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5247U -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65247U
CN214665247U CN202120005130.XU CN202120005130U CN214665247U CN 214665247 U CN214665247 U CN 214665247U CN 202120005130 U CN202120005130 U CN 202120005130U CN 214665247 U CN214665247 U CN 214665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holes
adjacen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051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胡垣华
何意
鲁信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051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65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65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65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热水器的换热片,包括主板。一方面,两个第一扰流翻边将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之间流通的高温烟气分成三部分,流通于第一通道内的高温烟气能向前继续流动与其它排的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进行换热;另一方面,高温烟气与第一换热孔的换热管和换热片接触并换热后,高温烟气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体积变小,如果在同等大小的通道下流速会变慢。然而逐渐收窄的第二通道能使高温烟气的流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相对其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同时也利于把燃烧产生的灰尘颗粒物吹跑,进而利于保证第二通道通畅,保持换热效果。如此可见,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并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燃气热水器(包括家用燃气热水器和壁挂炉)的节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热交换器是燃气热水器的核心部件,对燃气的利用率起到关键作用。而换热片作为热交换器的核心零件,直接影响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市面上一些热交换器使用的换热片的材料利用率不高、同时换热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市场上一些热交换器主要是通过增加换热片材料来提高换热效率,然而这样将导致增大了热交换器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其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并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包括:主板,所述主板按照预装位置气流的流动方向分为进气端和排气端,所述主板上设有第一排换热孔,所述第一排换热孔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孔,所述第一换热孔用于装设换热管,所述主板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两个所述第一扰流翻边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扰流翻边用于与其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两个以上换热片堆叠并组装形成换热装置后,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形成烟气通道,高温烟气流经烟气通道过程中与换热管进行接触导热。由于主板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两个第一扰流翻边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第一扰流翻边用于与其相邻第一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如此,一方面,两个第一扰流翻边将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之间流通的高温烟气分成三部分,其中一部分高温烟气是流通于第一通道,另外两部分高温烟气是分别流通于两个第一扰流翻边与各自相邻第一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的第二通道,流通于第二通道内的高温烟气能较好地与装设于第一换热孔的换热管进行换热,流通于第一通道内的高温烟气能向前继续流动与其它排的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进行换热;另一方面,高温烟气与第一换热孔的换热管和换热片接触并换热后,高温烟气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体积变小,如果在同等大小的通道下流速会变慢。然而逐渐收窄的第二通道能使高温烟气的流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相对其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同时也利于把燃烧产生的灰尘颗粒物吹跑,进而利于保证第二通道通畅,保持换热效果。如此可见,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并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翻边为弧形翻边;所述第一扰流翻边的圆心及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孔位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扰流翻边的圆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的圆心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翻边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一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的圆心的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换热孔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一端的间距为a;所述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的圆心的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换热孔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二端的间距为b;其中, a小于b;a与b的比值为0.7-0.9;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为 n,b与n的比值为0.8-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上对应于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一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之间的区域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经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的中心的直线定义为第一辅助线;所述第一扰流翻边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一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的圆心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连接线,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辅助线形成有夹角r;所述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的圆心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辅助线形成有夹角p;其中,27°≦r≦40°,-5°≦p≦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上还设有第二排换热孔,所述第二排换热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排换热孔更靠近于所述排气端,所述第二排换热孔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孔,所述第二换热孔用于装设换热管,所述主板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之间的两个第二扰流翻边;两个所述第二扰流翻边的间距在所述进气端至所述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扰流翻边用于与其相邻所述第二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三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经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的中心的直线定义为第二辅助线;所述第二扰流翻边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三端,所述第二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辅助线的两侧,且所述第四端相对于所述第二辅助线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扰流翻边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翻边与第二弧形翻边,所述第一弧形翻边相对于所述第二弧形翻边更加靠近于所述排气端;所述第一弧形翻边的圆心及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孔均位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弧形翻边的圆心相对于所述第二换热孔的圆心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所述第二弧形翻边的圆心及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的不同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扰流翻边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三端,所述第二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与所述第三端相邻的第二换热孔的圆心的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换热孔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三端的间距为c;所述第四端和与所述第四端相邻的第二换热孔的圆心的第四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换热孔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四端的间距为d;其中, c小于d,所述第三通道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c与d的比值为0.6-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的相对两侧板缘均设有第三扰流翻边,所述第三扰流翻边上设有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孔两侧相邻的两个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排气端的一端间隔形成第二排气口;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翻边远离于所述排气端的一端间隔形成第三排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翻边远离于所述排气端的一端间隔距离为e,e与d的比值为0.6-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上绕设有第一导流翻边,所述第一导流翻边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出气端;所述主板上还绕设有第二导流翻边,所述第二导流翻边位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的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数量比所述第二排换热孔的数量多一个,且所述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孔的第二换热孔在所述进气端至所述排气端的方向上交错布置。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主板;11、第一换热孔;111、第一辅助线;12、第一扰流翻边;131、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134、第四通道;135、第五通道; 141、第一连接线;142、第二连接线,143、第三连接线;144、第四连接线; 151、第一开口;152、第二开口;153、第三开口;16、第二换热孔;161、第二辅助线;17、第二扰流翻边;171、第一弧形翻边;172、第二弧形翻边;18、第三扰流翻边;181、第一排气口;182、第二排气口;183、第三排气口;191、第一导流翻边;192、第二导流翻边;193、第一定位翻边;194、工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与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片,换热片包括主板10。主板10按照预装位置气流的流动方向分为进气端(如图2中示意出的主板10的下端)和排气端(如图2中示意出的主板10的上端)。主板10上设有第一排换热孔(例如如图2中示意出的位于主板10的三个第一换热孔11)。第一排换热孔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孔11。第一换热孔11用于装设换热管。主板10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131。第一扰流翻边12用于与其相邻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132。第二通道132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扰流翻边12用于与其相邻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132中的“其”指的是第一扰流翻边12。
上述的换热片,将两个以上换热片堆叠并组装形成换热装置后,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形成烟气通道,高温烟气流经烟气通道过程中与换热管进行接触导热。由于主板10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131,第一扰流翻边12用于与其相邻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132,第二通道132 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如此,一方面,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 将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流通的高温烟气分成三部分,其中一部分高温烟气是流通于第一通道131,另外两部分高温烟气是分别流通于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与各自相邻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的第二通道132,流通于第二通道132内的高温烟气能较好地与装设于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进行换热,流通于第一通道131内的高温烟气能向前继续流动与其它排的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进行换热;另一方面,高温烟气与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和换热片接触并换热后,高温烟气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体积变小,如果在同等大小的通道下流速会变慢。然而逐渐收窄的第二通道132能使高温烟气的流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相对其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同时也利于把燃烧产生的灰尘颗粒物吹跑,进而利于保证第二通道132通畅,保持换热效果。如此可见,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并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1与图2,进一步地,第一扰流翻边12为弧形翻边。可选地,第一扰流翻边12也可以是直线形翻边、或者直线形翻边与弧形翻边相结合的扰流翻边,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一扰流翻边12为弧形翻边时能实现流通于第二通道132内的高温烟气能较好地与装设于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进行换热。
请参阅图1与图2,进一步地,第一扰流翻边12的圆心及与第一扰流翻边 12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位于第一扰流翻边12的同一侧,且第一扰流翻边12的圆心相对于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更加靠近于进气端。具体而言,第一扰流翻边 12的圆心与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连线方向与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相一致。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扰流翻边12的圆心与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也可以相互重叠,或者第一扰流翻边12的圆心相对于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更加远离于进气端。
其中,第一扰流翻边12远离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一扰流翻边12 靠近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端。
可选地,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第一连接线141,与第一换热孔11孔缘的交点到第一端的间距为a;第二端和与第二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第二连接线142,与第一换热孔11孔缘的交点到第二端的间距为b。其中,a小于b。
一般而言,a与b的比值若过大,第二通道132沿气流方向的一部分高温烟气还未接触到换热管便排出第二通道132外,换热不充分,换热效果不理想,也达不到理想换热对流系数,影响强化换热效果;a与b的比值若过小,则会导致第二通道132过窄,烟阻过大,排烟不畅,导致燃烧工况差,以及局部换热效果差。
进一步地,a与b的比值为0.7-0.9。如此,a与b的比值的范围较为合适,能实现第二通道132内的高温烟气与换热管充分换热,换热效果较好,同时排烟顺畅。具体而言,a与b的比值例如为0.7、0.8或0.9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一般而言,相邻两个第一端之间的间距为m,相邻两个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为 n。若m、n值过大,则分流到其余排换热孔上所装设的换热管(例如第二排换热孔的换热管)的烟气量会过大,部分烟气没能与第二排换热孔的换热管及时换热便流向排烟口;与此同时,分流到第二通道132的烟气量相对减小,导致第一排换热孔的换热管与第一通道131内烟气的换热量过小。反之,若m、n值过小,分流到第二排换热孔的换热管的烟气量会过小,导致第二排换热孔的换热管两则的烟气与换热管的换热量过小。与此同时,分流到第二通道132的烟气量会过大,第二通道132内的烟气没能与第一排换热孔的换热管及时换热便流向排烟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为n,b与n的比值为0.8-1.0。如此,这样能相对合理地把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通过的气流分成三个部分,两侧部分气流沿着第一扰流翻边12进入到第二通道132与第一换热孔11 的换热管的侧面,并在第一扰流翻边12的作用下与换热管的背风面进行充分换热。中间部分气流流经第一通道131。此外,中间部分气流经第一通道131后能向前继续流动与其它排的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进行换热。具体而言,b与n的比值例如为0.8、0.9或1.0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换热孔11或第二换热孔16的直径为k,m与k的比值例如为0.9-1.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10上对应于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一开口151。如此,一方面,主板10上对应于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之间的区域开设形成第一开口151,即第一开口151 处无片材为镂空状,从而能节省换热片的材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开口151处无片材,高温烟气经过时不会因为有片材存在而受热形成高温区域,从而能延长换热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扰流翻边12具体是由第一开口151处的片材翻折形成,即第一扰流翻边12与主板10做成一体化结构,然后在主板10上形成第一开口 151的同时翻折形成一扰流翻边。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也可以是直接在主板10上开设形成第一开口151,并在主板10上焊接设置第一扰流翻边12,或者采用例如螺钉、螺丝、卡接件等连接件将第一扰流翻边12装设于第一开口151 的口缘处,在此不进行限定。
由于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的间距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就是说,第一开口151的开口宽度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一开口151的形状类似于倒八字形。其中,第一开口151的开口宽度对应于第一通道131的宽度,也即为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的间距。
请参阅图1与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10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 11之间的区域还设有与第一开口151对应连通的第二开口152。第二开口152 相对于第一开口151更加靠近于进气端。如此,一方面,主板10上对应于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区域开设形成第二开口152,即第二开口152处无片材为镂空状,从而能节省换热片的材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开口152 处无片材,高温烟气经过时不会因为有片材存在而受热形成高温区域,从而能延长换热片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第二开口152的开口宽度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当然第二开口152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保持不变,或者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在此不进行限定。
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在主板10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区域并不需要设置第一开口151和/或第二开口152。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10上还设有第二排换热孔(如图2中示意出的两个第二换热孔16)。第二排换热孔相对于第一排换热孔更靠近于排气端,第二排换热孔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孔16。第二换热孔16用于装设换热管。主板10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换热孔16之间的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的间距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扰流翻边17用于与其相邻第二换热孔16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三通道13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扰流翻边17用于与其相邻第二换热孔16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三通道133中的“其”指的是第二扰流翻边17。
如此,高温烟气与装设于第二换热孔16的换热管和换热片接触并换热后,高温烟气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体积变小,如果在同等大小的通道下流速会变慢。然而逐渐收窄的第三通道133能使高温烟气的流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相对其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同时也利于把燃烧产生的灰尘颗粒物吹跑,进而利于保证第三通道133通畅,保持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扰流翻边17可以是直线翻边、弧形翻边、直线翻边与直线翻边的结合、弧形翻边与弧形翻边的结合、直线翻边与弧形翻边的结合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扰流翻边17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翻边171与第二弧形翻边172。第一弧形翻边171相对于第二弧形翻边172更加靠近于排气端。第一弧形翻边171的圆心及与第二扰流翻边17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均位于第二扰流翻边17的同一侧,第一弧形翻边171的圆心相对于第二换热孔16的圆心更加靠近于进气端。第二弧形翻边172的圆心及与第二扰流翻边17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分别位于第二扰流翻边17的不同侧。也就是,第二弧形翻边172的圆心位于第二扰流翻边17的其中一侧,与第二扰流翻边17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位于第二扰流翻边17的另一侧。
其中,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三端,第二扰流翻边17 靠近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四端。
可选地,第三端和与第三端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的圆心的第三连接线143,与第二换热孔16孔缘的交点到第三端的间距为c;第四端和与第四端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的圆心的第四连接线144,与第二换热孔16孔缘的交点到第四端的间距为d。其中,c小于d,第三通道133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如此,高温烟气与第二换热孔16的换热管和换热片接触并换热后,高温烟气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体积变小,如果在同等大小的通道下流速会变慢。然而,逐渐收窄的第三通道133能使高温烟气的流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相对其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同时也利于把燃烧产生的灰尘颗粒物吹跑,进而利于保证第三通道133通畅,保持换热效果。
一般而言,c与d的比值若过大,第三通道133沿气流方向的一部分高温烟气还未接触到换热管便排出第三通道133外,换热不充分,换热效果不理想,也达不到理想换热对流系数,影响强化换热效果;c与d的比值若过小,则会导致第三通道133过窄,烟阻过大,排烟不畅,导致燃烧工况差,以及局部换热效果差。
进一步地,c与d的比值为0.6-0.8。如此,c与d的比值的范围较为合适,能实现第三通道133内的高温烟气与换热管充分换热,换热效果较好,同时排烟顺畅。具体而言,c与d的比值例如为0.6、0.7或0.8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参阅图2,进一步地,将经过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孔11的中心的直线定义为第一辅助线111。第一扰流翻边12远离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一扰流翻边12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连接线141,第一连接线141与第一辅助线111形成有夹角r。此外,第二端和与第二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接线142,第二连接线142与第一辅助线形成有夹角p。其中, 27°≦r≦40°,-5°≦p≦5°。
需要说明的是,当p为小于0的负数,例如为-1°、-3°或-5°时,表明第二端相对于第一辅助线111更加靠近于进气端,即此时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线142位于第一辅助线111的下方,此时第二连接线142相对于第一辅助线 111更加靠近于进气端。反之,当p为大于0的正数,例如为1°、3°或5°时,表明第二端相对于第一辅助线111更加远离于进气端,即此时,第二连接线142 位于第一辅助线111的上方,此时第二连接线142相对于第一辅助线111更加远离于进气端。
如此,第一扰流翻边12如此设置,在第一扰流翻边12的作用下,能实现高温烟气更多地聚集于第二通道132,并与第一换热孔11内所装设的换热管管壁充分地换热,能大大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将经过至少两个第二换热孔16的中心的直线定义为第二辅助线 161。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三端,第二扰流翻边17靠近于进气端的一端为第四端。第三端与第四端分别位于第二辅助线161的两侧,且第四端相对于第二辅助线161更加靠近于进气端。如此,一方面,可以将第二扰流翻边17做的足够长,使得将烟气更加聚集于第三通道133,能更多地与第二换热孔16内装设的换热管管壁进行换热,换热效果较好;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扰流翻边17足够长,相应地,相邻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之间的开口区域可以做到足够大,从而能节省换热片的用材,大大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1与图2,进一步地,主板10上对应于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换热孔 16之间的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三开口153。如此,第三开口 153处无片材为镂空状,从而能节省换热片的材料,降低成本。此外,类似于第一开口151与第一扰流翻边12的形成方式,第二扰流翻边17具体是由第三开口153处的片材翻折形成,即第二扰流翻边17与主板10做成一体化结构,然后在主板10上形成第三开口153的同时翻折形成二扰流翻边。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也可以是直接在主板10上开设形成第三开口153,并在主板10上焊接设置第二扰流翻边17,或者采用例如螺钉、螺丝、卡接件等连接件将第二扰流翻边17装设于第三开口153的口缘处,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与图2,进一步地,主板10的相对两侧板缘均设有第三扰流翻边18。第三扰流翻边18上设有第一排气口181。与第二换热孔16两侧相邻的两个扰流翻边靠近于排气端的一端间隔形成第二排气口182。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换热孔16的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排气端的一端间隔形成第三排气口 183。如此,烟气与第一排换热孔的换热管换热后,部分烟气继续与第二排换热孔的换热管换热(同时也会与主板10继续换热),再从第二排气口182流出。为了让从第一排换热孔的换热管换热后的烟气与第二排换热孔的换热管进行较好的换热的同时,不会造成烟阻过大,可以通过第一排气口181与第三排气口 183将一小部分烟气向外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扰流翻边18上的第一排气口181的尺寸大小与数量均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扰流翻边18位于主板10的侧部部位,即与最靠近于主板10侧部部位的第一换热孔11、第二换热孔16相邻设置。第三扰流翻边18 与位于主板10侧部部位的第一换热孔11所装设的换热管形成第四通道134,以及与位于主板10侧部部位的第二换热孔16所装设的换热管形成第五通道135。气流流经第四通道134与第五通道135时,在第三扰流翻边18的作用下能实现将烟气导向到主板10的中部部位,并与换热管背部部位接触,提高换热效果。同时第三扰流翻边18能避免烟气停留在主板10的两侧部位,而导致主板10两侧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换热片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三扰流翻边18相对于第一排换热孔圆心连线倾斜设置,无需如传统地将主板10设置为方形状的主板10,能大量减少主板10的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管背部指的是换热管上背向进气端的部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换热孔16的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排气端的一端间隔距离为e,e与d的比值为0.6-0.8。
请参阅图1与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10上绕设有第一导流翻边191,第一导流翻边191位于第二通道132的出气端。主板10上还绕设有第二导流翻边192,第二导流翻边192位于第一扰流翻边12靠近于进气端的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81之间的区域。如此,第一导流翻边191和/或第二导流翻边192的作用是有助于将流经第二通道132的烟气导流到第一排换热孔的背风面与换热管背部换热,起到强化换热效果使烟气与第一排换热孔所装设的换热管得到更充分的接触,换热效果会有所提升。以及将该部分烟气分流导向第一通道131,使通过换热片的烟气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速度,以保证其较佳的对流的换热系数,保证充分的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主板10上对应于第一导流翻边191所围合区域的部位可以是镂空口,主板10上对应于第二导流翻边192所围合的部位也可以是镂空口,从而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孔11的孔缘形成有第一定位翻边193。第一定位翻边193用于与插入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紧密接触,连接成一体,达到加强换热的效果。同样地,第二换热孔16的孔缘形成有第二定位翻边,第二定位翻边用于与插入第二换热孔16的换热管紧密接触,连接成一体,达到加强换热的效果。
此外,可选地,主板10上对应于第一换热孔11、第二换热孔16的邻侧部位均设有工艺通孔194,工艺通孔194用于制作时穿入焊条,并且可以减少主板 10的材料用量,以及降低其所在区域的局部高温,有利于提高换热片的材料利用率以及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数量比第二排换热孔的数量多一个,且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与第二排换热孔的第二换热孔16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交错布置。如此,高温烟气流通于第二通道132与装设于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进行换热后,高温烟气继续向前流动,并流向第三通道133,由第二扰流翻边17进行导向,使得高温烟气经过第三通道133过程中较好地第二换热孔16装设的换热管进行换热,能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换热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俯视图,图3相对于图1与图2而言,图3中的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的数量为4个,比图2中示意出的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多一个,此外,图3中的第二排换热孔的第二换热孔16的数量为3个,比图2中示意出的第二排换热孔的第二换热孔16多一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还可以是5个、6个或其它数量,在此不进行限定。同样地,第二排换热孔的第二换热孔16的数量还可以是4个、5个或其它数量,在此也不进行限定。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中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换热片的俯视图,图4相对于图1与图2而言,图4中第二排换热孔与图2中的第二排换热孔相同,区别在于,图4中的第一排换热孔可以不止是一排,它可以是两排以上,且两排以上的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的个数由排气端至进气端的方向上逐个增多,相邻两个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在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方向上交错布置。
请再参阅图1与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具体可以是热交换器或者燃气热水设备,换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换热片。
上述的换热装置,将两个以上换热片堆叠并组装形成换热装置后,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形成烟气通道,高温烟气流经烟气通道过程中与换热管进行接触导热。由于主板10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131,第一扰流翻边12 用于与其相邻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132,第二通道 132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如此,一方面,两个第一扰流翻边 12将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孔11之间流通的高温烟气分成三部分,其中一部分高温烟气是流通于第一通道131,另外两部分高温烟气是分别流通于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与各自相邻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的第二通道132,流通于第二通道132内的高温烟气能较好地与装设于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进行换热,流通于第一通道131内的高温烟气能向前继续流动与其它排的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管壁进行换热;另一方面,高温烟气与第一换热孔11的换热管和换热片接触并换热后,高温烟气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体积变小,如果在同等大小的通道下流速会变慢。然而逐渐收窄的第二通道132能使高温烟气的流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相对其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同时也利于把燃烧产生的灰尘颗粒物吹跑,进而利于保证第二通道132通畅,保持换热效果。如此可见,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并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包括:
主板(10),所述主板(10)按照预装位置气流的流动方向分为进气端和排气端,所述主板(10)上设有第一排换热孔,所述第一排换热孔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孔(11),所述第一换热孔(11)用于装设换热管,所述主板(10)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两个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131);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用于与其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二通道(132),第二通道(132)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为弧形翻边;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的圆心及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孔(11)位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的圆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第一连接线(141),与所述第一换热孔(11)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一端的间距为a;所述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第二连接线(142),与所述第一换热孔(11)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二端的间距为b;其中,a小于b;
a与b的比值为0.7-0.9;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为n,b与n的比值为0.8-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上对应于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两个第一扰流翻边(12)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一开口(1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11)之间的区域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51)对应连通的第二开口(152),所述第二开口(152)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151)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将经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孔(11)的中心的直线定义为第一辅助线(111);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连接线(141),第一连接线(141)与所述第一辅助线(111)形成有夹角r;
所述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相邻的第一换热孔(11)的圆心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接线(142),所述第二连接线(142)与所述第一辅助线形成有夹角p;
其中,27°≦r≦40°,-5°≦p≦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上还设有第二排换热孔,所述第二排换热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排换热孔更靠近于所述排气端,所述第二排换热孔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孔(16),所述第二换热孔(16)用于装设换热管,所述主板(10)上还设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16)之间的两个第二扰流翻边(17);两个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的间距在所述进气端至所述排气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用于与其相邻所述第二换热孔(16)内的换热管管壁配合形成第三通道(1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将经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16)的中心的直线定义为第二辅助线(161);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三端,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辅助线(161)的两侧,且所述第四端相对于所述第二辅助线(161)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翻边(171)与第二弧形翻边(172),所述第一弧形翻边(171)相对于所述第二弧形翻边(172)更加靠近于所述排气端;所述第一弧形翻边(171)的圆心及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孔(16)均位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弧形翻边(171)的圆心相对于所述第二换热孔(16)的圆心更加靠近于所述进气端;所述第二弧形翻边(172)的圆心及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孔(16)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的不同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三端,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为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与所述第三端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的圆心的第三连接线(143),与所述第二换热孔(16)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三端的间距为c;所述第四端和与所述第四端相邻的第二换热孔(16)的圆心的第四连接线(144),与所述第二换热孔(16)孔缘的交点到所述第四端的间距为d;其中,c小于d,所述第三通道(133)的宽度在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上逐渐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c与d的比值为0.6-0.8。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的相对两侧板缘均设有第三扰流翻边(18),所述第三扰流翻边(18)上设有第一排气口(181);与所述第二换热孔(16)两侧相邻的两个扰流翻边靠近于所述排气端的一端间隔形成第二排气口(18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16)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所述排气端的一端间隔形成第三排气口(18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16)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翻边(17)远离于所述排气端的一端间隔距离为e,e与d的比值为0.6-0.8。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上绕设有第一导流翻边(191),所述第一导流翻边(191)位于所述第二通道(132)的出气端;所述主板(10)上还绕设有第二导流翻边(192),所述第二导流翻边(192)位于所述第一扰流翻边(12)靠近于所述进气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81)之间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数量比所述第二排换热孔的数量多一个,且所述第一排换热孔的第一换热孔(11)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孔的第二换热孔(16)在所述进气端至所述排气端的方向上交错布置。
CN202120005130.XU 2021-01-04 2021-01-04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Active CN214665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05130.XU CN214665247U (zh) 2021-01-04 2021-01-04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05130.XU CN214665247U (zh) 2021-01-04 2021-01-04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65247U true CN214665247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507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05130.XU Active CN214665247U (zh) 2021-01-04 2021-01-04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652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90356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heat source machine
CN210569238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水器
CN111561785A (zh) 一种新型不锈钢换热器
CN214665247U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CN209782986U (zh) 一种异形换热器及其燃气采暖热水炉
CN114719444A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CN111336842A (zh) 一种不锈钢热交换器及应用其的换热设备
CN215057766U (zh) 一种燃气涡轮用回热器
WO2018152963A1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962229U (zh) 一种新型不锈钢换热器
CN113153536A (zh) 一种燃气涡轮用回热器
CN113251849A (zh) 换热装置及翅片
CN216523332U (zh) 换热片、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06959673U (zh) 换热片、换热器和采暖用强制通风式燃气炉
CN219301394U (zh) 一种用于换热管的紊流片
CN215490354U (zh) 换热片、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8672404U (zh) 翅片、换热器以及空调室内机
CN218846975U (zh) 换热片及换热器
CN217303671U (zh) 一种热交换器翅片
CN214666286U (zh) 换热翅片与热交换装置
CN216205601U (zh) 换热片及换热装置
CN216954173U (zh) 换热装置、换热器及换热翅片
CN217210513U (zh) 换热翅片、换热组件及燃气换热器
CN212205076U (zh)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JP2020063896A (ja) 伝熱フィ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