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65631U -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65631U
CN214565631U CN202022812987.0U CN202022812987U CN214565631U CN 214565631 U CN214565631 U CN 214565631U CN 202022812987 U CN202022812987 U CN 202022812987U CN 214565631 U CN214565631 U CN 2145656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robot chassis
framework
box body
rob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129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吴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129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656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656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656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底盘包括骨架和连接座,所述骨架的顶部向上设有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所述连接座底部对应立柱的位置分别设有支撑腿,每个支撑腿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座通过支撑腿上的安装孔套设于骨架的螺纹柱上;所述骨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密封箱体,所述密封箱体的内部设有与电池模块电连接的底盘驱动模块,该密封箱体的顶部设有与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的探测雷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器人底盘,通过设置密封箱体安装底盘驱动模块,避免了走线较乱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止雨水渗透而产生的短路现象,提高了机器人底盘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机器人底盘的驱动模块需要与其它元器件连接,因此需要较多的走线,而现有的机器人底盘通常在其内部设置一个开口的腔体结构来安装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这样一来,使得机器人底盘内部的走线较乱,并且机器人在雨天天气行走时,雨水容易渗透进机器人底盘导致线路短路的不良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器人底盘,其通过设置密封箱体安装底盘驱动模块,避免了走线较乱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止雨水渗透而产生的短路现象,提高了机器人底盘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机器人底盘,包括骨架和连接座,所述骨架的顶部向上设有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所述连接座底部对应立柱的位置分别设有支撑腿,每个支撑腿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座通过支撑腿上的安装孔套设于骨架的螺纹柱上;所述骨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密封箱体,所述密封箱体的内部设有与电池模块电连接的底盘驱动模块,该密封箱体的顶部设有与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的探测雷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箱体的一端设有插拔模块,所述插拔模块与所述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密封箱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金属散热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雷达通过一雷达支架固定在所述密封箱体的顶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箱体包括上端开口的箱体和覆盖在箱体上端的箱盖,所述箱盖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箱体的两侧分别通过竖板固定在所述骨架两侧的内侧壁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骨架底部的前后端分别设有一对主动轮和一对从动轮,所述一对主动轮与所述底盘驱动模块驱动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骨架为四方框架结构,所述骨架的四个角顶部分别向上设有立柱,每根立柱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所述连接座底部对应骨架四根螺纹柱的位置分别设有安装孔,该连接座通过四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套设于骨架的四个螺纹柱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机器人底盘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覆盖在所述骨架的上方,所述探测雷达的上端穿过所述外壳向上伸出,且该探测雷达位于所述连接座的下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对应密封箱体的位置设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顶盖,所述顶盖对应立柱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所述顶盖通过限位孔对应套设于骨架的螺纹柱上,且该顶盖的外边缘覆盖于所述外壳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器人底盘,采用密封箱体的分层安装结构,将底盘驱动模块等容易受损的核心元器件安装在密封箱体的内部,将探测雷达安装在密封箱体的顶部,并且在密封箱体的侧面设置插拔模块,既可避免走线紊乱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止雨水渗透而产生的短路现象,提高了机器人底盘的安全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底盘与连接座采用定位的连接方式,使得机器人底盘与连接座之间的拆装更加简便快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底盘,还包括连接座和任务模块,所述任务模块通过连接座安装在所述机器人底盘上。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避免了机器人底盘走线较乱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止雨水渗透而产生的短路现象,提高了机器人底盘的安全性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底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顶盖打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外壳打开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主动轮悬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从动轮悬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扭力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外壳卡槽与侧边框架凸台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主动轮悬挂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得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底部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爆炸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顶盖打开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外壳打开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主动轮悬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从动轮悬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扭力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外壳卡槽与侧边框架凸台的连接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的主动轮悬挂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底盘100,包括骨架110和连接座200,所述骨架110的顶部向上设有若干根立柱120,每根立柱120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121,所述连接座200底部对应立柱120的位置分别设有支撑腿210,每个支撑腿210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座200通过支撑腿210上的安装孔套设于骨架110的螺纹柱121上;所述骨架110上固定有密封箱体130,密封箱体130,该密封箱体130内和/或外侧壁设置机器人运动所用到的电气元件,例如电池模块及底盘驱动模块。另外,该密封箱体130的顶部设有与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的探测雷达150。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箱体130的两侧分别通过竖板141固定在所述骨架110两侧的内侧壁上。其中,所述密封箱体130的一端设有插拔模块131,所述插拔模块131与所述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密封箱体130的两侧分别设有金属散热片13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底盘驱动模块便可通过插拔模块131快速与其它元器件进行连接,在保护底盘驱动模块的同时,提高了其与其它元器件连接的便利性;并且进一步地,通过两侧的金属散热片132,能够帮助密封箱体130的内部进行散热,使得密封箱体130内部的热量能够得到及时的疏散。
其中,所述密封箱体130包括上端开口的箱体和覆盖在箱体上端的箱盖133,所述箱盖133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因此,当底盘驱动模块出现故障时,便可通过拆开箱盖133对其进行维修,而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箱盖133能够有效保护底盘驱动模块的密封性。
由此,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采用密封箱体130将底盘驱动模块等容易受损的核心元器件安装在密封箱体130的内部,将探测雷达150安装在密封箱体130的顶部,并且在密封箱体130的侧面设置插拔模块131,既可避免走线紊乱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止雨水渗透而产生的短路现象,提高了机器人底盘100的安全性能。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还包括外壳300,所述外壳300的上端对应骨架110螺纹柱121的位置设有定位孔,所述外壳300通过定位孔对应套设于骨架110的螺纹柱121上;所述骨架110的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框架160,所述外壳300两侧对应骨架110两侧侧边框架160的位置设有卡槽310,该外壳300通过两侧的卡槽310与骨架110两侧的侧边框架160卡接。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侧边框架160的顶部设有凸台170,所述外壳300通过两侧的卡槽310插接于骨架110两侧的侧边框架160的凸台170上。在本实施例中,侧边框架160包括把手外壳161、把手横杆162和把手拉杆163,所述把手横杆162的一端固定在把手外壳161的内侧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骨架110的顶部;所述把手拉杆163的一端固定在把手外壳161的底部,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骨架110的底部。而所述卡槽310设置于所述外壳300的内侧壁上,所述凸台170设置在所述把手外壳161的外侧面上,该凸台170为一平板结构。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卡槽310为下端开口的槽体结构,该槽体结构固定于所述外壳300的内侧壁上,而凸台170为向上竖立的平板结构,由此,外壳300通过两侧的卡槽300可直接插接于侧边框架130的凸台170上。
由此,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采用骨架110与外壳300进行定位插接的连接方式,通过骨架110上方的螺纹柱121与外壳300的定位孔对准套接,并通过外壳300两侧的卡槽310与骨架110两侧的侧边框架160的凸台170对位插接,使得机器人底盘100与外壳300之间的拆装简便快速,从而降低外壳300与机器人底盘100之间的拆装难度;另外,通过定位插接的连接方式,避免了在外壳300上开孔打螺丝而导致外壳300的外观整体性受到破坏的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底盘100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300的中部设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顶盖320,所述顶盖320对应立柱120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所述顶盖320通过限位孔对应套设于骨架110的螺纹柱121上,且该顶盖320的外边缘覆盖于所述外壳300的开口。为了防止雨水从外壳300的中部开口处渗入机器人底盘100的内部,本实施例的顶盖320的外边缘处为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覆盖于所述外壳300开口处的内边缘。
更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座200通过支撑腿210上的安装孔套接于骨架110螺纹柱121上,并通过螺母将支撑腿210固定在螺纹柱121上,并且,连接座200的支撑腿210底部抵靠在外壳300和顶盖320上,使得外壳300与顶盖320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顶盖320的中部同样设有开口,所述探测雷达150通过一雷达支架151固定在所述密封箱体130的顶部,且该探测雷达150伸出顶盖320的开口外部,且该探测雷达150位于所述连接座200的下方。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骨架110为四方框架结构,所述骨架110的四个角顶部分别向上设有立柱120,每根立柱120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121,所述外壳300上端对应骨架110四根螺纹柱121的位置分别设有定位孔,所述外壳300通过四个定位孔一一对应套设于骨架110的四个螺纹柱121上;相应地,所述顶盖320对应骨架110四根螺纹柱121的位置同样设有四个限位孔,所述顶盖320通过四个限位孔套设于骨架110的四个螺纹柱121上,其外边缘覆盖于所述外壳300的开口边缘;同理,所述连接座200底部对应骨架110四根螺纹柱121的位置分别设有四根支撑腿210,每根支撑腿210上均设有安装孔,该连接座200通过四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套设于骨架110的四个螺纹柱121上,且支撑腿210抵接于所述顶盖320的限位孔上。另外,本实施例的探测雷达150下端还套设有防水罩152,该防水罩152的底部抵接于所述顶盖320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设有悬挂装置,所述悬挂装置包括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分别对称地安装于所述机器人底盘100并支撑所述机器人底盘100,所述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包括第一支架420、第二支架430和主动轮410,所述第一支架42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器人底盘100,其另一端轴接于所述第二支架430,所述第二支架430与第一支架420之间还通过一主动减震器440活动连接,该第二支架430的下端与所述主动轮410连接。其中,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通过一连接杆460连接。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所述主动减震器440包括主动减震轴441和主动减震弹簧,所述第一支架420与第二支架430的连接处均设有用于穿过主动减震轴441的通孔,该主动减震轴441的下端穿过通孔并抵靠在第二支架430上,其上端穿过通孔且所述主动减震弹簧套设于主动减震轴441的顶部与第一支架420之间。
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架430的上端通过一滚珠转轴450可转动地轴接于所述第一支架420的下端,所述滚珠转轴450包括滚珠轴承及套设于滚珠轴承内的转动轴,该转动轴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支架420的两侧且抵靠在第一支架420的外侧壁上。
另外,所述主动轮悬挂机构400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主动轮410驱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为轮毂电机,该轮毂电机安装于所述主动轮410的轮毂上,所述第二支架430的下端通过一车轴与所述主动轮410轴接。由此,轮毂电机与底盘驱动模块实现电连接后,便可通过底盘驱动模块驱动轮毂电机运作,进而驱动主动轮41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底盘100还包括一对从动轮510,所述一对从动轮510安装于机器人底盘100上,且与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共同支撑所述机器人底盘100。由此,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悬挂装置,通过一对从动轮510与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共同支撑机器人底盘100,由主动轮410驱动机器人底盘100的行走,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不仅起到支撑作用,还可起到减震作用,从而提高机器人适应复杂路况的能力以及行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3、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悬挂装置还包括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分别对称地安装于所述机器人底盘100的骨架110并支撑所述机器人底盘100;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之间通过一扭力杆600连接,所述机器人底盘100的一端设有扭力架610,所述扭力杆600可转动地轴接于所述扭力架6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扭力架610上设有扭力转轴620,所述扭力杆600对应扭力转轴620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扭力转轴620的一端穿过扭力杆600的通孔并抵靠在所述扭力杆600的外侧面上。其中,所述扭力转轴620通过扭力轴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扭力架610上。
所述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分别包括从动减震器520、从动架530及从动轮510,两个从动减震器520分别连接于所述扭力杆600的两端,两个从动轮510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从动架530上,且通过从动架530与对应的从动减震器520连接。
本实施例的从动减震器520包括固定支座521、从动减震轴522及从动减震弹簧,所述固定支座521连接于所述扭力杆600,所述从动减震轴522的一端穿过所述从动架530,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支座521;所述从动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从动减震轴522,其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从动架530的顶部和固定支座521的顶部,且所述从动减震轴522的两端分别设有防止其脱离从动架530和固定支座521的限位部。
由此,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通过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不仅起到支撑作用,还可起到减震作用;进一步地,通过扭力杆600的结构设计,能够有限平衡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收到的颠簸力,使得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的减震性能更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悬挂装置包括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和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两个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和两个从动轮悬挂机构500分别连接于所述机器人底盘100的骨架110并共同支撑机器人底盘100;这样一来,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底盘100通过两个具有防震支撑作用的主动轮悬挂机构400和两个具有防震支撑作用的从动轮悬挂机构500作为行走支撑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机器人底盘100机器人适应复杂路况的能力以及行走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机器人底盘100,本实施例的机器人还包括任务模块700,所述任务模块700通过连接座200安装在机器人底盘100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机器人底盘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包括骨架和连接座,所述骨架的顶部向上设有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所述连接座底部对应立柱的位置分别设有支撑腿,每个支撑腿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座通过支撑腿上的安装孔套设于骨架的螺纹柱上;所述骨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密封箱体,所述密封箱体的内部设有与电池模块电连接的底盘驱动模块,该密封箱体的顶部设有与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的探测雷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箱体的一端设有插拔模块,所述插拔模块与所述底盘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密封箱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金属散热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探测雷达通过一雷达支架固定在所述密封箱体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箱体包括上端开口的箱体和覆盖在箱体上端的箱盖,所述箱盖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箱体的两侧分别通过竖板固定在所述骨架两侧的内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底部的前后端分别设有一对主动轮和一对从动轮,所述一对主动轮与所述底盘驱动模块驱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为四方框架结构,所述骨架的四个角顶部分别向上设有立柱,每根立柱的顶部向上设有螺纹柱,所述连接座底部对应骨架四根螺纹柱的位置分别设有安装孔,该连接座通过四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套设于骨架的四个螺纹柱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底盘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覆盖在所述骨架的上方,所述探测雷达的上端穿过所述外壳向上伸出,且该探测雷达位于所述连接座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对应密封箱体的位置设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顶盖,所述顶盖对应立柱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所述顶盖通过限位孔对应套设于骨架的螺纹柱上,且该顶盖的外边缘覆盖于所述外壳的开口。
10.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底盘,还包括连接座和任务模块,所述任务模块通过连接座安装在所述机器人底盘上。
CN202022812987.0U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Active CN2145656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2987.0U CN214565631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2987.0U CN214565631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65631U true CN214565631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25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12987.0U Active CN214565631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656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8050B2 (en) Electric balance car
CN214565631U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CN214565632U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CN216184924U (zh) 一种电动车集成控制器
CN214647421U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悬挂装置及机器人
CN214451314U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悬挂装置及机器人
CN212173047U (zh) 一种果蔬包装用防水瓦楞纸箱
CN103506841A (zh) 一种旋转式转向管柱分装台
CN217396735U (zh) 一种独轮平衡车
CN113060234A (zh) 一种助力车后轮减震机构及助力车
CN217730132U (zh) 一种电动车防撞后桥
CN212373585U (zh) 一种减震独轮平衡车
CN217435964U (zh) 一种自行车拖车连接装置组件
CN100463813C (zh) 沙滩车蓄电池安装结构
CN215553819U (zh)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CN216437744U (zh) 一种用于汽车导航仪的外壳
CN20751055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双侧支撑架
CN216102592U (zh) 一种两轮电动车的折叠结构
CN217485965U (zh) 一种多功能配电柜
CN213502754U (zh) 一种可稳定折叠的电动车
CN21946789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电动支撑架
CN215553817U (zh) 一种带三段式通轴的两轮平衡车
CN216916132U (zh) 一种可折叠箱包架及箱包组件
CN214783511U (zh) 一种用于公路上的安全警示隔离带
CN211829589U (zh) 一种防撞型配电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