源可通过另一直流输出接口与当前移动电源的直流输入接口相接的方式与另一移动电源装置电性连接(此时第一端面11与另一移动电源的第二端面12相贴),从而无需充电线即可通过另一移动电源为当前移动电源充电;反之,也可使用当前移动电源的第一端面的直流输出接口与另一移动电源的第二端面的直流输入接口连接,从而由当前移动电源为另一移动电源充电,实现移动电源之间的互充。
同时,第一端面11的每一边的边缘分别设有第一磁体115,该多个第一磁体115可具有相同的极性;相应地,第二端面12设有多个分别与第一磁体115位置相同、极性相反的第二磁体125,且移动电源的直流输入接口与另一移动电源(或电源适配器)的直流输出接口电性连接时,第一磁体115和另一移动电源(或电源适配器)的第二磁体125相吸附在一起。通过第一磁体115和第二磁体125,不仅可实现移动电源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固定,而且可辅助进行第一导电触点114和第二导电触点124的对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均呈矩形,相应地,第一端面11包括四个第一导电触点114和四个第一磁体115,且四个第一导电触点114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四个第一磁体115分别位于矩形的一条边上;同样地,第二端面12包括四个第二导电触点124和四个第二磁体125,且四个第二导电触点124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四个第二磁体125分别位于矩形的一条边上。
此外,第一端面11的每一角部可分别设有一个凸台118,该凸台118稍大于第一导电触点114,且第一导电触点114分别由位于凸台118内,并下凹于凸台118的顶端的金属弹针构成(该金属弹针的顶端在自由状态下突出于第一端面11);相应地,第二端面12的每一角部分别设有与凸台118相对应的凹坑128,且第二导电触点124由突出于凹坑128底部的金属弹针构成(该金属弹针的顶端低于第二端面12)。在直流输入接口和另一移动电源的直流输出接口电性连接时,第一端面11的第一凸台118嵌入到另一移动电源的第二端面12的凹坑128,防止移位,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并且,为实现防呆,多个凸台118的形状可不同,例如部分凸台118的外壁面呈圆台形,部分凸台118的外壁面呈棱台形;相应地,多个凹坑128也采用不同形状,例如部分凹坑128的内壁面呈圆台形,部分凹坑128的内壁面呈棱台形。这样,圆台形的凸台118只能嵌入到圆台形的凹坑128内,棱台形的凸台118只能嵌入到棱台形的凹坑128内,避免第一导电触点114和第二导电触点124错接。
上述移动电源上还可具有多个直流输出/入口,例如USB Type-C母座、标准USB母座、Lightning母座或Micro USB母座等,从而可通过充电线将该移动电源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实现直流输入或输出。
如图5-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为手机充电座,类似地,该手机充电座包括壳体20和位于壳体20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且该电路板上集成有直流转直流电路。本实施例的手机充电座的壳体20包括底座部201和支撑部202,其中支撑部202可以呈板状,并连接在底座部201的顶面,从而手机充电座可通过底座部201支撑待充电的手机的底部、通过支撑部202支撑待充电的手机的背部。
上述壳体20包括第一端面21,具体地,该第一端面21可位于底座部201的背面和/或底面。在每一第一端面21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一导电触点214,该多个第一导电触点214分别与壳体20内的电路板电性连接(例如部分第一导电触点214与电路板上的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的正极电性连接,部分第一导电触点214与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负极电性连接),并形成直流输入接口。即该手机充电座通过连接到直流输入接口的供电装置(例如移动电源或电源适配器)供电。
在充电时,只需将第一端面21贴于移动电源或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接口(该例如图3中的移动电源的第二端面12的直流输出接口)即可,而无需连接充电线,极大方便了手机充电座与移动电源或电源适配器的连接操作。
同时,第一端面21的每一边的边缘分别设有第一磁体215,该多个第一磁体215可具有相同的极性。在将第一端面21的直流输入接口与移动电源的(或电源适配器)直流输出接口电性连接时,第一磁体215和移动电源的磁体(例如图3中的移动电源的第二端面12的第二磁体125)相吸附在一起,不仅可实现移动电源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固定,而且可辅助进行第一导电触点214的对位。此外,上述第一导电触点214可位于第一端面21的边缘的凹坑内,从而利于第一导电触点214与移动电源或电源适配器保持稳定连接。
上述支撑部202内可设有无线充电线圈,该无线充电线圈与电路板的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从而该手机充电座可为放置在其上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或者,底座部201的顶面具有与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出接头,从而该手机充电座可通过插接到直流输出接头的智能手机等进行有线充电。
如图7-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为电源适配器,且该电源适配器可插接到交流插座,并为图1中的移动电源或图5中的手机充电座提供直流充电电压。本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包括壳体30、电路板41以及导电触片42,且电路板41和导电触片42分别装设于壳体30内。
电路板41上集成有交流转直流电路,该交流转直流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和直流输出端,其可将输入端的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直流输出端输出。此外,该电路板41上还可集成有状态检测电路、安全电路等,该电路板及其集成的电路属于本领域的习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壳体30可由塑料、金属等材料加工而成,且该壳体30包括前面板31、背板32、第一端面33以及第二端面34。特别地,壳体30整体可呈长方体形,第一端面33则可以为壳体30的顶面,第二端面34则可以为壳体30的底面。壳体30本身的结构属于本领域的习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0的前面板31具有两个插孔组311,且每一插孔组311与壳体30内的导电触片42形成用于为交流插头供电的交流插座(即交流插头的多个插脚分别插入到插孔组311后,与插孔组内侧的导电触片42电性连接)。壳体30的背板32具有两个用于插接到外部交流插座的插脚组321(即插脚组321可插接到交流插座,以实现交流输入),且插脚组321分别与电路板41上的交流转直流电路的交流输入端和导电触片42电性连接,从而为交流转直流电路及导电触片42供电。在实际应用中,插孔组311和插脚组32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对于应用于中国国内的电源适配器,可在前面板设置一个插孔组311,在背板设置一个插脚组321。
壳体30的第一端面33包括有第一区域331以及分别位于第一区域331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334,且多个第一导电触点334分别与交流转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性连接(部分第一导电触点334与直流输出端的正极电性连接,其他第一导电触点334与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并由多个第一导电触点334形成用于为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中的移动电源或图5中的手机充电座)充电的直流输出接口。结合图10所示,在充电时,可直接将移动电源40上具有直流输入接口的端面与电源适配器的第一端面33的第一区域331相贴,而无需使用充电线连接。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端面33的第一区域331,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触点334之间具有一个第一磁体335,且电源适配器通过第一磁体335吸附固定连接到直流输出接口的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从而实现电源适配器与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固定,同时辅助进行第一导电触点334和直流输入接口上对应导电触点的对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面33的第一区域331为矩形区域,相应地,第一端面33包括四个第一导电触点334和四个第一磁体335,且四个第一导电触点334分别位于矩形区域的四个顶点,四个第一磁体335分别位于矩形区域的一条边上。与图4的实施例类似地,上述第一端面33的每一角部分别设有一个稍大于第一导电触点334的凸台,且第一导电触点334分别由位于凸台内、并下凹于凸台的顶端的金属弹针构成(该金属弹针的顶端在自由状态下突出于第一端面3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面33除了第一区域331外,还包括第二区域332,该第二区域332设有转接插口333,且转接插口333内设有与交流转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性连接的多个导电触点。相应地,电源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转接头35,且该转接头35包括插接到转接插口333并与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入接口,以及用于为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充电的直流输出接头351。上述直流输出接头351可以为USBType-C公插、Lightning公插或Micro USB公插,例如电源适配器可包括多个转接头35,并分别具有USB Type-C公插、Lightning公插或Micro USB公插等。
上述转接头35插入到转接插口333后,其直流输出接头351突出于第一端面33,从而对于手机等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可以直接将其充电接口插接到上述直流输出接头351进行充电,同样无需充电线进行连接。
特别地,上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突出于壳体30的前面板31的按键312,相应的,壳体30内设有夹持组件43以及推送构件45,且转接头35在插接到转接插口333后由夹持组件43夹持固定,推送构件45则在按键312驱动下推动夹持组件43释放转接头35,从而便于将转接头35从转接插口333取出。
具体地,夹持组件43包括两个夹块431以及两个弹性件432,其中弹性件432可以为弹簧。两个夹块431分别位于插入到转接插口333后的转接头35的两侧(即位于导电触点与转接插口333的连线的两侧),并在两个弹性件432的弹性力的推动下夹紧转接头35。推送构件45则位于两个夹块431的一侧,并通过推动两个夹块431克服弹性件432的弹性力向两侧移动,从而释放转接头35。特别地,为便于转接头35插入,两个夹块431的内侧的顶部可分别设置倒角(转接头35的底部可设有对应的倒角);同样地,为便于推动两个夹块431释放转接头35,两个夹块431的内侧可具有朝向前面板31的倒角(推送构件45的朝向夹块431的一侧可设有对应的倒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有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形成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的电源接口;在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区域,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一磁体,且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磁体吸附固定连接到所述电源接口的其他电子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为矩形区域,所述第一端面包括四个第一导电触点和四个第一磁体,且四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四个顶点相邻,四个所述第一磁体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一条边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移动电源,且所述第一区域占据整个所述第一端面;所述壳体内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储能单元,且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出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背向设置,且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相同的尺寸;
所述第二端面的边缘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触点对应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形成直流输入接口;
在所述第二端面,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二磁体,且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第二磁体将连接到所述直流输出接口的电子设备吸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包括多个凸台,每一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由位于一个所述凸台内并下凹于所述凸台的顶端的第一金属弹针构成,且所述第一金属弹针的顶端在自由状态下突出于所述第一端面;
所述第二端面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凸台相对应的凹坑,且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由突出于所述凹坑底部的第二金属弹针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充电座,所述壳体包括底座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底座部的顶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底座部的背面和/或底面,且所述手机充电座通过所述底座部支撑待充电的手机的底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待充电的手机的背部;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入接口,所述电路板包括直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直流输入接口连接到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或者所述底座部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出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且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交流插座、至少一个交流插头以及至少一个转接头;所述电路板包括交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插头电性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接口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转接插口,且所述转接插口内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所述转接头包括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入接口,以及用于为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直流输出接头,且所述直流输出接头为USB Type-C公插、Lightning公插或Micro USB公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突出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按键,所述壳体内设有夹持组件以及推送构件,且所述转接头在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后由所述夹持组件夹持固定,所述推送构件在所述按键驱动下推动所述夹持组件释放所述转接头。
CN202122329287.0U 2021-09-24 2021-09-24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145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29287.0U CN219145780U (zh) 2021-09-24 2021-09-24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29287.0U CN219145780U (zh) 2021-09-24 2021-09-24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5780U true CN219145780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2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29287.0U Active CN219145780U (zh) 2021-09-24 2021-09-24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5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7401B2 (en) Recharg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22752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ki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9667076B2 (en) Standby battery product and stackable charging system thereof
US8248025B2 (en) Charging system capable of charging electronic device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WO2018014732A1 (zh) 磁力吸合模块、磁吸组板及磁吸充电座
CN105991801B (zh) 一种可扩展功能的智能终端配件系统
EP3051800A1 (en) Smart phone and external micro-projector thereof
WO2009082181A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CN219145780U (zh) 电子设备
CN105762582A (zh) 一种usb连接插头
KR20170040909A (ko) 휴대용 배터리 및 충전기구
CN103094936A (zh) 卡片式无线定位终端充电系统
JP3190493U (ja) 直流マグネチックコネクタ
CN201584614U (zh) 一种设置有usb接口的插座
CN201478413U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池
CN214543730U (zh) 多功能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CN215681039U (zh) 电源适配器
KR200474737Y1 (ko) 모바일 단말기용 충전 거치대
KR101658200B1 (ko) 모바일 단말을 위한 휴대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10576595U (zh) 充电插头、充电线及充电器
CN207611897U (zh) 一种转接头、转接装置以及充电设备
CN215897388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113872282A (zh) 移动电源装置
CN112072751A (zh) 一种足式机器人自主快速充电装置
CN220172894U (zh) 一种组合式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