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4080U - 顶盖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盖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24080U
CN214524080U CN202023285113.0U CN202023285113U CN214524080U CN 214524080 U CN214524080 U CN 214524080U CN 202023285113 U CN202023285113 U CN 202023285113U CN 214524080 U CN214524080 U CN 214524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cover
roof
top cap
cavit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851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刚
任宽
王乐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851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24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24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24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盖总成及车辆,包括顶盖本体以及与所述顶盖本体相连接的前横梁和顶盖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所述顶盖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和第三加强腔体。通过拉伸顶盖总成的整体高度,取消后横梁,设有长条型腔体结构的“W”型前横梁和“几”字形顶盖梁,在顶盖天窗的外边缘处设有多筋槽结构,以形成多个加强腔体结构,增强了前横梁、顶盖梁对于顶盖本体的承载、受压、和抗形变能力,增大了驾驶室的高度空间和实现了顶盖总成轻量化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了气囊座椅后,由于气囊座椅在驾驶途中发生的上下摆动,而带动人体产生上下摇摆,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的问题。

Description

顶盖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盖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严格,消费者对汽车驾乘舒适性要求提高以及整车价格持续下探的压力下,驾驶室内部空间越来越大和车身轻量化已成为车企的重点发展趋势。通常为了提高驾驶员的驾乘舒适性,会在驾驶室配备气囊座椅,在驾乘时气囊座椅可以起到减震效果,又能对驾驶员的腰部起到支撑和包裹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驾驶员长期驾驶的疲惫。
目前,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作为汽车顶上的外覆盖件顶盖,用于使车身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抵抗空气阻力,引导排水,防止外部杂物的进入,并保护乘客的安全。顶盖总成通常由顶盖骨架和顶盖本体连接而成,顶盖骨架通常包括: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顶盖横梁多为均匀的长条型腔体结构,用于支撑、承载顶盖本体的重量。
然而,由于气囊座椅是利用空气气压为座椅载体,让柔软的座椅安置在一个大气球上,来自路面和车体的颠簸,会被气球的气压波动减缓吸收,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所以气囊座椅的配备会使得驾驶员头部距离顶盖尺寸缩小,进而导致驾驶室空间高度不足,影响驾乘者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总成及车辆,用于解决轻型卡车上配备气囊座椅后使得驾驶员头部距离顶盖尺寸缩小、驾驶室空间高度不足的问题,同时可实现轻卡驾驶室顶盖的轻量化,确保驾驶员驾乘时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盖总成,包括顶盖本体以及与所述顶盖本体相连接的前横梁和顶盖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所述顶盖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和第三加强腔体。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前横梁为长条型腔体结构、截面为“W”型横梁。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前横梁的外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顶盖本体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顶盖梁为长条型腔体结构,且所述顶盖梁的纵向截面呈“几”字形横梁;
且所述顶盖梁的部分区域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加强腔体。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顶盖梁的外边缘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顶盖本体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顶盖梁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加强腔体。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顶盖梁的宽深比小于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顶盖本体上开设有向外凸起的顶盖天窗,所述顶盖天窗边缘设有多筋槽结构;
和/或,所述顶盖本体上开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对发光装置进行支撑。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顶盖本体高度为100-35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顶盖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总成及车辆,包括顶盖本体以及与顶盖相连接的前横梁和顶盖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所述顶盖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和第三加强腔体。通过拉伸顶盖总成的整体高度,取消后横梁,设有长条型腔体结构的“W”型前横梁和“几”字形顶盖梁,在顶盖天窗的外边缘处设有多筋槽结构,以形成多个加强腔体结构,增强了前横梁、顶盖梁对于顶盖本体的承载、受压、和抗形变能力,增大了驾驶室的高度空间和实现了顶盖总成轻量化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了气囊座椅后,由于气囊座椅在驾驶途中发生的上下摆动,而带动人体产生上下摇摆,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总成及其车辆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横梁与顶盖本体A-A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梁与顶盖本体C-C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梁与顶盖本体D-D断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天窗与顶盖本体B-B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顶盖总成;
11:顶盖本体;
12:前横梁;
121:第一翻边;
13:顶盖梁;
131:第二翻边;
14:支架;
15:顶盖天窗;
16:第一加强腔体;
17:第二加强腔体;
18:第三加强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顶盖是汽车车厢顶部的盖板,属于构成汽车驾驶室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汽车驾驶室顶上的外覆盖件顶盖,用于使车身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满足驾驶室的乘坐需求,并且能够抵抗空气阻力,引导排水,防止外部杂物的进入,并保护乘客的安全。通常为了提升驾驶人员的舒适性,往往会在驾驶室内配备气囊座椅,气囊座椅是利用空气压力将座椅安置在一个充气结构上,用于抵抗路面和车体的颠簸。
由于汽车驾驶室中配备了气囊座椅,就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气囊座椅会随着车辆行驶发生的颠簸,产生一定幅度的上下摆动,具体上下摆动的幅度在50mm左右。对于驾驶室高度过低的平顶顶盖,就会使得驾乘人员在驾乘过程中由于头部空间不足,气囊座椅带动人体产生上下摆动,当摆动幅度过大时,驾驶员头部会触碰到车辆的顶盖,进而影响驾驶员的正常驾驶和驾驶过程的舒适性。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盖总成及车辆,包括顶盖本体以及与顶盖本体相连接的前横梁和顶盖梁,前横梁与顶盖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顶盖梁与顶盖本体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和第三加强腔体。通过拉伸顶盖总成的整体高度,取消后横梁,设有长条型腔体结构的“W”型前横梁和“几”字形顶盖梁,在顶盖天窗的外边缘处设有多筋槽结构,以形成多个加强腔体结构,增强了前横梁、顶盖梁对于顶盖本体的承载、受压、和抗形变能力,使得驾驶室的高度空间增大了、顶盖总成也更加轻量化。拉伸顶盖总成的整体高度,取消后横梁,实现增大驾驶室的高度空间、提升顶盖骨架的承载性能和汽车顶盖总成轻量化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了气囊座椅后,由于气囊座椅在驾驶途中发生的上下摆动,而带动人体产生上下摇摆,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的问题。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总成及其车辆作进一步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横梁与顶盖本体A-A断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梁与顶盖本体C-C断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梁与顶盖本体D-D断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天窗与顶盖本体B-B断面示意图。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顶盖总成10,包括顶盖本体11以及与顶盖本体11相连接的前横梁 12和顶横梁13。在现有技术中,顶盖总成通常由顶盖骨架和顶盖本体连接而成,顶盖骨架通常包括: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取消了后横梁实现了顶盖总成10的轻量化,据实验表明,取消后横梁后不会对车辆顶盖本体11的承载性能有所影响,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中对于车辆顶盖承载压力的要求。
例如,对车辆顶盖总成10向下施加1000N的力,顶盖骨架为前横梁12、中横梁和后横梁时,顶盖本体11产生的上下形变位移量为15.1mm,而取消后横梁后,顶盖本体11产生的上下形变位移量为16.6mm,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车辆顶盖总成10施加一定的力,取消后横梁顶盖本体11发生的形变范围很小,对车辆顶盖本体11的承载性能不会有所影响,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中对于车辆顶盖承载压力的要求,并能实现车辆顶盖总成10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例中,前横梁12和顶横梁13为均匀的长条型腔体结构,用于支撑、承载顶盖本体11的重量。也即是说,前横梁12和顶横梁13均为金属折弯后形成的均匀长条型腔体结构,正是由于这种腔体结构,才得以对顶盖本体11起到更好的支撑、承载作用。
具体地,前横梁12为长条型的腔体结构,且纵向截面呈不规则的“W”型,由于这种折弯结构,对抗外界的压力时前横梁12的刚度、强度显得更好。前横梁12安装于顶盖总成10靠近车辆前方位置,其中,前横梁12的外边缘设有第一翻边121,第一翻边121用于将前横梁12固定于顶盖本体11上。需要说明的是,前横梁12既可以通过第一翻边121与顶盖本体11焊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紧固件与顶盖本体11连接在一起,具体的固定方式不作限制。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横梁与顶盖本体A-A断面示意图。由于前横梁12的截面为不规则的“W”型,且顶盖本体11上也设有凹凸不平的加强筋,所以前横梁12与顶盖本体11固定在一起时,中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16,具体参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前横梁12的截面为不规则的“W”型,前横梁12外边缘处设有的第一翻边121与顶盖本体11固定连接在一起,中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16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的截面为不规则的“W”型的前横梁12,所以与顶盖本体11所形成的第一加强腔体16比现有技术中的截面面积更大,其对抗外力的刚度、强度也更好。当然,前横梁12上仍然可以为驾驶室内的顶部杂物盒、顶部内饰板提供支撑,可用于将顶部杂物盒、顶部内饰板固定于前横梁12上,满足驾驶室内部其它功能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顶盖梁13也为长条型腔体结构,且顶盖梁13的纵向截面呈“几”字形横梁。其中,顶盖梁13的外边缘设有第二翻边131,第二翻边131用于将顶盖梁13固定连接于顶盖本体11上。需要说明的是,顶盖梁13既可以通过第二翻边131与顶盖本体11焊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紧固件与顶盖本体11连接在一起,具体的固定方式不作限制。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梁与顶盖本体C-C断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呈现“几”字形的顶盖梁13通过外边缘的第二翻边131结构与顶盖本体11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顶盖梁13的部分区域与顶盖本体11 之间形成第二加强腔体17。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顶盖本体11上设有凹凸不平的加强筋,且顶盖梁13为均匀的长条型腔体结构,所以上述所说的第二加强腔体17是指顶盖梁13与顶盖本体11的结合处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顶盖梁13设于顶盖本体11的中部位置处,与前横梁12平行设置。第二翻边131结构用于将顶盖梁13的两端固定连接于顶盖本体11的两端处置处,将顶盖梁13的边缘间隔固定于顶盖本体11的加强筋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顶盖梁13的宽深比小于1,也即是说,顶盖梁13的宽度尺寸与高度尺寸的比值小于1,顶盖梁13的宽度尺寸小于顶盖梁13的高度尺寸,此处所说的宽度尺寸是指不包含第二翻边131的尺寸。当顶盖梁13的宽深比小于1时,其对顶盖本体11的承载能力更好,顶盖梁13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用料变少了,由于对顶盖梁13高度方向的拉伸,受到外力产生形变的可能性也更小,也即是说,顶盖梁13的刚度、强度更好。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梁13与顶盖本体D-D断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顶盖梁13的两端位置沿着顶盖梁13长度方向的截面呈弧形结构,与顶盖本体11的整体轮廓是相似的,安装时以更好的贴合顶盖本体11上的筋槽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第二翻边131结构固定连接于顶盖本体 11上,顶盖梁13的两端位置处沿着顶盖梁13长度方向与顶盖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三加强腔体18,更是增强了顶盖梁13承载顶盖本体11的强度和刚度。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顶盖梁13部分区域与顶盖本体11之间形成第二加强腔体17,顶盖梁13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与顶盖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三加强腔体18。正是由于顶盖梁13的折弯结构能与顶盖本体11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17和第三加强腔体18,增大了顶盖梁13本身的强度和刚度,其承载、受压、和抗形变能力大大增强了。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天窗与顶盖本体B-B断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顶盖本体11上还可以设有用于向外凸起的顶盖天窗15,顶盖天窗15的边缘位置处设有多筋槽结构。其中,顶盖天窗15常设于顶盖本体11中部向外侧凸出,顶盖天窗15的边缘设有的多个筋槽结构可用于提升顶盖本体11中后部位置的刚度、强度,提升顶盖本体11的整体性能。需要说明的是,顶盖天窗15并非必须设置,顶盖本体11上也可以不设有顶盖天窗15,具体情况可根据不同车型是否有顶盖天窗15的设置需求来分析判断。
参见图1中,顶盖本体11上还可以设有支架14,用于对发光装置进行支撑。具体地,支架14一端与顶盖本体11固定连接,支架14另一端与顶盖梁13固定连接,用于对驾驶室内车辆顶灯进行固定支撑。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顶盖本体11上可以设有支架14,固定支撑车辆顶灯,当然也可以不设有支架14,不设有车辆顶灯,具体需根据不同车辆不同需求区别分析。此处所说的固定连接,是指可以将支架14一端焊接于顶盖本体11上,支架14另一端焊接于顶盖梁13上,当然也可以通过紧固件将支架14分别固定于顶盖本体 11、顶盖梁13上,具体连接方式本文均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顶盖本体11高度为100-350mm范围之间。通常在行业内,顶盖本体11的高度在100mm以下称为平顶顶盖,顶盖本体11的高度在100-350mm之间的称为半高顶顶盖,顶盖本体11的高度超过350mm的称为高顶顶盖。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顶盖本体11属于半高顶顶盖,其高度尺寸为212mm。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了上述的顶盖总成10。顶盖总成 10,包括顶盖本体11以及与顶盖本体11相连接的前横梁12和顶盖梁13,前横梁12与顶盖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16,顶盖梁13与顶盖本体 11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17和第三加强腔体18。前横梁12为长条型腔体结构,且纵向截面为不规则的“W”型横梁,前横梁12的外边缘设有第一翻边121,用于与顶盖本体11固定连接以形成第一加强腔体16。顶盖梁13 为长条型腔体结构,纵向截面呈“几”字形横梁,其宽深比小于1,顶盖梁 13的外边缘设有第二翻边131,用于与顶盖本体11固定连接。顶盖梁13的部分区域纵向与顶盖梁13本体形成第二加强腔体17,顶盖梁13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与顶盖本体11间形成第三加强体。顶盖本体11的高度为100-350mm,顶盖本体11上设有边缘为多筋槽结构的顶盖天窗15,顶盖本体11上还可以设有支架14,用于对发光装置进行支撑。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顶盖总成及车辆,通过拉伸顶盖总成10的整体高度,取消后横梁,设有长条型腔体结构的“W”型前横梁12和“几”字形顶盖梁13,在顶盖天窗15的外边缘处设有多筋槽结构,以形成多个加强腔体结构,增强了前横梁12、顶盖梁13对于顶盖本体11的承载、受压、和抗形变能力,增大了驾驶室的高度空间、顶盖总成10轻量化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了气囊座椅后,由于气囊座椅在驾驶途中发生的上下摆动,而带动人体产生上下摇摆,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还包括”等等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部件或组成部分,而未排除其它部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本体以及与所述顶盖本体相连接的前横梁和顶盖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体,所述顶盖梁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加强腔体和第三加强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为长条型腔体结构、纵向截面为“W”型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的外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顶盖本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梁为长条型腔体结构,且所述顶盖梁的纵向截面呈“几”字形横梁;
且所述顶盖梁的部分区域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加强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梁的外边缘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顶盖本体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梁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加强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梁的宽深比小于1。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本体上开设有向外凸起的顶盖天窗,所述顶盖天窗边缘设有多筋槽结构;
和/或,所述顶盖本体上开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对发光装置进行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本体高度为100-350mm。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顶盖总成。
CN202023285113.0U 2020-12-29 2020-12-29 顶盖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4524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5113.0U CN214524080U (zh) 2020-12-29 2020-12-29 顶盖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5113.0U CN214524080U (zh) 2020-12-29 2020-12-29 顶盖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24080U true CN214524080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9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85113.0U Active CN214524080U (zh) 2020-12-29 2020-12-29 顶盖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240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2414A (zh) * 2022-08-12 2022-11-2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顶盖梁、顶盖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2414A (zh) * 2022-08-12 2022-11-2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顶盖梁、顶盖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CN113348100B (zh) 汽车车门
CN214524080U (zh) 顶盖总成及车辆
CN215794047U (zh) 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CN101823508A (zh) 顶盖骨架安装结构以及包括该顶盖骨架安装结构的汽车
CN102619448A (zh) 一种优化偏置碰效果的车门加强结构
CN215322871U (zh) 一种汽车的b柱结构
CN112810702A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总成
CN217554029U (zh) 汽车中通道结构及汽车
CN215904598U (zh)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CN220363395U (zh) 一种车身门槛下裙边结构和车辆
CN216805080U (zh) 车门加强结构、汽车车门及汽车
CN221214287U (zh) 一种重卡白车身结构
CN221214243U (zh) 车辆的门槛组件及车辆
CN219257496U (zh) 一种b柱加强板总成
CN212637671U (zh) C柱加强板
KR0138928B1 (ko) 자동차 중간기둥의 보강구조
KR100757139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플로어 사이드 멤버 마운팅 구조
CN208947411U (zh) 汽车b柱总成
KR0140763Y1 (ko) 자동차의 센터필러 하부 강성 보강구조
KR200158274Y1 (ko) 승용차의 루프 사이드 보강구조
CN115257970A (zh) 一种电池包防护结构
KR200192389Y1 (ko) 승용차량의 바디 센터 필러
KR200150841Y1 (ko) 승용차량의 리어 도어
CN201128439Y (zh) 大客车车体骨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