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57100U - 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57100U CN214957100U CN202023162073.0U CN202023162073U CN214957100U CN 214957100 U CN214957100 U CN 214957100U CN 202023162073 U CN202023162073 U CN 202023162073U CN 214957100 U CN214957100 U CN 2149571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tab
- utmost point
- point ear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极耳支架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用于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第二支架于其靠近第一支架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穿接槽,第一穿接槽用于供极耳穿设于其中。基于该极耳支架,无论第一支架是否预先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装配人员均能先移动第二支架,以使电芯的极耳从第一穿接槽的槽口滑入第一穿接槽,再将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以实现极耳支架与极耳和模组壳体之间的初步装配,装配十分便利,尤其便于极耳与第一穿接槽的高效、精准对位,且能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该极耳支架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和装配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中,通常于多个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电芯的端部设置有极耳支架,以支撑、固定汇流排,该极耳支架上设置有多个穿接孔,以供各电芯的极耳穿过对应的穿接孔并与汇流排连接。具体地,在装配时,会先将极耳支架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再转动极耳支架以使各极耳均穿设于各穿接孔。
然而,极耳的数量较多,通常难以保障各极耳均能够精准穿设于相应的穿接孔中,从而导致极耳支架的装配较为困难,甚至可能会对极耳造成一定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支架,以解决现有极耳支架存在的装配较为困难、装配时会对极耳造成一定的损伤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极耳支架,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用于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第二支架于其靠近第一支架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穿接槽,第一穿接槽用于供极耳穿设于其中。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无论第一支架是否预先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装配人员均能够先移动第二支架,以使电芯的极耳从第一穿接槽的槽口滑入第一穿接槽,随后再将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以实现极耳支架与极耳和模组壳体之间的初步装配,装配操作十分便利,尤其便于众极耳与众第一穿接槽的高效、精准对位,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因而,该极耳支架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和装配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于其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二穿接槽,第二穿接槽与第一穿接槽对位设置,第二穿接槽和与其对位的第一穿接槽共同围合形成穿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电芯的极耳分别与第一穿接槽和第二穿接槽穿插配合,极耳支架的整体装配便利性基本不受影响;且,基于上述设置,还可在一方面,均衡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高度方向的占比,从而均衡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并优化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强度;在另一方面,避免极耳需一次性穿设于槽深较大的第一穿接槽中,从而利于进一步降低极耳变形、磨损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之一凸设有至少一个插接结构,另一则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插接结构插接配合的插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极耳对应穿设于第一穿接槽后能够通过插接结构和插接孔插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操作简便,对位方便、精准,且还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插接结构设有两个,两插接结构分设于各第一穿接槽的相对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使各第一穿接槽均设于两插接结构之间,即使插接结构设于避让各第一穿接槽的区域,基于此,可在众极耳未能与众第一穿接槽均精准对位时,基本防止插接结构划损极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极耳磨损、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基本位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两端的插接结构,能够可靠实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能够基本限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沿两插接结构的布置方向相对移动,从而利于进一步优化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对位精度和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之一设有朝另一延伸形成的延伸结构,延伸结构具有弹力;
其中,延伸结构凸设有插扣结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另外之一设有插扣孔;
或,延伸结构设有插扣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另外之一凸设有插扣结构;
插扣结构与插扣孔扣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极耳对应穿设于第一穿接槽后能够通过插扣孔与插扣结构的扣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操作简便,连接可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背离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转轴结构,用于卡入模组壳体的卡扣结构,以使第一支架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轻松、快速地实现第一支架和模组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此外,通过将第一支架背离第二支架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而不是将第一支架的相邻于其靠近第二支架的侧面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还可便于促使第一支架的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基本同步到位,如此,无论第一支架是否设有第二穿插槽,第一支架均能够协调、精准、快速地与第二支架(和各极耳)实现相应的配合,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并利于进一步降低极耳变形、磨损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背离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卡扣结构,用于扣接于模组壳体的转轴结构,以使第一支架能够绕模组壳体的转轴结构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支架可将卡扣结构扣接至模组壳体的转轴上,以轻松、快速地实现第一支架和模组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同样利于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此外,通过将第一支架背离第二支架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而不是将第一支架的相邻于其靠近第二支架的侧面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还可便于促使第一支架的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基本同步到位,如此,无论第一支架是否设有第二穿插槽,第一支架均能够协调、精准、快速地与第二支架(和各极耳)实现相应的配合,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并利于进一步降低极耳变形、磨损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背离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对位结构,用于与模组壳体对位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便于需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架实现与模组壳体的对位,从而便于第一支架快速、精准地与模组壳体建立转动连接关系,甚至还可基于模组壳体的对位,促使第一支架与各极耳和第二支架均精准对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架于其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位连接汇流排。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汇流排与极耳支架的多个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限位配合,以使汇流排相对极耳支架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使得汇流排相对各电芯的位置固定,从而便于通过汇流排建立各电芯之间的动力连接关系,且利于保障并提高该动力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避免动力连接意外中断、连接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穿接槽的于第二支架厚度方向的截面尺寸沿极耳穿出的方向渐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极耳可从截面尺寸较大的一侧穿入第一穿接槽,再从截面尺寸较小的一侧穿出第一穿接槽,再和与第一限位结构限位配合的汇流排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基于此,不仅可通过截面尺寸较大的端侧便于极耳与第一穿接槽更快速、更便利地实现插接配合,还可通过渐变的截面尺寸和倾斜的槽壁,引导极耳穿梭,并能够在极耳穿设于第一穿接槽后限制极耳出现过大的晃动现象,从而可进一步稳定极耳与汇流排的连接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壳体、多个电芯、多个汇流排和至少一个极耳支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快速实现极耳支架与模组壳体和各电芯的极耳的装配配合,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池模组的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极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提供的极耳支架的正视图;
图3为图1提供的极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1提供的第二支架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提供的第一支架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极耳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第一支架,101-第二穿接槽,110-插接结构,120-转轴结构,130-对位结构,140-第二限位结构;200-第二支架,201-第一穿接槽,202-插接孔,210-第一限位结构;
220-延伸结构,221-插扣孔,150-插扣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耳支架,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第一支架100用于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第二支架200于其靠近第一支架100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a贯通设置的第一穿接槽201,第一穿接槽201用于供极耳穿设于其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电池模组通常包括多个沿其厚度方向阵列布置的电芯以及用于固定各电芯的盖板、侧板、底板等结构件,其中,盖板、侧板、底板等结构件构成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模组壳体。于各电芯的一端可设有一个上述极耳支架,该极耳支架背离电芯的一侧能够用于支撑、固定汇流排,基于此,可根据极耳与汇流排的连接需求,沿第二支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一穿接槽201,以供极耳能够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并与汇流排建立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关系。其中,电芯的极耳优选沿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至槽底的方向移动,以实现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操作更为便利,便于极耳与第一穿接槽201的精准对位,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当然,电芯的极耳也可沿第一穿接槽201的贯通方向相对第一穿接槽201移动,以实现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具体地,基于上述结构,极耳支架的初步装配方法可采取但不限于采用以下三种操作方式:
第一种,可先将第一支架100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再将第一支架100转动至与电芯的端面平行的位置,随后再将第二支架200的各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对准各极耳,并将第二支架200沿靠近第一支架100的方向移动,以使极耳沿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滑入第一穿接槽201,最后再使第二支架200与第一支架100对位连接,即可快速实现各第一穿接槽201与各极耳的快速装配,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此方式要求模组壳体预先装配完成;
第二种,可先将第二支架200的各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对准各极耳,随后移动第二支架200,以使极耳沿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滑入第一穿接槽201,随后再将第一支架100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并将第一支架100转动至与电芯的端面平行的位置,最后再将第二支架200与第一支架100对位连接,即可快速实现各第一穿接槽201与各极耳的快速装配,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此方式要求模组壳体预先装配完成;
第三种,可先将第二支架200的各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对准各极耳,随后移动第二支架200,以使极耳沿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滑入第一穿接槽201,随后再将第二支架200与第一支架100对位连接,最后再将第一支架100与模组壳体连接,即可快速实现各第一穿接槽201与各极耳的快速装配,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此方式不要求模组壳体预先装配完成。
此外,在完成极耳支架的初步装配后,可通过但不限于通过锁螺丝的方式使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相对模组壳体绝对固定,完全限制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移动和转动自由度。
综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无论第一支架100是否预先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装配人员均能够先移动第二支架200,以使电芯的极耳从第一穿接槽201的槽口滑入第一穿接槽201,随后再将第二支架200与第一支架100连接,以实现极耳支架与极耳和模组壳体之间的初步装配,装配操作十分便利,尤其便于众极耳与众第一穿接槽201的高效、精准对位,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因而,该极耳支架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和装配便利性。
请参阅图1、图2、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00于其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a贯通设置的第二穿接槽101,第二穿接槽101与第一穿接槽201对位设置,第二穿接槽101和与其对位的第一穿接槽201共同围合形成穿接孔。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穿接槽101和与其对位的第一穿接槽201共同围合形成用于供极耳穿设于其中的穿接孔。在装配时,电芯的极耳可沿第二穿接槽101的槽口至槽底的方向相对移动,也可沿第二穿接槽101的贯通方向相对第二穿接槽101移动,以实现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电芯的极耳分别与第一穿接槽201和第二穿接槽101穿插配合,极耳支架的整体装配便利性基本不受影响;且,基于上述设置,还可在一方面,均衡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在高度方向(即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布置方向)的占比,从而均衡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结构强度,并优化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连接强度;在另一方面,避免极耳需一次性穿设于槽深较大的第一穿接槽201中,从而利于进一步降低极耳变形、磨损的风险。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其中之一凸设有至少一个插接结构110,另一则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插接结构110插接配合的插接孔202。即,当第一支架100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一侧凸设有插接结构110时,第二支架200靠近第一支架100的一侧开设有插接孔202;反之,当第一支架100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一侧开设有插接孔202时,第二支架200靠近第一支架100的一侧凸设有插接结构11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在极耳对应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后能够通过插接结构110和插接孔202插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操作简便,对位方便、精准,且还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之间也可通过卡扣和卡槽的卡接配合建立可拆卸连接关系,或通过其他结构建立可拆卸连接关系,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插接结构110设有两个,两插接结构110分设于各第一穿接槽201的相对两侧。对应地,插接孔202也设有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使各第一穿接槽201均设于两插接结构110之间,即使插接结构110设于避让各第一穿接槽201的区域,基于此,可在众极耳未能与众第一穿接槽201均精准对位时,基本防止插接结构110划损极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极耳磨损、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基本位于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两端的插接结构110,能够可靠实现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连接,能够基本限制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沿两插接结构110的布置方向相对移动,从而利于进一步优化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的对位精度和连接强度。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模组壳体设有至少一个卡扣结构,第一支架100背离第二支架20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转轴结构120,用于卡入模组壳体的卡扣结构,以使第一支架100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轻松、快速地实现第一支架100和模组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此外,通过将第一支架100背离第二支架200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而不是将第一支架100的相邻于其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侧面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还可便于促使第一支架100的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一侧基本同步到位,如此,无论第一支架100是否设有第二穿插槽,第一支架100均能够协调、精准、快速地与第二支架200(和各极耳)实现相应的配合,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并利于进一步降低极耳变形、磨损的风险。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00背离第二支架20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对位结构130,用于与模组壳体对位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便于需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架100实现与模组壳体的对位,从而便于第一支架100快速、精准地与模组壳体建立转动连接关系,甚至还可基于模组壳体的对位,促使第一支架100与各极耳和第二支架200均精准对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
请参阅图1、图2、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200于其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一限位结构210,用于限位连接汇流排。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电芯的极耳会先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再与极耳支架另一侧支撑、固定的汇流排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以与其他电芯建立起串联、并联、混联等动力连接关系。
基于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汇流排与极耳支架的多个第一限位结构210(和第二限位结构140)限位配合,以使汇流排相对极耳支架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使得汇流排相对各电芯的位置固定,从而便于通过汇流排建立各电芯之间的动力连接关系,且利于保障并提高该动力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避免动力连接意外中断、连接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类似地,请一并参阅图5,第一支架100也于其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二限位结构140,用于限位连接汇流排。同样具有类似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接槽201的于第二支架200厚度方向a的截面尺寸沿极耳穿出的方向渐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极耳可从截面尺寸较大的一侧穿入第一穿接槽201,再从截面尺寸较小的一侧穿出第一穿接槽201,再和与第一限位结构210限位配合的汇流排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基于此,不仅可通过截面尺寸较大的端侧便于极耳与第一穿接槽201更快速、更便利地实现插接配合,还可通过渐变的截面尺寸和倾斜的槽壁,引导极耳穿梭,并能够在极耳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后限制极耳出现过大的晃动现象,从而可进一步稳定极耳与汇流排的连接关系。
类似地,请一并参阅图5,第二穿接槽101的于第一支架100厚度方向a的截面尺寸沿极耳穿出的方向渐缩设置。同样具有类似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壳体、多个电芯、多个汇流排和至少一个极耳支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快速实现极耳支架与模组壳体和各电芯的极耳的装配配合,且能够有效降低极耳受到损伤的风险,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池模组的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请参阅图6,并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其中之一设有朝另一延伸形成的延伸结构220,延伸结构220具有弹力;其中,延伸结构220凸设有插扣结构150,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另外之一设有插扣孔221;或,延伸结构220设有插扣孔221,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另外之一凸设有插扣结构150;插扣结构150与插扣孔221扣接配合。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第二支架200设有朝第一支架100延伸形成的延伸结构220(可类推延伸结构220设于第一支架100的情形,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详细赘述),延伸结构220设有插扣孔221而第一支架100设有插扣结构150,其中,在第二支架200靠近第一支架100、且插扣孔221移动至与插扣结构150对位的位置之前,延伸结构220会产生背离第一支架100的弹性形变,并在插扣孔221移动至与插扣结构150对位的位置时恢复弹性形变,以使插扣孔221与插扣结构150实现可靠的扣接关系(可类推延伸结构220设有插扣结构150而第一支架100设有插扣孔221的情形,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在极耳对应穿设于第一穿接槽201后能够通过插扣孔221与插扣结构150的扣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操作简便,连接可靠。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模组壳体设有至少一个转轴结构,第一支架100背离第二支架20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卡扣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扣接于模组壳体的转轴结构,以使第一支架100能够绕模组壳体的转轴结构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支架100可将卡扣结构(图中未示出)扣接至模组壳体的转轴上,以轻松、快速地实现第一支架100和模组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同样利于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此外,通过将第一支架100背离第二支架200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而不是将第一支架100的相邻于其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侧面的一侧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还可便于促使第一支架100的靠近第二支架200的一侧基本同步到位,如此,无论第一支架100是否设有第二穿插槽,第一支架100均能够协调、精准、快速地与第二支架200(和各极耳)实现相应的配合,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耳支架的装配便利性,并利于进一步降低极耳变形、磨损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用于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于其靠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第一穿接槽,所述第一穿接槽用于供极耳穿设于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于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开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第二穿接槽,所述第二穿接槽与所述第一穿接槽对位设置,所述第二穿接槽和与其对位的所述第一穿接槽共同围合形成穿接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其中之一凸设有至少一个插接结构,另一则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所述插接结构插接配合的插接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其中之一设有朝另一延伸形成的延伸结构,所述延伸结构具有弹力;
其中,所述延伸结构凸设有插扣结构,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另外之一设有插扣孔;
或,所述延伸结构设有插扣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另外之一凸设有插扣结构;
所述插扣结构与所述插扣孔扣接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转轴结构,用于卡入模组壳体的卡扣结构,以使所述第一支架与模组壳体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卡扣结构,用于扣接于模组壳体的转轴结构,以使所述第一支架能够绕模组壳体的转轴结构转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对位结构,用于与模组壳体对位配合。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于其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位连接汇流排。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接槽的于所述第二支架厚度方向的截面尺寸沿极耳穿出的方向渐缩设置。
10.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壳体、多个电芯和多个汇流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支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162073.0U CN214957100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162073.0U CN214957100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57100U true CN214957100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11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162073.0U Active CN214957100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5710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36612A1 (zh) * | 2022-08-19 | 2024-02-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
2020
- 2020-12-23 CN CN202023162073.0U patent/CN21495710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36612A1 (zh) * | 2022-08-19 | 2024-02-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624213B1 (en) | Lithium battery package | |
CN214957100U (zh) | 极耳支架及电池模组 | |
CN115064749A (zh) | 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及集流构件 | |
CN202025907U (zh) | 电连接器 | |
TW202234762A (zh) | 端子模組以及背板連接器 | |
CN210838308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9833104U (zh) | 一种储能连接器 | |
CN215732328U (zh) | 一种大电流防水排针连接器 | |
CN221447545U (zh) | 一种排插连接模块 | |
CN214674673U (zh) | 一种碳刷盒及碳刷座 | |
CN218770455U (zh) | 电力轨道连接件和电力轨道系统 | |
CN220628173U (zh) | 输出端组件 | |
CN213584287U (zh) | 可快速更换导电端子的太阳能连接器组件 | |
CN216015578U (zh) | 电池模组 | |
CN220604929U (zh) | 极柱、连接片、连接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215578958U (zh) | 电池模组 | |
CN212907973U (zh) | 一种电芯与汇流排的安装结构和动力电池包 | |
CN211789875U (zh) | 一种转换器 | |
CN217281004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装pack结构 | |
CN220914416U (zh) | 一种电池支架及电池模组 | |
CN113937561B (zh) | 一种旋转接触电连接组件 | |
CN213366735U (zh) | 一种低压插件固定结构和动力电池包 | |
CN221727291U (zh) | 一种电芯支架及电芯组 | |
CN210443692U (zh) | 一种耐高电压的dc电源插座 | |
CN211239787U (zh) | 一种分离式太阳能接线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