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1468U -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61468U
CN214661468U CN202120637059.7U CN202120637059U CN214661468U CN 214661468 U CN214661468 U CN 214661468U CN 202120637059 U CN202120637059 U CN 202120637059U CN 214661468 U CN214661468 U CN 214661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rotating shaft
plate
plate body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370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育霖
洪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370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61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61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61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第一、第二转动件分别以第一、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第二支撑架,并分别以第一、第二转轴连接第一、第二卡合轮;一连接座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一、第二转轴,连接座包括间隔并列的第一、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一侧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槽;一弧形滑块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定位于第一、第二板体之间,弧形滑块的两端具有第一、第二抵压部,供抵压限位第一、第二卡合部;弧形滑块的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杆,供对应限位于至少一第一导槽内;而至少一弹性环套接于至少一第一导杆的外周缘。

Description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尤指一种安装于可掀开及盖合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上的翻转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或行动电话等,主要是通过单轴式铰链或双轴式铰链分别接连电子装置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可以是安装显示屏幕的上盖,第二板体可以是安装零组件、电池与键盘的底座,且第一板体可相对于第二板体盖合或由0度翻转至360度。其中,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第CN203962677U号的“可交替旋转的双轴式铰链”专利案所示,即显示了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主要包括连接件、两个心轴、轴向活动件及径向活动件。连接件包含均有上下两个轴孔的框体和架体,供彼此平行的各心轴分别穿设,轴向活动件一端部导入一心轴表面所设的至少一螺旋沟,以同步动作而可轴向滑移出入框体上下两个轴孔间所设的穿孔。各心轴均有至少一个止挡部,心轴止挡部和轴向活动件另一端部相互止挡,另一心轴止挡部与框体侧面所设的止挡部相互止挡。各心轴均有卡合凸轮部,一卡合凸轮部周缘设有一个凹部,另一卡合凸轮部周缘设有多个凹部。因此在径向活动件径向滑移于各卡合凸轮部间,并交替卡合且锁定于其中一个凹部时,可以分别交替搭配各止挡作用而形成至少两次交替卡锁动作,使各心轴交替旋转。另如中国台湾专利TWM442005、TWI653926及TWM568404所示,则是分别通过滑轮、第一螺旋齿轮及浮动块的径向滑移于各卡合凸轮部的两轴心连线之间,使两心轴交替旋转。
上述各个专利案分别需要通过径向活动件、滑轮、第一螺旋齿轮或是浮动块之类的中继卡合元件,在两轴心的连线上做滑动或是滚动限位,才能使两心轴交替旋转。但是,此种传统的配置方式,在缩减结构间距方面还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
而如TWM607956的“可大幅度展开的枢轴”专利案所示,则是使枢轴包括一弧形导引件、两活动件及两扭力产生件,其中的弧形导引件于两相对侧成形有一第一导引轨道,并以其弧心定义出一圆形位移轨迹。两活动件分别位于弧形导引件的两侧,每一活动件具有一接触其中一第一导引轨道的工作面,以及一贯穿成形的弧形通孔,弧形通孔与弧形导引件的弧心相同。两扭力产生件设置于两活动件未面对第一弧形导引件的一侧,每一扭力产生件经其中一活动件所属的弧形通孔组接于弧形导引件上,每一扭力产生件压迫其中一活动件以于其中一该活动件滑移时承受压力,而两活动件受弧形导引件的导引而活动于圆形位移轨迹上。通过上述结构,确实可以使整体体积缩小,以符合薄型化的设计要求,但是此种结构仅适用于单心轴结构,而无法使用在双心轴结构上。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以能改善传统双轴的轴心连线之间必须设置一中继卡合元件以使两心轴交替旋转,使得两心轴之间距无法有效缩小的问题,而能通过变更弧形滑块的滑动轨迹,有效的减少两心轴之间距,进而缩小整体厚度以利于设计;使整体的体积轻、薄,并能适应不同机型尺寸的需求;更进一步能改进了弧形滑块及槽形轨道的结构,并增加至少一弹性环,以提高整体的平稳度并且防止异音的产生。
为达上述创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包括一第一转动件、一第二转动件、一连接座、一弧形滑块以及至少一弹性环。其中的第一转动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一转轴,第一连接部连接一第一支撑架,第一转轴以可同步转动的方式连接一第一卡合轮,第一卡合轮的周缘设有一第一卡合部;第二转动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转轴,第二连接部连接一第二支撑架,第二转轴以可同步转动的方式连接一第二卡合轮,第二卡合轮的周缘设有一第二卡合部;连接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轴孔,供枢接第一转轴,连接座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轴孔,供枢接第二转轴,连接座包括间隔并列的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一侧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槽;弧形滑块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定位于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之间,弧形滑块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抵压部,供抵压限位第一卡合部;弧形滑块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抵压部,供抵压限位第二卡合部;弧形滑块的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杆,供对应限位于至少一第一导槽内;而至少一弹性环套接至少一第一导杆。
实施时,第一板体的一侧面上还具有至少一第一止挡部,第一卡合轮的周缘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停止部,至少一第一停止部对应抵压至少一第一止挡部,供限制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实施时,第一板体的一侧面上还具有至少一第二止挡部,第二卡合轮的周缘还具有至少一第二停止部,至少一第二停止部对应抵压至少一第二止挡部,供限制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实施时,第二板体的一侧面还具有一第二导槽,弧形滑块的另一侧还具有一第二导杆,供对应限位于第二导槽内。
实施时,第一导槽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导槽分别为长条形;弧形滑块的一侧具有两个第一导杆,两个第一导杆的一端分别容纳限位于两个第一导槽内。
实施时,弹性环设有两个,供分别套接两个第一导杆。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套接件,供限位至少一弹性环。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第三板体、一第一摩擦片及一第二摩擦片,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间隔并列,第三板体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第一摩擦片及第二摩擦片夹置于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之间;第一转轴穿过第一摩擦片以连动第一摩擦片,第二转轴穿过第二摩擦片以连动第二摩擦片。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两组摩擦定位组件,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穿过两组摩擦定位组件,并分别以一螺帽螺合固定;任一组摩擦定位组件包括至少一凹凸环及多个弹簧片,供以螺帽螺合以压缩多个弹簧片,迫使至少一凹凸环与第一板体的一侧面接触以产生转动摩擦扭力。
实施时,第一卡合轮具有同轴心的第一大径部及第一小径部,第一大径部的周缘具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做为第一卡合部,第一小径部的外周缘具有一径向外凸的扇形块,扇形块的两侧面分别做为第一停止部;第二卡合轮具有同轴心的第二大径部及第二小径部,第二大径部的周缘设有一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做为第二卡合部,第二小径部的外周缘具有一径向外凸的扇形块,扇形块的两端面分别做为第二停止部。
实施时,第一板体的侧面上具有远离侧面的弧凸块,弧凸块的一端具有扇形部,扇形部的两端面分别做为第一止挡部;弧凸块的另一端具有另一扇形部,另一扇形部的两端面分别做为第二止挡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元件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4:图3的A-A’剖面图;
图5:图3的B-B’剖面图;
图6~图9: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环的各种使用样态平面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180度时的剖面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180度时的剖面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180度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360度时的剖面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360度时的剖面图;
图1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360度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1
第一转动件2
第一连接部21
第一转轴22
第二转动件3
第二连接部31
第二转轴32
第一卡合轮4
第一大径部41
第一小径部42
第一卡合部43
第一停止部44,44’
第二卡合轮5
第二大径部51
第二小径部52
第二卡合部53
第二停止部54,54’
连接座6
第一板体61
弧凸块611
第一止挡部612,612’
第二止挡部613,613’
第一导槽614,614’
第二板体62
第二导槽621
第一摩擦片622
第二摩擦片623
第三板体63
第一轴孔64
第二轴孔65
弧形滑块7
第一抵压部71
第二抵压部72
第一导杆73,73’
第二导杆74
弹性环8,8’
连接部81
套接件82
摩擦定位组件9,9’
第一支撑架901
第二支撑架902
凹凸环91,91’
弹簧片92,92’
螺帽93,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双轴交替翻转结构1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第一转动件2、一第二转动件3、一第一卡合轮4、一第二卡合轮5、一连接座6、一弧形滑块7、至少一弹性环(8,8’)以及至少一摩擦定位组件(9,9’)。其中,第一转动件2包括一第一连接部21及一第一转轴22,第一连接部21连接于第一转轴22的一端,第一连接部21锁合连接一第一支撑架901;第一转轴22的另一端为非圆形的轴杆。第二转动件3包括一第二连接部31及一第二转轴32,第二连接部31连接于第二转轴32的一端,第二连接部31锁合连接一第二支撑架902;第二转轴32的另一端为非圆形的轴杆。第二支撑架902与第一支撑架901分别连接一屏幕及一底座,或是分别连接一屏幕及另一屏幕。
第一卡合轮4具有轴向贯穿的一非圆形轴孔,供套接并相对应卡合在第一转轴22另一端的非圆形轴杆上,以使第一转轴22以可同步转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卡合轮4。第一卡合轮4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大径部41及一第一小径部42,第一大径部41的周缘具有一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做为第一卡合部43;第一小径部42的外周缘具有一径向外凸的扇形块,扇形块的两侧面分别做为第一停止部(44,44’)。
第二卡合轮5具有轴向贯穿的一非圆形轴孔,供套接并相对应卡合在第二转轴32另一端的非圆形轴杆上,以使第二转轴32以可同步转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卡合轮5。第二卡合轮5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二大径部51及一第二小径部52,第二大径部51的周缘设有一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做为第二卡合部53;第二小径部52的外周缘具有一径向外凸的扇形块,扇形块的两端面分别做为第二停止部(54,54’)。
连接座6包括间隔并列的一第一板体61、一第二板体62及一第三板体63,第一板体61、第二板体62及第三板体63分别为弧形板,并分别以一第一轴孔64及一第二轴孔65连续贯穿;第一转轴22穿过第一轴孔64以枢接连接座6的一端;第二转轴32穿过第二轴孔65以枢接连接座6的另一端。第一板体61的一侧面上具有远离该侧面的一弧凸块611,弧凸块611的一端具有一扇形部,扇形部的两端面分别做为第一止挡部(612,612’);弧凸块611的另一端具有另一扇形部,另一扇形部的两端面分别做为第二止挡部(613,613’)。因此,当第一转轴22与第二转轴32相对转动,使得第一卡合轮4周缘的两个第一停止部(44,44’)分别对应抵压两个第一止挡部(612,612’),即可限制第一转动件2的转动角度;而当第二卡合轮5周缘的两个第二停止部(54,54’)分别对应抵压两个第二止挡部(613,613’),则可限制第二转动件3的转动角度。
另外,第一板体61一侧面的弧凸块611上还具有两个相对应成“八”字形的长条形第一导槽(614,614’);第二板体62的一侧面上具有弧形穿透的一第二导槽621;第二板体62与第三板体63之间夹置一第一摩擦片622及一第二摩擦片623,第一转轴22穿过第一摩擦片622以与第一摩擦片622同步转动,第二转轴32穿过第二摩擦片623以连动第二摩擦片623。
弧形滑块7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抵压部71,第一抵压部71的端面为弧形面;弧形滑块7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抵压部72,第二抵压部72的端面为弧形面;弧形滑块7的一侧具有两个第一导杆(73,73’),两个第一导杆(73,73’)的一端分别容纳限位于两个第一导槽(614,614’)内,并以两个弹性环(8,8’)分别套接两个第一导杆(73,73’),使两个弹性环(8,8’)夹置于弧形滑块7与第一板体61的弧凸块611之间;而弧形滑块7的另一侧还具有一第二导杆74,第二导杆74的一端容纳限位于弧形的第二导槽621内。因此,即可使弧形滑块7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定位于第一板体61与第二板体62之间。实施时,弹性环(8,8’)的样态也可如图6、图7所示,为一个椭圆形环8或是以一连接部81分别连接两个弹性环(8,8’);或是如图8、图9所示,以一套接件82限位至少一弹性环(8,8’)。
而摩擦定位组件(9,9’)具有两组,任一组摩擦定位组件(9,9’)包括轴向依序排列的至少一凹凸环(91,91’)及多个弹簧片(92,92’) ,第一转轴22与第二转轴32分别穿过两组摩擦定位组件(9,9’),并分别以一螺帽(93,93’)螺合固定,以分别压缩多个弹簧片(92,92’),迫使两个凹凸环(91,91’)分别抵压第一板体61一侧面的两个凹凸部,以分别产生转动摩擦扭力,进而使第一支撑架901与第二支撑架902在相对转动时,能自由停滞或定位于预设角度位置上。并且,通过增加或减少弹簧片(92,92’)的数量,以及使螺帽(93,93’)分别与第一转轴22、第二转轴32的另一端相互锁接,则可分别调整两个凹凸环(91,91’)分别抵压两个凹凸部的力量,进而实现另一扭力效果。
如图1、4、5所示,当第一转轴22与第二转轴32所连接的屏幕及底座(或是各转轴所连接的一屏幕与另一屏幕)呈盖合状态,亦即第一支撑架901与第二支撑架902呈盖合状态时,弧形滑块7一端的第一抵压部71抵压第一卡合轮4的周缘,弧形滑块7另一端的第二抵压部72抵压住第二卡合轮5的第二卡合部53;且第一卡合轮4周缘的第一停止部44对应抵压住第一止挡部612,以防止第一转动件2的第一转轴22顺时钟方向转动;而第二卡合轮5周缘的第二停止部54同时抵压住第二止挡部613,则可防止第二转动件3的第二转轴32逆时钟方向转动,进而使第一支撑架901与第二支撑架902不会以同一方向转动。
如图10~图12所示,当第一转轴22相对于第二转轴32由0度以逆时钟方向旋转至180度的过程中,弧形滑块7会先如图10所示,维持在原先的位置而不滑动,此时的弧形滑块7的第二抵压部72仍然会抵压以卡锁住第二卡合轮5的第二卡合部53。在第一转轴22旋转至180度时,通过第一卡合轮4周缘的第一停止部44’抵压弧凸块611上的第一止挡部612’,即可使第一转轴22不会再以逆时钟方向继续转动,仅能使第二转轴32以顺时钟方向转动。
而如图13~图15所示,当第二转轴32相对于第一转轴22转动,即为第二转轴32由180度以顺时钟方向旋转至360度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卡合轮5的转动,可使弧形滑块7的第二抵压部72解除对第二卡合轮5的第二卡合部53的卡锁作用,进而使第二抵压部72能够持续抵压住第二卡合轮5的第二大径部51周缘,并迫使弧形滑块7两侧的两个第一导杆(73,73’)与第二导杆74分别在两个第一导槽(614,614’)与第二导槽621内滑动,使弧形滑块7的第一抵压部71抵压住第一卡合轮4的第一大径部41上的第一卡合部43,以卡合并锁定第一转轴22。而在第二转轴32旋转至360度时,通过第二卡合轮5周缘的第二停止部54’抵压弧凸块611上的第二止挡部613’,第二转轴32即不会再以顺时钟方向继续转动,以达到交替旋转的效果。因此,在双转轴形成360度翻转之后,可以使各转轴所连接的第一支撑架901与第二支撑架902调整至相互平行,或是使各转轴所连接的屏幕及底座(或是各转轴所连接的一屏幕与另一屏幕)调整至完全叠合状态。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将传统的双轴360度交替翻转结构进行改良,并将切换滑块改为弧形滑块之后,可以有效变更弧形滑块的滑动轨迹,使两转轴之间距减少,进而缩小整体厚度以利于设计;使整体的体积更为轻、薄,并能适应不同机型尺寸的需求。并且,通过在弧形滑块与第一板体的弧凸块之间夹置至少一弹性环,且至少一弹性环套接至少一第一导杆的结构,则可对弧形滑块的一侧提供缓冲作用,以消除元件加工与组装的尺寸误差;同时可扶持该弧形滑块,以避免歪倾于第一卡合轮与第二卡合轮之间,进而提高整体的平稳度,同时在双轴交替翻转的动作进行中,有助于避免各元件之间的过大摩擦力,以防止异音的产生与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以上说明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转动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一转轴,该第一连接部连接一第一支撑架,该第一转轴以可同步转动的方式连接一第一卡合轮,该第一卡合轮的周缘设有一第一卡合部;
一第二转动件,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转轴,该第二连接部连接一第二支撑架,该第二转轴以可同步转动的方式连接一第二卡合轮,该第二卡合轮的周缘设有一第二卡合部;
一连接座,其一端具有一第一轴孔,供枢接该第一转轴,该连接座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轴孔,供枢接该第二转轴,该连接座包括间隔并列的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的一侧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槽;以及
一弧形滑块,其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定位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之间,该弧形滑块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抵压部,供抵压限位该第一卡合部;该弧形滑块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抵压部,供抵压限位该第二卡合部;该弧形滑块的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杆,供对应限位于该至少一第一导槽内;至少一弹性环套接该至少一第一导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体的一侧面上还具有至少一第一止挡部,该第一卡合轮的周缘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停止部,该至少一第一停止部对应抵压该至少一第一止挡部,供限制该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体的一侧面上还具有至少一第二止挡部,该第二卡合轮的周缘还具有至少一第二停止部,该至少一第二停止部对应抵压该至少一第二止挡部,供限制该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体的一侧面还具有一第二导槽,该弧形滑块的另一侧还具有一第二导杆,供对应限位于该第二导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槽设有两个,且该两个第一导槽分别为长条形;该弧形滑块的一侧具有两个第一导杆,该两个第一导杆的一端分别容纳限位于该两个第一导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环设有两个,供分别套接该两个第一导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套接件,供限位该至少一弹性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第三板体、一第一摩擦片及一第二摩擦片,该第三板体与该第二板体间隔并列,该第三板体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转轴与该第二转轴;该第一摩擦片及该第二摩擦片夹置于该第二板体与该第三板体之间;该第一转轴穿过该第一摩擦片以连动该第一摩擦片,该第二转轴穿过该第二摩擦片以连动该第二摩擦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两组摩擦定位组件,该第一转轴与该第二转轴分别穿过该两组摩擦定位组件,并分别以一螺帽螺合固定;任一组摩擦定位组件包括至少一凹凸环及多个弹簧片,供以该螺帽螺合以压缩该多个弹簧片而迫使该至少一凹凸环与该第一板体的一侧面接触以产生转动摩擦扭力。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轮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大径部及一第一小径部,该第一大径部的周缘具有一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做为该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小径部的外周缘具有一径向外凸的扇形块,扇形块的两侧面分别做为该第一停止部;该第二卡合轮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二大径部及一第二小径部,该第二大径部的周缘设有一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做为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小径部的外周缘具有一径向外凸的扇形块,扇形块的两端面分别做为该第二停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体的一侧面上具有远离该侧面的一弧凸块,该弧凸块的一端具有一扇形部,该扇形部的两端面分别做为该第一止挡部;该弧凸块的另一端具有另一扇形部,该另一扇形部的两端面分别做为该第二止挡部。
CN202120637059.7U 2021-03-29 2021-03-29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Active CN214661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7059.7U CN214661468U (zh) 2021-03-29 2021-03-29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7059.7U CN214661468U (zh) 2021-03-29 2021-03-29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61468U true CN214661468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5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37059.7U Active CN214661468U (zh) 2021-03-29 2021-03-29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614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2954B1 (ja) 2022-07-25 2023-03-03 ▲きん▼禾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順次切替回転2軸ヒンジ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2954B1 (ja) 2022-07-25 2023-03-03 ▲きん▼禾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順次切替回転2軸ヒンジ
JP2024015877A (ja) * 2022-07-25 2024-02-06 ▲きん▼禾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順次切替回転2軸ヒンジ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61468U (zh)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TW201921045A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JP3160083U (ja) ヒンジ装置
CN113790211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US11243579B2 (en) Biaxial hing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640188B2 (en) Hinge capable of widely expanding
CN216113001U (zh) 支撑装置
TWM584377U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CN214171109U (zh) 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CN219587959U (zh) 双转轴连动结构
CN210371618U (zh) 双轴式铰链结构
CN209818515U (zh) 一种隐藏式对开铰链
TWI697753B (zh) 雙軸交替切換翻轉結構
TWM614100U (zh) 雙軸交替翻轉結構
TWM545173U (zh) 隱藏式對開鉸鏈(二)
CN110630627A (zh) 超薄笔记本电脑
TWI625472B (zh) Shaftless hub
CN220791761U (zh) 双轴交替切换翻转结构
CN111007920B (zh) 转轴和电子设备
TWM612338U (zh) 滑動式鎖定裝置及具有其的雙軸式鉸鏈
TWM610561U (zh) 雙軸交替翻轉結構
CN110953240B (zh) 一种适合单手操作的枢纽器
CN219691983U (zh) 一种多段开合转轴
CN210015402U (zh) 一种双屏式可折叠构造
CN217873757U (zh) 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