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62553U -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62553U
CN214562553U CN202023246026.4U CN202023246026U CN214562553U CN 214562553 U CN214562553 U CN 214562553U CN 202023246026 U CN202023246026 U CN 202023246026U CN 214562553 U CN214562553 U CN 214562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mold
air inlet
communicated
pipe
circula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460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nhang Plastic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anhang Plastic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anhang Plastic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anhang Plastic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460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62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62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625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的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架,固定架顶部安装有液压泵,液压泵底部安装有液压杆,液压杆底部与模压装置顶部固定连接,模压装置顶部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内部与进气管相连通,进气管另一端延伸至压块内部与制冷板相连通,制冷板安装在压块内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储液罐来实现冷却液的储藏,再通过第一水泵与上循环管相互配合来实现冷却液的导入循环,再通过上循环管与下循环管相互连接配合来实现冷却液在注塑模具内部进行循环流动,从而来达到注塑模具内部的初步降温,再通过进气管将外界冷气导入到制冷板内部,再通过制冷板来实现压块内部制冷,从而使注塑模具进一步达到降温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注塑还可分注塑成型模压法和压铸法,注射成型机(简称注射机或注塑机)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
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成型后,通常需要进行降温冷却,等待元件冷却后方才可以脱出,从而降低了加工效率,目前的大多数注塑模具降温冷却效果差,加工效率低,脱料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成型后,通常需要进行降温冷却,等待元件冷却后方才可以脱出,从而降低了加工效率,目前的大多数注塑模具降温冷却效果差,加工效率低,脱料效果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顶部安装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底部安装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底部与模压装置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模压装置顶部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内部与进气管相连通,所述进气管另一端延伸至压块内部与制冷板相连通,所述制冷板安装在压块内部,所述压块安装在模压装置底部,所述压块与成型槽内部相互插设连接,所述成型槽开设在成型装置顶部,所述模压装置顶部远离进气口一端开设有输液口,所述输液口顶部与第一水泵相连通,所述输液口另一端与上循环管一端相连通,所述上循环管安装在第一冷却管内部,所述第一冷却管底部两端与第二冷却管底部两端相互插设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管设置在成型装置内部,所述第二冷却管内部安装有下循环管,所述下循环管另一端与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出液口另一端与第二水泵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压装置两端安装有滑脚,所述滑脚与滑道内部相互滑动连接,所述滑道开设在固定架内壁两端,这样就可以让模压装置在固定架内部进行定向移动,有效的防止了模压装置在下移模压的时候会出现偏移等现象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水泵另一端与储液罐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另一端与储液罐底部相连通,所述储液罐安装在固定架外壁一端,这样就可以通过储液罐进行输液来使制冷液进入注塑模具内部循环吸热,再重新回收进行散热,从而让制冷液达到一个循环制冷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循环管底部两端的外径尺寸与下循环管顶部两端的内径尺寸相匹配,所述上循环管底部两端与下循环管顶部两端相互插设连接,这样就可以确保上循环管能够插入下循环管内部,来实现冷却液能够从上循环管导入至下循环管内部,从而达到循环制冷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管与制冷板相连通一端内部安装有过滤网,这样就可以通过过滤网来防止外界会有灰尘脏物进入到制冷板内部从而影响到制冷板正常运作等情况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成型装置顶部安装有减震块,所述减震块内部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顶部与减震杆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杆顶部延伸出减震块内部与模压装置底部相互触接,这样就可以对模压装置的下压力度进行缓冲,从而有效的防止模压装置压带来的震动对注塑模具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等情况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储液罐来实现冷却液的储藏,再通过第一水泵与上循环管相互配合来实现冷却液的导入循环,再通过上循环管与下循环管相互连接配合来实现冷却液在注塑模具内部进行循环流动,从而来达到注塑模具内部的初步降温,再通过进气管将外界冷气导入到制冷板内部,再通过制冷板来实现压块内部制冷,从而使注塑模具进一步达到降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减震块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架;2、液压泵;3、液压杆;4、模压装置;5、滑脚;6、滑道;7、进气口;8、进气管;9、过滤网;10、压块;11、制冷板;12、输液口;13、第一水泵;14、储液罐;15、上循环管;16、第一冷却管;17、下循环管;18、第二冷却管;19、成型装置;20、成型槽;21、减震块;22、弹簧;23、减震杆;24、出液口;25、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顶部安装有液压泵2,液压泵2底部安装有液压杆3,液压杆3底部与模压装置4顶部固定连接,模压装置4顶部开设有进气口7,进气口7内部与进气管8相连通,进气管8另一端延伸至压块10内部与制冷板11相连通,制冷板11安装在压块10内部,压块10安装在模压装置4底部,压块10与成型槽20内部相互插设连接,成型槽20开设在成型装置19顶部,模压装置4顶部远离进气口7一端开设有输液口12,输液口12顶部与第一水泵13相连通,输液口12另一端与上循环管15一端相连通,上循环管15安装在第一冷却管16内部,第一冷却管16底部两端与第二冷却管18底部两端相互插设连接,第二冷却管18设置在成型装置19内部,第二冷却管18内部安装有下循环管17,下循环管17另一端与出液口24相连通,出液口24另一端与第二水泵25相连通。
其中,模压装置4两端安装有滑脚5,滑脚5与滑道6内部相互滑动连接,滑道6开设在固定架1内壁两端,这样就可以让模压装置4在固定架1内部进行定向移动,有效的防止了模压装置4在下移模压的时候会出现偏移等现象发生;第一水泵13另一端与储液罐14顶部相连通,第二水泵25另一端与储液罐14底部相连通,储液罐14安装在固定架1外壁一端,这样就可以通过储液罐14进行输液来使制冷液进入注塑模具内部循环吸热,再重新回收进行散热,从而让制冷液达到一个循环制冷效果;上循环管15底部两端的外径尺寸与下循环管17顶部两端的内径尺寸相匹配,上循环管15底部两端与下循环管17顶部两端相互插设连接,这样就可以确保上循环管15能够插入下循环管17内部,来实现冷却液能够从上循环管15导入至下循环管17内部,从而达到循环制冷的效果;进气管8与制冷板11相连通一端内部安装有过滤网9,这样就可以通过过滤网9来防止外界会有灰尘脏物进入到制冷板11内部从而影响到制冷板11正常运作等情况发生;成型装置19顶部安装有减震块21,减震块21内部安装有弹簧22,弹簧22顶部与减震杆23底部固定连接,减震杆23顶部延伸出减震块21内部与模压装置4底部相互触接,这样就可以对模压装置4的下压力度进行缓冲,从而有效的防止模压装置4压带来的震动对注塑模具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等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液压泵2带动液压杆3将模压装置进行下压,模压装置4通过两端滑脚5与滑道6内部相互滑动连接从而来实现在固定架1内部进行定向下移,模压装置4下压至底部安装的压块10压入成型装置19内部开设的成型槽20内部从而来实现内部注塑工件的成型,当模压装置4与成型装置19相互合并的同时,第一冷却管16与第二冷却管18相互插设连接,同时也使上循环管15与下循环管17相互插设连接,再通过第一水泵13将储液罐14内部的冷却液抽入到上循环管15内部,通过上循环管15将冷却液在模压装置4内部进行循环流动,再流向下循环管17内部,从而让冷却液实现在注塑模具内部进行循环流动,再通过第二水泵25将冷却液从下循环管17内部抽出至储液罐14内部,从而将循环后附带有热量的冷却液重新抽回到储液罐14内部进行散热已准备下次进行输入至模压装置4内部,通过这种冷却液循环使用的方式,可以对注塑模具内部进行快速有效的降温,同时再通过进气口7将外界冷气注入,冷气通过进气管8到达制冷板11内部,从而来实现使制冷板进行制冷降温,再通过制冷板11对压块10内部进行降温,这样可以通过对压块10降温来实现给成型槽20内部的工件进行降温,从而使注塑模具进一步达到降温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顶部安装有液压泵(2),所述液压泵(2)底部安装有液压杆(3),所述液压杆(3)底部与模压装置(4)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模压装置(4)顶部开设有进气口(7),所述进气口(7)内部与进气管(8)相连通,所述进气管(8)另一端延伸至压块(10)内部与制冷板(11)相连通,所述制冷板(11)安装在压块(10)内部,所述压块(10)安装在模压装置(4)底部,所述压块(10)与成型槽(20)内部相互插设连接,所述成型槽(20)开设在成型装置(19)顶部,所述模压装置(4)顶部远离进气口(7)一端开设有输液口(12),所述输液口(12)顶部与第一水泵(13)相连通,所述输液口(12)另一端与上循环管(15)一端相连通,所述上循环管(15)安装在第一冷却管(16)内部,所述第一冷却管(16)底部两端与第二冷却管(18)底部两端相互插设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管(18)设置在成型装置(19)内部,所述第二冷却管(18)内部安装有下循环管(17),所述下循环管(17)另一端与出液口(24)相连通,所述出液口(24)另一端与第二水泵(2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压装置(4)两端安装有滑脚(5),所述滑脚(5)与滑道(6)内部相互滑动连接,所述滑道(6)开设在固定架(1)内壁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13)另一端与储液罐(14)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25)另一端与储液罐(14)底部相连通,所述储液罐(14)安装在固定架(1)外壁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循环管(15)底部两端的外径尺寸与下循环管(17)顶部两端的内径尺寸相匹配,所述上循环管(15)底部两端与下循环管(17)顶部两端相互插设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8)与制冷板(11)相连通一端内部安装有过滤网(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装置(19)顶部安装有减震块(21),所述减震块(21)内部安装有弹簧(22),所述弹簧(22)顶部与减震杆(2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杆(23)顶部延伸出减震块(21)内部与模压装置(4)底部相互触接。
CN202023246026.4U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Active CN214562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6026.4U CN214562553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6026.4U CN214562553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62553U true CN214562553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67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46026.4U Active CN214562553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625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62553U (zh) 一种智能降温注塑模具
CN214920281U (zh) 一种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前端锥整形模具装置
CN209699697U (zh) 一种便于冷却的轻质塑料制造用模料模具
CN214294111U (zh) 一种用于冰箱底座的发泡模具
CN216466119U (zh) 拉杆箱壳体吹塑成型设备
CN212764493U (zh) 一种电动车塑料配件注塑的冷却模具
CN214683886U (zh) 一种具有快速冷却组件的汽车壳体加工模具
CN209666173U (zh) 一种注塑机用节能型开合模装置
CN208497601U (zh) 一种汽车灯罩用塑料注塑模具
CN217319174U (zh) 一种汽车开关面板注塑装置
CN214137207U (zh) 一种可自动冷却的usb模具
CN219294661U (zh) 一种灯壳体注塑成型模具
CN211709893U (zh) 一种高效的成型模具
CN108714652A (zh)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汽车零件生产用模具
CN220314083U (zh) 一种具有降温机构的注塑模具
CN220280337U (zh) 一种生产塑胶盘的模具
CN209552311U (zh) 一种pvc材质专用的快速模具
CN221249755U (zh) 一种冷却型注塑模具
CN219903228U (zh) 一种注塑模具成型冷却装置
CN219055158U (zh) 一种用于汽车结构件的注塑模具
CN220995364U (zh) 一种湿巾盖注塑冷却装置
CN212352733U (zh) 一种新型水冷注塑模具
CN212736895U (zh) 一种具有防泄漏注塑口的汽车尾灯外壳模具
CN220075477U (zh) 一种塑料筐生产用冷却装置
CN218803658U (zh) 一种具有内部降温腔的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