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1317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1317U
CN215181317U CN202121728833.1U CN202121728833U CN215181317U CN 215181317 U CN215181317 U CN 215181317U CN 202121728833 U CN202121728833 U CN 202121728833U CN 215181317 U CN215181317 U CN 215181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de edge
display devic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288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288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1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1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1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反射片,反射片位于背板的一侧,包括本体部和侧边部;其中,侧边部与本体部的四周连接为一体结构,且本体部与侧边部之间具有折线,侧边部在与边角位置相距设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切线,侧边部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使切线一侧的侧边部的边缘插入至切线另一侧的侧边部之下,由此使得反射片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处,避免了反射片在角部产生拼缝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制作技术快速的进步,以及其具备有轻薄、省电及无辐射线等优点,使得液晶显示器大量地被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字相机、数字摄录像机、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及液晶电视等各式电子产品中。
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为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充足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目前常用的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为了保证显示画面亮度的均匀性,光源与扩散板之间需要设置一定的混光距离的腔体,但由于直下式结构形态影响,背光模组腔体的四个角部距离边缘灯珠相对略远,整体光分布强度相对较弱,极易产生角部暗影现象,影响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反射片。反射片位于背板的一侧,包括本体部和侧边部;其中,侧边部与本体部的四周连接为一体结构,且本体部与侧边部之间具有折线,侧边部在与边角位置相距设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切线,侧边部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使切线一侧的侧边部的边缘插入至切线另一侧的侧边部之下,由此使得反射片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处,避免了反射片在角部产生拼缝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弯折部与平面部之间呈设定夹角;反射片为一体结构,反射片的本体部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之上,反射片的侧边部位于背板的弯折部之上。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的形状为矩形。本体部的长边连接的侧边部为第一侧边部,本体部的短边连接的侧边部为第二侧边部;其中,第一侧边部与相邻的第二侧边部以切线相互分割,由此就可以分别将本体部各边连接的侧边部均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并且切线的存在可以使弯折后侧边部多余的部分交叠,避免了侧边部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出现鼓起或褶皱,影响反射片的光学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的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由于本体部的长边相对于本体部的短边长度更长,所对应的背光模组中腔体宽度更宽,因此在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可以使反射片最终的拼接位置落在对应腔体宽度更宽的第一侧边部上,相比于对应腔体宽度较窄的第二侧边部,光源出射的光线照射到第一侧边部上的相对较多,可以更大限度的平衡反射片在拼接位置处的缺陷,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边部沿相邻的本体部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本体部短边的长度,第一侧边部沿相邻的本体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小于本体部长边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反射片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上,避免了反射片在角部拼接,进而避免了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包括一个突出部,突出部与本体部的长边的边角位置连接;其中,突出部与切线重合的侧边插入至相邻的第一侧边部与切线重合的侧边之下,由此使得反射片的拼接位置在侧边部处,避免反射片在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远离本体部一侧的边缘与相邻的第一侧边部远离本体部一侧的边缘齐平,由此可以保证反射片四边均齐平,有利于后续反射片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之上的灯板,灯板包括多个光源,反射片位于灯板背离背板的一侧;或者,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灯条,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之上,灯条包括多个光源,反射片位于灯条背离背板的一侧;其中,反射片的本体部包括多个用于暴露光源的开口,以保证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顺利出射。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扩散板位于光源的出光侧,与光源之间相距设定距离;光学膜片位于扩散板背离光源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扩散板在面向光源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反光网点,反光网点在靠近扩散板的边角位置内的分布密度小于反光网点在远离扩散板的边角位置内的分布密度。通过在扩散板边角区域内设置较少的反光网点,在扩散板远离灯板的边角区域内设置较多反光网点,当光线入射到扩散板远离灯板的边角区域时,大部分的光线被反射回本体部、侧边部一侧,只有少部分光可以通过反光网点的间隙出射到扩散板中,从而使得大部分光线可以在中间区域内的反光网点与本体部、侧边部之间不断反射振荡,使得一部分光线能够被反射振荡到扩散板的边角位置,而扩散板的边角区域设置的反光网点密度较小,相对较多的光线可以通过反光网点的间隔入射到扩散板内,从而使得边角区域出射光相对于中间区域的出射光更多。由此,光线经过多次在扩散板与本体部、侧边部之间的匀化作用之后,出光面亮度均匀,由此更进一步平衡了扩散板的边角位置与远离灯板的边角区域出射光的明暗差异,避免了背光模组边角位置发暗的现象,进一步地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拼接图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拼接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其中,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11-背板,12-灯板,13-反射片,14-扩散板,15-光学膜片,111-平面部,112-弯折部,台阶-113,121-电路板,122-光源,131-本体部,132-侧边部,133-固定部,1211-基板,1212-线路层,1321-第一侧边部,1322-第二侧边部,P-突出部,M-反光网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构成。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实现亮度显示。
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的电场效应,以控制背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
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显示面板的形状与尺寸通常与背光模组相匹配,通常情况下显示面板200可以设置为矩形,包括天侧、地侧、左侧和右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天侧分别与左侧的一端和右侧的一侧相连,地侧分别与左侧的另一端和右侧的另一端相连。
显示面板200为透射型显示面板,能够对光的透射率进行调制,但本身并不发光。显示面板200具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都可以独立的控制背光模组100入射到该像素单元的光线透过率和色彩,以使全部像素单元透过的光线构成显示的图像。
背光模组100通常位于显示装置的底部,其形状与尺寸与显示装置的形状与尺寸相适应。当应用于电视或移动终端等领域时,背光模组通常采用矩形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用于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为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显示影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参照图2,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1、灯板12、反射片13、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
背板11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背板11通常情况下为一矩形结构,当应用于异形显示装置时,其形状适应于显示装置的形状。背板11包括天侧、地侧、左侧和右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天侧分别与左侧的一端和右侧的一侧相连,地侧分别与左侧的另一端和右侧的另一端相连。
背板11包括平面部111、弯折部112和台阶113。平面部111位于背板11的底部,用于支撑固定灯板12和反射片13;弯折部112位于平面部111的四周,且与平面部111之间呈设定夹角,这样可以使背板11形成一容纳结构,使得背板11具有一定的高度,为背光模组提供一定的混光距离;台阶113与弯折部112连接,且与平面部111平行,台阶113用于支撑固定反射片13、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等部件的边缘位置,背板11还对灯板12起到散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1采用的材料为铝、铁、铝合金或铁合金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灯板12位于背板11的平面部111之上。通常情况下,灯板12整体可呈方形或矩形,当应用于异形显示装置时,其形状与尺寸大小适应于显示装置的形状和尺寸大小。
根据显示装置的尺寸可以设置多个灯板12,灯板12之间通过拼接方式共同提供背光。为了避免灯板12拼接带来的光学问题,相邻灯板12之间的拼缝尽量做到较小,甚至实现无缝拼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1的平面部111之上设置灯条作为背光源,根据显示装置的尺寸可以设置多个灯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为条状结构,灯条可以通过沿平行于第一侧边部1321的方向延伸,沿平行于第二侧边部1322方向排列的方式共同提供背光。
具体地,如图2所示,灯板12具体包括:电路板121和光源122。
电路板121包括基板1211和线路层1212,基板1211位于平面部111之上,基板1211的形状与灯板12的整体形状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基板1211为板状,整体呈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板1211采用的材料可以为热导系数较高的玻璃,采用热导系数较高的玻璃制作基板1211,可以使显示装置在显示时发出的热量很快地散发出去,避免了温度过高引起的降低发光效率的问题,另外,玻璃基板表面光滑平整,有利于后期的加工制作。或者,基板1211可以采用FR4或PET等材料进行制作,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层1212经导电材料电镀沉积在基板1211上,根据需要刻蚀线路形成,导电材料可以采用铜,在此不做限定。导电材料会刻蚀出断口,断口的两侧分别连接光源122的正极和负极。
当线路层1212采用上述刻蚀工艺制作而成时,基板1211和线路层1212可以构成电路板,该电路板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或者,当线路层1212采用薄膜工艺制作而成时,基板1211和线路层1212也可以构成阵列基板,在此不做限定。
光源122位于线路层1212之上,线路层1212制作完成后会在其表面形成用于焊接光源122的焊盘,光源122焊接于该焊盘上,从而通过控制线路层1212的驱动信号驱动光源122发光。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122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包括发光芯片及位于发光芯片出光侧的透镜,透镜对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具有折射或反射的作用,可以扩大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角度,从而可以扩大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隔距离,减少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显示装置的制作成本。
其中,发光芯片为LED芯片,透镜可以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玻璃等高透光性的材料进行制作,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122可以采用微型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不同于普通的发光二极管,其具体指的是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其尺寸远小于发光二极管的尺寸,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为Mini LED。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尺寸很小,因此有利于将背光模组的动态发光控制到更小的分区,有利于提高画面的对比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采用多种尺寸,例如微型发光二极管尺寸小于500μm。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相应尺寸的制作,在此不做限定。
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采用POB和COB两种方式进行封装,采用POB封装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时,会在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外侧设置封装支架,封装支架用于封装保护微型发光二极管,阻隔异物进入到微型发光二极管内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POB封装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时,其下表面会同时形成贴片电极,该贴片电极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电极对应电连接,待封装后再将封装好的微型发光二极管贴片到线路层1212的对应位置上。POB封装方式工艺成熟,适应性好。单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和封装支架构成一个光源122。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采用COB封装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则先将微型发光二极管焊接到线路层1212对应的焊盘上,再在微型发光二极管表面采用点胶的方式对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微型发光二极管表面的封装胶可以采用透明胶体材料,如透过性较佳的硅胶、改性硅胶或环氧树脂等。COB封装具有较高的效率且成本较低。
灯板12可以只包括一种颜色的光源122,也可以包括多种颜色的光源122,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条的具体结构与灯板12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目前在应用的具有倾角(弯折部112)的背板设计产品中,由于背板的四周无法设置光源122,使得背光模组的四周区域明显发暗,背光效果不佳,因此会在背板的灯板12和弯折部112上均设置反射片,以使被扩散板14反射回灯板12一侧光线再次被反射,从而使得部分光线可以反射到背光模组的边缘区域内,解决背光模组的四周区域明显发暗的问题。
为简化制作工艺,位于平面部111和弯折部112上的反射片不再分别制作,而是采用平面反射片弯折后放置于背光模组的腔体结构中的方法进行制作。但目前将平面反射片放置在腔体结构中时,需设置开口来达到与立体腔体贴合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切口预留设置在模组腔体的四个角部,但由于直下式结构形态影响,四个角部距离边缘灯珠相对较远,整体光分布强度相对较弱,极易产生角部暗影现象。同时反射片角部拼接时是在两个平面对接的形式,拼接不良会出现缝隙或由于角部拼角时切口两边反射片对挤出现鼓起,在加上本身角部光线较弱,造成角部暗影程度加剧或出现局部暗影,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参照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射片13位于灯板12背离背板11的一侧;反射片13包括本体部131和侧边部132,其中侧边部132与本体部131的四周连接为一体结构,且本体部131与侧边部132之间具有折线(图中3中本体部131与侧边部132之间的虚线);侧边部132在与边角位置相距设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切线S,侧边部132沿着折线向本体部131的方向弯折,使切线S一侧的侧边部132的边缘插入至切线S另一侧的侧边部132之下(弯折后的反射片13如图4所示),由此使得反射片13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132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反射片在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扩散板14位于灯板12的出光侧,扩散板14与灯板12之间存在一定的混光距离,扩散板14在背板11的正投影覆盖反射片13在背板11上的正投影,即扩散板14位于整个背板11的正上方。通常情况下扩散板14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
扩散板14的作用是对入射光线进行散射,使经过扩散板14的光线更加均匀。扩散板14中设置有散射粒子材料,光线入射到散射粒子材料会不断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具有匀光的作用。
扩散板14具有较高的雾度,均匀效果更加,通常可以采用挤出工艺加工,扩散板14所用材质一般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系材料PS、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
扩散板14中还可以设置量子点材料,形成量子点扩散板,当光源122发出的为蓝色光时,量子点材料中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
当采用量子点扩散板时,在制作背光模组的后续过程中,不再设置量子点膜,既降低了成本,又使显示装置更轻薄。
光学膜片15位于扩散板14背离反射片13的一侧,光学膜片15整层设置,其形状与扩散板14的形状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
光学膜片15的设置可以使背光模组适应多种多样的实际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122可以只发出蓝色光。此时,光学膜片15包括量子点层或荧光层等色彩转换层。
量子点层中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
荧光层中包括受激发射红色光和受激发射绿色光的荧光材料,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
除此之外,光学膜片15还可以包括棱镜片,棱镜片可以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从而改变显示装置的可观看角度。
光学膜片15还可以包括反射式偏光片,反射式偏光片作为一种增亮片,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同时使出射光线具有偏振的性质,省略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的使用。
光学膜片15不仅可以达到相应的功能,还具有雾化和遮盖效果。
参照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13为一体结构,反射片13的本体部131位于灯板12之上,其形状大小与背板11的平面部111的形状大小相适应;反射片13的侧边部132位于背板11的弯折部112之上,其形状大小与弯折部112的形状大小相适应。其中,反射片13的本体部131包括多个用于暴露光源122的开口,以保证光源122发出的光线可以顺利出射。
反射片13采用混有反射粒子的胶体涂覆在基材表面。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涂覆反射粒子的基材采用具有可弯折性质的材料,例如PET等,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13可以为漫反射层,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性质,且光路随机。反射片13的本体部131可以将光源122向灯板12一侧出射的光线,或者被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反射回灯板12一侧的光线,重新向出光一侧反射,并且反射光线的反射路径随机,因此经过本体部131对光线的多次反射,对光线起到了匀化的作用,进而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位于边缘位置的光源122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可以被反射片13的侧边部132反射回背光模组中被利用,或者被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反射回侧边部132的光线,可以被反射片13的侧边部132重新向出光一侧反射,既提高了光源的利用效率,又解决了背光模组的四周区域发暗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体部131的形状为矩形。本体部131的长边连接的侧边部132为第一侧边部1321;本体部131的短边连接的侧边部132为第二侧边部1322;其中,第一侧边部1321与相邻的第二侧边部1322以切线S相互分割,由此就可以分别将本体部131各边连接的侧边部132均沿着折线向本体部131的方向弯折,并且切线S的存在可以使弯折后侧边部132多余的部分交叠(即切线S一侧的侧边部132的边缘插入至切线S另一侧的侧边部132之下),避免了侧边部132沿着折线向本体部131的方向弯折出现鼓起或褶皱,影响反射片13的光学效果的问题。
本体部131的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S。由于本体部131的长边相对于本体部131的短边长度更长,所对应的背光模组中腔体宽度更宽,因此在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S,可以使反射片13最终的拼接位置落在对应腔体宽度更宽的第一侧边部1321上,相比于对应腔体宽度较窄的第二侧边部1322,光源出射的光线照射到第一侧边部1321上的相对较多,可以更大限度的平衡反射片13在拼接位置处的缺陷,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根据不同显示装置的制作需求,也可以将切线S设置在本体部131的每条短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处,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侧边部1322沿相邻的本体部13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本体部131短边的长度,第一侧边部1321沿相邻的本体部13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小于本体部131长边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反射片13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132上,避免了反射片13在角部拼接,进而避免了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第二侧边部1322的两端分别包括一个突出部P,突出部P与本体部131的长边的边角位置连接;其中,突出部P与切线S重合的侧边插入至相邻的第一侧边部1321与切线S重合的侧边之下,由此使得反射片13的拼接位置在侧边部132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反射片13在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突出部P远离本体部131一侧的边缘与相邻的第一侧边部1321远离本体部131一侧的边缘齐平,由此可以保证反射片13四边均齐平,有利于后续反射片13的固定。
参照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13还包括固定部133,其中固定部133与侧边部132的四周连接,且固定部133与侧边部132之间具有折线(图中3中固定部133与侧边部132之间的虚线);在将反射片13放置到背光模组的腔体内后,固定部133沿着折线向背离侧边部132的方向弯折,使固定部133弯折至与反射片13的本体部131平行的位置,此时固定部133刚好可以放置在背板11的台阶113上,从而可以进一步对反射片13进行支撑固定,保证反射片13的光学效果。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扩散板14在面向光源12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反光网点M,反光网点M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性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光网点M具有反射、漫反射或散射的作用,当光源122出射的光线入射到反光网点M上时,绝大数光线被反光网点M反射回反射片13一侧,且反射角度随机变化,光线再次被反射片13漫反射,由此,光线在反光网点M与本体部131、侧边部132之间不断反射,最终在反光网点M之间的间隔位置出射,光线经过多次扩散板14与反射片13之间的匀化作用之后出光面亮度更均匀,进一步避免了背光模组四周及边角区域发暗的现象,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反光网点M采用的材料可以为白色油墨,通过丝印的方式印刷于扩散板14的表面。反光网点M具有对入射光进行反射,且不透光的性质,因此反光网点M尺寸越大,反射效果越好,透过反光网点M的光线越少,因此可以根据发光面亮暗程度调整反光网点M的尺寸大小,使发光面更均匀,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具体反光网点M地尺寸可根据不同显示装置进行调整,具体尺寸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光网点M的尺寸大小范围为0.4mm-1.5mm。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网点M在靠近扩散板14的边角位置内的分布密度小于反光网点M在远离扩散板14的边角位置内的分布密度(边角区域为F、远离扩散板14的边角位置为E)。通过在扩散板14边角区域内设置较少的反光网点M,在扩散板14远离灯板12的边角区域内设置较多反光网点M,当光线入射到扩散板14远离灯板12的边角区域时,大部分的光线被反射回本体部131、侧边部132一侧,只有少部分光可以通过反光网点M的间隙出射到扩散板14中,从而使得大部分光线可以在中间区域内的反光网点M与本体部131、侧边部132之间不断反射振荡,使得一部分光线能够被反射振荡到扩散板14的边角位置,而扩散板14的边角区域设置的反光网点M密度较小,相对较多的光线可以通过反光网点M的间隔入射到扩散板14内,从而使得边角区域出射光相对于中间区域的出射光更多。由此,光线经过多次在扩散板14与本体部131、侧边部132之间的匀化作用之后,出光面亮度均匀,由此更进一步平衡了扩散板14的边角位置与远离灯板12的边角区域出射光的明暗差异,避免了背光模组边角位置发暗的现象,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根据第一实用新型构思,反射片位于灯板或灯条背离背板的一侧;反射片包括本体部和侧边部,其中侧边部与本体部的四周连接为一体结构,且本体部与侧边部之间具有折线;侧边部在与边角位置相距设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切线,侧边部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使切线一侧的侧边部的边缘插入至切线另一侧的侧边部之下,由此使得反射片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反射片在角部产生拼缝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构思,反射片可以为漫反射层,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性质,且光路随机。反射片的本体部可以将光源向灯板或灯条一侧出射的光线,或者被扩散板和光学膜片反射回灯板或灯条一侧的光线,重新向出光一侧反射,并且反射光线的反射路径随机,因此经过本体部对光线的多次反射,对光线起到了匀化的作用,进而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位于边缘位置的光源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可以被反射片的侧边部反射回背光模组中被利用,或者被扩散板和光学膜片反射回侧边部的光线,可以被反射片的侧边部重新向出光一侧反射,既提高了光源的利用效率,又解决了背光模组的四周区域发暗的问题。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构思,本体部的形状为矩形。本体部的长边连接的侧边部为第一侧边部;本体部的短边连接的侧边部为第二侧边部;其中,第一侧边部与相邻的第二侧边部以切线相互分割,由此就可以分别将本体部各边连接的侧边部均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并且切线的存在可以使弯折后侧边部多余的部分交叠(即切线一侧的侧边部的边缘插入至切线另一侧的侧边部之下),避免了侧边部沿着折线向本体部的方向弯折出现鼓起或褶皱,影响反射片的光学效果的问题。
根据第四实用新型构思,本体部的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由于本体部的长边相对于本体部的短边长度更长,所对应的背光模组中腔体宽度更宽,因此在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可以使反射片最终的拼接位置落在对应腔体宽度更宽的第一侧边部上,相比于对应腔体宽度较窄的第二侧边部,光源出射的光线照射到第一侧边部上的相对较多,可以更大限度的平衡反射片在拼接位置处的缺陷,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根据第五实用新型构思,第二侧边部沿相邻的本体部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本体部短边的长度,第一侧边部沿相邻的本体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小于本体部长边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反射片的拼接位置落在侧边部上,避免了反射片在角部拼接,进而避免了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根据第六实用新型构思,第二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包括一个突出部,突出部与本体部的长边的边角位置连接;其中,突出部与切线重合的侧边插入至相邻的第一侧边部与切线重合的侧边之下,由此使得反射片的拼接位置在侧边部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反射片在角部拼接拼角缝隙较大及拼角不良造成的角部暗影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根据第七实用新型构思,突出部远离本体部一侧的边缘与相邻的第一侧边部远离本体部一侧的边缘齐平,由此可以保证反射片四边均齐平,有利于后续反射片的固定。
根据第八实用新型构思,反射片还包括固定部,其中固定部与侧边部的四周连接,且固定部与侧边部之间具有折线;在将反射片放置到背光模组的腔体内后,固定部沿着折线向背离侧边部的方向弯折,使固定部弯折至与反射片的本体部平行的位置,此时固定部刚好可以放置在背板的台阶上,从而可以进一步对反射片进行支撑固定,保证反射片的光学效果。
根据第九实用新型构思,扩散板在面向光源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反光网点,反光网点在靠近扩散板的边角位置内的分布密度小于反光网点在远离扩散板的边角位置内的分布密度。通过在扩散板边角区域内设置较少的反光网点,在扩散板远离灯板的边角区域内设置较多反光网点,当光线入射到扩散板远离灯板的边角区域时,大部分的光线被反射回本体部、侧边部一侧,只有少部分光可以通过反光网点的间隙出射到扩散板中,从而使得大部分光线可以在中间区域内的反光网点与本体部、侧边部之间不断反射振荡,使得一部分光线能够被反射振荡到扩散板的边角位置,而扩散板的边角区域设置的反光网点密度较小,相对较多的光线可以通过反光网点的间隔入射到扩散板内,从而使得边角区域出射光相对于中间区域的出射光更多。由此,光线经过多次在扩散板与本体部、侧边部之间的匀化作用之后,出光面亮度均匀,由此更进一步平衡了扩散板的边角位置与远离灯板的边角区域出射光的明暗差异,避免了背光模组边角位置发暗的现象,进一步地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用于提供背光;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所述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平面部之间呈设定夹角;
反射片,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包括本体部和与所述本体部四周连接的侧边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侧边部之间具有折线;所述侧边部在与边角位置相距设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切线;所述侧边部沿着所述折线向所述本体部的方向弯折,使所述切线一侧的侧边部的边缘插入至所述切线另一侧的侧边部之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为一体结构,所述反射片的本体部位于所述背板的平面部之上,所述反射片的侧边部位于所述背板的弯折部之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形状为矩形;所述本体部的长边连接的侧边部为第一侧边部;所述本体部的短边连接的侧边部为第二侧边部;所述第一侧边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侧边部以所述切线相互分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每条长边距离两侧端点设定距离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切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部沿相邻的所述本体部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本体部短边的长度;第一侧边部沿相邻的所述本体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小于本体部长边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包括一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本体部的长边的边角位置连接;
其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切线重合的侧边插入至相邻的所述第一侧边部与所述切线重合的侧边之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远离所述本体部一侧的边缘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边部远离所述本体部一侧的边缘齐平。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灯板,位于所述背板的平面部之上;所述灯板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灯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或者,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灯条,位于所述背板的平面部之上;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灯条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所述反射片的本体部包括多个用于暴露所述光源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扩散板,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侧,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光源之间相距设定距离;
光学膜片,位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光源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面向所述光源的一侧设置有反光网点,所述反光网点在靠近所述扩散板的边角位置的分布密度小于远离所述扩散板的边角位置的分布密度。
CN202121728833.1U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181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28833.1U CN215181317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28833.1U CN215181317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1317U true CN215181317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05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28833.1U Active CN215181317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13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7937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6932958B (zh)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1409803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339914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777826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7042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6663471B2 (ja) 異形液晶発光装置
CN11377782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41620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2088590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104888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1586745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56822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9343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9041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157761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09098797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illuminated signboard
CN21475123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90399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67897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6430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820886B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1077864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1406334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54075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