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07876U -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07876U
CN216507876U CN202123198137.7U CN202123198137U CN216507876U CN 216507876 U CN216507876 U CN 216507876U CN 202123198137 U CN202123198137 U CN 202123198137U CN 216507876 U CN216507876 U CN 216507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eat dissipation
suspension
position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9813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铄
李奎
曹培涛
贾磊
张铁群
董伟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9813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07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07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07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所述车辆的散热系统包括:前框架;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框架上;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前框架内,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主体和第一安装主体,且所述第一安装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器件安装部、第二器件安装部和第三器件安装部,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用于固定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器件,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器件。通过在第一散热器上设置多个安装部,可以根据不同的动力形式在第一散热器上安装相应的部件,实现了车辆的散热系统的拓展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企平台化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平台需要覆盖车型范围广、重量范围大等,同时动力形式多样,例如:HEV/PHEV/常规动力高版本/常规动力低版本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同动力形式的散热需求差异较大,会造成车辆前端零部件种类增多,增加成本。
相关技术中,常采用一种散热模块,其中防撞梁、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从前向后依次排列布置,并通过冷凝器的上、下悬置支架,以及中冷器的上、下悬置支架等安装在散热框架上。其中,冷凝器上悬置支架和冷凝器下悬置支架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冷凝器的边板上,由于边板紧临散热器的,而扁管材质较软,因此连接强度较低,容易在振动等恶劣环境中发生损坏,并且散热系统的安装结构无法满足不同动力形式的散热模块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散热系统,通过在第一散热器设置有多个安装结构,可根据不同的动力形式安装不同的散热模块,从而减少零部件开发,降低成本,同时降低部件损坏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散热系统,所述车辆的散热系统包括前框架;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框架上;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前框架内,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主体和第一安装主体,且所述第一安装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器件安装部、第二器件安装部和第三器件安装部,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用于固定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器件,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散热系统,通过在第一散热器上设置第一器件安装部、第二器件安装部和第三器件安装部,这样可根据车型搭载不同的动力形式安装对应的散热部件,有效实现了车辆的散热系统的扩展性,同时避免了因冷凝器安装结构偏弱导致部件损坏的风险。并且,由于平台车型需求中的散热器及冷凝器需求范围最广,将散热器布置于最后方作为固定区,然后根据不同的动力形式选装不同的散热器件,例如,中冷器、低温散热器等,保证了车型平台最大的共通化设计,并且减少了零部件种类,节约了产品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为至少两组,且每组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定位座,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一器件,所述第一定位座设置有第一挂槽,所述第一挂槽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器件;和/或
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为至少两组,且每组第二器件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座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座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二器件,所述第二定位座设置有第二挂槽,所述第二挂槽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器件;和/或
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为至少两组,且每组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座和第三定位座,所述第三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座的上方,所述第三安装座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三定位座设置有第三挂槽,所述第三挂槽用于定位所述冷凝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或一个长圆状的第一滑动孔,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器件后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或所述第一滑动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或一个长圆状的第二滑动孔,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器件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或所述第二滑动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紧固件穿设所述冷凝器后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上端设置有上悬置且下端设置有下悬置,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上端设置有上悬置配合销且下端设置有下悬置配合销,所述前框架上设置有和所述上悬置配合的上悬置安装槽、和所述下悬置配合的下悬置安装孔,所述上悬置设置于所述上悬置安装槽内且所述上悬置配合销穿设于所述上悬置,所述下悬置设置于所述下悬置安装孔内且所述下悬置配合销穿设于所述下悬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系统还包括:压接座,所述上悬置设置于所述上悬置安装槽内,所述压接座压接在所述上悬置上且两端固定在所述上悬置安装槽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接座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上悬置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上悬置包括:定位槽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均配合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上悬置配合销穿设所述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框架上开设有机舱通风口和制动钳冷却通风口,所述机舱通风口为至少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框架的左右两侧,用于冷却机舱,所述制动钳冷却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前框架的左右两侧且低于所述机舱通风口,用于冷却制动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框架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强筋的一端相互靠近且位于所述前框架的上端,两个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相互远离,所述加强筋设置于两个所述机舱通风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器件为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与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器件为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A;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简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简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简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
100、散热系统;
10、前框架;11、左配合安装面;12、右配合安装面;13、上悬置安装槽;14、下悬置安装孔;15、机舱通风口;16、制动钳冷却通风口;17、加强筋;
20、第一散热器;21、第一散热主体;22、第一安装主体;23、第一器件安装部;24、第二器件安装部;25、第三器件安装部;26、第一安装座;27、第一定位座;28、第二安装座;29、第二定位座;30、第三安装座;31、第三定位座;32、第一安装孔;33、第二安装孔;34、上悬置配合销;35、下悬置配合销;36、第一滑动孔;37、第三安装孔;
40、冷凝器;41、第三上安装支架;42、第三下定位支架;
50、前防撞梁;51、左吸能盒;52、右吸能盒;53、安装板;
60、左纵梁;61、右纵梁;62、配合安装板;
70、上悬置;71、下悬置;72、定位槽;73、定位孔;74、下悬置定位孔;75、压接座;76、第一定位凸起;
80、中冷器;81、第一上安装支架;82、第一下定位支架;
90、第二散热器;91、第二上安装支架;92、第二下定位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散热系统100。
如图1-图6所示,车辆的散热系统100包括:前框架10、第一散热器20、冷凝器40以及前防撞梁50。
其中,第一散热器20设置于前框架10内,同样,冷凝器40也可设置于前框架10内,并且第一散热器20位于冷凝器40之后。具体地,第一散热器20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冷凝器40用于空调系统的散热。
并且,前框架10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60、右纵梁61固定连接,以使整个散热系统100固定可靠。其中,左纵梁60和右纵梁61的前侧均设置有配合安装板62,配合安装板6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和定位销。如此设置,定位销的设计使安装更加便捷,并且配合安装板62的设计增大了与前框架10的配合面,使得安装更加牢靠,从而降低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松动风险。
以及,前防撞梁50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前框架10上。如此设置,将前防撞梁50安装在前框架10上,不仅可以保护散热系统100避免受到撞击而损坏,还可以使散热系统100的通风通道较为顺畅,提高散热系统100的散热效率。
而且,第一散热器20包括:第一散热主体21和第一安装主体22,第一安装主体22分别设置于第一散热主体21的两端,第一安装主体22上设置有第一器件安装部23、第二器件安装部24和第三器件安装部25,并且分别位于第一散热主体21的两端,冷凝器40与第三器件安装部25固定连接,第一器件安装部23用于安装第一器件,第二器件安装部24用于安装第二器件。如此设置,将第一散热器20作为安装载体,并在第一安装主体22上设置第一器件安装部23、第二器件安装部24和第三器件安装部25,这样可以根据不同动力形式需求,选择性地在第一散热器20上安装第一器件或者第二器件,又或者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并且可以使散热系统100的结构紧凑,集成度较高。与前框架10相比,第一散热器20的结构强度较高,足够承载第一器件、第二器件和冷凝器40,同时可以使散热系统100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并高效地工作,有效保证了散热系统100的最大扩展能力,为散热系统100安装其他器件提供可能。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前框架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配合安装面11及右配合安装面12,并且左配合安装面11和右配合安装面12分别设置有限位孔和多组安装孔,以及前防撞梁50的后端设置有安装板53,并且安装板53上对应设置有限位孔和多组安装孔。如此设置,在装配过程中,先利用定位销进行定位,然后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过前防撞梁50的限位孔、前框架10的限位孔以及配合安装板62的限位孔,从而实现前防撞梁50、前框架10以及左纵梁60和右纵梁61之间的固定连接。
由此,通过在第一散热器20上设置第一器件安装部23、第二器件安装部24和第三器件安装部25,可以根据车型搭载不同的动力形式来布置不同的散热系统100,有效实现了车辆的散热系统100的扩展性。并且,将第一散热器20布置于后方作为固定区,可保持第一散热器20的位置不变,从而根据不同的动力形式,在第一散热器20上选装不同的散热器件,例如,中冷器80、水冷散热器等,保证了车型平台最大的共通化设计,并且减少了零部件种类,节约了产品成本。
如图6-图7所示,第一器件安装部23可以为至少两组,并且每组第一器件安装部23包括:第一安装座26和第一定位座27,第一安装座26设置于第一定位座27的上方,第一安装座26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一器件,第一定位座27设置有第一挂槽,第一挂槽用于定位第一器件。或者,第二器件安装部24可以为至少两组,并且每组第二器件安装部24包括:第二安装座28和第二定位座29,第二安装座28设置于第二定位座29的上方,第二安装座28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二器件,第二定位座29设置有第二挂槽,第二挂槽用于定位第二器件。又或者,第三器件安装部25可以为至少两组,并且每组第三器件安装部25包括:第三安装座30和第三定位座31,第三安装座30设置于第三定位座31的上方,第三安装座30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冷凝器40,第三定位座31设置有第三挂槽,第三挂槽用于定位冷凝器40。如此设置,以第一器件为例,在安装时,先将第一器件放置在第一挂槽上,然后根据第一安装座的位置进行移动调整,最后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效率。当然,可以将第一器件安装部23、第二器件安装部24和第三器件安装部25之间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布,以形成不同安装结构的第一散热器20,从而满足不同动力形式的布置需求。
具体地,参考图6所示,沿着第一散热器20的竖直方向,第一安装主体22上依次设置有第三安装座30、第一安装座26、第一定位座27、第二安装座28、第二定位座29和第三定位座31。如此设置,考虑到冷凝器40的整体尺寸较大,将第三安装座30和第三定位座31设置在第一安装主体22的上下两侧,以保证冷凝器40固定可靠。其中,在第一安装座26上设置有插销,可以使第一器件搭接在第一安装座26上,避免晃动。以及,第一挂槽的槽口朝上设置,以便第一器件挂接在第一挂槽上,而且第一安装座26上设置多个限位槽,限位槽的安装方向为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这样不仅方便安装,还可以对第一器件进行全方位约束,进一步加强固定。此外,第二安装座28和第三安装座30与第一安装座26的结构还可以设置相同,当然也可以根据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实际结构进行加强设置,以实现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分别与第一散热器20的可靠连接,从而保证整个散热系统10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6所示,第二定位座29与第三定位座31可以为一体成型,如此设置,一体成型简单且方便生产,同时整体性较好,不容易发生断裂,而且能够满足整体尺寸较小的第一散热器20,使得散热系统100的结构紧凑,进一步节省车辆前端空间。
以及,第一安装座26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32或一个长圆状的第一滑动孔36,紧固件穿设第一器件后与第一安装孔32或第一滑动孔36固定连接,第二安装座28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33或一个长圆状的第二滑动孔,紧固件穿设第二器件后与第二安装孔33或第二滑动孔固定连接,第三安装座3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37,紧固件穿设冷凝器40后与第三安装孔37固定连接。如此设置,通过预留两个或多个第一安装孔32或者第二安装孔33,可以满足不同规格的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的安装位置要求。优选的,如图7所示,选用一个长圆状的第一滑动孔36或第二滑动孔,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展灵活度,方便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滑移安装。
如图5-图11所示,第一安装主体22的上端设置有上悬置70,并且下端设置有下悬置71,第一安装主体22的上端设置有上悬置配合销34,并且下端设置有下悬置配合销35,前框架10上设置有和上悬置70配合的上悬置安装槽13、和下悬置71配合的下悬置安装孔14,上悬置70设置于上悬置安装槽13内,并且上悬置配合销34穿设上悬置70,以及下悬置71设置于下悬置安装孔14内,并且下悬置配合销35穿设下悬置71。如此设置,可以通过上悬置70和下悬置71牢靠地将第一散热器20固定在前框架10上,并且起到降低振动传递的作用。
其中,散热系统100还包括:压接座75,上悬置70设置于上悬置安装槽13内,压接座75压接在上悬置70上,并且两端固定在上悬置安装槽13的两端,下悬置71设置于下悬置安装孔14内。如此设置,通过压接座75与上悬置安装槽13的相互配合,可以使上悬置70稳定地安装在上悬置安装槽13内,即对上悬置70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
具体地,压接座75呈半圆形,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76,上悬置安装槽13内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如此设置,半圆形的压接座75与同样呈半圆形的上悬置安装槽13相互配合,以形成容纳上悬置70的圆柱形安装空间,并且第一定位凸起76和第二定位凸起相互配合,以形成圆环结构。以及,上悬置70设置有定位槽72及定位孔73,第一定位凸起76和第二定位凸起均配合在定位槽72内,上悬置配合销34穿设定位孔73。如此设置,在安装时,先将上悬置70通过定位孔73穿设上悬置配合销34,使上悬置70放置在上悬置安装槽13内,此时定位槽72与第二定位凸起进行卡接配合,然后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压接座75固定在上悬置安装槽13的两端,此时第一定位凸起76与定位槽72卡接配合,并且压紧固定上悬置70,这样通过第一定位凸起76和第二定位凸起与定位槽72的相互配合,可以将上悬置70稳定地固定在上悬置安装槽13内。此外,第一散热器20设置有下悬置配合销35,下悬置71设置有下悬置定位孔74。在安装时,下悬置定位孔74与下悬置配合销35配合,安装在下悬置安装孔14。
此外,如图5所示,前框架10上开设有机舱通风口15和制动钳冷却通风口16,机舱通风口15可以为至少两个,并且分别设置于前框架10的左右两侧,用于冷却机舱,制动钳冷却通风口16设置于前框架10的左右两侧,并且低于机舱通风口15,用于冷却制动钳。如此设置,通过在前框架10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机舱通风口15,同时避开了第一散热器20的遮挡,可以使前部气流顺利流入机舱,并对机舱内部进行冷却。以及,在第一散热器20的左右两侧,并且低于机舱通风口15的位置开设制动钳冷却通风口16,使得前部气流可以流入前轮制动区域,对制动钳进行冷却,从而提高整车制动效能。优选地,机舱通风口15的开口尺寸以机舱最大发动机散热性能进行设计,保证可以适应多种动力形式,同时制动钳冷却通风口16的开口以车辆最大搭载制定散热效能进行设计,保证可以适应高性能版本的性能需求。
进一步地,前框架10包括:加强筋17,加强筋17可以为两个,两个加强筋17的一端相互靠近,并且位于前框架10的上端,两个加强筋17的另一端相互远离,加强筋17设置于两个机舱通风口15之间。如此设置,两个机舱通风口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斜向下且互呈三角形的加强筋17,大致呈“倒V”形,这样可以提升机舱通风口15位置的结构强度及前框架10的整体刚度。优选地,前框架10整体可以为注塑材质,可以实现轻量化,并且相比现有的斜拉筋设计,前框架10的结构强度更高。
如图12所示,第一器件可以为中冷器80,中冷器80与第一器件安装部23固定连接。其中,中冷器80可用于增压发动机增压后高温进气的冷却,并且在中冷器80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上安装支架81及第一下定位支架82,使得第一上安装支架81与第一安装座26配合连接,第一下定位支架82与第一定位座27插接配合,从而将中冷器80安装固定在第一散热器20上。
如图13所示,第二器件可以为第二散热器90,第二散热器90与第二器件安装部24固定连接。其中,第二散热器90可用于HEV/PHEV电池电机系统的散热,并且在第二散热器90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上安装支架91及第二下定位支架92,第二上安装支架91与第二安装座28螺接配合,第二下定位支架92和第二定位座29插接配合。
如图14所示,冷凝器40的两端均设置有结构对称的第三上安装支架41和第三下定位支架42。其中,第三上安装支架41可通过紧固件与第三安装座30配合连接,第三下定位支架42可插接在第三定位座31上,从而将冷凝器40安装固定在第一散热器2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散热系统100。
下面根据不同动力形式布置相对应的散热系统100,具体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如图15所示,冷凝器40设置在第一散热器20的前方,前防撞梁50设置在冷凝器40的前方中部,可适用于自吸发动机,以满足发动机冷却、进气冷却、空调系统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如图1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中冷器80设置在前防撞梁50的上方与冷凝器40的前方之间,并且位于冷凝器40的前方上部,可适用于增压发动机,满足发动机冷却、进气冷却、空调系统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第二散热器90设置在前防撞梁50的后方与冷凝器40的前方之间,并且位于冷凝器40的前方下部,可适用于自吸发动机HEV/PHEV车型,同样满足发动机冷却、电池、电机、空调系统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如图18所示,结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3,将中冷器80设置在前防撞梁50的上方以及在冷凝器40的前方上部,并且与前防撞梁垂直重叠,以及将第二散热器90夹设在前防撞梁50与冷凝器40之间,并且位于冷凝器40的前方下部,可适用于增压发动机HEV/PHEV车型,满足发动机冷却、进气冷却、电池、电机、空调系统冷却。
特别地,实施例4可以为优选实施例,冷凝器40的前方下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器90,前方上部设置有中冷器80,实现了中冷器80和前防撞梁50在垂直方向的重叠设计,这样节省了车辆前端空间,并降低了前悬长度,同时将散热需求较大的中冷器80放置于冷凝器40的前方上部,没有遮挡部位,保证了中冷器80的风冷效果。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所述的实施例,将第一散热器20位于散热系统100的最后方,并且在第一散热器20的前方设置冷凝器40,此种设计可以保证质量最大的部件,即散热器及冷凝器40位于整个散热系统100与前框架10的固定位置最近处,减小了对固定点的破坏力矩,进而降低了车辆颠簸情况下的连接受力。
优选地,第一散热器20的长宽边界保持不变,厚度方向可以为至少两种,以保证不同车辆的多种动力总成的散热需求,同时保证前框架10的共通性,降低模具开发费用,并且厚度变化方向采用向前延伸的设计,保证了后方散热风扇的安装边界共通,降低了模具开发费用。以及,优选的,冷凝器40长宽边界保持不变,厚度方向同样可以为至少两种,以保证不同车辆的空调使用性能,同时保证第一散热器20上的冷凝器40安装部位的共通性,降低了第一散热器20的开发费用。
此外,前防撞梁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吸能盒51和右吸能盒52,并且前防撞梁50至纵梁前端的距离采用了最大车重设计,可以保持车辆平台共通,节省模具开发费用,同时保证了平台全部车辆的碰撞溃缩吸能空间。
因此,通过在第一散热器20上设置第一器件安装部23、第二器件安装部24和第三器件安装部25,有效实现了散热系统100的扩展性,可以满足车辆搭载各种动力情况下的散热需求。同时,基于各种动力形式需求,第一散热器20及冷凝器40的需求范围最广,将第一散热器20布置于最后方作为固定区,前部的中冷器80、第二散热器90作为选装配置,基于不同需求进行选装,保证了最大的共通化设计,减少了零部件种类,并大大降低产品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框架;
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框架上;
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前框架内,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主体和第一安装主体,且所述第一安装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器件安装部、第二器件安装部和第三器件安装部,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用于固定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器件,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为至少两组,且每组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定位座,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一器件,所述第一定位座设置有第一挂槽,所述第一挂槽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器件;和/或
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为至少两组,且每组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座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座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二器件,所述第二定位座设置有第二挂槽,所述第二挂槽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器件;和/或
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为至少两组,且每组所述第三器件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座和第三定位座,所述第三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座的上方,所述第三安装座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三定位座设置有第三挂槽,所述第三挂槽用于定位所述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或一个长圆状的第一滑动孔,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器件后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或所述第一滑动孔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或一个长圆状的第二滑动孔,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器件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或所述第二滑动孔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紧固件穿设所述冷凝器后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上端设置有上悬置且下端设置有下悬置,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上端设置有上悬置配合销且下端设置有下悬置配合销,所述前框架上设置有和所述上悬置配合的上悬置安装槽、和所述下悬置配合的下悬置安装孔,所述上悬置设置于所述上悬置安装槽内且所述上悬置配合销穿设于所述上悬置,所述下悬置设置于所述下悬置安装孔内且所述下悬置配合销穿设于所述下悬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接座,所述上悬置设置于所述上悬置安装槽内,所述压接座压接在所述上悬置上且两端固定在所述上悬置安装槽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座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上悬置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上悬置包括:定位槽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均配合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上悬置配合销穿设所述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上开设有机舱通风口和制动钳冷却通风口,所述机舱通风口为至少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框架的左右两侧,用于冷却机舱,所述制动钳冷却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前框架的左右两侧且低于所述机舱通风口,用于冷却制动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强筋的一端相互靠近且位于所述前框架的上端,两个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相互远离,所述加强筋设置于两个所述机舱通风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为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与所述第一器件安装部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器件为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器件安装部固定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散热系统。
CN202123198137.7U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6507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98137.7U CN216507876U (zh)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98137.7U CN216507876U (zh)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07876U true CN216507876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0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98137.7U Active CN216507876U (zh)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07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79379B2 (en) Cooling device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unit for motor of vehicle, and hybrid vehicle
EP2303624B1 (en) Hybrid vehicle
US8701811B2 (en) Battery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060090878A1 (en)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ystem and associated heat exchanger module
JP2005096684A (ja) 車体前部の導風構造
US20110226542A1 (en) Cooling module for motor vehicles and motor vehicle
CN216507876U (zh) 车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KR101727182B1 (ko) 차량용 캐리어
CN211503760U (zh) 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其散热模块、车辆
CN116209222A (zh) 车载无线充电设备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042861A (zh)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CN214013087U (zh) 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10555111U (zh) 一种轻量化车架连接支架
KR20110103695A (ko) 쿨링모듈 장착구조
CN215096895U (zh) 一种驻车空调
CN218258051U (zh) 保险杠及车辆
CN215751893U (zh) 危险品运输车
CN218347523U (zh) 一种电动压缩机固定装置及电动压缩机总成
CN213480145U (zh) 两栖车座舱装配装置
CN219570189U (zh) 摩托车发动机高效冷却结构和摩托车
CN218522720U (zh) 冷却系统防止热风回流的挡风板装置
CN114313017A (zh) 一种前端冷却模块总成
CN112977645B (zh) 一种集成行人保护功能的汽车前端导流装置
CN212615526U (zh) 节能连体型汽车散热器双风扇
CN218829399U (zh) 一种电动汽车轮毂发电机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