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6783U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26783U CN214926783U CN202120740341.8U CN202120740341U CN214926783U CN 214926783 U CN214926783 U CN 214926783U CN 202120740341 U CN202120740341 U CN 202120740341U CN 214926783 U CN214926783 U CN 2149267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sleeve
- fixed
- movable rod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包括固定套、活动套、固定螺母、活动杆、限位螺母和活动件,活动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杆上,固定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套上,固定套固定装配在下固定板的安装孔中,固定螺母装配在固定套上以固定该固定套在下固定板中的装配位置,活动套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下顶针板的安装孔中,活动杆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上顶针板的安装孔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产品上有倒勾强脱而难脱模的缺陷,实现了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的技术效果,让模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占空间,使用灵活而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产品的顶出有机械、液压和气动三种方式。其中机械顶出的运用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产品,顶出动作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产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生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产品仍然在型腔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便是二次顶出。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
如何设计顶出方式才能使得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特别对于需要倒勾的产品很难实现脱模的问题,需要给出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包括固定套、活动套、固定螺母、活动杆、限位螺母和活动件,活动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杆上,固定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套上,固定套固定装配在下固定板的安装孔中,固定螺母装配在固定套上以固定该固定套在下固定板中的装配位置,活动套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下顶针板的安装孔中,活动杆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上顶针板的安装孔中,活动套的底部装配有限位螺母,活动套设有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内安装有活动件,活动杆的外壁设有内退槽,固定套的内壁设有外退槽,活动件沿通孔轴向的长度大于通孔的轴长;当活动件位于由内退槽与通孔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此时活动套与活动杆为同步可移动状态;当活动件退出内退槽转移至由通孔与外退槽组成的第二腔体中,此时活动套为不可移动状态,活动杆为可移动状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套的底部外周环设有一定宽度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作为第一校准位,活动杆的底部外壁上设有第二校准位,固定套的外壁外周环设有作为第三校准位的第二凹槽;在开模第一次顶出状态时,活动套的第一校准位完全移至固定套内,在开模第二次顶出状态时,活动杆的第二校准位移至活动杆内,固定套在下固定板中装配到位后第三校准位处于预设高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内退槽沿活动杆的外壁环设。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的内侧面与底面的衔接处为第一外倒角,活动件的外侧面与底面的衔接处为第二外倒角,内退槽的下内壁为与第一外倒角对应的第一内斜面,外退槽的下内壁为与第二外倒角对应的第二内斜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活动杆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牙孔,活动杆的顶部插入上顶针板的安装孔内并通过固定螺牙孔与上顶针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套的顶部设有外螺牙,并通过该外螺牙与下顶针板的安装孔螺纹连接固定,活动套的顶部外壁环设有凸沿,该凸沿用于限位活动套的顶部在下顶针板的安装孔的安装深度;下顶针板和下固定板闭合时,凸沿嵌入下固定板的安装孔内与位于下固定板的安装孔的固定套的顶部端面相顶靠。
相比于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包括固定套、活动套、固定螺母、活动杆、限位螺母和活动件,活动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杆上,固定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套上,固定套固定装配在下固定板的安装孔中,固定螺母装配在固定套上以固定该固定套在下固定板中的装配位置,活动套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下顶针板的安装孔中,活动杆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上顶针板的安装孔中,活动套的底部装配有限位螺母,活动套设有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内安装有活动件,活动杆的外壁设有内退槽,固定套的内壁设有外退槽,活动件沿通孔轴向的长度大于通孔的轴长;当活动件位于由内退槽与通孔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此时活动套与活动杆为同步可移动状态;当活动件退出内退槽转移至由通孔与外退槽组成的第二腔体中,此时活动套为不可移动状态,活动杆为可移动状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产品上有倒勾强脱而难脱模的缺陷,实现了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的技术效果,让模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占空间,使用灵活而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脱模机构合模状态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脱模机构开模第一次顶出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脱模机构开模第二次顶出的结构图。
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图。
图中,1、固定套;2、活动套;3、固定螺母;4、活动杆;5、限位螺母;6、活动件;7、上顶针板;8、下顶针板;9、下固定板;11、外退槽;12、第二内斜面;13、第三校准位;21、通孔;22、凸沿;23、第一校准位;41、内退槽;42、第一内斜面;43、第二校准位;61、第一外倒角;62、第二外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连接”、“相连”、“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多个”是指大于或者等于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包括固定套1、活动套2、固定螺母3、活动杆4、限位螺母5和活动件6。其中,上顶针板7、下顶针板8和下固定板9由上至下设置,上顶针板7和下顶针板8可上下升降,下固定板9的位置固定,活动杆4的底部通过螺牙孔装配在模具的升降机台上。整体的脱模结构简单而可靠性强,并且该组成的体积比较小而紧凑,在模具中的装配难度比较低,拆装简单,也能够保证模具动作顺畅和加工成本低廉。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套1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套2上,固定套1固定装配在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中,固定螺母3装配在固定套1上以固定该固定套1在下固定板9中的装配位置,当固定套1位置在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中调整好后由固定螺母3锁紧到下固定板9底面而避免让固定套1松动。固定套1的装配结构非常简单,但是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强,为了保证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套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杆4上,活动套2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中,活动套2的底部装配有限位螺母5,活动套2设有贯穿内外的通孔21,通孔21内安装有活动件6,活动杆4的外壁设有内退槽41,固定套1的内壁设有外退槽11,活动件6沿通孔21轴向的长度大于通孔21的轴长;当活动件6位于由内退槽41与通孔21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此时活动套2与活动杆4为同步可移动状态;当活动件6退出内退槽41转移至由通孔21与外退槽11组成的第二腔体中,此时活动套2为不可移动状态,活动杆4为可移动状态。活动套2的装配界结构和自身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但是可靠性强,通过活动件6与固定套1、活动杆4形成干涉,在较小的套筒结构内实现二次顶出的效果,并且其顶出效果得到保证。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套2的顶部设有外螺牙,并通过该外螺牙与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螺纹连接固定,活动套2的顶部外壁环设有凸沿22,该凸沿22用于限位活动套2的顶部在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的安装深度;下顶针板8和下固定板9闭合时,凸沿22嵌入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内与位于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的固定套1的顶部端面相顶靠。凸沿22的设置可以加强下顶针板8与下固定板9、以及活动套2与固定套1之间的结构紧凑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得模具的动作更加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杆4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上顶针板7的安装孔中。活动杆4的外壁的内退槽41沿活动杆4的外壁环设。当活动件6位于由内退槽41与通孔21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此时活动套2与活动杆4为同步可移动状态。活动杆4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牙孔,活动杆4的顶部插入上顶针板7的安装孔内并通过固定螺牙孔与上顶针板7固定连接。为了简化活动杆4在模具上的装配对位难度,将内退槽41设置为沿活动杆4的外壁环设,即使活动杆4在装配的过程中任一角度的装配都可以采用内退槽41与通孔21配合,降低了装配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模具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件6的内侧面与底面的衔接处为第一外倒角61,活动件6的外侧面与底面的衔接处为第二外倒角62,内退槽41的下内壁为与第一外倒角61对应的第一内斜面42,外退槽11的下内壁为与第二外倒角62对应的第二内斜面12。利用简易的斜面相互作用,实现活动杆4、活动套2与固定套1之间的相互干涉,继而实现在较小的套筒结构内做出二次顶出的脱模动作,简化了脱模机构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套2的底部外周环设有一定宽度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作为第一校准位23,活动杆4的底部外壁上设有第二校准位43,固定套1的外壁外周环设有作为第三校准位13的第二凹槽;在开模第一次顶出状态时,活动套2的第一校准位23完全移至固定套1内,在开模第二次顶出状态时,活动杆4的第二校准位43移至活动杆4内,固定套1在下固定板9中装配到位后第三校准位13处于预设高度。缺少校准的模具配件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装配不到位而导致模具运行不顺畅或者顶出不到位等等的缺陷,所以本实施例在活动套2上设置第一校准位23、在活动杆4上设置第二校准位43、在固定套1上设置第三校准位13,能够实现很好的装配和工作行程校准处理,提高模具运行的顺畅度和模具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合模状态下,上顶针板7、下顶针板8与下固定板9依次闭合,此时,活动件6位于内退槽41与通孔21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活动杆4和活动套2为可同步升降状态,活动套2的第一校准位23处于固定套1之外,活动杆4的第二校准位43处于活动套2之外;在开模第一次顶出的状态下,机台驱动活动杆4抬升,活动套2、上顶针板7和下顶针板8随活动杆4同步抬升,当活动杆4的限位螺母5顶靠在固定套1的底部端面时,活动杆4的第一抬升行程到位,此时活动套2的第一校准位23完全移至固定套1内,与此同时,活动杆4的内退槽41、活动套2的通孔21与固定套1的外退槽11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在开模第二次顶出的状态下,机台继续驱动活动杆4抬升,在活动杆4抬升的过程中,活动杆4的内退槽41的第一内斜面42对位于第一腔体中的活动件6产生推力,并且该推力对活动件6的分力使活动件6逐渐从内退槽41中移出并逐渐移至外退槽11中,当活动件6完全移出内退槽41进入第二腔体中后,活动套2则由活动件6限定固定在固定套1上,而活动杆4在失去活动件6的情况下继续抬升,将上顶针板7顶出至与下顶针板8分离,此时,活动杆4的第二校准位43移至活动套2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包括固定套1、活动套2、固定螺母3、活动杆4、限位螺母5和活动件6,活动套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杆4上,固定套1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活动套2上,固定套1固定装配在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中,固定螺母3装配在固定套1上以固定该固定套1在下固定板9中的装配位置,活动套2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中,活动杆4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上顶针板7的安装孔中,活动套2的底部装配有限位螺母5,活动套2设有贯穿内外的通孔21,通孔21内安装有活动件6,活动杆4的外壁设有内退槽41,固定套1的内壁设有外退槽11,活动件6沿通孔21轴向的长度大于通孔21的轴长;当活动件6位于由内退槽41与通孔21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此时活动套2与活动杆4为同步可移动状态;当活动件6退出内退槽41转移至由通孔21与外退槽11组成的第二腔体中,此时活动套2为不可移动状态,活动杆4为可移动状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产品上有倒勾强脱而难脱模的缺陷,实现了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的技术效果,让模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占空间,使用灵活而使用寿命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套(1)、活动套(2)、固定螺母(3)、活动杆(4)、限位螺母(5)和活动件(6),所述活动套(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所述活动杆(4)上,所述固定套(1)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所述活动套(2)上,所述固定套(1)固定装配在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中,所述固定螺母(3)装配在所述固定套(1)上以固定所述固定套(1)在所述下固定板(9)中的装配位置,所述活动套(2)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中,所述活动杆(4)的顶部固定装配在上顶针板(7)的安装孔中,所述活动套(2)的底部装配有限位螺母(5),所述活动套(2)设有贯穿内外的通孔(21),所述通孔(21)内安装有所述活动件(6),所述活动杆(4)的外壁设有内退槽(41),所述固定套(1)的内壁设有外退槽(11),所述活动件(6)沿所述通孔(21)轴向的长度大于通孔(21)的轴长;当所述活动件(6)位于由所述内退槽(41)与通孔(21)组成的第一腔体中,此时所述活动套(2)与活动杆(4)为同步可移动状态;当所述活动件(6)退出所述内退槽(41)转移至由所述通孔(21)与外退槽(11)组成的第二腔体中,此时活动套(2)为不可移动状态,所述活动杆(4)为可移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2)的底部外周环设有一定宽度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作为第一校准位(23),所述活动杆(4)的底部外壁上设有第二校准位(43),所述固定套(1)的外壁外周环设有作为第三校准位(13)的第二凹槽;在开模第一次顶出状态时,所述活动套(2)的第一校准位(23)完全移至所述固定套(1)内,在开模第二次顶出状态时,所述活动杆(4)的第二校准位(43)移至所述活动杆(4)内,所述固定套(1)在所述下固定板(9)中装配到位后所述第三校准位(13)处于预设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退槽(41)沿所述活动杆(4)的外壁环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6)的内侧面与底面的衔接处为第一外倒角(61),所述活动件(6)的外侧面与底面的衔接处为第二外倒角(62),所述内退槽(41)的下内壁为与所述第一外倒角(61)对应的第一内斜面(42),所述外退槽(11)的下内壁为与所述第二外倒角(62)对应的第二内斜面(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4)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牙孔,所述活动杆(4)的顶部插入所述上顶针板(7)的安装孔内并通过所述固定螺牙孔与所述上顶针板(7)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2)的顶部设有外螺牙,并通过该外螺牙与所述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螺纹连接固定,所述活动套(2)的顶部外壁环设有凸沿(22),该凸沿(22)用于限位所述活动套(2)的顶部在所述下顶针板(8)的安装孔的安装深度;所述下顶针板(8)和下固定板(9)闭合时,所述凸沿(22)嵌入所述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内与位于所述下固定板(9)的安装孔的所述固定套(1)的顶部端面相顶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40341.8U CN214926783U (zh) | 2021-04-13 | 2021-04-13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40341.8U CN214926783U (zh) | 2021-04-13 | 2021-04-13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26783U true CN214926783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45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40341.8U Active CN214926783U (zh) | 2021-04-13 | 2021-04-13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26783U (zh) |
-
2021
- 2021-04-13 CN CN202120740341.8U patent/CN2149267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926783U (zh)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倒勾脱模机构 | |
KR100802150B1 (ko) | 코어 금형용 가이드 블록 어셈블리 | |
CN212528563U (zh) | 一种塑料模具斜导行位抽芯机构 | |
CN215095370U (zh)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组件 | |
CN213733186U (zh) | 一种带花键脱螺纹同时强脱倒扣出模结构的模具 | |
CN112223690A (zh) | 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 | |
CN215095409U (zh)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脱模机构 | |
CN110976771A (zh) | 一种用于消失模模具的导向限位装置 | |
CN219256371U (zh) | 模具的顶出机构 | |
CN216782489U (zh) | 一种桶状薄壁橡胶制品模具 | |
CN214773755U (zh) | 一种注塑产品模内出料装置 | |
CN220826269U (zh) | 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 |
CN219466737U (zh) |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 |
CN213891017U (zh) | 汽车保险杠模具大角度双杆斜顶脱模机构 | |
CN115609863B (zh) | 一种餐具成型脱模结构 | |
CN217531744U (zh) | 一种模具延时顶出结构 | |
CN216635173U (zh) | 一种定模弹块顶出限位机构 | |
CN220163121U (zh) | 侧抽芯结构 | |
CN211661024U (zh) | 一种用于消失模模具的导向限位装置 | |
CN221289316U (zh) | 一种封头生产用成型模具 | |
CN219466898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 |
CN218803697U (zh) | 一种橡胶密封圈成型的模具 | |
CN109080080A (zh) | 一种带顶针先复位机构的模具 | |
CN215468086U (zh) | 一种自动脱模磁环压制模具 | |
CN219968683U (zh) | 一种注塑模具螺纹脱模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