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16017U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内锅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16017U CN215016017U CN202022767604.2U CN202022767604U CN215016017U CN 215016017 U CN215016017 U CN 215016017U CN 202022767604 U CN202022767604 U CN 202022767604U CN 215016017 U CN215016017 U CN 2150160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equal
- inner pot
- impact
- gathe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锅和烹饪器具。内锅包括底壁和与底壁连接的侧壁,底壁形成放置部,侧壁包括依次相连的回流壁、冲击壁和聚集壁,聚集壁设置在冲击壁的上方且相对于冲击壁朝向内锅的中轴线缩进,回流壁连接在放置部和冲击壁之间且构造为向外平缓凸出的弧形壁,其中,冲击壁连接在聚集壁和回流壁之间且大致构造为直壁,冲击壁的内表面均匀地设置有刻度线,且刻度线中的最高刻度线设置在冲击壁的内表面上,最高刻度线与聚集壁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满足:L1≥0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刻度线均位于冲击壁的内表面,且均匀分布,既有利于用户观察,便于用户在烹饪的过程中把握最佳的米水比例以保证烹饪效果,又能够方便刻度线的印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家庭中较常使用的电饭煲或电压力锅等,为了实现兼顾各种功能效果,内锅的外形复杂多变,致使每一杯米对应的水位刻度间距不一致,进而导致内锅中的水位刻度线分布不均匀。用户在烹饪的过程中,往往根据经验目测来判断加水量,容易导致米水比例不准确(水过多或过少) 而使烹饪出的食物过湿或夹生,烹饪效果不佳,用户体验差。水位刻度线的不均匀也使得内锅在生产制造时需要考虑各种偏差,增加了生产的难度以及成本。
此外,由于目前内锅外形的限制,会导致在烹饪过程中内锅底部米饭的含水率与表面以及中间米饭的含水率不一致,影响米饭的口感。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侧壁,所述底壁形成放置部,所述侧壁包括依次相连的回流壁、冲击壁和聚集壁,所述聚集壁设置在所述冲击壁的上方且相对于所述冲击壁朝向所述内锅的中轴线缩进,所述回流壁连接在所述放置部和所述冲击壁之间且构造为向外平缓凸出的弧形壁,
其中,所述冲击壁连接在所述聚集壁和所述回流壁之间且大致构造为直壁,所述冲击壁的内表面均匀地设置有刻度线,且所述刻度线中的最高刻度线设置在所述冲击壁的内表面上,其中,所述最高刻度线与所述聚集壁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满足:L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内锅的侧壁包括依次相连的回流壁、冲击壁和聚集壁,通过将聚集壁设置为相对于冲击壁朝向内锅的中轴线缩进,可有利于烹饪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向上在聚集壁处冷凝以产生冷凝水;且能够形成淘洗物料倒水时容纳物料的空间,可以防止倒水时物料被轻易地倒出;也可以在淘洗物料倒水时,提高倒水倾斜角度,实现快速倒水,方便用户使用。而通过将冲击壁构造为直壁,可加快冷凝水回流的速度,使得冷凝水沿冲击壁快速回流至回流壁处,避免内锅底部的米饭因缺水而过于干燥。将刻度线设置在大致垂直设置的冲击壁的内表面,能够使刻度线均匀地分布,一方面使得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间距所表示的水量相同且固定,便于用户在烹饪的过程中把握加水量的多少,避免因米水比例不协调使得烹饪的米饭过软或过硬而影响烹饪效果,能够提升米饭口感以及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便于刻度线的印刷,能够降低内锅的生产加工难度以及成本。刻度线中的最高刻度线设置在冲击壁的内表面上,最高刻度线与聚集壁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满足:L1≥0mm,也就是说,刻度线的最高刻度线不超出冲击壁的顶端,避免了将最高刻度线设置在朝向内锅中轴线缩进的聚集壁的内表面,既有利于用户观察,又能够方便刻度线的印刷。通过将回流壁构造为向外平缓凸出的弧形壁,可以保证冷凝水在回流壁处回流均匀,避免在底部聚集,从而可以提升内锅中米饭整体含水率的一致性,保证米饭的口感。
可选地,所述冲击壁的垂直高度H2与所述回流壁的垂直高度H3之间的关系满足:H2/H3≥0.6。
根据本方案,通过合理地设置冲击壁和回流壁的垂直高度,一方面保证冲击壁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刻度线,使得刻度线尽可能地分布在大致垂直设置的冲击壁上,保证刻度线的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便于灵活合理地控制冷凝水流经冲击壁和回流壁的回流路径,保证冷凝水及时地回流至内锅的底部,以及冷凝水在内锅的底部分布的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冲击壁的垂直高度H2满足:20mm≤H2≤60mm。
根据本方案,以便既能够保证冲击壁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刻度线,又能够使冷凝水流经冲击壁的回流路径在合适的范围内,增强冷凝水回流的效果。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刻度线的间距L2满足:5mm≤L2≤10mm。
根据本方案,能够便于刻度线的整体印刷以及用户对刻度线的观察,以准确把握米水比例。
可选地,所述冲击壁的顶端与底端之间的连线IF与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的夹角C满足:75°≤C≤105°。
根据本方案,能够便于控制冷凝水经冲击壁向内锅的底部回流的速度,使得内锅的底部得到及时有效地补水。通过将夹角C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一方面避免夹角C过大时,冲击壁的倾斜程度较为平缓,重力在倾斜面的分力较小,以降低冷凝水的回流速度,使得冷凝水回流过慢,且易于被冲击壁附近的米饭吸收,使得上层的米饭含水率过高,内锅的底部的米饭得不到快速有效地补水而偏干。另一方面避免夹角C过小时,冲击壁向内锅的方向倾斜程度较大,在冷凝水流经冲击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滴落至上层的米饭,导致上层的米饭偏湿,而底部的米饭因得不到补水而偏干,以影响米饭的口感。
可选地,所述冲击壁的垂直高度H2与所述内锅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0.15≤H2/H≤0.5。
根据本方案,有利于内锅的整体设计,便于将内锅的整体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在内锅整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便于将冷凝水流经冲击壁的回流路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有效控制流经冲击壁的冷凝水的流速,尤其是有效控制由冲击壁底部进入回流壁的冷凝水的流速,使得冷凝水以合适的流速流入回流壁并沿回流壁流动,提高冷凝水在回流壁分布的均匀性,以保证冷凝水回流至内锅底部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聚集壁构造为倾斜的直壁或外凸的弧形壁或内凹的弧形壁。
根据本方案,将聚集壁构造为倾斜的直壁,在增强冷凝效果的同时有利于聚集壁的加工制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将聚集壁构造为外凸的弧形壁或内凹的弧形壁,能够在聚集壁的垂直高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蒸汽的冷凝面积,增强冷凝效果。
可选地,所述聚集壁的内表面的同一经线处的纬圆直径的最小处尺寸点与最大处尺寸点之间的连线EI与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的夹角B满足:B ≤80°。
根据本方案,能够保证聚集壁有足够的冷凝面积用于产生冷凝水,使得内锅的底部能够得到充分地补水,防止底部的米饭因缺水而偏干,保证米饭含水率的一致性。避免夹角B过大时,在聚集壁的垂直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聚集壁的冷凝面积过小,从而不利于蒸汽冷凝以产生冷凝水。
可选地,所述聚集壁的垂直高度H1满足:H1≤45mm。
根据本方案,能够缩短聚集壁产生的冷凝水回流的路径,加快冷凝水回流至内锅的底部以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底部的米饭因缺水而偏干,保证米饭含水率的一致性。
可选地,所述聚集壁的垂直高度H1与所述内锅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0.15≤H1/H≤0.4。
根据本方案,有利于内锅的整体设计,便于将内锅的整体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在内锅整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便于控制聚集壁的冷凝面积,以及聚集壁产生的冷凝水回流的路径,保证聚集壁能够产生足够的冷凝水以回流至内锅的底部,提高米饭含水率的一致性。
可选地,所述聚集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的直径D1与最小纬圆的直径D2之间的关系满足:D1-D2≥10mm。
根据本方案,便于合理地控制聚集壁自下而上向内锅的中轴线缩进的程度,在增加聚集壁的冷凝面积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聚集壁附近蒸汽的流速,使得蒸汽的流速既有利于增强冷凝效果,又能够避免蒸汽流速过快而影响聚集壁处已产生的冷凝水的回流,甚至将聚集壁处已产生的冷凝水向上携带至内锅的开口处。
可选地,所述内锅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所述最大直径D与所述内锅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1.4≤D/H≤2.0。
根据本方案,可以使内锅的宽度整体较宽,并使内锅的高度相对较低,从而可有效降低内锅中食材的厚度,并且可以有效增加内锅的受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
可选地,所述放置部构造为沿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直线段。
根据本方案,能够便于底部温度传感器与内锅之间能够接触良好,保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并使得内锅取出之后能够平稳放置。
可选地,所述内锅还包括支撑拿取部,所述支撑拿取部设置在所述聚集壁的顶端并沿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
根据本方案,能够便于用户通过握持该支撑拿取部将内锅拿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上述内锅;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并能够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内锅的侧壁包括依次相连的回流壁、冲击壁和聚集壁,通过将聚集壁设置为相对于冲击壁朝向内锅的中轴线缩进,可有利于烹饪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向上在聚集壁处冷凝以产生冷凝水;且能够形成淘洗物料倒水时容纳物料的空间,可以防止倒水时物料被轻易地倒出;也可以在淘洗物料倒水时,提高倒水倾斜角度,实现快速倒水,方便用户使用。而通过将冲击壁构造为直壁,可加快冷凝水回流的速度,使得冷凝水沿冲击壁快速回流至回流壁处,避免内锅底部的米饭因缺水而过于干燥。将刻度线设置在内锅的大致垂直设置的冲击壁的内表面,能够使刻度线均匀地分布,一方面使得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间距所表示的水量相同且固定,便于用户在烹饪的过程中把握加水量的多少,避免因米水比例不协调使得烹饪的米饭过软或过硬而影响烹饪效果,能够提升米饭口感以及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便于刻度线的印刷,能够降低内锅的生产加工难度以及成本。刻度线的最高刻度线与聚集壁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满足: L1≥0mm,也就是说,刻度线的最高刻度线不超出冲击壁的顶端,避免了将最高刻度线设置在朝向内锅中轴线缩进的聚集壁的内表面,既有利于用户观察,又能够方便刻度线的印刷。通过将回流壁构造为向外平缓凸出的弧形壁,可以保证冷凝水在回流壁处回流均匀,避免在底部聚集,从而可以提升内锅中米饭整体含水率的一致性,保证米饭的口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内锅
110:底壁
111:放置部
120:侧壁
121:回流壁
122:冲击壁
123:聚集壁
130:开口
140:内腔
150:支撑拿取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锅100和烹饪器具。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它电加热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未示出)和盖体(未示出)。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00可以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00的清洗。内锅100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盖体能够盖合在煲体上,以在盖体和内锅10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烹饪器具还包括对内锅100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为了能够准确感测温度,烹饪器具还包括分别用于感测内锅100中的液体温度的底部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感测蒸汽温度的顶部温度传感器。烹饪器具还包括与底部温度传感器和顶部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装置。底部温度传感器和顶部温度传感器可以为热敏电阻。底部温度传感器和顶部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烹饪器具的控制装置,以将感测到的温度数据反馈至控制装置。在一个示例中,控制装置可以是MCU。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100包括底壁110和与底壁110连接的侧壁120,内锅100可为由底壁110和侧壁120 形成的具有内腔140的回转体。
底壁110形成放置部111。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放置部111构造为沿内锅100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直线段,以便于底部温度传感器与内锅100 之间能够接触良好,保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并使得内锅100取出之后能够平稳放置。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放置部111也可以设置为在其中心处略向上凹陷,以便于内锅100与加热装置之间形成良好的热接触。
侧壁120的顶部形成内锅100的开口130,侧壁120包括依次相连的回流壁121、冲击壁122和聚集壁123。
聚集壁123设置在冲击壁122的上方,且构造为相对于冲击壁122朝向内锅100的中轴线缩进,以在开口130处形成朝向内锅100的中轴线缩进的聚集空间。在烹饪的过程中,内锅100中产生的蒸汽在上升至该聚集空间时,蒸汽的流通面积变小,聚集壁123附近的一部分蒸汽与聚集壁123 碰撞接触,形成冷凝水;一部分蒸汽改变上升路径,沿着图1中M所示的方向上升,且蒸汽的流速增加,能够增强对流换热,进一步增强蒸汽的冷凝效果,有利于产生冷凝水。此外,聚集壁123朝向内锅100的中轴线缩进,也增大了聚集壁123与内锅100中产生的蒸汽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增加了蒸汽的冷凝面积,能够增强蒸汽的冷凝效果,有利于产生冷凝水。
此外,聚集壁123在开口130处形成的朝向内锅100的中轴线缩进的聚集空间,也能够形成淘洗物料倒水时物料的容纳空间,以在倒水时阻挡物料,有效防止物料被轻易地倒出。也能够使得用户在淘洗物料倒水时,可以放心地提高倒水倾斜角度,实现快速倒水,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
冲击壁122连接在聚集壁123和回流壁121之间且大致构造为直壁,可使得聚集壁123产生的冷凝水在流经冲击壁122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冲击壁122向下冲击,以快速回流至回流壁121处,避免内锅100底部的米饭因缺水而过于干燥。
回流壁121连接在放置部111和冲击壁122之间且构造为向外平缓凸出的弧形壁。在回流壁121贴壁处形成向外凸出的回流空间,可以保证冷凝水在回流壁121处回流均匀,避免在底部聚集,从而可以提升内锅100 中米饭整体含水率的一致性,保证米饭的口感。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的回流壁121、冲击壁 122和聚集壁123的设置,使得在烹饪的过程中,从内锅100的底部,也就是从回流壁121,上溢出来的食材沿着冲击壁122碰触到聚集壁123后迅速回落,有利于增强食材的翻滚和对流效果,进而提高了整体的烹饪效果。
在冲击壁122的内表面均匀地设置有刻度线,且刻度线中的最高刻度线设置在冲击壁122的内表面上,其中,刻度线的最高刻度线与聚集壁123 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满足:L1≥0mm。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刻度线”为水位刻度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00,将刻度线设置在大致垂直设置的冲击壁 122的内表面,能够使刻度线均匀地分布,一方面使得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间距所表示的水量相同且固定,便于用户在烹饪的过程中把握加水量的多少,避免因米水比例不协调使得烹饪的米饭过软或过硬而影响烹饪效果,能够提升米饭口感以及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便于刻度线N的印刷,能够降低内锅100的生产加工难度以及成本。刻度线中的最高刻度线设置在冲击壁122的内表面上,最高刻度线与聚集壁123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 满足:L1≥0mm,也就是说,刻度线的最高刻度线不超出冲击壁122的顶端,避免了将最高刻度线设置在朝向内锅100中轴线缩进的聚集壁123的内表面,既有利于用户观察,又能够方便刻度线的印刷。
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内锅100的最大量程为8杯,此处所说的8 杯是指内锅100中放置8杯米时对应的水位刻度线。可以理解,内锅100 的最大量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限于图中所示的8杯,如可以将内锅100的最大量程设计为6杯或者10杯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优选地,冲击壁122的垂直高度H2与回流壁121的垂直高度H3之间的关系满足:H2/H3≥0.6,以通过合理地设置冲击壁122和回流壁121的垂直高度,一方面保证冲击壁122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刻度线,使得刻度线尽可能地分布在大致垂直设置的冲击壁122上,保证刻度线的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便于灵活合理地控制冷凝水流经冲击壁122和回流壁121的回流路径,保证冷凝水及时地回流至内锅100的底部,以及冷凝水在内锅 100的底部分布的均匀性。示例性的,H2/H3可以为1.0、1.5或者2.0等。
进一步优选地,冲击壁122的垂直高度H2满足:20mm≤H2≤60mm。以便既能够保证冲击壁122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刻度线,又能够使冷凝水流经冲击壁122的回流路径在合适的范围内,增强冷凝水回流的效果。示例性地,H2可以为30mm、40mm或者50mm等。申请人经实验得出,当 H2>60mm时,会增加冷凝水的回流路径,导致冷凝水不能够及时回流至内锅100的底部。并且回流路径过长,使得冷凝水易于被冲击壁122附近的米饭吸收,使得上层的米饭含水率过高。当H2<20mm时,会因冷凝水的回流路径过于短而使得冷凝水较快地回流至内锅100的底部,容易造成冷凝水在内锅100的底部聚集而导致底部米饭偏湿。
为了便于内锅100的整体设计,在内锅100整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便于将流经冲击壁122的回流路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有效控制流经冲击壁122的冷凝水的流速,尤其是有效控制由冲击壁122底部进入回流壁121的冷凝水的流速,使得冷凝水以合适的流速流入回流壁121并沿回流壁121流动,提高冷凝水在回流壁121分布的均匀性,以保证冷凝水回流至内锅100底部的效果。冲击壁122的垂直高度H2与内锅100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0.15≤H2/H≤0.5。示例性的,H2/H可以为0.2、0.25、 0.3、0.35、0.4或者0.45等。
在冲击壁122的高度确定的情况下,内锅100的设计优选地使得相邻的刻度线的间距L2满足:5mm≤L2≤10mm,以便于刻度线N的整体印刷以及用户对刻度线N的观察,以准确把握米水比例。
优选地,冲击壁122的顶端I与底端F之间的连线IF与内锅100的径向方向的夹角C满足:75°≤C≤105°,以便于控制冷凝水经冲击壁122向内锅100的底部回流的速度,使得内锅100的底部得到及时有效地补水。示例性的,该夹角C可以为80°、85°、90°、95°或者100°等。申请人经实验得出,当C>105°时,冲击壁122的倾斜程度较为平缓,重力在倾斜面的分力会较小,如此便可能会降低冷凝水的回流速度,使得冷凝水回流过慢,且易于被冲击壁122附近的米饭吸收,使得上层的米饭含水率过高,内锅100的底部的米饭得不到快速有效地补水而偏干,影响口感。当C<75°时,冲击壁122向内锅100的方向倾斜程度会较大,在冷凝水流经冲击壁122 的过程中,可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滴落至上层的米饭,导致上层的米饭偏湿,而底部的米饭因得不到补水而偏干,不利于提升内锅100中米饭整体含水率的一致性,而最终影响米饭的口感。
在烹饪的过程中,设置在侧壁120的上部的聚集壁123是产生冷凝水的主要部位。聚集壁123优选地可以构造为倾斜的直壁,以在增强冷凝效果的同时便于聚集壁123的加工制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聚集壁123也可以构造为外凸的弧形壁或内凹的弧形壁,以在聚集壁123的垂直高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蒸汽的冷凝面积,增强冷凝效果。
为了保证聚集壁123有足够的冷凝面积,聚集壁123的内表面的同一经线处的纬圆直径的最小处尺寸点E与最大处尺寸点I之间的连线EI与内锅100的径向方向的夹角B满足:B≤80°。示例性地,该夹角B可以为75°、 70°、65°、60°、55°、50°或者40°等。其中,聚集壁123的内表面的纬圆是指垂直于内锅100的中心轴线OO'的平面截取聚集壁123的内表面形成的圆。当B≤80°时,在聚集壁123的垂直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聚集壁123 的冷凝面积将会比较大,有利于蒸汽冷凝以产生冷凝水,保证有足够量的冷凝水回流至内锅100底部以及时充分地补水。
优选地,聚集壁123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的直径D1与最小纬圆的直径D2之间的关系满足:D1-D2≥10mm,以便于合理地控制聚集壁123自下而上向内锅100的中轴线缩进的程度,在增加聚集壁123的冷凝面积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聚集壁123附近蒸汽的流速,使得蒸汽的流速既有利于增强冷凝效果,又能够避免蒸汽流速过快而影响聚集壁123处已产生的冷凝水的回流,甚至将聚集壁123处已产生的冷凝水向上携带至内锅100的开口130处。
优选地,内锅100的内腔140具有最大直径D,该最大直径D与内锅 100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1.4≤D/H≤2.0,以使内锅100的宽度整体较宽,并使内锅100的高度相对较低,从而可有效降低内锅100中食材的厚度,并且可以有效增加内锅100的受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100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示例性的,D/H=1.7。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内锅100的内腔140具有的最大直径D即为聚集壁123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的直径D1。
为了缩短聚集壁123产生的冷凝水回流的路径,加快冷凝水回流至内锅100的底部以及时补充水分,聚集壁123的垂直高度H1优选地满足: H1≤45mm。示例性的,H1可以为35mm、30mm或者25mm等。当H1≤ 45mm时,在聚集壁123的上述夹角B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缩短冷凝水沿聚集壁123回流的回流路径,使冷凝水能够及时回流至内锅100的底部。
优选地,聚集壁123的垂直高度H1与内锅100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0.15≤H1/H≤0.4,以便于内锅100的整体设计,在内锅100整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便于控制聚集壁123的冷凝面积,以及聚集壁123产生的冷凝水回流的路径,保证聚集壁123能够产生足够的冷凝水以回流至内锅100的底部,提高米饭含水率的一致性。示例性的,H1/H可以为0.2、0.25、0.3或者0.35等。
当冷凝水回流至回流壁121时,为了保证回流的速度与均匀性,回流壁121需保持一定的向外凸出的坡度。优选地,回流壁121的内表面的同一经线处的纬圆直径的最大处尺寸点F与最小处尺寸点G之间的连线FG 与内锅100的径向方向的夹角A满足:A≥20°。示例性的,夹角A可以为 30°、40°或者50°等。其中,回流壁121的内表面的纬圆是指垂直于内锅100的中心轴线OO'的平面截取回流壁121的内表面形成的圆。A≥20°时,在回流壁121的垂直高度H3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回流壁121保持一定的坡度,能够有效增加冷凝水沿回流壁121的重力的分力,保证冷凝水的回流速度,以及冷凝水沿回流壁121分布的均匀性,避免A过小时,回流壁121太过平缓,冷凝水回流较慢,容易导致放置部111处的米饭因缺水而偏干。
为了便于内锅100的整体设计,在内锅100整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将冷凝水流经回流壁121的回流路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有效控制流经回流壁121的冷凝水的流速,提高冷凝水在回流壁121分布的均匀性,增强冷凝水回流的效果,回流壁121的垂直高度H3与内锅100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优选地满足:0.2≤H3/H≤0.5。示例性的,H3/H可以为0.25、 0.3、0.35、0.4或者0.45等。
此外,在聚集壁123的顶端优选地设置有沿内锅10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支撑拿取部150,以便于用户通过握持该支撑拿取部150将内锅100 拿起。进一步优选地,支撑拿取部150沿聚集壁123的周向连续地设置,以便于生产制造,并可增加支撑拿取部150的强度。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5)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100)包括底壁(110)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侧壁(120),所述底壁形成放置部(111),所述侧壁包括依次相连的回流壁(121)、冲击壁(122)和聚集壁(123),所述聚集壁设置在所述冲击壁的上方且相对于所述冲击壁朝向所述内锅的中轴线缩进,所述回流壁连接在所述放置部和所述冲击壁之间且构造为向外平缓凸出的弧形壁,
其中,所述冲击壁连接在所述聚集壁和所述回流壁之间且大致构造为直壁,所述冲击壁的内表面均匀地设置有刻度线,且所述刻度线中的最高刻度线设置在所述冲击壁的内表面上,其中,所述最高刻度线与所述聚集壁的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1满足:L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壁的垂直高度H2与所述回流壁的垂直高度H3之间的关系满足:H2/H3≥0.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壁的垂直高度H2满足:20mm≤H2≤6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刻度线的间距L2满足:5mm≤L2≤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壁的顶端与底端之间的连线IF与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的夹角C满足:75°≤C≤105°。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壁的垂直高度H2与所述内锅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0.15≤H2/H≤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壁构造为倾斜的直壁或外凸的弧形壁或内凹的弧形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壁的内表面的同一经线处的纬圆直径的最小处尺寸点与最大处尺寸点之间的连线EI与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的夹角B满足:B≤8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壁的垂直高度H1满足:H1≤4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壁的垂直高度H1与所述内锅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0.15≤H1/H≤0.4。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的直径D1与最小纬圆的直径D2之间的关系满足:D1-D2≥1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所述最大直径D与所述内锅的垂直高度H之间的关系满足:1.4≤D/H≤2.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部构造为沿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直线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还包括支撑拿取部(150),所述支撑拿取部设置在所述聚集壁的顶端并沿所述内锅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
15.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并能够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67604.2U CN215016017U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67604.2U CN215016017U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16017U true CN215016017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16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67604.2U Active CN215016017U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16017U (zh) |
-
2020
- 2020-11-25 CN CN202022767604.2U patent/CN2150160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192789U (zh) | 一种纯蒸汽加热饭煲 | |
CN215016017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KR20180102682A (ko) | 온도 균일성을 표시하는 조리용기의 성능 지수를 결정하는 방법 | |
CN215016022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110914656B (zh) | 用于测量食品制备参数的传感器探头 | |
CN215016019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21501602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383099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215016018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215016020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8618562A (zh) | 一种防干烧的智能炖煮器 | |
CN102781289B (zh) | 用于蒸汽加热食物电动设备或者用于烹饪用具的篮架 | |
CN215383098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201806493U (zh) | 一种可判断食物量的电热锅 | |
CN215383097U (zh) | 烹饪器具 | |
BR112017020462B1 (pt) | Aparelho de cozimento | |
CN100353895C (zh) | 用于在微波炉中烹煮面食的容器 | |
CN215457236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211130627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1272717B (zh) | 面食的微波炉烹调用系统容器 | |
NO763827L (zh) | ||
CN220384870U (zh) | 一种多用途蒸汽锅 | |
CN204410432U (zh) | 一种便于电加热器精确测温可防溢的方便食品盒 | |
CN217565738U (zh) | 内锅压铸毛坯、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217565641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