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75114U -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75114U
CN214875114U CN202023080808.5U CN202023080808U CN214875114U CN 214875114 U CN214875114 U CN 214875114U CN 202023080808 U CN202023080808 U CN 202023080808U CN 214875114 U CN214875114 U CN 214875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head
tie rod
steering
pull rod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080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阳清
马国鹏
杨闯
王江涛
吕波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gbo Hairui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080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75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75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75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转向拉杆包括:球头组件和拉杆本体,球头组件包括球头、球头座和第一减振件,球头座罩设在球头外,球头相对球头座可活动,第一减振件设在球头和球头座之间,球头和球头座中的一个与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固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拉杆,通过在球头和球头座之间设置第一减振件,在转向拉杆受到较大冲击时,可以减少球头与球头座之间的振动传递,可以使得转向拉杆具有减振性能,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Description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在追求车辆安全性的同时更加关注车辆的舒适性,转向系统作为直接接触驾驶员的车辆子系统,其会将车辆的各种振动直接传递给驾驶员,对车辆的舒适性有很大影响。
目前应用的转向横拉杆总成,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极易传递到方向盘,进而影响驾驶舒适性。而且若转向器受到的冲击过大,还可能导致横拉杆断裂,转向系统无法传递转向力,而使车辆失去转向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向拉杆,该转向拉杆在受到较大冲击时,可以减少球头与球头座之间的振动传递,可以使得转向拉杆具有减振性能,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拉杆的转向横拉杆总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横拉杆总成的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包括:球头组件,所述球头组件包括球头、球头座和第一减振件,所述球头座罩设在所述球头外,所述球头相对所述球头座可活动,所述第一减振件设在所述球头和所述球头座之间;拉杆本体,所述球头和所述球头座中的一个与所述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拉杆本体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拉杆,通过在球头和球头座之间设置第一减振件,在转向拉杆受到较大冲击时,可以减少球头与球头座之间的振动传递,可以使得转向拉杆具有减振性能,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减振件为减振层且覆盖在所述球头座的内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减振件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向拉杆包括: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设在所述拉杆本体的外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减振件为筒形的减振层,且所述第二减振件套设在所述拉杆本体的外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头与所述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拉杆本体固定,所述拉杆本体的邻近所述球头的部分为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所述连接段的周向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部分套设在所述连接段上且容纳于所述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球头与所述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拉杆本体固定,所述第二减振件邻近所述球头设置,所述转向拉杆还包括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罩设在所述球头座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上,所述防尘罩相对所述球头座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横拉杆总成,包括:
内拉杆,所述内拉杆包括内拉杆本体,所述内拉杆本体的第一端设有内球头组件;
外拉杆,所述外拉杆包括外拉杆本体,所述外拉杆本体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内拉杆本体的第二端,所述外拉杆本体的第二端设有外球头组件;
其中,所述内拉杆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拉杆,和/或所述外拉杆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拉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横拉杆总成,通过将内拉杆和/或外拉杆设置为上述转向拉杆,在转向横拉杆受到较大冲击时,可以减少球头与球头座之间的振动传递,可以使得转向横拉杆具有减振性能,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横拉杆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转向横拉杆总成,可以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转向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转向系统,可以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转向拉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转向拉杆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转向拉杆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转向拉杆10;
球头11;球头座12;连接柱121;第一减振件13;
拉杆本体21;连接段211;凹槽212;第二减振件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拉杆10,所述车辆可以为汽车,所述转向拉杆10可以为转向横拉杆的内拉杆或外拉杆。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拉杆10,包括:球头组件和拉杆本体21。
球头组件包括球头11、球头座12和第一减振件13,球头座12罩设在球头11外,球头11相对球头座12可活动,第一减振件13设在球头11和球头座12之间,第一减振件13可以为橡胶件或硅胶件,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球头11和球头座12之间的振动传递。
其中,球头11和球头座12中的一个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例如,在球头11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时,转向拉杆10此时可以为转向横拉杆总成的内拉杆;在球头座12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时,转向拉杆10此时可以为转向横拉杆总成的外拉杆。
在车辆的转向系统中,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器、转向节等结构,转向横拉杆总成包括相连的内拉杆和外拉杆,其中内拉杆的球头座12与转向器相连,例如内拉杆的球头座12上形成有连接柱121,内拉杆的球头座12通过连接柱121与转向器相连,例如连接柱121可以与转向器螺纹连接,外拉杆的球头11与转向节相连。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例如路面不平时,车辆受到冲击,该冲击通过轮胎传递给转向节,再传递给外拉杆,再通过外拉杆传递给内拉杆,然后通过内拉杆传递给转向器。
在内拉杆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由于内拉杆的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内拉杆将振动传递至转向器,减小转向器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提高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转向横拉杆的断裂风险,保证转向系统可以正常传递转向力,降低车辆拾取转向功能的风险。
在外拉杆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由于外拉杆的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外拉杆将振动传递至内拉杆,从而可以减少内拉杆将振动传递至转向器,减小转向器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提高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转向横拉杆的断裂风险,保证转向系统可以正常传递转向力,降低车辆拾取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拉杆10,通过在球头11和球头座12之间设置第一减振件13,在转向拉杆10受到较大冲击时,可以减少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的振动传递,可以使得转向拉杆10具有减振性能,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第一减振件13为减振层且覆盖在球头座12的内壁上,例如第一减振件13可以粘接在球头座12的内壁上。由此,通过将第一减振件13设置为减振层,方便将第一减振件13设置在球头座12和球头11之间,且不影响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还可以提高减振效果。
可选地,第一减振件13为减振层且覆盖在球头座12的整个内壁上,由此使得球头座12与球头11之间均通过第一减振件13完全隔开,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减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3,转向拉杆10包括:第二减振件22,第二减振件22设在拉杆本体21的外周面上。通过在拉杆本体21的外周面上设置第二减振件22,可以减少拉杆本体21受到冲击力尤其是受到沿拉杆本体21的径向冲击力时,第二减振件22可以吸收冲击振动能量,减少拉杆本体21所受到的冲击力,降低拉杆本体21的断裂风险,并且同时可以保证拉杆本体21的刚性。可选地,第二减振件22可以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3,第二减振件22为筒形的减振层,且第二减振件22套设在拉杆本体21的外周面上。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减振效果,并且方便将第二减振件22安装固定在拉杆本体2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球头11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拉杆本体21的邻近球头11的部分为连接段211,连接段21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连接段211的周向延伸的凹槽212,第二减振件22的一部分套设在连接段211上且容纳于凹槽212。通过将第二减振件22设置在拉杆本体21的邻近球头11的部分,不会影响拉杆本体21与其他零部件的装配,并且巧妙且充分地利用了拉杆本体21的邻近球头11部分的结构,使得第二减振件22容纳在连接段211的凹槽212内,可以起到对第二减振件22的定位作用,可以在不借用其他的连接固定的手段的情况下,使得第二减振件22可靠地固定在拉杆本体2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3,球头11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第二减振件22邻近球头11设置,转向拉杆10还包括防尘罩,防尘罩罩设在球头座12和第二减振件22上,防尘罩相对球头座12固定。通过设置的防尘罩,且防尘罩罩设在球头座12和第二减振件22上,防尘罩可以将球头座12以及拉杆本体21的一部分包裹在内,从而可以防止外部灰尘、液体等进入球头座12内,保证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的可靠相对运动。
可选地,防尘罩可以与球头座12相连,防尘罩也可以与转向器相连,球头11和拉杆本体21均相对防尘罩可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横拉杆总成,包括:内拉杆和外拉杆。内拉杆包括内拉杆本体,内拉杆本体的第一端设有内球头组件,外拉杆包括外拉杆本体,外拉杆本体的第一端套设在内拉杆本体的第二端且外拉杆本体相对内拉杆本体固定,外拉杆本体的第二端设有外球头组件。
其中,内拉杆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拉杆10,和/或外拉杆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拉杆10。
在内拉杆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内球头组件为上述转向拉杆10的球头组件,且球头11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在外拉杆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外球头组件为上述转向拉杆10的球头组件,且球头座12与拉杆本体21相连且相对拉杆本体21固定。
在车辆的转向系统中,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器、转向节等结构,转向横拉杆总成包括相连的内拉杆和外拉杆,其中内拉杆的球头座12与转向器相连,例如内拉杆的球头座12上形成有连接柱121,内拉杆的球头座12通过连接柱121与转向器相连,例如连接柱121可以与转向器螺纹连接,外拉杆的球头11与转向节相连。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例如路面不平时,车辆受到冲击,该冲击通过轮胎传递给转向节,再传递给外拉杆,再通过外拉杆传递给内拉杆,然后通过内拉杆传递给转向器。
在内拉杆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由于内拉杆的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内拉杆将振动传递至转向器,减小转向器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提高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转向横拉杆的断裂风险,保证转向系统可以正常传递转向力,降低车辆拾取转向功能的风险。
在外拉杆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由于外拉杆的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外拉杆将振动传递至内拉杆,从而可以减少内拉杆将振动传递至转向器,减小转向器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提高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转向横拉杆的断裂风险,保证转向系统可以正常传递转向力,降低车辆拾取转向功能的风险。
在内拉杆和外拉杆均为上述的转向拉杆10时,由于内拉杆的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内拉杆将振动传递至转向器,减小转向器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提高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转向横拉杆的断裂风险,保证转向系统可以正常传递转向力,降低车辆拾取转向功能的风险;并且,由于外拉杆的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13,可以减少外拉杆将振动传递至内拉杆,从而可以减少内拉杆将振动传递至转向器,减小转向器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提高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转向横拉杆的断裂风险,保证转向系统可以正常传递转向力,降低车辆拾取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横拉杆总成,通过将内拉杆和/或外拉杆设置为上述转向拉杆10,在转向横拉杆受到较大冲击时,可以减少球头11与球头座12之间的振动传递,可以使得转向横拉杆具有减振性能,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横拉杆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转向横拉杆总成,可以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转向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转向系统,可以降低车辆失去转向功能的风险。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球头组件,所述球头组件包括球头、球头座和第一减振件,所述球头座罩设在所述球头外,所述球头相对所述球头座可活动,所述第一减振件设在所述球头和所述球头座之间;
拉杆本体,所述球头和所述球头座中的一个与所述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拉杆本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为减振层且覆盖在所述球头座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设在所述拉杆本体的外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件为筒形的减振层,且所述第二减振件套设在所述拉杆本体的外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与所述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拉杆本体固定,所述拉杆本体的邻近所述球头的部分为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所述连接段的周向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部分套设在所述连接段上且容纳于所述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与所述拉杆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拉杆本体固定,所述第二减振件邻近所述球头设置,所述转向拉杆还包括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罩设在所述球头座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上,所述防尘罩相对所述球头座固定。
8.一种车辆的转向横拉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拉杆,所述内拉杆包括内拉杆本体,所述内拉杆本体的第一端设有内球头组件;
外拉杆,所述外拉杆包括外拉杆本体,所述外拉杆本体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内拉杆本体的第二端,所述外拉杆本体的第二端设有外球头组件;
其中,所述内拉杆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拉杆,和/或所述外拉杆为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拉杆。
9.一种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横拉杆总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系统。
CN202023080808.5U 2020-12-17 2020-12-17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4875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0808.5U CN214875114U (zh) 2020-12-17 2020-12-17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0808.5U CN214875114U (zh) 2020-12-17 2020-12-17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75114U true CN214875114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0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0808.5U Active CN214875114U (zh) 2020-12-17 2020-12-17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751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81241B1 (en) Single-shaft damping joint for connecting vehicle chassis parts
US4434977A (en) Strut type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EP0506053B1 (en) Structure for bushing
US20100000811A1 (en) In-wheel motor system
KR20140120452A (ko) 서스펜션 베어링 모듈
CN109703310B (zh) 一种汽车摆臂衬套
CN214875114U (zh) 转向拉杆、转向横拉杆总成、转向系统和车辆
CN211000806U (zh) 一种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及汽车悬架
CN209888655U (zh) 传动轴及车辆
CN108622192B (zh) 用于车辆悬架系统的转向节机构
CN206186716U (zh) 摆臂衬套
CN212556471U (zh) 一种新型汽车缓冲救生方向盘总成
CN212028401U (zh) 一种外轴承式三通道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KR102250266B1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CN220785345U (zh) 车辆的轮边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JPH09295517A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CN208602256U (zh) 一种汽车三角臂
KR100412858B1 (ko) 현가장치의 어퍼암
KR200158237Y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칼럼 튜브의 충격 흡수장치
CN212860984U (zh) 防异响的控制臂衬套结构
JP3778353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内蔵ホイール
JP2001030783A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の衝撃吸収構造
KR100383976B1 (ko) 소형자동차의 리어현가장치
JPS6132845Y2 (zh)
CN111140613A (zh) 一种外轴承式三通道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5

Address after: 518000 Baoneng Center, No. 3008 Baoneng North Road,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hengbo Hairui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6-2, Changxin Industrial Park, east section of Tiangong 1st Road, ZhouLing Street office, Xinzhuang village, Qinhan new town,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