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80379U - 吊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吊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80379U
CN214780379U CN202120879818.0U CN202120879818U CN214780379U CN 214780379 U CN214780379 U CN 214780379U CN 202120879818 U CN202120879818 U CN 202120879818U CN 214780379 U CN214780379 U CN 2147803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mechanism
main body
frame
pulley
h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798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海琳
施泉
黄祥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798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803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803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803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吊装装置,其包括机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以及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中的每一个可转动地与机架相连接,并且可平动地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连接。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对于机架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对于一对连接滑动组件平动。本申请的吊装装置具有减小机架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之间的转动轴的受力、允许吊装重量更大的物体、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以及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的优点。

Description

吊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吊装装置通常利用提升机构来引导物体。然而,现有吊装装置中提升机构与机架之间的转动轴不能够承受重量较大的物体,导致吊装装置不能够承受重量较大的物体。
这种吊装装置的提升机构提供的引导程较短,在吊装较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时物体容易受到磕碰,导致物品损坏。
此外,吊装装置具有吊装物体重量安全上限。在吊装过程中,物体会受到风力等因素影响而在空中晃动,晃动的物体可能导致吊装装置中的绳索上受的力超过其吊装物体的重量安全上限。如果不及时停止吊装装置的运行,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现有的吊装装置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减小机架与提升机构之间的转动轴的受力、允许吊装重量更大的物体、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并且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吊装装置,其包括机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以及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中的每一个可转动地与机架相连接,并且可平动地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连接。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对于机架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对于一对连接滑动组件平动。
进一步地,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中的每一个包括基板和滑轮组,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滑轮,滑轮组设置在基板上。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上设有一对第一引导槽,一对第一引导槽沿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一对连接滑动组件和一对第一引导槽相应设置,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中的每一个的滑轮组容纳在相应设置的第一引导槽中,并能够在第一引导槽中平动。
进一步地,基板具有转动轴线。至少一个滑轮包括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第一滑轮能够绕第一滑轮轴线转动,第二滑轮能够绕第二滑轮轴线转动。转动轴线、第一滑轮轴线和第二滑轮轴线不共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具有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并且能够在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之间运动。吊装装置被配置为: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位于待机位置时,滑轮组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的端部;并且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位于吊装位置时,滑轮组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的中部。
进一步地,机架的端部设有机架通孔,基板上设有基板通孔,连接件能够穿过机架通孔和基板通孔,从而将机架与基板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辅助机构。辅助机构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可运动地连接,并且能够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一同相对于机架转动。
进一步地,辅助机构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可平动地或者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绳索、动力装置、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绳索设置在机架和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上。动力装置设置在机架上,并与绳索的端部相连接,以拉动或释放绳索。信号装置用于检测绳索302受到的力的值,并能够发出信号。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以及信号装置通讯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接收信号装置发出的信号,并基于信号控制动力装置的启动或停止。
进一步地,吊装装置还包括吊钩、吊钩基板、第一吊钩轮和第二吊钩轮。吊钩基板的一侧和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连接,吊钩基板的另一侧与吊钩相连接。第一吊钩轮和第二吊钩轮设置在吊钩基板上。信号装置包括绳索信号装置,绳索信号装置设置在第一吊钩轮和第二吊钩轮之间。其中,绳索依次绕过第一吊钩轮朝向吊钩的一侧、绳索信号装置背向吊钩的一侧以及第二吊钩轮朝向吊钩的一侧,以使得绳索信号装置能够检测绳索受到的力的值。
进一步地,信号装置包括重量信号装置,重量信号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和机架之间。
本申请的吊装装置具有减小机架与提升机构之间的转动轴的受力、允许吊装重量更大的物体、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以及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优点。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
图2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俯视透视图,其中动力装置未显示;
图3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卧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
图4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
图5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
图6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提升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且物体接触辅助机构;
图7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提升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且物体接触辅助机构;
图8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卧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
图9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卧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
图10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卧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
图11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
图12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第一提升机构主体处于待机位置,且辅助机构倾斜;
图13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
图14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的正视透视图,其中机架处于立式状态,且提升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
附图标号说明:机架11、机架主体101、第一杆102、第二杆103、第三杆104、第四杆105、机架通孔107、第一支撑件111、第二支撑件112、第三支撑件113、上杆141、下杆142、轮143、竖直杆连接件144、提升机构21、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辅助机构202、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弹性部件204、第一支撑弹性部件205、第一辅助滑轮206、第二支撑弹性部件207、第二辅助滑轮208、转动机构209、连接机构211、转动通孔212、第一固定通孔213、第二固定通孔214、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动力机构31、动力装置301、绳索302、绳索固定轮303、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吊钩组件41、吊钩基板411、吊钩412、第一吊钩轮413、绳索信号装置414、第二吊钩轮415、圆环416、重量信号装置417、吊爪418、配重物60、控制装置80、连接滑动组件90、基板91、第一滑轮92、基板通孔93、第二滑轮9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支撑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支撑件”的存在,术语“第二支撑件”本身也不暗示“第一支撑件”的存在。
本申请的吊装装置用于设置在建筑物的楼层中,用于吊装物体。举例来说,建筑物包括多个楼层(例如20层),当需要将物体从建筑物外部(例如1层)运输至18层时,操作者可以将吊装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18层中,随后通过吊装装置将物体从1层吊装至18层。本申请的吊装装置包括三个实施例,其中图1-图7示出了第一实施例,图8-图10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并且图11-图14示出了第三实施例。下文将对本申请的吊装装置的三个实施例进行具体介绍如下:
如图1-图5所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吊装装置包括机架11、提升机构21、动力机构31和吊钩组件41。其中,机架11用于支撑提升机构21,并将吊装装置设置在楼层的底板上。提升机构21能够相对于机架11运动。动力机构31设置在机架11和提升机构21上,并且与提升机构21相配合,以提升或下放吊钩组件41。吊钩组件41用于钩住待吊装的物体。
如图1-图5所示,机架11包括机架主体101、第一支撑件111、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三支撑件113。其中,机架主体101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具体地,机架主体101包括依次围合的第一杆102、第二杆103、第三杆104和第四杆105。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延伸方向为机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
如图1和图3-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与机架主体101相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件111包括两根竖直杆和一根横置杆。两根竖直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左端连接。横置杆横置在两根竖直杆之间,从而增强两根竖直杆的稳定性。第二支撑件112的结构与第一支撑件111的结构相似。第二支撑件112也包括两根竖直杆和一根横置杆。两根竖直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靠近右端的部分连接。横置杆横置在两根竖直杆之间,从而增强两根竖直杆的稳定性。第一支撑件111中的两根竖直杆和第二支撑件112中的两根竖直杆结构相同。具体地说,竖直杆包括上杆141、下杆142和竖直杆连接件144。上杆141的下端设有上杆通孔,下杆142的中部偏上的位置设有下杆通孔,上杆通孔和下杆通孔限定的轴线平行于第二杆103的方向。竖直杆连接件144延伸穿过上杆通孔和下杆通孔,以使得上杆141和下杆142可转动地连接。下杆142的上部的横向截面大致呈U形,其具有朝向上杆141的开口,以容纳上杆141。下杆142能够在水平位置(如图3所示)和竖直位置(如图1所示)之间转动。当下杆142处于水平位置时,下杆142大致与机架主体101平行布置(如图3所示)。此时,机架11处于卧式状态。当下杆142处于竖直位置时,下杆142与上杆141沿相同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此时,机架11处于立式状态。靠近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左端布置的下杆142的外侧设有一对轮143。当机架处于卧式状态(即,下杆142处于水平位置时),轮143朝向下方,以使得使用者推动吊装装置就能够移动吊装装置。当机架处于立式状态(即,下杆142从水平位置相对于上杆141转动到竖直位置时),下杆142上部的横截面呈U形的部分容纳上杆141,并抵靠上杆141,从而使得上杆141能够保持在竖直位置。此外,第一支撑件111的下杆142上设置有配重物60,配重物60的重量由待吊装物体的重量决定,以防止吊装装置吊装较重的物体时发生倾覆。
如图1和图3-图5所示,机架11的第三支撑件113为一对弯曲杆,用于增强第二支撑件112的稳定性。弯曲杆大致呈L形。一对弯曲杆的一端与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相连接,一对弯曲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12的上杆141相连接。
如图1和图3-图5所示,机架11还包括第一支撑弹性部件205和第二支撑弹性部件207,用于分别将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保持在竖直位置。具体来说,第一支撑弹性部件20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111的竖直杆的下杆142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弹性部件205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件113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弹性部件207的一端与第三支撑件113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弹性部件207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12的竖直杆的下杆142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下杆142处于水平位置时,第一支撑弹性部件205和第二支撑弹性部件207均处于压缩状态。当使用者将下杆142从水平位置(如图3所示)转动到竖直位置(如图1所示)时,被压缩的第一支撑弹性部件205和第二支撑弹性部件207对下杆142施加力,以将下杆142保持在竖直位置(如图1所示)。
如图1-图5所示,吊装装置的提升机构21可转动地与机架11相连接。具体来说,提升机构21包括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和连接机构211。在本申请中,连接机构211为铰链。连接机构211的一端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连接,连接机构211的另一端与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连接,以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相对于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转动。
如图1-图5所示,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即,由依次连接的前框、左框、后框和右框形成)。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端与连接机构211相连接。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外侧设有一对第一引导槽(未示出),第一引导槽沿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槽用于容纳连接滑动组件90的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从而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相对于连接滑动组件90的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平动。由于连接滑动组件90能够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因此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也能够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具有待机位置(参见图1)和吊装位置(参见图4和图5)。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在待机位置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与机架主体101大致平行设置,并且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右端。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位于吊装位置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并且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中部。
如图1-图5所示,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包括两根杆(即,前杆和后杆),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前杆的一端通过转动机构209与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可转动地连接,其另一端与连接机构211相连接。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后杆的一端通过另一转动机构209与机架主体101的第三杆104可转动地连接,其另一端与连接机构211相连接。由此,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可转动地与机架主体101相连接。此外,连接机构211在与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连接的同时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连接,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相对于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转动。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在待机位置(参见图1)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和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与机架主体101大致平行设置。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位于吊装位置(参见图4和图5)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和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
如图1-图5所示,提升机构21还包括辅助机构202。辅助机构202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平行设置,并且辅助机构202可平动地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连接。具体来说,辅助机构202大致为具有厚度的矩形框,其具有前框、后框、左框和右框。前框和后框的延伸方向为辅助机构202的长度方向。辅助机构2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设置。更具体地说,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之间的距离,使得辅助机构202被容纳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之间。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内侧上分别设有第一辅助滑轮206和第二辅助滑轮208。其中,第一辅助滑轮206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中部,第二辅助滑轮208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右端。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的外侧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辅助滑轮206和第二辅助滑轮208相配合的辅助引导槽(未示出)。其中,辅助引导槽用于接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辅助滑轮206和第二辅助滑轮208,以使得辅助机构202连接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平动。其中,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待机位置(参见图1)时,辅助机构202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平行于机架主体101设置,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中部接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辅助滑轮206,并且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右端接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二辅助滑轮208。此时,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吊装位置(参见图4)时,辅助机构202与提升机构主体201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使得辅助机构202能够在外力(例如,重力、摩擦力等)的作用下沿着平行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方向向下滑动,以使得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左端接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一辅助滑轮206,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中部接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辅助滑轮208,并且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右端远离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辅助滑轮208。此时,辅助机构202处于延伸位置(参见图5)。
如图1和图3-图5所示,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设置在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和第三杆104的右端。对于其中一个连接滑动组件90来说,其包括基板91和设置在基板91上的滑轮组。滑轮组包括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基板91可转动地与机架主体101相连接。具体来说,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以及第三杆104的右端设有机架通孔107。两个基板91中的每一个上设有基板通孔93。第一杆102上的机架通孔107与其中一个基板91上的基板通孔93对齐,连接件(未示出)容纳在第一杆102上的机架通孔107与该基板91上的基板通孔93中,从而使得该基板91可转动地与机架主体101的第一杆102相连接。第一杆102上的机架通孔107与基板91上的基板通孔93以及连接件限定了转动轴线,使得基板91相对于机架主体101绕转动轴线转动。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设置在基板91上,并且设置在基板91的同一侧。第一滑轮能够绕第一滑轮轴线转动,第二滑轮94能够绕第二滑轮轴线转动。第一滑轮轴线和第二滑轮轴线平行于机架主体101的第四杆105,并且转动轴线、第一滑轮轴线和第二滑轮轴线不共轴设置。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容纳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第一引导槽中。当基板91相对于机架主体101绕转动轴线转动时,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也一同绕转动轴线转动,并且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相对于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平动。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前后对称地设置在机架主体101上,因此另一连接滑动组件90的具体结构及与其他部件的配合关系不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的上述滑轮组包括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滑轮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滑轮,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相对于滑轮组的平动即可。如图1和图3-图5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一对弹性部件204,用于连接机架11和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并为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辅助机构202和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对于机架主体101的转动提供力。具体来说,一对弹性部件204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机架11的第三支撑件113相连接,一对弹性部件204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前杆和后杆相连接。当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位于待机位置(如图1所示)时,一对弹性部件204处于压缩状态。被压缩的一对弹性部件204对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施加力,使得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对于机架主体101经由转动机构209向右转动。由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和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左端通过连接机构211彼此连接,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能够相对于连接滑动组件90平动,且连接滑动组件90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因此当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向右转动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同时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向下运动。
在本申请中,弹性部件204为具有弹簧的伸缩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弹性部件204也可以为其他弹性部件。
如图2所示,吊钩组件41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可转动地相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框上设有一对圆环416。吊钩组件41包括吊钩基板411、一对吊钩412和一对吊爪418。吊钩基板411为具有厚度的板材,包括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一对吊爪418设置在吊钩基板411的左边缘。一对吊爪418能够分别抓住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一对圆环416,以使得吊钩组件41可转动地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可转动地相连接。在吊钩基板411的前后两端靠近左边缘的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一对吊钩412设置在吊钩基板411的前后两端靠近右边缘的位置处,用于钩住待吊装的物体。需要注意的是,吊钩组件41中的吊钩412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
如图1和图3-图5所示,吊装装置的动力机构31包括动力装置301、绳索302和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其中,动力装置301设置在机架11的第一支撑件111的下杆142上,用于拉动或释放绳索302。具体来说,动力装置301为能够双向转动的电机(未示出)。当电机正向转动时,电机能够释放绳索302。当电机反向转动时,电机能够收紧绳索302。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分别设置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端,并且彼此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绳索302的一端与机架11上的动力装置301中的电机相连接。绳索302的另一端绕过位于前侧的绳索固定轮303、第二吊钩轮415、第一吊钩轮413以及位于后侧的绳索固定轮303后与动力装置301相连接。其中,绳索302能够通过绕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产生力,以克服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204产生的力,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保持在待机位置。
如图1-图5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80。信号装置用于检测绳索302受到的力的值。信号装置包括绳索信号装置414和重量信号装置417。其中,绳索信号装置414在设置吊钩基板411上,并且设置在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之间。绳索302的位于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之间的部分还绕过绳索信号装置414。更具体地说,绳索302依次绕过第二吊钩轮415朝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右侧)、绳索信号装置414背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左侧)以及第一吊钩轮413朝向吊钩412的一侧(即,右侧)。在本申请的示例中,绳索信号装置414为力传感器,其能够检测绳索302上受到的力的值。绳索信号装置414和控制装置80通讯连接。绳索信号装置414能够基于检测到的力的值发出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与动力装置301通讯连接,并且控制装置80能够控制动力装置301的启动或停止。具体来说,控制装置80能够根据绳索信号装置414提供的信号的大小确定绳索302上受到的力。在吊装的过程中,当绳索信号装置414检测到绳索302受到的力大于重量安全上限时,控制装置80停止动力装置301的运行。重量信号装置417设置在动力装置301的下端,并且设置在动力装置301与动力装置支架之间。重量信号装置417能够检测绳索302受到的力的值。具体来说,当吊装装置没有吊装物体时,重量信号装置417承载动力装置301,使得重量信号装置417受到压力,并且该受到的力的值等于动力装置301的重量。此时,重量信号装置417产生第一重量信号,并将该第一重量信号传输到控制装置80。当吊装装置吊装物体时,由于物体对吊装装置的动力机构31产生向上的拉力,重量信号装置417受到的力变小。换而言之,当吊装装置吊装物体时,重量信号装置417所受到的力等于动力装置301的重量与吊装的物体的重量的差值。也就是说,当吊装的物体的重量大于动力装置301的重量时,重量信号装置417受到拉力。当吊装的物体的重量小于动力装置301的重量时,重量信号装置417受到压力。此时,重量信号装置417产生第二重量信号,并将该第二重量信号传输到控制装置80。基于第一重量信号和第二重量信号,控制装置80能够确定所吊装的物体的重量。在吊装的过程中,当控制装置80判断重量信号装置417检测到所吊装的物体大于重量安全上限时,控制装置80停止动力装置301的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示出了信号装置包括绳索信号装置414和重量信号装置417,并且示出了绳索信号装置414和重量信号装置417的具体设置位置,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信号装置可以包括任何种类的信号装置并且设置在任何位置,只要其能用于检测绳索302受到的力,或者控制装置80能够基于其提供的信号计算绳索302受到的力即可。
当本申请的吊装装置实现吊装功能时,吊装装置的机架11先被安装到位,随后依靠提升机构21和动力机构31的配合,能够提升或下放吊装在吊钩组件41上的物体。在提升机构21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机构21具有三个工作位置,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和第三工作位置。下面结合图1、图4和图5来具体说明提升机构21分别位于三个位置时各部件的具体位置和配合关系。
图1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待机位置,且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其中,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以及辅助机构202与机架主体101彼此平行布置。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辅助滑轮206大致位于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中部,并且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二辅助滑轮208位于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右端。此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的总长度在长度方向上最短。一对弹性部件204处于压缩状态。绳索302对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和辅助机构202施加向左的力,从而将其保持在水平位置,并使吊钩组件41靠近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框。
图4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二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处于吊装位置,且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其中,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和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设置。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位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中部。辅助机构202仍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平行设置。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一辅助滑轮206位于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中部,并且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的第二辅助滑轮208位于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右端。一对弹性部件204处于压缩状态或自然长度状态。
图5示出了提升机构21位于第三工作位置的正视透视图。此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仍处于吊装位置,辅助机构202处于延伸位置。其中,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一辅助滑轮206位于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左端(或上端),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辅助滑轮208位于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中部,并且辅助机构202的辅助引导槽的右端(或下端)远离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第二辅助滑轮208,使得辅助机构202相比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更靠下。此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的总长度在长度方向上最长。一对弹性部件204保持在压缩状态或自然长度状态。
下面参考图1-5,介绍吊装装置的工作原理:
首先,使用者可以先将本申请的吊装装置运输到待吊装的楼层(例如,三楼)。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下杆142能够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到平行位置,因此吊装装置能够被折叠,使得机架11从立式状态(如图1所示)折叠为卧式状态(如图3所示)。轮143能够接触三楼的楼面。使用者能够使轮143接触地面而推动吊装装置,从而使用较小的力即可推动吊装装置行进至预定位置附近。随后,使用者将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的下杆转动到竖直位置,以使得机架11处于立式状态。接着,使用者将配重物60安装到第一支撑件111的下杆142上,并且启动动力装置301,调整绳索302的长度,从而将提升机构21保持在第一工作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件112的设置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外沿,以使得在吊装时吊装的物体能够在建筑物外上下移动而不接触建筑物外沿。
当吊装装置已设置就位后,物体被放置在提升机构21上,并与一对吊钩412相连接。在物体被连接至一对吊钩412后,使用者可以启动动力装置301,使电机正向转动。此时,电机会释放绳索302。随着绳索302的逐步释放,绳索302不再通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施加向左的力。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204会对平行于机架主体101的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左端施加向上的力,使得提升机构21从第一工作位置(如图1所示)转动至第二工作位置(如图4所示)。具体地,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204会对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左端施加向上的力,使得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通过转动机构209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向右转动到为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如图4所示)。由于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的左端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左端通过连接机构211彼此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当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向右转动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也向右转动。此外,又因为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右端通过连接滑动组件90与机架主体101可转动地连接,因此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在相对于机架主体101转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于连接滑动组件90中的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平动。换句话说,当第二提升机构主体203向右转动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右端也向右转动,同时向下远离连接滑动组件90平动。
在提升机构21从第一工作位置(如图1所示)转动至第二工作位置(如图4所示)的过程中,由于物体由提升机构21承载,因此物体会一同向右转动。
随后,使用者继续保持动力装置301的运行状态,以使电机继续正向转动。此时,电机继续释放绳索302,以使得物体向下运动。此时,由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大致沿竖向倾斜布置,因此辅助机构202会受到重力和/或物体对其施加的向下的摩擦力而从其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沿平行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方向向下平动,直至到达延伸位置(如图5所示)。在辅助机构202到达延伸位置后,提升机构21从第二工作位置运动至第三工作位置(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相比于在第二工作位置,提升机构21在第三工作位置具有更长的长度,以为吊装的物体提供更长的距离的引导。
当需要将物体从较低的位置提升至较高的位置(例如,从一楼的地面吊装至三楼)时,可以将吊装装置运输到三楼并安装到位。随后使提升机构21处于第三工作位置,并释放绳索302将吊钩组件41下放至一楼。接着使用者将物体连接至吊钩组件41的吊钩412,并使提升机构21从第三工作位置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提升机构21从第三工作位置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的详细过程与上述从第一工作位置运动至从第三工作位置的过程大致相反,此处不再赘述。至此,物体可以由吊装装置从一楼的地面吊装至三楼。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的物体来说,本申请的吊装装置的辅助机构202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下面将结合图6和图7进行描述。如图6所示,在吊装过程中,在提升机构21到达第二工作位置后,物体与提升机构21的辅助机构202接触,并对辅助机构202施加向左的压力。在物体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物体的体积较大,因此物体始终对辅助机构202施加力,并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辅助机构202从初始位置向延伸位置移动。
图8-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动力装置301设置在机架11的第二支撑件112的下杆142上,配重物60设置在机架11的第一支撑件111的上杆141上,并且机架11的第一支撑件111的两个竖直杆的下杆142上设置有一对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绳索302的一端与机架11上的动力装置301中的电机相连接。绳索302的另一端绕过位于前侧的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位于前侧的绳索固定轮303、第二吊钩轮415、绳索信号装置414、第一吊钩轮413、位于后侧的绳索固定轮303以及位于后侧的附加的绳索固定轮304后与动力装置301相连接。其中,绳索302能够通过绕过一对绳索固定轮303对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产生力,以克服处于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204产生的力,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保持在待机位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如图8所示)、第二工作位置(如图9所示)和第三工作位置(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的三个工作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的三个工作位置类似,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工作原理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工作原理相似,区别在于吊装装置在机架11处于卧式状态时进行吊装工作,因此也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灵活度更高,并且尤其适用于楼层较低的建筑物,因为其能够在机架11处于卧式状态时进行吊装工作。具体来说,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动力装置301的设置位置,以使得动力装置301引导绳索302的运动更加流畅,为其处于卧式状态时进行吊装工作提供了可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吊装装置也可以在机架11处于立式状态时进行吊装工作。
图11-14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辅助机构202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可转动。具体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前框和后框的右端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转动通孔212、位于转动通孔212左侧的第一固定通孔213和位于转动通孔212右侧的第二固定通孔214。辅助机构202的前框和后框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辅助机构转动通孔(未示出)、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如图12所示)和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如图12所示)。其中,辅助机构转动通孔能够与转动通孔212对齐,连接件(未示出)能够延伸穿过辅助机构转动通孔和转动通孔212,以将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和辅助机构202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和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分别位于辅助机构转动通孔的两侧,并且分别能够与第一固定通孔213和第二固定通孔214中的一个对齐。
如图11所示,辅助机构202具有初始位置。当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时,辅助机构202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大致平行于机架主体101设置,并且辅助机构202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通过延伸穿过辅助机构转动通孔和转动通孔212的连接件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通孔213与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对齐,第二固定通孔214与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对齐。第一销(未示出)能够延伸穿过对齐的第一固定通孔213与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第二销(未示出)能够延伸穿过对齐的第二固定通孔214与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第一销和第二销限制辅助机构202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转动。当辅助机构202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的总长度在长度方向上最短。
如图12-14所示,当第一销和第二销被移除时,辅助机构202能够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绕转动通孔212限定的轴线向右转动,使得辅助机构202相对于机架主体101倾斜(如图12所示)。继续向右转动辅助机构202,使得辅助机构202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平行,并且第一固定通孔213与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对齐,第二固定通孔214与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对齐。第一销(未示出)能够延伸穿过对齐的第一固定通孔213与第二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6,第二销(未示出)能够延伸穿过对齐的第二固定通孔214与第一辅助机构固定通孔215,从而使得辅助机构202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转动受到限制。此时,辅助机构202处于延伸位置(如图13和14所示)。当辅助机构202处于延伸位置时,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与辅助机构202的总长度在长度方向上最长。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同样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如图11所示)、第二工作位置(如图13所示)和第三工作位置(如图14所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吊装装置中的提升机构21的三个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提升机构21的三个工作位置相似,区别仅在于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辅助机构202在三个工作位置时通过第一销和第二销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保持彼此平行以及彼此固定。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工作原理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吊装装置的工作原理类似,区别仅在于: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吊装装置在吊装物体前,需要使用者手动移除第一销和第二销,将辅助机构202从初始位置转动到延伸位置,并且通过第一销和第二销将辅助机构202固定在延伸位置。
虽然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三实施例分别示出了辅助机构202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可平动和可转动地连接,但辅助机构202相对于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其他运动方式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只要辅助机构202能够延展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即可。
本申请的吊装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申请的吊装装置通过使用一对连接滑动组件以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相对于机架转动的过程中相对于一对连接滑动组件平动,以使得第一提升机构主体实现转动与平动的组合运动。这种连接方式能够使得吊装装置吊装重量更大的物体。在传统的吊装装置中,承受待吊装物体重量的部件(例如,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提升机构主体)仅相对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然而在这种连接方式中,作为转动轴的部件需要承受很大的力,尤其在待吊装物体重量很大的时候,容易造成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转动轴变形。而在本申请中,一对连接滑动组件虽然也相对于机架转动,但是待吊装物体的一部分力量用于带动第一提升机构主体向下运动,从而减小了连接滑动组件的一部分受力。
第二,本申请的吊装装置运输便利,并且能够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具体而言,当吊装装置的提升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辅助机构相对于提升机构主体处于初始位置。此时,提升机构的长度较短,为运输吊装装置提供了便利。而在吊装物体时,提升机构在处于第二工作位置后,辅助机构能够使得提升机构的长度变长。提升机构的增加的长度为物体提供了较长的引导距离,使得物体在吊装的过程中能够避开建筑物,从而避免大体积和/或重量的物体在吊装时受到损坏。
第三,本申请的吊装装置通过提供信号装置使得吊装操作更为安全。具体而言,用于吊装的物体的绳索具有重量安全上限。在吊装过程中,尤其是楼层较高的情况下,吊装的物体受到的风力是很大的。当风很大时,物体会发生倾斜,从而会对吊装物体的绳索产生额外的力。本申请的吊装装置设置了信号装置以检测绳索受到的力。控制装置基于该信号能够确定绳索受到的力是否超过了重量安全上限,并在确定绳索受到的力超过了重量安全上限时,停止动力装置,从而保证安全。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11);
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以及
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所述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中的每一个可转动地与所述机架(11)相连接,并且可平动地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对于所述机架(11)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对于所述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平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中的每一个包括基板(91)和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滑轮,所述滑轮组设置在所述基板(91)上;
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设有一对第一引导槽,所述一对第一引导槽沿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和所述一对第一引导槽相应设置,所述一对连接滑动组件(90)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滑轮组容纳在相应设置的第一引导槽中,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引导槽中平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91)具有转动轴线;
所述至少一个滑轮包括第一滑轮(92)和第二滑轮(94),所述第一滑轮(92)能够绕第一滑轮轴线转动,所述第二滑轮(94)能够绕第二滑轮轴线转动;
其中,所述转动轴线、所述第一滑轮轴线和所述第二滑轮轴线不共轴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具有待机位置和吊装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待机位置和所述吊装位置之间运动;
所述吊装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位于所述待机位置时,所述滑轮组位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端部;并且当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位于所述吊装位置时,所述滑轮组位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的中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11)的端部设有机架通孔(107),所述基板(91)上设有基板通孔(93),连接件能够穿过所述机架通孔(107)和所述基板通孔(93),从而将所述机架(11)与所述基板(91)可转动地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机构(202),所述辅助机构(202)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可运动地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一同相对于所述机架(11)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机构(202)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可平动地或者可转动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绳索(302),所述绳索(302)设置在所述机架(11)和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上;
动力装置(301),所述动力装置(301)设置在所述机架(11)上,并与所述绳索(302)的端部相连接,以拉动或释放所述绳索(302);
信号装置,所述信号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绳索(302)受到的力的值,并能够发出信号;以及
控制装置(80);
所述控制装置(80)与所述动力装置(301)以及所述信号装置通讯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接收所述信号装置发出的信号,并基于所述信号控制所述动力装置(301)的启动或停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吊钩(412);
吊钩基板(411),所述吊钩基板(411)的一侧和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主体(201)相连接,所述吊钩基板(411)的另一侧与所述吊钩(412)相连接;以及
第一吊钩轮(413)和第二吊钩轮(415),所述第一吊钩轮(413)和所述第二吊钩轮(415)设置在所述吊钩基板(411)上;
所述信号装置包括绳索信号装置(414),所述绳索信号装置(414)设置在所述第一吊钩轮(413)和所述第二吊钩轮(415)之间;
其中,所述绳索(302)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吊钩轮(413)朝向所述吊钩(412)的一侧、所述绳索信号装置(414)背向所述吊钩(41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吊钩轮(415)朝向所述吊钩(412)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绳索信号装置(414)能够检测所述绳索(302)受到的力的值。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装置包括重量信号装置(417),所述重量信号装置(417)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301)和所述机架(11)之间。
CN202120879818.0U 2021-04-27 2021-04-27 吊装装置 Active CN2147803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9818.0U CN214780379U (zh) 2021-04-27 2021-04-27 吊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9818.0U CN214780379U (zh) 2021-04-27 2021-04-27 吊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80379U true CN214780379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89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79818.0U Active CN214780379U (zh) 2021-04-27 2021-04-27 吊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803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3443B1 (ko) 전자동 화물승강기
CN214780379U (zh) 吊装装置
CN117208754B (zh) 一种异形建筑结构吊装装置
US6357810B1 (en) Hoist assembly
CN113148868A (zh) 吊装装置
CN114945531A (zh) 用于将装配框架引入竖井中的移动式传送设备及方法
CN110407077B (zh) 夹取装置及吊装系统
CN215326572U (zh) 吊装装置
JP2020152500A (ja) 揺れ止め機構付のブロック搬送据付装置
CN213688751U (zh) 一种用于汽车制动间隙调整臂控制臂拉力测试装置
CN217437585U (zh) 吊装组件
JPS5817118B2 (ja) クレ−ンの昇降装置
CN212356325U (zh) 吊装装置
CN210340124U (zh) 一种方便夹持的纸卷吊运设备
JP3455526B2 (ja) ドラム缶吊り具
CN111620256A (zh) 起吊装置及起吊系统
CN215326574U (zh) 吊装组件
JP4597595B2 (ja) 巻上機据付設備
CN217534740U (zh) 一种无动力升降搬运装置
CN212315402U (zh) 起吊装置及起吊系统
CN111606221A (zh) 吊装装置
CN214087398U (zh) 一种起重机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CN218809872U (zh) 一种建筑板材起吊装置
CN220618060U (zh) 一种单臂吊装设备
CN211496758U (zh) 稳定的自行式升降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