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2794U -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 Google Patents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12794U
CN215112794U CN202120733730.8U CN202120733730U CN215112794U CN 215112794 U CN215112794 U CN 215112794U CN 202120733730 U CN202120733730 U CN 202120733730U CN 215112794 U CN215112794 U CN 215112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tray
edge
tray body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337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会宾
张炳卫
韩杰
李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337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127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12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127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聚能盘组件和灶具,聚能盘组件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并与第一盘体形成隔热腔;第一连接件,依次穿设于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的一侧,并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以实现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可拆卸式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对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拆装操作,以便对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分开维修和清理。同时,避免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任一盘体损坏造成整个聚能盘组体无法使用的现象,从而在提高聚能盘组件热能利用率的前提下,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背景技术
采用聚能盘烹饪的方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聚能盘固定方式多采用焊接或放置锅架上为主,主要以锅支架为本体,以聚能盘为辅体工艺实现增加聚能盘装置,但聚能盘传热较快,外层盘吸收散失热量较快,降低聚能盘聚能效果,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聚能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灶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的聚能盘组件,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并与第一盘体形成隔热腔;第一连接件,依次穿设于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一盘体背第二盘体的一侧,并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以实现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能盘组件,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二盘体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即第一盘体设置在下部位置,第二盘体设置在第一盘体的上部位置,并与第二盘体形成隔热腔,通过空气隔热的原理,实现减少热能损失的作用,提高了聚能盘组件的聚能效果。从而通过上下设置方式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达到更好的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提高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热能利用率。具体地,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对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拆装操作,以便对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分开维修和清理。第二连接件设置在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的一侧,即,第二连接件设置在第一盘体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相连接在一起。具体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方式具体为,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二盘体,再穿过第一盘体,与设置于第一盘体底部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以穿设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的方式,能够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稳定的连接在一起,确保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连接稳定性。具体地,可在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上设置与第一连接件相适配的连接孔,以使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二盘体的连接孔后,再穿过第一盘体的连接孔,与位于第一盘体底部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从而完成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连接过程。例如,需要对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中的任一盘体进行更换时,只需通过拆卸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即可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分开,避免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任一盘体损坏造成整个聚能盘组体无法使用的现象,从而在提高聚能盘组件热能利用率的前提下,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使用效率。
可以理解的,在聚能盘组件使用过程中,热能的散失包括热源本身热能的散失,聚能盘组件热能的散失等,以第二盘体盖设于第一盘体的设置形式,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连接在一起,并在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有隔热腔,从而减少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热能的损失,从而减少了聚能盘组件的热能损失,保证聚能盘组件聚能效果,保证了烹饪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聚能盘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盘体包括:第一盘本体,隔热腔形成于第一盘本体和第二盘体之间;支撑结构,设置于第一盘本体上,并可用于支撑第二盘体。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过了第一盘体包括第一盘本体和支撑结构。第一盘体本体和第二盘体形成隔热腔,通过利用空气隔热的原理,提高聚能盘组件的热能的利用率,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聚能效果,同时由于第二盘体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通过在第一盘体上设置支撑结构,用于支撑第二盘体,从而提高第二盘体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二盘体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盘体还包括:第一盘边,形成于第一盘本体;第二盘边,形成于第一盘本体,位于第一盘边外周;其中,支撑结构位于第一盘边和/或第二盘边。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盘体还包括第一盘本体、第一盘边和第二盘边。第一盘边和第二盘边均位于第一盘本体上,其中,第二盘边位于第一盘边外周,即,第一盘边位于第二盘边内周。并在第一盘边和/或第二盘边上设置支撑结构。具体地,在第一盘边设置支撑结构,以使第一盘边具有支撑能力,在第二盘体盖设在第一盘体的第一盘边时,支撑结构能够对第二盘体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第二盘体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二盘体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在第二盘边设置支撑结构,以使第二盘边具有支撑能力,在第二盘体盖设在第一盘体的第二盘边时,支撑结构能够对第二盘体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第一盘体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二盘体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设置于第一盘边;第二支撑部,设置于第二盘边。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盘边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第二盘边设置有第二支撑部,以使第二盘体盖设于第一盘体时,第一盘边上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盘边上的第二支撑部能够对第二盘体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提高了第一盘体的承载能力,以使在第一盘体在支撑第二盘体时,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能够提高第二盘体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一盘体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部沿第一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和/或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部沿第二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设计中,具体地限定了第一支撑部和/或第二支撑部的数量和设置方式。具体地,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第一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支撑部,提高了第一盘边的承载能力,通过将多个第一支撑部沿第一盘边周向间隔分布,以使第一支撑部分布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一盘边的受力均匀性。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少,否则导致第一盘边支撑能力不足,同时,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多,第一支撑部设置过多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具体地,将第一支撑部的数量设置为大于等于三个,大于等于三个第一支撑部沿第一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从而保证受力的均匀性,保证了第一盘体平稳的支撑第二盘体,保证了第一盘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同时第一支撑部的上限数量根据第一盘体的类型和第二盘体的类型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第二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支撑部,提高了第二盘边的承载能力,通过将多个第二支撑部沿第二盘边周向间隔分布,以使第二支撑部分布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一盘边的受力均匀性。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少,否则导致第二盘边支撑能力不足,同时,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多,第二支撑部设置过多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具体地,将第二支撑部的数量设置为大于等于三个,大于等于三个第二支撑部沿第二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从而保证受力的均匀性,保证了第一盘体平稳的支撑第二盘体,保证了第一盘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同时第二支撑部的上限数量根据第一盘体的类型和第二盘体的类型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件为锅耳,锅耳包括:锅耳本体,位于第二盘体背离第一盘体的一侧,并可用于承载锅具;连接杆,依次穿设于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第二连接件与连接杆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连接件为锅耳。其中锅耳包括锅耳本体和连接杆。锅耳本体设置在第二盘体背离第一盘体的一侧,即,锅耳本体设置在第二盘体的上部位置,并可用于承载锅具。即,作为第一连接件的锅耳即可做为具有连接功能的部件穿过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后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同时还能作为承接锅具的部件,以提高了第一连接件的使用率,以使锅耳即具有连接功能同时作为承载锅具的部件使用,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的承载锅具的组件,提高了第一连接件的使用率。同时锅耳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依次穿过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后与设置在第一盘体底部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相连接过程,以使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具体地,可在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上设置与连接杆相适配的连接孔,以使连接杆通过第二盘体的连接孔后,再穿过第一盘体的连接孔,并与位于第一盘体底部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中,可设置连接杆和第二连接件螺纹连接,具体地,在连接杆和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相适配的内螺纹和外螺纹,从而通过螺纹的方式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连接在一起,螺纹连接仅需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加工即可,无需设置单独的连接零部件,成本低,并且,螺纹连接也便于拆卸,有利于在需要拆卸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时,只需反向旋动第二连接件即可实现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拆卸操作。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中,可设置连接杆和第二连接件卡扣连接,卡扣连接是一种应用较多的连接方式,方便组装,既满足了装配要求,又能节约产品成本。当然连接杆和第二连接件还可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根据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类型和安装空间,视情况而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第二连接件位于容置槽内。
在该设计中,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的一侧设有容置槽,即,在第一盘体的底部设置有容置槽,第二连接件位于容置槽内。具体地,在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二盘体后,再穿过第一盘体与位于第一盘体底部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在穿过第一盘体后,穿设在容置槽内,并与设置在容置槽内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从而保证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容置槽能够保证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一侧的稳定性,即,通过设置容置槽能够保证第一盘体底部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第二盘体和第一盘体的整体稳定性。具体地,如果不设置容置槽,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部设置在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一侧的外部,通过暴露在外的方法连接会影响第一盘体底部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的一侧设置容置槽能够有效保证第一盘体的稳定性,即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位置设置在容置槽内部,能够有效对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部位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保证了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承载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槽内,并可用于密封容置槽、以及支撑第一盘体。
在该设计中,具体地限定了聚能盘组件还包括承载件。其中,承载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槽内部,承载件用于密封容置槽,具体地,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容置槽后,容置槽还留有部分空间,通过将承载件的部分设置在容置槽,能够密封容置槽的剩余空间,从而保证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部位的密封性,而且避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部位暴露在外,受到外界烹饪环境的影响,保证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承载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槽内,即,承载件的其他部分设置在容置槽的外部,由于容置槽设置在第一盘体背离第二盘体的一侧,即容置槽设置在第一盘体的底部,同样的承载件也设置在第一盘体的底部,且承载件的部分位于容置槽的外部,从而对第一盘体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盘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整体的稳定性。具体地,承载件设置于容置槽的部分与容置槽形状相适配,从而起到密封容置槽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盘体包括:第二盘本体,隔热腔形成于第一盘本体和第二盘本体之间;第三盘边,形成于第二盘本体;第四盘边,形成于第二盘本体,位于第三盘边外周;其中,第三盘边盖设于第一盘边,第四盘边盖设于第二盘边。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二盘体还包括第二盘本体、第三盘边和第四盘边。第二盘本体与第一盘本体之间形成有隔热腔,通过利用空气隔热的原理,提高聚能盘组件的热能的利用率,减小热能损失。第三盘边和第四盘边均设置于第二盘本体上,其中,第四盘边位于第三盘边的外周,即,第三盘边位于第四盘边的内周。同时第三盘边盖设于第一盘边,第四盘边盖设于第二盘边,从而使得第二盘体的外周盖设于第一盘体的外周,第二盘体的内周盖设于第一盘体的内周,从而保证了第一盘体承载第二盘体时的受力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一盘体的稳定性,由于第一盘体设置在第二盘体的下部,以使第二盘体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的顶部,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盘边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第一挡液部位于第一盘边的内周。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三盘边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同时第一挡液部位于第一盘边的内周。具体地,第三盘边盖设在第一盘边上,并在第三盘边的内边缘设有第一挡液部,以使第一挡液部遮挡第一盘边,从而避免聚能盘组件在工作过程中,锅内溢出的液体进入隔热腔内,同时其他杂质也无法通过第一盘边进入隔热腔内部,从而保证了隔热腔的洁净度,减少了用户的清洁时间,同时避免隔热腔内进入介质对隔热效果的影响,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聚能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盘边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挡液部位于第一凸起的内周,并与第一凸起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其中,支撑结构至少形成于第一凸起上。
在该设计中,第一盘边设置有第一凸起,支撑结构至少形成于第一凸起上,并将第三盘边盖设于第一盘边,同时第三盘边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从而使得第一凸起被第三盘边的第一挡液覆盖,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凸起,以使第二盘体与第一盘体在内周边侧存在第一间隔,通过的设置第一间隔,以使隔热腔能够与外界连通,在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释放应力的作用,避免聚能盘组件在加热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产生异响。具体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第一凸起的顶部,从而使得第二盘体与第一凸起上的第一支撑部相接触,以使在第一凸起和第一挡液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隔。具体地,在第一凸起上形成第一支撑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挡液部为:形成于第三盘边的内边缘的翻边。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挡液部的设置形式。具体地,第一挡液部形成于第三盘边的内边缘的翻边。通过将第一挡液部设置为翻边的形式,一方面,翻边能够很好的起到阻挡溢液和其他杂质进入隔热腔的作用,另一方面,翻边工艺简单,便于生产,不需要改变第二盘体的结构形式,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连接部件,只需将第三盘边的边沿做成弯折即可形成翻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盘边的外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第二挡液部位于第二盘边的外周。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四盘边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同时第二挡液部位于第二盘边的外周。具体地,第四盘边盖设在第二盘边上,并在第四盘边的内边缘设有第二挡液部,以使第二挡液部遮挡第二盘边,从而避免聚能盘组件在工作过程中,锅内溢出的液体进入隔热腔内,同时其他杂质也无法通过第二盘边进入隔热腔内部,从而保证了隔热腔的洁净度,减少了用户的清洁时间,同时避免隔热腔内进入介质对隔热效果的影响,保证了聚能盘组件的聚能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盘边上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挡液部位于第一凸起的外周,并与第二凸起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其中,支撑结构至少形成于第二凸起上。
在该设计中,第二盘边设置有第二凸起,支撑结构至少形成于第二凸起上,并将第二盘边盖设于第四盘边,同时第四盘边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从而使得第二凸起被第四盘边的第二挡液部覆盖,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凸起,以使第二盘体与第一盘体在内周边侧存在第二间隔,通过的设置第二间隔,以使隔热腔能够与外界连通,在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释放应力的作用,避免聚能盘组件在加热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产生异响。具体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第二凸起的顶部,从而使得第二盘体与第二支撑部相接触,以使在第二凸起和第二挡液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隔。具体地,在第二凸起上形成第二支撑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挡液部为:形成于第四盘边的外边缘的翻边。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二挡液部的设置形式。具体地,第二挡液部形成于第四盘的外边缘的翻边。通过将第二挡液部设置为翻边的形式,一方面,翻边能够很好的起到阻挡溢液和其他杂质进入隔热腔的作用,另一方面,翻边便于工艺简单,便于生产,不需要改变第四盘边的结构形式,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连接部件,只需将第四盘边的边沿做成弯折即可形成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灶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聚能盘组件,因此包括上述任一项聚能盘组件的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灶具还包括:灶体,聚能盘组件盖设于灶具。
在该设计中,灶具还包括灶体,聚能盘组件盖设于灶具上,将锅具设置在聚能盘组件上,即可通过灶体和聚能盘组件进行食材的烹饪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聚能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聚能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聚能盘组件,110第一盘体,111第一盘边,1111第一凸起,1112第一间隔,112第二盘边,1121第二凸起,1122第二间隔,113支撑结构,1131第一支撑部,1132第二支撑部,120第二盘体,121第三盘边,1211第一挡液部,122第四盘边,1221第二挡液部,130隔热腔,141第一连接件,1411锅耳本体,1412连接杆,142第二连接件,150承载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和一种灶具。
实施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的聚能盘组件100,包括:第一盘体110;第二盘体120,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并与第一盘体110形成隔热腔130;第一连接件141,依次穿设于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第二连接件142,设置于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的一侧,并与第一连接件141相连接。以实现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可拆卸式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聚能盘组件100包括第一盘体110、第二盘体120和第一连接件141、第二连接件142。其中第二盘体120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即第一盘体110设置在下部位置,第二盘体120设置在第一盘体110的上部位置,并与第二盘体120形成隔热腔130,通过空气隔热的原理,实现减少热能损失的作用,从而通过上下设置方式的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达到更好的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提高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热能利用率。提高了聚能盘组件100的聚能效果。具体地,通过连接件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对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拆装操作,以便对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分开维修和清理。第二连接件142设置在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的一侧,即,第二连接件142设置在第一盘体110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件142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相连接在一起。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方式具体为,第一连接件141穿过第二盘体120,再穿过第一盘体110,与设置于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141以穿设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的方式,能够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稳定的连接在一起,确保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连接稳定性。具体地,可在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上设置与第一连接件141相适配的连接孔,以使第一连接件141通过第二盘体120的连接孔后,再穿过第一盘体110的连接孔,与位于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从而完成第一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件142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连接过程。例如,需要对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中的任一盘体进行更换时,只需通过拆卸第一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件142即可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分开,避免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任一盘体损坏造成整个聚能盘组体无法使用的现象,从而在提高聚能盘组件100热能利用率的前提下,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使用效率。
可以理解的,在聚能盘组件100使用过程中,热能的散失包括热源本身热能的散失,聚能盘组件100热能的散失等,以第二盘体120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设置形式,通过第一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件142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连接在一起,并在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30,从而减少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热能的损失,从而减少了聚能盘组件100的热能损失,保证聚能盘组件100聚能效果,保证了烹饪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盘体110包括:第一盘本体,隔热腔130形成于第一盘本体和第二盘体120之间;支撑结构113,设置于第一盘本体上,并可用于支撑第二盘体120。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过了第一盘体110包括第一盘本体和支撑结构113。第一盘体110本体和第二盘体120形成隔热腔130,通过利用空气隔热的原理,提高聚能盘组件100的热能的利用率,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聚能效果,同时由于第二盘体120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通过在第一盘体110上设置支撑结构113,用于支撑第二盘体120,从而提高第二盘体120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二盘体120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120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盘体110还包括:第一盘边111,形成于第一盘本体;第二盘边112,形成于第一盘本体,位于第一盘边111外周;其中,支撑结构113位于第一盘边111和/或第二盘边112。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盘体110还包括第一盘本体、第一盘边111和第二盘边112。第一盘边111和第二盘边112均位于第一盘本体上,其中,第二盘边112位于第一盘边111外周,即,第一盘边111位于第二盘边112内周。并在第一盘边111和/或第二盘边112上设置支撑结构113。具体地,在第一盘边111设置支撑结构113,以使第一盘边111具有支撑能力,在第二盘体120盖设在第一盘体110的第一盘边111时,支撑结构113能够对第二盘体12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第二盘体120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二盘体120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120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在第二盘边112设置支撑结构113,以使第二盘边112具有支撑能力,在第二盘体120盖设在第一盘体110的第二盘边112时,支撑结构113能够对第二盘体12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第一盘体110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二盘体120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120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
如图2所示,支撑结构113包括:第一支撑部1131,设置于第一盘边111;第二支撑部1132,设置于第二盘边112。
在该些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支撑结构113包括第一支撑部1131和第二支撑部1132,第一盘边111设置有第一支撑部1131,第二盘边112设置有第二支撑部1132,以使第二盘体120盖设于第一盘体110时,第一盘边111上的第一支撑部1131和第二盘边112上的第二支撑部1132能够对第二盘体12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提高了第一盘体110的承载能力,以使在第一盘体110在支撑第二盘体120时,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部1131和第二支撑部1132能够提高第二盘体120的承载能力,同时保证第一盘体110的受力均匀,以使第二盘体120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部1131沿第一盘边111的周向间隔分布;和/或第二支撑部1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部1132沿第二盘边112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些实施例中,具体地限定了第一支撑部1131和/或第二支撑部1132的数量和设置方式。具体地,第一支撑部1131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第一盘边111的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支撑部1131,提高了第一盘边111的承载能力,通过将多个第一支撑部1131沿第一盘边111周向间隔分布,以使第一支撑部1131分布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一盘边111的受力均匀性。第一支撑部1131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少,否则导致第一盘边111支撑能力不足,同时,第一支撑部1131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多,第一支撑部1131设置过多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具体地,将第一支撑部1131的数量设置为大于等于三个,大于等于三个第一支撑部1131沿第一盘边111的周向间隔分布,从而保证受力的均匀性,保证了第一盘体110平稳的支撑第二盘体120,保证了第一盘体110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同时第一支撑部1131的上限数量根据第一盘体110的类型和第二盘体120的类型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第二支撑部1132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第二盘边112的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支撑部1132,提高了第二盘边112的承载能力,通过将多个第二支撑部1132沿第二盘边112周向间隔分布,以使第二支撑部1132分布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一盘边111的受力均匀性。第二支撑部1132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少,否则导致第二盘边112支撑能力不足,同时,第二支撑部1132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多,第二支撑部1132设置过多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具体地,将第二支撑部1132的数量设置为大于等于三个,大于等于三个第二支撑部1132沿第二盘边112的周向间隔分布,从而保证受力的均匀性,保证了第一盘体110平稳的支撑第二盘体120,保证了第一盘体110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同时第二支撑部1132的上限数量根据第一盘体110的类型和第二盘体120的类型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实施例三: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141为锅耳,锅耳包括:锅耳本体1411,位于第二盘体120背离第一盘体110的一侧,并可用于承载锅具;连接杆1412,依次穿设于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第二连接件142与连接杆1412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连接件141为锅耳。其中锅耳包括锅耳本体1411和连接杆。锅耳本体1411设置在第二盘体120背离第一盘体110的一侧,即,锅耳本体1411设置在第二盘体120的上部位置,并可用于承载锅具。即,作为第一连接件141的锅耳即可做为具有连接功能的部件穿过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后与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同时还能作为承接锅具的部件,以提高了第一连接件141的使用率,以使锅耳即具有连接功能同时作为承载锅具的部件使用,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的承载锅具的组件,提高了第一连接件141的使用率。同时锅耳还包括连接杆1412,连接杆1412依次穿过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后与设置在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141与第二连接件142将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相连接过程,以使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具体地,可在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上设置与连接杆1412相适配的连接孔,以使连接杆1412通过第二盘体120的连接孔后,再穿过第一盘体110的连接孔,并与位于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设置连接杆1412和第二连接件142螺纹连接,具体地,在连接杆1412和第二连接件142上设有相适配的内螺纹和外螺纹,从而通过螺纹的方式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连接在一起,螺纹连接仅需在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上加工即可,无需设置单独的连接零部件,成本低,并且,螺纹连接也便于拆卸,有利于在需要拆卸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时,只需反向旋动第二连接件142即可实现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拆卸操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设置连接杆1412和第二连接件142卡扣连接,卡扣连接是一种应用较多的连接方式,方便组装,既满足了装配要求,又能节约产品成本。当然连接杆1412和第二连接件142还可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根据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类型和安装空间,视情况而定。
如图1所示,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第二连接件142位于容置槽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的一侧设有容置槽,即,在第一盘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容置槽,第二连接件142位于容置槽内。具体地,在第一连接件141穿过第二盘体120后,再穿过第一盘体110与位于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141在穿过第一盘体110后,穿设在容置槽内,并与设置在容置槽内的第二连接件142相连接,从而保证了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容置槽能够保证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一侧的稳定性,即,通过设置容置槽能够保证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第二盘体120和第一盘体110的整体稳定性。具体地,如果不设置容置槽,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设置在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一侧的外部,通过暴露在外的方式连接会影响第一盘体110底部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的一侧设置容置槽能够有效保证第一盘体110的稳定性,即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将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位置设置在容置槽内部,能够有效对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位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保证了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所示,承载件150,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槽内,并可用于密封容置槽、以及支撑第一盘体110。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限定了聚能盘组件100还包括承载件150。其中,承载件150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槽内部,承载件150用于密封容置槽,具体地,将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设置在容置槽后,容置槽还留有部分空间,通过将承载件150的部分设置在容置槽,能够密封容置槽的剩余空间,从而保证了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连接部位的密封性,而且避免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位暴露在外,受到外界烹饪环境的影响,保证了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承载件150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槽内,即,承载件150的其他部分设置在容置槽的外部,由于容置槽设置在第一盘体110背离第二盘体120的一侧,即容置槽设置在第一盘体110的底部,同样的承载件150也设置在第一盘体110的底部,且承载件150的部分位于容置槽的外部,从而对第一盘体110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盘体110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整体的稳定性。具体地,承载件150设置于容置槽的部分与容置槽形状相适配,从而起到密封容置槽的作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承载件150可采用弹性材质制成,从而起到较好的密封容置槽的作用,保证容置槽的密封性,能够保证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位被承载件密封在容置槽内,从而避免外界烹饪介质,如水汽,油烟等进入容置槽内对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位的腐蚀,从而保证了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位的连接部位的稳定性,同时,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设置由容置槽内部,并由承载件150密封,以使从外部无法观察到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的连接部位,从而提升了美观性。同时,承载件150部分位于第一盘体110的底部,通过设置具有弹性材质的承载件能够,能够对第一盘体11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第一盘体110底部设有弹性的承载件150,在第一盘体110放置在厨房台面时,不会划伤台面,同时不会发出较大的声响,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可承载件150可采用橡胶材质,橡胶具有弹性,能够在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而且价格低廉,易于生成,能够降低聚能盘组件100的生产成本,同时橡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力学性能。
如图1所示,第二盘体120包括:第二盘本体,隔热腔130形成于第一盘本体和第二盘本体之间;第三盘边121,形成于第二盘本体;第四盘边122,形成于第二盘本体,位于第三盘边121外周;其中,第三盘边121盖设于第一盘边111,第四盘边122盖设于第二盘边112。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盘体120还包括第二盘本体、第三盘边121和第四盘边122。第二盘本体与第一盘本体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30,通过利用空气隔热的原理,提高聚能盘组件100的热能的利用率,减小热能损失。第三盘边121和第四盘边122均设置于第二盘本体上,其中,第四盘边122位于第三盘边121的外周,即,第三盘边121位于第四盘边122的内周。同时第三盘边121盖设于第一盘边111,第四盘边122盖设于第二盘边112,从而使得第二盘体120的外周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外周,第二盘体120的内周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内周,从而保证了第一盘体110承载第二盘体120时的受力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一盘体110的稳定性,由于第一盘体110设置在第二盘体120的下部,以使第二盘体120稳定的盖设于第一盘体110的顶部,从而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稳定性。
实施例四:
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第三盘边121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1211,第一挡液部1211位于第一盘边111的内周。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三盘边121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1211,同时第一挡液部1211位于第一盘边111的内周。具体地,第三盘边121盖设在第一盘边111上,并在第三盘边121的内边缘设有第一挡液部1211,以使第一挡液部1211遮挡第一盘边111,从而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在工作过程中,锅内溢出的液体进入隔热腔130内,同时其他杂质也无法通过第一盘边111进入隔热腔130内部,从而保证了隔热腔130的洁净度,减少了用户的清洁时间,同时避免隔热腔130内进入介质对隔热效果的影响,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聚能效果。
如图1所示,第一盘边11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1111,第一挡液部1211位于第一凸起1111的内周,并与第一凸起11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1112;其中,支撑结构113至少形成于第一凸起1111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盘边111设置有第一凸起1111,支撑结构113至少形成于第一凸起1111上,并将第三盘边121盖设于第一盘边111,同时第三盘边121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1211,从而使得第一凸起1111被第三盘边121的第一挡液部1211覆盖,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凸起1111,以使第二盘体120与第一盘体110在内周边侧存在第一间隔1112,通过的设置第一间隔1112,以使隔热腔130能够与外界连通,在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释放应力的作用,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在加热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产生异响。具体地,第一支撑部1131设置在第一凸起1111的顶部,从而使得第二盘体120与第一凸起1111上的第一支撑部1131相接触,以使在第一凸起1111和第一挡液部1211之间形成第一间隔1112。具体地,在第一凸起1111上形成第一支撑部1131。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盘边111、第一凸起1111和第一支撑部1131为一体成型结构,采用第一盘边111、第一凸起1111和第一支撑部1131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对第一盘体110的加工,只需在第一盘边111上直接加工第一凸起1111和第一支撑部1131即可,便于生产,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一盘体110的承载能力,当然第一盘边111、第一凸起1111和第一支撑部1131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连接方式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31也可采用隔热材料、橡胶材料、金属材料等夹层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聚能盘组件100。
如图1所示,第一挡液部1211为:形成于第三盘边121的内边缘的翻边。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挡液部1211的设置形式。具体地,第一挡液部1211形成于第三盘边121的内边缘的翻边。通过将第一挡液部1211设置为翻边的形式,一方面,翻边能够很好的起到阻挡溢液和其他杂质进入隔热腔130的作用,另一方面,翻边工艺简单,便于生产,不需要改变第二盘体120的结构形式,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连接部件,只需将第三盘边121的边沿做成弯折即可形成翻边。
如图1所示,第四盘边122的外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1221,第二挡液部1221位于第二盘边112的外周。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四盘边122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1221,同时第二挡液部1221位于第二盘边112的外周。具体地,第四盘边122盖设在第二盘边112上,并在第四盘边122的内边缘设有第二挡液部1221,以使第二挡液部1221遮挡第二盘边112,从而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在工作过程中,锅内溢出的液体进入隔热腔130内,同时其他杂质也无法通过第二盘边112进入隔热腔130内部,从而保证了隔热腔130的洁净度,减少了用户的清洁时间,同时避免隔热腔130内进入介质对隔热效果的影响,保证了聚能盘组件100的聚能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盘边112上设置有第二凸起1121,第二挡液部1221位于第二凸起1121的外周,并与第二凸起11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隔1122;其中,支撑结构113至少形成于第二凸起1121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盘边112设置有第二凸起1121,支撑结构113至少形成于第二凸起1121上,并将第二盘边112盖设于第四盘边122,同时第四盘边122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1221,从而使得第二凸起1121被第四盘边122的第二挡液部1221覆盖,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凸起1121,以使第二盘体120与第一盘体110在内周边侧存在第二间隔1122,通过的设置第二间隔1122,以使隔热腔130能够与外界连通,在第一盘体110和第二盘体120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释放应力的作用,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在加热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产生异响。具体地,第二支撑部1132设置在第二凸起1121的顶部,从而使得第二盘体120与第二支撑部1132相接触,以使在第二凸起1121和第二挡液部1221之间形成第二间隔1122。具体地,在第二凸起1121上形成第二支撑部1132。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盘体120的内部具有向下弯折形态,第一盘体110内侧具有向上凸起配合形态,形成倒向上的第一间隔1112和第二间隔1122,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内部进入溢液。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盘边112、第二凸起1121和第二支撑部1132为一体成型结构,采用第二盘边112、第二凸起1121和第二支撑部1132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对第一盘体110的加工,只需在第二盘边112上直接加工第二凸起1121和第二支撑部1132即可,便于生产,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一盘体110的承载能力,当然第二盘边112、第二凸起1121和第二支撑部1132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连接方式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32也可采用隔热材料、橡胶材料、金属材料等夹层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聚能盘组件100。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挡液部1221为:形成于第四盘边122的外边缘的翻边。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挡液部1221的设置形式。具体地,第二挡液部1221形成于第四盘的外边缘的翻边。通过将第二挡液部1221设置为翻边的形式,一方面,翻边能够很好的起到阻挡溢液和其他杂质进入隔热腔130的作用,另一方面,翻边便于工艺简单,便于生产,不需要改变第四盘边122的结构形式,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连接部件,只需将第四盘边122的边沿做成弯折即可形成翻边。
实施例五: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型的双层盘连接方式,零件分为五件,第一连接件141、第二盘体120、第一盘体110、第二连接件142、承载件150。
第一连接件141连接安装在第二盘体设定位置上,在第一连接件141尾部即连接杆1412处,设置螺纹,通过连接孔,插入第一盘体110设定孔内,通过第二连接件142锁合,使用承载件150密封。一种新型的双层盘配合方式,第一盘体110的第二盘边112,设置三组以上第二支撑部1132,第一盘体110的第一盘边111设置三组以上第一支撑部1131,用以支撑第二盘体120。第二盘体120的第四盘边122和第三盘边121具有向下折弯的形态以形成第二挡液部1221和第一挡液部1211,与第一盘体110直径方向预留间隙以形成第二间隔1122和第一间隔1112,作为释放应力用,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在加热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产生异响。第二盘体120内侧具有向下折弯形态以形成第一挡液部1211,第一盘体110的第一盘边111具有向上凸起配合形态以形成倒向上的第一间隔1112,避免聚能盘组件100内部进入溢液。第一盘体110的第一支撑部1131和第二支撑部1132可替代为隔热材料、橡胶材料、金属材料等夹层。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灶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聚能盘组件,因此包括上述任一项聚能盘组件的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灶具还包括:灶体,聚能盘组件盖设于灶具。
在该实施例中,灶具还包括灶体,聚能盘组件盖设于灶具上,将锅具设置在聚能盘组件上,即可通过灶体和聚能盘组件进行食材的烹饪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需要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配置和处理。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了对已知方法的详细描述。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若干具体的步骤作为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方法过程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步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盘体;
第二盘体,盖设于所述第一盘体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盘体形成隔热腔;
第一连接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盘体和所述第一盘体;
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盘体背离所述第二盘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的可拆卸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包括:
第一盘本体,所述隔热腔形成于所述第一盘本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
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盘本体上,并可用于支撑所述第二盘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还包括:
第一盘边,形成于所述第一盘本体;
第二盘边,形成于所述第一盘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盘边外周;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盘边和/或所述第二盘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盘边;
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盘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第一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盘边的周向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锅耳,所述锅耳包括:
锅耳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盘体背离所述第一盘体的一侧,并可用于承载锅具;
连接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盘体和所述第一盘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盘体背离所述第二盘体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载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可用于密封所述容置槽、以及支撑所述第一盘体。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体包括:
第二盘本体,所述隔热腔形成于所述第一盘本体和所述第二盘本体之间;
第三盘边,形成于所述第二盘本体;
第四盘边,形成于所述第二盘本体,位于所述第三盘边外周;
其中,所述第三盘边盖设于所述第一盘边,所述第四盘边盖设于所述第二盘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盘边的内边缘形成有第一挡液部,所述第一挡液部位于所述第一盘边的内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盘边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挡液部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内周,并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具有第一间隔;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至少形成于所述第一凸起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液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三盘边的内边缘的翻边。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盘边的外边缘形成有第二挡液部,所述第二挡液部位于所述第二盘边的外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盘边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挡液部位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至少形成于所述第二凸起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能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挡液部为:形成于所述第四盘边的外边缘的翻边。
16.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体;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盘组件,所述聚能盘组件盖设于所述灶体。
CN202120733730.8U 2021-04-12 2021-04-12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Active CN215112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3730.8U CN215112794U (zh) 2021-04-12 2021-04-12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3730.8U CN215112794U (zh) 2021-04-12 2021-04-12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12794U true CN215112794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264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33730.8U Active CN215112794U (zh) 2021-04-12 2021-04-12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127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62480B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5112794U (zh) 聚能盘组件和灶具
CN113576277A (zh) 壳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568584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0291973U (zh) 燃气灶具
CN210951418U (zh) 电磁炉
CN21179595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8178982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7235689U (zh) 锅支架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1795989U (zh) 烹饪设备
CN218237554U (zh) 一种集成灶的聚能环盘锅架结构
CN211722745U (zh) 锅具
CN101019738A (zh) 一种装拆式金属电热壶
CN216769494U (zh) 锅架及集成灶
CN220089237U (zh) 一种同步加热式电热锅
CN217329881U (zh) 聚能盘
CN218672292U (zh) 一种新能源燃料灶具余热利用节能炉膛
CN220379762U (zh) 聚能圈、锅支架及灶具
CN213901173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炉灶
CN218295836U (zh) 一种锅支架及灶具
CN217604174U (zh) 锅架组件及灶具
CN216244517U (zh) 锅支架组件和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燃烧器
CN218954962U (zh) 聚能盘及燃气灶具
CN216797384U (zh) 一种电烤炉
CN216876051U (zh) 一体式腔体和包括该一体式腔体的蒸汽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8

Address after: 241000 west side of 3 / F, No.5 office building, new energy and new materials gathering area, Fuzhou Road, Jiangbei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u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20 Beijiao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