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0987U -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60987U
CN214660987U CN202120912562.9U CN202120912562U CN214660987U CN 214660987 U CN214660987 U CN 214660987U CN 202120912562 U CN202120912562 U CN 202120912562U CN 214660987 U CN214660987 U CN 214660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wind wheel
airflow
flow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125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涛
何振斌
余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125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60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60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60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送风装置包括:风轮组件,风轮组件设有第一气流通道;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处,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风轮组件连接,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靠近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导流件的结构对气流进行整流,进而在气流到达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提高气流流至第一气流通道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第一气流通道进风口处的湍流度,从而降低气流在风轮组件第一气流通道进风口处的湍流噪声,有效提高进气效率。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和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净化器产品通常采用后向离心风机作为其动力系统,开启净化器后可将室内污染气体吸入,气体经滤网及动力系统后,变为洁净气体重新排向室内,从而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目的。然而,由于风道系统设计等原因,净化器通常都存在噪声较大的问题,影响人们的居住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风轮组件,风轮组件设有第一气流通道;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处,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风轮组件连接,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靠近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包括风轮组件和第一导流件,具体而言,风轮组件设有第一气流通道,其中,第一气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能够理解的是,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即是风轮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处设置第一导流件,即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前设置第一导流件对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进行整流。
第一导流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风轮组件连接,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靠近风轮组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向风轮组件所在的一侧,并靠近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能够理解的是,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时,先经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并经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流出,即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为气流的进口,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为气流的出口,通过使得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向靠近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即气流的进口相较于气流的出口为扩口,气流的出口相较于气流的进口为缩口,也就是说,第一导流件进口处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导流件出口处的正投影面积,从而可以增大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另外,由于第一导流件的出口尺寸较小,从而可以在气流流至第一导流件时,通过第一导流件的结构对气流进行整流,进而在气流到达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提高气流流至第一气流通道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第一气流通道进风口处的湍流度,从而降低气流在风轮组件第一气流通道进风口处的湍流噪声,有效提高进气效率。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件与风轮组件的壳体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提高第一导流件与风轮组件的壳体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加工生产,进而降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
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将该送风装置应用至空气处理设备中,当气流经空气处理设备的通风孔进入,并经滤芯过滤后,流至第一导流件所在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一导流件设置在滤芯与风轮组件之间,即在气流经净化后,并在流入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利用第一导流件对气流进行整流,能够在降低气流在此处的湍流度,进而降低湍流噪声的同时,提高进风量,从而提高空气的净化量,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送风装置还包括进风网,进风网与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连接,并位于过风口处。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送风装置还包括进风网,具体而言,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能够理解的是,过风口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即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时,从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流入,经第一导流件第二端的过风口流出后,经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进入第一气流通道内,即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前设置第一导流件对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进行整流。进一步地,在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设置进风网,且进风网位于过风口处,即在气流流出第一导流件,并流入第一气流通道之间设置进风网,从而能够进一步对流至第一导流件的气流进行整流,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的均匀性。另外,通过设置进风网还可以提高第一导流件的强度,并防止杂质等经第一导流件的过风口进入风轮组件,导致对风轮组件等结构造成损坏,延长送风装置的使用寿命。
能够理解的是,进风网为网状结构,其将过风口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其中,多个子过风口的大小可以自进风网的外周向进风网的中心均匀变化,例如均匀减小,从而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另外,多个子过风口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网与第一导流件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而可以提高进风网与第一导流件的连接强度,提高进风网整流和防护的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加工生产,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风网的至少一部分沿轴向,且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
在该设计中,进风网的至少一部分沿风轮组件的轴向,且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即将至少部分进风网向迎风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以显著增大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进而可以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效率,提升整机净化量。另外,将至少部分进风网向迎风的方向延伸,能够在提高进气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整流,提高进气的均匀性,进而有效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第一气流通道的湍流度,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时的湍流噪声。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进风网中部位置沿风轮组件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在气流集中的位置进行整流,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向风轮组件的进风口处时的均匀性,提高进气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风网为向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进风网。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进风网为向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进风网,也就是说,进风网为向过滤组件所在一侧凹陷的拱形进风网,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效率,提升整机净化量。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整流,提高进气的均匀性,进而有效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气流通道的湍流度,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时的湍流噪声,进而有效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导流件为导流圈,导流圈的第一端的内径D1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1/D2≤1.4。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一导流件为导流圈,即第一导流件为第一端扩口的环状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进风面积,并在第一导流件的四周对气流进行整流,进一步提高对气流整流后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气流流入风轮组件进风口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进风口处时的湍流度,进而降低湍流噪声。
进一步地,对导流圈第一端和导流圈第二端内径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具体地,导流圈的第一端的内径D1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1/D2≤1.4,即进一步限定了导流圈进口的进风面积大于导流圈出口的出风面积,从而使得气流流经第一导流件时,能够对气流进行整流,提高对气流整流后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气流流入风轮组件进风口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进风口处时的湍流度,进而降低湍流噪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导流件沿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高度H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0.2≤H/D2≤0.3。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一导流件沿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高度的取值范围,具体地,第一导流件沿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高度H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0.2≤H/D2≤0.3,能够理解的是,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为气流进口,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为气流出口,即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形成一个供气体进出的导流腔体,而第一导流件沿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高度即为导流腔体的深度,导流圈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即导流圈第二端的内径为过风口的直径,通过对导流腔体的深度与过风口直径的比值的范围进行限定,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导流件对气流的整流效果,使得气流经第一导流件流出后更加均匀,进一步降低气流流至风轮组件进风口处产生的湍流噪声,提高进气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风网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多个周向筋条与多个径向筋条将过风口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其中,多个子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1、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2满足0.65≤S1/S2≤0.75。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过风口处气流的流通面积,具体而言,进风网包括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多个周向筋条与多个径向筋条交叉设置,从而形成进风网结构,且多个周向筋条与多个径向筋条将过风口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能够理解的是,多个子过风口与风轮组件的进风口连通,从而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
其中,多个子过风口的流通面积之和即为过风口处气流的流通面积,通过对气流的流通面积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能够在提高气流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确保进气效率和进风量。
具体地,多个子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1、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2满足0.65≤S1/S2≤
0.75,能够理解的是,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减去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在垂直与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即为多个子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通过限定多个子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与过风口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确保进气效率和进风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轮组件包括外壳、风轮、第一导风件、第二导风件和驱动件,其中,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外壳连接,风轮设置于外壳内,并与外壳的内壁形成第一气流通道,风轮包括风轮叶片,第一导风件设置于风轮靠近第一导流件的一侧,第一导风件的一端与风轮连接,第一导风件的另一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背离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导风件设置于风轮远离第一导流件的一侧,第二导风件的一端与风轮连接,第二导风件的另一端向背离第一导流件所在的一侧,并背离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驱动件与风轮连接,驱动件能够驱动风轮转动。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风轮组件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风轮组件包括外壳、风轮和驱动件,其中,风轮包括风轮叶片,能够理解的是,驱动件能够驱动风轮转动,进而带动风轮叶片转动,风轮叶片在转动时,能够对流入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行扰动,气流在经过风轮叶轮扰动后经第一气流通道流出,通过风轮的转动,实现气流的吸入和流出。
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外壳连接,风轮组件的进风口和风轮组件的出风口设置在外壳上,风轮位于外壳内,从而使得风轮与外壳的内壁形成与风轮组件的进风口和风轮组件的出风口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风轮组件还包括第一导风件,具体地,在风轮靠近第一导流件的一侧设置第一导风件,第一导风件的一端与风轮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即背离第一导流件所在的一侧并背离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从而在风轮转动对气流进行扰动,气流流出风轮的路径上,对气流进行导向,减小气流在离开风轮后对外壳内壁的冲击损失,提高出气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
此外,风轮组件还包括第二导风件,具体地,在风轮背离第一导流件的一侧设置第二导风件,第二导风件的一端与风轮连接,另一端向背离第一导流件所在的一侧,且背离风轮组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从而在风轮转动对气流进行扰动,气流流出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时,能够对气流再次导向,使得气流能够按照指定方向流出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装置还包括壳体和导流组件,其中,壳体设有容纳腔,风轮组件和第一导流件位于容纳腔内,外壳与壳体连接,导流组件位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导流组件包括本体和多个导流叶片,其中,本体与壳体连接,多个导流叶片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本体。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送风装置还包括壳体和导流组件,具体而言,壳体设有容纳腔,风轮组件和第一导流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风轮组件的外壳与壳体连接。导流组件位于容纳腔内,且导流组件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也就是说,在气流自风轮组件的出风口流出的位置设置导流组件,从而在气流自风轮组件的出风口流出时,对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可以降低流出风轮组件的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引起的噪声分量。另外,通过在风轮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设置导流组件,还可以对流出风轮组件时的气流进行增压,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压力,从而可以降低气流在流出空气处理设备的流动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量。
能够理解的是,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排风口,导流组件设置于风轮组件和排风口之间,即在风轮对流入第一气流通道的气流扰动做功,使得气流从风轮组件的出风口流出时,能够通过导流组件对气流再次导向,降低流出风轮组件的气流的流速,进而能够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声。另外,通过设置导流组件还能够对流出风轮组件的气流进行增压,将气流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排风口的压力,进而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量。此外,导流组件还能够对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行导向,能够提高空气处理设备净化效率的同时,减小气流对壳体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小气流冲击壳体内壁而产生的噪声,进一步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并能够延长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导流组件包括本体和多个导流叶片,具体而言,本体与壳体连接,即导流组件通过本体设置在壳体上,并在本体上设置多个导流叶片,利用多个导流叶片对流出风轮组件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可以降低流出风轮组件的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引起的噪声分量。
其中,本体与导流叶片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本体与导流叶片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送风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便于加工生产,因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流叶片的数量与风轮叶片的数量互为质数。
在该设计中,限定导流叶片的数量与风轮叶片的数量为互为质数,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在流经风轮叶片和导流叶片时,引起的噪声产生基频叠加现象,进一步达到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产生噪声的目的,进而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流件,第二导流件设置于本体背离风轮组件所在的一侧,第二导流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并靠近风轮组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导流件与壳体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导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流件,具体而言,在导流组件本体背离风轮组件所在的一侧设置第二导流件,至少部分第二导流件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并靠近风轮组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导流件的一部分向远离风轮组件所在的一侧,并向风轮组件的中心轴线倾斜延伸,从而使得该部分倾斜延伸的第二导流件能够与壳体的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且第二气流通道包括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换句话说,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沿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纵截面积逐渐增大,也即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从而使得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能够有效降低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声,从而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将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还可以使得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能够有效增大气流的压力,从而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第二气流通道的压力,提高气流的出气效率,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
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第二导流件侧壁的倾斜角度进行合理设置,即能够对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沿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纵截面积的变化趋势进行限定,从而在降低气流流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出口压力,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进而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体验。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导流件与本体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导流件与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送风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便于加工生产,因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导流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导流件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二导流件的第二端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导流件的第二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导流件的第一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投影的区域内。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二导流件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第二导流件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二导流件的第二端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方向延伸,且第二导流件的第二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导流件的第一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投影的区域内,也就是说,第二导流件第二端的四周均向风轮组件的中心轴向的方向倾斜设置,从而使得第二导流件四周的外侧壁均与壳体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从而在气流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四周对气流进行整流,进而能够降低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大部分气流的流速,进一步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将第二气流通道的四周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还可以使得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能够进一步增大气流的压力,从而将大部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第二气流通道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出气效率,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装置,因而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送风装置、通风孔、排风口、过滤组件和底座,其中,通风孔和排风口设置于送风装置的壳体,通风孔通过送风装置的过风口与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连通,送风装置的第二气流通道与排风口连通,过滤组件设置于送风装置的容纳腔内,并位于通风孔和第一导流件之间,过滤组件具有过滤腔,过滤腔分别与通风孔和过风口连通,底座设置于壳体背离排风口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送风装置、通风孔、排风口、过滤组件和底座,具体而言,通风孔通过送风装置的过风口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送风装置的第二气流通道与排风口连通,过滤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通风孔和第一导流件之间,过滤组件具有过滤腔,过滤腔分别与通风孔和过风口连通。能够理解的是,室内气流能够自通风孔,并经过滤组件过滤后进入过滤组件的过滤腔,然后,经第一导流件的过风口流至第一气流通道,经风轮转动对气流进行扰动和做功后,经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流出,气流流出后进入第二气流通道,经第二气流通道减速并增压后,最后经排风口流出,此为气流在空气处理设备的流通路径,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通过在空气处理设备上设置送风装置,利用对送风装置的整个风道进行设计,能够在实现对空气进行净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降低空气处理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底座,底座与壳体背离排风口的一侧连接。能够理解的是,底座与壳体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便于对空气处理设备内的滤芯的更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气处理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滤组件包括滤芯,滤芯为过滤环,过滤环的内径D3与送风装置的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3/D2≤1.4。
在该设计中,过滤组件包括滤芯,滤芯为过滤环,限定了过滤环的内径,具体而言,过滤环的内径D3与送风装置的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3/D2≤1.4,也就是说,将滤芯的内径大于导流圈第二端的内径,即增大滤芯内径,从而可以有效增大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时的进气效率和进风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
能够理解的是,增大滤芯内径,可以在保持滤芯外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滤芯内径,从而在确保滤芯对空气过滤效果的同时,增大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时的进气效率和进风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同时降低空气处理设备的占用空间。
另外,增大滤芯内径,可以相应增大滤芯的外径,相应需要增大滤芯的外径,从而可以在增大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时的进气效率和进风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整机净化量的同时,提高滤芯对空气的过滤效果,进而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出风组件,出风组件设置于壳体,并位于排风口处,出风组件包括多个出风格栅,多个出风格栅沿排风口的周向,并靠近壳体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出风格栅之间的间距d满足5mm≤d≤6mm。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出风组件,具体而言,出风组件与壳体连接,且出风组件位于排风口处,即在气流经第二气流通道减速并增压后经出风组件排向室内。进一步地,出风组件包括多个出风格栅,通过设置出风格栅,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流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设置出风格栅,能够防止外部异物等从排风口掉入空气处理设备内部,导致对送风装置等零部件发生损坏,延长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具体限定相邻两个出风格栅之间的间距d满足5mm≤d≤6mm,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外部异物落入空气处理设备内部导致送风装置等零部件发生损坏的问题。能够理解的是,若相邻两个出风格栅之间的间距过小,则会降低气流经排风口时的流通面积,若相邻两个出风格栅之间的间距过大,则无法有效防止外部异物掉落。通过相邻两个出风格栅之间的间距d限定在5mm至6mm之间,能够在提高气流出风面积比例的同时,防止外部异物等从排风口掉入空气处理设备内部,导致对送风装置等零部件发生损坏,延长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多个出风格栅沿排风口的周向,并靠近壳体间隔设置,能够理解的是,气流在经风轮组件的出风口排出时,由第二导风件将气流引导至设置于本体外周的导流叶片,并从导流叶片流出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并经出风格栅排向室内,通过将出风格栅沿排风口的周向,并靠近壳体间隔设置,即将出风格栅沿气流流向排风口的位置设置出风格栅,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气流在经出风组件流出排风口时产生的冲击噪声,并降低冲击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量,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出风格栅中至少部分出风格栅沿风轮叶片的旋向间隔设置。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多个出风格栅的旋向,具体而言,多个出风格栅中至少部分出风格栅沿风轮叶片的旋向间隔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气流在流至排风口时,与出风格栅产生的冲击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整机净化量,并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与出风格栅产生的冲击噪声,并能够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爆炸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风轮组件,111外壳,112风轮,113第一导风件,114第二导风件,120第一导流件,121过风口,1211子过风口,130进风网,140导流组件,141导流叶片,142第二导流件,150壳体,200空气处理设备,210通风孔,220排风口,221子排风口,230滤芯,240出风组件,241出风格栅,25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200。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风轮组件110,风轮组件110设有第一气流通道;第一导流件120,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处,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与风轮组件110连接,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靠近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包括风轮组件110和第一导流件120,具体而言,风轮组件110设有第一气流通道,其中,第一气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能够理解的是,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即是风轮组件11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处设置第一导流件120,即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前设置第一导流件120对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进行整流。
第一导流件12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与风轮组件110连接,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靠近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向风轮组件110所在的一侧,并靠近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能够理解的是,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时,先经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并经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流出,即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为气流的进口,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为气流的出口,通过使得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向靠近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即气流的进口相较于气流的出口为扩口,气流的出口相较于气流的进口为缩口,也就是说,第一导流件120进口处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导流件120出口处的正投影面积,从而可以增大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
另外,由于第一导流件120的出口尺寸较小,从而可以在气流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时,通过第一导流件120的结构对气流进行整流,进而在气流到达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提高气流流至第一气流通道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第一气流通道进风口处的湍流度,从而降低气流在风轮组件110第一气流通道进风口处的湍流噪声,有效提高进气效率。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件120与风轮组件110的壳体150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提高第一导流件120与风轮组件110的壳体150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加工生产,进而降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生产成本。
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将该送风装置应用至空气处理设备200中,当气流经空气处理设备200的通风孔210进入,并经滤芯230过滤后,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所在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一导流件120设置在滤芯230与风轮组件110之间,即在气流经净化后,并在流入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利用第一导流件120对气流进行整流,能够在降低气流在此处的湍流度,进而降低湍流噪声的同时,提高进风量,从而提高空气的净化量,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121,送风装置还包括进风网130,进风网130与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连接,并位于过风口121处。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送风装置还包括进风网130,具体而言,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121,能够理解的是,过风口121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即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时,从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流入,经第一导流件120第二端的过风口121流出后,经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进入第一气流通道内,即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前设置第一导流件120对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在气流进入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之前进行整流。进一步地,在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设置进风网130,且进风网130位于过风口121处,即在气流流出第一导流件120,并流入第一气流通道之间设置进风网130,从而能够进一步对流至第一导流件120的气流进行整流,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的均匀性。另外,通过设置进风网130还可以提高第一导流件120的强度,并防止杂质等经第一导流件120的过风口121进入风轮组件110,导致对风轮组件110等结构造成损坏,延长送风装置的使用寿命。
能够理解的是,进风网130为网状结构,其将过风口121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1211,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其中,多个子过风口1211的大小可以自进风网130的外周向进风网130的中心均匀变化,例如均匀减小,从而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另外,多个子过风口1211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网130与第一导流件120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而可以提高进风网130与第一导流件120的连接强度,提高进风网130整流和防护的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加工生产,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生产成本。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风网130的至少一部分沿轴向,且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进风网130的至少一部分沿风轮组件110的轴向,且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即将至少部分进风网130向迎风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将进风网130设置成拱形进风网130,从而可以显著增大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进而可以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效率,提升整机净化量。另外,将至少部分进风网130向迎风的方向延伸,能够在提高进气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整流,提高进气的均匀性,进而有效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110第一气流通道的湍流度,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110时的湍流噪声。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进风网130中部位置沿风轮组件110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在气流集中的位置进行整流,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向风轮组件110的进风口处时的均匀性,提高进气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风网130为向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进风网。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进风网130为向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进风网,也就是说,进风网130为向过滤组件所在一侧凹陷的拱形进风网,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效率,提升整机净化量。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整流,提高进气的均匀性,进而有效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110气流通道的湍流度,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110时的湍流噪声,进而有效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导流件120为导流圈,导流圈的第一端的内径D1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1/D2≤1.4。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导流件120为导流圈,即第一导流件120为第一端扩口的环状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进风面积,并在第一导流件120的四周对气流进行整流,进一步提高对气流整流后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气流流入风轮组件110进风口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110进风口处时的湍流度,进而降低湍流噪声。
进一步地,对导流圈第一端和导流圈第二端内径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具体地,导流圈的第一端的内径D1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1/D2≤1.4,即进一步限定了导流圈进口的进风面积大于导流圈出口的出风面积,从而使得气流流经第一导流件120时,能够对气流进行整流,提高对气流整流后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气流流入风轮组件110进风口的均匀性,降低气流在流入风轮组件110进风口处时的湍流度,进而降低湍流噪声。
如图1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导流件120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高度H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0.2≤
H/D2≤0.3。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导流件120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高度的取值范围,具体地,第一导流件120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高度H与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0.2≤H/D2≤0.3,能够理解的是,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为气流进口,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二端为气流出口,即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形成一个供气体进出的导流腔体,而第一导流件120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高度即为导流腔体的深度,导流圈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121,即导流圈第二端的内径为过风口121的直径,通过对导流腔体的深度与过风口121直径的比值的范围进行限定,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导流件120对气流的整流效果,使得气流经第一导流件120流出后更加均匀,进一步降低气流流至风轮组件110进风口处产生的湍流噪声,提高进气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进风网130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多个周向筋条与多个径向筋条将过风口121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1211,其中,多个子过风口121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1、过风口1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2满足0.65≤S1/S2≤0.75。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过风口121处气流的流通面积,具体而言,进风网130包括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多个周向筋条与多个径向筋条交叉设置,从而形成进风网130结构,且多个周向筋条与多个径向筋条将过风口121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1211,能够理解的是,多个子过风口1211与风轮组件110的进风口连通,从而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
其中,多个子过风口1211的流通面积之和即为过风口121处气流的流通面积,通过对气流的流通面积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能够在提高气流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确保进气效率和进风量。
具体地,多个子过风口121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1、过风口1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2满足0.65≤S1/S2≤0.75,能够理解的是,过风口1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减去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在垂直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即为多个子过风口121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通过限定多个子过风口121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与过风口1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入第一气流通道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确保进气效率和进风量。
实施例三:
如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风轮组件110包括外壳111、风轮112、第一导风件113、第二导风件114和驱动件,其中,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与外壳111连接,风轮112设置于外壳111内,并与外壳111的内壁形成第一气流通道,风轮112包括风轮叶片,第一导风件113设置于风轮112靠近第一导流件120的一侧,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与风轮112连接,第一导风件113的另一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背离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导风件114设置于风轮112远离第一导流件120的一侧,第二导风件114的一端与风轮112连接,第二导风件114的另一端向背离第一导流件120所在的一侧,并背离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驱动件与风轮112连接,驱动件能够驱动风轮11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风轮组件110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风轮组件110包括外壳111、风轮112和驱动件,其中,风轮112包括风轮叶片,能够理解的是,驱动件能够驱动风轮112转动,进而带动风轮叶片转动,风轮叶片在转动时,能够对流入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行扰动,气流在经过风轮112叶轮扰动后经第一气流通道流出,通过风轮112的转动,实现气流的吸入和流出。
第一导流件120的第一端与外壳111连接,风轮组件110的进风口和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设置在外壳111上,风轮112位于外壳111内,从而使得风轮112与外壳111的内壁形成与风轮组件110的进风口和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风轮组件110还包括第一导风件113,具体地,在风轮112靠近第一导流件120的一侧设置第一导风件113,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与风轮112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即背离第一导流件120所在的一侧并背离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从而在风轮112转动对气流进行扰动,气流流出风轮112的路径上,对气流进行导向,减小气流在离开风轮112后对外壳111内壁的冲击损失,提高出气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此外,风轮组件110还包括第二导风件114,具体地,在风轮112背离第一导流件120的一侧设置第二导风件114,第二导风件114的一端与风轮112连接,另一端向背离第一导流件120所在的一侧,且背离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从而在风轮112转动对气流进行扰动,气流流出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时,能够对气流再次导向,使得气流能够按照指定方向流出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
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外壳1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外壳111和第二外壳111,第一外壳111相较于第二外壳111靠近第一导流件120设置,第一导风件113靠近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外壳111内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1、第一导风件113背离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2满足0.9≤α1/α2≤1.1。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导风件113靠近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外壳111内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1,且第一导风件113背离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夹角α2,通过限定α1与α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在0.9至1.1之间,即限定α1与α2所呈的角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第一导风件113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导风件113和第一外壳111内壁形成的角度大致相等,从而限定了气流离开风轮112时的气流方向,在风轮112对气流进行扰动做功后,将气流挤压出第一导风件113并进入第一气流通道时,能够减小气流对外壳111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小气流的冲击损失。且可以减小气流冲击外壳111内壁产生的冲击噪声,进一步减小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在工作时产生的噪声。还可以延长外壳111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导风件114靠近第一导风件113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3大于第一导风件113背离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2。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导风件114靠近第一导风件113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3大于第一导风件113背离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2,也就是说,限定了第二导风件114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导风件113的倾斜角度。从而对气流离开风轮112进入气流通道时进行导向的同时,对气流流出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时再次进行导向,使得气流能够按照指定方向流出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
其中,在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设置导流组件140,利用导流组件140的导流叶片141对流出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导向,通过将第二导风件114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导风件113的倾斜角度,可以在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流出时,便于气流流向导流组件140的导流叶片141,以减小气流与导流叶片141产生的冲击损失,提高出气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第一导风件113背离第一外壳111的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2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具体地,25°≤α2≤40°,从而进一步限定了气流离开风轮112进入气流通道时的气流方向,在风轮112对气流进行扰动做功后,将气流挤压出第一导风件113并进入第一气流通道时,能够减小气流对外壳111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小气流的冲击损失。且可以减小气流冲击外壳111内壁产生的冲击噪声,进一步减小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在工作时产生的噪声。还可以延长外壳111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导风件113靠近第二导风件114的一端的外径D4大于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D5。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导风件113靠近第二导风件114的一端的外径D4大于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D5,即将第一导风件113自由端的尺寸设置的较大,将第二导风件114自由端的尺寸设置的较小,从而在风轮叶片转动对流入风轮组件110的气流进行扰动和做功后,能够优化气流离开风轮112时的气流流向,即增大气流流动时轴向速度分量,减小气流流动时径向速度分量,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气流离开风轮112后进入第一气流通道时对外壳111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小气流的冲击损失,降低气流冲击外壳111内壁时产生的噪音。
另外,将第二导风件114自由端的尺寸设置的较小,还可以增大风轮组件110出口处气流的流通面积,即在气流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气流通道的流通面积,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出第一气流通道出风口时的气流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引起的噪声分量,进一步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实施例四: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壳体150和导流组件140,其中,壳体150设有容纳腔,风轮组件110和第一导流件120位于容纳腔内,外壳111与壳体150连接,导流组件140位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导流组件140包括本体和多个导流叶片141,其中,本体与壳体150连接,多个导流叶片141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本体。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送风装置还包括壳体150和导流组件140,具体而言,壳体150设有容纳腔,风轮组件110和第一导流件120设置于容纳腔内,且风轮组件110的外壳111与壳体150连接。导流组件140位于容纳腔内,且导流组件140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也就是说,在气流自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流出的位置设置导流组件140,从而在气流自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流出时,对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可以降低气流在流出风轮组件110时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引起的噪声分量。另外,通过在风轮组件110的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设置导流组件140,还可以对流出风轮组件110时的气流进行增压,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出风压力,从而可以降低气流在流出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流动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
能够理解的是,空气处理设备200还包括排风口220,导流组件140设置于风轮组件110和排风口220之间,即在风轮112对流入第一气流通道的气流扰动做功,使得气流从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流出时,能够通过导流组件140对气流再次导向,降低流出风轮组件110的气流的流速,进而能够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声。另外,通过设置导流组件140还能够对流出风轮组件110的气流进行增压,将气流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排风口220的压力,进而提高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量。此外,导流组件140还能够对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行导向,能够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净化效率的同时,减小气流对壳体150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小气流冲击壳体150内壁而产生的噪声,进一步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并能够延长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导流组件140包括本体和多个导流叶片141,具体而言,本体与壳体150连接,即导流组件140通过本体设置在壳体150上,并在本体上设置多个导流叶片141,利用多个导流叶片141对流出风轮组件110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导向,从而可以降低流出风轮组件110的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引起的噪声分量。
其中,本体与导流叶片141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本体与导流叶片141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送风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便于加工生产,因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导流叶片141的数量与风轮叶片的数量互为质数。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导流叶片141的数量与风轮叶片的数量为互为质数,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在流经风轮叶片和导流叶片141时,引起的噪声产生基频叠加现象,进一步达到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产生噪声的目的,进而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体验。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导流叶片141靠近风轮组件110一端所在的切线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β1大于导流叶片141背离风轮组件110一端所在的切线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β2。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导流叶片141靠近风轮组件110一端所在的切线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β1大于导流叶片141背离风轮组件110一端所在的切线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β2,也就是说,限定了导流叶片141的进口角β1和出口角β2的大小关系,具体地,限定导流叶片141的进口角β1大于出口角β2,从而可以进一步对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即将气流向靠近风轮组件110中心轴线的方向进行导向,也就是说,通过气流在经导流叶片141的进口角位置,并由导流叶片141的出口角位置流出时,能够减小气流径向方向的速度分量,提高气流轴向方向的速度分量,进而降低气流流出导流叶片141时的冲击损失。能够理解的是,气流经过送风装置后,经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排风口220排向室内,通过对导流叶片141的进口角和出口角进行设置,能够有效减小气流流出导流叶片141时与壳体150内壁产生的冲击损失,进而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叶片141的纵截面为弧形,能够更好地对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进一步引导气流的流向,进而能够减小气流径向方向的速度分量,提高气流轴向方向的速度分量,进而降低气流流出导流叶片141时的冲击损失,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
此外,对导流叶片141背离风轮组件110一端所在的切线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β2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具体地,5°≤β2≤15°,即限定了导流叶片141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从而使得气流在经导流叶片141导向后,能够进一步减小气流径向方向的速度分量,提高气流轴向方向的速度分量,进而降低气流流出导流叶片141时的冲击损失,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
如图6所示,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导流叶片141在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投影,沿本体周向方向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本体中心的连线和第二端与本体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夹角γ,夹角γ满足7°≤γ≤12°。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导流叶片141包角γ的取值范围,具体而言,导流叶片141在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投影,沿本体周向方向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本体中心的连线和第二端与本体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夹角γ,也就是说,导流叶片141在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正投影,且沿本体周向方向两侧的外边沿分别与本体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即为导流叶片141包角γ。通过限定夹角γ满足7°≤γ≤12°,能够在对流出第一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同时,确保气流在流经导流组件140的本体时的流通面积。能够理解的是,若该夹角γ过小,则导流叶片141无法有效对气流进行导向,进而无法有效降低气流流速,导致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在工作时产生噪音,影响用户的生活舒适度,若该夹角γ过大,则使得相邻两个导流叶片141之间的距离过短,降低气流的流通面积,进而降低具有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通过将夹角γ满足7°≤γ≤12°,能够在实现对流出风轮组件110的气流进行有效导向的同时,确保气流在流经导流组件140时的流通面积,进而确保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
实施例五: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导流组件140还包括第二导流件142,第二导流件142设置于本体背离风轮组件110所在的一侧,第二导流件142的至少一部分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并靠近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导流件142与壳体150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导流组件140还包括第二导流件142,具体而言,在导流组件140本体背离风轮组件110所在的一侧设置第二导流件142,至少部分第二导流件142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并靠近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导流件142的一部分向远离风轮组件110所在的一侧,并向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倾斜延伸,从而使得该部分倾斜延伸的第二导流件142能够与壳体150的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且第二气流通道包括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换句话说,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纵截面积逐渐增大,也即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从而使得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能够有效降低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声,从而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将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还可以使得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能够有效增大气流的压力,从而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第二气流通道的压力,提高气流的出气效率,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第二导流件142侧壁的倾斜角度进行合理设置,即能够对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纵截面积的变化趋势进行限定,从而在降低气流流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出口压力,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进而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体验。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导流件142与本体可以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导流件142与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送风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还便于加工生产,因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生产成本。
如图7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导流件142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二端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二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一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投影的区域内。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导流件142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二端沿背离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方向延伸,且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二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导流件142的第一端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投影的区域内,也就是说,第二导流件142第二端的四周均向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向的方向倾斜设置,从而使得第二导流件142四周的外侧壁均与壳体150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从而在气流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四周对气流进行整流,进而能够降低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大部分气流的流速,进一步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将第二气流通道的四周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还可以使得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能够进一步增大气流的压力,从而将大部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第二气流通道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出气效率,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如图7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导流件142的侧壁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α4满足10°≤α4≤40°。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导流件142侧壁的倾斜角度,具体而言,第二导流件142侧壁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α4满足10°≤α4≤40°,能够理解的是,第二导流件142侧壁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即为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纵截面积的变化趋势,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因流速产生的噪声,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另外,还能够进一步增大气流的压力,将大部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排风口220的压力,进一步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
详细地,若第二导流件142侧壁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过小,则第二气流通道自气流进口至气流出口沿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纵截面积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无法有效起到降低气流流速,增大气流压力的作用。通过将第二导流件142侧壁所在的平面与风轮组件110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α4满足10°≤α4≤40°,能够有效减小气流流速,进而降低因流速产生的噪声,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的同时,增大气流的压力,将大部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提高气流流出排风口220的压力,进一步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如图6所示,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沿风轮组件110的径向方向,导流叶片141靠近第二导流件142的一侧与本体中心的间距b和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D5满足2b<D5。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导流叶片141靠近第二导流件142的一侧与本体中心的间距b和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D5满足2b<D5,具体而言,导流叶片141靠近第二导流件142的一侧与本体中心的间距,即导流叶片141内侧与本体中心的间距,2b即为沿风轮组件110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导流叶片141的内侧之间的间距。能够理解的是,气流经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流出后流向导流组件140的导流叶片141,利用导流叶片141对气流再次导向,通过将沿风轮组件110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导流叶片141的内侧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从而保证气流自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流出时,能够更好的流向导流叶片141,进而利用导流叶片141对气流进行导向。另外,通过将沿风轮组件110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导流叶片141的内侧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使得气流自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流出时,能够减小气流与导流叶片141的冲击,进而降低由于气流与导流叶片141冲击时产生的冲击噪声,进而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的噪音。而且,还能够降低气流与导流叶片141产生的冲击损失,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叶片141靠近第二导流件142的一侧与本体中心的间距b和第二导风件114远离第一导风件113的一端的外径D5满足0.9≤2b/D5≤1。从而进一步使得气流自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流出时,能够减小气流与导流叶片141的冲击,进而降低由于气流与导流叶片141冲击时产生的冲击噪声,进而降低送风装置工作时的噪音。而且,还能够降低气流与导流叶片141产生的冲击损失,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实施例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因而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处理设备200包括送风装置、通风孔210、排风口220、过滤组件和底座250,其中,通风孔210和排风口220设置于送风装置的壳体150,通风孔210通过送风装置的过风口121与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连通,送风装置的第二气流通道与排风口220连通,过滤组件设置于送风装置的容纳腔内,并位于通风孔210和第一导流件120之间,过滤组件具有过滤腔,过滤腔分别与通风孔210和过风口121连通,底座250设置于壳体150背离排风口220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设备200包括送风装置、通风孔210、排风口220、过滤组件和底座250,具体而言,通风孔210通过送风装置的过风口121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送风装置的第二气流通道与排风口220连通,过滤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通风孔210和第一导流件120之间,过滤组件具有过滤腔,过滤腔分别与通风孔210和过风口121连通。能够理解的是,室内气流能够自通风孔210,并经过滤组件过滤后进入过滤组件的过滤腔,然后,经第一导流件120的过风口121流至第一气流通道,经风轮112转动对气流进行扰动和做功后,经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流出,气流流出后进入第二气流通道,经第二气流通道减速并增压后,最后经排风口220流出,此为气流在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流通路径,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通过在空气处理设备200上设置送风装置,利用对送风装置的整个风道进行设计,能够在实现对空气进行净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降低空气处理设备2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对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处理设备200还包括底座250,底座250与壳体150背离排风口220的一侧连接。能够理解的是,底座250与壳体150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便于对空气处理设备200内的滤芯230的更换。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过滤组件包括滤芯230,滤芯230为过滤环,过滤环的内径D3与送风装置的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3/D2≤1.4。
在该实施例中,过滤组件包括滤芯230,滤芯230为过滤环,限定了过滤环的内径,具体而言,过滤环的内径D3与送风装置的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3/D2≤1.4,也就是说,将滤芯230的内径大于导流圈第二端的内径,即增大滤芯230内径,从而可以有效增大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时的进气效率和进风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
能够理解的是,增大滤芯230内径,可以在保持滤芯230外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滤芯230内径,从而在确保滤芯230对空气过滤效果的同时,增大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时的进气效率和进风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同时降低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占用空间。
另外,增大滤芯230内径,可以相应增大滤芯230的外径,相应需要增大滤芯230的外径,从而可以在增大气流在流至第一导流件120时的进气效率和进风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200整机净化量的同时,提高滤芯230对空气的过滤效果,进而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空气处理设备200还包括出风组件240,出风组件240设置于壳体150,并位于排风口220处,出风组件240包括多个出风格栅241,多个出风格栅241沿排风口220的周向,并靠近壳体150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41之间的间距d满足5mm≤d≤6mm。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空气处理设备200还包括出风组件240,具体而言,出风组件240与壳体150连接,且出风组件240位于排风口220处,即在气流经第二气流通道减速并增压后经出风组件240排向室内。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40包括多个出风格栅241,通过设置出风格栅241,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流流速,进而降低因气流流速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设置出风格栅241,能够防止外部异物等从排风口220掉入空气处理设备200内部,导致对送风装置等零部件发生损坏,延长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具体限定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41之间的间距d满足5mm≤d≤6mm,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外部异物落入空气处理设备200内部导致送风装置等零部件发生损坏的问题。能够理解的是,若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41之间的间距过小,则会降低气流经排风口220时的流通面积,若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41之间的间距过大,则无法有效防止外部异物掉落。通过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41之间的间距d限定在5mm至6mm之间,能够在提高气流出风面积比例的同时,防止外部异物等从排风口220掉入空气处理设备200内部,导致对送风装置等零部件发生损坏,延长空气处理设备200的使用寿命。
此外,多个出风格栅241沿排风口220的周向,并靠近壳体150间隔设置,能够理解的是,气流在经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排出时,由第二导风件114将气流引导至设置于本体外周的导流叶片141,并从导流叶片141流出时,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并经出风格栅241排向室内,通过将出风格栅241沿排风口220的周向,并靠近壳体150间隔设置,即将出风格栅241沿气流流向排风口220的位置设置出风格栅241,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气流在经出风组件240流出排风口220时产生的冲击噪声,并降低冲击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净化量,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
如图10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多个出风格栅241中至少部分出风格栅241沿风轮叶片的旋向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多个出风格栅241的旋向,具体而言,多个出风格栅241中至少部分出风格栅241沿风轮叶片的旋向间隔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气流在流至排风口220时,与出风格栅241产生的冲击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整机净化量,并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与出风格栅241产生的冲击噪声,并能够提高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出风效率。
如图10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多个出风格栅241将排风口220分割成多个子排风口221,多个子排风口2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3与排风口220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4满足0.65≤S3/S4≤0.75。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气流在经出风组件240流出排风口220时的有效流通面积,具体而言,多个出风格栅241将排风口220分割成多个子排风口221,即多个出风格栅241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41之间形成一个子排风口221,从而形成排风结构。能够理解的是,多个子排风口221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即气流经风轮组件110的出风口流出后,经第二气流通道的减速和增压后,经多个子排风口221排向室内,实现气流的循环过滤。通过多个子排风口221排风,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出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出气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
其中,多个子排风口221的流通面积之和即为排风口220处气流的流通面积,通过对气流的流通面积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能够在提高气流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确保出气效率和出风量。具体地,多个子排风口2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3、排风口220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4满足0.65≤S3/S4≤0.75,能够理解的是,排风口220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减去多个出风格栅24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即为多个子排风口2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通过限定多个子排风口221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排风口220在垂直于风轮组件110轴向方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能够在提高气流流出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出气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气流的有效流通,进而确保空气处理设备200的出气效率和出风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轮组件,所述风轮组件设有第一气流通道;
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处,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风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向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靠近所述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形成过风口;
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
进风网,与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连接,并位于所述过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网的至少一部分沿轴向,且背离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网为向背离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进风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件为导流圈,所述导流圈的第一端的内径D1与所述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1/D2≤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件沿所述风轮组件轴向方向的高度H与所述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0.2≤H/D2≤0.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网包括:
交叉设置的多个周向筋条和多个径向筋条,所述多个周向筋条与所述多个径向筋条将所述过风口分隔成多个子过风口;
其中,所述多个子过风口在垂直于所述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1、所述过风口在垂直于所述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面积S2满足0.65≤S1/S2≤0.7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组件包括:
外壳,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
风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风轮包括风轮叶片;
第一导风件,设置于所述风轮靠近所述第一导流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一端与所述风轮连接,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部,并背离所述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第二导风件,设置于所述风轮远离所述第一导流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件的一端与所述风轮连接,所述第二导风件的另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一导流件所在的一侧,并背离所述风轮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驱动件,与所述风轮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风轮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风轮组件和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外壳与所述壳体连接;
导流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
所述导流组件包括:
本体,与所述壳体连接;
多个导流叶片,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叶片的数量与所述风轮叶片的数量互为质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
第二导流件,设置于所述本体背离所述风轮组件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背离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并靠近所述风轮组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壳体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第二端沿背离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口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第二端在垂直于所述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第一端在垂直于所述风轮组件轴向的端面上投影的区域内。
13.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通风孔和排风口,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壳体,所述通风孔通过所述送风装置的过风口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送风装置的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通风孔和所述第一导流件之间,所述过滤组件具有过滤腔,所述过滤腔分别与所述通风孔和所述过风口连通;
底座,设置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排风口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滤芯,所述滤芯为过滤环,所述过滤环的内径D3与所述送风装置的导流圈的第二端的内径D2满足1.2≤D3/D2≤1.4。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出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排风口处,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多个出风格栅,所述多个出风格栅沿所述排风口的周向,并靠近所述壳体间隔设置;
其中,相邻两个出风格栅之间的间距d满足5mm≤d≤6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出风格栅中至少部分所述出风格栅沿所述风轮叶片的旋向间隔设置。
CN202120912562.9U 2021-04-29 2021-04-29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14660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2562.9U CN214660987U (zh) 2021-04-29 2021-04-29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2562.9U CN214660987U (zh) 2021-04-29 2021-04-29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60987U true CN214660987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72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12562.9U Active CN214660987U (zh) 2021-04-29 2021-04-29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609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4719A (zh) * 2021-04-29 2022-11-0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4719A (zh) * 2021-04-29 2022-11-0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
CN115264719B (zh) * 2021-04-29 2024-04-12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44584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JP4276907B2 (ja) 空気清浄機
CN214660987U (zh)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217901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742227U (zh) 送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05115050A (zh) 一种具有圆锥形进风栅的空气净化器
CN105115051A (zh) 一种具有导流板的空气净化器
CN101201056A (zh) 净化装置内置式离心风机
CN2121790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264719B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0623204U (zh) 一种导流组件及空气净化器
CN216691524U (zh) 离心抑流风机
CN214304433U (zh) 一种用于废气处理的除尘风机结构
CN211398037U (zh) 离心叶轮、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CN113289416A (zh) 无叶轮油雾净化器
CN210688483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器
CN110848777B (zh) 油烟净化装置
CN110566513A (zh) 一种导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8511130U (zh) 送风装置以及空气净化器
CN2121790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160926B (zh) 吊扇
CN220377189U (zh) 吹风机
CN2118227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038668U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1182274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