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7619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7619U
CN211577619U CN202020143369.9U CN202020143369U CN211577619U CN 211577619 U CN211577619 U CN 211577619U CN 202020143369 U CN202020143369 U CN 202020143369U CN 211577619 U CN211577619 U CN 211577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display device
plane part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33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平
张志睿
翟玉帅
高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33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7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7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7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光源,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上;第一反射片,位于光源背离平面部的一侧;第一反射片包括暴露光源的开口;第二反射片,位于弯折部面向光源的一侧;第一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第二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在平面部所在的区域设置第一反射片,可以将集中在光源透镜下端的光线反射出透镜下端,以减弱灯上发亮的问题。在弯折部的区域设置第二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可以将模组边缘处的光线进行匀化反射,从而改善亮边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作为目前主流的显示屏,具有耗电量低、体积小、辐射低等优势。而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使用。
背光模组按结构形式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因良好的出光视角、高利用率、结构简易、成本低廉等优势广泛用于液晶电视中。
随着轻薄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背光模组的腔体逐渐减薄,这就使得模组亮边及灯影现象越来越明显的同时存在于同一背光模组中。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扩散板网版设计进行优化,但设计过程中发现当扩散板网点饱和时仍存会在亮边或灯影等较重的主观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以改善模组亮边和灯上发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所述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着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弯折设定角度;
光源,位于所述背板的平面部上,用于提供背光;
第一反射片,位于所述光源背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片包括暴露所述光源的开口;
第二反射片,位于所述弯折部面向所述光源的一侧;
所述第一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所述第二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反射片为白色基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反射片包括:
白色基板,作为基材;
散射粒子层,位于所述白色基板之上,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散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白色基板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反射片的形状为矩形;位于矩形的第一反射片相对侧边的第二反射片相互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反射片与所述第二反射片无缝拼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反射片与所述第一反射片相邻一侧的边缘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片之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电路板,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第一反射片之间,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电路板为条状电路板;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条状电路板的延伸方向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扩散板,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片背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第一反射片之间相距设定距离;
光学膜片,位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第一反射片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弯折部向着平面部的一侧弯折设定角度;光源,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上,用于提供背光;第一反射片,位于光源背离平面部的一侧;第一反射片包括暴露光源的开口;第二反射片,位于弯折部面向光源的一侧;第一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第二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在平面部所在的区域设置第一反射片,可以将集中在光源透镜下端的光线反射出透镜下端,以减弱灯上发亮的问题。在弯折部的区域设置第二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可以将模组边缘处的光线进行匀化反射,从而改善亮边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反射光路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反射光路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反射光路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式显示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进行图像显示。鉴于轻薄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背光模组的腔体逐渐减薄,模组亮边及灯影现象越来越明显的同时存在于同一背光模组中。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改善模组亮边以及灯影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100,用于提供背光;背光模组100可以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显示影像。
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显示面板200具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都可以独立的控制背光模组100入射到该像素单元的光线透过率和色彩,以使全部像素单元透过的光线构成显示的图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为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显示设备,也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相册等移动终端。显示装置中采用背光模组提供背光,由显示面板对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进行调制,实现图像显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11,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
背光模组中的背板11起到支撑作用,通常情况下背板可以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例如,背板11可以采用铁板、铝板、铝合金板等材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采用直下式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背板11包括:平面部111和位于平面部111四周的弯折部112,弯折部112向着平面部111的一侧弯折设定角度。
直下式的背光模组中,背板11会在边缘的位置向上翘起,以使背板11分为位于中心的平面部111和位于边缘的弯折部112。弯折部112可以接收到背光源出射的大角度光线,通过在弯折部112的位置设置反射性部件,可以将光源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向着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反射,从而提高光源的光利用效率。
平面部111和弯折部112所呈角度可以根据光源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的出射角度进行设置,根据反射定律,通过调整平面部111和弯折部112之间的夹角,可以将光源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向着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反射。
光源12,位于背板的平面部111上,用于提供背光。
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12设置在背板的平面部111区域,光源12出射的光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在具体实施时,光源12通常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简称LED),LED具有节能、显色性好与响应速度高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背光模组中。LED出射角度较大,但出射光强主要集中于小角度范围内,这就使得LED正上方的亮度较大,产生灯影。而背光模组边缘位置的出射光主要来自于位于边缘位置的LED的出射光,位于边缘位置的LED出射的大角度光线会集中于背板的平面部111和弯折部112的交界位置处,从而产生亮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背光模组中设置了两种反射片,如图2和图3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一反射片131,位于光源背离平面部111的一侧;第一反射片131包括暴露光源的开口w;第二反射片132,位于弯折部112面向光源12的一侧;第一反射片131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第二反射片132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
由于产生灯影的区域为光源所在的平面部111的区域,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平面部111所在的区域设置第一反射片131,第一反射片131设置在光源12的上方,且第一反射片131在光源设置的位置处设有开口w,用于将光源12暴露出来,这样就避免了第一反射片131遮挡光源12的情况发生。
光源12可以采用LED,为了匀化LED的照度,可以在LED的出光侧设置自由曲面透镜。在平面部111对应的区域设置第一反射片131,且该第一反射片131具有镜面反射的作用,从而可以将集中在LED透镜下方的光线反射出透镜的下端,以减弱灯上发亮的问题。
模组边缘易出现亮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弯折部112的区域设置第二反射片132,第二反射片132具有漫反射的作用,第二反射片132可以将模组边缘处的光线进行匀化反射,从而改善亮边现象。
图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种反射片的反射光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如果在平面部和弯折部均设置第一反射片131,则光源12出射的光线在入射到第一反射片131时,遵循反射定律,被第一反射片131镜面反射。这样虽然可以改变灯影的问题,但是会使光线更加集中于四周的弯折部的边缘区域,使得亮边问题更加显著。
如图5所示,如果在平面部和弯折部均设置第二反射片132,则光源12出射的光线在入射到第二反射片132时会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射角度随机。弯折部上的第二反射片132可以将入射到弯折部区域的光线进行匀化反射,从而减弱模组四周的亮边缺陷。但是对于平面部区域内的光源所在的位置,第二反射片132会使得光线聚集于LED的透镜下方,仍然无法解决灯上发亮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背光模组中采用了两种反射片,在平面部的区域设置第一反射片131,可以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以改善灯上发亮的问题。在弯折部的区域设置第二反射片132,可以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以改善模组亮边的问题。由此可以同时解决模组中存在的两种缺陷,提高背光模组出射光线的均一性。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
电路板13,位于背板11与第一反射片131之间,光源12设置在电路板上。
电路板13用于为光源12提供驱动电信号。光源1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路板13电连接。
电路板13可以包括:基板、线路层和绝缘层。基板可以采用铝基板,具有承载作用。线路层可以采用金属铜通过刻蚀工艺形成电路,用于驱动光源12进行发光。绝缘层将线路层中焊接光源12的焊盘裸露在外而将其余部分覆盖,用于保护线路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可以采用LED,电路板13可以为条状电路板。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光源12可以沿着条状电路板13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列,每个条状的电路板13及设置于其上的光源12构成一个灯条Lb。
背光模组可以包括多个灯条Lb,且各灯条按照设定的方向平行排列,例如,灯条Lb的延伸方向可为x方向,灯条Lb的排列方向为y方向,x方向和y方向相互垂直。通过控制灯条Lb之间的间距,以及每个灯条Lb上光源12之间的间距,可以设计出用于不同场景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通过增减光源12的使用数量,也可以控制背光模组的亮度和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片131可以采用白色基板。白色基板的材料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属于结晶型饱和聚酯,为乳白色或浅黄色。高度结晶形成聚合物后表面平滑有光泽,反射率可高达90%以上。
第二反射片132可以包括:白色基板和散射粒子层。
白色基板,作为基材。该白色基板的材料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表面平滑,具有反射作用。
散射粒子层,涂覆于白色基板之上,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散射。通过在PET基村上涂覆一层散射粒子,可以将PET基材的表面粗糙化,以使其表面对入射的光线具有漫反射的效果。
在制作过程中,背板的平面部111通常为矩形,相应地,如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反射片131也设置为矩形,那么第二反射片132分别地设置在矩形第一反射片131的四周。
并且,为了降低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的拼接难度,可以使位于矩形第一反射片131相对侧边的两个第二反射片132进行相互对称的设置。在加工时,可以将相对侧边的两个第二反射片132采用一体化设计,打样后对称裁切,再设置在第一反射片131的两侧,由此提高打样效率。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反射片131与第二反射片132可以无缝拼接的方式相互拼接在一起。
将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采用无缝拼接的方式,则无论光源12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入射到背板11一侧的任何位置均可以被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进行反射,不会造成光线遗失的问题。同时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无缝拼接还可以避免在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的交界处出现暗影的问题发生。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二反射片132与第一反射片131相邻一侧的边缘可以设置于第一反射片131之下。
对第二反射片132进行压边处理,可以保证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的拼接良好性。将第二反射片132的边缘进行压边设计,则不需要第二反射片132具有太高的精度,通过压边处理就可以实现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1之间的无缝拼接。无缝拼接的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不会造成光线遗失的问题,同时避免在第一反射片131和第二反射片132的交界处出现暗影的问题发生。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14和光学膜片15。
扩散板14,位于第一反射片131背离平面部111的一侧,扩散板14与第一反射片131之间相距设定距离。
光源12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才可以充分混光,因此光源12或第一反射片131到扩散板14的距离满足光源12的混光距离。光源12与扩散板14之间设置足够大的距离,才可以使相邻的光源12的出射光线充分混光,以使靠近光源12发光中心位置的亮度与相邻光源12之间的交界位置的亮度基本一致。
扩散板14的作用是将光源12出射的光线进一步匀化。扩散板14中通常设置有散射粒子材料,光线入射到扩散板之后,散射材料使光线不断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进而实现匀光的作用。扩散板所用材质一般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系材料PS、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在此不做限定。
光学膜片15,位于扩散板14背离第一反射片131的一侧。
光学膜片15可以对扩散后的光线进一步优化。通常情况下,光学膜片15可以包括量子点膜层、棱镜片以及反射式偏光片等,在此不做限定。
量子点膜片可以配合单色光源满足更高的色域要求。例如,光源12可以采用蓝光光源,量子点膜层中可以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量子点膜层出射的红色光和绿色光结合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棱镜片可以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例如,可以将出射光线收敛到正视角度,以使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相对准直。
反射式偏光片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同时使出射光线具有偏振的性质,省略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弯折部向着平面部的一侧弯折设定角度;光源,位于背板的平面部上,用于提供背光;第一反射片,位于光源背离平面部的一侧;第一反射片包括暴露光源的开口;第二反射片,位于弯折部面向光源的一侧;第一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第二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在平面部所在的区域设置第一反射片,可以将集中在光源透镜下端的光线反射出透镜下端,以减弱灯上发亮的问题。在弯折部的区域设置第二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可以将模组边缘处的光线进行匀化反射,从而改善亮边现象。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背板包括平面部和位于所述平面部四周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着所述平面部的一侧弯折设定角度;
光源,位于所述背板的平面部上,用于提供背光;
第一反射片,位于所述光源背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片包括暴露所述光源的开口;
第二反射片,位于所述弯折部面向所述光源的一侧;
所述第一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镜面反射;所述第二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漫反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为白色基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包括:
白色基板,作为基材;
散射粒子层,位于所述白色基板之上,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散射。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色基板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的形状为矩形;位于矩形的第一反射片相对侧边的第二反射片相互对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与所述第二反射片无缝拼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与所述第一反射片相邻一侧的边缘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片之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电路板,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第一反射片之间,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电路板为条状电路板;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条状电路板的延伸方向排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扩散板,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片背离所述平面部的一侧,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第一反射片之间相距设定距离;
光学膜片,位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第一反射片的一侧。
CN202020143369.9U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577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369.9U CN211577619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369.9U CN211577619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7619U true CN211577619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25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3369.9U Active CN211577619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7761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1033A (zh) * 2021-03-11 2021-11-12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113985656A (zh) * 2021-10-27 2022-01-28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624920A (zh) * 2022-03-10 2022-06-14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641033B (zh) * 2021-03-11 2024-05-28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1033A (zh) * 2021-03-11 2021-11-12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113641033B (zh) * 2021-03-11 2024-05-28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113985656A (zh) * 2021-10-27 2022-01-28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985656B (zh) * 2021-10-27 2023-12-26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624920A (zh) * 2022-03-10 2022-06-14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2636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39928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09803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339914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7042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77782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9343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22147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882282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178649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86745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9041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157761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08956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75123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164638B (zh) 发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直下式背光源
CN21567897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90399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23552154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画面
CN11406334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6430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12619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06334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35845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154075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