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09925U -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09925U
CN215209925U CN202023249909.0U CN202023249909U CN215209925U CN 215209925 U CN215209925 U CN 215209925U CN 202023249909 U CN202023249909 U CN 202023249909U CN 215209925 U CN215209925 U CN 215209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er foot
sewing machine
seam allowance
fabric
cushi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499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朝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ippon Zhimei Gar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ippon Zhimei Gar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ippon Zhimei Gar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ippon Zhimei Gar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499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09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09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09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该刀车缝纫机组件包括固定柱、压脚、垫杆。其中,固定柱一端安装在刀车缝纫机上,另一端与压脚连接,面料压在压脚与工作台面之间,垫杆设置在压脚与缝纫机的刀片之间,垫杆用于分离面料的第一止口和第二止口,使第二止口位于垫杆与工作台面之间,且使第一止口盖住垫杆,此时第一止口与第二止口在工作台面的正投影上具有宽度差,使刀片对两止口同时裁切后,第一止口、第二止口的剩余止口宽度不同。本刀车缝纫机组件与使用本刀车缝纫机组件的刀车缝纫机能够提高制作高低缝的效率,也能够提高裁切止口的精度从而保证止口宽度的一致性。

Description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背景技术
高低缝是服装领域应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在相关技术中,实现高低缝结构通常需要人工将宽止口翻折,同时把需要裁切的止口推送到刀车上裁切,以形成窄止口,或者人工直接使用剪刀进行裁切止口,在裁切的同时还需要人工观察并控制被裁切止口的宽窄。这些加工操作方式效率低,而且通过人工控制止口宽度时,稳定性差、导致止口宽窄不一,最终造成生产出的服装品质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使用该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会提高制作高低缝的效率,也能提高裁切止口的精度从而保证了止口宽度的一致性。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用于与刀车缝纫机的刀片配合裁切面料以形成高低缝,面料包括共用同一缝合线的第一止口和第二止口,第一止口与第二止口层叠设置,所述刀车缝纫机组件包括:
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刀车缝纫机连接;
压脚,所述压脚一端与所述固定柱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朝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形成;
垫杆,所述垫杆设置在所述压脚与所述刀片之间,所述垫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相同;
其中,所述压脚用于使所述面料压在所述压脚与所述刀车缝纫机的工作台面之间,所述垫杆用于使所述第一止口与所述第二止口分离,使所述第二止口位于所述垫杆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使所述第一止口盖住所述垫杆;所述面料在所述工作台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止口与所述第二止口之间具有宽度差,以使所述刀片对所述第一止口和所述第二止口同时裁切后,所述第一止口的剩余止口宽度与所述第二止口的剩余止口宽度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由所述安装部表面向所述安装部自身内部凹陷形成,所述安装凹槽与所述刀车缝纫机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脚包括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所述第一压脚与所述固定柱相连接,所述第一压脚用于使所述面料压在所述第一压脚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所述第二压脚包括固定部和抵压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压脚固定连接,所述抵压部从所述固定部朝所述垫杆的方向延伸至露在所述第一压脚的外部,且所述抵压部位于所述垫杆的上方,所述抵压部用于使所述第一止口盖住所述垫杆的同时、所述第一止口还压在所述抵压部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压脚包括压脚主体以及从所述压脚主体朝所述垫杆的方向延伸的压制部,所述压脚主体与所述固定柱相连接,所述压脚主体用于使所述面料压在所述压脚主体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所述压制部位于所述垫杆的上方,所述压制部用于使所述第一止口盖住所述垫杆的同时、所述第一止口还压在所述压制部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压脚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垫杆为开口方向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相同的U形垫杆,所述U形垫杆U形开口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以使所述操作人员的手掌在所述U形开口中操作所述面料。
进一步地,所述垫杆为开口方向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相同的L形垫杆,所述L形垫杆远离所述压脚的一边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以使所述操作人员的手掌在所述L形垫杆远离所述压脚的一边处操作所述面料。
进一步地,所述U形垫杆与靠近所述压脚垫杆相对一侧的垫杆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所述工作台面上,且固定位置位于与靠近所述压脚垫杆相对一侧的垫杆末端,所述垫杆以所述固定位置为支点向远离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
进一步地,所述L形垫杆远离所述压脚的一边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所述工作台面上,且固定位置位于远离所述压脚一边的垫杆末端,所述垫杆以所述固定位置为支点向远离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
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刀车缝纫机,所述刀车缝纫机上安装有如前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制作高低缝的效率,也提高了裁切止口的精度,从而保证了止口宽度的一致性。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改进刀车缝纫机组件的结构,在压脚和刀片之间设置垫杆,从而使得面料的第一止口和第二止口在工作台面的正投影上形成宽度差,进一步使得刀片裁切掉不同宽度的止口从而形成高低缝。
具体是,一方面,垫杆设置在刀片和压脚之间,并且垫杆的长度方向与面料的进料方向相同,这样,就可以利用垫杆将第一止口和第二止口分离,具体是使第二止口压在垫杆与工作台面之间,使第一止口位于垫杆上方并且覆盖住垫杆。这样,由于垫杆本身有厚度且高于工作台面,所以第一止口在盖住垫杆后就使得在工作台面的正投影上第一止口宽度小于第二止口宽度,从而形成了宽度差,进一步使得在刀片进行裁切两个止口时裁切掉的止口宽度不同以形成高低缝,因此实现了自动裁切面料,避免了人工剪切和翻折,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因为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垫杆长度方向与面料进料方向相同,所以垫杆能够对前进的面料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面料在进料过程中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增加了止口裁切的精度,保证了止口宽度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刀车缝纫机组件安装在刀车缝纫机上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铺设有面料时刀车缝纫机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压脚和固定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未铺设面料时刀车缝纫机组件的俯视图(垫杆为U形垫杆);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未铺设面料时刀车缝纫机组件的俯视图(垫杆为L形垫杆);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刀车缝纫机组件裁切面料以形成高低缝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固定柱、11-安装部、111-安装凹槽、2-压脚、21-第一压脚、22-第二压脚、221-固定部、222-抵压部、3-垫杆、4-刀片、5-面料、51-第一止口、52-第二止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高低缝是服装领域应用较多的一种结构,是指将共用同一缝合线且层叠设置的两个止口中的一个止口宽度裁切变小,以使不同宽度的两个止口形成高低差,多用在服装的门襟和驳头位置。在相关技术中,实现高低缝结构通常需要人工操作来完成,具体是:人工将共用同一缝合线的两个止口中位于上面的止口进行翻折,同时把位于下面的另一个止口推送到刀车上进行裁切,并且裁切的过程中需要人工控制被裁切止口的宽度,以尽量保证被裁切止口的宽度一致。裁切后,位于上面的止口为较宽的止口,称之为宽止口;被裁切后的止口为较窄的的止口,称之为窄止口。或者,人工直接使用剪刀在止口上画好线后进行剪切,在剪切的同时还需要人工观察并控制止口的宽窄。这些加工操作方式效率低,而且通过人工控制的裁切止口宽度保持一致性的难度很大,会存在裁切止口宽度的精准度不高、稳定性较差等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改进刀车缝纫机组件,将改进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安装在刀车缝纫机上进行止口裁切,以解决上述问题。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其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刀车缝纫机组件安装在刀车缝纫机上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铺设有面料时刀车缝纫机组件在工作台面上的俯视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压脚和固定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垫杆为U形垫杆时,未铺设面料情况下刀车缝纫机组件的俯视图,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垫杆为L形垫杆时,未铺设面料情况下刀车缝纫机组件的俯视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刀车缝纫机组件裁切面料以形成高低缝的示意图,且图6具体示出了面料的两个止口的尺寸以及垫杆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的刀车缝纫机组件用于与刀车缝纫机的刀片配合裁切面料以形成高低缝,面料5包括共用同一缝合线的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第一止口51与第二止口52层叠设置。其中,所谓第一止口51与第二止口52层叠设置是指面料5是双层的,第一止口51在上层,第二止口52在下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包括:
固定柱1,固定柱1设有安装部11,安装部11与刀车缝纫机连接;
压脚2,压脚2一端与固定柱1远离安装部1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朝与面料5进料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形成;
垫杆3,垫杆3设置在压脚2与刀片4之间,垫杆3的长度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
其中,压脚2用于使面料5压在压脚2与刀车缝纫机的工作台面之间,垫杆3用于使第一止口51与第二止口52分离,使第二止口52位于垫杆3与工作台面之间,使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面料5在工作台面上的正投影中,第一止口51与第二止口52之间具有宽度差,以使刀片4对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同时裁切后,第一止口51的剩余止口宽度与第二止口52的剩余止口宽度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刀车缝纫机组件的固定柱1通过自身的安装部11固定在刀车缝纫机的机头上,且压脚2连接在固定柱1上,使得压脚2能够同时也被固定从而压住面料5。另外,垫杆3设置在刀片4和压脚2之间,并且垫杆3的长度方向与面料5的进料方向相同,这样,就可以利用垫杆3将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分离,具体是,第二止口52压在垫杆3和工作台面之间,使第一止口51位于垫杆3上方并且覆盖住垫杆3。这样,由于垫杆3本身具有厚度且高于工作台面,所以第一止口51在盖住垫杆3后就使得在工作台面的正投影上第一止口51宽度小于第二止口52,从而形成宽度差,进一步的在压脚2的配合下,使得在刀片4进行裁切两个止口时裁切掉的止口宽度不同以形成高低缝,因此实现了自动裁切面料5,避免了人工翻折和剪切,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因为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垫杆3长度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所以垫杆3能够对前进的面料5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面料5在进料过程中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增加了止口裁切的精度,保证了止口宽度的一致性。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固定柱1设置有安装部11,即图1中固定柱1的上端,固定柱1通过该安装部11安装在刀车缝纫机的机头上,固定柱1安装在刀车缝纫机上之后刀车缝纫机组件才能正常工作实现裁切止口。压脚2一端是与固定柱1远离安装部11的一端相连接的,即压脚2与图1中固定柱1的下端相连接,并且,压脚2的另一端朝与面料5进料方向(即图2中从下至上的箭头方向为进料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形成。
另外,垫杆3设置在压脚2与刀片4之间,结合图2、图4和图5所示,并且垫杆3与压脚2之间、垫杆3与刀片4之间是有缝隙的,垫杆3与压脚2之间的缝隙使得压脚2在压住双层面料5之后,第一止口51能够穿过该缝隙、并覆盖在垫杆3上,垫杆3与刀片4之间的缝隙使得第一止口51在盖住垫杆3之后,第一止口51的自由端能够穿过该缝隙、并伸出至刀片4与工作台面之间,从而使得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能够同时被刀片4裁切。此外,垫杆3的长度方向是与面料5的进料方向相同的,即图2中从下至上的箭头方向,垫杆3的长度方向之所以这样设置是为了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之后,在第一止口51进料时,垫杆3能够为前进的第一止口51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另外,垫杆3的长度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也能使得面料5在进料过程中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增加止口裁切的精度,保证止口宽窄的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2,在刀车缝纫机组件工作时,面料5包括两部分,以共用的同一缝合线(图2中面料5上的虚线)为界,左侧的面料5不需要被裁切,右侧的面料5需要被裁切,也就是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需要被裁切。压脚2压住的是缝合线左侧面料5,缝合线左侧面料5被压脚2压在工作台面上。在刀车缝纫机的工作台面与压脚2之间有刀车缝纫机自带的一个送布牙,压脚2将面料5压在送布牙上,送布牙能够转动,送布牙利用摩擦力使得面料5能够自动进料。下层的止口即第二止口52压在垫杆3与工作台面之间,此时第二止口52是平铺在工作台面上;上层的止口即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并且跨过垫杆3的自由端穿过垫杆3与刀片4之间的缝隙与第二止口52再次贴在一起。由于垫杆3本身是有一定的厚度的,故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一部分后就会使得第一止口51在工作台面上的俯视图上的止口宽度变窄,与第二止口52相比较形成宽度差,所以第一止口51、第二止口52的边缘距离刀片4的距离是不同的。由此得出,当刀片4位于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的上方时,刀片4将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同时裁切后,裁切掉的止口宽度不同,进一步使得第一止口51、第二止口52剩下的止口宽度不同从而形成高低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刀车缝纫机组件牢固的安装在刀车缝纫机上以提高裁切稳定性,请参阅图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凹槽111,安装凹槽111由安装部11表面向安装部11自身内部凹陷形成,安装凹槽111与刀车缝纫机螺纹连接。
请参阅图1及图3,在固定柱1的安装部11位置开设一个安装凹槽111,在安装凹槽111上开设有一个豁口,即图3中固定柱1上方的豁口,在安装刀车缝纫机组件时,将安装凹槽111卡在刀车缝纫机的机头上,之后使用螺栓螺纹固定的方式穿过安装凹槽111上的豁口固定在刀车缝纫机的机头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使用螺栓将固定柱1固定,使得固定柱1能够牢固的固定在刀车缝纫机上,从而使得刀车缝纫机组件在工作时不会松动造成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工作稳定性和裁切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盖在垫杆3上方的第一止口51在裁切过程中能够不移动变形从而提高裁切精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脚2包括第一压脚21和第二压脚22,第一压脚21与固定柱1相连接,第一压脚21用于使面料5压在第一压脚21与工作台面之间;第二压脚22包括固定部221和抵压部222,固定部221与第一压脚21固定连接,抵压部222从固定部221朝垫杆3的方向延伸至露在第一压脚21的外部,且抵压部222位于垫杆3的上方,抵压部222用于使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的同时、第一止口51还压在抵压部222的下方。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第一压脚21与固定柱1相连接,第一压脚21的作用是将缝合线左侧的面料5(参阅图2)部分压在工作台面上,且双层面料5在第一压脚21与工作台面上刀车缝纫机的送布牙之间的配合下,面料5实现自动进料。压在第一压脚21上呈片状的是第二压脚22,请进一步结合图2所示,图2中为了更好地示意出第二压脚22的功能结构,因此用虚线将第二压脚22的固定部221与抵压部222做区分。实际上,固定部221与抵压部222既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图2所示的第二压脚22),也可以是分体的固定部221与抵压部222固定连接后形成第二压脚22。具体地,第二压脚22设置在第一压脚21上的部分为固定部221,固定部221固定在第一压脚21上,固定部221固定在第一压脚21上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可以焊接在第一压脚21上,也可以铆接在第一压脚21上,也可以是其他固定方式,在此不作限定。从固定部221朝垫杆3的方向延伸至露在第一压脚21的外部形成了第二压脚22的抵压部222,即图3中第二压脚22悬空的部分,且抵压部222是位于垫杆3的上方,当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后,第二压脚22的抵压部222能够压住第一止口51,即第一止口51被夹在垫杆3和抵压部222之间,因为抵压部222的存在,所以使得刀片4在裁切第一止口51时,抵压部222能够抑制第一止口51移动及变形,从而提高裁切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盖在垫杆3上方的第一止口51在裁切过程中能够不移动变形从而提高裁切精度,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脚2包括压脚主体以及从压脚主体朝垫杆3的方向延伸的压制部,压脚主体与固定柱1相连接,压脚主体用于使面料5压在压脚主体与工作台面之间,压制部位于垫杆3的上方,压制部用于使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的同时、第一止口51还压在压制部的下方。
其中,压脚主体与固定柱1相连接。请参阅图2,面料5包括两部分,以共用的同一缝合线(图2中面料5上的虚线)为界,左侧的面料5不需要被裁切,右侧的面料5需要被裁切,也就是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需要被裁切。且缝合线左侧的面料5在压脚主体与工作台面上刀车缝纫机的送布牙之间的配合下,面料5实现自动进料。从压脚主体朝垫杆3的方向延伸出来一部分形成压制部,需要说明的是,压制部是压脚主体朝向垫杆3的方向延伸出来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该部分即压制部需与垫杆3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且压制部位于垫杆3的上方,当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后,压制部能够压住第一止口51,即第一止口51被夹在垫杆3和压制部之间,因为压制部的存在,所以使得刀片4在裁切第一止口51时,压制部能够抑制第一止口51移动及变形,从而提高裁切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压脚2与固定柱1远离安装部11的一端连接,二者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柱1与压脚2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为,请参阅图3,其中,以压脚2包括第一压脚21和第二压脚22为例,第一压脚21由固定柱1的下端朝与面料5进料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至于实现方式可以是铁铸件弯折形成,也可以是利用模具浇筑形成,此处不作限制,这样就使得第一压脚21与固定柱1是一体的结构,与螺纹连接或其他连接方式相比,一体成型结构压脚2在工作过程之中其结构稳定性更好,能够避免压脚2在工作过程中晃动从而降低裁切精度。
为了使得将面料5往压脚2下方放置时更加方便与容易,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脚2在面料5进料的位置向远离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翘起,如图1和图3所示。当压脚2在进料的位置翘起后,把面料5往压脚2下方放置时使得面料5有活动空间放置面料5更容易,另外,与压脚2是平的结构相比,压脚2向上翘起的结构使得面料5在进料时更加顺滑顺畅,避免平压脚2的直角对面料5的干涉阻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操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垫杆3为开口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的U形垫杆,U形垫杆的U形开口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以使操作人员的手掌在U形开口中操作面料5。
请参阅图2和图4,其中,垫杆3为U形垫杆,其开口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U形垫杆包括第一竖向垫杆、横向垫杆以及第二竖向垫杆,其中第一竖向垫杆在压脚2和刀片4之间,横向垫杆由第一竖向垫杆向右弯折形成,第二竖向垫杆由横向垫杆向上弯折形成。第一竖向垫杆用于分离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且使二者形成宽度差,横向垫杆的宽度是大于或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的,正常成年人的手掌宽度约在10厘米左右,此处为了方便操作,横向垫杆的宽度可以为15厘米,当横向垫杆宽度即U形开口的宽度大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时,操作人员在使用刀车缝纫机裁切面料5时手掌能够很方便的在垫杆3的上方移动操作面料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操作,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垫杆3为开口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的L形垫杆,L形垫杆远离压脚2的一边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以使操作人员的手掌在L形垫杆远离压脚2的一边处操作面料5。
与U形垫杆相似,本实施方式中垫杆3为L形,请参阅图5,其开口方向与面料5进料方向相同,L形垫杆包括竖向垫杆和横向垫杆,其中,竖向垫杆设置在刀片4与压脚2之间,竖向垫杆向右弯折形成横向垫杆,竖向垫杆用于分离第一止口51和第二止口52且使二者形成宽度差,横向垫杆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的,正常成年人的手掌宽度约在10厘米左右,此处为了方便操作,横向垫杆的宽度可以为15厘米,当横向垫杆的宽度即L形开口的宽度大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时,操作人员在使用刀车缝纫机裁切面料5时手掌能够很方便的在垫杆3的上方移动操作面料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到的U形垫杆和L形垫杆的实现方式可以是使用金属件弯折形成,也可以是几根金属件焊接形成,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垫杆3工作时更加稳定,可以将垫杆3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固定方式可以使用粘接或铆钉固定的方式固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U形垫杆与靠近压脚2的垫杆3相对一侧的垫杆3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工作台面上,且固定位置位于与靠近压脚2垫杆3相对一侧的垫杆3末端,垫杆3以固定位置为支点向远离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
请参阅图4,图4垫杆3为U形垫杆时,未放置面料5情况下刀车缝纫机组件的状态,其中,U形垫杆右侧部分即第二竖向垫杆的末端弯折后形成固定点,该固定点通过螺钉固定在工作台面上,用螺钉将垫杆3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后,垫杆3将会更加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移动,从而提高裁切精度;另外,垫杆3以固定位置即固定点为支点向远离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也就是说,除了垫杆3的固定点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垫杆3的其他部分是与台面之间有缝隙距离的,使得第二止口52往垫杆3下方放置时有活动空间,更加容易和方便。
同样的,当垫杆3是L形垫杆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L形垫杆远离压脚2的一边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工作台面上,且固定位置位于远离压脚2一边的垫杆3末端,垫杆3以固定位置为支点向远离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
请参阅图5,具体为,L形垫杆下部横向的部分即横向垫杆的末端弯折后形成固定点,该固定点通过螺钉固定在工作台面上,用螺钉将垫杆3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后,垫杆3将会更加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移动,从而提高裁切精度;另外,垫杆3以固定位置即固定点为支点向远离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即除了垫杆3的固定位置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垫杆3的其他部分是与台面之间有缝隙距离的,使得第一止口52往垫杆3下方放置时有活动空间,更加容易和方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刀车缝纫机组件裁切面料5以形成高低缝的示意图,且图6具体示出了面料5的两个止口的尺寸以及垫杆3的尺寸。具体为,垫杆3在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截面,圆形截面的直径D1为2mm,第一止口51与第一止口52的初始宽度D2均为10mm,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后其在工作台面的俯视图上的宽度D1由10mm变为约6mm。第一止口51减少的宽度D4约为4mm,其中第一止口51盖住垫杆3后损失的宽度约3mm,考虑到面料5厚度及其他误差第一止口51损失的宽度约1mm。即面料5在工作台面上的正投影中,第一止口51的宽度是6mm,第一止口52的宽度仍是D2即10mm;刀片4切割位置距离第一止口51与缝合线相对的边缘距离为2mm,使得刀片4裁切掉第一止口51的宽度为2mm,裁切掉的第二止口52的宽度为D3即6mm,进而得到第一止口51剩余的止口宽度为8mm,第一止口52剩余的止口宽度为4mm,两止口宽度不同形成高低缝。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刀车缝纫机,刀车缝纫机上安装有如前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刀车缝纫机上安装了刀车缝纫机组件,刀车缝纫机组件的结构可参见以上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刀车缝纫机组件在本刀车缝纫机上与其它组件共同配合裁切面料5,本实施例提供的刀车缝纫机能够实现止自动裁切面料5,避免了人工剪切和翻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止口裁切的精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用于与刀车缝纫机的刀片配合裁切面料以形成高低缝,所述面料包括共用同一缝合线的第一止口和第二止口,所述第一止口与所述第二止口层叠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车缝纫机组件包括:
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刀车缝纫机连接;
压脚,所述压脚一端与所述固定柱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朝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形成;
垫杆,所述垫杆设置在所述压脚与所述刀片之间,所述垫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相同;
其中,所述压脚用于使所述面料压在所述压脚与所述刀车缝纫机的工作台面之间,所述垫杆用于使所述第一止口与所述第二止口分离,使所述第二止口位于所述垫杆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使所述第一止口盖住所述垫杆;所述面料在所述工作台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止口与所述第二止口之间具有宽度差,以使所述刀片对所述第一止口和所述第二止口同时裁切后,所述第一止口的剩余止口宽度与所述第二止口的剩余止口宽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由所述安装部表面向所述安装部自身内部凹陷形成,所述安装凹槽与所述刀车缝纫机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脚包括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所述第一压脚与所述固定柱相连接,所述第一压脚用于使所述面料压在所述第一压脚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所述第二压脚包括固定部和抵压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压脚固定连接,所述抵压部从所述固定部朝所述垫杆的方向延伸至露在所述第一压脚的外部,且所述抵压部位于所述垫杆的上方,所述抵压部用于使所述第一止口盖住所述垫杆的同时、所述第一止口还压在所述抵压部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脚包括压脚主体以及从所述压脚主体朝所述垫杆的方向延伸的压制部,所述压脚主体与所述固定柱相连接,所述压脚主体用于使所述面料压在所述压脚主体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所述压制部位于所述垫杆的上方,所述压制部用于使所述第一止口盖住所述垫杆的同时、所述第一止口还压在所述压制部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压脚为一体成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杆为开口方向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相同的U形垫杆,所述U形垫杆U形开口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以使所述操作人员的手掌在所述U形开口中操作所述面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杆为开口方向与所述面料进料方向相同的L形垫杆,所述L形垫杆远离所述压脚的一边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操作人员的手掌宽度以使所述操作人员的手掌在所述L形垫杆远离所述压脚的一边处操作所述面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垫杆与靠近所述压脚垫杆相对一侧的垫杆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所述工作台面上,且固定位置位于与靠近所述压脚垫杆相对一侧的垫杆末端,所述垫杆以所述固定位置为支点向远离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垫杆远离所述压脚的一边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所述工作台面上,且固定位置位于远离所述压脚一边的垫杆末端,所述垫杆以所述固定位置为支点向远离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上翘起。
10.一种刀车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车缝纫机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刀车缝纫机组件。
CN202023249909.0U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Active CN215209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9909.0U CN215209925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9909.0U CN215209925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09925U true CN215209925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49909.0U Active CN215209925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09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B2081315A (en) Trimm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s
JPS59103693A (ja) 縁に平行な縫目を形成する縫製機械
CN215209925U (zh) 一种刀车缝纫机组件及刀车缝纫机
US4572089A (en) Edge trimmer for sewing machine
JP6598662B2 (ja) ループ片縫製システム
CN210596767U (zh) 一种纺织布裁切装置
JP2839510B2 (ja) ミシン用布切り器
JPH0737050U (ja)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巻き縫い切換え装置
KR101684830B1 (ko) 테이프 디스펜서가 적용된 디지털 커팅시스템
CN218054472U (zh) 一种木纹纸生产用具备预定型功能的印刷机
JP6443859B2 (ja) 畳縫着装置、および、畳縫着方法
JPH088780Y2 (ja) 布ガイド付押えを備えたオーバロックミシン
CN220413704U (zh) 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及缝纫机
CN216634711U (zh) 冲切usb连接器上壳用的落料刀
CN114411347B (zh) 一次性缝纫底带辅助工装
CN213267016U (zh) 一种自动剪绳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绣花机
CN216575020U (zh) 一种折弯机下折刀副刀结构
CN209741404U (zh) 一种织带预缝折叠限位工装
CN108442051A (zh)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头控制机构
CN210215790U (zh) 一种飞机座椅皮革缝纫机压脚
CN220057263U (zh) 一种避免针边线剪断的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
CN211005892U (zh) 一种锁边机挡边器
CN211339936U (zh) 一种服装拼缝定规器
CN208178462U (zh) 一种数控机床的刀盘装置
JPH08252386A (ja) ミシンの布縁切断器の布ガイ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