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4566U - 新型动力吸振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动力吸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4566U
CN215214566U CN202120455112.1U CN202120455112U CN215214566U CN 215214566 U CN215214566 U CN 215214566U CN 202120455112 U CN202120455112 U CN 202120455112U CN 215214566 U CN215214566 U CN 215214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ancing weight
vibration absorber
dynamic vibration
lower carriage
novel dyn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551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鹏
陈辉
林晓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04551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4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4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4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新型动力吸振器,包括下支架、橡胶件与配重块,所述的下支架为弯折的板体结构,下支架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的配重块表面有橡胶件包裹,所述的橡胶件两端各设置有支脚,所述的橡胶件通过支脚与下支架内壁面连接,所述的下支架、配重块、橡胶件一体硫化成型。可一体硫化成型的结构设置,减少了后续的装配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新型动力吸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动力吸振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更新换代的节奏变快,汽车开发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展了下车体先行工程。即与造型关系不是很紧密的底盘和车架部分先行开发及验证,与造型关系密切的车架以上的车身部分相对晚一点开发。往往在验证底盘性能及标定性能参数时,车身部分用车格相近的车型改制代替。由于当今消费者比较看重造型,导致上车体和验证时用的杂合车身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大。当车身车身模态和前期标定模态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门盖压耳声、门盖振动等NVH问题。如果不是下车体先行,则需要大量的验证和耐久试验考核,这样一来所有的验证和匹配需要再次开展,失去了下车体先行的意义。
为了提高汽车NVH品质,现会在汽车系统内应用吸振器,吸振器通常包括配重块,橡胶与金属支架,通过硫化在配重块表面设置橡胶,构成半成品件。而后将该半成品件安装到金属支架上。通过上述方案成型的吸振器,需要在得到各类部件后进行组装工序,需要消耗人力资源与时间成本,提高了吸振器的成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动力吸振器,可一体硫化成型的结构设置,减少了后续的装配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型动力吸振器,包括下支架、橡胶件与配重块,所述的下支架为弯折的板体结构,下支架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的配重块表面有橡胶件包裹,所述的橡胶件两端各设置有支脚,所述的橡胶件通过支脚与下支架内壁面连接,所述的下支架、配重块、橡胶件一体硫化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设置下支架为U形的板体结构,可以将配重块包裹在内,并且设置橡胶件两端有支脚,通过支脚连接了下支架的内壁面以及配装块,使得配重块位于下支架中,并且与下支架不发生直接接触。本实用新型中的支脚由橡胶直接硫化得到,即支脚与橡胶件为一体。至此,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结构可以由一体硫化得到。减少了后续的装配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配重块为矩形块状结构,配重块位于下支架的中间。
配重块的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配合配装块进一步设置下支架的结构,下支架设置在配重块外周。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支架包括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所述的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均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配重块为矩形块状结构,那么与之对应的下支架的三个面也设计为平面结构,能够更好的安装配重块。
配重块与下支架的底面之间存在间距,下支架进一步保护了配重块的下方。下支架实现了对配重块的下方、左方、右方,三个方向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支架的两侧、以及下支架的底部均设置有下连接件,所述的下连接件与下支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设置连接件用于在汽车内安装本实用新型。而一体成型的连接件与下支架的结构强度更高,安装后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还设置有上支架,所述的上支架为板体结构,所述的上支架位于配装块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设置上支架,能够将装配块包裹在其下方。进一步的,上支架配合下支架将配重块包裹,保护配装块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所述的下支架包括顶面,所述的顶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配重块为矩形块状结构,那么与之对应的上支架的顶面也设计为平面结构,能够更好的安装配重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支架的两侧、以及上支架的顶部均设置有上连接件,所述的上连接件与上支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设置连接件用于在汽车内安装本实用新型。而一体成型的连接件与下支架的结构强度更高,安装后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连接固定。
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设置有三个上连接件,所述的下支架上设置有三个下连接件,所述的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一一对应,并且连接固定。从而形成一个可安装配重块的空间。配空块被上支架、下支架包裹在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支架的前侧设置有前挡板,所述的前挡板位于配重块前方。
具体的,上支架设置有两个前挡板,两个前挡板一左一右设置在上支架的前侧。所述的前挡板与配重块之间存在间距。前挡板进一步保护了配重块的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支架的后侧设置有后挡板,所述的后挡板位于配重块后方。
具体的,上支架设置有两个后挡板,两个后挡板一左一右设置在上支架的后侧。所述的后挡板与配重块之间存在间距。后挡板进一步保护了配重块的后侧。
至此,上支架进一步对配重块的上方、后方、前方,三个方向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件的剖视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件的剖视图二。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上支架;2、下支架;3、橡胶件;3a、中部;3b、端部;4、配重块;5、支脚;6、上连接件;7、下连接件;8、前挡板;9、后挡板;10、上槽口;11、下槽口;12、缓冲垫;13、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新型动力吸振器,包括下支架2、橡胶件3与配重块4,所述的下支架2为弯折的板体结构,下支架2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的配重块4表面有橡胶件3包裹,所述的橡胶件3两端各设置有支脚5,所述的橡胶件3通过支脚5与下支架2内壁面连接,使得配重块4位于下支架2中,并且与下支架2不发生直接接触。所述的下支架2、配重块4、橡胶件3一体硫化成型。,本实用新型中的支脚5由橡胶直接硫化得到,即支脚5与橡胶件3为一体。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结构可以由一体硫化得到。减少了后续的装配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配重块4为矩形块状结构,配重块4位于下支架2的中间。配重块4的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配合配装块进一步设置下支架2的结构,下支架2设置在配重块4外周。
所述的下支架2包括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所述的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均为平面。本实用新型的配重块4为矩形块状结构,那么与之对应的下支架2的三个面也设计为平面结构,能够更好的安装配重块4。
配重块4与下支架2的底面之间存在间距,下支架2进一步保护了配重块4的下方。下支架2实现了对配重块4的下方、左方、右方,三个方向进行保护。
所述的下支架2的两侧、以及下支架2的底部均设置有下连接件7,所述的下连接件7与下支架2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设置连接件用于在汽车内安装本实用新型。而一体成型的连接件与下支架2的结构强度更高,安装后结构更加稳定。
还设置有上支架1,所述的上支架1为板体结构,所述的上支架1位于配装块的上方。本实用新型设置上支架1,能够将装配块包裹在其下方。进一步的,上支架1配合下支架2将配重块4包裹,保护配装块结构。
所述的所述的下支架2包括顶面,所述的顶面为平面。本实用新型的配重块4为矩形块状结构,那么与之对应的上支架1的顶面也设计为平面结构,能够更好的安装配重块4。
所述的上支架1的两侧、以及上支架1的顶部均设置有上连接件6,所述的上连接件6与上支架1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设置连接件用于在汽车内安装本实用新型。而一体成型的连接件与下支架2的结构强度更高,安装后结构更加稳定。
所述的上连接件6与下连接件7连接固定。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1设置有三个上连接件6,所述的下支架2上设置有三个下连接件7,所述的上连接件6与下连接件7一一对应,并且连接固定。从而形成一个可安装配重块4的空间。配空块被上支架1、下支架2包裹在内。
所述的上支架1的前侧设置有前挡板8,所述的前挡板8位于配重块4前方,所述的前挡板8的后侧面设置有减震垫13。具体的,上支架1设置有两个前挡板8,两个前挡板8一左一右设置在上支架1的前侧。所述的前挡板8与配重块4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的减震垫13与配重块4之间存在间距。前挡板8进一步保护了配重块4的前侧。
所述的上支架1的后侧设置有后挡板9,所述的后挡板9位于配重块4后方,所述的后挡板9的前侧面设置有减震垫13。具体的,上支架1设置有两个后挡板9,两个后挡板9一左一右设置在上支架1的后侧。所述的后挡板9与配重块4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的减震垫13与配重块4之间存在间距。后挡板9进一步保护了配重块4的后侧。
至此,上支架1进一步对配重块4的上方、后方、前方,三个方向进行保护。
所述的下支架2的底面开设有下槽口11。在本实用新型中,配重块4的顶面与底面面积较大,而下支架2的底面将覆盖配重块4,那么下支架2的底面面积较大,其结构强度满足需求。因此,进一步在下支架2的面开设下槽口11,减少材料成本,降低整体质量。
所述的上支架1的顶面开设有上槽口10。在本实用新型中,配重块4的顶面与底面面积较大,而下支架2的底面将覆盖配重块4,那么下支架2的底面面积较大,其结构强度满足需求。因此,进一步在下支架2的面开设下槽口11,减少材料成本,降低整体质量。
所述的配重块4表面有橡胶件3包裹,所述的橡胶件3包括远离下支架2两侧的中部3a、以及靠近下支架2两侧的端部3b,橡胶件3的中部3a厚度小于橡胶件3的端部3b厚度。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位于下支架2中心的配重块4若与下支架2产生碰撞。其撞击部位集中在配重块4的两个端部3b,采用中部3a薄、端部3b厚的橡胶件3结构。较厚的端部3b与下支架2碰撞,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作用,撞击不产生异响。较薄的中部3a在配重块4与下支架2碰撞时,是处于避空状态,不与下支架2产生碰撞。而且能够节省橡胶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所述的配重块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的橡胶件3将配装块的外表面包裹。具体的,橡胶件3将配重块4的六个侧面均包裹,其中位于配重块4的前侧面、后侧面、顶面、底面的橡胶件3为非平面结构,而是中部3a向内凹陷的梯形面。
所述的下支架2的两侧壁面设置有缓冲垫12,所述的橡胶件3的两侧与缓冲垫12之间设置有支脚5,所述的橡胶件3通过支脚5与缓冲垫12连接。
通过支脚5连接了下支架2的内壁面以及配装块,使得配重块4位于下支架2中,并且与下支架2不发生直接接触。本实用新型中的支脚5由橡胶直接硫化得到,即支脚5与橡胶件3为一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新型动力吸振器,包括下支架(2)、橡胶件(3)与配重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架(2)为弯折的板体结构,下支架(2)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的配重块(4)表面有橡胶件(3)包裹,所述的橡胶件(3)两端各设置有支脚(5),所述的橡胶件(3)通过支脚(5)与下支架(2)内壁面连接,所述的下支架(2)、配重块(4)、橡胶件(3)一体硫化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重块(4)为矩形块状结构,配重块(4)位于下支架(2)的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架(2)包括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所述的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均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架(2)的两侧、以及下支架(2)的底部均设置有下连接件(7),所述的下连接件(7)与下支架(2)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上支架(1),所述的上支架(1)为板体结构,所述的上支架(1)位于配装块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下支架(2)包括顶面,所述的顶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架(1)的两侧、以及上支架(1)的顶部均设置有上连接件(6),所述的上连接件(6)与上支架(1)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连接件(6)与下连接件(7)连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架(1)的前侧设置有前挡板(8),所述的前挡板(8)位于配重块(4)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架(1)的后侧设置有后挡板(9),所述的后挡板(9)位于配重块(4)后方。
CN202120455112.1U 2021-03-02 2021-03-02 新型动力吸振器 Active CN215214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5112.1U CN215214566U (zh) 2021-03-02 2021-03-02 新型动力吸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5112.1U CN215214566U (zh) 2021-03-02 2021-03-02 新型动力吸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4566U true CN215214566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41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55112.1U Active CN215214566U (zh) 2021-03-02 2021-03-02 新型动力吸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4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87874A1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US20160152272A1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CN111055926B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JP6600228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07323237A (zh) 一种新能源商用车电机悬置装置
KR20110011084A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JP2018113153A (ja) 電池パック
CN215214566U (zh) 新型动力吸振器
CN107878176A (zh) 一种分段式后悬置软垫总成
CN105667290B (zh) 用于动力总成的前悬置总成
CN201494513U (zh) 一种汽车的后轮罩内板
CN212717753U (zh) 一种汽车动力吸振器
CN215214565U (zh) 一种动力吸振器
CN204870420U (zh) 一种板簧u型螺栓垫块
CN204547998U (zh) 一种汽车及其保险杠
CN202863552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支架
CN215552730U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减震器
CN206426831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114954682B (zh)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骨架及车辆
US20230271466A1 (en) Rear lower control arm for motor vehicle
US11498621B2 (en) Structure of side sill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CN215043110U (zh) 一种组合式铝合金车架
CN218949061U (zh) 一种车辆用搁物板结构及车辆
CN211494241U (zh) 一种新能源麦弗逊式副车架总成
CN218640939U (zh) 一种汽车侧围加强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5600 No. 2299, Xuemian North Road, Taoyuan Street, Ninghai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xin Zhaos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600 No. 281 North Keyuan Road, Taoyuan Street, Ninghai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X ZHAO'S Group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