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77350U -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 Google Patents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77350U
CN214577350U CN202022843022.8U CN202022843022U CN214577350U CN 214577350 U CN214577350 U CN 214577350U CN 202022843022 U CN202022843022 U CN 202022843022U CN 214577350 U CN214577350 U CN 214577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main
main leaf
intercooler main
ai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30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作仁
刘清泉
张立军
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ao Auto Parts Co ltd Radiator Branch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ao Auto Parts Co ltd Radiator Branch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ao Auto Parts Co ltd Radiator Branch,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ao Auto Parts Co ltd Radiator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0228430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77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77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77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中冷器主片开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的周向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所述中冷器主片背离中冷器气室的一侧,并能够与冷却管连接。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通过将翻边设置在主片背离气室的一侧,降低中冷器内部阻值,进一步地,可以在该侧增加主片孔翻边高度,增加了主片和冷却管的焊接面积,实现主片和冷却管的可靠连接。

Description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背景技术
中冷器主片的装配孔处设置有翻边用于和冷却管连接,以使主片与冷却管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长度,为了确保主片与冷却管之间的有效焊接,冷却管一半需要伸出翻边之外,由于翻边朝向气室方向,导致对流体的内阻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用于固定冷却管,并减小对流体的内阻。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冷器主片,所述中冷器主片开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的周向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所述中冷器主片背离中冷器气室的一侧,并能够与冷却管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从所述翻边的根部向所述翻边的端部方向,所述翻边的厚度逐渐减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翻边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弯折的导向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翻边弧状过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翻边的内壁形成有焊料覆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装配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装配孔沿所述中冷器主片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中冷器主片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与中冷器边板开设的卡槽对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中冷器主片的长度方向的任一端的所述凸起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中冷器主片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中冷器主片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沿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中冷器气室并与所述中冷器气室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中冷器,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中冷器主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开设有装配孔,装配孔的周向形成有翻边,翻边朝向中冷器主片背离中冷器气室的一侧,并能够与冷却管连接。
一般来说,中冷器的芯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片和安装于两个主片之间的冷却管以及冷却管间均布的散热带,芯体一侧的主片与进气气室连接,芯体另一侧的主片与出气气室连接,气体依次流经进气气室、冷却管及出气气室,通过芯部冷却管、散热带与外部空气交换热量,以实现对气体的冷却。
主片的一侧与气室连接,主片冲压、拉伸形成翻边,主片的翻边方向背离气室,对于芯体的进气侧来说,翻边呈背风状态。冷却管的端部能够从中冷器主片的另一侧穿入装配孔,并与翻边连接。如此,可无需考虑翻边的风阻问题,增加翻边的高度,以提升冷却管与翻边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高主片与冷却管焊接的合格率,且冷却管的端部可与主片平齐以降低风阻。
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通过将翻边设置在主片背离气室的一侧,降低中冷器内部阻值,进一步地,可以在该侧增加主片孔翻边高度,增加了主片和冷却管的焊接面积,实现主片和冷却管的可靠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中冷器,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中冷器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装配孔;102-翻边;103-导向部;104-凸起;105-主体部;106-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之上”和“在……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开设有装配孔101,装配孔101的周向形成有翻边102,翻边102朝向中冷器主片(简称主片)背离中冷器气室(简称气室)的一侧,并能够与冷却管连接。
一般来说,中冷器的芯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片和安装于两个主片之间的冷却管以及冷却管间均布的散热带,芯体一侧的主片与进气气室连接,芯体另一侧的主片与出气气室连接,气体依次流经进气气室、冷却管及出气气室,通过芯部冷却管、散热带与外部空气交换热量,以实现对气体的冷却。
主片的一侧与气室连接,主片冲压、拉伸形成翻边102,主片的翻边102方向背离气室,对于芯体的进气侧来说,翻边102呈背风状态。冷却管的端部能够从中冷器主片的另一侧穿入装配孔101,并与翻边102连接。如此,可无需考虑翻边102的风阻问题,增加翻边102的高度,以提升冷却管与翻边102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高主片与冷却管焊接的合格率,且冷却管的端部可与主片平齐以降低风阻。
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主片,通过将翻边102设置在主片背离气室的一侧,降低中冷器内部阻值,进一步地,可以在该侧增加主片孔翻边高度,增加了主片和冷却管的焊接面积,实现主片和冷却管的可靠连接。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从翻边102的根部向翻边102的端部方向,翻边102的厚度逐渐减薄。
在该实施例中,翻边102的根部厚、端部薄,可减少产品应力集中,提高翻边102根部的强度,防止冷却管的端部断裂,使冷却管和主片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翻边102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弯折的导向部103,以使插入口面积更大,便于将冷却管由主片开设有翻边102的一侧插入装配孔101中。优选地,翻边102的一周均设置有导向部103,导向部103可为连续的环状结构,或者多个导向部103断开设置于翻边102每侧的端部位置。
进一步地,导向部103与翻边102弧状过渡,便于冷却管的插入动作,提高工艺装配效率。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翻边102的内壁形成有焊料覆层,冷却管的端部插接的装配孔101中,并与翻边102处钎焊焊接。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中的中冷器主片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装配孔10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装配孔101沿中冷器主片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装配孔101中均安装有冷却管,从而增大中冷器的冷却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中冷器主片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凸起104,凸起104与中冷器边板开设的卡槽对应设置,以将主片和中冷器边板定位。在散热器芯体焊接过程中,避免了主片与中冷器边板错位的情况出现。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中冷器主片的长度方向的任一端的凸起104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凸起104沿中冷器主片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提升定位效果。参见图2所示,中冷器主片的任一端均形成有2个凸起104。凸起104可冲压形成或者焊接形成。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中冷器主片包括主体部105和连接部106,连接部106位于主体部105沿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部106朝向中冷器气室并与中冷器气室连接,从而形成了气流的流通通道。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中冷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中冷器主片,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中冷器主片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9)

1.一种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主片开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的周向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所述中冷器主片背离中冷器气室的一侧,并能够与冷却管连接;
从所述翻边的根部向所述翻边的端部方向,所述翻边的厚度逐渐减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弯折的导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翻边弧状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的内壁形成有焊料覆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装配孔沿所述中冷器主片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主片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与中冷器边板开设的卡槽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主片的长度方向的任一端的所述凸起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中冷器主片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主片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沿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中冷器气室并与所述中冷器气室连接。
9.一种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冷器主片。
CN202022843022.8U 2020-12-01 2020-12-01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Active CN214577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3022.8U CN21457735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3022.8U CN21457735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77350U true CN214577350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30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3022.8U Active CN21457735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773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65639B1 (ko) 열교환기
EP1764573B1 (en) Flanged connection for heat exchanger
EP2015018B1 (en) Heat transfer fin and fin-tube heat exchanger
KR20020065840A (ko) 열 교환기
KR100543599B1 (ko) 열교환기
US6293011B1 (en)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O2005103597A1 (en) Two-piece mounting bracket for heat exchanger
US20180195805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030079871A1 (en) Heat exchanger tube with optimized plates
CN214577350U (zh)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CN109974484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04880116A (zh) 集管及具有该集管的换热器
JPS58193092A (ja) 熱交換器
WO2014059893A1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18002296U (zh) 转接管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JP2007051804A (ja)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CN211824010U (zh) 用于换热的装置、换热器、家电
CN203964745U (zh)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11692893A (zh) 换热器和换热组件的制造方法
CN220708180U (zh)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装置
CN215063983U (zh) 一种胀片固定冷凝换热器
CN219810324U (zh) 换热片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1626154U (zh) 换热器
CN210119145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8379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