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4957U - 压缩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44957U
CN214944957U CN202022292220.XU CN202022292220U CN214944957U CN 214944957 U CN214944957 U CN 214944957U CN 202022292220 U CN202022292220 U CN 202022292220U CN 214944957 U CN214944957 U CN 214944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ne
main seat
blade
chamber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922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睿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d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d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d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d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922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44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44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44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缩机结构,于叶片转子的外围设置偏心的叶室体,叶室体可转动地枢架在主座上,且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与叶室体内的圆周壁相切接触,并于叶室体内构成偏心的月弧形叶室;叶片转子上设有可径向滑动的叶片,叶片之外伸端设有叶片枢接部,可枢接在叶室内圆周壁两侧,并让叶片顶端紧靠在内圆周壁上,叶室内部由叶片分隔成进气吸入区及缩排出区;且随着叶片转子转动时带动叶片,再由叶片带动叶室体跟着转动,使气体由气体入口进入叶室压缩后再由气体出口排出;因运转时叶片只于叶室体上固定的一处扭动,来与叶室其他部位产生接触摩擦,且叶片转子与叶室体之间的接触摩擦为两者接触圆周长的相差,可有效降低压缩机运转的摩擦损耗。

Description

压缩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压缩机结构,尤指一种具有降低叶轮及叶片与叶室内部之间的摩擦损耗的气体压缩机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传统的叶轮式压缩机,其主要包括:叶室体7及叶片转子8;叶室体7内设有圆形断面的叶室71,于叶室71周侧设有对外连通的气体出口72及气体入口73,叶片转子8 偏心地设于叶室71内接近气体出口72、气体入口73之间的一侧,于叶片转子8的叶轮81朝其外周侧呈放射状地设有多个可产生径向伸缩的叶片80,各叶片80的外伸端801常态性保持抵顶于叶室71的内壁710;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叶室体7可被固定于本体70内。
在操作时,当叶片80通过气体入口73,可将经由气体入口73进入叶室71内的气体,在两两叶片80之间逐渐推向气体出口72,上述气体通过两两叶片80之间叶室71内容积逐渐缩小而形成压缩至高压气体后,再通过气体出口72向外导出,以完成压缩空气的作业。
然而,由于上述压缩机于运转时,各叶片80及叶轮81常态性的与叶室71内壁710之间产生相对的滑动摩擦,因此会在各叶片80及叶轮81与叶室71内壁710之间造成持续的贴压磨耗,不仅大量耗损能源,且因摩擦产生高热,均严重影响产品的使用效能及耐用寿命。
再者,由于上述叶室71的气体出口72及气体入口73位置固定,因此叶片80及叶轮81在运作中,均针对叶室71内壁710的固定接触部位7101产生摩擦,使用越久,固定接触部位7101 因被磨耗所产生的凹缺程度越明显,此凹缺部位将在运转中造成叶片80通过时的跳动或颤动,严重影响运作过程的气密性及安静度,应有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其于叶片转子的外围设置偏心的叶室体,所述叶室体可转动地枢架在主座上,且所述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与叶室体内的圆周壁相切接触,形成轴向分隔线,并于所述叶室体内构成偏心的月弧形叶室;所述叶片转子的叶轮周侧设有径向叶片槽,其内可容设滑动叶片,所述叶片的外伸端具有叶片枢接部,可固定枢接在所述叶室内圆周壁的两侧,让所述叶片顶端紧靠所述叶室内圆周壁上(或内),使所述叶室内部由所述叶片分隔成进气吸入区及压缩排出区,且所述进气吸入区设有气体入口,所述压缩排出区设有气体出口;随着所述叶片转子转动而带动叶片,再由所述叶片的叶片枢接部带动叶室体跟着转动,使得气体由气体入口进入所述叶室,再经压缩后由气体出口排出,完成气体压缩作业;因所述叶室体随着叶片带动而转动,且所述叶片的叶片枢接部受到所述叶室体相对叶片转子为偏心的转动轨迹限制,使得所述叶片只于叶室体的内圆周壁上固定的一处紧密贴靠扭动,不会有压缩过程的内部气体压力过大而将叶片回压缩入叶片槽产生空隙的问题,且所述叶片未与叶室内圆周壁其他部位产生接触摩擦,而所述叶片转子与叶室体为偏心相切并同时转动,两者相对为滚动摩擦,每转动一周只相当于两者圆周长相差的滑动摩擦,可有效减少压缩机整体零部件的磨损及能量的损耗。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叶片枢接部设为在叶片两侧向外凸伸的叶片凸轴,且所述叶室体上设有叶片被枢接部与所述叶片枢接部相枢接,使得所述叶片的叶片顶端与所述叶室的内圆周壁之间保持轴向密封接触,形成轴向叶片接触线及凹入所述内圆周壁的轴向叶片接触圆弧面的其中一种。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气体入口及气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叶室体的轴向不同位置,且所述主座由主座本体及主座副体所组成,所述主座本体朝向叶室体的一侧设有圆形且具开口的叶室体容室,以供收容所述叶室体接近所述气体出口的一端,并遮闭所述气体出口;在所述主座本体与主座副体之间,由至少一组合支架予以固定组合,并支撑形成至少一透空部,让所述气体入口的一端裸露于透空部,不受叶室体容室的遮闭;且于所述叶室体容室的内部设有一圆形内边壁,所述内边壁与所述主座本体的外壁之间设有一内外连通的导出槽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其于主座外侧两旁分别设有架体,所述架体与所述主座之间设有至少一自动调节组件,利用所述自动调节组件可驱动所述主座及叶室体产生随时紧靠所述叶片转子的相对位移,以达到自动调整消除所述叶室体内圆周壁与所述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间的间隙的功能。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主座外周缘的两个端边分别设有导斜面;且于所述架体组的两侧分别设具侧折缘,侧折缘对应所述导斜面处分别设具侧孔,所述自动调整组件设具有轴杆、两迫紧件及弹性调整元件,所述两迫紧件受所述弹性调整元件作用,而可滑动地套合于所述轴杆上,且使两迫紧件分别穿过相对称的各两侧折缘的侧孔,并受所述弹性调整元件的自动弹性扭转作用而朝向所述主座靠近,各所述迫紧件上分别设有对应于所述导斜面的迫紧斜面,利用所述弹性调整元件使二迫紧件具有自行相互弹性靠近迫紧的机能,使各迫紧斜面常态对主座的导斜面产生向上抵顶的作用。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主座由主座本体、主座副体所组成,所述架体组由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所组成,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座本体、主座副体的外侧,于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上各设有转轴端孔,第一架体的转轴端孔对应于所述主座本体的一偏心轴孔,第二架体的转轴端孔对应于所述主座副体的一副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与副偏心轴孔为长椭圆形孔,且所述长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所述自动调整组件驱动调整所述叶室内圆周壁与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之间隙的调整方向相同,短轴则与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及第二转子轴的直径相等,让所述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穿过偏心轴孔,再枢架在所述第一架体的转轴端孔,所述第二转子轴穿过副偏心轴孔,再枢架在所述第二架体的转轴端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相对所述叶室体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主座表侧的导出槽孔之间,另设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具有对应所述导出槽孔的调节开口,当所述调节件相对于主座进行调节,可改变所述调节开口与所述导出槽孔重叠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导出槽孔的相通起始点,进而改变压缩行程的长短,可简易且迅速的改变压缩机的排出压缩比。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具有调节杆及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枢转地套合于所述叶室体外周侧与所述主座的叶室体容室之间,且于所述调节件设有被驱动部及调节开口,所述被驱动部可为多个均匀排列的凸齿列,所述调节开口保持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局部重叠;所述调节杆由所述主座外部伸入,且于其端部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为可与所述被驱动部相啮合的外螺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叶轮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外观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结构的底侧方向观视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沿叶片转子横向剖切的剖面结构;即沿图5B-B线方向观视的剖面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沿叶片转子纵向剖切的剖面结构图;即沿图4A-A线方向观视的剖面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叶室体及叶片位于压缩气体及吸入气体的初始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叶室体及叶片位于气体的压缩后及排出前的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叶室体及叶片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C部位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1、8叶片转子
10、81叶轮
11第一转子轴
12第二转子轴
13叶片槽
131通气道
14、14a、80叶片
141、141a叶片枢接部
15传动元件
2、2a、7叶室体
20、20a叶室本体
21叶室盖体
201、300开口
202、202a、71叶室
203内圆周壁
2021第一空间
2022第二空间
206凸轴孔
205、205a、73气体入口
204、204a、72气体出口
207、207a叶片被枢接部
211副凸轴孔
212副叶片被枢接部
3主座
30主座本体
31主座副体
301叶室体容室
3011内边壁
302凸轴
303偏心轴孔
304外壁
305导出槽孔
306、313导斜面
307结合支架
3071螺纹孔
308透空部
311副凸轴
312副偏心轴孔
314副体螺丝孔
4架体组
40第一架体
41第二架体
401、411转轴端孔
402、412侧折缘
403、413开口侧
404、414侧孔
5自动调整组件
51轴杆
511自旋螺纹段
512多边形断面段
52、53迫紧件
521、531迫紧斜面
54弹性调整元件
541自旋螺帽
542末端固定件
543扭力弹簧
6压缩比调节组件
61调节杆
611驱动部
62调节件
621被驱动部
622调节开口
70本体
710内壁
7101固定接触部位
801外伸端
X轴向分隔线
Y轴向叶片接触线
Z轴向叶片接触圆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2至图5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包括:叶片转子1、叶室体2、主座3、架体组4及自动调整组件5;其中叶片转子1具有呈圆柱形的叶轮10,于叶轮10的中心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子轴11及第二转子轴12,且于叶轮10上设有径向叶片槽13,上述第一转子轴11及第二转子轴12至少其中之一内部设有可连通于叶片槽13的通气道131;第一转子轴11及第二转子轴12至少其一可经由传动元件15(可为齿轮或皮带轮)链接外部的动力以驱动叶片转子1转动;叶片槽13内收容可径向滑动的叶片14,叶片14朝向叶片槽13 外的外伸端设有叶片枢接部141,在本实施例中,叶片枢接部141设成为在叶片14两侧向外凸伸的叶片凸轴。
叶片转子1外围设有偏心的叶室体2,叶室体2可由圆筒状的叶室本体20及叶室盖体21 所组成,叶室本体20内部设有同心且朝一侧设具开口201的圆柱形叶室202,叶室202内壁周边设有内圆周壁203,叶轮10周壁与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有相切处,形成轴向分隔线 X及月弧形的叶室容量空间,且叶片14的叶片枢接部141可枢接在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 的两侧,让叶片14顶端紧靠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上形成轴向叶片接触线Y,又于紧临轴向叶片接触线Y两侧的叶室本体20周壁上,在叶片14的推进方向设有气体出口204,相反于推进方向的另一侧设有气体入口205,且气体出口204及气体入口205分别位于叶室本体20的轴向不同位置;于叶室本体20远离开口201的一侧壁的中央设有凸轴孔206,及在侧壁贴近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边上设有叶片被枢接部207。
叶室本体20的开口201由叶室盖体21封盖;叶室盖体21朝向开口201的一侧设有与叶室本体20的凸轴孔206相对应的副凸轴孔211,以及与叶室本体20的叶片被枢接部207相对应的副叶片被枢接部212,叶片被枢接部207及副叶片被枢接部212分别用以枢接叶片14的叶片枢接部141。
主座3由主座本体30及主座副体31所组成;主座本体30朝向叶室体2的一侧设有圆形且具开口300的叶室体容室301,以供收容叶室本体20接近气体出口204的侧端,并使接近气体入口205的侧端裸露于叶室体容室301之外;于主座本体30远离开口300的一侧壁中央设有凸轴302,凸轴302相对叶片转子1的旋转中心呈偏心位置,且叶室本体20的凸轴孔206可枢套在凸轴302上,使叶室本体20可以凸轴302为转轴进行枢转,且主座本体30的凸轴302上设有偏心贯穿的偏心轴孔303;叶室体容室301内部设有圆形的内边壁3011,在内边壁3011与主座本体30的外壁304之间,位于靠近相对轴向分隔线X附近的位置设有导出槽孔305,且在主座本体30相对靠近轴向分隔线X的外周缘的两个端边各设有导斜面306。
在主座本体30的叶室体容室301朝向叶室体2且隔着叶室体2的一侧,设置有主座副体 31;在主座副体31朝向叶室体容室301的一侧,设有与主座本体30的凸轴302相对应的副凸轴311,以及与主座本体30的偏心轴孔303相对应的副偏心轴孔312,且叶室盖体21的副凸轴孔211可枢套在副凸轴311上,使叶室盖体21可以副凸轴311为转轴进行枢转;在主座副体31外周缘的两个端边设有与主座本体30的导斜面306相对应的导斜面313。
由上述结构组合关系可知,叶室体2以主座本体30的凸轴302及主座副体31的副凸轴 311为两侧转轴以进行枢转,为使叶室体2与主座3间的运转均衡与紧密,主座本体30与主座副体31之间设有组合支架将其两者固定组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图2所示,主座本体30上设有四个结合支架307,每个结合支架307上皆设有螺纹孔3071,在主座副体31相对应四个螺纹孔3071的位置上设有副体螺丝孔314,可让螺丝由副体螺丝孔314锁入结合支架307的螺纹孔3071中,使得主座本体30与主座副体31能够组合固定在一起,且在主座本体30与主座副体31之间撑出透空部308,提供气体入口205对外裸露之用;可将主座本体30 与主座副体31组合固定的实施方式不胜枚举,故不再赘述。
架体组4由第一架体40及第二架体41所组成,分别设置于主座本体30、主座副体31的外侧,于第一架体40及第二架体41上各设有转轴端孔401、411,分别对应于主座3的偏心轴孔303及副偏心轴孔312,让叶片转子1的第一转子轴11及第二转子轴12可穿过偏心轴孔303及副偏心轴孔312后,再枢架在转轴端孔401、411上,使叶片转子1可固定枢架在架体组4上进行枢转;在第一架体40及第二架体41的周侧朝向主座本体30及主座副体31 设有侧折缘402、412及开口403、413,侧折缘402、412在对应主座3的各导斜面306、313 位置,分别设有侧孔404、414。
对应侧折缘402、412的侧孔404、414可装设自动调整组件5,自动调整组件5设置于架体组4的两侧,用以调整消除叶片转子1的叶轮10周壁与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间因运转磨耗所产生的间隙,而为了配合自动调整组件5的装设,主座本体30与主座副体31的偏心轴孔303及副偏心轴孔312设成长椭圆形孔,且所述长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对应自动调整组件5驱动调整叶片转子1的叶轮10周壁与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之间隙的位移方向,且所述长椭圆形孔的短轴则与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11及第二转子轴12的直径相等,以稳定其可调整上述间隙的轨迹;在本实施例中,自动调整组件5具有轴杆51、二迫紧件52、53 及弹性调整元件54,两迫紧件52、53相对靠近地套合于轴杆51上,且两迫紧件52、53分别穿过相对称的各两侧折缘402、412的侧孔404、414,且轴杆51的末端前设有自旋螺纹段 511,末端设有多边形断面段512,弹性调整元件54则分别以自旋螺帽541旋套于自旋螺纹段511,再以末端固定件542套定在多边形断面段512上,并在自旋螺帽541及末端固定件 542之间组合一默认扭力的扭力弹簧543,扭力弹簧54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自旋螺帽541及末端固定件542,使两迫紧件52、53能够弹性调整元件54对自旋螺帽541的自动弹性扭转作用,而自动具备朝向主座本体30、主座副体31靠近,使得两迫紧件52、53所设具的迫紧斜面521、531近接主座本体30与主座副体31,分别由两侧挤迫主座3的导斜面306、313,造成各迫紧斜面521、531常态性对导斜面306、313产生向上抵顶的作用,迫使主座3连带牵动叶室体2往紧贴叶片转子1的叶轮10周壁的方向移动,以自动调整消除上述叶轮10周壁与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间因磨耗所产生的间隙。
图2至图7所示,当叶片转子1、叶室体2与主座3相互组装时,叶室体2设置于主座3的叶室体容室301中,并以凸轴孔206及副凸轴孔211枢架在主座3的凸轴302及副凸轴311上;叶室体2的叶室202则偏心设置于叶片转子1的外围,且叶片转子1的叶轮10周壁与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相切接触形成轴向分隔线X,再配合叶片14顶端压贴在叶室202的内圆周壁203上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恰可使叶片14沿着转动推进方向的前、后侧,分别形成与气体出口204相连通作为压缩排出区的第一空间2021,及与气体入口205相连通作为进气吸入区的第二空间2022。
当外部的动力经由传动元件15驱动第一转子轴12连动叶片转子1转动时,叶片转子1 上的叶片槽13带动其内的叶片14跟着一起转动,然后再经由叶片14上的叶片枢接部141带动叶室体2上的叶片被枢接部207及副叶片被枢接部212,使得叶室体2以主座3上的凸轴 302及副凸轴311为轴座,往叶片转子1相同的旋转方向且相对叶片转子1中心为偏心的位置转动,同时,叶片14受叶室体2在相对偏心位置转动的枢接轨迹限制,造成叶片14随着叶片转子1转动而于叶片槽13内外之间往复伸缩滑动,而因叶片14顶端只于叶室体2的内圆周壁203上固定的一处紧密贴靠扭动,不会有压缩过程的内部气体压力过大而将叶片回压缩入叶片槽及产生空隙而引发气密度不足的缺失。
在上述运转及连动的过程中,当叶片14与叶室体2在图6的位置时,其叶片14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恰好旋转到与轴向分隔线X交会,在叶片14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的后方朝向顺时针方向到轴向分隔线X之间的叶室202空间(即第二空间2022)为最大,同时,位于叶片14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的前方朝向逆时针方向到轴向分隔线X之间的叶室202空间(即第一空间2021)亦为最大,此时,第一空间2021等于第二空间2022,是压缩形成的初始归零状态;随着叶片转子1继续转动令叶片14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超过轴向分隔线X后,则第二空间2022逐渐扩大(即持续进气),第一空间2021则由前揭最大状态逐渐缩小(即持续对气体进行压缩),直到叶室体2的气体出口204到达图7所示的位置,此时,气体出口204将逐渐连通主座3的导出槽孔305,使得在第一空间2021(压缩排出区)内的压缩气体开始由导出槽孔305往外排出,直至叶片14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再度与轴向分隔线X交会,逐步完成气体吸入、压缩及排出的行程;亦即在叶片14形成的轴向叶片接触线Y与轴向分隔线X交会时,第二空间2022等于全叶室202空间,且第一空间2021(压缩排出区)内的压缩气体恰好全部被排出,使得第一空间2021与第二空间2022重叠,是进气行程转压缩行程的交会时刻,即为新的压缩循环开始,如此反复循环运转,以达到压缩机的功效。
如图8、9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包括:叶室体2a,以及与前述第一种实施例相同方式组合的叶片转子1、主座3、架体组4、自动调整组件5等部份;其中叶片转子1具有叶片14a,叶片14a以与前述第一种实施例相同方式组设于叶片转子1的叶片槽13内,惟叶片14a所具设的叶片枢接部141a,在本实施例中将叶片14a外伸端设成具圆形断面的轴型结构,且叶室体2a亦具有叶室本体20a,叶室本体20a设有与前述第一种实施例的叶室本体20相同的叶室202a、凸轴孔206a、气体入口205a及气体出口204a等结构,其差异仅在于:叶室本体20a设有可与叶片枢接部141a相枢接的叶片被枢接部207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叶片被枢接部207a为可枢套叶片枢接部141a(圆形断面的轴型结构)的圆弧形凹槽,以使叶片14a与叶室本体20a之间形成轴向叶片接触圆弧面Z的接触。
如图10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包括: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方式组合的叶片转子1、叶室体2、主座3、架体组4、自动调整组件5,以及设置于叶室体2、主座 3之间的压缩比调节组件6等部份;其中压缩比调节组件6具有调节杆61及调节件62,调节件62可枢转地套合于叶室体2外周侧与主座3的叶室体容室301之间,且于调节件62外周侧设有被驱动部621及调节开口622,被驱动部621可为多个均匀排列的凸齿列,调节开口622保持与主座3的导出槽孔305局部重叠。
调节杆61由主座3外部伸入,且于端部设有与被驱动部621相链接的驱动部61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611为可与被驱动部621(凸齿列)相啮合的外螺纹。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调节杆61裸露于主座3外部的一端,可另链接可驱动调节杆 61转动的电子机构,以达到省力且快速操作的功能。
在应用时,操作者可由外部驱动调节杆61转动,调节杆61经由驱动部611连动调节件 62的被驱动部621,使调节件62产生正、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可改变调节开口622与导出槽孔305的重叠起始位置,进而调整叶室体2的气体出口204导出压缩气体的时机,以达到简易且迅速调整气体压缩比的功能。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结构确可达成降低叶片与叶室202内壁磨耗程度、减少能源耗损并增大压缩比的功效,且可经由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6的增设,更得以简易进行调整不同压缩比。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于叶片转子的外围设置偏心且可同时转动的叶室体,所述叶室体可转动地枢设在主座中;所述叶片转子的叶轮的周壁与叶室体的叶室内圆周壁相切接触形成轴向分隔线,并于所述叶室体内形成偏心的月弧形叶室,所述叶轮周侧设有径向叶片槽,其内可容设滑动叶片,所述叶片的外伸端具有叶片枢接部,由所述叶片枢接部固定枢接在所述叶室体上,让所述叶片以其顶端紧靠在所述叶室内圆周壁,并在所述叶片的顶端与所述叶室内圆周壁之间形成轴向密封接触,使所述叶室内部由所述叶片分隔成进气吸入区及压缩排出区,且所述进气吸入区设有气体入口,所述压缩排出区设有气体出口;而所述叶室体随着叶片带动而转动,所述叶片的叶片枢接部受到所述叶室体相对叶片转子轴心为偏心的转动轨迹限制,使得所述叶片只于叶室体的内圆周壁上固定的一处紧密贴靠扭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枢接部设为在叶片两侧向外凸伸的叶片凸轴,且所述叶室体上设有叶片被枢接部与所述叶片枢接部相枢接,使得所述叶片的叶片顶端与所述叶室的内圆周壁之间保持轴向密封接触,形成轴向叶片接触线及凹入所述内圆周壁的轴向叶片接触圆弧面的其中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入口及气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叶室体的轴向不同位置,且所述主座由主座本体及主座副体所组成,所述主座本体朝向叶室体的一侧设有圆形且具开口的叶室体容室,以供收容所述叶室体接近所述气体出口的一端,并遮闭所述气体出口;在所述主座本体与主座副体之间,由至少一组合支架予以固定组合,并支撑形成至少一透空部,让所述气体入口的一端裸露于透空部,不受叶室体容室的遮闭;且于所述叶室体容室的内部设有一圆形内边壁,所述内边壁与所述主座本体的外壁之间设有一内外连通的导出槽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主座外侧设有架体组,所述架体组与所述主座之间设有至少一自动调整组件,利用所述自动调整组件可驱动所述主座及叶室体,使所述叶室内圆周壁与所述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之间保持紧贴,以调整消除所述叶片转子与叶室体内圆周壁间因运转磨耗所产生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外周缘的二端边分别设有导斜面;且于所述架体组的两侧分别设具侧折缘,侧折缘对应所述导斜面处分别设具侧孔,所述自动调整组件设具有轴杆、两迫紧件及弹性调整元件,所述两迫紧件受所述弹性调整元件作用,而可滑动地套合于所述轴杆上,且使两迫紧件分别穿过相对称的各两侧折缘的侧孔,并受所述弹性调整元件的自动弹性扭转作用而朝向所述主座靠近,各所述迫紧件上分别设有对应于所述导斜面的迫紧斜面,利用所述弹性调整元件使二迫紧件具有自行相互弹性靠近迫紧的机能,使各迫紧斜面常态对主座的导斜面产生向上抵顶的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由主座本体、主座副体所组成,所述架体组由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所组成,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座本体、所述主座副体的外侧,于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上各设有转轴端孔,第一架体的转轴端孔对应于所述主座本体的一偏心轴孔,第二架体的转轴端孔对应于所述主座副体的一副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与副偏心轴孔为长椭圆形孔,且所述长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所述自动调整组件驱动调整所述叶室内圆周壁与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之间隙的调整方向相同,短轴则与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及第二转子轴的直径相等,让所述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穿过偏心轴孔,再枢架在所述第一架体的转轴端孔,所述第二转子轴穿过副偏心轴孔,再枢架在所述第二架体的转轴端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由主座本体、主座副体所组成,所述架体组由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所组成,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座本体、所述主座副体的外侧,于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上各设有转轴端孔,第一架体的转轴端孔对应于所述主座本体的一偏心轴孔,第二架体的转轴端孔对应于所述主座副体的一副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与副偏心轴孔为长椭圆形孔,且所述长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所述自动调整组件驱动调整所述叶室内圆周壁与叶片转子的叶轮周壁之间隙的调整方向相同,短轴则与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及第二转子轴的直径相等,让所述叶片转子的第一转子轴穿过偏心轴孔,再枢架在所述第一架体的转轴端孔,所述第二转子轴穿过副偏心轴孔,再枢架在所述第二架体的转轴端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叶室体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之间,另设有压缩比调节组件,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设有对应所述导出槽孔的调节开口,可调节改变所述调节开口与所述导出槽孔重叠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导出槽孔的相通起始点,改变压缩行程的长短。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叶室体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之间,另设有压缩比调节组件,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设有对应所述导出槽孔的调节开口,可调节改变所述调节开口与所述导出槽孔重叠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导出槽孔的相通起始点,改变压缩行程的长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叶室体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之间,另设有压缩比调节组件,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设有对应所述导出槽孔的调节开口,可调节改变所述调节开口与所述导出槽孔重叠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导出槽孔的相通起始点,改变压缩行程的长短。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叶室体的气体出口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之间,另设有压缩比调节组件,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设有对应所述导出槽孔的调节开口,可调节改变所述调节开口与所述导出槽孔重叠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导出槽孔的相通起始点,改变压缩行程的长短。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具有调节杆及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枢转地套合于所述叶室体外周侧与所述主座的叶室体容室之间,且于所述调节件设有被驱动部及调节开口,所述被驱动部可为多个均匀排列的凸齿列,所述调节开口保持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局部重叠;所述调节杆由所述主座外部伸入,且于其端部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为可与所述被驱动部相啮合的外螺纹。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比调节组件具有调节杆及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枢转地套合于所述叶室体外周侧与所述主座的叶室体容室之间,且于所述调节件设有被驱动部及调节开口,所述被驱动部可为多个均匀排列的凸齿列,所述调节开口保持与所述主座的导出槽孔局部重叠;所述调节杆由所述主座外部伸入,且于其端部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为可与所述被驱动部相啮合的外螺纹。
CN202022292220.XU 2020-10-15 2020-10-15 压缩机结构 Active CN214944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2220.XU CN214944957U (zh) 2020-10-15 2020-10-15 压缩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2220.XU CN214944957U (zh) 2020-10-15 2020-10-15 压缩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44957U true CN214944957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34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92220.XU Active CN214944957U (zh) 2020-10-15 2020-10-15 压缩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44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60000091B1 (ko) 가스압축장치
US6352420B1 (en) Complex teeth-type gas compressor
CN214944957U (zh) 压缩机结构
CN209261814U (zh) 一种涡旋空气压缩机
US20120224986A1 (en) Rotary vane compressor
CN109185129A (zh) 一种涡旋空气压缩机
CN108894828A (zh) 叶片式气动马达
US4671749A (en) Screw compressor
TWM610210U (zh) 壓縮機結構
CN113464433A (zh) 压气装置
CN207315648U (zh) 一种带齿轮传动的压缩机
CN113374573A (zh) 周流式涡轮机
CN207315655U (zh) 一种三腔室三旋叶压缩机
KR101074104B1 (ko) 스크롤 유체기계
CN218151154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双层流道变截面涡轮机
CN113202747A (zh) 一种旋板泵
CN112343818B (zh) 一种泵体结构和空调器
TWI788012B (zh) 壓縮機結構
CN1262392A (zh) 圆弧铰接隔离叶片滚动转子压缩机
KR100498378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의 소음저감장치
CN211009080U (zh) 高速高压三叶罗茨风机
CN114370398A (zh) 压缩机结构
CN109185128B (zh) 一种涡旋空气压缩机
CN208236643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氢气输送装置
CN209798365U (zh) 旋转阻尼器、门盖组件及洗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