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9875U - 一种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9875U
CN211789875U CN202020579092.4U CN202020579092U CN211789875U CN 211789875 U CN211789875 U CN 211789875U CN 202020579092 U CN202020579092 U CN 202020579092U CN 211789875 U CN211789875 U CN 211789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bush
pole
plug
side wal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7909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瑞铁
王清旺
龙海岸
成励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7909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98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9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98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转换器,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插座套上的螺纹孔存在开裂风险,并且生产时容易脱落分离而发明。所述转换器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插孔,插孔用于供插头插入;插套座,设置于外壳内部,插套座上设置有插套容纳槽,插套容纳槽内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插套组件,用于供插头插接,插套组件安装于插套容纳槽内,并且卡接于卡接部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以阻止插套组件向远离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插销,一端与插套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以及第二侧壁并伸出外壳外部。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用于转接插头。

Description

一种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换器。
背景技术
转换器,是将一种形式的插座转换为另外一种或者多种形式的插座的装置,例如多国转换器,多国转换器可将欧标插座转换为国标插座,或者将美标插座转换为国标插座,以便能够在欧标、美标插座上通过多国转换器为国标插头的电器供电。
在现有技术中,转换器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安装有插套座,插套座上安装有L极插套组件、N极插套组件以及地极插套组件,其中,L极插套组件与N极插套组件是通过螺钉与插套座固定连接的,由于转换器的外壳以及插座套大多是由塑料材料制成,因此,再拧紧螺钉后,插套座上的螺纹孔存在开裂的风险,并且在生产线上进行装配时,还未安装螺钉的L极插套组件与插套座之间以及N极插套组件与插套座之间容易分离、脱落,导致装配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换器,L极插套组件、N极插套组件与插套座之间均通过卡接结构进行固定,可避免L极插套组件、N极插套组件与插套座之间的固定结构分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换器,包括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用于供插头插入;插套座,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插套座上设置有插套容纳槽,所述插套容纳槽内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插套组件,用于供所述插头插接,所述插套组件安装于所述插套容纳槽内,并且卡接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以阻止所述插套组件向远离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插销,一端与所述插套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并伸出所述外壳外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由于在插套容纳槽内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通过卡接部将插套组件卡接于卡接部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通过卡接部限制插套组件的位置,防止插套组件与插套座分离,从而避免拧紧螺钉后,导致插套座上的螺纹孔开裂,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并且在生产线上进行装配时,直接将插套组件卡接在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与卡接部之间,并且插销与插套组件固定连接,即插销、插套组件以及插套座相对固定,在生产线上可避免因未固定,导致插套组件与插套座分离、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可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套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套座、第二侧壁、L极插套组件以及N极插套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极插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N极插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极插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极插销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侧壁(下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外壳;110、第一侧壁;111、插孔;120、第二侧壁;121、收纳槽;122、定位板;123、定位槽;124、卡接板;125、卡接孔;126、贯穿孔;200、插套座;210、凸起;211、导向斜面;220、开口;230、支撑柱;240、隔板;250、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1、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0、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1、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70、地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80、定位键;290、卡接键;300、L极插套组件;310、L极连接带;320、L极两极插套;330、L极三极插套;340、L极支撑板;400、N极插套组件;410、N极连接带;420、N极两极插套;430、N极三极插套;440、N极支撑板;500、地极插套组件;510、地极连接带;520、地极三极插套;530、弹片;600、L极插销;700、N极插销;800、地极插销;810、切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换器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换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外壳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所述第一侧壁110上开设有插孔111,所述插孔111用于供插头插入;插套座200,设置于所述外壳100内部,所述插套座200上设置有插套容纳槽,所述插套容纳槽内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插套组件,用于供所述插头插接,所述插套组件安装于所述插套容纳槽内,并且卡接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以阻止所述插套组件向远离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插销,一端与所述插套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20并伸出所述外壳100外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由于在插套容纳槽内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通过卡接部将插套组件卡接于卡接部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通过卡接部限制插套组件的位置,防止插套组件与插套座200分离,从而避免拧紧螺钉后,导致插套座200上的螺纹孔开裂,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并且在生产线上进行装配时,直接将插套组件卡接在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与卡接部之间,并且插销与插套组件固定连接,即插销、插套组件以及插套座200相对固定,在生产线上可避免因未固定,导致插套组件与插套座200分离、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可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插套组件包括连接带、三极插套和二级插套,所述三极插套和所述二级插套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带的两端,所述卡接部为固定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侧壁上的凸起210,所述凸起210上朝向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口的面为导向斜面211,当所述插套组件沿垂直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插入所述插套容纳槽时,所述导向斜面211与所述连接带挤压接触,并使所述连接带弹性形变,当所述连接带越过所述凸起210时,所述连接带在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卡入所述凸起210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卡接部即为在插套容纳槽的侧壁上设置的凸起210,并且在凸起210上设置导向斜面211,插套组件包括连接带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带两端的三极插套和两极插套,连接带卡接于该凸起210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从而阻止插套组件整体向远离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在安装时,将插套组件由插套容纳槽的槽口沿垂直于插套容纳槽槽底的方向插入插套容纳槽内,使连接带沿导向斜面211向插套容纳槽的槽底滑动,由于插套组件整体一般为铜片制成,在滑动过程中,连接带被挤压,使连接带产生一个向设置有凸起210的侧壁运动的弹力,当连接带滑动至插套容纳槽的槽底时,即连接带与凸起210分离,此时在弹力作用下,连接带向设置有凸起210的侧壁运动,从而卡入凸起210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并且由于插套组件与凸起210之间以及插套组件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的摩擦力,也可以限制插套组件沿平行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从而插套组件与插套座200之间相对固定。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插套容纳槽内设置有隔板240,所述隔板240将所述插套容纳槽分隔为二级插套容纳槽和三极插套容纳槽,所述隔板240上设置有开口220,所述凸起210设置于所述三极容纳槽的侧壁上,所述二级插套设置于所述二级插套容纳槽内,所述三极插套设置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连接带设置于所述开口220处,并卡接于所述凸起210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通过隔板240将插套容纳槽分隔为二级插套容纳槽和三极插套容纳槽,然后再该隔板240上开设开口220,从而使连接带卡在该开口220中,从而防止插套组件沿平行于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插套组件固定于插套容纳槽内。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隔板240上设置有支撑柱230,所述支撑柱230垂直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的槽底,所述连接带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平行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的槽底,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柱230的端面上。通过在连接带上固定设置一个支撑板,在隔板240上设置支撑柱230,将支撑板设置于支撑柱230上,从而增加插套组件整体的支撑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插套容纳槽设置有两组,分别为L极插套容纳槽和N极插套容纳槽,所述插套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为L极插套组件300和N极插套组件400,所述插销设置有两个,分别为L极插销600和N极插销700,所述L极插套组件300对应安装于所述L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N极插套组件400对应安装于所述N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L极插销600与所述L极插套组件300连接,所述N极插销700与所述N极插套组件400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L极插套容纳槽包括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0和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N极插套容纳槽包括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0和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所述L极插套容纳槽与所述N极插套容纳槽内的隔板240上均开设有所述开口220并设置有所述支撑柱230,所述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和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凸起210,所述插销包括L极插销600和N极插销700,所述第一侧壁110上的所述插孔111包括与所述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0、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0以及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一一对应的L极两极插孔、L极三极插孔、N极两极插孔以及N极三极插孔。
如图3、图4、图5所示,所述L极插套组件300包括L极连接带310以及固定于所述L极连接带310两端的所述L极两极插套320和所述L极三极插套330,所述L极插销600固定于所述L极两极插套320上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20的面上,所述L极支撑板340固定于所述L极连接带310上,所述L极连接带310安装于所述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0与所述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之间的隔板240上设置的所述开口220处,并卡接于所述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内的所述凸起210与所述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的槽底之间,所述L极支撑板340设置于所述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0与所述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之间的隔板240上设置的所述支撑柱230的端面上,所述L极两极插套320安装于所述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0内,所述L极三极插套330安装于所述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内。
如图3、图4、图6所示,所述N极插套组件400包括N极连接带410以及固定于所述N极连接带410两端的所述N极两极插套420和所述N极三极插套430,所述N极插销700固定于所述N极两极插套420上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20的面上,所述N极支撑板440固定于所述N极连接带410上,所述N极连接带410安装于所述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0与所述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之间的隔板240上设置的所述开口220处,并卡接于所述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内的所述凸起210与所述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的槽底之间,所述N极支撑板440设置于所述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0与所述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之间的隔板240上设置的所述支撑柱230的端面上,所述N极两极插套420安装于所述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0内,所述N极三极插套430安装于所述N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6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50、L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51与N极两极插套容纳槽260、N极三极插套430插套容纳槽的结构相同并且沿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并且L极插套组件300与N极插套组件400结构也相同。
优选地,L极插套组件300为一体成型结构,即L极连接带310、L极两极插套320以及L极三极插套330为一体成型结构,L极插销600与L极插套组件300之间为固定连接,其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N极插套组件400也为相同结构,在此不再重复描述其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如图3所示,所述插套座200上还设置有地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70,如图4所示,并且对应安装有地极插套组件500以及地极插销800,如图8所示,所述地极插套组件500包括地极连接带510和固定于所述地极连接带510上的地极三极插套520,所述地极连接带510设置于所述插套座20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之间,所述地极三极插套520设置于所述地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70内,如图7所示,所述地极插销800一端设置于所述地极连接带510上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20的面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侧壁120伸出所述外壳100外部,所述插孔111还包括与所述地极三极插套容纳槽270对应的地极三极插孔111。通过设置地极插套组件500,并且地极插销800与地极连接带510转动连接,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能够同时适用于三极插孔111和两极插孔111的插座,从而提高转换器的适用范围。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二侧壁120上设置有收纳槽121,所述收纳槽121用于收纳所述地极插销800,所述地极插销800可在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120和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地极插销80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平行时,所述地极插销800处于所述收纳槽121内。通过在第二侧壁120上开设一个用于收纳地极插销800的收纳槽121,在转换器插接在两极插孔111的插座上时,可将地极插销800转动至收纳槽121内,从而不影响转换器的正常使用,在转换器插接在三极插孔111的插座上时,只需将转换器转出收纳槽121至与第二侧壁120相互垂直的位置,此时转换器即可适用于三极插孔111的插座上,并且由于收纳槽121可使地极插销800完全收纳于槽体内部,在作为应用于两极插孔111的插座上时,地极插销800不会影响L极插销600和N极插销700正常插入插孔111内。
如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地极连接带510上靠近所述地极插销800的一端端部固定有弹片530,所述弹片530用于阻止所述地极插销800由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位置向所述收纳槽121内转动。通过在地极连接带510的端部固定设置一个弹片530,通过弹片530可限制地极插销800由垂直于第二侧壁120的位置向收纳槽121内转动,即通过弹片530限制地极插销800转动,从而保证地极插销800保持在垂直于第二侧壁120的位置,防止地极插销800倾斜导致不易将插销插入插座内。
如图7、图8、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地极插销800为圆柱形插销,所述地极插销800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120时,所述地极插销800的外壁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上的贯穿孔126的内壁贴合。在地极插销800垂直于第二侧壁120时,地极插销800的外壁与第二侧壁120上的贯穿孔126的内壁贴合,即地极插销800与贯穿孔126的内壁之间为面与面接触,假设由垂直于第二侧壁120的位置向容纳槽内转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当地极插销800在处于垂直于第二侧壁120的位置时,则可以确保地极插销800不能继续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更进一步保证地极插销80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保持90°垂直状态,避免不易插接的情况发生。
为使地极插销800能够正常收入收纳槽121内,如图8、图9、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地极插销800上与所述地极连接带510铰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切面810,所述切面810朝向远离所述收纳槽121的一侧,当所述地极插销800转动至所述收纳槽121内时,所述切面810用于避让所述第二侧壁120上的所述贯穿孔126远离所述收纳槽121的一侧的边缘。通过在地极插销800上设置切面810,当地极插销800向收纳槽121内转动时,该切面810可与贯穿孔126的边缘相互配合形成避让,从而可避免地极插销800转动后抵接在贯穿孔126的边缘上,不能顺利进入收纳槽121内。
如图4、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二侧壁120朝向所述外壳100内部的面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定位板122,所述定位板122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方向开设有定位槽123,所述插套座200的外壁上设置有定位键280;或者所述定位板122上设置有所述定位键280,所述插套座200的外壁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方向开设有所述定位槽123,所述定位键280插入所述定位槽123内。在安装时,通过将定位键280插入定位槽123内,即可防止插套座200沿平行于第二侧壁120的方向移动,即提前形成初步定位,然后直接将插套座200与第二侧壁120进行固定连接即可,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更进一步地,如图3、图10所示,在第二侧壁120上还设置有垂直于第二侧壁120的卡接板124,卡接板124上开设有卡接孔125,插套座200的外壁上固定有卡接键290,或者在卡接板124上固定有卡接键290,在插套座200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接孔125,第二侧壁120与插套座200之间通过卡接孔125和卡接键290相互卡接。通过在第二侧壁120与插套座200之间设置卡接孔125和卡接键290,可限制插套座200向远离第二侧壁120的方向移动,从而将插套座200固定于第二侧壁1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壳100可设置为上盖和下盖两部分,上盖为具有开口220的壳体结构,下盖设置于开口220处,如图10所示,第二侧壁120即为下盖,上盖上与开口220相对的侧壁为第一侧壁110,通过将外壳100分为上盖和下盖两部分,在安装时,可先将地极插销800、插套座200、L极插套组件300、L极插销600以及N极插套组件400、N极插销700均安装在下盖上,最后将上盖与下盖扣合,更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并且下盖和上盖之间可以通过设置相互卡接的卡接结构进行固定,也可以直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上盖与下盖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用于供插头插入;
插套座,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插套座上设置有插套容纳槽,所述插套容纳槽内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
插套组件,用于供所述插头插接,所述插套组件安装于所述插套容纳槽内,并且卡接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以阻止所述插套组件向远离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
插销,一端与所述插套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并伸出所述外壳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组件包括连接带、三极插套和二级插套,所述三极插套和所述二级插套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带的两端,所述卡接部为固定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侧壁上的凸起,所述凸起上朝向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口的面为导向斜面,当所述插套组件沿垂直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的方向插入所述插套容纳槽时,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连接带挤压接触,并使所述连接带弹性形变,当所述连接带越过所述凸起时,所述连接带在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卡入所述凸起与所述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容纳槽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插套容纳槽分隔为二级插套容纳槽和三极插套容纳槽,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三极容纳槽的侧壁上,所述二级插套设置于所述二级插套容纳槽内,所述三极插套设置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连接带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并卡接于所述凸起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的槽底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垂直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的槽底,所述连接带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平行于所述三极插套容纳槽的槽底,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容纳槽设置有两组,分别为L极插套容纳槽和N极插套容纳槽,所述插套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为L极插套组件和N极插套组件,所述插销设置有两个,分别为L极插销和N极插销,所述L极插套组件对应安装于所述L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N极插套组件对应安装于所述N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L极插销与所述L极插套组件连接,所述N极插销与所述N极插套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座上还设置有地极三极插套容纳槽,并且对应安装有地极插套组件以及地极插销,所述地极插套组件包括地极连接带和固定于所述地极连接带上的地极三极插套,所述地极连接带设置于所述插套座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地极三极插套设置于所述地极三极插套容纳槽内,所述地极插销一端固定于所述地极连接带上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面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侧壁伸出所述外壳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地极插销,所述地极插销可在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和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地极插销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时,所述地极插销处于所述收纳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极连接带上靠近所述地极插销的一端端部固定有弹片,所述弹片用于阻止所述地极插销由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向所述收纳槽内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极插销为圆柱形插销,所述地极插销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时,所述地极插销的外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贯穿孔的内壁贴合,并且所述地极插销上与所述地极连接带铰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切面,所述切面朝向远离所述收纳槽的一侧,当所述地极插销转动至所述收纳槽内时,所述切面用于避让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贯穿孔远离所述收纳槽的一侧的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外壳内部的面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插套座的外壁上设置有定位键;或者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所述定位键,所述插套座的外壁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开设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键插入所述定位槽内。
CN202020579092.4U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转换器 Active CN2117898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79092.4U CN211789875U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79092.4U CN211789875U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转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9875U true CN211789875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58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79092.4U Active CN211789875U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98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36777A (en) Electrical outlet device for connection with various types of plugs
US5013260A (en) Communication box assembly
CN211789875U (zh) 一种转换器
US6270364B1 (en) Portable electrical adapter
CN214254911U (zh) 电连接器装置
CN211789779U (zh) 便捷连接器
CN217469022U (zh) 一种排插
CN217788812U (zh) 一种接线器
CN218415115U (zh) 绕线固定排插
CN219843240U (zh) 一种一体式电源插座
CN218448602U (zh) 一种插座
CN213845765U (zh) 插座模块
CN216672080U (zh) 一种基于稳固型防松动的排插
CN218123812U (zh) 用于插座的支架
CN216693157U (zh) 快速拔插取电灯
CN220106946U (zh) 硬盘扩展坞
CN113346184B (zh) 用于园林工具的锂电池模组
CN220172438U (zh) 多进线孔插头
CN217684877U (zh) 具有快速拔插结构的灯具和照明装置
CN212659619U (zh) 一种用于电能表的电池盒及电能表
CN217036090U (zh) 一种连接器母座组合式导电端结构
CN215118824U (zh) 一种车载保险丝座
CN219643644U (zh) 用于电动工具电池包的充电座
CN218525853U (zh) 双口电源连接器
CN219180794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