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申请提供一种定位装置,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定位推块移动,以抵持置于定位凹槽中初步定位的工件,进而可有效纠正工件的偏转并防止工件后续再发生偏转,保证后续的加工质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装置,用于定位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定位部和旋转部,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底座、定位推块和驱动组件,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凹槽,用于定位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推块移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定位推块上设有抵持面,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推块朝向所述旋转部移动,以使所述抵持面抵持并定位所述旋转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推块包括:主体部,所述底座上设有安装槽,所述主体部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抵持部,凸设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定位凹槽的一侧,所述定位凹槽连通所述安装槽,所述旋转部露出所述定位凹槽,所述抵持面设于所述抵持部的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杆,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主体部设有通孔,所述转动杆贯穿所述通孔;偏心轮,固定设于所述转动杆,并收容于所述通孔内;弹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定位凹槽的一侧,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之间,以使所述通孔的侧壁抵顶所述偏心轮;把手,连接所述转动杆,所述把手用于带动所述转动杆转动,以使所述偏心轮的不同表面抵顶所述通孔的侧壁,带动所述定位推块朝向所述旋转部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心轮包括:平面侧壁,与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相切;弧面侧壁,自所述平面侧壁的边缘折弯延伸,所述弧面侧壁与所述转动杆同轴设置,其中,所述把手带动所述转动杆转动以使所述平面侧壁和所述弧面侧壁分别抵顶所述通孔的侧壁,以带动所述抵持面抵持或松开所述旋转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主体部的外侧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定位孔,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定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定位部定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沿第三方向设置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夹角为钝角,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定位推块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进一步包括第一仿形面,所述第一仿形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所述抵持面包括定位平面和第二仿形面,所述定位平面对应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仿形面对应所述第一仿形面,其中,所述第一仿形面和所述第二仿形面包覆所述旋转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向壁和第二导向壁,所述定位推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壁和所述第二导向壁之间,所述第一导向壁和所述第二导向壁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以导向所述定位推块的移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进一步包括:顶出件,所述顶出件的一端移动地设于所述定位凹槽内,用于顶出完成加工的工件。
本申请提供的定位装置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定位推块移动,以抵持置于定位凹槽中初步定位的工件,进而可有效纠正工件的偏转并防止工件后续再发生偏转,保证后续的加工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定位装置,用于定位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定位部和旋转部,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底座、定位推块和驱动组件,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凹槽,用于定位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推块移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定位推块上设有抵持面,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推块朝向所述旋转部移动,以使所述抵持面抵持并定位所述旋转部。
上述定位装置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定位推块移动,以抵持置于定位凹槽中初步定位的工件,进而可有效纠正工件的偏转并防止工件后续再发生偏转,保证后续的加工质量。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定位装置100包括底座10、定位推块20和驱动组件30。待加工的工件200包括定位部201和旋转部202。底座10上设有定位凹槽11,工件200置于定位凹槽11中的定位柱(未标示)进行初步定位,因存在间隙,工件200仍会发生较小偏转,通过比较定位部201与定位凹槽11中的基准线而确定工件200是否发生偏转。定位推块20移动地设于底座10上,且定位推块20上设有抵持面211。驱动组件30用于驱动定位推块20朝向旋转部202移动,以使抵持面211抵持并定位旋转部202,进而纠正工件200的偏转并防止其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再发生偏转。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工件200为异形螺母,旋转部202的外侧面为圆弧面,工件200被置于定位凹槽11的定位柱上进行初步定位,工件200会绕定位柱旋转,即发生错位偏转。在其他实施例中,工件200也可以呈其他形状,本申请不限定于此。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底座10上设有安装槽12,定位凹槽11连通安装槽12,定位推块20移动地设于安装槽12内。定位凹槽11包括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和第三侧壁113。第一侧壁111沿第一方向设置,图4中箭头A指示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侧壁112沿第二方向设置,图4中箭头B指示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三侧壁113沿第三方向设置,图4中箭头C指示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定位部201定位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之间,第一侧壁111和/或第二侧壁112可作为基准线。第三侧壁113连接第二侧壁112,且第三侧壁113与第二侧壁112的夹角为钝角,驱动组件30驱动定位推块20沿第三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定位凹槽11还包括第一仿形面114,第一仿形面114连接于第二侧壁112与第三侧壁113之间。抵持面211包括定位平面2111和第二仿形面2112,定位平面2111对应第二侧壁112,第二仿形面2112对应第一仿形面114。具体的,定位平面2111平行于第二侧壁112,第一仿形面114和第二仿形面2112均为弧形面,且圆弧半径相同。抵持面211抵持旋转部202时,第一仿形面114和第二仿形面2112共同包覆旋转部202的外侧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部202的外侧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第一仿形面114和第二仿形面2112与旋转部202的外形适配即可,本申请不限定于此。
安装槽12包括相对设置且平行的第一导向壁121和第二导向壁122,定位推块20设于第一导向壁121和第二导向壁122之间,第一导向壁121和第二导向壁122沿第三方向设置,以导向定位推块20的移动方向,使抵持面211沿第三方向移动并抵顶旋转部202,同时定位部201在定位推块20的抵压下以符合定位凹槽11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从而实现定位部201及工件200的定位。
请参阅图3、图5和图6,定位推块20包括抵持部21和主体部22。抵持部21凸设于主体部22朝向定位凹槽11的一侧,定位部201收容于定位凹槽11,旋转部202露出定位凹槽11,抵持面211设于抵持部21的端部,并朝向旋转部202设置。主体部22移动地设于安装槽12内,主体部22的外形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第一侧面221朝向第一导向壁121设置,第二侧面222朝向第二导向壁122设置,驱动组件30推动定位推块20时,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分别沿第一导向壁121和第二导向壁122移动。
驱动组件30包括转动杆31、偏心轮32、弹性件33和把手34。转动杆31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槽12内,定位推块20的主体部22设有通孔223,转动杆31贯穿通孔223。偏心轮32固定设于转动杆31上,并收容于通孔223内。弹性件33设于主体部22背离定位凹槽11的一侧,弹性件33抵持于主体部22和安装槽12的内侧壁之间,以使通孔223的侧壁抵顶偏心轮32。把手34可拆卸地连接转动杆31,用于带动转动杆31转动,以使偏心轮32的不同表面抵顶通孔223的侧壁,带动定位推块20朝向旋转部202移动,使抵持面211抵顶旋转部202。安装槽12的底部还设定位孔123,转动杆31远离把手34的一端转动地安装于定位孔123。
偏心轮32包括平面侧壁321和弧面侧壁322,平面侧壁与转动杆31的外表面相切,弧面侧壁322自平面侧壁321的边缘折弯延伸,弧面侧壁322凸出于转动杆31的外表面,并且与转动杆31同轴设置。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偏心轮32与转动杆3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偏心轮32还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转动杆31上,本申请不限定于此。
安装槽12的侧壁还设有第一定位槽124,主体部22的外侧设有对应第一定位槽124的第二定位槽224,弹性件33的一端收容于第一定位槽124,弹性件33的另一端收容于第二定位槽224,以实现弹性件33的定位,避免弹性件33位移而影响定位效果。
通孔223的内侧壁包括一平直面2231,平直面2231与第二定位槽224相对设置。把手34带动转动杆31转动,使偏心轮32的平面侧壁321抵持平直面2231时,定位推块20在弹性件33的弹力作用下随着偏心轮32的转动朝向定位凹槽11移动,以抵持工件200。把手34带动转动杆31转动,使偏心轮32的弧面侧壁322抵顶平直面2231时,定位推块20随偏心轮32的转动压缩弹性件33,并远离定位凹槽11移动,从而使抵持面211与旋转部202分离,工件200可以从定位装置100中取出。
请再次参阅图3、图4和图5,定位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辅助定位件40和第二辅助定位件50。第一辅助定位件40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10上,并位于定位凹槽11的一侧。第一辅助定位件40的外侧设有第一辅助导向面41,第一辅助导向面41与定位凹槽11的第三侧壁113平行,且第一辅助导向面41不超出第三侧壁113。第二辅助定位件50可拆卸地安装于定位推块20上,且靠近抵持部21。第二辅助定位件50的外侧设有第二辅助导向面51和第三辅助导向面52,第二辅助导向面51平行于第一侧壁111,第三辅助导向面52平行于第三侧壁113。底座10上还设有收容槽13,位于定位凹槽11设有第一侧壁111的一侧,并连通定位凹槽11。收容槽13内侧包括第四侧壁131,第四侧壁131平行于第一侧壁111,且沿第二方向,第一侧壁111超出第四侧壁131。定位推块20朝向定位凹槽11移动时,第二辅助导向面51朝向第四侧壁131移动,第三辅助导向面52沿第一辅助导向面41移动。第二辅助导向面51抵顶第四侧壁131时,定位推块20停止移动,抵持面211抵持工件200的旋转部202,且抵持面211不过度挤压旋转部202。第二辅助定位件50与收容槽13配合,达到限制定位推块20移动距离的目的,并避免定位推块20过度挤压工件200而导致工件200变形。
请再次参阅图3,定位装置100进一步包括顶出件60,顶出件60的一端移动地设于定位凹槽11内,用于顶出完成加工的工件200。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