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10972U - 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 Google Patents

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10972U
CN214710972U CN202120602132.7U CN202120602132U CN214710972U CN 214710972 U CN214710972 U CN 214710972U CN 202120602132 U CN202120602132 U CN 202120602132U CN 214710972 U CN214710972 U CN 2147109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wheel
front wheel
rod
ro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213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培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109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109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包括有底盘、设置在所述底盘下端边角处的前轮、后轮和两个平衡轮,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底盘的第一对角线上,两个所述平衡轮设置在所述底盘的第二对角线上,且所述前轮或所述后轮为驱动轮。如此设置,解决了现有代步行李箱的底盘采用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整体产生较大波动且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行李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地铁的普及化,很好地带给人们长途出行便利,但现在人们还普遍存在到车站1公里难的问题。人们现在会选择去乘坐电动车、或电动滑板车等代步工具,但这些代步工具普遍携带不便,大多数人不得不打车到到车站,从而增加了出行的成本。因此,出现了多种代步行李箱,人们可以坐在行李箱上,来实现电动车的骑行功能和行李箱便于携带功能。这样既解决了出行1公里难的问题,同时便于携带。而现有的代步行李箱的底盘通常是采用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若前方出现凹凸路面时,平行的两个轮会同时动,易造成较大的波动,乘坐舒适性差,且速度慢。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代步行李箱的底盘采用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整体产生较大波动且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其能够解决现有代步行李箱的底盘采用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整体产生较大波动且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四轮底盘,包括有底盘、设置在所述底盘下端边角处的前轮、后轮和两个平衡轮,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底盘的第一对角线上,两个所述平衡轮设置在所述底盘的第二对角线上,且所述前轮或所述后轮为驱动轮。
优选地,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拉杆、用于驱动所述前轮转向的转向装置和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轮转动的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拉杆与所述前轮通过转向装置相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杆和所述前轮相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底盘可转动地连接、以能带动所述前轮转向。
优选地,所述拉杆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前轮转向的脚踏板组件和用于连接所述前轮与所述底盘的连接组件,所述前轮与所述连接组件可旋转地连接,且所述脚踏板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脚踏板组件与所述前轮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转向电机、与所述转向电机的驱动轴相连接的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前轮上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拉杆包括有与所述底盘相连接的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相连接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和所述第一杆部通过滑动件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杆部能够沿所述第一杆部滑动,且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为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杆部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并能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所述第二杆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滑块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能够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为套管,所述第二杆部的底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套管的顶端,且所述第一杆部的顶端位于所述套管内,且所述第一杆部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套管内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能够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
优选地,所述前轮包括有万向轮、与所述万向轮的支架固定连接的拨动板,所述拨动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脚踏板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有能够嵌入所述卡槽内的杠杆,当所述杠杆嵌入所述卡槽内时,所述脚踏板组件与所述前轮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前轮转向;所述脚踏板组件包括有第一脚踏板、与所述连接组件可转动连接的调节杆和拉线,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板相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杠杆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脚踏板靠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的两侧均通过弹性件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位于两个所述弹性件之间,所述拉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杠杆相连接,当所述脚踏板组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拉线带动所述杠杆远离所述卡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代步行李箱,包括有行李箱,还包括有用于承载所述行李箱的底盘,所述行李箱与所述底盘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底盘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四轮底盘。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包括有底盘、前轮、后轮和两个平衡轮,前轮、后轮和两个平衡轮设置在底盘下端的边角处,前轮和后轮设置在底盘的第一对角线上、两个平衡轮设置在底盘的第二对角线上,使前轮和后轮设置在底盘的对角线上,以使利用该底盘的小车或代步行李箱在行驶时,可以采用斜对角的前进方向,前进时四个轮子不再同一条线上,遇到凹凸路面时不会出现两轮同时动的现象,使其减震效果更佳。转向装置与前轮相连接,以便于控制前轮转向。并且,前轮或后轮为驱动轮,以为该底盘提供前进的动力。
如此设置,解决了现有代步行李箱的底盘采用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整体产生较大波动且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示出第二种方式中的本四轮底盘的立体图(拉杆最长时的状态图);
图2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四轮底盘的底部视图;
图3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四轮底盘的第二杆部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四轮底盘的拉杆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示出第一种方式中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的位置关系图;
图6是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示出第一种方式中的滑动件与第一杆部的连接关系图;
图7是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示出第一种方式中的滑块与第一杆部的连接关系图;
图8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代步行李箱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四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杠杆从卡槽脱出时的状态图);
图11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杠杆嵌入卡槽内时的状态图);
图12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脚踏板与转向装置的连接关系图一;
图13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脚踏板与转向装置的连接关系图二;
图14是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脚踏板与第二U型连接座的连接关系图;
图15是根据第三种实施例示出的转向装置与前轮的连接关系图;
图16是根据第三种实施例示出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连接关系图.
图中:
1、底盘;2、前轮;3、后轮;4、平衡轮;5、把手;6、控制开关;7、第一杆部;8、第二杆部;9、滑动件;10、转轴;11、第一滑槽;12、第一滑块;13、第一卡件;14、第一凹槽;15、第一弹簧;16、第二滑块;17、第二滑槽;18、第二卡件;19、第二凹槽;20、第二弹簧;21、连接轴;22、行李箱;23、第一脚踏板;24、第二脚踏板;25、第一连接板;26、第二连接板;27、弹簧;28、调节杆;29、杠杆;30、拨动板;31、卡槽;32、万向轮;33、支架;34、拉线;35、连接圈;36、第一U型连接座;37、第一转轴;38、第一连接杆;39、第二U型连接座;40、第二转轴;41、第二连接杆;42、转向电机;43、主动齿轮;44、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参考图1-图16,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四轮底盘,包括有底盘1、前轮2、后轮3和两个平衡轮4,其中,前轮2、后轮3和两个平衡轮4设置在底盘1下端的边角处,并且,前轮2和后轮3设置在底盘1的第一对角线上、两个平衡轮4设置在底盘1的第二对角线上,使前轮2和后轮3设置在底盘1的对角线上,以使利用该底盘1的小车或代步行李箱在行驶时,可以采用斜对角的前进方向,前进时四个轮子不再同一条线上,遇到凹凸路面时不会出现两轮同时动的现象,使其减震效果更佳。
并且,前轮2或后轮3为驱动轮,以为该底盘1提供前进的动力。
如此设置,解决了现有代步行李箱的底盘采用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整体产生较大波动且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该四轮底盘还包括有设置在底盘1上的拉杆、转向装置和控制装置,转向装置用于控制前轮2转向,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驱动轮转动、以控制四轮底盘的启动及停机。
优选地,前轮2为转向轮,后轮3为驱动轮,以便于控制四轮底盘前进与停机。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拉杆与前轮2通过转向装置相连接,并且转向装置包括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拉杆和前轮2相连接,转轴与底盘1可转动地连接、以能够带动前轮2转向。这样,使用者通过转动拉杆即可带动前轮2转向,便于控制。
其中,转轴10与前轮2固定连接,以能够带动前轮2转向。并且转轴10与底盘1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连接,以便于转轴10能够相对于底盘1转动,从而能够带动前轮2转动。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如图1所示,拉杆包括有第一杆部7、第二杆部8,第一杆部7与底盘1相连接,第二杆部8与第一杆部7相连接,并且第一杆部7和第二杆部8通过滑动件9可滑动地连接、以使第二杆部8能够沿第一杆部7滑动,从而实现拉杆的可伸缩,以便于使用者调节拉杆的长度。
优选地,第二杆部8与滑动件9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二杆部8能够折叠在第一杆部7上,从而实现拉杆的折叠,以便于收纳。
其中,在第一种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滑动件9为第一滑块12,第一杆部7上设置有第一滑槽11,第一滑块12设置在第一滑槽11内,并且第一滑块12能够沿第一滑槽11滑动,第二杆部8的底端与第一滑块12相连接,并且,第二杆部8的底端与第一滑块1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二杆部8与第一杆部7能够相对转动,以实现拉杆的折叠。这样,既能够实现拉杆的折叠,又能够实现拉杆的伸缩,从而便于调节拉杆的长度,并且便于收纳。
并且,第一滑块12上设置有能够与第一滑槽11相抵紧的第一卡件13,并且第一滑块1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卡件13的第一容纳槽,第一卡件13通过第一弹簧15与第一容纳槽相连接。在第一滑槽1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14,多个第一凹槽14沿第一滑槽11的延伸方向均匀设置,并且第一卡件13能够嵌入第一凹槽14内。当使用者滑动第二杆部8时,滑动件9上的第一卡件13受力,第一卡件13从第一凹槽14内脱出、挤压第一弹簧15、并缩进第一容纳槽内,从而实现第二杆部8与第一杆部7的相对滑动;当第一卡件13滑动到另一个第一凹槽14处时,第一弹簧15恢复形变,推动第一卡件13嵌入第一凹槽14内,从而实现第一杆部7和第二杆部8的相对固定。
在第二种方式中,如图1和图7所示,滑动件9可以为套管,第二杆部8的底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套管的顶端,并且第一杆部7的顶端设置在套管内,在第一杆部7上设置有第二滑槽17,套管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位于第二滑槽17内,并能够沿第二滑槽17滑动,以实现拉杆的伸缩。
为了实现滑动件9与第一杆部7的相对固定,以便于使用者将拉杆调节到所需长度,在第二滑块16上设置有能够与第二滑槽17相抵紧的第二卡件18,并且滑动件9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卡件18的第二容纳槽,第二卡件18通过第二弹簧20与第二容纳槽相连接。在第二滑槽17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19,多个第二凹槽19沿第二滑槽17的延伸方向均匀设置,并且第二卡件18能够嵌入第二凹槽19内。当使用者滑动第二杆部8时,滑动件9上的第二卡件18受力,第二卡件18从第二凹槽19内脱出、挤压第二弹簧20、并缩进第二容纳槽内,从而实现第二杆部8与第一杆部7的相对滑动;当第二卡件18滑动到另一个第二凹槽19处时,第二弹簧20恢复形变,推动第二卡件18嵌入第二凹槽19内,从而实现第一杆部7和第二杆部8的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杆部7与转轴10可转动地连接,以进一步地实现拉杆的折叠,从而便于实现底盘1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杆部8和滑动件9、第一杆部7和转轴10均通过连接轴21可转动地连接。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拉杆与底盘1固定连接,并且转向装置包括有用于控制前轮2转向的脚踏板组件和用于连接前轮2与底盘1的连接组件,前轮2与连接组件可旋转地连接,脚踏板组件与连接组件可转动地连接,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可拆卸地连接。
当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不连接时,前轮2相当于万向轮32,可以相对于连接组件旋转。这样,前轮2可以与相邻的平衡轮4共同作为拖拉轮使用,在拖拉底盘1时不受驱动轮的影响,从而能够将底盘1拖拉;当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相连接时,前轮2不能再继续相对于连接组件旋转,只能跟随脚踏板组件一起转动,从而通过脚踏板组件能够控制前轮2的转向,在骑行状态下,使用者转动脚踏板组件即可实现转向。
其中,前轮2包括有万向轮32和拨动板30,拨动板30与万向轮32的支架33固定连接、以与万向轮32形成一体结构,拨动板30上设置有卡槽31,在脚踏板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有杠杆29,杠杆29能够嵌入卡槽31内,从而实现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的连接。
当杠杆29嵌入卡槽31内时,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相连接,脚踏板组件通过杠杆29与拨动板30带动万向轮32转向,从而实现了前轮2的转向。当杠杆29从卡槽31内脱出时,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相分离,不能继续带动前轮2转动,并且不再限制前轮2的转动,使前轮2能够自由转动。如此,前轮2在骑行状态下可以通过对其控制来选择方向,在拖拉状态下为自由旋转的万向轮32,使底盘1能够被拖拉。
这里,拨动板30包括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拨动板和垂直于第一拨动板的第二拨动板,第二拨动板通过连接轴与万向轮32的支架33固定连接,并且第二拨动板位于万向轮32的一侧,卡槽31设置在第一拨动板上,第一拨动板与第二拨动板呈一体式结构,通过杠杆29带动第一拨动板转动,第一拨动板带动第二拨动板拨动万向轮32,使万向轮32转向。
具体地,脚踏板组件包括有第一脚踏板23和调节杆28,调节杆28与连接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并且,调节杆28的第一端与第一脚踏板23相连接,第二端与杠杆29可转动地连接,这样,通过转动脚踏板组件能够带动杠杆29转动,从而带动前轮2转向。
优选地,第一脚踏板23靠近连接组件的一端的两侧均通过弹性件与连接组件连接,调节杆28的第一端位于两个弹性件之间。这样,在转向完成以后,第一脚踏板23能够带动调节杆28回复至初始位置,即使前轮2回正。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脚踏板23的底端的中间位置可以焊接有第一连接杆38,以用于支撑第一脚踏板23,第一连接杆38与调节杆28相连接,以便于骑行者控制前轮2的偏移角度。
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包括有第一连接板25和第二连接板26,第一连接板25固定连接在底盘1的底端,第二连接板26与第一连接板25固定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板25与第二连接板26之间设置有通孔、以供调节杆28穿过;调节杆28能够在通孔内转动,以带动杠杆29转动。
并且,第一连接板25和第二连接板26通过多个连接圈35焊接,多个连接圈35同轴设置,且连接圈35的内孔即为上述通孔、以供调节杆28穿过。且连接圈35能够对调节杆28起到限定作用,避免调节杆28从第一连接板25和第二连接板26之间脱出。
第一连接板25通过角钢和螺栓固定连接在底盘1的底端。
这里,两个弹性件与第二连接板26相连接,即第一脚踏板23与第二连接板26通过两个弹性件相连接。弹性件可以为弹簧27,以便于带动第一脚踏板23复位。
进一步地,脚踏板组件还包括有拉线34,拉线34的第一端与第一脚踏板23的一侧固定连接,拉线34的第二端与杠杆29相连接,以便于带动杠杆29从卡槽31内脱出。当脚踏板组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拉线34带动杠杆29远离卡槽31,使脚踏板组件与前轮2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预设角度可以大于脚踏板组件在转向时所转动的角度,比如脚踏板组件在转向时所转动的角度为0-50度,而预设角度可以为60-90度,以便于拉线34带动杠杆29从卡槽31内脱出。
拉线34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在杠杆29的中间部分,以便于带动杠杆29向上转动,从而从卡槽31内脱出。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第一脚踏板23与调节杆28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动接头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脚踏板23能够与调节杆28相对转动。
具体地,第一转动接头包括有第一U型连接座36和第一转轴37,第一U型连接座36与调节杆28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37与第一脚踏板23固定连接,第一转轴37与第一U型连接座36可旋转地连接,并且第一转轴37设置在第一U型连接座36的U型槽内,第一转轴37垂直于U型槽的侧壁,即第一转轴37垂直于水平方向。这样,第一脚踏板23能够通过第一转轴37水平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脚踏板23的折叠,即第一脚踏板23转动到底盘1的下方。在拖拉状态下,第一脚踏板23不会对使用者拖拉行李箱起到阻碍作用,并且不会碰伤使用者。这里,第一转轴37与第一脚踏板23通过第一连接杆38固定连接。
底盘1的底端还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二脚踏板24,第二脚踏板24靠近驱动轮设置,以供骑行者踩踏,提高骑行的舒适感。
第二脚踏板24与底盘1通过第二转动接头可转动地连接,以便于实现第二脚踏板24的折叠,即第二脚踏板24转动到底盘1下方。
具体地,第二转动接头包括有第二U型连接座39和第二转轴40,第二U型连接座39固定连接在底盘1的底端,第二转轴40与第二脚踏板24固定连接,第二转轴40与第二U型连接座39可旋转地连接,并且第二转轴40设置在第二U型连接座39的U型槽内,第二转轴40垂直于第二U型连接座39的U型槽的侧壁,即第二转轴40垂直于水平方向。这样,第二脚踏板24能够通过第二转轴40水平转动,从而实现第二脚踏板24的折叠,在拖拉状态下,第二脚踏板24不会对使用者拖拉行李箱起到阻碍作用,并且不会碰伤使用者。这里,第二转轴40与第二脚踏板24通过第二连接杆41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对上述第一脚踏板23和第二脚踏板24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拉杆与底盘1固定连接,并且转向装置包括有设置在底盘1上的转向电机42、与转向电机42的驱动轴相连接的主动齿轮43、设置在前轮2上的从动齿轮44,主动齿轮43与从动齿轮44相啮合,以用于带动前轮2转动,从而实现转向。比如,当转向电机42顺时针转动时,主动齿轮43顺时针转动,从动齿轮44逆时针转动、以带动前轮2左转;当转向电机42逆时针转动时,主动齿轮43逆时针转动,从动齿轮44顺时针转动、以带动前轮2右转。
需要说明的是,前轮2与底盘1可转动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底盘1内还设置有控制装置、以用于控制驱动轮转动。
具体地,控制装置包括有控制电路板、用于给驱动轮供电的蓄电池组,蓄电池组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控制电路板与驱动轮的电机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轮为电机一体轮。
并且,底盘1上设置有控制开关6,以用于控制控制装置,控制开关6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控制电路板的接电和断电,从而实现对驱动轮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后轮3为定向轮,以避免在行驶过程中与前轮2的前进方向发生偏移。
并且,前轮2或后轮3、两个平衡轮4内设置有减震弹簧,以提高底盘1的减震效果。
在底盘的一侧还设置有把手5,以便于使用者提拎行李箱22。
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代步行李箱,包括有行李箱22,还包括有底盘、以用于承载行李箱22,并且行李箱22与底盘可拆卸地连接,这样,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安装行李箱22或拆下行李箱22。
这里,该底盘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四轮底盘,该代步行李箱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四轮底盘的有益效果相同,则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盘(1)、设置在所述底盘(1)下端边角处的前轮(2)、后轮(3)和两个平衡轮(4),所述前轮(2)和所述后轮(3)设置在所述底盘的第一对角线上,两个所述平衡轮(4)设置在所述底盘(1)的第二对角线上,且所述前轮(2)或所述后轮(3)为驱动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底盘(1)上的拉杆、用于驱动所述前轮(2)转向的转向装置和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轮转动的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与所述前轮(2)通过转向装置相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杆和所述前轮(2)相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底盘(1)可转动地连接、以能带动所述前轮(2)转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与所述底盘(1)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前轮(2)转向的脚踏板组件和用于连接所述前轮(2)与所述底盘(1)的连接组件,所述前轮(2)与所述连接组件可旋转地连接,且所述脚踏板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脚踏板组件与所述前轮(2)可拆卸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底盘(1)上的转向电机(42)、与所述转向电机(42)的驱动轴相连接的主动齿轮(43)、设置在所述前轮(2)上的从动齿轮(44),所述主动齿轮(43)与所述从动齿轮(44)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有与所述底盘(1)相连接的第一杆部(7)、与所述第一杆部(7)相连接的第二杆部(8),所述第二杆部(8)和所述第一杆部(7)通过滑动件(9)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杆部(8)能够沿所述第一杆部(7)滑动,且所述第二杆部(8)与所述滑动件(9)可转动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9)为第一滑块(12),所述第一杆部(7)上设置有第一滑槽(11),所述第一滑块(12)位于所述第一滑槽(11)内并能沿所述第一滑槽(11)滑动,所述第二杆部(8)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滑块(1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杆部(8)与所述第一杆部(7)能够相对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9)为套管,所述第二杆部(8)的底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套管的顶端,且所述第一杆部(7)的顶端位于所述套管内,且所述第一杆部(7)上设置有第二滑槽(17),所述套管内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滑槽(17)内的第二滑块(16),所述第二滑块(16)能够沿所述第二滑槽(17)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轮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2)包括有万向轮(32)、与所述万向轮(32)的支架(33)固定连接的拨动板(30),所述拨动板(30)上设置有卡槽(31),所述脚踏板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有能够嵌入所述卡槽(31)内的杠杆(29),当所述杠杆(29)嵌入所述卡槽(31)内时,所述脚踏板组件与所述前轮(2)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前轮(2)转向;所述脚踏板组件包括有第一脚踏板(23)、与所述连接组件可转动连接的调节杆(28)和拉线(34),所述调节杆(2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板(23)相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杠杆(29)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脚踏板(23)靠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的两侧均通过弹性件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调节杆(28)的第一端位于两个所述弹性件之间,所述拉线(3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板(23)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杠杆(29)相连接,当所述脚踏板组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拉线(34)带动所述杠杆(29)远离所述卡槽(31)。
10.一种代步行李箱,包括有行李箱(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用于承载所述行李箱(22)的底盘,所述行李箱(22)与所述底盘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底盘为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四轮底盘。
CN202120602132.7U 2020-12-09 2021-03-24 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Active CN2147109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59117 2020-12-09
CN202022935911 2020-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10972U true CN214710972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96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2132.7U Active CN214710972U (zh) 2020-12-09 2021-03-24 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109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94868B2 (en) Foldable electric vehicle
US9873476B2 (en) Foldable electric vehicle
US10654541B2 (en) Convertible scooter
US20180015978A1 (en) Convertible Scooter and Handcart
US20190210627A1 (en) Steering system for tricycle
KR101206502B1 (ko) 배터리 및 페달 구동용 접이식 자전거
CN203819432U (zh) 快速折叠式电动滑板车
CN214710972U (zh) 四轮底盘及代步行李箱
CN203819433U (zh) 便携式电动滑板车
CN106005191B (zh) 一种折叠电动滑板车
CN112158287A (zh) 一种电动代步车
GB2475708A (en) A collapsible scooter
CN203854800U (zh) 快速折叠式电动滑板车的快速折叠机构
CN203127064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106741452B (zh) 折叠式电动代步车
CN107364528B (zh) 一种便携折叠的电单车
CN213892773U (zh) 一种具有折叠机构的电动滑板车
CN205889132U (zh) 一种汽车修理用电动平板躺车
CN217496405U (zh) 一种折叠式代步随行车
CN101973340A (zh) 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CN214823864U (zh) 背包电动滑板车
CN109572901A (zh) 一种折叠式助力车及折叠式箱包
CN209473849U (zh) 一种可折叠滑轮的电动旅行箱
CN215189763U (zh) 一种滑板式旅行箱
CN209096882U (zh) 一种电动车以及辅助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