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28166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28166U
CN214728166U CN202120563932.2U CN202120563932U CN214728166U CN 214728166 U CN214728166 U CN 214728166U CN 202120563932 U CN202120563932 U CN 202120563932U CN 214728166 U CN214728166 U CN 2147281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mounting
terrain vehicle
support frame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6393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6393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281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28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281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底架和支撑架,支撑架设置于底架的上方,支撑架在全地形车的前后方向上分隔出驾驶区和动力区,支撑架包括:上下间隔的上横梁和下横梁;动力单元,动力单元设置于底架且位于动力区,动力单元内形成有冷却通道;散热器,散热器设置于上横梁和下横梁,散热器与冷却通道相连通。由此,通过将动力单元设置于底架,将散热器设置于支撑架的上横梁与下横梁,并且使散热器与冷却通道向连通,如此,在使散热器通过冷却通道对动力单元进行持续稳定地散热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使散热器和动力单元的设置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提升散热器与动力单元在全地形车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地形车以其良好的通过性以及出众的驾驶乐趣慢慢得到人们的认可,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一般将动力总成以及与动力总成协同工作的大多数部件设置在全地形车的车架上,但是与动力总成协同工作的大多数部件在全地形车的现有车架上的安装设置不稳定,当全地形车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时,与动力总成协同工作的部件容易与全地形车分离,这样会降低全地形车的结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的动力单元与散热器在车架上的安装设置稳定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底架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上方,所述支撑架在所述全地形车的前后方向上分隔出驾驶区和动力区,所述支撑架包括:上下间隔的上横梁和下横梁;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设置于底架且位于所述动力区,所述动力单元内形成有冷却通道;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通道相连通。
由此,通过将动力单元设置于底架,将散热器设置于支撑架的上横梁与下横梁,并且使散热器与冷却通道向连通,如此,在使散热器通过冷却通道对动力单元进行持续稳定地散热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使散热器和动力单元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提升散热器与动力单元在全地形车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安装支脚,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均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支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脚,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座,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脚和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座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支脚和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垫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安装座具有朝向所述安装支脚的第一安装面,所述下横梁的安装座具有朝向所述安装支脚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安装座位于所述上横梁的后方且向上凸出设置,所述下横梁的安装座位于所述下横梁的后方且向下凸出设置,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的后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横梁位于所述上横梁的前下方,所述散热器的下端位于上端的前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水壶,所述水壶设置于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且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水壶与所述散热器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驾驶室,所述驾驶室设置于所述底架且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前方;货箱,所述货箱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后方,所述驾驶室和所述货箱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散热器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驾驶室包括:后背板,所述后背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货箱上,以与所述货箱限定出朝向下方敞开的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第一方向上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第二方向上的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全地形车;101-驾驶区;102-动力区;
10-车架;11-底架;12-支撑架;13-上横梁;14-下横梁;15-安装座;16-垫片; 17-第一安装面;18-第二安装面;19-紧固件;
20-动力单元;
30-散热器;31-安装支脚;
40-水壶;
50-驾驶室;51-后背板;60-货箱;61-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可以主要包括:车架10、动力单元20和散热器30,其中,车架10可以主要包括:底架11和支撑架12,支撑架 12设置于底架11的上方,支撑架12可以在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上分隔出驾驶区 101和动力区102,支撑架12包括:上下间隔的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具体地,将支撑架12设置在底架11的上方,可以使安装设置在支撑架12上的部件充分利用底架11 上方的空间,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可以使车架10的结构分布更合理。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支撑架12可以将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上分隔出驾驶区101和动力区102,驾驶区101在支撑架12前侧,用以供驾乘人员乘坐,动力区102 在支撑架12后侧,用以设置相应的部件,这样支撑架12可以将驾驶区101的驾乘人员与动力区102的部件隔开,这样可以避免驾驶区101内的驾乘人员受到支撑架12后侧动力区102上部件的影响,从而可以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动力单元20设置于底架11,并且位于动力区102,动力单元 20内形成有冷却通道,散热器30设置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散热器30与冷却通道相连通。具体地,支撑架12设置在底架11的上方,将动力单元20设置于底架11,并且将散热器30设置在支撑架12的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之间,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使动力单元20与散热器30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可以防止全地形车10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过长,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这样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还可以使动力单元20与散热器30分别在底架11和支撑架12上的安装设置更加稳定牢固,这样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
由此,通过将动力单元20设置于底架11,将散热器30设置于支撑架12的上横梁 13与下横梁14,并且使散热器30与冷却通道相连通,如此设置,在使散热器30通过冷却通道对动力单元20进行持续稳定地散热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使散热器30和动力单元20的设置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提升散热器30与动力单元20在全地形车10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结合图2-图4所示,散热器30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安装支脚31,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均设置有安装座15,安装支脚31安装于安装座15。具体地,通过将散热器30 上部的安装支脚31与上横梁13上的安装座15相互对应,并且连接设置,将散热器30 下部的安装支脚31与下横梁14上的安装座15相互对应,并且连接设置,不仅可以使散热器30牢固稳定地安装设置在支撑架12上,而且还可以使散热器30上下部的连接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的可靠性。另外,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上均开设有安装孔,在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相互对应后,可以通过紧固件19分别穿设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上的安装孔后,将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连接固定。
结合图2所示,散热器30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支脚31,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座15,至少两个安装支脚31和至少两个安装座15 一一对应。具体地,通过将散热器30的上下部均设置至少两个安装支脚31,并且使上下部上的至少两个安装支脚31分别与上下横梁14上的至少两个安装座15一一对应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与支撑架12连接固定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结合图2-图4所示,安装支脚31和安装座15之间设置有垫片16。具体地,通过在安装支脚31和安装座15之间设置垫片16,不仅可以防止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相互挤压过度,导致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的结构发生损坏,从而造成散热器30与支撑架12的分离,而且还可以提升使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防止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发生相对转动,导致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的连接断开,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的连接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在支撑架12上安装设置的可靠性。其中,垫片16可以为弹性垫片,具体地,垫片16可以为乳胶垫片、橡胶垫片和硅胶垫片中的一种。
结合图3所示,上横梁13的安装座15具有朝向安装支脚31的第一安装面17,下横梁14的安装座15具有朝向安装支脚31的第二安装面18,第一安装面17和第二安装面18位于同一平面内。具体地,通过使上横梁13上的安装座15朝向安装支脚31的第一安装面17与下横梁14上的安装座15朝向安装支脚31的第二安装面18处于同一平面内,不进可以使上下横梁14上的安装支脚31与安装座15的连接设置稳定牢固,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减小散热器30在前后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结合图2-图4所示,上横梁13的安装座15位于上横梁13的后方,并且向上凸出设置,下横梁14的安装座15位于下横梁14的后方,并且向下凸出设置,散热器30位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后方。具体地,使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上的安装座15分别处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后方,这样可以使散热器30安装设置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后方,可以防止散热器30处在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前方,导致散热器30 与驾驶区101的距离过近,造成散热器30对驾驶区101的驾乘人员产生影响,例如:散热器30的温度过热影响驾乘人员,以及散热器30挤压驾乘人员,这样可以使散热器 30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可以提升驾乘人员对全地形车100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结合图2-图4所示,使安装座15分别凸出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上方和下方,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安装座15与安装支脚31的连接设置遮挡在散热器30 散热区域的前方,影响散热器30与前方空气的换热,而且还可以防止安装座15设置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导致上下横梁14的结构强度降低,这样可以提升支撑架12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3所示,下横梁14位于上横梁13的前下方,散热器30的下端位于上端的前下方。具体地,为了考虑到驾驶人员的舒适性,需要将驾乘人员在背靠着的后背板51 朝向后方一侧倾斜设置,这样后背板51上与散热器30正对的通风口也将朝向后方一侧倾斜设置,为了使散热器30与后背板51上从通风口流入的风更快更好地接触换热,需要将散热器30与后背板51上的通风口正对设置,所以需要将散热器30与后背板51进行平行设置,即散热器30也将朝向后方一侧倾斜设置,所以使下横梁14位于上横梁13 的前下方,散热器30的下端位于上端的前下方,这样不仅可以使散热器30的设置更加紧凑,而且还可以使散热器30与从前方流进的风更好地换热,这样可以进一步对提升散热器30的性能,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5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可以主要包括:水壶40,水壶40设置于上横梁13 和下横梁14,并且位于散热器30的一侧,水壶40与散热器30相连通。具体地,散热器30与动力单元20的冷却通道相连通,散热器30将对动力单元20进行散热,散热器 30对动力单元20进行散热后,自身温度上升,在散热器30与周围空气换热,以降低自身温度,但是温度还是不能达到合理的区域时,水壶40中的冷却介质将进入散热器30,对散热器30进行降温散热,从而保证散热器30自身温度处于合理的区域,这样可以防止散热器30自身的温度过高,导致散热器30无法对动力单元20进行持续可靠地散热,以及导致自身结构的损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的可靠性。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可以主要包括:驾驶室50和货箱60,驾驶室50设置于底架11,并且位于支撑架12的前方。货箱60设置于动力单元20的上方,并且位于支撑架12的后方,驾驶室50和货箱60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61,散热器30 容置于容纳空间61。具体地,驾驶室50可以供驾乘人员乘坐,货箱60可以用以装载货物,将驾驶室50与货箱60分别设置在支撑架12的前后两侧,可以使支撑架12对驾驶室50与货箱60起到阻隔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货箱60对驾驶室50内的驾乘人员造成影响,可以提升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另外,驾驶室50设置于底架11,并且位于支撑架 12的前方,将货箱60设置于动力单元20的上方,不仅可以使驾驶室50和货箱60的结构布置更加合理,而且还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5所示,将散热器30设置在驾驶室50与货箱60之间的容纳空间61中,不仅可以使散热器30充分利用驾驶室50与货箱60之间的可用空间,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而且还可以使驾驶室50与货箱60对散热器30形成保护,可以防止外力的撞击对散热器30造成损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1和图3所示,驾驶室50可以主要包括:后背板51,后背板51的上端搭接在货箱60上,以与货箱60限定出朝向下方敞开的容纳空间61。具体地,将后背板51 的上端搭接在货箱60上,这样可以使后背板51与货箱60的上端相对密封,又由于后背板51与货箱60在前后方向上的遮挡,可以使驾驶室50与货箱60之间的容纳空间61 只朝向下方敞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容纳空间61对散热器30形成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较大的异物通过后背板51与货箱60对散热器30进行撞击,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的结构可靠性,而且朝向下方敞开的容纳空间61还可以保证自身的通风性,从而可以提升散热器30周围空气的循坏速度,进而可以提升散热器30与周围空间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后背板51与货箱60上分别开设有通风口,这样在全地形车100正常行驶,全地形车100周围的空气将加速向后流动时,可以使风通过后背板51上的通风口加速流至散热器30周围,并且与散热器30进行换热后,从货箱60上的通风口加速流出,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30的可靠性。另外,后背板51还可以将驾驶室50 内的驾乘人员与后背板51后侧的部件隔开,可以避免后背板51后侧的部件对后背板51 前侧驾驶室50内的驾乘人员造成影响,可以进一步地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底架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上方,所述支撑架在所述全地形车的前后方向上分隔出驾驶区和动力区,所述支撑架包括:上下间隔的上横梁和下横梁;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设置于底架且位于所述动力区,所述动力单元内形成有冷却通道;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通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安装支脚,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均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支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脚,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座,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脚和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座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脚和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安装座具有朝向所述安装支脚的第一安装面,所述下横梁的安装座具有朝向所述安装支脚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安装座位于所述上横梁的后方且向上凸出设置,所述下横梁的安装座位于所述下横梁的后方且向下凸出设置,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的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位于所述上横梁的前下方,所述散热器的下端位于上端的前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壶,所述水壶设置于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且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水壶与所述散热器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驾驶室,所述驾驶室设置于所述底架且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前方;
货箱,所述货箱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后方,所述驾驶室和所述货箱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散热器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包括:后背板,所述后背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货箱上,以与所述货箱限定出朝向下方敞开的容纳空间。
CN202120563932.2U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4728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3932.2U CN214728166U (zh)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3932.2U CN214728166U (zh)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28166U true CN214728166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94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63932.2U Active CN214728166U (zh)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281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4897B2 (en) Vehicle high-voltage system equipment unit, vehicle battery unit and vehicle
KR101393848B1 (ko) 승용 전기차의 고전압 배터리팩
US20220063764A1 (en) Electric snowmobile
CN215705632U (zh) 一种车辆地板和电池包的集成装置及车辆
CN209381789U (zh) 一种紧凑式冷却模块结构
CN214728166U (zh) 全地形车
JP2007008389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CN210325927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042861A (zh)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CN114940056A (zh) 车辆
CN113246715A (zh) 全地形车
CN216507876U (zh)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JP6064932B2 (ja) 助手席キックボードへのスピーカー配設構造
JP2000177406A (ja) 車両の冷却風導入構造
CN215435958U (zh) 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及车辆
CN220220945U (zh) 底盘总成及车辆
CN217705479U (zh) 混合动力全地形车
CN217917603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护板
US20220297531A1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18367385U (zh) 全地形车
CN220172288U (zh) 一种前梁和电池箱体
JP6094517B2 (ja) 助手席キックボードへのスピーカー配設構造
CN216002462U (zh) 用于发动机的防护装置及车辆
CN218258051U (zh) 保险杠及车辆
JP7434401B2 (ja) 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