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1745U -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1745U
CN214841745U CN202121017855.7U CN202121017855U CN214841745U CN 214841745 U CN214841745 U CN 214841745U CN 202121017855 U CN202121017855 U CN 202121017855U CN 214841745 U CN214841745 U CN 2148417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conduction
wall
hea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178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种衍启
种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Sunlight Doctor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Sunlight Doctor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Sunlight Doctor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Sunlight Doctor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178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17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17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17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包括管体,管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热管,导热管上下两侧管壁均与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导热管将管体的内腔分隔为上流道和下流道,导热管的内部空腔为导热室,导热室与上流道和下流道完全隔离;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至少有一个是与管体直接相连的外壁,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超导热管插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由于其采用了一体式成型结构,免除了焊接工序,降低了制造及维护成本,并且其采用了直通式的导热室,增加了导热面积,降低了导热介质的流通阻力,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超导热管太阳能光热系统的集热方式为真空管吸热并将热量通过超导热管传递至导流管,通过超导热管的快速升温将导流管内的水等介质快速加热从而快速实现光热转换。
现有技术中,导流管为管状结构,通过在导流管管体上打孔并穿入管套作为超导热管的导热室,然后经焊接后将导流管流道与导热室完全密封隔离,此种结构的导流管因涉及打孔、穿管和焊接三道工序不仅因生产效率低造成制造成本高的问题,还有管套与导流管管体的焊接焊缝质量和稳定性进而影响其后期维护成本和使用寿命的问题,而且导热介质在导流管内的流动因受到管套的阻碍,还会造成导热介质流通不畅,降低了其热传递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且热传递效率高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下两侧管壁均与所述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所述导热管将所述管体的内腔分隔为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导热管的内部空腔为导热室,所述导热室与所述上流道和所述下流道完全隔离;
所述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至少有一个是与所述管体直接相连的外壁,所述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超导热管插孔。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热管的上下两侧管壁包括主管壁和过渡管壁,两个所述过渡管壁呈外翻结构,共同形成外宽内窄的喇叭口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主管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与所述超导热管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安装槽为所述主管壁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变形后形成,所述安装槽的截面呈弧形或V形或多边形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管体与所述导热管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材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所述外壁。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至少有一个所述外壁与所述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其中一个为外壁,另一个为内壁;
所述内壁位于所述管体的内侧并通过导热板与所述管体一体式连接成型。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管体上对应所述超导热管插孔的位置设有导热翅片。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管体的主体部分为方形结构,并在其两端逐步过渡成圆形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由于其在管体内设置了与之一体成型的导热管,其左右两个侧壁中,至少一个侧壁与管体的直接相连,将管体内腔隔离成了相互隔绝的导热室和流道,则可便于工作人员将管体与导热管直接一体成型制成,然后再将导热管的两端开口密封封堵,再在外壁上相应位置开设超导热管插孔即可,免去了焊接管套这一工序,既提高了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又实现了导热室和流道之间的自然隔绝,防止流道内的导热介质向导热室内渗漏,降低了维护成本,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其采用了直通式的导热室,还降低了导热介质的流通阻力,使导热介质能够快速升温,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通过导热管将管体内腔隔离成上下两个流道,则可实现导热介质在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内的双流道流通,使得超导热管可以同时给两个流道内的导热介质进行加热,加快了热传递效率;当通过管堵将两个流道进行连通时,可实现导热介质在两个流道之间进行流通,加快导热介质的流速;当通过管封将两个流道的下端均封闭时,可实现两个流道内的导热介质单独循环流动;当通过管接头将两个流道的下端与外接管路连通时,使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具备承压能力,确保热水的水压,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将过渡管壁设置成外翻结构,共同形成外宽内窄的喇叭口结构,则可便于超导热管的安装和拆除,也有利于安装槽的挤压成型,以免在主管壁变形过程中其结构的变化影响管体的结构。
在主管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并将安装槽的槽口与超导热管插孔的位置相对应,则可增加超导热管与导热管之间的导热面积,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
安装槽为主管壁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变形后形成,则可提高安装槽的成型效率,确保导热管的整体隔离结构。
安装槽的截面呈弧形或V形或多边形结构,则可有效增加导热管与超导热管的热交换面积,在流道内的导热介质受热升温后,主管壁会产生朝向超导热管的变形,进而紧贴超导热管,起到固定超导热管的作用。
采用铝合金材质的一体成型的管体和导热管,则可在确保热传递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并且还便于其一体成型工艺的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将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为外壁,则可实现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双侧超导热管插入,可极大地提升热传递效率。
至少有一个外壁与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可便于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一体成型工艺的实现,又可减少材料的使用以及安装或焊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将其中设置一个为外壁,另一个为内壁,内壁位于管体的内侧并通过导热板与管体一体式连接,可使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适用于单侧插管的应用,并且还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在管体上对应超导热管插孔的位置设置导热翅片,可实现导热翅片直接从真空管中吸收热量直接传递至管体内部,从而直接对上下两流道内的导热介质进行加热,进一步提升热传递的效率。
将管体的主体部分设置为方形结构,并在其两端逐步过渡成圆形结构,则既便于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两端与外接装置或部件的安装,确保其密封性,还能确保上流道和下流道的总容量,确保热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由于其采用了一体式成型结构,免除了焊接工序,降低了制造及维护成本,并且其采用了直通式的导热室,增加了导热面积,降低了导热介质的流通阻力,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太阳能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导流管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B-B方向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导热管的主视图;
图9是图8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二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管体与导热管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其中:a1-管体,a2-管套,a3-焊缝,a4-流道,1a-管体,2-导热管,21-外壁,22-超导热管插孔,23-主管壁,24-过渡管壁,25-安装槽,26-内壁,27-导热板,31-上流道,32-下流道,4-导热室,5-导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现有技术中,如图1至图3所示,导流管为管状结构,通过在导流管管体a1上打孔并穿入管套a2作为超导热管的导热室,然后将管套a2与管体a1的对应位置焊接(为便于理解,图中已标示焊缝a3),经焊接后将导流管流道a4与导热室完全密封隔离,此种结构的导流管因涉及打孔、穿管和焊接三道工序不仅因生产效率低造成制造成本高的问题,还有管套a2与导流管管体a1的焊接焊缝a3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而影响其后期维护成本和使用寿命的问题,而且导热介质在导流管内的流动因受到管套a2的阻碍,还会造成导热介质流通不畅,降低了其热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包括管体,管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热管,导热管上下两侧管壁均与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导热管将管体的内腔分隔为上流道和下流道,导热管的内部空腔为导热室,导热室与上流道和下流道完全隔离;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至少有一个是与管体直接相连的外壁,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超导热管插孔。
实施例一:
图4至图6共同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本图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结构部分。其中,以正视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端部的视图为左视图,并以该左视图的上下左右方向视为以下实施例的上下左右方向。
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包括管体1a,管体1a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热管2,导热管2上下两侧管壁均与管体1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导热管2将管体1的内腔分隔为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导热管2的内部空腔为导热室4,导热室4与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完全隔离;导热管2的左右两侧壁中,至少有一个是与管体1a直接相连的外壁21,外壁21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超导热管插孔22,用于插入超导热管进行热传递,将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内的导热介质加热;采用上述结构后,则可便于工作人员将管体1a与导热管2直接一体成型制成,然后再将导热管2的两端开口密封封堵,再在导热管2与管体1a的共用侧壁上相应位置开设超导热管插孔22即可,免去了焊接管套a2这一工序,既提高了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又实现了导热室4和上流道31以及下流道32之间的自然隔绝,防止上下流道内的导热介质向导热室4内渗漏,降低了维护成本,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其采用了直通式的导热室4,还降低了导热介质的流通阻力,使导热介质能够快速升温,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导热管2将管体内腔隔离成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则可实现导热介质在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内的双流道流通,使得超导热管可以同时给两个流道内的导热介质进行加热,加快了热传递效率;当通过管堵将两个流道进行连通时,可实现导热介质在两个流道之间进行流通,加快导热介质的流速;当通过管封将两个流道的下端均封闭时,可实现两个流道内的导热介质单独循环流动;当通过管接头将两个流道的下端与外界管路连通时,使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具备承压能力,确保热水的水压,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该实施例中,导热管2的上下两侧管壁包括主管壁23和过渡管壁24,并且两个过渡管壁24呈外翻结构,共同形成外宽内窄的喇叭口结构,则可便于超导热管的安装和拆除,也有利于安装槽25的挤压成型,以免在主管壁23变形过程中其结构的变化影响管体1a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在导热管2上设有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25,并将安装槽25的槽口与超导热管插孔22的位置相对应,则可增加超导热管与导热管2之间的导热面积,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槽25为主管壁23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变形后形成,则可提高安装槽25的成型效率,确保导热管2的整体隔离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槽25的截面呈弧形或V形或多边形结构(图中所示为弧形结构),则可有效增加导热管2与超导热管的热交换面积,在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内的导热介质受热升温后,导热管2会产生朝向超导热管的变形,进而紧贴超导热管,起到固定超导热管的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铝合金材质的一体成型的管体1a和导热管2,则可在确保热传递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并且还便于其一体成型工艺的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在该实施例中,导热管2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为外壁21,则可实现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双侧超导热管插入,可极大地提升热传递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有一个外壁21与管体1a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可便于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一体成型工艺的实现,又可减少材料的使用以及安装或焊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其中,当一个外壁与管体1a一体成型时,另一外壁21通过焊接或安装等形式固定于管体1a上;当然,最优选方案为两个外壁21均与管体1a一体式成型,如此可在成型工艺过程中直接将管体1a和整个导热管2一次性成型,省去了外壁21的安装或者焊接工序,极大地提高了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如下:
如图10所示,导热管2的左右两侧壁中,将其中设置一个为外壁21,另一个为内壁26,内壁26位于管体1a的内侧并通过导热板27与管体1a一体式连接,可使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适用于单侧插管的应用,并且还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在该实施例中,将外壁21、内壁26以及导热板27均与管体一体成型制成,则可实现管体1与整个导热管2全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省去了外壁21的安装或者焊接工序,极大地提高了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的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在以上实施例中,在管体1a上对应超导热管插孔22的位置设有导热翅片5(为了便于叙述,导热翅片5仅在图10中示出),可实现导热翅片5直接从真空管中吸收热量直接传递至管体1a内部,从而直接对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内的导热介质进行加热,进一步提升热传递的效率。
在以上实施例中,将管体1a的主体部分设置为方形结构,并在其两端逐步过渡成圆形结构,则既便于该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两端与外接装置或部件的安装,确保其密封性,还能确保上流道31和下流道32的总容量,确保热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由于其采用了一体式成型结构,免除了焊接工序,降低了制造及维护成本,并且其采用了直通式的导热室,增加了导热面积,降低了导热介质的流通阻力,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下两侧管壁均与所述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所述导热管将所述管体的内腔分隔为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导热管的内部空腔为导热室,所述导热室与所述上流道和所述下流道完全隔离;
所述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至少有一个是与所述管体直接相连的外壁,所述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超导热管插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的上下两侧管壁包括主管壁和过渡管壁,两个所述过渡管壁呈外翻结构,共同形成外宽内窄的喇叭口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与所述超导热管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为所述主管壁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变形后形成,所述安装槽的截面呈弧形或V形或多边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与所述导热管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材质。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所述外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外壁与所述管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的左右两侧壁中,其中一个为外壁,另一个为内壁;
所述内壁位于所述管体的内侧并通过导热板与所述管体一体式连接成型。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上对应所述超导热管插孔的位置设有导热翅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主体部分为方形结构,并在其两端逐步过渡成圆形结构。
CN202121017855.7U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Active CN2148417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17855.7U CN214841745U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17855.7U CN214841745U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1745U true CN214841745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73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17855.7U Active CN214841745U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17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16898U (zh) 一种带葫芦结的双通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
CN101943526A (zh) 一种双热源多壳程逆流增速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14841745U (zh)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CN206399233U (zh) 一种水冷式平行流换热器
CN113513847A (zh) 一种一体式双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CN214841743U (zh) 一种一体式单流道太阳能导流管
CN217210479U (zh) 一种螺旋管直流式换热器
CN214841744U (zh) 一种组合式太阳能导流管
CN215113294U (zh) 一种超导热管太阳能热水系统
CN2921708Y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联箱
CN212431897U (zh) 一种微通道集管
CN215832208U (zh) 一种太阳能导热管组件
CN211903880U (zh) 微通道换热扁管及换热组件
CN212431898U (zh) 一种双排微通道集管
CN210004818U (zh) 一种高效热能交换器
CN113251673A (zh) 一种超导热管太阳能热水系统
CN201811613U (zh) 一种双热源多壳程逆流增速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16694566U (zh) 一种新型采暖散热器
CN111121497A (zh) 一种新型回热器结构
CN219390673U (zh) 一种耐腐蚀换热管的高效传热结构
WO2013070005A1 (ko) 열매체 직접 가열식 이중 진공관 집열기
CN218269618U (zh) 一种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CN216384358U (zh) 一种圆柱形铜铝复合散热器
CN214579414U (zh) 减少蒸汽输送损耗装置
CN218565794U (zh) 一种平板型集热器栅格结构及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