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43119U -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43119U
CN215043119U CN202120051145.XU CN202120051145U CN215043119U CN 215043119 U CN215043119 U CN 215043119U CN 202120051145 U CN202120051145 U CN 202120051145U CN 215043119 U CN215043119 U CN 2150431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seat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511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赛帮
韩瑜
钱银超
周亚婷
刘向征
谭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511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431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431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431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所述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均安装在汽车前门上的前门防撞梁和前门外板加强板,以及均安装在汽车后门上的后门防撞梁和后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前门防撞梁和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呈V型相交于汽车B柱上的第一交点;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呈V型相交于所述汽车B柱上的第二交点;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相对设置;所述前门防撞梁、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本实用新型的X型车门传力结构提高了汽车B柱的强度和刚度,减小汽车发生侧碰时汽车B柱的变形量,也提升了汽车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整体性能、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身前机舱、车身前地板以及开门件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的正碰、侧碰、弯扭刚度、乘坐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等性能。目前,在汽车发生侧碰的过程中,侧碰力主要由汽车的A柱、B柱以及C柱来吸收。现有技术中,在汽车发生侧碰的过程中,汽车的前后车门往往会具有侵入量过大的问题,而侵入量过大的汽车车门容易使汽车内驾驶员和乘员收到伤害,导致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车门结构侵入量过大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均安装在汽车前门上的前门防撞梁和前门外板加强板,以及均安装在汽车后门上的后门防撞梁和后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前门防撞梁和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的延长线呈V型相交于汽车B柱上的第一交点;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的延长线呈V型相交于所述汽车B柱上的第二交点;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相对设置;所述前门防撞梁、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
可选地,所述汽车传力结构还包括上边梁和前纵梁,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的后端相对设置;所述前门防撞梁的前端与所述前纵梁后端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空气室外板、前围板加强横梁、前防撞梁、前纵梁和上边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上边梁包括左上边梁和右上边梁;
所述左上边梁和右上边梁的后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空气室外板的相对两端,所述左上边梁和右上边梁的前端均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相对两端;所述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的相对两端,所述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相对两端;
所述前防撞梁、所述空气室外板、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所述左上边梁、所述右上边梁、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构成双回字形传力结构。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通过所述吸能盒连接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以及所述上边梁的前端。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前纵梁、后纵梁以及顺次平行间隔设置在汽车底板上的左门槛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第四纵梁和右门槛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后纵梁包括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
所述第一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后纵梁;所述第四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所述第四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右后纵梁。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以及第一中通道加强板;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连接所述右前纵梁;
所述左前纵梁加强板连接所述左门槛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右前纵梁加强板连接所述右门槛梁、所述第四纵梁以及所述第三纵梁;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
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和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与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以及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均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第二中通道加强板、用于安装汽车左前排座椅前端的左前座椅加强板,以及用于安装汽车右前排座椅前端的右前座椅加强板;
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连接所述左门槛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连接所述右门槛梁、所述第四纵梁以及所述第三纵梁;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
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和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与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以及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均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第三中通道加强板、用于安装汽车左前排座椅后端的左后座椅加强板,以及用于安装汽车右前排座椅后端的右后座椅加强板;
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连接所述左门槛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连接所述右门槛梁、所述第四纵梁以及所述第三纵梁;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
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和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与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以及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均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汽车后排座椅的后排座椅上横梁;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三纵梁以及所述第四纵梁,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
本实用新型中,该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均安装在汽车前门上的前门防撞梁和前门外板加强板,以及均安装在汽车后门上的后门防撞梁和后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前门防撞梁和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呈V型相交于汽车B柱上的第一交点;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呈V型相交于所述汽车B柱上的第二交点,所述前门防撞梁、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在汽车发生侧碰的情况下,所述X型车门传力结构加强了汽车前门和汽车后门的强度和刚度;减少了汽车前门和汽车后门向汽车内的凹陷量,也即,降低了汽车侵入量,提升了汽车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性。另外,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均位于汽车B柱上,而汽车B柱上安装有汽车门锁,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汇集在汽车B柱上,可以提高汽车B柱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防止汽车侧碰时,因为汽车B柱的变形量过大而导致的汽车前门的异常开启,保护了汽车内乘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1、前门防撞梁;12、前门外板加强板;13、后门防撞梁;14、后门外板加强板;15、汽车B柱;16、上边梁;161、左上边梁;162、右上边梁;17、前纵梁;171、左前纵梁;172、右前纵梁;18、前轮罩;19、门锁加强板;21、汽车A柱;22、汽车C柱;23、后纵梁;231、左后纵梁;232、右后纵梁;24、空气室外板;25、前围板加强横梁;26、前防撞梁;27、吸能盒;281、左门槛梁;282、右门槛梁;29、第一纵梁;31、第二纵梁;32、第三纵梁;33、第四纵梁;34、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5、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6、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7、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9、左前座椅加强板;41、右前座椅加强板;42、左后座椅加强板;43、右后座椅加强板;44、后排座椅上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方便解释本实用新型中车身传力结构和各部件的安装关系,本实用新型所指的“前”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头的方向(也即图4中左方),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后”即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尾的方向(也即图4中的后方);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上”为实际指向汽车车顶的方向(也即图4中的前方),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下”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底的方向(也即4中的后方),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左”为实际指向汽车左门的方向(也即图4中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下”为实际指向汽车右门的方向(也即4中的上方)。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均安装在汽车前门上的前门防撞梁11和前门外板加强板12,以及均安装在汽车后门上的后门防撞梁13和后门外板加强板14;所述前门防撞梁11和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的延长线呈V型相交于汽车B柱15上的第一交点;所述后门防撞梁13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14的延长线呈V型相交于所述汽车B柱15上的第二交点;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相对设置;所述前门防撞梁11、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所述后门防撞梁13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14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重合,且重合的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位于汽车A柱21上的前门锁加强板19上,从而当汽车发生侧碰时,所述X型车门传力结构的交叉点提高了汽车门锁处的强度,可防止汽车侧碰时汽车前车门的异常开启,保护了汽车内人员的安全。可以理解地,由于制造的误差,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制造误差。可理解地,所述前门防撞梁11自所述第一交点向汽车的下方延伸,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自所述第一交点向汽车的上方延伸;而所述后门防撞梁13自所述第二交点向汽车的下方延伸,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14自所述第二交点向汽车的上方延伸,最终使得所述前门防撞梁11、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所述后门防撞梁13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14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该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均安装在汽车前门上的前门防撞梁11和前门外板加强板12,以及均安装在汽车后门上的后门防撞梁13和后门外板加强板14;所述前门防撞梁11和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呈V型相交于汽车B柱上的第一交点;所述后门防撞梁13和所述后门外板14加强板呈V型相交于所述汽车B柱15上的第二交点,所述前门防撞梁11、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所述后门防撞梁13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14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在汽车发生侧碰的情况下,所述X型车门传力结构加强了汽车前门和汽车后门的强度和刚度。减少了汽车前门和汽车后门向汽车内的凹陷量,也即,降低了汽车侵入量,提高了汽车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性。另外,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均位于汽车B柱15上,而汽车B柱15上安装有汽车门锁,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汇集在汽车B柱15上,可以提高汽车B柱15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防止汽车侧碰时,因为汽车B柱15的变形量过大而导致的汽车前门的异常开启,保护了汽车内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汽车传力结构还包括上边梁16、前纵梁17、前轮罩18、后轮罩(图未示)、汽车A柱21、汽车C柱22以及后纵梁23;所述上边梁16连接所述汽车A柱21,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16的后端处相对设置(也即在汽车A柱15处相对设置);所述前纵梁17通过所述前轮罩18连接所述汽车A柱21,所述前门防撞梁11的前端与所述前纵梁17的后端相对设置(也即在汽车A柱21处相对设置);所述后纵梁23通过所述后轮罩连接所述C柱,所述后门防撞梁13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23的前端处相对设置(也即在汽车C柱22相对设置);可以理解地,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12前端与所述上边梁16的后端对齐,所述前门防撞梁11前端与所述前纵梁17后端对齐,所述后门防撞梁13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23的前端对齐。
所述上边梁16、所述前纵梁17、所述前轮罩18、所述汽车A柱15、所述X型车门传力结构、所述后轮罩以及所述后纵梁23构成前后传力结构。具体地,当汽车前端发生碰撞(例如正碰)时,汽车前方的碰撞力依次通过所述上边梁16、所述前纵梁17、所述汽车A柱21、所述X型车门传力结构、所述后轮罩以及所述后纵梁23传递至汽车的后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后传力结构形成了汽车前后连贯的传力通道,可将汽车前端的碰撞力连贯地传递至汽车后端,从而提升了汽车防碰撞能力以及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空气室外板24、前围板加强横梁25、前防撞梁26、前纵梁17和上边梁16;所述前纵梁17包括左前纵梁171和右前纵梁172;所述上边梁16包括左上边梁161和右上边梁162。
所述左上边梁161和右上边梁162的后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空气室外板24的相对两端,所述左上边梁161和右上边梁162的前端均连接所述前防撞梁26的相对两端;所述左前纵梁171和右前纵梁172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25的相对两端,所述左前纵梁171和右前纵梁172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前防撞梁26的相对两端;可以理解地,所述空气室外板24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上边梁161和所述右上边梁162,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25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纵梁171和所述右前纵梁172,且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25位于所述空气室外板24的下方。
所述前防撞梁26、所述空气室外板24、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25、所述左上边梁161、所述右上边梁162、所述左前纵梁171和所述右前纵梁172构成双回字形传力结构。可以理解地,当汽车前端发生正碰时,前端的碰撞力在所述双回字形传力结构循环传递,能有有效地减小前侧前机舱向汽车内的侵入量,保证了汽车内人员的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吸能盒27,所述前防撞梁26通过所述吸能盒27连接所述前纵梁17的前端以及所述上边梁16的前端。可以理解地,所述吸能盒27可以吸收汽车前端碰撞时的碰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前纵梁17、后纵梁23以及顺次平行间隔设置在汽车底板上的左门槛梁281、第一纵梁29、第二纵梁31、第三纵梁32、第四纵梁33和右门槛梁282;所述前纵梁17包括左前纵梁171和右前纵梁172,所述后纵梁23包括左后纵梁231和右后纵梁232;可以理解地,左门槛梁281、第一纵梁29、第二纵梁31、第三纵梁32、第四纵梁33和右门槛梁282均位于汽车车体的下方,是汽车车底的主要传力结构。
所述第一纵梁29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171,所述第一纵梁29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后纵梁231;所述第四纵梁33的前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172,所述第四纵梁33的后端连接所述右后纵梁232。具体地,当汽车前端发生碰撞时,汽车左前端的碰撞力依次通过所述左前纵梁17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左后纵梁231传递至汽车车底,而汽车右前端的碰撞力依次通过所述右前纵梁172、所述第四纵梁33传递以及所述第四纵梁33至汽车车底。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端的碰撞力可以连贯的传递至汽车车底,从而提升了汽车的防撞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以及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连接所述左前纵梁171,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连接所述右前纵梁172;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和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设置在汽车底部的前端,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加强了所述左前纵梁171与所述第一纵梁29的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加强了所述右前纵梁172与所述第四纵梁33的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
所述左前纵梁171加强板连接所述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右前纵梁172加强板连接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四纵梁33以及所述第三纵梁32;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连接所述第二纵梁31和所述第三纵梁32;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前纵梁171加强板横贯所述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右前纵梁172加强板横贯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四纵梁33以及所述第三纵梁32。
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位于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和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之前,且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位于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以及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均相对设置。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以及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横贯整个车底,从而汽车车底的力可以通过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以及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传递至车身,提高汽车底部的传力能力,进而提高了汽车的防碰撞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用于安装汽车左前排座椅前端的左前座椅加强板39,以及用于安装汽车右前排座椅前端的右前座椅加强板41;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和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可以加强汽车前排座椅前端的稳定性。
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连接所述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连接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四纵梁33以及所述第三纵梁32;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连接所述第二纵梁31和所述第三纵梁32;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横贯所述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横贯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四纵梁33以及所述第三纵梁32。
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位于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和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之间,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与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以及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均相对设置。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以及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横贯整个车底,从而汽车车底的力可以通过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以及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传递至车身,提高汽车底部的传力能力,进而提高了汽车的防碰撞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用于安装汽车左前排座椅后端的左后座椅加强板42,以及用于安装汽车右前排座椅后端的右后座椅加强板43;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和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可以加强汽车前排座椅后端的稳定性。
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连接所述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连接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四纵梁33以及所述第三纵梁32;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连接所述第二纵梁31和所述第三纵梁32;可理解地,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横贯所述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以及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横贯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四纵梁33以及所述第三纵梁32;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连接所述第二纵梁31和所述第三纵梁32。
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的位于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和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之间,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与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以及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均相对设置。可以理解地,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以及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横贯整个车底,从而汽车车底的力可以通过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以及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传递至车身,提高汽车底部的传力能力,进而提高了汽车的防碰撞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汽车后排座椅的后排座椅上横梁44;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44连接所述第一纵梁29,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第三纵梁32以及所述第四纵梁33,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44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门槛梁281和所述右门槛梁282。可以理解地,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44横贯所述第一纵梁29,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第三纵梁32以及所述第四纵梁33,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44可以提高所述安装在其上的汽车后排座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以及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44顺次平行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底部有左门槛梁281、所述第一纵梁29、所述第二纵梁31、所述第三纵梁32、所述第四纵梁33、所述右门槛梁282、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34、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7、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38、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35、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39、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41、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36、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42、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43以及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44构成汽车底部的六纵四横传力结构;该六纵四横传力结构可将汽车底部的碰撞力传递至汽车车身,从而提高了汽车防碰撞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核电站检修平台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安装在汽车前门上的前门防撞梁和前门外板加强板,以及均安装在汽车后门上的后门防撞梁和后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前门防撞梁和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的延长线呈V型相交于汽车B柱上的第一交点;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的延长线呈V型相交于所述汽车B柱上的第二交点;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相对设置;所述前门防撞梁、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所述后门防撞梁和所述后门外板加强板构成X型车门传力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传力结构还包括上边梁和前纵梁,所述前门外板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的后端相对设置;所述前门防撞梁的前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空气室外板、前围板加强横梁、前防撞梁、前纵梁和上边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上边梁包括左上边梁和右上边梁;
所述左上边梁和右上边梁的后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空气室外板的相对两端,所述左上边梁和右上边梁的前端均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相对两端;所述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的相对两端,所述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相对两端;
所述前防撞梁、所述空气室外板、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所述左上边梁、所述右上边梁、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构成双回字形传力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通过所述吸能盒连接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以及所述上边梁的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前纵梁、后纵梁以及顺次平行间隔设置在汽车底板上的左门槛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第四纵梁和右门槛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后纵梁包括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
所述第一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后纵梁;所述第四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所述第四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右后纵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以及第一中通道加强板;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连接所述右前纵梁;
所述左前纵梁加强板连接所述左门槛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右前纵梁加强板连接所述右门槛梁、所述第四纵梁以及所述第三纵梁;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
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和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板与所述左前纵梁后部连接板以及所述右前纵梁后部连接板均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第二中通道加强板、用于安装汽车左前排座椅前端的左前座椅加强板,以及用于安装汽车右前排座椅前端的右前座椅加强板;
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连接所述左门槛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连接所述右门槛梁、所述第四纵梁以及所述第三纵梁;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
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和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板与所述左前座椅加强板以及所述右前座椅加强板均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第三中通道加强板、用于安装汽车左前排座椅后端的左后座椅加强板,以及用于安装汽车右前排座椅后端的右后座椅加强板;
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横贯所述左门槛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横贯所述右门槛梁、所述第四纵梁以及所述第三纵梁;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
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和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板与所述左后座椅加强板以及所述右后座椅加强板均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汽车后排座椅的后排座椅上横梁;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三纵梁以及所述第四纵梁,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CN202120051145.XU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Active CN2150431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51145.XU CN215043119U (zh)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51145.XU CN215043119U (zh)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43119U true CN215043119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50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51145.XU Active CN215043119U (zh)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431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US10676135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1823509A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骨架
CN211568103U (zh) 一种小型纯电动汽车白车身框架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09776565U (zh)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
CN111391926A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3165697B (zh) 用于汽车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
CN110282017B (zh)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CN214493089U (zh) 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
CN110962941A (zh) 一种加强白车身框架
CN212828704U (zh) 一种汽车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15043119U (zh)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CN114954676B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398936U (zh) 一种非承载式微型货车前机舱框架结构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