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57741U -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57741U
CN214657741U CN202120400692.4U CN202120400692U CN214657741U CN 214657741 U CN214657741 U CN 214657741U CN 202120400692 U CN202120400692 U CN 202120400692U CN 214657741 U CN214657741 U CN 214657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reinforcing
beams
supporting part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0069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洲
刘韵孜
刘超
戈玉飞
鲁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jia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0069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57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57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57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包括两个竖梁、至少两个横梁、至少两连接件和至少一个加固件,两个所述竖梁相对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两延伸部和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两所述延伸部之间,并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延伸部垂直设置,所述横梁对应连接于两个所述竖梁的连接处,每个所述横梁通过至少一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竖梁连接,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竖梁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一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加固件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梁的所述支撑部上,有效提升加固效果,防止出现因连接不稳固而出现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进而避免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的结构形式,其中钢材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等特点,通常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在工地施工时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尝尝需要对钢结构进行加固,但是现有的钢材之间仅通过螺栓等实现固定,使得钢结构的结构不够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提升稳定性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包括两个竖梁、至少两个横梁、至少两连接件和至少一个加固件,两个所述竖梁相对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两延伸部和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两所述延伸部之间,并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延伸部垂直设置,所述横梁对应连接于两个所述竖梁的连接处,每个所述横梁通过至少一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竖梁连接,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竖梁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一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加固件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梁的所述支撑部上。
可选择地,所述加固件包括一加固本体和两个抵接部,两个所述抵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加固本体的两侧,所述加固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应力变形槽。
可选择地,所述加固本体呈弧形。
可选择地,多个所述应力变形槽沿着所述加固本体的外周缘间隔设置。
可选择地,所述应力变形槽的数量为三个,位于中间的所述应力变形槽的宽度,其宽于位于两侧的所述应力变形槽的宽度。
可选择地,所述竖梁的端部上设置有基板,当两个所述竖梁连接时,两个所述竖梁的基板抵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锁紧。
可选择地,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避让所述基板的避让槽。
可选择地,所述横梁的数量为四个,沿着所述竖梁的外周缘等距间隔设置,所述加固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角设置。
可选择地,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加固件位于所述基板的上下两侧。
可选择地,所述连接件呈L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所述横梁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竖梁上,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所述加固件加强固定,有效提升加固效果,防止出现因连接不稳固而出现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进而避免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横梁的连接面,其与所述加固件与所述横梁的连接面垂直,受力平衡,进一步提升加固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所示,所述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包括两个竖梁100、至少两个横梁200、至少两连接件300和至少一个加固件400,两个所述竖梁100相对连接,所述横梁200包括两延伸部210和一支撑部220,所述支撑部220连接于两所述延伸部210之间,并且所述支撑部220与所述延伸部210垂直设置,所述横梁200对应连接于两个所述竖梁100的连接处,每个所述横梁200通过至少一所述连接件300与所述竖梁100连接,所述连接件300连接于所述延伸部210和所述竖梁100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通过一所述加固件400固定连接,所述加固件400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梁200的所述支撑部220上。
所述横梁200通过所述连接件300连接于所述竖梁100上,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通过所述加固件400加强固定,有效提升加固效果,防止出现因连接不稳固而出现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进而避免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所述连接件300与所述横梁200的连接面,其与所述加固件400与所述横梁200的连接面垂直,受力平衡,进一步提升加固效果。
如图3所示,所述加固件400包括一加固本体410和两个抵接部420,两个所述抵接部420分别设置于所述加固本体410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横梁200的所述支撑部220上,所述加固本体410呈弧形,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应力变形槽411。
所述加固本体410的弧度由相邻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的角度决定。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的角度为90°,则所述加固本体410的弧度为90°。
所述加固本体410和所述抵接部420可一体成型,可采用不锈钢或铝等材质,两个所述抵接部420分别抵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部220之间,参考图1和图3,所述加固本体410挤压于两个所述支撑部220之间,来支撑加固两个所述横梁200,并通过开设的所述应力变形槽411,可使所述加固本体410存在弹力,防止两个所述横梁200因硬性连接而损坏。
继续参考图3,所述应力变形槽411呈长方形,其端部呈半圆形。多个所述应力变形槽411沿着所述加固本体410的外周缘间隔设置,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应力变形槽411的数量为三个,位于中间的所述应力变形槽411的宽度,其宽于位于两侧的所述应力变形槽411的宽度。
所述抵接部42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21,利用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21与所述支撑部220螺接,以使所述加固件400拉紧在所述横梁200上,参考图1。所述紧固件包括螺钉或螺栓等。
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件300呈L形,所述连接件300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310,利用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310分别与所述竖梁100和所述延伸部210螺接。
如图1所示,所述竖梁100一端的端部上设置有基板110,当两个所述竖梁100连接时,两个所述竖梁100的基板110抵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锁紧。具体地,所述基板110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11,当两个所述基板110抵接时,两者的所述第三安装孔111一一对应,此时将紧固件穿过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孔111,可实现两个所述竖梁100的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部220上开设有避让所述基板110的避让槽221,以使所述基板110插入于所述避让槽221内,以使所述横梁200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竖梁100上,参考图1。
继续参考图4,所述横梁200呈工字形,其中所述延伸部210两端沿着所述支撑部220对称设置。
参考图1和图2,每个所述横梁200存在四个工位来安装所述连接件300,所述工位指的是每个所述延伸部210上,且位于所述支撑部220两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工位可能会被所述加固件400暂用,因此所述连接件300和所述加固件400可错开设置在所述基板110的上下两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加固件400和所述连接件300分别设置有所述基板110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200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加固件40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加固件400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其中,所述加固件400位于所述基板110的上侧,所述连接件300位于所述基板110的下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200的数量为四个,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的角度为90°,所述加固件4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固件400呈对角设置,并且位于所述基板110的上下两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200的数量为四个,沿着所述竖梁100的外周缘等距间隔设置,即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的角度为90°,所述加固件400的数量为四个,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固件400错开设置,具体地,位于所述横梁200左侧的加固件400位于所述基板110的上侧,位于所述横梁200右侧的加固件400位于所述基板110的下侧。利用所述加固件400错开设置,以使连接受力平衡,进一步提升连接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所述横梁200通过所述连接件300连接于所述竖梁100上,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200之间通过所述加固件400加强固定,有效提升加固效果,防止出现因连接不稳固而出现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进而避免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所述连接件300与所述横梁200的连接面,其与所述加固件400与所述横梁200的连接面垂直,受力平衡,进一步提升加固效果。
除此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述横梁200的形状、结构以及材质进行改变,只要在本实用新型上述揭露的基础上,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竖梁、至少两个横梁、至少两连接件和至少一个加固件,两个所述竖梁相对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两延伸部和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两所述延伸部之间,并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延伸部垂直设置,所述横梁对应连接于两个所述竖梁的连接处,每个所述横梁通过至少一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竖梁连接,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竖梁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一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加固件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梁的所述支撑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一加固本体和两个抵接部,两个所述抵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加固本体的两侧,所述加固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应力变形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本体呈弧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应力变形槽沿着所述加固本体的外周缘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变形槽的数量为三个,位于中间的所述应力变形槽的宽度,其宽于位于两侧的所述应力变形槽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的端部上设置有基板,当两个所述竖梁连接时,两个所述竖梁的基板抵接,并通过紧固件锁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避让所述基板的避让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数量为四个,沿着所述竖梁的外周缘等距间隔设置,所述加固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角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加固件位于所述基板的上下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呈L形。
CN202120400692.4U 2021-02-23 2021-02-23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Active CN214657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0692.4U CN214657741U (zh) 2021-02-23 2021-02-23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0692.4U CN214657741U (zh) 2021-02-23 2021-02-23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57741U true CN214657741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48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00692.4U Active CN214657741U (zh) 2021-02-23 2021-02-23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57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938297A (en) Fittings for connecting columns and beams of steel frame construction
CN100449087C (zh) 卷边槽钢及其连接件
CN214657741U (zh)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加固结构
CN218779650U (zh) 一种h型钢结构支撑架
CN217759586U (zh) 钢结构楼板梁
CN107386677B (zh) 钢结构多截面通用装配式加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1286600U (zh) 一种模板阳角加固锁具体系
CN215926286U (zh) 横梁框体架构及拼接式支撑平台
CN214883722U (zh) 一种用于围檩的角撑
KR200175311Y1 (ko) 고하중용 비계
CN214364416U (zh) 一种钢结构房屋用楼板梁
CN220058007U (zh) 一种组合式钢板桩
KR102506330B1 (ko) 강구조물의 지주 연결 조립체
CN212863926U (zh) 一种与格构柱冲突的塔吊固定框
CN214169467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件
CN212248891U (zh) 一种抗压h型钢梁
CN217758388U (zh) 一种变截面曲线模板
CN221119322U (zh) 一种老旧建筑墙体支撑装置
CN219411507U (zh) 一种加强型工字钢
CN211770153U (zh) 一种分片式中间壳体
CN219137968U (zh) 一种扩展车间及集装箱的顶部结构单元
CN216687209U (zh) 一种辅助塔吊附臂装置
CN215518796U (zh) 一种八字撑件
CN217352868U (zh)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钢结构
CN220686740U (zh) 一种建筑用转角模板及模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40 floors 6-9, South Building, No. 258, Shimen 2nd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ajia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41 6-9 floor, South Tower 258, two Shimen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