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12354U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12354U
CN214712354U CN202023160099.1U CN202023160099U CN214712354U CN 214712354 U CN214712354 U CN 214712354U CN 202023160099 U CN202023160099 U CN 202023160099U CN 214712354 U CN214712354 U CN 214712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gger
switch
switch assembly
housing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600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
林海利
黄忠平
黄现安
胡海波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31600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12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12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12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碰撞开关组件包括壳体;触发开关;移动件,与防撞板保持接触;触发件,与移动本体相连,移动件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于防撞板的作用力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触发件触发触发开关;扭簧,包括扭簧主体及设于扭簧主体两端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扭簧主体安装于壳体,第一扭臂与移动件相连,第二扭臂与壳体相连。本申请提供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通过将触发开关、移动件、触发件、扭簧集中安装于壳体,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Description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扫地机器人在对地面进行清洁打扫时,由于周围环境较为复杂,所以在其四处移动时,往往会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从而对扫地机器人造成损坏。
为了避免扫地机器人与周围障碍物的碰撞,通常在扫地机器人本体的周围安装防撞板及与防撞板相连的碰撞开关,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防撞板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并通过碰撞开关传递信息给控制中心,以控制扫地机器人转动方向。
但现有碰撞开关在被触发后,通常需要额外设置复位结构,以使防撞板及碰撞开关复位,如此,极易导致复位不平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碰撞开关在被触发后,通常需要额外设置复位结构,以使防撞板及碰撞开关复位,而极易导致复位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一种复位平衡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碰撞开关组件,用于与防撞板接触,所述碰撞开关组件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腔;
触发开关,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移动件,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防撞板保持接触;
触发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移动件相连,所述移动件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于所述防撞板的作用力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以及
扭簧,包括扭簧主体及设于扭簧主体两端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扭簧主体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扭臂与所述移动件相连,所述第二扭臂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扭簧用于提供使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包括移动本体及与所述移动本体相连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扭臂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第一扭臂绕所述扭簧主体的中心扭曲或旋转;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
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触发件未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且所述扭簧的所述第一扭臂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贴合;
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且所述扭簧的所述第二扭臂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凹槽,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位于所述第一导向凹槽的槽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扭臂相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扭臂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二扭臂远离所述扭簧主体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相对所述移动本体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背离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本体,所述触发件相对所述移动本体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第二方向的一侧;
所述扭簧预压于所述移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以提供使所述触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抵持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预压力;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靠近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包括限位位置,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触发件相对设置的第四限位部;
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限位位置时,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触发件相抵,以限制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包括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本体、第二导向部及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和所述第三导向部位于所述移动本体的两端;
所述壳体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且所述第三导向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部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配合通孔,所述第二导向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通孔,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通孔凸伸出所述壳体的外侧;
所述第二导向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的一端为接触端,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接触端与所述防撞板保持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向部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靠近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配合凹槽,所述第三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配合;或者
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二配合通孔,所述第三导向部穿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与所述触发件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沿第三方向凸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定位柱,所述扭簧主体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开关包括光电开关、触发按钮或磁感应开关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被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配接形成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接通孔;
所述碰撞开关组件还包括连接盖板,所述连接盖板盖设于所述连接通孔处,触发开关借助所述连接盖板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或者
所述触发开关盖设于所述连接通孔处,所述触发开关通过所述连接通孔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上述的碰撞开关组件。
上述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通过将触发开关、移动件、触发件、扭簧集中安装于壳体,在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触发件能随移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触发触发开关,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扭簧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复位及时,复位过程也非常稳定且平衡。本申请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处于初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处于触发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中的移动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中的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移动触发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处于初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处于触发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参阅附图,用于与防撞板接触,碰撞开关100包括壳体10、触发开关20、移动件30、触发件40以及扭簧50。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防撞板应用于扫地机器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应用于其他适用于碰撞开关组件100的设备,在此不作限制。
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触发开关20设于容纳腔11内,移动件30设于壳体10,且与防撞板保持接触,触发件40设于容纳腔11内,触发件40与移动本体31相连,移动件30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于防撞板的作用力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触发件触发触发开关20。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具体地,触发开关20包括按钮、光电开关或磁感应开关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制。优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触发开关20包括光电开关。
扭簧50包括扭簧主体51及设于扭簧主体51两端的第一扭臂52和第二扭臂53,扭簧主体51安装于壳体10,第一扭臂52与移动件30相连,第二扭臂53与壳体10相连,扭簧50用于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
如此,通过将触发开关20、移动件30、触发件40、扭簧50集中安装于壳体10,在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触发件40能随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触发触发开关20,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扭簧50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复位及时,复位过程也非常稳定且平衡。本申请的碰撞开关组件100,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另外,由于扭簧50相对于其他弹性压缩复位件,占用空间小,需要与其配合的零件较少,因此,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碰撞可开关组件100更加小型化。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被构造为能够沿第一方向配接形成壳体10的容纳腔11。如此,可使得触发开关20、触发件40、移动件30以及扭簧50相对壳体10的安装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其中之一设有第一锁紧部14,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其中之另一设有第二锁紧部15,第一锁紧部14与第二锁紧部15相配合,以使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锁紧。如此,可提高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配接的可靠性,且提高了碰撞开关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到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锁紧部14包括第一卡扣,第二锁紧部15包括第二卡扣,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卡接配合。此方式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还设有第一定位部121,第二壳体13还设有第二定位部131,第一定位部121与第二定位部131相配合,以使第一壳体12相对第二壳体13定位。具体地,第一定位部121设置于第一壳体12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二壳体13的一侧表面,第二定位部131设置于第二壳体13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壳体12的一侧表面。具体到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121和第二定位部131其中之一包括定位凹槽,第一定位部121和第二定位部131其中之另一包括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
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开设有与容纳腔11连通的连接通孔16,碰撞开关组件100还包括连接盖板,连接盖板盖设于连接通孔16处,触发开关20借助连接盖板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如此,在使触发开关20与主控器电连接的同时,也可遮挡连接通孔16,而避免触发开关20通过连接通孔16直接与主控器相连时,连接通孔16显露,造成异物或光线容易进入容纳腔11内而影响触发开关20的触发准确性。具体地,壳体10上开设有围绕连接通孔16设置且与连接通孔16连通的定位槽,连接盖板沿周向安装于定位槽内。如此,使得连接盖板的相对连接通孔16的定位方式简单且可靠。在其他实施例中,触发开关20盖设于连接通孔16处,且触发开关20通过连接通孔16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如此,利用触发开关20本身去覆盖连接通孔16,简化了碰撞开关组件100的结构。
请再次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包括移动本体31及与移动本体31相连的第一导向部32,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向部3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扭臂52能够与第一导向部32相配合,以引导第一扭臂52绕扭簧主体51的中心扭曲或旋转,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具体地,第二方向为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具体地,当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移动本体31挤压第一扭臂52时,第一扭臂52沿绕扭簧本体51的中心扭曲或旋转,此时,第一导向部32与第一扭臂52相配合,以引导第一扭臂52绕扭簧本体51的中心扭曲或旋转,进而确保扭簧50能够蓄力,以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另外,第一导向部32也能在扭簧50恢复时起到引导恢复的作用。
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移动件30在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导向部32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导向面321和第二导向面322,当移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触发件40未触发触发开关20,且扭簧50的第一扭臂52与第一导向面321相贴合,当移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触发件40触发触发开关20,且扭簧50的第二扭臂53与第二导向面322相贴合。通过设置第一导向面321和第二导向面322,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移动触发件30与扭簧50的扭臂之间保持较大的接触面,以使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可靠。具体地,第一导向面321平行于第二方向。具体地,第一导向面321沿第二方向与第二导向面322相连。
更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部32包括第一导向凹槽,第一导向面321和第二导向面322位于第一导向凹槽的槽底。导向凹槽的结构简单,且导向凹槽的内侧壁也能起到引导作用,进一步地提高了引导的可靠性,且简化了扭簧50相对壳体10的安装过程。
请再次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第一限位部17,第一限位部17与第二扭臂53相配合,以限制第二扭臂53沿第一方向移动。如此,当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由于第二扭臂53被限制于第一限位部17,故能使扭簧主体51可靠地被压缩。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5,第一限位部17包括第一限位凹槽,第二扭臂53远离扭簧主体51的一端限位于第一限位凹槽内。限位凹槽的结构简单,限位可靠,且简化了扭簧50相对壳体10的安装过程。
请再次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32相对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如此,可避免扭簧50的第一扭臂52和第二扭臂53的运动影响到移动本体31的移动,同时也能缩小碰撞开关组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
进一步地,触发件40相对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背离第一导向部32的一侧。如此,可使扭簧50与触发件40之间的位置不相互干扰,提高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与触发件40一体成型。如此,可提高移动件30与触发件4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本体31,触发件40相对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扭簧50预压于移动件30与壳体10之间,以提供使触发件40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抵持于壳体10的内壁的预压力。如此,可在移动件30未受外力沿第一方向移动时,依靠扭簧50的预压力使得触发件40保持在初始位置,提高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本体31、第二导向部33和第三导向部34,第二导向部33和第三导向部34沿第一方向位于移动本体31的两端,壳体10设有第一配合部18和第二配合部19,第二导向部33与第一配合部18相配合,且第三导向部34与第二配合部19相配合,以引导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由于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均设有导向结构,因此,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导向均衡,也进一步提高了移动件30移动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部33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的一侧,第一配合部18包括第一配合通孔181,第二导向部33穿设于第一配合通孔181,并通过第一配合通孔181凸伸出壳体10的外侧,第二导向部33朝向壳体10外侧的一端为接触端331,移动件30通过接触端331与防撞板保持接触。将接触端331设置于第二导向部33的端部,可在接触端331受防撞板作用下,使得移动件30移动更加稳定,提高触发件40触发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方式中,第三导向部34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并朝向靠近触发开关20的方向的一侧,第二配合部19包括具有第一开口191的第一配合凹槽192,第三导向部34通过第一开口191与第一配合凹槽192相配合。
进一步地,壳体10还设有第二限位部101,第一限位部设于第一配合凹槽192的槽底,第三导向部34能够与第二限位部101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如此,也充分利用了第一配合凹槽192的结构,实现了移动件30在第一方向移动限制的同时,也明确了扭簧50被压缩的量,从而确定扭簧的弹性复位能力,复位效果好。还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三导向部34与第二限位部101相抵,触发开关20应当已被触发件40触发。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部19包括第二配合通孔,第三导向部34穿设于第二配合通孔。
进一步地,第三导向部34的端部设有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能够与第二配合通孔的外侧边缘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脱离第二配合通孔。如此,避免出现第三导向部34在扭簧50的恢复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脱离第二配合通孔的情况,提高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可靠性。具体地,第三限位部包括弹性卡扣,弹性卡扣与第二配合通孔卡接配合,且弹性卡扣可操作地沿第二配合通孔的径向变形与第二配合通孔脱接。弹性卡扣的设置方式简单,且方便第三导向部34与壳体10的装配。更具体地,弹性卡扣包括沿第二配合通孔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弹性卡扣和第二弹性卡扣,第一弹性卡扣和第二弹性卡扣可操作地沿第二配合通孔的径向方向朝向彼此变形,以与第二配合通孔脱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沿第三方向凸设于壳体10的内壁的定位柱102,扭簧主体51套设于定位柱102上,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具体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具体地,第三方向为图3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设置定位柱102可使扭簧50相对壳体10定位,使扭曲或旋转及复位过程更加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并朝向靠近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包括限位位置,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具有沿第一方向与触发件40相对设置的第四限位部,当移动件30位于限位位置时,第四限位部与触发件40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设置第四限位部,可在确定触发件40触发触发开关20的极限位置,也可避免当触发开关20为按钮时触发力度过度,或者当触发开关20为光电开关或磁感应开关时,触发件40移动过量,而越过感应边界,进而造成触发无效的情况,提高了触发件40的触发稳定性。具体地,第四限位部与第二配合部19相连。如此,使得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内部结构紧凑。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上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
具体地,扫地机器人还包括扫地机器人本体及防撞板,防撞板沿扫地机器人的行进方向安装于扫地机器人本体的前方,碰撞开关组件100安装于扫地机器人本体,且与防撞板相接触。如此,在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防撞板后退,使得移动件30受防撞板的作用力带动触发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触发触发开关20,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扭簧50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同时触发件40沿随移动件30移动而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本体还包括主控器,触发开关20与主控器通信相连。如此,当触发开关20被触发后,可向主控器发送碰撞信号,主控器根据碰撞信号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避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开关20安装于主控器上。如此,减少了触发开关20与主控器之间的连接线路,扫地机器人200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碰撞开关组件100包括多个,多个碰撞开关组件100沿防撞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及扫地机器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触发开关20、移动件30、触发件40、扭簧50集中安装于壳体10,在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触发件40能随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触发触发开关20,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扭簧50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复位及时,复位过程也非常稳定且平衡。本申请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及扫地机器人,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碰撞开关组件(100),用于与防撞板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开关组件(100)包括:
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
触发开关(20),设于所述容纳腔(11)内;
移动件(30),设于所述壳体(10),且与所述防撞板保持接触;
触发件(40),设于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触发件(40)与所述移动件(30)相连,所述移动件(30)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于所述防撞板的作用力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触发件(40)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0);以及
扭簧(50),包括扭簧主体(51)及设于扭簧主体(51)两端的第一扭臂(52)和第二扭臂(53),所述扭簧主体(51)安装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一扭臂(52)与所述移动件(30)相连,所述第二扭臂(53)与所述壳体(10)相连,所述扭簧(50)用于提供使所述移动件(30)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0)包括移动本体(31)及与所述移动本体(31)相连的第一导向部(32),所述移动本体(3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32)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扭臂(52)与所述第一导向部(32)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第一扭臂(52)绕所述扭簧主体(51)的中心扭曲或旋转;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0)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向部(32)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导向面(321)和第二导向面(322);
当所述移动件(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触发件(40)未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0),且所述扭簧(50)的所述第一扭臂(52)与所述第一导向面(321)相贴合;
当所述移动件(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触发件(40)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0),且所述扭簧(50)的所述第二扭臂(53)与所述第二导向面(322)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32)包括第一导向凹槽,所述第一导向面(321)和所述第二导向面(322)位于所述第一导向凹槽的槽底。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设有第一限位部(17),所述第一限位部(17)与所述第二扭臂(53)相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扭臂(53)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7)包括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二扭臂(53)远离所述扭簧主体(51)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32)相对所述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3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40)相对所述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31)沿所述第二方向背离所述第一导向部(32)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本体(31),所述触发件(40)相对所述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
所述扭簧(50)预压于所述移动件(30)与所述壳体(10)之间,以提供使所述触发件(40)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20)的方向抵持于所述壳体(10)的内壁的预压力;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0)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靠近所述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包括限位位置,所述壳体(10)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触发件(40)相对设置的第四限位部;
当所述移动件(30)位于所述限位位置时,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触发件(40)相抵,以限制所述移动件(30)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0)包括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本体(31)、第二导向部(33)及第三导向部(34),所述第二导向部(33)和所述第三导向部(34)位于所述移动本体(31)的两端;
所述壳体(10)设有第一配合部(18)和第二配合部(19),所述第二导向部(33)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8)相配合,且所述第三导向部(34)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9)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移动件(30)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33)位于所述移动本体(31)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部(18)包括第一配合通孔(181),所述第二导向部(33)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通孔(181),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通孔(181)凸伸出所述壳体(10)的外侧;
所述第二导向部(33)朝向所述壳体(10)的外侧的一端为接触端(331),所述移动件(30)通过所述接触端(331)与所述防撞板保持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部(34)位于所述移动本体(31)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靠近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配合部(19)包括具有第一开口(191)的第一配合凹槽(192),所述第三导向部(34)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91)与所述第一配合凹槽(192)相配合;或者
所述第二配合部(19)包括第二配合通孔,所述第三导向部(34)穿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0)与所述触发件(40)一体成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设有沿第三方向凸设于所述壳体(10)的内壁的定位柱(102),所述扭簧主体(51)套设于所述定位柱(102)上;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16.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20)包括光电开关、触发按钮或磁感应开关中的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所述第一壳体(12)与所述第二壳体(13)被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配接形成所述壳体(10)的所述容纳腔(11)。
18.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的连接通孔(16);
所述碰撞开关组件(100)还包括连接盖板,所述连接盖板盖设于所述连接通孔(16)处,触发开关(20)借助所述连接盖板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或者
所述触发开关(20)盖设于所述连接通孔(16)处,所述触发开关(20)通过所述连接通孔(16)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
19.一种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
CN202023160099.1U 2020-12-24 2020-12-24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Active CN214712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0099.1U CN214712354U (zh) 2020-12-24 2020-12-24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0099.1U CN214712354U (zh) 2020-12-24 2020-12-24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12354U true CN214712354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3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60099.1U Active CN214712354U (zh) 2020-12-24 2020-12-24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123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45386A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03502046B (zh) 锁定装置
CN102379018A (zh) 按压开关
CN112545392A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4712354U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12690705A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12545383A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4484398U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05781281A (zh) 车辆门锁装置的开关组件
CN214484401U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12656327A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4712357U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4712355U (zh)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2755504U (zh) 机器人
CN214631988U (zh) 雷达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4387342U (zh) 清洁机器人
CN218680093U (zh) 碰撞装置及割草机
CN214631991U (zh) 雷达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14424909A (zh) 前撞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5986508U (zh) 碰撞感应装置以及地板清洁装置
CN214484400U (zh) 扫地机器人
CN112704442A (zh) 罩体组件、雷达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8338385U (zh) 地板清洁装置
CN112545378A (zh) 雷达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8498837U (zh) 充电座及清洁机器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