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5076U -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5076U
CN212205076U CN202020965705.8U CN202020965705U CN212205076U CN 212205076 U CN212205076 U CN 212205076U CN 202020965705 U CN202020965705 U CN 202020965705U CN 212205076 U CN212205076 U CN 212205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ipe section
section
tub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57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超雄
潘桂荣
梁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657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5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5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5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和热水器,其中,热交换器包括:换热腔室;翅片,设置于换热腔室内,翅片上设置有至少四个换热孔;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换热腔室内,并穿设于换热孔;其中,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流入管段穿设于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一换热孔,流出管段穿设于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二换热孔,且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器,将高温的流出管段与低温的流入管段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之间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保证换热腔室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和一种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如下:介质从换热管的流入管段进入到换热腔室的内部,经过换热后,介质通过换热管的流出管段流出换热腔室。特别地,由于低温的流入管段与高温流出管段之间的距离过大,造成热交换器的温度分布不均,在小负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的情况,在大负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烧翅片的情况,严重影响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水器。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腔室;翅片,设置于换热腔室内,翅片上设置有至少四个换热孔;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换热腔室内,并穿设于换热孔;其中,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流入管段穿设于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一换热孔,流出管段穿设于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二换热孔,且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器包括换热腔室、翅片和换热管。其中,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换热腔室内,并穿设于翅片的至少四个换热孔使用;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流入管段作为介质的流入端使用,流出管段作为介质的流出端使用,且流入管段具体穿过翅片的第一换热孔,流出管段具体穿过翅片的第二换热孔,而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相邻设置,进而限制了流出管段与流出管段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特别地,由于介质刚刚进入到换热腔室内的温度较低,介质经过换热后流出换热腔室时的温度较高,因而流入管段的温度较低,流出管段的温度较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器通过将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之间可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使得换热腔室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可有效解决小负荷时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大负荷时容易出现烧翅片现象的问题,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器,将高温的流出管段与低温的流入管段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之间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保证换热腔室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管还包括:过渡管段,穿设于翅片,并与流入管段的出口端和流出管段的进口端相连通,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位于过渡管段的同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管还包括过渡管段。其中,过渡管段位于换热腔室的内部,且过渡管段分别与流入管段的出口端和流出管段的进口端相连通。由于过渡管段的设置,有效增加了换热管在换热腔室内部的换热长度,进而保证了介质在换热腔室内部的换热长度和换热时长,保证介质的换热效果。此外,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位于过渡管段的同侧,并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之间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保证换热腔室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过渡管段包括:第一过渡管段,穿设于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三换热孔,并与流入管段相连通;第二过渡管段,穿设于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四换热孔,并与第一过渡管段和流出管段相连通;其中,第三换热孔和第四换热孔位于第一换热孔的一侧,第二换热孔位于第一换热孔的另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渡管段包括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其中,第一过渡管段,穿设于翅片的第三换热孔,并与流入管段相连通,第二过渡管段穿设于翅片的第四换热孔,并与第一过渡管段和流出管段相连通。也即,介质在换热腔室内顺次经过流入管段、第一过渡管段、第二过渡管段以及流出管段进行换热,而后才排出换热腔室。此外,由于第三换热孔和第四换热孔位于第一换热孔的一侧,第二换热孔位于第一换热孔的另一侧,进而限制了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位于流出管段的一侧,限制了流出管段位于流入管段的另一侧,保证了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在换热腔室相邻设置。并且,由于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换热管在换热腔室内部的流动长度,进而保证了介质在换热腔室内部的换热时长,保证介质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流入管段、流出管段、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均为直管;和/或流入管段、流出管段、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并列设置,且处于同一平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流入管段、流出管段、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均为直管,保证了介质在换热腔室的顺畅流动,进而避免介质在换热管内部拥堵。此外,流出管段、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并列设置,且处于同一平面,保证了换热腔室内各管路之间的合理分布,保证了换热腔室内容空间使用合理,进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较长的换热路径,保证介质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管还包括:第一转接管,与流入管段和第一过渡管段相连通;第二转接管,与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相连通;第三转接管,与第二过渡管段和流出管段相连通;其中,第一转接管和第三转接管位于换热腔室的一侧,第二转接管位于换热腔室的另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管还包括第一转接管、第二转接管和第三转接管。其中,其中,第一转接管连通于流入管段和第一过渡管段,保证介质从流入管段流向第一过渡管段;第二转接管连通于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保证介质从第一过渡管段流向第二过渡管段;第三转接管连通于第二过渡管段和流出管段,保证介质从第二过渡管段流向流出管段。特别地,基于上述第一转接管、第二转接管和第三转接管的设置,不仅可保证介质的有效流动路径,更保证了流入管段、第一过渡管段、第二过渡管段和流出管段在换热腔室内部并列且处于同一平面的分布,保证了换热腔室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进而在一定的空间内分布较多换热区域,提升介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三转接管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转接管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和/或沿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第三转接管至少存在一处弯折,以使得第三转接管的弯折区域与第一转接管在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上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上下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转接管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转接管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保证了第一转接管与第二转接管可以设置在换热腔室的同一侧,并且保证了流入管段可以穿设于翅片中部的第一换热孔,进而保证流入管段与流出管段在换热腔室内相邻设置,进而使得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之间可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使得换热腔室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
此外,第三转接管至少存在一处弯折。具体地,第三转接管的中部朝向换热腔室的下方弯曲设置,进而使得第三转接管中部的弯折区域位于第一转接管的下方,使得第三转接管中部的弯折区域与第一转接管在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分布,进而有效较转接管在换热腔室外部所占用的空间,有效减小热交换器整体尺寸,特别是减小热交换器的宽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进液管,与流入管段相连通;出液管,与流出管段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与流入管段相连通,保证介质供给,出液管与流出管段相连通,保证介质流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于出液管与流出管段相连接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安装位,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于出液管与流出管段相连接的位置,可在该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经过换热后介质的温度,使得用户实时了解换热情况,并可根据时间换热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取适宜的介质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转接头,设置于出液管的端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转接头,转接头设置于出液管的端部,保证出液管与其余管路之间的衔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流入管段具有进液口,流出管段具有出液口,且进液口和出液口位于换热腔室的同侧;出液管具有弯管段,以使得热交换器的左右两侧进液和出液。
在该技术方案中,流入管段具有进液口,流出管段具有出液口,也即介质在流入管段内的流动方向与在流出管段内的流动方向相反,进而形成对流换热,进一步提升流出管段与流出管段之间的换热效率。此外,出液管具有弯管段,该弯管段的设置使得热交换器从相对的左右两侧进液和出液。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腔室为无氧铜换热腔室。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腔室为无氧铜换热腔室。一方面可减少铜材的使用量,降低热交换室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盘管,避免了盘管冷凝水的产生,大大降低热交换器漏水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水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燃烧腔室;冷却风机,冷却风机被配置为燃烧腔室散热,且为燃烧腔室提供空气。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水器,包括冷却风机、燃烧腔室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因此,具有上述热交换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地,风机可供燃烧腔室散热,且为燃烧腔室提供空气。
具体地,燃烧腔室位于换热腔室的下方,且燃烧腔室内部的燃气燃烧,进而为换热腔室提供热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水器为燃气型热水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换热腔室,104流入管段,106流出管段,108第一过渡管段,110第二过渡管段,112第一转接管,114第二转接管,116第三转接管,118翅片,120进液管,122出液管,124温度传感器安装位,126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腔室102、翅片118和换热管;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
其中,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换热腔室102内,并穿设于翅片118的至少四个换热孔使用;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流入管段104作为介质的流入端使用,流出管段106作为介质的流出端使用,且流入管段104具体穿过翅片118的第一换热孔,流出管段106具体穿过翅片118的第二换热孔,而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相邻设置,进而限制了流出管段106与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内相邻设置。
特别地,由于介质刚刚进入到换热腔室102内的温度较低,介质经过换热后流出换热腔室102时的温度较高,因而流入管段104的温度较低,流出管段106的温度较高。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器通过将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可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使得换热腔室102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可有效解决小负荷时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大负荷时容易出现烧翅片118现象的问题,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热交换器,将高温的流出管段106与低温的流入管段104在换热腔室102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保证换热腔室102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腔室102、翅片118和换热管;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104、流出管段106和过渡管段。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流入管段104穿过翅片118的第一换热孔,流出管段106穿过翅片118的第二换热孔,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相邻设置,限制了流出管段106与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可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使得换热腔室102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可有效解决小负荷时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大负荷时容易出现烧翅片118现象的问题,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此外,过渡管段位于换热腔室102的内部,且过渡管段分别与流入管段104的出口端和流出管段106的进口端相连通。由于过渡管段的设置,有效增加了换热管在换热腔室102内部的换热长度,进而保证了介质在换热腔室102内部的换热长度和换热时长,保证介质的换热效果。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位于过渡管段的同侧,并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保证换热腔室102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过渡管段包括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其中,第一过渡管段108,穿设于翅片118的第三换热孔,并与流入管段104相连通,第二过渡管段110穿设于翅片118的第四换热孔,并与第一过渡管段108和流出管段106相连通。也即,介质在换热腔室102内顺次经过流入管段104、第一过渡管段108、第二过渡管段110以及流出管段106进行换热,而后才排出换热腔室102。
此外,由于第三换热孔和第四换热孔位于第一换热孔的一侧,第二换热孔位于第一换热孔的另一侧,进而限制了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位于流出管段106的一侧,限制了流出管段106位于流入管段104的另一侧,保证了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相邻设置。并且,由于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换热管在换热腔室102内部的流动长度,进而保证了介质在换热腔室102内部的换热时长,保证介质的换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流入管段104、流出管段106、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均为直管,保证了介质在换热腔室102的顺畅流动,进而避免介质在换热管内部拥堵。此外,流出管段106、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并列设置,且处于同一平面,保证了换热腔室102内各管路之间的合理分布,保证了换热腔室102内容空间使用合理,进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较长的换热路径,保证介质的换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换热管还包括第一转接管112、第二转接管114和第三转接管116。
其中,第一转接管112连通于流入管段104和第一过渡管段108,保证介质从流入管段104流向第一过渡管段108;第二转接管114连通于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保证介质从第一过渡管段108流向第二过渡管段110;第三转接管116连通于第二过渡管段110和流出管段106,保证介质从第二过渡管段110流向流出管段106。
特别地,基于上述第一转接管112、第二转接管114和第三转接管116的设置,不仅可保证介质的有效流动路径,更保证了流入管段104、第一过渡管段108、第二过渡管段110和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内部并列且处于同一平面的分布,保证了换热腔室102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进而在一定的空间内分布较多换热区域,提升介质的换热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三转接管116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转接管112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保证了第一转接管112与第二转接管114可以设置在换热腔室102的同一侧,并且保证了流入管段104可以穿设于翅片118中部的第一换热孔,进而保证流入管段104与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内相邻设置,进而使得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可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使得换热腔室102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三转接管116至少存在一处弯折。具体地,第三转接管116的中部朝向换热腔室102的下方弯曲设置,进而使得第三转接管116中部的弯折区域位于第一转接管112的下方,使得第三转接管116中部的与第一转接管112在换热腔室102的高度方向上向上下分布,进而有效较转接管在换热腔室102外部所占用的空间,有效减小热交换器整体尺寸,特别是减小热交换器的宽度。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腔室102、翅片118、换热管、进液管120和出液管122。
其中,流入管段104穿过翅片118的第一换热孔,流出管段106穿过翅片118的第二换热孔,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相邻设置,限制了流出管段106与流出管段106在换热腔室102内相邻设置,使得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可通过热传递中和温度,使得换热腔室102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可有效解决小负荷时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大负荷时容易出现烧翅片118现象的问题,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此外,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热交换器还包括进液管120和出液管122,进液管120与流入管段104相连通,保证介质供给,出液管122与流出管段106相连通,保证介质流出。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热交换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安装位124,温度传感器安装位124设置于出液管122与流出管段106相连接的位置,可在该温度传感器安装位124设置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经过换热后介质的温度,使得用户实时了解换热情况,并可根据时间换热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取适宜的介质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热交换器还包括转接头126,转接头126设置于出液管122的端部,保证出液管122与其余管路之间的衔接。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流入管段104具有进液口,流出管段106具有出液口,也即介质在流入管段104内的流动方向与在流出管段106内的流动方向相反,进而形成对流换热,进一步提升流出管段106与流出管段106之间的换热效率。此外,出液管122具有弯管段,该弯管段的设置使得热交换器从相对的左右两侧进液和出液。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换热腔室102为无氧铜换热腔室102。一方面可减少铜材的使用量,降低热交换室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盘管,避免了盘管冷凝水的产生,大大降低热交换器漏水的风险。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水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燃烧腔室;冷却风机,其中,冷却风机被配置为燃烧腔室散热,且为燃烧腔室提供空气(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水器,包括冷却风机、燃烧腔室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因此,具有上述热交换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地,风机可供燃烧腔室散热,且为燃烧腔室提供空气。
具体地,燃烧腔室位于换热腔室的下方,且燃烧腔室内部的燃气燃烧,进而为换热腔室提供热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水器为燃气型热水器。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盘管的热交换器,此种热交换器把用于换热腔室102降温的盘管取消了,降低了整机的成本、同时消除盘管冷凝水的产生性,使热交换器漏水的风险大大减少。其次,为了改善翅片118温差跨度过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介质从流入管段104进水,最后从流出管段106流出的方式进行布置,因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相邻设置,其两者之间可通过传热中和温度,使总的翅片118温度更均匀,能有效解决小负荷时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大负荷时容易出现烧翅片118现象的问题。
具体实施例中,以四根管路且介质采用水为例,对本实施例提出的方案进行解释说明书。如图2和图3所示,下端第一根直管作为流入管段104,下端第二根直管作为流出管段106,第三根直管和第四根直管分别作为第一过渡管段108和第二过渡管段110。冷水从第二根直管进,以此流经第三根直管和第四根直管,最后从第一根直管出来,直管的水温按水流的方向越来越高,即第二根直管水温最低,第一根直管水温最高,因第一根直管与第二根直管相邻,其两者之间可通过传热中和温度,使总的翅片118温度更均匀。此外,该热交换器采用无氧铜材料,较传统热交换器,取消了包裹在换热腔室102外壁的无氧铜盘管。
基于本实用新型将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的相邻设置,可有效保证流入管段104和流出管段106之间可通过传热中和温度,使总的翅片118温度更均匀。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器,能降低铜材的使用量,整机总成本也会降低;消除盘管冷凝水的产生,大大降低漏水风险;有效解决小负荷时容易出现冷凝水腐蚀,大负荷时容易出现烧翅片118现象的问题,使热交换器寿命更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腔室;
翅片,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室内,所述翅片上设置有至少四个换热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室内,并穿设于所述换热孔;
其中,所述换热管包括流入管段和流出管段,所述流入管段穿设于所述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一换热孔,所述流出管段穿设于所述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二换热孔,且所述第一换热孔与所述第二换热孔相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还包括:
过渡管段,穿设于所述翅片,并与所述流入管段和所述流出管段相连通,所述流入管段和所述流出管段位于所述过渡管段的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段包括:
第一过渡管段,穿设于所述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三换热孔,并与所述流入管段相连通;
第二过渡管段,穿设于所述至少四个换热孔中的第四换热孔,并与所述第一过渡管段和所述流出管段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三换热孔和所述第四换热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段、所述流出管段、所述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均为直管;和/或
所述流入管段、所述流出管段、所述第一过渡管段和第二过渡管段并列设置,且处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还包括:
第一转接管,与所述流入管段和所述第一过渡管段相连通;
第二转接管,与所述第一过渡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管段相连通;
第三转接管,与所述第二过渡管段和所述流出管段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转接管和所述第三转接管位于所述换热腔室的一侧,所述第二转接管位于所述换热腔室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转接管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转接管两连接口之间的距离;和/或
沿所述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三转接管至少存在一处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三转接管的弯折区域与所述第一转接管在所述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上换热腔室的高度方向上下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液管,与所述流入管段相连通;
出液管,与所述流出管段相连通;和/或
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于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流出管段相连接的位置;和/或
转接头,设置于所述出液管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段具有进液口,所述流出管段具有出液口,且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换热腔室的同侧;
所述出液管具有弯管段,以使得所述热交换器的左右两侧进液和出液。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腔室为无氧铜换热腔室。
10.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及
燃烧腔室;
冷却风机,所述冷却风机被配置为供所述燃烧腔室散热,且为所述燃烧腔室提供空气。
CN202020965705.8U 2020-06-01 2020-06-01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Active CN212205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5705.8U CN212205076U (zh) 2020-06-01 2020-06-01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5705.8U CN212205076U (zh) 2020-06-01 2020-06-01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5076U true CN212205076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12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5705.8U Active CN212205076U (zh) 2020-06-01 2020-06-01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50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1184B (zh) 热交换器
CN212205076U (zh) 热交换器和热水器
US11313585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1336842A (zh) 一种不锈钢热交换器及应用其的换热设备
WO2018152963A1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014566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用的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4665247U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换热片
CN212538298U (zh) 换热结构及热水器
CN220017729U (zh) 一种冷凝蒸发器
CN215176193U (zh) 一种柜式干衣机用的简易式蒸发器
CN212133364U (zh) 一种分级冷凝换热管组及一种冷凝换热器
CN216790928U (zh) 一种矩形换热器
CN212340016U (zh) 一种不锈钢热交换器及应用其的换热设备
CN111692757B (zh) 风道组件、热交换结构及燃气热水器
CN214470231U (zh) 换热器
US10852032B2 (en) Heat exchanger
CN212566309U (zh) 热交换结构及热水器
CN215413343U (zh) 翅片结构、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CN216048370U (zh) 燃气热水装置与热交换器
CN216282921U (zh) 一种换热器及热风炉
CN216143707U (zh) 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双向给水加热系统
JP7356024B2 (ja) 熱交換器及び温水装置
WO2017206304A1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4010063U (zh) 一种基于高效率新型表面亲水空调热交换器
CN218993686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