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5387U -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5387U
CN214505387U CN202120432482.3U CN202120432482U CN214505387U CN 214505387 U CN214505387 U CN 214505387U CN 202120432482 U CN202120432482 U CN 202120432482U CN 214505387 U CN214505387 U CN 214505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frame
groove
spring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324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燕斌
曹宏江
黄盛金
廖从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yuan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yuan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yuan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yuan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324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5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5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5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包括框架、磁路部分、静簧部分和动簧部分,磁路部分包括衔铁部件和含有轭铁及铁芯的线圈组件,线圈组件装在框架设置的一腔体中,静簧部分和动簧部分分别装于框架;衔铁部件可摆动地架在轭铁的刀口处,且该衔铁部件呈L字形,其一边与铁芯的极面对应,其另一边位于轭铁外侧,并通过朝远离轭铁的方向运动而促使动簧部分动作;衔铁部件在其两边的转角处设有凸伸出该转角的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表面具有外凸的第一弧面,所述腔体的腔壁在与所述转角对应的部位处设有内凹的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对应适配,且二者呈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使衔铁部件无需压簧限位即可顺畅地在轭铁与框架限定的空间内动作。

Description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框架、磁路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其中,磁路部分包括衔铁部件和含有轭铁及铁芯的线圈组件,衔铁部件呈L字形,并可摆动地架在轭铁上,并通过铆接在轭铁上的压簧进行限位。磁路部分的装配工序是:先将压簧与轭铁进行铆接,然后拨开压簧后将衔铁部件套入轭铁,最后将通过机械抓取磁路部分套入框架,与框架进行砍痕后完成磁路部分的定位。由于压簧本身有一定的与压力,使得正常装配时对衔铁部件的装配精度要求高,并且在装配过程极易擦出毛屑。另外压簧对衔铁部件的预压力难以控制,容易受到装配过程的影响导致产品产生机械卡顿问题。并且,当线圈输入端与动静簧引出端进行耐压测试时,电压会首先延着压簧进行延伸从而导致线圈与静簧引出片耐压击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包括框架、磁路部分、设置静触点的静簧部分和设置动触点的动簧部分,磁路部分包括衔铁部件和含有轭铁及铁芯的线圈组件,线圈组件装在框架设置的一腔体中;衔铁部件可摆动地架在轭铁的刀口处,且该衔铁部件呈L字形,其一边与铁芯的极面对应,其另一边位于轭铁外侧,并通过朝远离轭铁的方向运动而促使动簧部分动作;衔铁部件在其两边的转角处设有凸伸出该转角的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表面具有外凸的第一弧面,所述腔体的腔壁在与所述转角对应的部位处设有内凹的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对应,且二者呈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轭铁的刀口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定位块,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在其宽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一转动槽,两定位块分别一一容纳于两转动槽。
进一步的,所述两转动槽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个槽侧面分别为第一槽侧面,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释放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呈间隙配合,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点面接触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侧面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和缺口槽,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沿所述衔铁部件一边的厚度方向分布,且第一斜面位于第二斜面远离所述衔铁另一边的一侧,缺口槽位于第二斜面靠近所述转动槽的槽底面的一侧;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具有与缺口槽相交的公共端,第一斜面具有与所述公共端相对的第一端,第二斜面具有与所述公共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缺口槽相交的第三端和与该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第一斜面由公共端至第一端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第二斜面由其第二端至公共端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第二斜面由其第三端至第四端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使第二斜面的第三端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点面接触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共面。
进一步的,所述衔铁部件包括衔铁和塑料件,衔铁呈L字形,且其一边构成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其另一边与塑料件固定在一起,并构成所述衔铁部件的另一边;塑料件上设有用于促使所述动簧部分动作的推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静簧部分包括设置静触点的静簧引出片,该静簧引出片局部于框架外侧与框架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静簧引出片位于第一侧壁外侧的部分局部朝框架的第二侧壁侧向折弯并向下延伸,形成第一PCB引脚;框架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邻。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第二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PCB引脚局部朝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的方向向内装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限位槽对所述第一PCB引脚形成上限位和/或下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第一侧壁设有第二凸部,所述静簧引出片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的部分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二凸部容置于该第二限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中设有飞溅物沉积槽,该飞溅物沉积槽位于所述静触点和动触点远离所述衔铁部件的一侧;所述框架侧壁在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静触点、动触点之间设有挡墙。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衔铁部件在其两边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表面具有外凸的第一弧面,所述腔体的腔壁在与所述转角对应的部位处设有内凹的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适配,且二者呈间隙配合,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保证衔铁部件顺畅地在轭铁与框架限定的空间内动作的同时,可以避免衔铁部件脱位出故障,从而可以取消压簧对衔铁部件的限位,进而使得磁路部分装配时可以缺省轭铁与压簧的铆接工序、套衔铁部件时拨开压簧的工序,并避免衔铁部件装配时与框架擦伤产生塑料屑。此外,本实用新型取消压簧后,还可以加大线圈组件的输入侧与动静簧部分间的间距,从而提升整个产品的耐压性能。
2、所述轭铁的刀口与衔铁部件通过所述两定位块与两转动槽进行配合,可以提高轭铁对衔铁部件的限位,使衔铁部件带动动簧部分吸合或释放时衔铁部件的位置能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3、所述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释放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呈间隙配合,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点面接触配合,保证整个衔铁部件在吸合状态只有两个点与轭铁接触,使衔铁部件释放时相当于绕着这两个点形成的一条轴线进行运动,从而大大减小了衔铁部件与轭铁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接触磨擦,进而提升了衔铁部件运动的灵活性,确保不会出现机械故障。
4、所述第一槽侧面包括所述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和缺口槽,使第一槽侧面与定位块实现点面接触配合的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加工成型。
5、由于静簧部分的第一PCB引脚不是朝背离框架的方向侧向折弯而成,而是朝相反方向侧向折弯而成,使得第一PCB引脚的宽度可以做得较大,从而可以提高第一PCB引脚的强度,并可以提升第一PCB引脚的载流性能,降低产品的温升。所述第一限位槽的设置,可以对第一PCB引脚进行限位,在客户端使用插拔端子时可以有效确保触点的间隙不受拉拔影响,并减少第一PCB引脚的占用空间。所述第二限位槽配合第一凸部的设置,可以对静簧引出片进行预限位。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磁路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磁路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在衔铁部件的一边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含框架);
图10是图9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在衔铁部件的一边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二(不含框架);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在衔铁部件的一边吸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静簧引出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引出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包括框架1、磁路部分、设置静触点21的静簧部分2和设置动触点31的动簧部分3,磁路部分包括衔铁部件4和含有轭铁5及铁芯(图中未体现)的线圈组件6,线圈组件6包括线圈架和缠绕在该线圈架上的漆包线,该线圈组件6装在框架1设置的一腔体11中,静簧部分2和动簧部分3分别装于框架1,静触点21与动触点31对应配合。具体,线圈组件6卧装在框架1的腔体11中,动触点31和静触点21构成的触点组件位于框架1设置的另一腔体12中,并位于线圈组件6上方。衔铁部件4可摆动地架在轭铁5的刀口处,且该衔铁部件4呈L字形,其一边与铁芯的极面对应,其另一边位于轭铁5外侧(即轭铁背对线圈组件的一侧,具体为轭铁上侧),并通过朝远离轭铁5的方向运动而促使动簧部分3动作;衔铁部件4在其两边的转角处设有凸伸出该转角的第一凸部41,该第一凸部41与衔铁部件4的一边共面。第一凸部41表面具有外凸的第一弧面411,所述腔体11的腔壁在与所述转角对应的部位处设有内凹的第二弧面111,第二弧面111的弧长大于第一弧面411的弧长,第一弧面411与第二弧面111对应适配(适配是指第一弧面411与第二弧面111的弧度一致或大致一致),且二者呈间隙配合,如图9-图12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轭铁5的刀口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定位块51,所述衔铁部件4的一边在其宽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一转动槽42,两定位块51分别一一容纳于两转动槽42。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转动槽42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个槽侧面分别为第一槽侧面,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4的一边释放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51呈间隙配合,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4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51点面接触配合。具体,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槽侧面包括第一斜面421、第二斜面422和缺口槽423,第一斜面421和第二斜面422沿所述衔铁部件4一边的厚度方向分布,且第一斜面421位于第二斜面422远离所述衔铁另一边的一侧,缺口槽423位于第二斜面422靠近所述转动槽42的槽底面的一侧;第一斜面421与第二斜面422具有与缺口槽423相交的公共端424,第一斜面421具有与所述公共端424相对的第一端425,第二斜面422具有与所述公共端424相对的第二端426、与缺口槽423相交的第三端427和与该第三端427相对的第四端428,第一斜面421由公共端424至第一端425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第二斜面422由其第二端426至公共端424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第二斜面422由其第三端427至第四端428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如此,使第二斜面422的第三端427在所述衔铁部件4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51点面接触配合,具体,如图8所示,第二斜面422的第三端427靠近所述衔铁部件4另一边的端点4271为与相应的定位块51点面接触配合的接触点。如此,保证整个衔铁部件4在吸合状态只有两个点与轭铁5接触,使衔铁部件4释放时相当于绕着这两个点形成的一条轴线进行运动,从而大大减小了衔铁部件4与轭铁5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接触磨擦,进而提升了衔铁部件4运动的灵活性,确保不会出现机械故障。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衔铁部件4包括衔铁43和塑料件44,衔铁43呈L字形,且其一边构成所述衔铁部件4的一边,其另一边与塑料件44固定在一起(具体二者一体嵌注成型,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衔铁的另一边与塑料件过盈插装配合),并构成所述衔铁部件4的另一边;塑料件44上设有用于促使所述动簧部分3动作的推动部441。
本实施例中,如图13、图15所示,静簧部分2包括设置静触点21的静簧引出片22,该静簧引出片22局部于框架1外侧与框架的第一侧壁15固定连接;静簧引出片22位于第一侧壁22外侧的部分局部朝框架的第二侧壁16侧向折弯并向下延伸,形成第一PCB引脚23;框架的第一侧壁15与第二侧壁16相邻。所述静簧引出片22呈ㄣ字形,且其中间的卧式部分设置所述静触点21,并配合在所述框架1顶部,其在下的立式部分通过侧向折弯和延伸形成所述第一PCB引脚23,并与所述第一侧壁15固定连接。具体,静簧引出片在下的立式部分与框架的第一侧壁15固定连接(例如烫铆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第二侧壁16设有第一限位槽161,所述第一PCB引脚局部容置于该第一限位槽161。具体,所述第一PCB引脚23局部朝与所述第一侧壁15垂直的方向向内装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61内,且所述第一限位槽161对所述第一PCB引脚23形成上限位和下限位。所述第一PCB引脚23大致呈ㄣ字形,且其在上的立式部分和中间的卧式部分均容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61中。所述框架的第一侧壁15设有第二凸部151,所述静簧引出片22与所述第一侧壁15固定的部分(即所述静簧引出片在下的立式部分)设有第二限位槽221,第一凸部151容置于该第二限位槽221如此,对静簧引出片22进行预限位,以便于静簧引出片22在下的立式部分与所述框架的第一侧壁15烫铆固定。。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增加静簧部分2的第一PCB引脚23的宽度及强度,以提升第一PCB引脚23的载流性能,降低产品的温升,还可以对静簧引出片22及其第一PCB引脚23有效限位,在客户端使用插拔端子时可以有效确保触点的间隙不受拉拔影响。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14、图15所示,所述动簧部分3包括动簧片32和动簧引出片33,动簧片32设置所述动触点31,并位于所述框架1顶部,动簧引出片33与动簧片32铆接固定,并局部于框架1外侧与框架的第一侧壁15固定连接(例如烫铆等),且该动簧引出片33位于第一侧壁15外侧的部分局部朝框架的第三侧壁18侧向折弯并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动簧部分3的第二PCB引脚34。框架的第三侧壁18与所述第一侧壁15相邻,并与所述第二侧壁16相对。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1的第三侧壁18设有第三限位槽181,所述第二PCB引脚34局部朝与所述第一侧壁15垂直的方向向内装入该第三限位槽181内,且该第三限位槽181对所述第二PCB引脚34形成上限位和/或下限位。所述第二PCB引脚34大致呈ㄣ字形,且其在上的立式部分和中间的卧式部分均容置于第三限位槽181中。所述第二PCB引脚34容置于所述第三限位槽181中的部分设有第三凸部341,所述第三限位槽181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内侧面设有插槽182,第三凸部341插装于该插槽182。所述动簧引出片33设有第四限位槽331,所述框架1的第一侧壁15对应设有第四凸部17,该第四凸部17容置于该第四限位槽331。如此,可以确保动簧引出片33装配后位置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了产品机械参数的一致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1中设有飞溅物沉积槽13,该飞溅物沉积槽13位于所述静触点21和动触点31远离所述衔铁部件4的一侧;所述框架1侧壁(具体为所述第一侧壁15)在所述线圈组件6与所述静触点21、动触点31之间设有挡墙14。框架1增加侧向飞溅物沉积槽13,可以用于触点飞溅物收集,同时可以增大飞溅物与框架1侧壁(具体为所述第三侧壁18)的距离,从而避免因沉积过多导致产品绝缘失效烧熔。框架1同时设计所述挡墙14,可以提升触点线圈间产品耐压不被击穿。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底板7,所述框架1设置在底板7上;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外壳8,该外壳8与底板7连接,将所述框架1、磁路部分、动簧部分3和静簧部分2包容于其壳腔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通过衔铁部件4的第一凸部41的第一弧面411与框架1的第二弧面111内外配合,结合轭铁5对衔铁部件4的限位,对衔铁部件4在上下运行空间进行合理定位及护挡,从而无需采用压簧限位衔铁部件4。本实用新型取消压簧后,不仅缺省了轭铁与压簧的铆接工序、套衔铁部件时拨开压簧的工序,还可以避免衔铁部件4装配时与框架1擦伤产生塑料屑,以及,可以加大线圈组件6的输入侧与动静簧部分间的间距,从而提升整个产品的耐压性能。
本实用新型取消压簧后,装配时,只需直接将衔铁部件4套在轭铁5上,再通过机械手抓取整个磁路部分并套入框架1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磁路部分装配工序更简便。
所述衔铁部件4一边的释放状态如图9-图11所示,此时,衔铁部件4的另一边被动簧片32抵住,使衔铁部件4的一边保持远离铁芯极面的状态(即释放状态),动触点31与静触点21断开;衔铁部件4的第一凸部41的第一弧面411靠近框架1的第二弧面111的右上角处。当给线圈组件6施加激励时,衔铁部件4一边与铁芯极面吸合,使衔铁部件4另一边的推动部441向上推动动簧片32,使动簧片32形变并带动其上的动触点31与静触点21吸合,如图12所示,在此过程中,第一凸部41的第一弧面411顺着第二弧面111向下滑动,且二者保持间隙配合的状态。当给线圈组件6去激励时,衔铁部件4一边被释放,动簧片32复原,动触点31与静触点21断开,同时,衔铁部件4另一边受动簧片6推动,使衔铁部件4绕所述两个点形成的一条轴线进行摆动复位。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包括框架、磁路部分、设置静触点的静簧部分和设置动触点的动簧部分,磁路部分包括衔铁部件和含有轭铁及铁芯的线圈组件,线圈组件装在框架设置的一腔体中;衔铁部件可摆动地架在轭铁的刀口处,且该衔铁部件呈L字形,其一边与铁芯的极面对应,其另一边位于轭铁外侧,并通过朝远离轭铁的方向运动而促使动簧部分动作;其特征在于:衔铁部件在其两边的转角处设有凸伸出该转角的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表面具有外凸的第一弧面,所述腔体的腔壁在与所述转角对应的部位处设有内凹的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对应适配,且二者呈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铁的刀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定位块,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在其宽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一转动槽,两定位块分别一一容纳于两转动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转动槽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个槽侧面分别为第一槽侧面,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释放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呈间隙配合,该第一槽侧面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点面接触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侧面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和缺口槽,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沿所述衔铁部件一边的厚度方向分布,且第一斜面位于第二斜面远离所述衔铁另一边的一侧,缺口槽位于第二斜面靠近所述转动槽的槽底面的一侧;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具有与缺口槽相交的公共端,第一斜面具有与所述公共端相对的第一端,第二斜面具有与所述公共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缺口槽相交的第三端和与该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第一斜面由公共端至第一端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第二斜面由其第二端至公共端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第二斜面由其第三端至第四端逐渐向靠近所述转角的一侧倾斜,使第二斜面的第三端在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吸合状态与相应的定位块点面接触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共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部件包括衔铁和塑料件,衔铁呈L字形,且其一边构成所述衔铁部件的一边,其另一边与塑料件固定在一起,并构成所述衔铁部件的另一边;塑料件上设有用于促使所述动簧部分动作的推动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部分包括设置静触点的静簧引出片,该静簧引出片局部于框架外侧与框架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静簧引出片位于第一侧壁外侧的部分局部朝框架的第二侧壁侧向折弯并向下延伸,形成第一PCB引脚;框架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第二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PCB引脚局部朝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的方向向内装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限位槽对所述第一PCB引脚形成上限位和/或下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第一侧壁设有第二凸部,所述静簧引出片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的部分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二凸部容置于该第二限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中设有飞溅物沉积槽,该飞溅物沉积槽位于所述静触点和动触点远离所述衔铁部件的一侧;所述框架侧壁在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静触点、动触点之间设有挡墙。
CN202120432482.3U 2021-02-26 2021-02-26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4505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2482.3U CN214505387U (zh) 2021-02-26 2021-02-26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2482.3U CN214505387U (zh) 2021-02-26 2021-02-26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5387U true CN214505387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26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32482.3U Active CN214505387U (zh) 2021-02-26 2021-02-26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5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4007B (zh) 接点开关机构和电磁继电器
EP159203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212248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4916498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9096460A (ja) 電磁継電器
JP4307182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14505387U (zh) 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CN108962682B (zh) 一种抗跌落及便于自动化装配的继电器及其自动装配方法
US7538646B2 (en) Relay with reduced leakage current
CN214505386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113178358A (zh) 一种无压簧的电磁继电器
JP6664978B2 (ja) 電磁継電器
EP2117027B1 (en) Relay with automated overtravel adjustment
JP441281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025321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1450538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1743060U (zh) 低高度卧式电磁继电器
CN208093459U (zh) 一种高绝缘性的电磁继电器
CN110085482B (zh) 一种继电器底座及电磁继电器
CN219800751U (zh) 一种动簧片与动簧引出片的配合结构以及电磁继电器
EP3944265B1 (en) Bobbin that facilitates automatic winding, coil assembly and latching relay
EP400241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an elastically deformable moving member
CN220272391U (zh) 一种具有稳定传动机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JP5687594B2 (ja) 直流操作形電磁接触器
CN216793571U (zh) 小型化、高可靠性的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