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50085U -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50085U
CN215250085U CN202121477414.5U CN202121477414U CN215250085U CN 215250085 U CN215250085 U CN 215250085U CN 202121477414 U CN202121477414 U CN 202121477414U CN 215250085 U CN215250085 U CN 215250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water
ozone
area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74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苟姝贞
唐苛
沈翔
夏志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uany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Chengd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21214774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50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50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50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维修用喷漆废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内穿设有导水阀门,所述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为混凝区和臭氧氧化区;所述混凝区连通设置有进水口、絮凝剂进料口和排污口,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与导水阀门的进水端相对设置;所述臭氧氧化区连通设置有出水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与臭氧氧化区连通设置,所述臭氧氧化区内设置有催化剂层。本实用新型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维修用喷漆废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涂装是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废水排放最多的环节之一。在进行汽车制造及维修时,通常使用水性油漆对汽车及其零部件表面进行喷涂处理,在油漆喷涂作业过程中,通常通过水幕装置的循环水吸收过喷漆雾,空气中的油漆等溶剂被转移到水中,另外在清洗调漆、喷漆工具时也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从而形成喷漆废水。
喷漆废水中含有有毒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如:重金属、树脂、表面活性剂等,其具有高色度、高浊度等特点,若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用设备对废水简单过滤、消色后排放,或直接对废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治理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不稳定,均无法达到排放标准。因而,有必要研究一种处理效果好的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内穿设有导水阀门,所述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为混凝区和臭氧氧化区;所述混凝区连通设置有进水口、絮凝剂进料口和排污口,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与导水阀门的进水端相对设置;所述臭氧氧化区连通设置有出水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与臭氧氧化区连通设置,所述臭氧氧化区内设置有催化剂层。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层为活性炭催化剂层。
优选地,所述臭氧氧化区内设置有曝气头,所述曝气头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连通设置。
优选地,所述臭氧氧化区内设置有布水板,所述布水板设置在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与活性炭催化剂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穿设在混凝区内,所述连杆远离旋转驱动机构的一端连接有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连通设置有流量计,所述出气口连通设置有尾气收集器;所述进水口连通设置有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和导水阀门均为电动阀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流量计、尾气收集器、进水阀门、导水阀门、臭氧发生器和旋转驱动机构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板横向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混凝区和臭氧氧化区上下设置,所述进水口和絮凝剂进料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由壳体的底部延伸设置在臭氧氧化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
1)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效果好。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喷漆废水可由进水口导入混凝区内,同时可将改性马铃薯废渣等絮凝剂经由絮凝剂进料口投入混凝区内,喷漆废水与絮凝剂在混凝区内混合并作用,一段时间后,絮凝剂及喷漆废水中分离的絮凝物完全上浮,混凝区的下部为絮凝后废水;随后,可打开导水阀门,滤网可将絮凝剂及絮凝物的混合物以及絮凝后废水分离开来,并使絮凝后废水经由导水阀门导入至臭氧氧化区内,絮凝剂及絮凝物的混合物可经由排污口排出至壳体外;臭氧发生器可将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分解聚合为臭氧,并导入臭氧氧化区内;絮凝后废水可经由臭氧氧化,以将水中大分子污染物小分子化,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实现杀菌,催化剂层可帮助臭氧与絮凝后废水充分氧化,以提高臭氧与絮凝后废水的反应程度;氧化后废水即可经由出水口排出壳体外,由此实现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絮凝处理、臭氧处理和催化处理相结合,尤其是臭氧处理和催化处理两者之间通过协同强化作用,达到了深度处理废水的效果,使得本实用新型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效果佳,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2)控制器的设置,可实现对进水阀门、导水阀门、臭氧发生器和旋转驱动机构等机构的自动控制,避免人工手动操作造成的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3)将混凝区和臭氧氧化区上下设置,同时污水采用上进下出的方式,可使得混凝后废水基于自身重力流入臭氧氧化区内,利于节约本实用新型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喷漆废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如图1和2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2,隔板2内穿设有导水阀门3,隔板2将壳体1的内部分为混凝区4和臭氧氧化区5,应当理解的是,隔板2上开设有导水孔,导水孔起到连通混凝区4和臭氧氧化区5的作用,导水阀门3设置在导水孔内;混凝区4连通设置有进水口6、絮凝剂进料口7和排污口8,混凝区4内设置有滤网9,滤网9与导水阀门3的进水端相对设置;臭氧氧化区5连通设置有出水口10和出气口11,壳体1上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2,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与臭氧氧化区5连通设置,臭氧氧化区5内设置有催化剂层13。本实施例中,催化剂层13设置在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可起到避免混凝后液体堵塞臭氧发生器12出气端的作用,催化剂层13可以设置为活性炭催化剂层13、六水三氧氯化铁催化剂层13及甲酸钠催化剂层13等,用于配合臭氧对经絮凝处理后污水的进一步除污处理。
絮凝剂进料口7用于向混凝区4内投放絮凝剂,絮凝剂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化学絮凝剂及物理絮凝剂等絮凝剂实现,化学混凝剂中一般含有聚丙烯酰胺类产品,其分解出来的丙烯酰胺单体是一种神经性致毒剂,排放至环境将造成潜在危害,同时实现了淀粉生产企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为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絮凝剂采用生物絮凝剂,具体为改性马铃薯废渣,其由马铃薯制备淀粉后剩余的马铃薯废渣经改性后而成,具有天然、高效、无毒、易降解的特质,避免废水处理后产生大量的含毒废物,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本实施例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效果好。具体地,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喷漆废水可由进水口6导入混凝区4内,同时可将改性马铃薯废渣等絮凝剂经由絮凝剂进料口7投入混凝区4内,喷漆废水与絮凝剂在混凝区4内混合并作用,一段时间后,絮凝剂及喷漆废水中分离的絮凝物完全上浮,混凝区4的下部为絮凝后废水;随后,可打开导水阀门3,滤网9可将絮凝剂及絮凝物的混合物以及絮凝后废水分离开来,并使絮凝后废水经由导水阀门3导入至臭氧氧化区5内,絮凝剂及絮凝物的混合物可经由排污口8排出至壳体1外;臭氧发生器12可将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分解聚合为臭氧,并导入臭氧氧化区5内;絮凝后废水可经由臭氧氧化,以将水中大分子污染物小分子化,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实现杀菌,催化剂层13可帮助臭氧与絮凝后废水充分氧化,以提高臭氧与絮凝后废水的反应程度;氧化后废水即可经由出水口10排出壳体1外,由此实现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本实施例中,由于絮凝处理、臭氧处理和催化处理相结合,尤其是臭氧处理和催化处理两者之间通过协同强化作用,达到了深度处理废水的效果,可确保氧化后废水水质稳定达到《汽车维修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877-2011)排放标准,使得本实施例对喷漆废水的处理效果佳,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本实施例中,催化剂层13为活性炭催化剂层。需要说明的是,活性炭具有微晶结构,微晶排列完全不规则,晶体中同时存有微孔、过渡孔和大孔等,使其具有很大的内表面,吸附强度大,可以有效吸附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有害气体、有机污染物及色素等。采用活性炭催化剂层,利于进一步增强对经过絮凝后废水的处理效果。
本实施例中,臭氧氧化区5内设置有曝气头14,曝气头14与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连通设置。臭氧发生器12产生的臭氧可经曝气头14均匀地扩散到臭氧氧化区5内的水中,产生的气泡细小,气液相接触面大,利于提高臭氧与污水的接触面积。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曝气头14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盘式曝气头14、微孔曝气头14或旋混式曝气头14。
本实施例中,臭氧氧化区5内设置有布水板15,布水板15设置在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与活性炭催化剂层13之间。本实施例中,布水板15用于承托催化剂层13,避免催化剂层13对臭氧发生器12出气端遮挡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16,旋转驱动机构16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杆17,连杆17穿设在混凝区4内,连杆17远离旋转驱动机构16的一端连接有叶片18。应当理解的是,旋转驱动机构16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旋转气缸、旋转电机等实现,用于实现对连杆17和叶片18的转动驱动,以使由进水口6进入混凝区4的喷漆废水和由絮凝剂进料口7进入混凝区4的絮凝剂之间充分混合并作用,由此加快对喷漆废水初步处理的速度。
本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连通设置有流量计19,出气口11连通设置有尾气收集器20;进水口6连通设置有进水阀门21,进水阀门21和导水阀门3均为电动阀门;壳体1上设置有控制器22,如图3所示,流量计19、尾气收集器20、进水阀门21、导水阀门3、臭氧发生器12和旋转驱动机构16均与控制器22电连接。应当理解的是,流量计19用于配合控制器22可实现对臭氧发生器12输出臭氧流量大小的监控,尾气收集器20用于中和、吸收未与混凝后废水充分发生反应的残余臭氧,避免污染大气。本实施例中,排污口8和出水口10也设置有阀门,该阀门可设置为电动阀门,并受控制器22的控制,也可设置为手动阀门,用户手动进行排污或排水的操作,此处不予赘述。
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控制器22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型号为STM32F103RCT6的单片机实现,STM32F103C8T6是ST(意法半导体)推出内核STM32F4系列高性能微控制器,其采用了90纳米的NVM工艺和ART(自适应实时存储器加速器),其中,ART技术使得程序零等待执行,提升了程序执行的效率,将Cortext-M4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使得STM32F4系列可达到210DMIPS@168MHz。同时,STM32F4系列微控制器集成了单周期DSP指令和FPU(floatingpoint unit,浮点单元),提升了计算能力,可以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和控制。
应当理解的是,壳体1上还配置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24用于为尾气收集器20、进水阀门21、导水阀门3、臭氧发生器12和旋转驱动机构16等元器件提供电能支持。本实施例中,流量计19、尾气收集器20、进水阀门21、导水阀门3、臭氧发生器12和旋转驱动机构16均、控制器22及电源模块,上述元器件之间存在的连接均为电连接,其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22的设置,可实现对进水阀门21、导水阀门3、臭氧发生器12和旋转驱动机构16等机构的自动控制,避免人工手动操作造成的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隔板2横向设置在壳体1内,混凝区4和臭氧氧化区5上下设置,进水口6和絮凝剂进料口7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由壳体1的底部延伸设置在臭氧氧化区5内。应当理解的是,排污口8设置在混凝区4的下侧,且位于滤网9的上侧;出水口10位于臭氧氧化区5的下侧,出气口11位于臭氧氧化区5的上侧。需要说明的是,将混凝区4和臭氧氧化区5上下设置,同时污水采用上进下出的方式,可使得混凝后废水基于自身重力流入臭氧氧化区5内,利于节约本实施例的能耗。
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可拆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螺栓连接件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便于实现壳体1内机构的装配及壳体1的后期维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说明书仅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Claims (8)

1.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2),所述隔板(2)内穿设有导水阀门(3),所述隔板(2)将壳体(1)的内部分为混凝区(4)和臭氧氧化区(5);所述混凝区(4)连通设置有进水口(6)、絮凝剂进料口(7)和排污口(8),所述混凝区(4)内设置有滤网(9),所述滤网(9)与导水阀门(3)的进水端相对设置;所述臭氧氧化区(5)连通设置有出水口(10)和出气口(1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2),所述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与臭氧氧化区(5)连通设置,所述臭氧氧化区(5)内设置有催化剂层(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层(13)为活性炭催化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氧化区(5)内设置有曝气头(14),所述曝气头(14)与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连通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氧化区(5)内设置有布水板(15),所述布水板(15)设置在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与活性炭催化剂层(1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16),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6)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杆(17),所述连杆(17)穿设在混凝区(4)内,所述连杆(17)远离旋转驱动机构(16)的一端连接有叶片(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连通设置有流量计(19),所述出气口(11)连通设置有尾气收集器(20);所述进水口(6)连通设置有进水阀门(21),所述进水阀门(21)和导水阀门(3)均为电动阀门;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控制器(22),所述流量计(19)、尾气收集器(20)、进水阀门(21)、导水阀门(3)、臭氧发生器(12)和旋转驱动机构(16)均与控制器(22)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横向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混凝区(4)和臭氧氧化区(5)上下设置,所述进水口(6)和絮凝剂进料口(7)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所述臭氧发生器(12)的出气端由壳体(1)的底部延伸设置在臭氧氧化区(5)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所述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可拆卸连接。
CN202121477414.5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Active CN215250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7414.5U CN215250085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7414.5U CN215250085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50085U true CN215250085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85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7414.5U Active CN215250085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50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85890U (zh) 一种纺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设备
JP7177220B2 (ja) 同時に、高濃度のアンモニア態窒素と、有機構成物を含む廃水の処理方法
CN102701496A (zh) 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与工艺
CN102145952B (zh) 微波快速催化处理石油开采的压裂反排液的方法
CN105776675A (zh) 一种真空碳酸钾脱硫工艺废液脱硫脱氰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3739128B (zh)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预处理系统和预处理方法
CN103951107A (zh) 一种处理焦化废水的装置及方法
CN111606519A (zh) 一种电镀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CN203408609U (zh) 处理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套装置
CN201305522Y (zh) 一种实现焦化废水回用的处理系统
CN103086497A (zh) 利用次氯酸钙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
CN215250085U (zh) 一种喷漆废水处理设备
CN105692972A (zh) 一种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循环利用方法
CN102627367A (zh) 一种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
CN214004362U (zh) 废水快速净化处理系统
CN100509644C (zh) 一种电石废水处理的方法
CN111003778B (zh) 一种具有气相压力梯度的含重金属污酸硫化反应装置
CN114797381A (zh) 一种减少碳排放的VOCs废气绿色处理工艺
CN209872622U (zh) 污水预处理设备
CN210764765U (zh) 一种新型废水处理装置
CN204874130U (zh) 电石法氯丁橡胶废水、磺胺废水和氯碱废水的综合预处理系统
CN106316028A (zh) 机动车清洗污泥联合处理的方法
CN214735187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CN104787965A (zh) 一种制药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18774585U (zh) 一种半程芬顿去除臭气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7

Address after: No. 634, 1st Floor, No. 6 Tongxing Road, Jinniu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Chuany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18 Da'an Road, Zhengxing Town, Chengdu area, Tianfu New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