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5533U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75533U CN215175533U CN202121204860.9U CN202121204860U CN215175533U CN 215175533 U CN215175533 U CN 215175533U CN 202121204860 U CN202121204860 U CN 202121204860U CN 215175533 U CN215175533 U CN 2151755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x
- plate
- air conditioner
- control box
- connect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外箱;中隔板,与外箱连接,并将外箱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空间与室外侧空间;后围板,位于室外侧空间内,并与外箱相连;电控盒,设于中隔板与后围板之间,并与中隔板及后围板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电控盒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室外侧的高强度构件上,这实现了电控盒与整机前后侧的可靠连接,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控盒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防止电控盒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或松动,也使得生产过程中前侧生产线工人与后侧生产线工人可以协助安装,从而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窗式空调器,有的电控盒纵向安装在外箱的侧部,通过底部固定连接于底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晃动、松动,固定不够牢靠。有的电控盒安装在窗式空调器的前侧,在生产过程中只能由前侧生产线工人安装,安装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控盒固定效果好且安装效率高的窗式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外箱;中隔板,与所述外箱连接,并将所述外箱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空间与室外侧空间;后围板,位于所述室外侧空间内,并与所述外箱相连;电控盒,设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后围板之间,并与所述中隔板及所述后围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其电控盒位于中隔板与后围板之间,因而在前后方向(室内侧在前,室外侧在后)上位于窗式空调器的中间位置。其中,中隔板相当于窗式空调器室内侧的后背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后围板是窗式空调器室外侧风道组件的组成部分,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电控盒与中隔板及后围板固定连接,相当于将电控盒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室内侧的高强度构件上,将电控盒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室外侧的高强度构件上,这实现了电控盒与整机前后侧的可靠连接,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控盒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防止电控盒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或松动,也使得生产过程中前侧生产线工人与后侧生产线工人可以协助安装,从而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中隔板包括分隔板和第一顶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外箱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室内侧空间与所述室外侧空间,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分隔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一连接凸耳,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包括第二顶板,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连接凸耳,所述第二连接凸耳与所述第二顶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第一连接凸耳与中隔板的第一顶板固定连接,并利用第二连接凸耳与后围板的第二顶板固定连接,使得电控盒在外箱内的位置相对较高。这能够对室外侧风机的进风风道进行避让,有利于保证室外侧风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这样也增加了电控盒与中隔板的接触面积以及电控盒与后围板的接触面积,便于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板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顶板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凹陷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凹陷部能够对第一连接凸耳起到装配定位作用,便于电控盒与中隔板之间的快速对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同理,第二凹陷部能够对第二连接凸耳起到装配定位作用,便于电控盒与后围板之间的快速对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所述电控盒包括:盒身,所述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盒身;盒盖,封盖所述盒身的顶端开口,并与所述盒身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控盒包括盒身和盒盖,便于安装电控板等内部结构。将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盒身,能够对电控盒整体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有利于防止盒身与盒盖发生分离造成盒身脱落,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的固定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盒盖包括内盖和盖设于所述内盖顶部的外盖,所述外盖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盒身包括内壳和套设在所述内壳外的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均被中隔板的第一顶板支撑,第二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均被后围板的第二顶板支撑,这样既有利于盒身、盒盖的受力均衡,也有利于进一步防止盒盖与盒身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的固定可靠性。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设有固定孔。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均构造成纵截面呈阶梯状的结构,使得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均具有两个阶梯面。
其中,螺钉等紧固件穿设于第一连接板的第一连接孔、第三连接板的第二连接孔、第一顶板的固定孔,将第一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顶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螺钉等紧固件还穿设于第三连接板的第二连接孔、第一顶板的固定孔,将第三连接板与第一顶板固定连接在一起。由此实现第一连接凸耳与第一顶板的固定连接,固定非常牢靠。
螺钉等紧固件穿设于第二连接板的第一连接孔、第四连接板的第二连接孔、第二顶板的固定孔,使得第二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第二顶板固定在一起。由此实现第二连接凸耳与第二顶板的固定连接,固定也较为牢靠。
进一步,所述内壳的内表面设有支撑台阶;所述内盖与所述支撑台阶相抵靠;和/或所述内壳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夹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撑台阶能够对内盖起到装配定位作用,从而提高装配效率,也提高了内盖的稳定性,能够防止内盖相对外盖移动。
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设置,实现了内壳与外壳以及内壳与外盖之间的固定连接,有利于防止内壳相对于外壳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电控盒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且所述电控盒内设有用于容纳发热元件的容纳空间,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容纳空间及所述出风通道依次连通形成散热通道;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风机,所述室外侧风机设于所述室外侧空间内,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室外侧风机的进风风道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的电控盒增设了能够直接通过气流带走发热元件热量的散热通道,因而散热效果好,散热效率高。
进一步,所述后围板构造出室外侧风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中隔板、所述电控盒、所述外箱和所述后围板之间形成所述室外侧风机的进风空间,所述进风空间设置成与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以及所述室外侧风道的进风口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布局较为合理,能够将室外侧风机运转时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引入电控盒内,利用流动的风对电控盒内的发热元件直接散热,从而提高电控盒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所述电控盒横向设在所述室外侧空间的顶部,所述外箱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设有室外侧进风口,所述室外侧进风口与所述进风空间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气流的一部分进入电控盒,从而提高对电控盒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包括冷媒出口;所述电控盒还包括冷媒散热器,所述冷媒散热器包括冷媒散热管;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冷管,所述外箱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设有接水盘,所述过冷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接水盘内,且所述过冷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出口,所述过冷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冷媒散热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其电控盒包括冷媒散热器,冷媒散热器的冷媒散热管通过过冷管连通至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由于换热器中流通有系统冷媒,因而系统冷媒可以流入冷媒散热管中,使得冷媒散热器能够利用系统冷媒来对电控盒进行散热,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控盒的散热效果。并且,由于过冷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盘内,而使用过程中接水盘内存储有冷凝水,因而流经过冷管的冷媒会跟冷凝水换热进一步降低温度后才进入电控盒的冷媒散热管中。相较于取消过冷管,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直接进入电控盒的冷媒散热管的方案,本方案降低了进入电控盒的冷媒温度,因而能够提高对电控盒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系统冷媒额外吸收了冷凝水的冷量,也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过冷管;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后围板之间,且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压缩机沿所述空调器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电控盒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端设有管路避让口,所述冷媒散热管穿设于所述管路避让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管路避让口与过冷管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便于过冷管与冷媒散热管之间的对接,有利于空调器的管路布局。
进一步,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消音件,所述消音件与所述中隔板层叠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中隔板能够起到隔音作用,消音件能够起到消音作用,有利于隔绝室外侧风道组件与室内侧风道组件之间的噪音传导,有效防止室外侧的风噪和震动传递到室内侧,从而减小室内侧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分隔组件将室内侧风道组件与室外侧风道组件分隔在两个空间内,还能防止室内侧风道组件与室外侧风道组件之间发生窜风,从而减少内外两侧热量和冷量的损失,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工作效率,提高整机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
图2是图1所示窗式空调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窗式空调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内壳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内壳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窗式空调器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窗式空调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电控盒;
1盒体,11进风通道,111第一端口,12出风通道,121第二端口,13容纳空间,14内壳,141第一内散热口,142第二内散热口,143第一支撑板,144第二支撑板,145避让孔,146支撑台阶,15外壳,151第一外散热口,152第二外散热口,153第三连接板,154第四连接板,155第二连接孔,161管路避让口,162线路避让口,17内盖,18外盖,181第一连接板,182第二连接板,183第一连接孔,191第一连接凸耳,192第二连接凸耳,193定位孔,102盒身,104盒盖;
2挡水结构,21挡水主体,211第一挡水板,212挡水筋,213过气空间,214第二挡水板,22挡水侧板;
3风冷散热器,31散热座,32风冷散热片;
4冷媒散热器,41冷媒散热管,42冷媒散热片;
5电控板,51板体,52发热元件,521连接部,522发热本体;
6支架,61紧固件;
71第一防水柔性件,72第二防水柔性件,73第一密封圈,74第二密封圈;
200窗式空调器;
210外箱,2102底盘,2122接水盘,2104室内侧空间,2106室外侧空间;
220室外侧风机,222室内侧风机,230室外侧风道组件,232后围板,2321第二顶板,2322第二凹陷部,2323定位柱,2324固定孔,240室内侧风道组件,250压缩机,260分隔组件,262中隔板,2621第一顶板,2622第一凹陷部,2623分隔板,264消音件;
270室外侧换热器,272换热管,274室内侧换热器;
280过冷管,282第一管段,284第二管段;
290节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200,包括:外箱210、中隔板262、后围板232和电控盒100。
其中,中隔板262与外箱210连接,并将外箱2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空间2104与室外侧空间2106。后围板232位于室外侧空间2106内,并与外箱210相连。电控盒100设于中隔板262与后围板232之间,并与中隔板262及后围板232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200,其电控盒100位于中隔板262与后围板232之间,因而在前后方向(室内侧在前,室外侧在后)上位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中间位置。其中,中隔板262相当于窗式空调器200室内侧的后背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后围板232是窗式空调器200室外侧风道组件的组成部分,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因此,电控盒100与中隔板262及后围板232固定连接,相当于将电控盒100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室内侧的高强度构件上,将电控盒100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室外侧的高强度构件上,这实现了电控盒100与整机前后侧的可靠连接,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控盒100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防止电控盒10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或松动,也使得生产过程中前侧生产线工人与后侧生产线工人可以协助安装,从而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利用电控盒100实现了窗式空调器200室内侧与室外侧的连接,使得电控盒100与室内侧及室外侧之间的距离均较小,便于电控盒100与室内侧及室外侧之间的线路连接。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中隔板262包括分隔板2623和第一顶板2621。分隔板2623将外箱2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空间2104与室外侧空间2106。第一顶板2621与分隔板2623的顶部连接。电控盒100设有第一连接凸耳191(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凸耳191与第一顶板2621固定连接。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后围板232包括第二顶板2321。电控盒100设有第二连接凸耳192(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凸耳192与第二顶板2321固定连接。
利用第一连接凸耳191与中隔板262的第一顶板2621固定连接,并利用第二连接凸耳192与后围板232的第二顶板2321固定连接,使得电控盒100在外箱210内的位置相对较高。这能够对室外侧风机220的进风风道进行避让,有利于保证室外侧风机220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这样也增加了电控盒100与中隔板262的接触面积以及电控盒100与后围板232的接触面积,便于通过螺钉等紧固件61进行固定连接。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2所示,第一顶板2621设有第一凹陷部2622。第一连接凸耳191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第一凹陷部2622。第二顶板2321设有第二凹陷部2322,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凸耳192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第二凹陷部2322。
第一凹陷部2622能够对第一连接凸耳191起到装配定位作用,便于电控盒100与中隔板262之间的快速对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同理,第二凹陷部2322能够对第二连接凸耳192起到装配定位作用,便于电控盒100与后围板232之间的快速对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2所示,电控盒100包括:盒身102和盒盖104。第一连接凸耳191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二连接凸耳19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盒身102。盒盖104封盖盒身102的顶端开口,并与盒身102固定连接。
电控盒100包括盒身102和盒盖104,便于安装电控板等内部结构。将第一连接凸耳191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二连接凸耳19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盒身102,能够对电控盒100整体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有利于防止盒身102与盒盖104发生分离造成盒身102脱落,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0的固定可靠性。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凸耳191的一部分设于盒身102,另一部分设于盒盖104。第二连接凸耳192的一部分设于盒身102,另一部分设于盒盖104。
进一步,如图2所示,盒盖104包括内盖17和盖设于内盖17顶部的外盖18,盒身102包括内壳14和套设在内壳14外的外壳15。如图5所示,外盖18设有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二连接板182。如图6所示,外壳15设有第三连接板153和第四连接板154。
其中,第一连接板181与第三连接板153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182与第四连接板154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三连接板153构成第一连接凸耳191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连接板182和第四连接板154构成第二连接凸耳192的至少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三连接板153均被中隔板262的第一顶板2621支撑,第二连接板182和第四连接板154均被后围板232的第二顶板2321支撑,这样既有利于盒身102、盒盖104的受力均衡,也有利于进一步防止盒盖104与盒身102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0的固定可靠性。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二连接板182设有第一连接孔183,如图5所示。第三连接板153和第四连接板154设有第二连接孔155,如图6所示。第一顶板2621设有固定孔2324,第二顶板2321设有固定孔2324(如图3所示)。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板182、第三连接板153、第四连接板154均构造成纵截面呈阶梯状的结构,使得第二连接板182、第三连接板153、第四连接板154均具有两个阶梯面。
其中,螺钉等紧固件61穿设于第一连接板181的第一连接孔183、第三连接板153的第二连接孔155、第一顶板2621的固定孔2324,将第一连接板181、第三连接板153、第一顶板2621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螺钉等紧固件61还穿设于第三连接板153的第二连接孔155、第一顶板2621的固定孔2324,将第三连接板153与第一顶板2621固定连接在一起。由此实现第一连接凸耳191与第一顶板2621的固定连接,固定非常牢靠。
螺钉等紧固件61穿设于第二连接板182的第一连接孔183、第四连接板154的第二连接孔155、第二顶板2321的固定孔2324,使得第二连接板182、第四连接板154、第二顶板2321固定在一起。由此实现第二连接凸耳192与第二顶板2321的固定连接,固定也较为牢靠。
进一步,第二顶板2321设有定位柱2323,第二连接板182和第四连接板154设有定位孔193,装配时,定位柱2323与定位孔193插装配合先实现电控盒100的定位,然后再打螺钉固定,装配效率高。
进一步,内壳14的内表面设有支撑台阶146,如图7所示。内盖17的盖沿嵌入内壳14内,并与支撑台阶146相抵靠。
支撑台阶146能够对内盖17起到装配定位作用,从而提高装配效率,也提高了内盖17的稳定性,能够防止内盖17相对外盖18移动。
进一步,内壳14设有第一支撑板143和第二支撑板144,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板143夹设在第一连接板181与第三连接板153之间,第二支撑板144夹设在第二连接板182与第四连接板154之间。
第一支撑板143和第二支撑板144的设置,实现了内壳14与外壳15以及内壳14与外盖18之间的固定连接,有利于防止内壳14相对于外壳15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第一支撑板143和第二支撑板144设有用于避让孔145,以便于外盖1818与外壳1515之间快速对位实现紧固连接。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电控盒100包括盒体1,盒体1包括盒身和盒盖。该盒体1设有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如图2所示。该盒体1内设有用于容纳发热元件52的容纳空间13,如图2所示。该进风通道11、该容纳空间13及该出风通道12依次连通形成散热通道。
如图13所示,该窗式空调器200包括室外侧风机220,室外侧风机220设于外箱210的室外侧空间2106内。电控盒100的出风通道与室外侧风机220的进风风道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200,在盒体1上开设了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进风通道11的一端连通盒体1的内部空间,进风通道11的另一端连通盒体1的外部空间,出风通道12的一端连通盒体1的内部空间,出风通道12的另一端连通盒体1的外部空间。电控盒100的电子元器件等发热元件52位于盒体1的容纳空间13内,进风通道11、容纳空间13及出风通道12依次连通形成了散热通道。
并且,电控盒100的出风通道12与室外侧风机220的进风风道连通,则室外侧风机220运行时,能够使电控盒100的出风通道的压力小于电控盒100的进风通道11的压力,因而室外侧风机220运行时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会经进风通道11进入电控盒100的盒体1内,带走发热元件52产生的热量后,经出风通道12排出,然后进入室外侧风机220,从而提高了电控盒100的散热效果。
也就是说,室外侧风机220工作时,气流可以经进风通道11进入盒体1内,流经容纳空间13后由出风通道12排出,流动的气流能够直接带走容纳空间13内发热元件52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性能,提高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如图2所示,箭头示意了流经散热通道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电控盒100增设了能够直接通过气流带走发热元件52热量的散热通道,因而散热效果好,散热效率高。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后围板232构造出室外侧风道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后围板232形成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外侧风道组件230的至少一部分。参见图6和图12所示,中隔板262、电控盒100、外箱210和后围板232之间形成室外侧风机220的进风空间,进风空间与电控盒100的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以及室外侧风道组件230的进风口连通。
本实施例布局较为合理,能够将室外侧风机220运转时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引入电控盒100内,利用流动的风对电控盒100内的发热元件52直接散热,从而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该电控盒100横向设在该室外侧空间2106的顶部。该外箱210包括侧板(图中未示出),该侧板设有室外侧进风口(图中未示出)。该室外侧风机220为轴流风机。
电控盒100位于室外侧空间2106的顶部,不易干扰室外侧风机220的气流流动,从而兼顾了室外侧风机220的工作效率。在外箱210的侧板设室外侧进风口,具体可以在外箱210的左右两个侧板上均设室外侧进风口,则室外侧风机220运转时,气流整体上由左右方向进入室外侧空间内,然后转向沿轴流风机的轴向(即窗式空调器的前后方向)流动。由于电控盒100设在室外侧空间2106的顶部,这样便于气流靠上的一部分进入电控盒100,从而提高对电控盒100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8所示,该盒体1包括:内壳14和外壳15。
其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内壳14设有第一内散热口141和第二内散热口142,该容纳空间13设在该内壳14内。
外壳15套设在该内壳14外。该外壳15设有第一外散热口151和第二外散热口152,如图12所示。
该第一外散热口151与该第一内散热口141连通形成该进风通道11。
该第二内散热口142与该第二外散热口152连通形成该出风通道12。
本实施例中,盒体1采用双层结构。其中,内壳14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塑料件,具有防水作用和支撑内部结构的作用,便于根据需要加工各种所需的形状。外壳15可以采用钣金成型的金属件,如铝件,具有防水作用、防火作用以及支撑内部结构的作用。
利用内壳14的第一内散热口141与外壳15的第一外散热口151来配合形成进风通道11,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其中,第一外散热口151形成为进风通道11的气流入口,第一内散热口141形成为进风通道11的气流出口。
同理,利用内壳14的第二内散热口142与外壳15的第二外散热口152来形成出风通道12,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其中,第二内散热口142形成为出风通道12的气流入口,第二外散热口152形成为出风通道12的气流出口。
而第一外散热口151和第二外散热口152相当于散热通道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使用过程中,气流依次经第一外散热口151、第一内散热口141进入盒体1内,经容纳空间13带走发热元件52的热量后,经第二内散热口142、第二外散热口152流出盒体1。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2所示,该第一外散热口151设在该外壳15的底壁上。该第二外散热口152设在该外壳15的底壁上。
将第一外散热口151设在外壳15的底壁上,有利于防止雨水等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第一外散热口151进入盒体1,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控盒100的防水性能。
同理,将第二外散热口152设在内壳14的底壁上,也有利于防止雨水等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第二外散热口152进入盒体1,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控盒100的防水性能。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第一内散热口141设在该内壳14的底壁上,该第二内散热口142设在该内壳14的底壁上。
将第一内散热口141设在内壳14的底壁上,有利于防止雨水等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第一内散热口141进入盒体1,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控盒100的防水性能。而将第一外散热口151、第一内散热口141分别设在外壳15的底壁和内壳14的底壁上,有利于缩短进风通道11的长度,从而降低气流损失,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同理,将第二内散热口142设在内壳14的底壁上,有利于防止雨水等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第二内散热口142进入盒体1,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控盒100的防水性能。将第二内散热口142、第二外散热口152分别设在内壳14的底壁和外壳15的底壁上,有利于缩短出风通道12的长度,从而降低气流损失,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第一外散热口151与该第二外散热口152沿该盒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第一外散热口151与该第二外散热口152沿该盒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由于第一外散热口151和第二外散热口152相当于散热通道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当第一外散热口151与第二外散热口152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时,进入盒体1的气流能够在盒体1内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流动,这有利于增加气流在盒体1内流经的范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当然,根据电控盒100的安装位置,第一外散热口151与第二外散热口152也可以沿盒体1的宽度方向分布。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8所示,该第一外散热口151的面积小于该第一内散热口141的面积,该第二外散热口152的面积小于该第二内散热口142的面积。
第一外散热口151的面积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雨水等液体穿过第一外散热口151进入盒体1;第一内散热口141的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气流快速穿过第一内散热口141进入盒体1。因此,第一外散热口151的面积小于第一内散热口141的面积,兼顾了电控盒100的防水性能和散热性能。
其中,第一外散热口151可以采用圆孔的形状,如图12所示。第一内散热口141可以采用矩形的形状,如图10和图11所示。并且,第一外散热口151和第一内散热口141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外散热口151可以呈阵列分布,多个第一内散热口141也可以呈阵列分布。
同理,第二外散热口152的面积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雨水等液体穿过
第二外散热口152进入盒体1;第二内散热口142的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气流快速穿过第二内散热口142流出。因此,第二外散热口152的面积小于第二内散热口142的面积,也兼顾了电控盒100的防水性能和散热性能。
其中,如图12所示,第二外散热口152可以采用圆孔的形状。第二内散热口142可以采用矩形的形状。并且,第二外散热口15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外散热口152可以呈阵列分布。第二内散热口14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内散热口141也可以呈阵列分布。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电控盒100的盒盖包括内盖17和外盖18,内盖17和内壳14均为塑料件,外盖18和外壳15均为钣金件。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电控盒100还包括:挡水结构2,如图8所示。挡水结构2设于该盒体1内,用于阻挡液体由该进风通道11和/或该出风通道12进入该容纳空间13。
在盒体1内设挡水结构2,能够阻挡雨水等液体经由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进入盒体1的容纳空间13内,从而对容纳空间13内的发热元件52起到防水保护作用,有效保证电控盒100内的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安全。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挡水结构2包括挡水主体21,如图10所示。其中,该进风通道11具有连通该容纳空间13的第一端口111(如图8所示)。该挡水主体21包括第一挡水板211和挡水筋212,如图9、图10所示。该第一挡水板211朝向该第一端口111设置。该挡水筋212设于该第一端口111处,用于阻挡液体由该第一端口111流向该容纳空间13。该挡水筋212与该第一挡水板211之间限定出供气体流过的过气空间213,如图9所示。
进一步,该出风通道12具有连通该容纳空间13的第二端口121(如图8所示)。该挡水主体21包括第二挡水板214,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该第二挡水板214朝向该第二端口121设置。
挡水结构2包括挡水主体21,挡水主体21发挥主要的挡水作用。第一端口111即为进风通道11的气流出口,第二端口121即为出风通道12的气流入口。
对于进风通道11,挡水主体21可以包括第一挡水板211和挡水筋212,第一挡水板211朝向第一端口111设置,因而窗式空调器200的外箱210内飞溅的液体或者电控盒100外部的气流携带的液体经进风通道11的第一端口111进入盒体1内时会直接冲击到第一挡水板211上然后反向流动,使得大部分液体不能继续前进。
而气流则可以沿着第一挡水板211继续流动,经过挡水筋212与第一挡水板211之间的过气空间213后,继续向容纳空间13流动,进而带走容纳空间13内的发热元件52产生的热量。第一挡水板211反向溅起的少量液体或者气流继续前进携带的少量液体会受到挡水筋212的阻挡而不能继续流向容纳空间13。
如此,挡水主体21能够有效防止液体经进风通道11进入容纳空间13而对容纳空间13内的电子元器件等发热元件52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了容纳空间13内的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安全。
而对于出风通道12,挡水主体21可以包括第二挡水板214,第二挡水板214朝向第二端口121设置,因而窗式空调器200的外箱210内飞溅的液体经第二端口121进入盒体1内时会直接冲击到第二挡水板214上然后反向流动,使得大部分液体不能继续前进。而第二挡水板214反向溅起的少量液体在气流的反向冲击作用下也不能继续流向容纳空间13。
如此,挡水主体21能够有效防止液体经出风通道12进入容纳空间13而对容纳空间13内的电子元器件等发热元件52造成负面影响,提高了容纳空间13内电子元器件等发热元件52的使用安全。
由于气流只会经第二端口121向外流出,故而不会携带液体经第二端口121进入盒体1内,因而第二端口121处可以不用设置挡水筋212,当然也可以设置挡水筋212。
其中,对于盒体1包括内壳14和外壳15的方案,进风通道11连通容纳空间13的第一端口111即为第一内散热口141,出风通道12连通容纳空间13的第二端口121即为第二内散热口142。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挡水结构2还包括:挡水侧板22,如图10所示。挡水侧板22与该盒体1的内表面及该挡水主体21相连。
挡水侧板22的设置,能够对第一挡水板211、第二挡水板214、挡水筋212反向溅起的少量液体进行进一步的阻挡,从而进一步防止液体经进风通道11或出风通道12进入容纳空间13,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0的防水性。另一方面,挡水侧板22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挡水主体21的强度和可靠性。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盒体1包括内壳14和外壳15,内壳14设有第一内散热口141,外壳15设有第一外散热口151。如图11所示,挡水结构2包括设在内壳14的底壁上的第一挡水板211和挡水筋212,第一挡水板211与外壳15的底壁间隔设置,用于阻挡从第一外散热口151进入的液体沿盒体1的高度方向进入容纳空间13,挡水筋212用于阻挡从第一外散热口151进入的液体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进入容纳空间13,挡水筋212和第一挡水板211之间形成第一内散热口141。
利用第一挡水板211和挡水筋212来围设形成内壳14的第一内散热口141,则挡水筋212、第一挡水板211、内壳14的底壁、外壳15的底壁共同限定出进风通道11,能够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便于气流进入内壳14后流向容纳空间13,从而对发热元件52高效散热。
进一步,盒体1包括内壳14和外壳15,内壳14设有第二内散热口142,外壳15设有第二外散热口152。如图11所示,挡水结构2包括设在内壳14的底壁上的第二挡水板214。第二挡水板214与外壳15的底壁间隔设置,用于阻挡从第二外散热口152进入的液体进入容纳空间13。第二挡水板214与内壳14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内散热口142。
利用第二挡水板214和内壳14的底壁来围设形成内壳14的第二内散热口142,则第二挡水筋216、第二挡水板214、内壳14的底壁、外壳15的底壁共同限定出出风通道,能够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便于气流进入快速流出容纳空间13。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当电控盒不包括挡水结构2时,第一内散热口141和第二内散热口142为内壳14底壁上开设的开口,进风通道11由内壳14的底壁与外壳15的底壁限定出,出风通道也由内壳14的底壁与外壳15的底壁限定出。而该实施例内壳14的底壁增加了挡水结构2后,由于挡水结构2还能够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因而将第一内散热口141和第二内散热口142定义为挡水结构2限定出的开口。相应地,进风通道11由外壳15的底壁、内壳14的底壁、第一挡水板211、挡水筋212限定出,出风通道由外壳15的底壁、内壳14的底壁、第二挡水板214限定出。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4所示,该电控盒100还包括:风冷散热器3。风冷散热器3包括散热座31和与该散热座31连接的风冷散热片32。该风冷散热片32穿过该盒体1并伸出至盒体1外,具体为穿设于盒体1的底壁。
风冷散热器3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增加电控盒100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性能。而散热通道中的气流,也有利于提高风冷散热器3与电控盒100的电控板5的热交换效果,因而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风冷散热器3的散热效果。
其中,散热座31和散热片均采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如金属铝。散热座31可以大致呈板状。风冷散热片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冷散热片32与散热座31垂直连接。盒体1的底部可以局部内凹形成内凹结构,多个风冷散热片32位于内凹结构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散热座31可以与电控板5的发热元件52接触。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4所示,该电控盒100还包括:冷媒散热器4。冷媒散热器4包括冷媒散热管41和与该冷媒散热管41连接的冷媒散热片42。
冷媒散热器4的设置,能够利用冷媒来对电控盒100进行散热,因而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性能。而散热通道中的气流,也有利于提高冷媒散热片42与电控盒100的电控板5的热交换效果,因而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冷媒散热器4的散热效果。
其中,冷媒散热管41和冷媒散热片42均采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如冷媒散热管41采用铜管,冷媒散热片42采用铝板。冷媒散热管41穿设于冷媒散热片42,冷媒散热片42可以与电控板5的芯片等发热元件52接触。
进一步,如图19所示,该窗式空调器200还包括消音件264。该消音件264与该中隔板262层叠设置。中隔板262和消音件264组成分隔组件260。
由于中隔板262能够起到隔音效果,消音件264能够起到消音效果,因而分隔组件260的设置有利于隔绝室外侧风道组件230与室内侧风道组件240之间的噪音传导,有效防止室外侧的风噪和震动传递到室内侧,从而减小室内侧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换言之,本实施例在室内侧风道组件240与室外侧风道组件230之间设置了分隔组件260,由于分隔组件260具有隔音和消音双重降噪功能,因而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有利于提高整机内侧的听感体验。
此外,分隔组件260将室内侧风道组件240与室外侧风道组件230分隔在两个空间内,还能防止室内侧风道组件240与室外侧风道组件230之间发生窜风,从而减少内外两侧热量和冷量的损失,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工作效率,提高整机体验。
其中,中隔板262可以采用钣金件,消音件264可以采用消音棉。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窗式空调器200包括室外侧换热器270。外箱210包括底盘2102,该底盘2102设有接水盘2122,如图16和图17所示。室外侧换热器270设于该外箱210内。该室外侧换热器270具有冷媒出口。其中,该室外侧换热器270包括换热管272,换热管272的一端形成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如图16和图17所示。
电控盒100包括盒体1(如图16和图17所示)和设于该盒体1内的冷媒散热器4(如图18所示)。该冷媒散热器4包括冷媒散热管41,如图16和图18所示。该过冷管28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接水盘2122内。该过冷管280的一端连通该冷媒出口,该过冷管280的另一端连通该冷媒散热管41。
本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200,其电控盒100包括冷媒散热器4,冷媒散热器4的冷媒散热管41通过过冷管280连通至室外侧换热器270的冷媒出口。由于室外侧换热器270中流通有系统冷媒,因而系统冷媒可以流入冷媒散热管41中,使得冷媒散热器4能够利用系统冷媒来对电控盒100进行散热,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效果。
并且,由于过冷管28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盘2122内,而使用过程中接水盘2122内存储有冷凝水,因而流经过冷管280的冷媒会跟冷凝水换热进一步降低温度后才进入电控盒100的冷媒散热管41中。
相较于取消过冷管280,室外侧换热器270流出的冷媒直接进入电控盒100的冷媒散热管41的方案,本方案降低了进入电控盒100的冷媒温度,因而能够提高对电控盒100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系统冷媒额外吸收了冷凝水的冷量,也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冷效果。
当然,换热器并不局限于换热管的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不包括换热管,换热器内设有冷媒通道,冷媒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为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过冷管连通至换热器的冷媒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6和图17所示,该室外侧换热器270的底部位于该接水盘2122内。该过冷管280包括第一管段282,如图16所示,该第一管段282位于该接水盘2122内并沿着该室外侧换热器270延伸。
室外侧换热器270的底部位于接水盘2122内,则室外侧换热器270上产生的冷凝水可直接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接水盘2122内,而无需在室外侧换热器270与接水盘2122之间额外设置引流的结构,因而有利于简化底盘2102的结构。过冷管280的第一管段282沿着室外侧换热器270延伸,有利于延长过冷管280的长度,从而使冷媒与接水盘2122中的冷凝水充分进行换热,以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冷量。
另一方面,第一管段282沿着室外侧换热器270延伸,便于布置室外侧风机220等其他结构,有利于防止过冷管280与室外侧风机220等其他结构发生干涉,因而有利于优化产品的结构布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过冷管280还包括第二管段284,如图16所示。该第二管段284连接该第一管段282与该换热管272,该第二管段284与该换热管272的连接位置高于该底盘2102。
利用第二管段284来连接换热管272,便于根据需要来合理设置过冷管280与换热管272的连接位置,使得第二管段284与换热管272的连接位置能够高于底盘2102,这样能够避免过冷管280与换热管272对接时受到底盘2102或压缩机250等其他结构的影响,便于利用底盘2102外部的空间实现过冷管280与换热管272的快速对接,从而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电控盒100包括设于该盒体1内的电控板5(如图8所示)。该电控板5包括板体51和与该板体51相连的发热元件52,如图13和图15所示。该冷媒散热器4还包括:冷媒散热片42,如图18所示。冷媒散热片42与该冷媒散热管41连接,并与该发热元件52接触。
冷媒散热片42的设置,有利于增加冷媒散热器4与电控板5的发热元件5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冷媒散热片42可以为但不局限于铝板,铝板开设有通孔,冷媒散热管41穿设于该通孔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冷媒散热片42与冷媒散热管4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媒散热器4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5所示,该发热元件52包括连接部521和发热本体522。其中,连接部521与该板体51相连,发热本体522与该连接部521相连。该电控盒100还包括支架6。该板体51、该支架6、该发热本体522、该冷媒散热片42依次层叠设置。该板体51、该支架6及该冷媒散热片42通过紧固件61固定连接。
发热元件52采用弯折的形状,有利于降低电控板5的整体厚度,进而有利于缩小电控盒100的体积。发热元件52的发热本体522夹在支架6和冷媒散热片42之间,保证了发热元件52与冷媒散热片42的可靠接触,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散热器4对发热元件52的散热效果。
并且,电控板5的板体51、支架6及冷媒散热片42通过螺钉等紧固件61固定连接,有效保证了发热元件52、支架6、冷媒散热片4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发热元件52可以为但不局限于芯片,连接部521具体可以为芯片的引脚,发热本体522具体可以为芯片的基体。
进一步,冷媒散热片42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限位凹槽,拼合形成与冷媒散热管41适配的通孔,冷媒散热管41穿设于该通孔并与冷媒散热片42接触。其中,冷媒散热片42的上部与发热元件52接触,冷媒散热片42的下部与风冷散热器3接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该窗式空调器200包括压缩机250(如图19所示)。该换热管272的一端(即室外侧换热器270的冷媒入口)连通该压缩机250,该换热管272的另一端(即室外侧换热器270的冷媒出口)连通该过冷管280。该电控盒100与该压缩机250沿该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如图19所示。该压缩机250设于中隔板262与后围板232之间,且压缩机250设在电控盒100的一侧,电控盒的盒体1远离该压缩机250的一端设有管路避让口161(如图10所示)。该冷媒散热管41穿设于该管路避让口161。
室外侧换热器270一般沿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方向设置,如图16至图18所示,换热管272的两端一般位于室外侧换热器270的同一侧。而压缩机250一般布置在与室外侧换热器270的该侧相对较近的位置,如图12所示,以便于压缩机250与换热管272之间的管路连接。本实施例进一步将电控盒100与压缩机250沿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并在电控盒100的盒体1远离压缩机250的一端设置管路避让口161,使得管路避让口161与过冷管280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近,便于过冷管280与冷媒散热管41之间的对接,有利于窗式空调器200的管路布局。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该窗式空调器200包括:电控盒100、外箱210、压缩机250、室内侧风道组件240、室外侧风道组件230、室内侧风机222、室外侧风机220、室内侧换热器274、室外侧换热器、分隔组件260、过冷管280。外箱210包括箱壳(图中未示出)和底盘2102。箱壳包括侧板,侧板设有室外侧进风口。底盘2102设有接水盘2122,接水盘2122位于室外侧换热器下方。
如图14所示,电控盒100包括:内壳14、外壳15、内盖17、外盖18、风冷散热器3、冷媒散热器4、电控板5、防水密封结构。防水密封结构包括两个第一防水柔性件71、一个第二防水柔性件72、一个第一密封圈73、一个第二密封圈74。
其中,第一防水柔性件71、第二防水柔性件72具体可以为硅胶块、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海绵等结构。第一防水柔性件71具体用于密封设于盒体1的线路避让口162(如图10所示)与穿设于线路避让口162的连接线之间的缝隙。第二防水柔性件72具体用于密封供管路伸出的管路避让口161与穿设于管路避让口161的冷媒散热管41之间的间隙。第一密封圈73沿内盖17的周向设置,并嵌入内盖17与内壳14设置的密封槽中。第二密封圈74套设在风冷散热器3的散热座31上,并密封散热座31与设于盒底的散热缺口之间的间隙。
这样,电控盒100水平放置在外箱210内,电控盒100的盒盖在上,盒身在下,因此只需保证电控盒100的顶部和侧部实现密封,即可防止液体进入盒体1内,从而提高电控盒100的安全性,并便于用户在窗式空调器200内部灰尘较多时直接冲洗窗式空调器200。
进一步,如图19所示,电控盒100包括两个连接凸耳,分别为第一连接凸耳191和第二连接凸耳192。室外侧风道组件230包括后围板232。
其中,第一连接凸耳191与中隔板262的顶部通过紧固件6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凸耳192与后围板232的顶部通过紧固件61固定连接。由此实现窗式空调器200室内侧与室外侧的连接,连接较为牢靠。并且,电控盒100固定在窗式空调器200的中间位置,生产线上前后两侧的工人可以协助安装,安装效率高,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其中,室内侧风道组件240包括室内侧风道盖(图中未示出)和室内侧风道壳(图中未示出),室内侧风道盖相对于室内侧风道壳要靠近室外侧风道组件230,室外侧风道组件230包括后围板232和连接于后围板232的风机支架,室外侧风机220固定在风机支架上。电控盒100的第一连接凸耳191、中隔板262及室内侧风道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电控盒100的第二连接凸耳192与后围板23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并且,如图9所示,电控盒100的底部设有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外箱210的侧板设有室外侧吸风口(图中未示出),室外侧吸风口吸入的气流在外箱210内转向后沿室外侧风机220的轴向流动。电控盒100位于室外侧风机220的气流路径上,且电控盒100的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的相对位置与室外侧风机220的气流流向大致相一致。这样,如图6所示,由室外侧吸风口吸入的气流的一部分能够经进风通道11进入电控盒100对电控盒100进行散热,然后由出风通道12排出电控盒100,进而经室外侧风机220吹向室外侧换热器。
进一步,该内壳14的内表面设有挡水结构2,有利于防止液体从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进入电控盒100,因而在兼顾散热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盒体1底部的防水性。
其中,如图9所示,挡水结构2包括第一挡水板211、挡水筋212、第二挡水板214、挡水侧板22等结构。第一挡水板211与进风通道11的第一端口111相对设置,第二挡水板214与出风通道12的第二端口121相对设置,用于阻挡由下向上进入盒体1的液体。挡水筋212和挡水侧板22可以与第一挡水板211垂直设置,用于阻挡进入盒体1内的液体在盒体1内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流向容纳空间13。
进一步,如图19所示,压缩机250设在电控盒100的斜下方。该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管272与过冷管280连接。这相当于整机冷媒散热管41由室外侧换热器穿出后延长形成过冷管280。过冷管280进入接水盘2122中,穿过接水盘2122后,再向上延伸并与电控盒100的冷媒散热器4的冷媒散热管41连接,冷媒散热器4的冷媒散热管41由电控盒100的盒体1伸出后再连接毛细管等节流机构290,之后再进入室内侧换热器274,由室内侧换热器274穿出的冷媒散热管41连接压缩机250的吸气口,形成完整的冷媒循环。
以制冷运行为例,压缩机250的高温高压冷媒由压缩机250的排气口排出,进入室外侧换热器冷凝降温后流出,进入过冷管280,与接水盘2122中的冷凝水换热后进一步降温,然后进入电控盒100,对电控盒100降温,由电控盒100流出后经节流机构290进一步节流降温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274,在室内侧换热器274蒸发吸热后,再流回压缩机250。这样的设置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冷媒散热器4的散热效果,也有利于提高整机制冷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箱;
中隔板,与所述外箱连接,并将所述外箱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空间与室外侧空间;
后围板,位于所述室外侧空间内,并与所述外箱相连;
电控盒,设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后围板之间,并与所述中隔板及所述后围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隔板包括分隔板和第一顶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外箱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室内侧空间与所述室外侧空间,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分隔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一连接凸耳,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
所述后围板包括第二顶板,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连接凸耳,所述第二连接凸耳与所述第二顶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顶板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凹陷部;
所述第二顶板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
盒身,所述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盒身;
盒盖,封盖所述盒身的顶端开口,并与所述盒身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盖包括内盖和盖设于所述内盖顶部的外盖,所述外盖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盒身包括内壳和套设在所述内壳外的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凸耳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的内表面设有支撑台阶;所述内盖与所述支撑台阶相抵靠;和/或
所述内壳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夹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盒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且所述电控盒内设有用于容纳发热元件的容纳空间,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容纳空间及所述出风通道依次连通形成散热通道;
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风机,所述室外侧风机设于所述室外侧空间内,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室外侧风机的进风风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板构造出室外侧风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中隔板、所述电控盒、所述外箱和所述后围板之间形成所述室外侧风机的进风空间,所述进风空间设置成与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以及所述室外侧风道的进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盒横向设在所述室外侧空间的顶部,所述外箱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设有室外侧进风口,所述室外侧进风口与所述进风空间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包括冷媒出口;
所述电控盒还包括冷媒散热器,所述冷媒散热器包括冷媒散热管;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冷管,所述外箱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设有接水盘,所述过冷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接水盘内,且所述过冷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出口,所述过冷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冷媒散热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过冷管;
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后围板之间,且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压缩机沿所述空调器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电控盒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端设有管路避让口,所述冷媒散热管穿设于所述管路避让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消音件,所述消音件与所述中隔板层叠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04860.9U CN215175533U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04860.9U CN215175533U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75533U true CN215175533U (zh) | 2021-12-14 |
Family
ID=79376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04860.9U Active CN215175533U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75533U (zh) |
-
2021
- 2021-05-31 CN CN202121204860.9U patent/CN21517553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39164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6969430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6839162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0320359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3280408A (zh) | 一种电控盒和整体式空调器 | |
JP6208519B2 (ja) | コ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 |
CN216790389U (zh) | 空调机 | |
KR101633780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5479330A (zh) |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 |
CN215175533U (zh)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CN220061962U (zh) | 电控盒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 |
CN215175549U (zh) | 一种电控盒和整体式空调器 | |
JP200027537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114076456A (zh) | 压机舱内形成散热气流通道的冰箱 | |
CN111380111B (zh) | 空调器 | |
CN215175550U (zh) |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 |
CN215175532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14076457A (zh) | 将冷凝器布置于压机舱内的冰箱 | |
CN115342445A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 |
WO2022037382A1 (zh) | 嵌入式冰箱 | |
EP4317826A1 (en) |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er | |
CN202993411U (zh) | 空调器、空调器室外机及其电器盒 | |
WO2022037718A1 (zh) | 将冷凝器布置于压机舱内的冰箱 | |
CN215637643U (zh) |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2618756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